查看原文
其他

网传因“太贵”遭中科院停用,知网凭什么能“一家独大”

周小铃 南方周末 2022-05-23
▲ 2021年12月23日,实拍中国知网北京办公楼。(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6445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 在学术领域版权意识薄弱的二十余年里,知网依靠跟期刊编辑部签署合同的方式,获得了期刊论文资源的“第一桶金”。


  • 知网一般会将学位论文稿费打给研究生培养单位,但实际上,由于这笔金额不多,如果学校没有分配给作者,这笔钱只能长期趴在学校账上。


  • 知网的毛利率自2018年至今都稳定在50%以上。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南方周末实习生 林倩冰
责任编辑|张玥

近日,网传“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引发热议。对此,中科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证实:网传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

4月19日,知网发布说明称,经过友好协商,中科院已调整知网数据库采购模式。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事实上,这并非知网第一次成为舆论焦点。除了“收费”问题,去年知网还因被论文作者起诉而陷入争议漩涡。

2021年12月10日,看到89岁老教授告赢知网的新闻,已从知网离职五年的张超将新闻截图转发到朋友圈。

知网,又被称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由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

张超在知网工作时,曾经负责图书标引,每天的工作就是快速阅读论文。离职以后,知网也变成了他的“知乎”,生活中遇到不解的问题习惯于顺手查知网,他的朋友圈内容也大多是用论文截图来“答疑解惑”,用知网查教育信息化、婚姻关系,甚至香水构成,无所不包。“普通人遇到70%-80%的问题,都能在论文里找到答案”。

但是知网对于个人用户是收费才能阅读、下载的。对每天像刷微博一样刷知网的张超来说,单篇付费太贵了,于是他买了一个汇集国内外论文资讯的网站会员,这个网站也能提供知网文献的阅读和下载。

像张超这样纯粹为了答疑解惑的知网用户是少数,更依赖知网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在校师生和企事业单位人员。

通常,高校、图书馆或企事业单位向知网购买相关数据库后,其研究人员可以免费使用,研究人员在文献基础上产生新的论文数据,最终又经由高校和期刊出版社流入知网。

作为一个学术论文数据库,知网在国内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尤其是学术期刊,在2004年CNKI工程市场工作报告中,知网的产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国内主营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5%。

知网也反过来影响着学术界的规则制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以学术注释规范举例,知网曾向各个学术期刊推行便于知网统计分类的注释规范(简称“光盘版规范”),但这套规范基本是依据自然科学学科的范式制定,并不符合社会学科尤其是不符合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

如,历史学科的论文注释往往比较多,一般采用页下注。光盘版规范使历史学的论文注释变得相当困难、混乱,特别不利于阅读。但后来这套规范在学术界强制推行,很多期刊担心自己不被知网收录而被迫实行这套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学术期刊注释体例的混乱。

一位从事期刊出版多年的编辑透露,现在职称评定也要求,参评论文要在知网等主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发表。

凭借数据库服务,知网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了完美闭环,同时也将学术知识生产环节上的各个角色成功编入了一张彼此相连的大网。

1

学术期刊人,“交权”最彻底

 
最初,知网作为中国知识的基础工程面世,英文简称“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沿用至今,其社会公共属性已是题中之义。

在知网的搜索框下,学术期刊和论文被排在分类的前两项,这正是其赖以生存的两大核心数据资源。知网官网介绍,其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内学术期刊八千多种,全文文献总量5800万篇”。

知网能拥有如此体量的学术期刊数据版权,还得从其前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以下简称“光盘版”)说起。

1996年1月,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王明亮联合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国内首个大规模集成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同年12月,新闻出版署批准该系统以电子书号的方式正式出版。

光盘版收录的论文数据以光盘形式定期出版。知网官网介绍,在1997年8月前,共出版了78张光盘。两年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成立,承办知网建设,该企业仍由清华大学控股。

知网创始人王明亮曾发表文章介绍,1997年,他们已经有2600多种期刊入编,其中10%的刊物给知网交稿,90%则是由各学术期刊的编辑部直接将排好版的磁盘文件交给知网。

1999年,光盘版收入的3500种期刊上网,“中国期刊网”获准开通。2003年,中国期刊网更名为中国知网。

可以说,知网在其还是光盘版的阶段,就仅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对国内学术期刊的“收编”。

仲伟民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知网创业初期是有前瞻性的,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与认可。尤其早期与期刊确立合作关系时,一些期刊协会也对知网给予极大配合,协会下属刊物在协会的带领下“随大流”地加盟了知网。“这也是因为当时学术界对知识版权的认识尚浅。”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朱剑也于近期撰文表示,“学术期刊人的版权意识薄弱”,他们成为最早接触数字产品的媒体人,也成为交权最彻底的一方。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起步时就主动放弃了数字传播版权,把它完全交给了市场化的第三方公司。

知网官网的资料显示,加盟光盘版的期刊编辑部、杂志社均与光盘制作出版单位签署了“期刊合作出版协议书”,其中光盘版权归属于光盘制作单位,各刊保留电子资料版权,作者拥有文章著作权。

重庆大学图书馆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写道,知网在创办伊始就在国家版权局版权司的指导下,形成了通过学术期刊编辑部解决文献著作权的使用授权模式,即与每家学术期刊编辑部签订授权协议。

朱剑在前述文章中介绍,在知网要求入编期刊签署的格式化协议中写明,由期刊负责获得作者的授权,同时知网在付给入编期刊的费用中包含应付给作者的授权费。

“由于学术期刊编辑部并非法人单位,它根本没有资格跟知网签署转授权协议。”仲伟民与几位关注期刊出版事业的教授都曾向知网表示过,签署此类合同存在风险,打官司会被判定为“无效合同”。

但事实是,在学术领域版权意识薄弱的过去二十余年里,知网正是依靠跟期刊编辑部签署合同的方式,获得了期刊论文资源的“第一桶金”。

2

拿下两百余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之外,博硕士学位论文是知网的另一核心数据资源。

知网官网显示,《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在2002年正式上线,上线前已收录全国三百多个博硕士点和四百多个重点学科硕士点的学位论文18600多篇。

赵阳在知网工作多年,担任管理人员。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知网投入了学术资源合作团队与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知网能顺利谈下合作,跟国家有关部门向知网授予相关网络发行资质有关。知网也会给高校一部分采集费,为高校提供免费查重服务。”

在知网发布的一篇介绍“两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宣传资料中,也透露了有关部门对知网的支持。知网出版学位论文是“在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的大力支持、指导及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实现的。

该资料还介绍,“两刊”是唯一正式出版的学术电子期刊。南方周末记者登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发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拥有38个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出版刊号,前述“两刊”的出版刊号分别为CN11-9133/G、CN11-9144/G。

知网之外,提供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还有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万方官网,万方在2002年11月推出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试用版),2009年4月万方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一份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8)朝民初字第23596号中写明,万方股东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前身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4年,国务院学位办曾要求各学位授予单位,将已通过的全部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及摘要,寄送到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内文献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中信所拥有博硕士论文的纸质全文,且与各培养单位签订了共建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协议。万方接受中信所的委托承担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开发。

尽管两家学位论文数据库均声称与高校签署了授权协议,但由于部分高校并未获得作者本人授权,导致万方和知网因学位论文著作权纠纷频繁遭到起诉,案件集中爆发于2008年。

《北京晚报》报道,2008年12月,78名博硕士起诉知网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案公开宣判,其中21起获法院支持,获赔金额2000-3500元不等。此前8月,482名博硕士起诉万方论文侵权案,部分案件获法院支持,判决万方向被侵权者道歉且赔偿损失。

2009年,知网曾在官网解答,其出版管理制度规定,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知网签订出版授权协议,绝大多数稿件得到作者授权。由于此前著作权纠纷案件,知网自查并删除了一部分未获作者授权的学位论文。

南方周末记者向知网一名市场人员咨询得知,截至2022年2月,知网收录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分别有42.2万篇和200万篇论文,分别来源于423家、664家研究生培养单位。

3

争议“廉价版权”

 
由学术期刊发起的独家授权,让知网变得“一家独大”。

在知网官网公开的CNKI导报上,一篇知网高层在2009年就独家版权回答媒体提问的报道介绍,有653家重要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了期刊数字版权的独家授权协议。

知网也透露,前述期刊外,当时正处于洽谈阶段的期刊还有五百多家,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独家授权可能超过1000家。

知网称,独家授权是由个别期刊主办者提出来的,反映了期刊希望提高数字出版收益的愿望。

仲伟民仍记得,2006年前后,十几家高校学报曾共同跟知网谈判,要求改变学报和知网的合作模式,并同意签订独家协议。

合作的前提,一是要给到编辑部更高的经济报酬,二是希望知网能与期刊合作在互联网平台做好学术推广。“我们更看重后者,但也是因为后者存在分歧,合作没能持续下去。”

仲伟民介绍,如果没有签独家,编辑部每年版权费大约是三千元,顶多到五六千元,即便跟多家数字出版平台合作,版权费也只能拿到一万元左右。从杂志出版的成本来讲,单家数字出版平台支付的版权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委会办公室公开的数据,从1997年到2001年间,知网历年著作权使用费每页支付标准由1.09元涨至2.93元。

相比而言,仲伟民计算,2001年,学术期刊向作者支付的稿费标准每千字至少30元,且未算入编辑部人员薪酬和出版的庞大成本。

仲伟民回忆,在独家授权模式下,当时双方谈定的价格是第一年三万,第二年三万五,第三年四万,五万封顶。“头几年,双方的合作还算顺利。”

如今回头看,他认为知网通过一次性支付廉价稿酬的方式,买断期刊论文的数字传播版权是非常不合理的。知网跟期刊签署的协议还写明,支付的版权费也包括作者版权费,但实际上编辑部很难进行二次分配。且学术期刊均由事业单位主办,收入主体为主办单位,编辑部实际上也无权支配这笔收入。

相比期刊,学位论文反倒不存在签署独家版权的情况。

知网官网写明,其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投稿”,在稿件录用后支付稿酬。有两种支付形式,一是直接付给作者,二是由培养单位代付。如不认可这一稿酬方案,也可不投稿。

南方周末记者向一名教授、两名博士、两名硕士咨询,其是否了解过知网收录学位论文会提供稿费?一半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学位论文从未收到稿费,甚至没听说过存在“稿费”这回事。有人回忆,在提交毕业论文时曾签署授权协议,可选择是否同意公开,或单独授权给某家学位论文数据库。

赵阳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知网一般会将学位论文稿费打给研究生培养单位,但实际上,由于这笔金额不多,如果学校没有分配给作者,这笔钱只能长期趴在学校账上。久而久之,也有学校不愿意再为作者代领稿费。如作者不主动联系知网,那稿费就长期趴在知网账上。

2016年,知网官网公布,被成功收录的学位论文作者可以凭学位证书,以邮件形式发送给知网,硕士学位可领取现金稿酬60元加面值300元的知网检索卡,博士学位则可领取100元和面值400元的知网检索卡。2008年以前的学位论文,稿酬标准更低。

南方周末记者电话询问知网公布的联系人,对方表示,即使毕业多年只要能在知网收录学位论文,都可以寄送资料到知网领取稿酬,至于稿酬是否由学校代发,将在邮件中回复。

在知乎上,一位名叫“袖手旁观”的用户反映,自己在发送邮件后,知网表示毕业论文稿费已由学校代领,不少用户表示寄送邮件后确已收到稿酬。

仲伟民说,用这点金额的稿费买断一个研究生几年的研究成果,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在知网公开后,若日后发表期刊论文,还会造成“自我抄袭”的怪象。“我自己带的博士研究生,不建议他们在知网公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知网曾回应媒体,其向期刊支付的稿酬连续增长,已达每年2000万元。根据同方股份(600100.SH)财报数据,旗下同方知网的毛利率自2018年至今都稳定在50%以上。2021年半年报显示,同方知网毛利率为51.3%。

4

“2/3收入来自数据库”

 
朱剑发文讨论知网与期刊、作者的关系时写道,“挑战知网模式的,赵德馨教授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是迄今为止最轰动的一个。”

在过往诸多版权纠纷案件中,知网大多采用赔偿撤稿等方式息事宁人,但在赵德馨一案后,其罕见地在官网发文表态,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听取建议,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一并解决问题。

然而,至今仲伟民还未看到知网提出任何更好的版税结算方式。朱剑也在文中提到,如果要在知网、期刊和作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分成机制,要明确三方的关系性质,但不管知网以何种身份向作者和期刊分成,都会因无法维持目前的收入而难以为继。

知网将为了以合法、合理的方式继续拥有数字资源而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版权费。然而,由于知网盈利模式单一,数据库也将不可避免地涨价。

一名不愿具名的知网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知网2/3的收入来自于数据库,剩余1/3中很大一部分是靠‘查重费’。”

赵阳以知网的产品生产流程为例,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了知网的版权成本。在数据采买环节,知网需向学术期刊支付版权费。在学位论文上,除了给作者的稿费外,知网还要支付跟高校合作费用。

成本支出较大的是在数据加工阶段的人力成本,比如文字校验、数据标引、分类、建库等。往后则是数据的成库和推广。“知网这一整套知识加工流程,不是大家理解的光把电子版扫描放在库里就好了。”赵阳说,重点在于数据加工后让读者方便检索、管理和获取知识。

业内也提出采用开放来源的形式经营数据库,赵阳表示,国家曾经投入很多资金在数据库的建设上,但这类OA项目大多因无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而逐渐式微。“成本还是要有人来承担”。

赵阳表示,国外的一小部分OA期刊以增加版面费、降低发表难度开展运营,也有数据库拿出部分数据做OA出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知网现为八年前的论文提供免费下载服务,2019年开通作者服务平台,作者实名认证后可享受免费下载个人发表文献、管理个人学术成果等服务。

财报显示,同方知网会收到科研课题补助或财政补贴。如2020年12月19日至31日期间,其获得科研课题补助补贴为4223.76万元。

赵阳透露,知网也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查重、阅读工具开发,还有向有关单位提供科研咨询等服务。

南方周末记者向知网去函提问版权成本等相关问题,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应受访者要求,赵阳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