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热”哈尔滨:“给冻梨切盘儿的大妈也缺”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 2024-01-12


▲ 哈尔滨建了多个温暖驿站,并免费提供热水。(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4946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2023年11月,马迭尔西餐厅搬货工人黎冬一天的搬运量是四百多件;2023年最后一天,他的搬运量突破新高:搬了1400多件。


  • 搓澡师傅们忙到“直不起腰”,贴着正骨贴来上班。被南方人占领的澡堂“天天都排号”,但来搓的“都是大活”(指加奶或加盐)。


  • 哈尔滨旅游爆火后,尹智说自己几乎每天都哭一场,“三年生意冷冷清清,2023年咱大部分时间也没这么火爆,但现在全都是五湖四海的朋友”。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胡倩 粟满莺 邵镕
责任编辑|何海宁

所有来自哈尔滨的受访者都清楚,要如何通过外观区分本地居民和来旅游的南方人:

前者往往身着深色羽绒服或貂皮大衣,即便零下20度也不咋戴帽子和围巾,走在街上没几分钟,就躲进商场或饭店里取暖;后者的羽绒服总是浅色,大概是他们不用考虑深色衣服在冬天耐脏的优势,更显眼的是,他们头上还戴着有动物耳朵形状的、包住整个脑袋和脖子的大帽子,与本地居民不同,他们往往愿意在街上走很久。

游客们相似的打扮带火了一个略显调侃的外号:“南方小土豆”。公交车上、地铁里、手机里,甚至本地中老年居民的交谈里,都用“小土豆”指代这个冬天来哈尔滨旅游的南方人。

在不少人口中,这个称呼还进化成了“小金豆”“马铃薯公主”或“马铃薯殿下”: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数据,2024年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项数据均达到历史峰值。如果用经济数据做对比,这三天的旅游收入甚至大于2022年哈尔滨GDP的1%。

游客不仅填满了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等传统旅游景点,还迅速占领了本地居民常去的澡堂、饭店、早市、公园……甚至在索菲亚大教堂不远处,曾经卖服装、门可罗雀的金太阳购物广场,都因2023年下半年入驻了一批做旅拍、化妆的店铺,寻得新的商机。

2023年最后一天,黑龙江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一则感谢信,其中写道:“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服务员、导游员、护游员,共同营造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

2024年1月2日,黑龙江文旅厅厅长何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哈尔滨的爆火并不是偶然,当地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其中就包括各种网络营销,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多维度的宣传,尤其邀请了文旅的头部博主来进行引流。

激增的游客让哈尔滨本地人兴奋。开着劳斯莱斯免费接送游客的车主刘益男每天要给车加差不多两千元的油,但他还是说,南方游客给这座北方城市带来人流和收入,“哈尔滨经济好了,市民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1

带上哈尔滨,就有流量

2024年1月6日,哈尔滨中央大街出现了一只鹤,它披着印有“鹤岗”字样的绶带走在人群里,引得游客瞩目。距离哈尔滨400公里外的小城鹤岗,近些年以房价超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出名。据视频号“网信鹤岗”发布消息,这只来中央大街“出差”的鹤是鹤岗唯一的一只鹤,因为“南方小土豆说想看”,就来到了中央大街,给游客们见见。

近期中央大街已出现过来自大兴安岭的驯鹿、背着书包的企鹅和鸵鸟。这些动物在互联网上给哈尔滨添了一大波关注度,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当地更出现了一批被本地人直呼“没见过”“认不出”的变化:松花江面升起的热气球、索菲亚大教堂旁的人造月亮、火车站候车厅里演奏的乐团、中央大街地下通道新铺的地毯……

2023年的11月初,哈尔滨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暴雪。做育儿内容的自媒体博主王莹(化名)记得,她拍了一些下雪的照片,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些南方朋友就告诉她,他们正想往哈尔滨这边来。随后,她在自媒体号上发了一条来哈尔滨旅游的攻略。她发现:“当时只要带上哈尔滨,数据都会比较好。”

在索菲亚教堂附近支小摊的卫乐习惯每十天半个月,就与媳妇一起上澡堂。但入冬以来,他只在11月去过两次,就再也不去了:“澡堂子人已经坐满了,休息区也是满的,完了游乐区、电玩区、汗蒸房还是满。”

12月,各地直飞哈尔滨的机票价格高企,不少想前往哈尔滨旅游的人,选择在周边城市如长春中转。吴琳(化名)早早订了两张12月28日从长春到哈尔滨的火车票,她本以为这条线路不算热门,但订票后不久,这趟车票就售罄了。元旦前后若要从她工作的城市北京乘高铁前往哈尔滨,更是“所有票都秒没”。

中央大街马迭尔西餐厅的搬货工人黎冬(化名)估摸着“南方人好像不懂怎么在冰上走”,他每天都能见到一些摔倒的游客:“多走两步三步的,就‘跐溜’滑一个坐那。”

2023年11月,黎冬一天的搬运量是四百多件;12月初,这个数字上涨到五六百;12月中旬,他每天得搬七百多件;12月20日后,搬运数字站上了八百;2023年最后一天,他的搬运量突破新高:搬了1400多件。

多位受访者回忆,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一些改变:12月初,行人还能见到中央大街道路两侧堆着积雪,到了月末,每场降雪中央大街都要在两天之内清扫完毕,白天路面已难再看到积雪了。

2023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提前开园,涌入4万游客。有游客称因排队时间过长,无法玩到一些热门项目,在现场大喊“退票”。随后,冰雪大世界为部分游客退了票,还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对服务不周进行深刻反思并连夜整改”,措施主要包括优化排队信息提醒、扩充接待服务队伍和增设投诉受理渠道。

人潮在哈尔滨机场、高铁站涌动的照片早被传上了互联网,但26岁的哈尔滨市民郭鑫还是没想到在元旦假期走出车站时,出现了一些不同:过往那群总是站在出站口附近询问游客“去江北还是道里”的拉客大哥们完全没看到了。

2023年12月13日,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消息,将针对元旦、冰雪节和春节等重点时段加强行业监管……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欺客宰客行为发生,冰雪旅游季发生的任何一起违规违法行为,都要快查快处,严查严处。

跨年夜那天,索菲亚大教堂人流密集。卫乐过了12点收了摊。他注意到,警方至少安排了6辆警车在周边维持秩序。他记得前几年,维持秩序的也就只有一两辆。因为不想和游客抢出租车,他和媳妇选择走路回家,“哈尔滨多少年没有这么火爆的时候了”。

2024年1月5日,第40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冰雪大世界举行。(视觉中国 / 图)

2

“家里来且了”

在东北话里,“客”发音为“且”。但最近也有许多人用“且”指代来到哈尔滨的游客:“家里来且了,能不好好儿招待么?”他们用这句话来解释这座城市因游客井喷而出现的种种不同。

哈尔滨在《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里倡议,市民可以尽量错峰出行,减少扎堆拥堵,给远道而来的朋友让路让景让利,还可以用姜水热茶、顺路搭载这些行动展示当地的人情味。

中央大街马迭尔西餐厅每天开早会时,黎冬都能看见西餐厅里导购和卖货员被要求必须跟游客问好:“早晨好,中午好,下午好”。游客多了之后,餐厅对服务员们的要求变得很具体:冰棍、面包掉地上了要扔,顾客觉得拿到的面包“掉了一个角”也要换,顾客购买的冰棍拿到手之前,想换也必须得给人换。“因为有外地游客和国外游客,这个服务态度就不能代表自己。”

外滩休闲浴场的员工张乐(化名)管理着洗浴中心的社交账号私信,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每天都能收到陌生人询问的各种基础问题,问洗浴步骤的、淋浴间有没有门的、能不能过夜的、能不能寄存行李的……在本地人看来很基础的问题,却触及南方人的“知识盲区”。后来,洗浴中心干脆做了一张海报摆在大厅,告诉每个来搓澡的南方人,第一步领取手牌换鞋,第二步换衣泡澡,第三步搓澡,第四步换汗蒸服……

元旦假期,洗浴的游客来了上千人,游客们寄存的行李箱密密麻麻在大厅“摆了好几层”。张乐说,洗浴中心专门划了一块有监控的地方给大家放行李,还允许游客进洗浴中心放了行李之后,白天去外边玩,晚上再回来洗澡,有的游客会在洗浴中心过夜,店内还新增了很多棉被和枕头,而这些,都是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服务。

搓澡师傅们忙到“直不起腰”,贴着正骨贴来上班。澡堂被没有搓过澡的南方人占领,“天天都排号”,但来搓的“都是大活”(指加奶或加盐来搓)。另一方面,洗浴中心每天消耗的水果、沐浴液、牙膏牙具都翻了倍,连拖地墩布每天都得换新的。张乐感慨,洗浴中心每个区域都在新招人,不仅招搓澡大姨,连“给冻梨切盘儿的大妈也缺”。

被媒体广泛报道前,刘益男为了拉上打不着车的游客,拿着大喇叭,开着劳斯莱斯在热点景区附近转悠。35岁的他做婚车生意,平时嗓门大、体格也不小。结果他发现,第一天没多少人敢上他的车,有的甚至掉头就跑。为了显得和蔼可亲,他给自己整了一件大花袄,还压尖了嗓子与南方游客说话。公司员工“小张哥”也开一辆劳斯莱斯,但他留着寸头、长得比较凶还戴一副墨镜,为了得到游客信任,戴上了白色毛茸茸的狐狸耳朵和女士假发。“结果是什么呢?还不如不整呢。”回想这件事,刘益男哈哈大笑。

年末正值哈尔滨的婚礼淡季,不出活的豪车就空了下来。刘益男说,当时出车的想法就是“给家乡出一份力,把这些南方小游客都照顾好”,让更多游客来哈尔滨。

刘益男估摸着,哈尔滨目前有一千多台私家车免费接送打不到车的游客。在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附近,有的车还会用高音喇叭放一些自己录的话:“土豆土豆,我是地瓜,不管一个还是三个,市区免费接送哦”。

郭鑫有天坐车经过哈药六厂,过去一年,这栋楼在社交平台被称为“小卢浮宫”。但这次回家,她觉得新奇,有三四十人聚在马路的安全岛上,给这个建筑拍照。更让她震惊的事发生在2023年12月30日,她与朋友约在哈西万达广场,这里非热门景区,也非网红打卡地。那天商场里人特别多,还有交响乐团在一楼大厅演奏。这是她此前从未想过的场景:“第一次在哈尔滨知道能在这儿演交响乐。”

2023年12月27日,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景区,景区内数座雪雕完工,吸引众多游客。(视觉中国 / 图)

3

收入高了“一倍还拐弯儿”

网红小吃摊“尹胖子油炸糕”的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一位工作人员说在道里菜市场的店里,她每天要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8点,而在红专街早市的摊位,更是每天早上4点半就出摊。

中央大街开“龙吹雪烧烤酒吧”的店主尹智原是一家教培机构的负责人。2023年5月,他转行盘下了这个四层楼高、800平方米、配有40台桌椅的酒吧烧烤店。赶上这波旅游热,烧烤店的生意空前地好,“最忙的时候每天七八百人到店,翻桌两百台左右。”

入冬一个多月,黎冬每天的搬货量都在往上涨。他预计,这轮哈尔滨旅游热,自己每个月搬运的收入肯定是增加了,“差(高)了能有一倍还拐弯儿”。

2022年,哈尔滨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39万元,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93万元差距五千四百多元。

55岁的黎冬干过最久的活,是20年前用自己的房子开了一家小仓买(东北方言,指小超市)。2015年左右,小仓买的日营业额开始下降、到后来甚至打了对折。2020年,他家房子拆迁,小仓买也关了门,他开始上工地给人做零工、跟车运输,“一个月挣三千多元钱时,连孩子的补课费都难交”。

2022年,黎冬才到马迭尔西餐厅做搬运。他说这份搬运工作虽然辛苦,但“挣得多”:把从地下生产车间里产出的冰糕、冰棍和面包搬到地上的餐厅里。一件货物重量约9-12斤、他赚4毛钱。月基础工资1700元,每天上午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不忙的季节货不多,上一天班休一天甚至两天,剩下的时间他就用来打零工。12月中旬开始,游客多了,他每隔一天都能来搬货。

2024年1月1日,马迭尔西餐厅所有员工上午8点到岗,一直干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黎冬记得那天冰棍卖得最多,有五百多件,每件60支,一共卖出三万多支,3元一个的小槽子面包平常每天卖六七千个,元旦假期一天,也卖了一万六千多个。“一进冷饮厅,全是南方人,声是抓抓抓的(叽叽喳喳),说话嗷嗷(指声音喧闹)的。”

12月26日前后,看到来中央大街的游客越来越多,尹智开始组织周围的商家给游客发放红枣姜水和糖块,十余天来,不断有新商家加入其中,他们发放给游客的品类,也扩展到了发热帖、粘豆包、五常大米饭和水果。

哈尔滨旅游爆火后,尹智说自己几乎每天都哭一场,“三年生意冷冷清清,2023年咱大部分时间也没这么火爆,但现在全都是五湖四海的朋友。”

更多专题内容请点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最“热”哈尔滨:“给冻梨切盘儿的大妈也缺”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