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园城市的幸福“动脉”

南方周末 2024年11月14日 18:11

全文共5344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 在两千多万人的成都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轨道交通为他们描绘了一种可能——不是拥堵的、割裂的与孤独的,而是舒畅的、互联的与亲近的。


  • 这正是轨道与城市相伴相生、共通共融的意义:为居民提供绿色出行选择,助力城市永续宜居;释放轨道经济的活力与动力,促进城市产业的繁荣;在站内站外的空间里,关怀每一个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为他们美好生活提供助力。


文 | 王木‍‍

编辑 | 李亚飞


爱上一座城市需要多久?

对新晋“蓉漂”赖鹏飞来说,只需地铁站口的几秒钟。

2023年初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临近毕业的赖鹏飞到成都面试。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从天府机场搭乘地铁到达市中心。走出地铁口的刹那,一阵风恰好经过,卷起两旁金黄的银杏叶,纷纷扬扬地撒到他身上。

诗意的景象熨平了求职路上的焦灼与疲惫,也击中赖鹏飞的心。这个一直在外求学的乐山小伙,决心回川在成都安定下来。

那时的赖鹏飞并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就给自己送上“小确幸”的地铁,之后还将深刻影响自己的生活。就像过去二十年间一样,承载着两千多万人和他们的向往,轨道交通参与了城市的成长嬗变,繁荣了产业经济,也重构了人们对幸福的想象。

轨道交通沿线,绿树黄花开。
1

公园城市的永续之“路”

和赖鹏飞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从天南海北涌入成都。

根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2140.3万。相比世纪之交的2000年,常住人口近乎翻番,城镇化率也从53.48%升至80.5%。

人口流入带来发展,也带来挑战。许多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土地过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作为全国第四个超2000万人的特大城市,成都也不得不应对同样的挑战。如此多的人,如何顺畅交往,交通首先就是个大问题。

修更多的路?事实上,成都中心城区道路里程已达1845公里,路网密度全国第三,但最多也只能承载140万小汽车约400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在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看来,道路不可能无限扩张。我国人口总量多、人口密度高、土地空间有限、单位时间内出行需求高等特点,决定了城市出行主要得依靠集约化、大运量的公共交通。

逐步建立起与超特大城市空间格局与长远发展相协调的轨道交通网络,正是成都过去二十年写就的“答卷”——通过立体综合交通规划,历时二十年,建成15条线路、超640公里轨道网络,串联起主体功能区、重点行政区,提供给市民几乎通达全域的出行选择。

85后市民李文博对此感受颇深,“小时候出门只有坐公交或打车,现在地铁出行太方便了。即便有车,我也经常选择坐地铁。成本更低,也不担心堵车和停车。”

目前,轨道交通在成都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超过63%,超过600万人次的日均客流成为常态,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和“轨道城市”初具雏形。

经过分析经济人口总量对空间承载力的需求,成都提出一个更理想的中心城区绿色出行结构——轨道交通占40%、常规公交占10%、慢行步道占35%、机动车再承担剩余的15%。到2035年,当成都远期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全部落成,绿色出行占据主导,轨道交通成为第一选择,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将来临。

轨道交通与雪山同框。

与此同时,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正可适应城市更新需求,摆脱“摊大饼”式的发展困境。

1992年,彼得·卡尔索尔普首次提出TOD:以地铁等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400-800米半径内布局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从而在不排斥汽车的同时,让居民更方便地选用自行车、步行等多种绿色出行方式。

TOD在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许多城市得以实践,被证实有助于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加速城市多中心的形成,疏解核心区重叠的功能及过密的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并减少空气污染。

2018年起,成都开始在开通地铁的14个区建设24个TOD ——依托轨道线网,带动周边地块高强度开发与市政设施配套,形成商业中心—居住中心—生产中心圈层分布的建筑群落和城市组团。这些集办公、居住、商业、文化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区域中心,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交织,有效地分散了通往市中心的人群,改变“职住分离”的现象,也形成更多样、开放的区域空间布局。

这意味着,在TOD范围内不仅能买到心仪的房子,也能选择高品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上班就在附近的办公楼,走几百米就是满足生活购物的大型商业,楼下还有多个生态公园可以休闲娱乐。在步行尺度内就能完成工作与生活的角色转换,这些便捷、舒适、多元的场景极大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愿通过蓉漂人才引进来到成都的赖鹏飞,最后就落脚到武侯新城双凤桥TOD,成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首批住户。他平时骑车就能上班。楼上健身,楼下吃饭,步行10分钟就是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吃住行游购娱都能在家附近解决。

双凤桥TOD未来社区。

这与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和双碳实践天然契合。土地集约使用、用途多元,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幅缩短。职住平衡后,也缩短了通勤和其他出行距离。汽车出行大幅减少,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比例提高,碳排放也明显降低。

随着城市交通结构调整优化、TOD和城市发展的深度共融,成都轨道交通累计运送乘客突破130亿人次,轨道站点800米通勤覆盖人口比例达34%,居全国第二,市民平均通勤时间缩短到39分钟,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超60万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

得益于轨道交通编织的可持续之“路”,成都离成为一个自然永续的公园城市越来越近。

2‍

产业兴蓉的轨道引擎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

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与TOD项目的全面建设,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过去20年间,成都轨道交通飞速发展,城市GDP也从2000亿元跃升至2万亿元。据北京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郭春安教授分析,每投资1亿元的轨道交通建设可带动约2.6亿元的GDP增长,提供超4000个就业岗位。成都经济总量跨入“万亿俱乐部”,离不开轨道交通的强劲支持。

2023年,仅地铁项目的建设,就释放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为农民工提供岗位38674个。地铁的运营更促进了人的流动。每天有超过600万人次在地铁站内外穿行,人流的聚集,吸引了多种产业及资本流入,促进商业发展与经济繁荣。

以旅游业为例,2024年国庆假期,成都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许多人抵达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寻找地铁入口。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线网累计运输乘客 3888万人次,同比增长5.99%。凭借完善的地铁网络,游客们能快捷地直达热门景区。这进一步提升了成都的文旅吸引力。

出行便捷的轨道交通。

随着轨道线网越织越密,成都的商圈也全面爆发。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于洋团队研究发现,轨道交通对商业空间的演变作用显著——开通初期吸引商业资源快速集聚,并催化沿街商业向集中商业体转型。根据百度商圈人力热力图,目前成都人气最旺、最繁华的商圈无一例外都是地铁交会贯通之处。

轨道经济的活力还在被不断挖掘。借鉴港铁的盈利经验,成都引入港铁共同开发150个站点空间。针对不同站点,差异化地营造时尚消费、商务服务、泛文创休闲、旅游服务、教育文体、医疗康养、社区居住服务、会展博览、商贸流通、产业聚落等十大消费场景。市民坐地铁上下班的路上,能在色彩鲜艳、通透明亮的“minishop蓉合”商业方舱里,顺手买到快餐、饮品、手办、零食;也能通过自助鲜花机,给忙碌的一天增添些小确幸。

而自从实施TOD综合开发,知名企业相继加入,繁荣图景未来可期。2022年5月,成都高新万象天地入驻陆肖TOD;2023年4月,华润万象购物中心落位四川师大站TOD,随后万豪万怡酒店、洲际金普顿、希尔顿逸林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签约;2024年8月,位于双凤桥TOD项目的武侯山姆会员商店正式营业;2024年9月,龙湖集团宣布,新一代城市综合体将落地马厂坝TOD……

地铁之于城市的价值,并不止于此。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产业本身,还为谋求产业升级的成都提供了硬核动力。

在2024年10月的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成都启动“立园满园”行动,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把产业园区建设成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作为成都30条重点产业链以及10个重点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成都轨道产业成为城市战略落地的重要引擎。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园区已汇聚570余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构建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初步实现了“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同时,依托产教融合优势,还成立了全国首家由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举办的成都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

2024年上半年,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9月29日正式开通运营的轨道交通资阳线,就有深刻的成都“烙印”。资阳线配备的列车,是国内首条跨市的市域A型车,最高运行时速高达160km/h,车身七成在成都本地完成制造和装配,代表着国内市域轨道交通和智慧城轨技术装备的领先水平。

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

这条38.7公里的跨市线路,长度不足一场马拉松,却如同“动脉”连接起成都、资阳两座城市。

“轨道交通资阳线的开通,标志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施互通组副组长邵庆国表示。待市域(郊)铁路成德线、成眉线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成都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成都都市圈能够更好地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

以人为本重塑美好生活

资阳线开通当天,很多乘客不仅感受到轨道交通的“快”——单边运行仅26分钟,还体会了轨道交通的“暖”。

列车采用符合人体力学设计的软座,每节车厢增设方便城际出行的大件行李架,遮阳帘可自主打开或关闭。无需长距离步行,乘客同站过街,就能在福田站换乘开往资阳的城际专线。每个站点都配备了无障碍卫生间及无障碍渡板。对于带孩子的父母,儿童专用洗手池、母婴室和护理台也让乘坐体验直线上升。

基于全龄段乘客的多层次需求,包容友好的设计理念贯穿在资阳线的每一个细节,也嵌入64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的许多角落。高矮不同的客服中心、地铁母婴室,部分站点基于常见乘客还做了个性化改造——比如动物园站突出“儿童友好”,而在孵化园、双流机场T2航站楼东等年长者较多的地铁站,则专门开辟了“敬老服务区”。

这样的柔性关照,不仅体现为看得见的“硬件”,也渗透于成都轨道交通五千多个日夜的运营。

视障人士李中书经常和跑友相约在华西坝附近的公园跑步,地铁是他们无障碍出行的首选。

对地铁服务热线61638000,李中书再熟悉不过,平时他都拨打这个号码寻求协助。不出两分钟,地铁保安员就出站接上李中书,护送他前往站台。而从李中书踏上车厢,直至安全到达目的地,每一次中转都有专人守护。

李中书和跑友们赞不绝口,“成都地铁无障碍服务很好,工作人员很热情、细心,让我们很放心。”

不论是打造全人群友好的出行场景,全年通过热线为乘客提供咨询与帮助超34万件次,还是推出“直达+普线”“同站过街”等一百余项便民措施,这些既是“人民地铁为人民”的初心,也是对人全生命周期需求的关怀。

用心服务市民乘客。
在许多人看来,3号线双凤桥地铁站附近的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就是一个洞悉青年需求、打造青年友好社区的范本。超越TOD的基础业态,这里希望化身为蓉漂青年发展的第一站,让青年人在此结交、展望未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易交友”。于是,4000平米底层商铺未作他用,而是开辟为公共空间,打造成和青年需求紧密相关的就业创业、社区食堂、健身舞蹈、社区活动等12大场景。

它打动了后来入驻经营社区食堂的王逸川。“我是90后,在项目还是一片工地时,了解到这里还专门为青年打造公共空间,就很感动。”除了看中发展潜力与投资前景,王逸川尤为认可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的以人为本和青年友好。他一直怀念儿时亲近的邻里关系,也希望在社区食堂里以干净、可口的家常小菜,让青年人不仅努力工作,也能享受生活。

对于赖鹏飞而言,这里很“戳中”自己——可靠省心、家电齐全、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为背井离乡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栖身和安心之处,“年轻人避不开的就是孤独,我们需要的家,不只是一个能睡觉的地方,还是一个心灵的归处”。入住四个月后,赖鹏飞已经和楼上楼下的青年人打成一片,相约玩桌游,去邻居家蹭饭,还跟新朋友学会了钓鱼、调酒和吉他。
社区组织的社群活动和住户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提供了交往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慢慢地,赖鹏飞对社区墙上的slogan越来越认可,“最好的朋友在附近,最爱的人在身边,最理想的青年生活在隔壁子。”
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
4‍

结语

赖鹏飞回忆,确定回成都上班的那天,出了地铁站,感觉空气都更清新了,整个人一下放松下来。

或许,曾经的他也没有想过,在两千多万人的成都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但成都轨道交通为他描绘了一种可能——不是拥堵的、割裂的与孤独的,而是舒畅的、互联的与亲近的。

这正是轨道与城市相伴相生、共通共融的意义:为居民提供绿色出行选择,助力城市永续宜居;释放轨道经济的活力与动力,促进城市产业的繁荣;在站内站外的空间里,关怀每一个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为他们美好生活提供助力。

轨道之上,列车来往,仍在飞驰。未来,他们还将在城市动脉之上,载着赖鹏飞和两千多万成都市民,在奋进的创新之城中不断奔跑、拼搏、突破,奔向永续、繁荣与幸福的理想生活。

(专题)

修改于2024年11月14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方周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