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焦虑”: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下班
▲ (小尘4x / 图)
全文共2087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对大部分不愿无意义内卷的打工人来说,下班还是一个脑力活。大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无痕下班术”。
文|萨卅
责任编辑|温翠玲
彷徨、纠结、四处打量,又到了周五的下班时间。
隔壁工位的同事还在敲打键盘,部门领导仍在线上会议中,公司领导办公室的灯也还亮着……虽然每周大概都要经历5次这样的场景,但我至今仍未找到“下班”这道大题的完美解法。
对于一个工作性质是90%时间都在办公室的打工人来说,“准时下班”是一个自带贬义的词组。虽然劳动合同上分明写着,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6点,但不知何时起,6点下班被直译成了上班摸鱼,工作量不饱和,敬业度低的含义。当下就业环境,几乎人人都怕被贴上“准时下班”的标签,因为谁也说不清以后哪次人才盘点或是年底述职时,此标签下的名单就会被同步备份到待优化人员信息库。
“不敢下班”像一种随环境不断进化的奇特生物,逐渐演变出了众多形态。孕期的女同事,因为害怕被边缘化,一旦产检各项指标趋于稳定,便立即在领导办公室立下军令状,“宣誓”一定会坚持工作到预产期前几天。我还亲历过更戏剧化的情景,产假期间提前返岗的女同事,在年底竞聘述职会议上,声泪俱下地向老板们述说,自己如何在家中力排众议,才得以提前2个月主动返岗,和团队同事挑灯夜战,从而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落地。
除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外,对大部分不愿无意义内卷的打工人来说,下班还是一个脑力活。谁都不情愿当那个第一个走的人,但谁也不愿意每天最后一个走,所以大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无痕下班术”。
下班不拿包,包在即人在,是无痕下班理念的基础共识。据我观察,一般只有打定主意要离职,或是已经在走离职流程的人,才有胆量准点背上包,大摇大摆地走出办公室。这类即将成为前同事的同事,往往沟通亲和力陡增,工作上不再推诿扯皮,同时还焕发出除了刚入职那几天外,久未显现的良好精神状态。他们在班味浓厚的办公室中,总能被一眼识出。
“无痕下班”还需要提前演练好逃生路线。在做足心理准备后,我前脚刚迈出办公室,后脚便立马踏进过道防火门背后的秘密通道——货梯间。货梯原本是供保洁、快递人员专用的,却总在下午6点到7点间极其繁忙,这现象让物业百思不得其解了好一阵子。有时难免会偶遇同事,为了回避等候货梯时的尴尬,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摘下工牌,快速塞进兜里,再以低头看手机的方式来杀死尴尬到凝固的时间。如此一来,只需再叠加上刻意留下的凌乱的工位,仍在显示待机画面的电脑,他人便无从辨别工位主人是否下班。
下班有时也是一场蓄谋的短剧。明明今天工作已经完成,但我等打工人仍会因为走太早而忧心忡忡。此时最常见的应对策略便是先下楼吃个饭,附近约节健身课……这些人为策划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一套被时间检验过的逻辑:如果上级有急事联络,我立刻就能返回办公室刷存在感,如果没有,那么消遣后再返回打下班卡,也不至于让月底加班考勤数据太难看。
相熟同事间的相互掩护,也是常用伎俩。这场景和大学逃课被老师点名,室友面不改色地对老师说:“他生病了,正在来的路上!”几乎是一比一的情景再现。总之,只要我能尽快出现在教室,就不能视我为旷课,同理,只要我还能回公司坐在电脑前,就没人能轻易定义我已经下班。
我曾跟父母们描述过现在职场里的“下班焦虑”,不出意外,我的陈述句收获了两个反问:“如果今天事情做完了,为什么下班不可以走?”“如果不是今天要交的,为什么不可以明天上班时间再做?”句句在理,无言以对。我非常理解家人的看法,毕竟他们在我们这年龄时,下班如果还需要联系,只有座机和传呼机两种办法,“下班即失联”是受限于通信技术的正常现象。令他们更疑惑的是,为何下班会让我如此这般焦虑?准时下班又怎么会跟失业存在联系?
有时虽纠结再三,我仍在晚上8点前惶惶不安地离开公司。为了尽量平复心理焦虑,那段时间我一直都带电脑回家,紧急或临时的工作隔三岔五如期出现,我也如愿地保持住了“随找随在”的打工人设。偶尔心生叛逆,心想管它的,有事周一再说。不料此时墨菲定律立马应验,于是我很荣幸地拥有了周六晚上打车去公司拿电脑的敬业体验。
物理空间上的下班已让人费尽心力,但这仍不等于彻底下班。随着各种高效办公通信软件被不断升级迭代,支配打工人焦虑感的,除了“未读消息”“已读未回”外,还有账号在线状态和时长。头像右侧的图标一旦变成灰色,就代表着此人已离开工位一段时间,每周五下班后,准时推送给个人的一周工作数据总结,清晰地播报了本周在线时间和沟通次数。自此,效率工具摇身一变,成了敬业的电子监工。
某次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为了即将到来的旅行,我早早预约了下班后理发项目。刚洗完头坐下,手机屏幕突然弹出多条工作群信息,毫无意外,5秒钟后领导来电同时闪现,见状不妙,我立马示意理发师关停手里的吹风机。挂断电话后,我对他说:“我得尽快回趟公司,今天就直接吹干吧。”
(作者为深圳金融行业从业者)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人在职场”,欢迎来信分享职场心声、吐槽职场经历、打破刻板印象、揭秘行业规则。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