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码“头痛”之困,沈腾助力公益为偏头痛患者发声

南方周末 2024年12月17日 17:31
全文共339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 偏头痛不仅是一项医学问题,更是一种生活困境。无论是患者,还是那些频繁头痛的人(受激素波动影响的生理期女性、处在工作生活高压下的职场女性、课业繁重的学生、工作应酬连轴转的中年男性等),都深受偏头痛带来的身心、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影响。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治疗,也需要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文 | 严目

编辑 | 刘十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醒来,太阳穴的尖锐刺痛像无形的绳索绞紧每一根神经,和煦的光照也变得刺眼,只能匆忙拉上所有窗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忍耐疼痛;工作间隙头痛瞬间来袭,眼前的屏幕逐渐模糊,周遭声响渐次远去,只剩脑海深处一片轰鸣,还来不及反应,恶心之感就阵阵上涌;本该安睡的夜晚,却被搏动性的疼痛搅得支离破碎,只想隔绝所有声音和光亮把自己蒙在被子里......

头痛这个看似普通的症状,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却常常被忽视或误解。有人认为它只是劳累过度的警示,也有人选择默默忍受。然而,当剧烈的疼痛反复发作,还伴随畏光、恶心、呕吐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时[1-3],这或许早已超出普通头痛的范畴,而是一种更复杂的疾病——偏头痛。

根据 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研究,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1],它绝非简单的头痛,背后更是潜藏着诸多“暗雷”,而公众对偏头痛疾病的认知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亦亟待提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积极行动,发起了“健康中国行动——2025偏头痛大众疾病认知教育和倡导项目”,项目在2024年12月17日正式拉开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国民级演员沈腾受邀担任健康中国行动偏头痛公益倡导大使,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与亲和力,将为偏头痛的科普宣传注入强大动力。此外,项目还得到了辉瑞中国的支持。

“越界”的头痛,一颗不为人知的健康“隐雷”。当偏头痛的警报拉响,我们拨开重重迷雾,解码偏头痛之困,探寻黑夜后的黎明与希望。

1

徘徊在导诊台的偏头痛患者

上初二时,小辞第一次因为“头痛”去看医生,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正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与偏头痛对抗之旅的开端。当时,医生给她开出的诊断是 “鼻窦炎”,随后便开始了对应的治疗流程。日子悄然流逝,一次搭乘地铁时,小辞因为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在地铁上呕吐,爸爸陪她到了医院,医生在一番检查后,开了两片止痛药就让她们离开了。在她从小到大的就医经历里,小辞的“头痛”始终像是一团迷雾,没有得到过准确的诊断,也没有明确的治疗建议,她听到的永远是“别太累、别太焦虑”这样的叮嘱。

“越界”的头痛,一颗不为人知的健康“隐雷”。(视觉中国/图)

如今,小辞对偏头痛的症状已然有了深刻的认知,她能平静地描述那些细节,“在发作时,你会处在一种很紧张的状态,整个人一下子就不好了。脑袋里像有无数根针在猛扎,眼前直闪炫光,根本看不太清东西。呕吐那次就是我爸爸架着我去的,我当时已经没有太强的自主意识了,人浑浑噩噩,特别害怕光和声音。身体会觉得酸软无力,渐渐地甚至感觉身体的右半截有点麻木,那滋味真的没法形容。”这个时候,小辞会习惯性吃下一片止痛药,“但它也只是缓解部分痛感,所有的症状都还在,让我什么都做不了。”尽管小辞偏头痛的发作频率相对较低,但猛烈的症状还是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偏头痛带来的生理痛苦,以及因为他人不理解而带来的内心“隐痛”。她曾遇到过一位教体育的女老师也患有偏头痛,但是学校不让她请假,“原因是她的发作频率太高,她为了上班,为了不被说是在‘逃避责任’,就得一直忍着。”
小辞和女老师面临的状况并非个例,而是众多偏头痛患者共同的处境。多数人对偏头痛的了解极为有限,以为只是焦虑、劳累引起的症状,所以缺乏相应的疾病层面的认知和重视,这使得患者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饱受身心折磨。
偏头痛患者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饱受身心折磨。(视觉中国/图)

欧娜则是在小学六年级时第一次从医生口中听到偏头痛这个名字,“当时医生和我爸说这是女性常见病,我那个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女性,只觉得自己是个小孩。”事实上,在偏头痛患者中,女性更为多见,约为男性的2.2[1,3]“我印象很深,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CT,我爸说给我女儿做个CT,看看脑子里是不是长瘤了,我爸自以为很幽默。然后做了发现啥也没有,就开了一堆的药,没想到从此以后这个病就一直困扰着我。我今年39周岁了,12岁确诊的,这个病已经整整伴随了我27年。”

欧娜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的治疗与用药历程,其间不少粉丝都在评论里向她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止痛药可以一直吃么”“有效果么”“有副作用么”,她说,“很多病友对于偏头痛的认知还停留在纠结‘我到底能不能吃止痛药’,是不是忍一忍就好了,他们缺乏专业医疗的帮助,对这个病不了解。”欧娜也从六年级确诊后,辗转去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大量检查也没有查出任何病因、得到明确的治疗方案。这样的迷茫与纠结,让病情在漫长的拖延中发作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变本加厉。我国既往数据显示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偏头痛患者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有待提高[1,3]。偏头痛无疑已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医学与社会双重困境。

若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偏头痛带来的远不只一时的疼痛困扰,工作中,让患者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无法全身心地在职场拼搏奋进;生活中,可能因为突然发作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慢慢导致恐惧出门、独行和社交。更严重的是,“偏头痛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造成患者失能,影响患者工作和社会活动。先兆偏头痛患者缺血性卒中(脑梗)相对风险是无偏头痛患者2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伊龙教授指出。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偏头痛演变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时,很多患者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尝试止痛偏方、增加止痛药服用剂量和频率等,“许多人还会因随意服用止痛药物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增加治疗难度和复发率,甚至引发胃肠道出血、肝肾损伤等严重问题。”一些患者会发现长期过量使用止痛药物后,疼痛越来越严重,头痛发作越来越频繁,止痛药效果越来越差。简而言之就是,药吃多了,头痛更频繁了,也更痛了[5]

在每一次沉默忍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疼痛故事。(视觉中国/图)

偏头痛所潜藏的危害,实则远超常人想象。正因如此,定期检查、规范治疗非常必要;从社会角度看,从患者到医生,从家庭到工作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偏头痛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

她们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已经足够清晰地提醒我们:偏头痛不可小觑,它需要更多的关注、更早的诊断和更有力的支持。毕竟,在每一次沉默忍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疼痛故事。

2

止痛更需治痛,科学应对偏头痛

当头痛成了生活中的“常客”,不少人都心存疑虑:自己究竟只是偶感不适,还是被偏头痛缠上了?其实,判断是否面临偏头痛,风险并非无迹可循,由临床研究证明,通过偏头痛标识问卷(ID Migraine问卷)中的3个关键问题了解是否具有偏头痛的典型症状,即可较为准确地识别和筛查偏头痛风险[4]

那么面对可能存在的偏头痛隐患,如何科学、正确地应对,便成为了解码偏头痛之困的关键一步。回首偏头痛的治疗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既往治疗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常规止痛药等)以及特异性药物(曲普坦类药物等),这些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暂时缓解疼痛,但存在治疗不足、安全性与耐受性不佳等问题,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2,3]。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策略得到了优化,偏头痛的治疗,不应仅仅满足于止痛,更要着眼于治痛。快速而持久地缓解头痛及其相关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成为了衡量偏头痛治疗手段更为理想的目标与标[2,3]

因此,要想科学应对偏头痛,了解病因是前提。在我们的大脑内部,有个关键“角色”——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恺鸣教授分享道:“当偏头痛发作时,CGRP水平显著升高,会引发颅内血管扩张,并传递疼痛刺激,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治疗指明了方向,“目前已有创新靶向治疗手段,可以针对性地、有效地治疗偏头痛,并降低发作频率,为偏头痛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有了这样的科学认知和治疗突破,偏头痛患者们迎来了新的曙光。如今面对偏头痛,每个人都不必再孤独地与疼痛抗争。通过偏头痛风险筛查自测,公众可以初步评估自身患偏头痛的风险,一旦评估异常或感到不适,便可以迅速定位并前往最近的头痛中心或头痛门诊寻求帮助。从专业的科室获得最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掌握科学的治疗手段,了解疾病的真实面貌,偏头痛可以从此不再是生活的桎梏,而是可以被科学管理的挑战。主动关注,接受科学的帮助,是迈向健康和自由生活的重要一步。

有了科学认知和治疗突破,偏头痛患者们迎来了新的曙光。(视觉中国/图)

3

共筑偏头痛防护网

在公共健康的议题中,偏头痛往往游离于人们的关注之外。它不是直接致命的疾病,却深刻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偏头痛治疗的传统手段多集中于常规止痛药物。随着科学探求的脚步,近年来偏头痛的病理机制得到了更深的洞察,尤其是对CGRP这一神经递质的关键作用的发现,为那些陷入疼痛困境的患者打开了一扇窗。科技与医学的双轮驱动正在改写偏头痛的叙事——从传统治疗到创新靶向疗法的问世,偏头痛的科学治疗正给广大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从暗夜走向黎明。

偏头痛并非个体孤立的困境,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健康的议题。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疾病认知科普正在打破大众对偏头痛的误解,让更多人了解到偏头痛的病因病症和创新治疗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患者摆脱病耻感,更能推动社会形成更包容、更理解的氛围。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正通过健康中国行动——2025偏头痛大众疾病认知教育和倡导项目,借助沈腾作为健康中国行动偏头痛公益倡导大使带来的广泛、积极影响,逐步构建一张覆盖从科普教育到治疗救助的社会防护网,让每一个偏头痛患者都能在科学的指引下找到生活的希望。让偏头痛的“隐形重负”可以被逐渐卸下。而这一进程的终点,是患者不再需要为自己的疾病发声,因为全社会已共同为他们搭建了一座健康的桥梁。以科学为基石,以关怀为纽带,我们可以共同筑起一道偏头痛的防护墙,让无数个被痛苦裹挟的日夜,逐渐被理解与希望所取代。

(文中小辞、欧娜为化名。)
(专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等.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12):881-898.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等.中国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一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10):721-734.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6):591-613.
[4] Lipton RB, Dodick D, Sadovsky R,et al. A self-administered screener for migraine in primary care: The ID Migraine validation study[J]. Neurology. 2003 Aug 12;61(3):375-82.
[5] 偏头痛患者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有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年第26卷第6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方周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