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掮客”起诉要求退费:当反思C刊产业链与学术生产机制

王兢 南方周末 2024年12月17日 17:31

▲ (小尘4x / 图)

全文共2102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要想把学术期刊办好,还是要回到这些基本问题上来,莫让学术期刊与“学界大佬”彼此之间形成固化板结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加强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改良,使评价体系多元化,解决“论文灌水”与“发表无门”的现象。这就不仅需要让学术评价体系形成切实有效的反馈闭环,也应当跳出论文的问题思考“学术生产过剩”的更大背景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兢

责任编辑|陈斌


2024年12月12日,郑州中院发布了一起“学术掮客”新闻。案情显示,2024年,方某到法院起诉,称其与李某合作代发期刊事务,向李某支付相应费用,但李某一直没有完成约定事务且拒不退还费用,方某诉至法院,请求判决李某返还代发期刊费用30万元。

对此李某辩称,该代发期刊实为方某提供,直接让李某的上线刘某团伙代写文章、代为发表。该行为破坏学术风气和学术诚信环境,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不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此案之所以引发关注,还是因为触及了“期刊发表”这个青年学者群体的“痛点”。“C刊”是人文社科领域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全称为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根据不少大学的规定,人文社科博士生需要至少发表两篇C刊才能参加论文答辩,坊间也有“两到四篇C刊造就一个博士”的说法,而即便是已经拿到教职的青年教师,也面临着论文发表的考核压力。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博士招生人数已突破13万大关,在读博士人数达到55.61万,其中在读的人文社科博士生也在10万人左右。然而,国内的C刊总共只有750种左右,加上所谓的扩展版与集刊也不过1000种,每年能刊登的论文总数有限,博士生的发表需求恐怕都难以满足,以至于出现了寻找“中介”“掮客”这样的盘外招。

依照常情常理,学术期刊应当做好匿名评审,投稿者自负文责,期刊编辑依据论文质量与匿名评审结果决定是否刊发。学术水平与论文质量挂钩,方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维护期刊的文章质量,形成一套正向的循环,也即“学术标准”“投稿程序”与“文章质量”。而在现实中,“C刊论文发表”却并非严丝合缝地遵照这一套本应有之的逻辑。

首先,“C刊目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每两年更新一次,而且每一类的C刊数量是有限的。这样一来,一批本就声望一般、担心自身被移出目录的C刊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会想要吸引大牌教授与成名学者多多发文,以提高引用率与“影响因子”,保住自身的C刊地位。

就已经“上车”的头部教授而言,他们发文的多多益善也有助于持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申请更多的社科基金,给后续的职称评定与硕博招生带来好处。面对这类C刊,头部教授是有充足的议价权的。甚至于,头部教授可以凭借这种强势地位,创设一些寻租空间,打造自己的“版面自留地”。

其次,对于那些地位声望均居前列的C刊而言,他们遴选论文就可以更多地依循严格学术标准。然而,博士生与“青椒“恐怕只有确实优秀的佼佼者才能挤上这类C刊为数不多的版面。而对于大多数博士生与“青椒“而言,他们只能争取其他C刊的版面。僧多粥少且不说,还要与其他“大佬”竞争,落入“论文供过于求,版面供不应求”的现实,造成了“发表难”“审稿慢”“要交版面费”的现象。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C刊编辑与知名教授都享有更大的“议价权“,也就有了相应的寻租空间。问题逼到这一步,C刊发论文就不可能纯粹依照理想中的“学术标准”与“论文质量”了。

2021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在一篇文章中曾透露,专家约稿量占该刊年度发稿总数的90%以上。且不论这些论文质量是否真的上乘,这个数字显示的是编辑与“专家”的强势地位。

对于那些亟须发表论文而又确实难以博得版面的博士生与“青椒“而言,“不发表就完蛋”的压力也会迫使他们兵行险着,从“中介”乃至“代写”那里寻找门路。2021年5月26日,中国检察网曾公布C刊《湖南社会科学》原主编周某某的犯罪事实,其担任该杂志副主编与主编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受贿,帮助中介邓某某、廖某某发表文章;2023年2月北京顺义法院也审理了一桩奇案:一对姐弟找人仿效正规期刊进行征稿,私自印刷“假期刊”,仅用四年时间便代发论文十余万篇,牟利1800余万元。

因此,此次“学术掮客”的案件,反映的不只是“学术标准”“投稿程序”“文章质量”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一些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学术生产过剩、博士“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与成名学者也需要各取所需,这些因素会影响投稿程序、学术标准与文章质量,逐渐成为一种“向下沉沦”的恶性循环,外界的批评也聚焦在这些方面。

目前,中国科学院、社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已取消“发两篇C刊文章才能答辩”的硬性要求。2021年多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本科生、研究生申请学位和毕业考核不与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简单挂钩。

因此,要想把学术期刊办好,还是要回到这些基本问题上来,莫让学术期刊与“学界大佬”彼此之间形成固化板结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加强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改良,使评价体系多元化,解决“论文灌水”与“发表无门”的现象。这就不仅需要让学术评价体系形成切实有效的反馈闭环,也应当跳出论文的问题思考“学术生产过剩”的更大背景问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方周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