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住南湖,不再“太难了”!排污上了“紧箍咒”,现在的水域颜值……|我为长江发声

湖北经视 湖北经视 2020-02-11


有着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是长江沿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江与湖的共生,是湖北人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以三河三湖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也为武汉的众多湖泊开启了一场绿色蝶变,这些变化也直接关系到长江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为了让更多的民众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我们推出了系列报道《我为长江发声》,这第一期,我们的记者就带您先去武汉的南湖看一看。



提起武汉的第三大城中湖南湖,也许一些老武汉人会皱起眉头,在以往,暴雨天渍水,夏季翻塘的景象,让人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长江发声的第一期,就来到了沿着南湖东岸而建的中南民族大学,这里是武汉最美高校之一,但您可能不知道,几年的时间里,在这片水域可发生了不少变化。


在当时的南湖,雨污水管网混接情况比较严重,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水混入雨水箱涵,通过排水口直接注入了南湖,被污染的湖水再排入长江,也影响了长江水质。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近几年,政府部门大力开展补网行动,给排污装上了“紧箍咒”。


记者在南湖区域的重点排口之一茶山刘闸看到,雨污管网改造后,周边高校和小区的的生活污水在这里实现了拦截,通过水泵抽取到新建的绿色污水管道中。另外,还看到这里有这一大片水生植物,也会对渗出的污水起到净化作用,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排入南湖。


2019年9月30日,南湖水环境治理完成164处雨污混错接改造,力争还市民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南湖,治理湖泊,也是治理长江,南湖水域的“华丽转身”,也正是武汉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见证。
据长江环保集团湖北区域总部总经理袁建伟介绍,下一阶段的治理将从“工程导向”转向“运维导向”,开展管网、排口等涉水项目的统一运维,最大限度发挥已有设施的综合效益。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之一。2018年8月,我省配合生态环境部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打好黑臭水体治理这一攻坚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成效如何?




“涨”知识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城市黑臭水体的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的环境问题,根子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合格。为补齐这一短板,加快黑臭水体整治,我省出台《湖北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要求2019年全省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2020年基本消除地级城市黑臭水体。

    经过排查,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确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214个,总量位居全国第4,治理任务较艰巨。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省坚定治水决心,要求各部门依据责任分工、协调推进,形成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合力,打破了“分水而治”的格局。为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确保整治后水质不反弹,又强化落实日常巡河机制、委托第三方持续开展水体水质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经过努力,咸宁、荆州、襄阳3市先后被财政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共将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3亿元。

    截至目前,全省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已排查确认的214个黑臭水体中,已完成整治的达到205个,整治完成率达到95.8%。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初见成效,城市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彻底治理黑臭水体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遵循客观规律。下一步将围绕“长制久清”,加快推进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继续落实“河长制”、建立排水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执法机制、建立垃圾清捞收集转运体系等长效机制。

    今年年底将是揭晓成绩单的时刻,我们期待再现一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画卷。



来源:湖北经视《经视直播》

记者:孙悦 王中豪 刘萍 张云华

编辑:汤巧霞 | 主编:天然

  湖北经视融媒体合作热线:

 027-87311111/027-8789589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