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R · ART | 范勃:唤醒感知的无形剧场

罗博报告 罗博报告杂志社
2024-09-03

金秋9月,今日美术馆化为一座“无形的剧场”,

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了多种感知体验的集合四幕剧。

《罗博报告》在步入这座“剧场”前,

与背后的创作者、艺术家范勃,

以及策展人胡斌聊了聊。





2020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生存与互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范勃也不例外。在疫情爆发的头两个月,被迫中断很多事务多出不少空余时间的他并没有感到自由和放松,而是处于一种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这与他一直专注于对知觉及其背后的认知与心理系统的深入探讨有直接的关系。


艺术家 范勃


在去年年底的展览“回到现场”中,范勃就从视觉、触觉到中枢神经,构建起由实验报告、纸本手稿以及实验室设备形成的特殊的实验室美学,体现出某种异样的介乎科学和炼金术之间的形态。今年他更进一步,将多种感知体验融合起来在今日美术馆建造了一座“无形的剧场”,对经由事件而加剧的身体的痛感、价值观的撕裂、社会的奇观等现象的再认识,以及从艺术想象力出发的对于社会的疗愈。


重返现场

尺寸可变

药丸、药粉、量瓶等实验器皿

2019


重返现场

尺寸可变

药丸、药粉、量瓶等实验器皿

2019



无形的剧场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的标题“无形的剧场”是策展人胡斌与范勃在反复探讨后定下的。在他们看来,“无形的剧场”非常鲜明的对应了当下这样的一个社会情景和语境,现在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剧场,社会变得日益荒诞或者说戏剧化,尤其是在今年全球化的疫情之下,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凸显。各种应对疫情的措施,使得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戏剧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


策展人 胡斌


不过这个剧场又跟普通的剧场不太一样,它是无形的剧场,无处不在。疫情如同突如其来的、隐形的侵蚀力量正在此上演社会大剧,每一个人都被困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共同构成了一幕荒诞剧,这就是“无形的剧场”最直接对应的一种意义。此外,在这个“无形的剧场”里面也希望通过一种对于多元感知,即集合了身体感受、温度或是心灵体验等多种感知的体验模式,以及正常人与盲人两套感知模式的结合、碰撞、交互去构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多元的情景,这是“无形的剧场”所对应的另一层意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如同策展人胡斌在展览导语中所述:“在现实仍然持续的剧目当中,‘体温’和‘隔离’成为与身体如影相随的关键词,它造成与以往日常生活经验不同的某种‘例外状态’下的恐惧和臆想。范勃的感知体验和研究表达,也由视觉、触觉、听觉的交叠与转换,被遮蔽的经验世界的唤醒,连接中枢神经的沉浸式实验,延展到有关体感、心理疗愈以及弥散的隐性气氛的观照,从而试图建构起另一幅更为整体和具有某种神启般力量的感知图景。”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外,“无形”是这个剧场的重要特质。首先,直观来说“无形”就是没有形状,我们熟知的普通剧院是有形也有范围的,而发生在整个社会中的剧情则无处不在,失去了边界,所有人都身处其中;其次,“无形”其实是在强调一种隐秘的力量,一种不能直接用视觉或者触觉感受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如同新冠肺炎的病毒,人们看不到但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压力;第三,“无形”也指当下情景中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感召力,面对这样的语境,如何赋予生活诗意,或者通过艺术给予人们心灵的抚慰,这也是范勃决定在疫情期间做这样一个展览的很重要的初衷。


展览现场



四幕剧

展览现场


既然是一个“剧场”,那么必然会有一幕幕剧情上演,“无形的剧场”由四组环环相扣的作品组成。艺术家既将以往的研究纳入其中,又予以新的拓展,构成移步换景、形影交叠的语义场域。走进今日美术馆一号馆展厅后,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幕就是“降临”。


展览现场


“降临”是由天顶投射在展厅中央的水池中的人形投影,其形象仿佛指挥者状态,又像是浮在水面的背影,形成某种窒息感,诡异而神秘。策展人介绍道:“这件装置与‘大流行’时代的身体体验相关,就像是病毒包围着我们,人人自危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另一方面,这样的演奏魅影又有如隔绝于各处而连接起的线上合奏,面对未知的观众,展开一场富有诗意的、想象的群演,它是特别情境中从天幕投射而下的一个庄严仪式,给处于“孤岛”的人们以内心的抚慰。由此,这件作品奠定了本次展览的基调,在莫名的压抑和流动的剧场之中传达着一种心理的疗愈感。


降临

水池、影像、水、造浪机、药片

800x 400x12cm

2020


第二幕“如影”其实与第一幕“降临”同在一个巨大的展厅,由主厅两侧的热感应屏幕构成整个空间流动的剧场感。热感应成像与对于人的行动与温度的捕捉相关,它是以技术媒介认知人的行为和身体的、区别于日常感知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这种装置可以探测到身体的某些秘密,并对其行踪和影像形成某种如影相随的“掌控”。两块热感应屏幕其中之一是对应内部的观众,和观众形成互动,另一块就是对应的美术馆外面,连通了内外两个不同的空间,这就让观众和环境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同时,这种通过科技进行“测温”来发现身体的某些秘密的方式使观众内心的窥私欲和好奇心被引发,形成非常奇妙的感受。


如影

尺寸可变

热感应装置、投影

2020


在进入第三幕“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时,我们看到墙上的文本提示:“这是关于‘可见与不可见’关系的一次转场。由充满弥撒的隐性力量的‘体感剧场’进入视觉、触觉、听觉等感知系统交叠又穿行的物质实存的场域。”然后,我们进入一个以灰白为基调的世界,这是以视障少女的独语视频和诗歌文本构筑而成,因此没有任何的色彩。讲述了盲女的生活、工作、爱好,尤其是关于写作的认知以及心境的变化,成为一份独特的内心独白。诗歌《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的文本来自于一位视障少女在江南小镇的行走体验。而作品的命名则是选自这诗文中的一句,它是少女在旅途中所听见的江南声音。在这个世界里,观众可以尝试以她们的角度,体验通过触觉、声音、空气流动的方式去对于有色、有形的世界进行想象。


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

1476x20cm

影像、布面综合材料

2019


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

1476x20 cm

影像、布面综合材料

2019


最后一幕是“Emmanuel”,此部分作品都与日常家居陈设的设置有关,但一明一暗正好对应了常人与视障者两个不同的感知世界。在“明室”中,日常物被药粉覆盖形塑成陌生化的形态,封存隐喻一种视觉化世界的遮蔽;药物则意味着唤醒和治愈。而“暗室”则是对盲人家庭日常陈设的复制,其中包含了有关盲人行为的观察细节,看似普通的家居环境,实际源于盲人生活经验的设置;全黑的环境是为了让观者体验盲人的感知世界。人的部分感知只有在遭遇障碍时才变得更加敏感,而这种敏感也会让对于另一种“非正常”的生存状态感同身受。这一明一暗形成的镜像,是对于日常世界的陌生化,同时又试图连通和唤起我们不同的感知系统。


Emmanuel

尺寸可变

家具、生活用品、药粉

2020


展览的最后以墙面上的几句话作为谢幕词:“剧情无所不在,剧场却又是无形的。眼盲、感知障碍、身体隔离意味着人体机能以及内外互动遭遇的困境;而药则是对生命的介入和调适。‘无形的剧场’串联起多种感知体验的通道,提示知觉与心灵世界新的可能。”“药物”始终作为引线贯穿整场,串连起“无形的剧场”中沉郁却又不乏温情的激发人心的精神脉络。范勃将以往的研究纳入其中,又予以新的拓展,构成移步换景、形影交叠的语义场域。可以说,这次展览是继他关于“药”的实验场项目之后,进一步延展其观念,将“药”与疗愈,以及可视和不可视的感知的主题置入更宏大的实体空间中的沉浸式实验。



展览:无形的剧场

展期:2020.9.12 - 2020.10.8

地点:今日美术馆 1号馆2层





文 | 栩栩

图 | 今日美术馆

编辑 | 石薇薇

新媒体执行 | JESSICA

责编 | LENNY



☟ 点击图片 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微信搜索添加 Number57

进入罗博读者群

点击上方杂志 ↑

购买 8 月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罗博报告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