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 · PEOPLE | 张信哲:爱与美,不负时光
叱咤歌坛近三十年,
张信哲“情歌王子”的形象屹立不倒,
他的歌如其人, 温文尔雅又娓娓道来。
而近些年他“隐藏收藏家”的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
熟悉张信哲的人,大多知道他有收藏的爱好,从家具木器、明清服饰到民初旗袍,他的收藏丰富而成体系。张信哲曾在中国台北举办过“清代女性服饰展”,也曾在台北花博会举办“台湾早期家具特展”,其收藏早已得到业界认可。相比起物件的市场价值,张信哲更看重这些东西带给他的快乐和意义,于他而言,收藏是为了了解时代,以及藏品和时代演变的深层关系。
震旦博物馆“民 • 潮——月份牌珍稀画稿
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展”现场,美之溯源
去年 10 月,张信哲携手震旦博物馆的“民·潮—月份牌珍稀画稿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展”正式开幕。为期近 6 个月的展览,特别精选了张信哲收藏近三十年的 62 幅(组)珍贵月份牌画原稿藏品以及 20 世纪的相关服饰。作为本次展览的藏家和策展人,这也是张信哲首次向外界大规模展示他在月份牌这个“小众”门类的收藏积累。
音乐与收藏,美物相通
张信哲毫不介意外界所谓的“小众”收藏。在他看来,收藏并不是“艺术投资品”,而是从学生时代就有的兴趣爱好,只要是美的东西都会吸引他。“透过收藏能真的留下一些即将失传的家乡记忆或是珍贵的东西,这些才是我的切入点。”
摄于震旦博物馆“民·潮”展览现场
西服套装、羊绒衫,均为 Brunello Cucinelli
张信哲收集月份牌,要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他因音乐创作造访上海。从小听着的汉语歌曲就诞生在这座城市,加之幼时跟着身为牧师的父亲在教堂环境长大,上海的城市建筑与之构成某种重叠,这些让张信哲对上海和上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在早年的《用情》唱片专辑中融入老上海音乐,还收集老上海黑胶唱片和古董家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一边收集,一边学习,越陷越深,越挖越深。美而雅的月份牌从诸多藏品中跳跃而出,吸引张信哲持续挖掘、系统归纳,构成为其个人收藏中的甚具规模的专属分类。张信哲毫不掩饰月份牌带给他的灵感冲击,“收藏的东西会影响到我的音乐创作。”
为了配合月份牌上美女穿的衣服,张信哲还挑选了他收藏的十几件 20 世纪10~40 年代的服饰进行展示,让观众对当时的美女风貌有更直接的感受。“月份牌美女的这个状态很生动地代表了当时女性的观念:她们是新时代摩登的女性,她们要传达的是新观念、新生活。她们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她们自己追求的目标。”
震旦博物馆“民 • 潮——月份牌珍
稀画稿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展”现场,时尚风月。
这次的策展、设计、配套书籍以及现场讲座张信哲都有参与。为了更好地向观众讲述月份牌背后的故事及月份牌背后的潮流时尚文化,张信哲特别邀请了甚具人文气质的好友,演员黄轩,他们一起为展品录制了音频讲解,作为此次展览的特别人声导览,二人以温柔的声线娓娓道来。这也是以歌声为大众熟悉的张信哲,作为展览发起人,为此次展览的特别“献声”。张信哲笑言,本来策展是想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的,但由于项目过于冷门,反而是他自己了解得最多,就自己上手了。“这个展览其实筹备了三年多,但布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每天在博物馆忙到天亮。展览几乎所有的部分我都亲自动手了,比如说裱画、布置旗袍,甚至是工程类的项目,我也会情不自禁跑过去动一动。”
展览中,这些月份牌画稿不仅按年代划分,也向观众隆重介绍多位月份牌绘制大师。从诞生到兴盛,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线,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同时期、不同画师、不同风格,也让观众从多角度欣赏了解月份牌文化。现在看来,这些月份牌绘制大师绝对是中国广告画、广告商业艺术的先驱,充满了艺术性。但是在当时,甚至他们自己眼中,都认为这只是为了赚钱。“这些画家都活在商业和艺术的夹缝里,充满对自己的不认可。”如此看来,张信哲与这些画师共情了。“身为一个歌手,尤其是流行歌手,我很能理解这些广告画家内心对自己的质疑。其实我也一直在不断地问自己,我做的东西是不是艺术呢,还是只是纯粹为了大众娱乐?但是慢慢我就释怀了。”
《春游图》,薛松,
100cm × 80cm,2014 年
张信哲坦言,这个展览内容其实是很重要的非遗项目,但受到的关注和了解较少,很多学界人士都很惊讶和欣喜能看到这样的原稿。“是时候给他们重新放回到艺术位子上了。如果能透过这样的展览,让大众看到这些东西,并引起相关的讨论和关注,那这个展览就算成功了。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一个收藏家应该负起的责任。”张信哲笑着说道,“对我来说,做音乐其实也是一种收藏。收了这么多年的老东西,我觉得它们给我的影响,是让我看到一种永恒性。真正好的东西,会一直被大家关注、讨论,不会被时间淘汰。”
从兴趣到专业,我有我态度
张信哲收藏的第一件藏品,还是读小学的时候。一套 20 世纪 10 年代左右的英国邮票首日封,开启了他收集小玩意的乐趣。而后去废弃的老宅子里“寻宝”,收集建筑构件及旧物,并且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即将消失的风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台湾,学界、文化界和艺术界都积极呼吁重视“在地文化”,还是中学生的张信哲深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从那个时候开始,张信哲正式有了收藏的概念和想法。
摄于震旦博物馆“民 • 潮”展览现场。西服套装、衬衫,
均为 Brunello Cucinelli
明星的身份并没有为张信哲的收藏爱好带来多少光环,反而受到了收藏圈和艺术圈的一些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深入地认知和理解,以及收集到一定数量之后,收藏的脉络逐渐清晰,张信哲已经成为各大拍卖会的常客,相熟的古董商、收藏家朋友也会主动为他留下“属于”他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他也会去拍卖会断舍离一些自己的藏品,开始有意识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我其实不太听故事,很多故事都是为了卖东西,美化出来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是东西的品质,这是我选东西的基础。”
胡伯翔, 62.8cm ×32.6cm,1929 年
张信哲坦言他的整体收藏没有刻意的规划,而是依靠机缘和当时的兴趣。但不难发现,张信哲的几次藏品大展都与他的家庭有深刻的情感联系。传统家具的收藏兴趣来自做木工的爷爷。“基本全家人都会做木工活,甚至自己做家具。开始收老东西以后,我也会想要自己动手把它们修复好,整理好。”织绣类的收藏与外曾祖母有关,在外曾祖母去世后,张信哲开始整理她生前的绣花衣服,竟然被从未见过的精致华美的花纹与璀璨活泼的色彩震撼,从而开启了宫廷绣衣的锦绣之恋,也找准了自己收藏的主要方向之一。张信哲不是一个只贪图视觉美的人,他收集资料,专研历史,从中西古代美术史上横向纵向去比较。“系统地收藏对我来说比较重要,因为我想了解更多的东西,在物品本身以外的东西。不光往前看,也往回看。了解过去,才可以更好地看清现在,也更准确地预见未来。”
2005 年,张信哲出版了《玩物哲学》一书,通过收藏品背后的小故事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来的收藏心得和生活美学。时隔多年,回头去看,张信哲表示,当时的书只是一个收藏的小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小乐趣,不管是什么方向都可以当小小收藏家。而现在进入第二个阶段,他会逐步与大家分享怎么梳理这些收藏品,怎么整理相关的资料,以及通过学术研究,将其系统地展现出来。多年来,他想和大家分享的理念一直没变:收藏没有那么难,不需要花很多钱,也无需和谁来攀比。“我觉得收藏老东西应该是要与生活、生命发生关系的,而非以价钱来衡量收藏品的价值。”
摄于震旦博物馆“民·潮”展览现场
西服套装、羊绒衫,均为 Brunello Cucinelli
张信哲对经手的东西都有一缕坚持,凡是触及底线的选项便从不动摇。正如他的偶像安思远那样,他以收藏体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品位。透过老物件,看到了那些旧时光尘封已久的美。远离对“投资”的追逐,张信哲越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和边界。他笑言:“以前年轻的时候还想过自己做博物馆,但现在不想了。如果只是找一个建筑物把东西放进去,那只是一个陈列馆。博物馆是要集学术研究、大众教育与社区互动为一体的。当你了解越多,越觉得自己能力不够。”
文 / TAN
策划、编辑 / 石薇薇
摄影 / 甘浩鸣
妆发 / 苏薪宇
服装 / 张紫薇
新媒体执行 / JESSICA
责编 / LENNY
☟ 点击图片 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微信搜索添加 Number57
进入罗博读者群
点击上方↑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