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迪斯科女王”张蔷:越沉淀越潮流

新闻晨报 新闻晨报 2023-10-11

她身上不同的特质

契合着不同时代的精神,

让她得以在

相隔近40年的

两个时代中

自如地游走穿梭。

无论在哪个时代,

她都自成潮流先锋。



5月底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大型时尚年度派对上,盛装的男女明星们围着场内一张张圆桌正襟端坐,直到压轴表演,张蔷登台。


“迪斯科女王”这天选了一顶及臀的粉红长假发,配粉色边框的墨镜。一曲《手扶拖拉机斯基》未完,大家已纷纷起身离桌,来到台下摇摆起身体。他们中包括和张蔷同为“60后”的陈冲,以及“90后”王嘉尔。


派对直到此时似乎才真正开场……


去年开播的《浪姐3》里,55岁的张蔷带着她的迪斯科和标志性的爆炸头回归舞台。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人物,历史和潮流感在如今的她身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她自带怀旧属性,

却不像那些尴尬地

被困在历史中

停滞不前的偶像

——她一直在做音乐,

她的音乐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作为一名歌手,

即使在不被外界关注的那些年里,

她也始终与时俱进。


但她更大的价值恐怕在于别处。正如豆瓣上有人评论的那样,“张蔷的出现印证甚至拔高了浪姐的立意。”当所有姐姐都在节目中为了实现、超越所谓的自身价值努力、竞争、拼杀的时候,她却拥抱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价值观:


没有年龄和外貌的焦虑,有一点小肚子也很坦然;没什么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那么想证明自己、更不想通过战胜别人来证明自己……


自洽而松弛地活着。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人人都渴望安然自处而不得,她的松弛感构成在这个时代中最被艳羡的状态。


就像在万物生长的上世纪80年代,她的特立独行恰好代表了当时一代人对于自由的渴望。


她身上不同的特质契合着不同时代的精神,让她得以在相隔近40年的两个时代中自如地游走穿梭。无论在哪个时代,她都自成潮流先锋。


近日,张蔷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专访。她在采访中总结,简单就是最好的。做音乐是越简单越时尚,同样,人也应该简单地生活,活得越复杂麻烦就会越多。


但要做到简单本身并不简单,需要岁月和经历的沉淀。

张蔷在《浪姐3》中早早实现了她参赛的唯一目的: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音乐。


剥去这层意义,节目本身对她而言只是一种负担。


“像这种真人秀的综艺,房间里都得安上摄像头,我不是特别适应。”她说,“而且这么多女孩在一块,我本来就不是特别合群的一个人,年龄又最大,这种感觉也不好。”


当她最终答应自己的团队参赛时,心里抱定的一个想法就是站在初舞台上展示完自己,然后潇洒离开。


“当时我就想,要给我第一个淘汰就好了,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因为我只想要初舞台那一下。”她回忆,“然后我又可以过自由的生活了,但是不行,他们有自己的制度,不会轻易就把你淘汰了。”


张蔷承认,自己不愿意像其他姐姐们那样努力。


“我不想看到自己努力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努力。到今天为止,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努力而来的。”


虽然听着有点凡尔赛,但她坚持认为,“我这个人就是没有什么追求,也很少努力。”


她强调,自己对音乐的付出不能算努力。那是她的兴趣所在,因此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这样的付出中没有辛苦和隐忍的成色。



《浪姐3》的很多观众喜欢张蔷,是因为她骨子里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松弛感,这不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张蔷觉得,这种状态和自己的生活轨迹有关。她向我们解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己没有经历过北漂的窘迫,也就从未觉得有奋斗的需要。


“我们那会儿的北京孩子就是,自己挣不着钱就回家啃老。反正回家有热菜热饭,也不会说没有地儿睡。所以我养成了比较放松的一种状态,我这种松弛感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竞争的心态。我从不和人争,也没想过和谁争。我觉得我谁都争不过,我就做我自己好了。”


因此你可以想象当她站到“浪姐”的舞台上时,必然会产生的那种不适和讶异感。“我不知道怎么卷啊,”她的声音里稍稍带些困惑,“也根本理解不了这种卷法。”


在经历过《浪姐3》之后,张蔷面对各种邀约时决定接与不接的标准之一就是“不能带很强的竞技性”。她觉得,竞争太残酷了。


“其实争的感觉是特别不好的,对别人是一种伤害,对自个的心态也是不好的。”

以张蔷的天赋而言,她是可以很坦然说出这句“从不和人争的”。


她的母亲是中国电影乐团的小提琴手,几个姑姑都是民乐方面的专家,她有天生的乐感。而她的嗓音更是独一无二,又嗲又慵懒,但同时蕴籍着一种强大的爆发力和炸裂感。一句话形容,即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典型。


张蔷的母亲很早就意识到女儿将来要成名的,她开始从外到内培养自己的孩子。


张蔷印象很深的是母亲那会儿在商店里买威娜宝牌电烫精,回家给她烫爆炸头。当时一瓶威娜宝卖一元左右,而去那年代最有名的“四联”烫发,则是四五倍的价钱。所以她的母亲先去烫,学会了回来再给她烫。


“当时的年代,人家是不可能让自个的女儿这样奇装异服标新立异的。但我妈妈就可以,她一直认为我将来会是一个明星,就是一种直觉。”张蔷回忆,“乐团的同事问她最近在干嘛,她就说最近忙着造星。‘造什么星?’‘人造卫星。’‘什么时候打出来?’‘等着吧,很快!’她就这么自信满满。”


1985年,17岁的张蔷出道即巅峰,首张专辑《东京之夜》销量便突破250万张。此后《害羞的女孩》和《星期六》两张专辑都卖出逾400万张。一年后,成为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第三名”。


最初的两张专辑都是由云南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去之前双方达成协议,录一张专辑的稿费是1400元——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当时上海普通人为例,一个月的工资不到40元。


但当张蔷进了录音棚一开口,包括云南音像老总在内的人都觉得她的声音很特别,当场提出她的第二张专辑还是在这里录。有人提议给她1万元,但当时万元户是非常恐怖的概念。


大家商量后觉得以她的年纪而言,这笔钱有点过分,那么就扣1000元,条件是三个月之内不再给别家录音。所以,两张专辑赚了9000元。张蔷说,那个年代的9000元相当于现在的9000万。


赚了钱就得花,这是她的宗旨,而当时北京城里可以花钱的地方也不少。


“北京有很多涉外的餐厅,我就去那里去看看花花世界是什么样的。”当时去这种场所得有外国护照,她总是让有护照的朋友带着自己进去。作为回报,她请他们吃饭。


说来多少有些嘲讽的是,当她登上《时代周刊》后,也只能到涉外饭店里去翻翻那本杂志,自己却没有渠道购买。


当张蔷无法再满足于仅仅借朋友的护照去涉外饭店时,她就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她就去了澳大利亚珀斯,那是1987年。


临去澳洲前,有出版商提出送张蔷一套四合院,条件是让她给自己录一张专辑。但被她拒绝了,“我不想跟这个人合作,合作有时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要看人。”


出国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她记得是在石家庄体育馆。也可能是别的体育馆,她记不清了。但张蔷永远记得在演唱会上见到的那一幕,她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浪漫的时刻之一。


“当我唱到《那天晚上》的时候,迪斯科球在转,看台上所有人都掏出钢镚来往下扔,那些钢镚在落地前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就跟鱼鳞片那样闪着光,我觉得太美了。”


她说,“现在的人都是掏出手机来闪对吧?那会大家是扔钢镚,1分、2分、5分的。配上迪斯科球的光,哎呀,好看极了那一刹那!”


按照故事正常的走向,此处就应该有眼泪和不舍了,但张蔷是从来不走寻常路的:


散场以后,场馆工作人员在扫钢镚,地上铺着满满一层钢蹦。有些人在捡钢镚,捡了兜在帽子里,她也下去跟着他们一起捡。



“我也不是为了留纪念,就觉得好玩。捡完了我也没要,都给跳舞的小孩了。”母亲责怪她,怎么那么没出息。“我说:怎么了?大家都捡,我为什么不能捡?反正都是给我的。”偶像包袱是什么,她好像永远不知道。


在张蔷看来,80年代的粉丝比现在的疯狂,“比如我们演出,台下的人没听够他就要闹事,你知道吗?拿东西就往台上砍(扔)。”有一次,下面的人还想听张蔷唱歌,但他们不像现在的歌迷一样整齐划一喊“安可”,而是直接往台上扔起了砖头。


她也不喜欢当时的走穴风潮,觉得“特别LOW(低级)”。尤其到了一些很小的城市,她发现下面的人不爱听迪斯科,根本听不懂自己唱什么。


“他们就喜欢听二人转,你一定要非常讨好观众,要能为观众死去,特卖力那种的,他们就喜欢。”


她瞠目结舌,怎么会有人不爱迪斯科呢?


当时的北京已经有了一些舞厅,比如丽都饭店里就有一间迪斯科舞厅。张蔷回忆,那里就像北京的一个高端社交场所。她老去那儿跳舞,遇到过各路名人。


“里面有大屏幕,放录像带,带子里的MV跟国外几乎是同步的,全是迪斯科音乐。而且都是世界上最红的歌星,什么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威猛那些。但你得拿护照进去,给他们展示一下。”


所以,在这个“迪斯科女王”看来,80年代的迪斯科到底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呢?她想了想,“就是高兴吧……高兴!跳舞!”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她对于80年代并没有多少留恋。


“我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永远觉得现在时是最好的。我才不留恋那会儿的辉煌,出了多少张专辑,多少人喜欢我。我那会有自己的烦恼,也没觉得自个儿年轻,我对未来是迷惘的。男朋友不称心如意,我以后会嫁给谁呢?然后,又不喜欢家里的继父……”


尽管如今已不再年轻,但让她选,她还是喜欢现在的自己。


“因为我越过越好,方向感稳定,生活也稳定。”

张蔷已经很久没有去迪厅蹦过迪了,她说,“我不再是一个跟着朋友去蹦迪的小迷妹了,现在由我主导这个事情了。就在我的主场,别人来蹦我的迪。”


从去年起,她开始在全国各地的Live House进行“张蔷蔷行世界巡演”。“底下人都在跳,很多很多年轻人。”她说,“气氛还挺好的,就像欢乐的海洋。


在《浪姐3》之后,她收到很多邀约,而且开价往往不菲。她拒绝了其中的大多数,因为更享受在Live House里唱歌的感觉。“其实迪斯科音乐起源就是酒吧、Live House这类场所,这里有迪斯科音乐的根基。所以我喜欢小而美的,挣不了太多的钱,但是大家都有钱赚,非常开心。”


她曾经淡出歌坛很多年,但即使在远离舞台的年月里,也没有放弃过音乐。


1988年,张蔷结婚生子回归家庭。8年后,当结束了第一段婚姻的她试图再复出的时候,发现歌坛早已属于港台和内地的新生代了。但她依然唱自己的歌。


“上世纪90年代的歌手家里都没有录音棚,都要去外边录音。别人都选择在卡拉OK里练歌,我练歌就在录音棚里。录音棚租一天是很贵的,大录音棚国际台的一天就要3000多元。但我就是愿意投这些东西,我把钱都花在这上面。即使我的作品没有人听,没有人要,我仍然会去录音。”


因为对她来说,投资音乐是最值得的。


“这辈子音乐是我最想玩的东西,也是最能支撑我的东西。甭管是社会地位上还是经济上,音乐从刚开始就给了我好大的支撑。而且它永远不会背叛我,我觉得我也不应该背叛它。即使忠实于家庭,我也不会丢弃音乐。”


她淡然面对自己一度不再受欢迎的现实,


“我离开乐坛很久了,没有多少人敢在自己最红的时候放弃这个舞台,这些机会,但我就敢这么做了。这个圈子里没谁都行,总会有人代替你。既然你不要这个位置,不要这个机会了,那么别人就上来了。无论一个人有多红,都是可以被取代的。何况,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重要。”


张蔷的太阳星座是射手,但她的月亮星座是巨蟹。“月亮才是我的根本,所以我对家庭的责任心特别重。你看,我太阳是火,我月亮是水,我自个就有点矛盾,自相矛盾。火象星座决定了我对艺术有追求,但水相星座又让我为了家庭随时能放下艺术。”


因此过去这些年,她总是在淡出和复出之间反反复复。她自嘲,“我就属于水火互冲、自毁前程的那种人。”


2000年,张蔷参与《同一首歌》录制。此前绝大多数听众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我最早上电视,大家就议论,张蔷原来长这样啊!”


随之而来的是对她长相的品头论足,开始的时候,她也有点在乎别人说自己不好看。“但我是皮相美,”她这样解释,“你看我真人好看,看照片就不好看。”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她的长相,但她当时真的又火了一把,她趁热打铁,出了几张专辑。


而到了2004年,二度结婚生子的张蔷又回归了家庭。“我不像有些人为了事业可以放弃很多,我永远以我的家人为本。先顾家,再是事业。”她觉得自己本质上就是个家庭妇女,“其实我做老婆非常好。”


她也许暂时放弃过舞台,却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音乐。“因为我五岁就学小提琴了,我和音乐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2013年,张蔷重又回归歌坛。她签约摩登天空,发行了一张和新裤子乐队合作的专辑《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竟意外受到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的欢迎。


“大家都喜欢听,而且我的声线特别稚嫩,又能被小孩接受。他们对音乐的旋律好像也能共鸣,所以现在我的听众年龄层越来越小。‘10后’也有,他们喜欢听《夜猫》这样的音乐。”


张蔷说起有个朋友在车里放《手扶拖拉机斯基》,他那两三岁的小孩一听就在车里抖着小腿蹦迪。


“因为它有律动,小孩鉴赏音乐就是最凭直觉的。他们完全出于本能,喜欢比较简单的、节奏感强的音乐,能跟着摇起来。”


她自忖不是一个复杂的人,时光流逝,自己好像也只加深了对音乐这块的理解。张蔷相信她现在的音乐更简单而高级,“音乐简单就是时尚。”她说。



2020年夏天,张蔷突然放出大招,她在三个月内连发三张全英文专辑,每张九首歌,大部分歌曲由自己作曲并填词。我们可以在这些专辑里发现很多除了传统迪斯科以外的风格,比如电音、摇滚和爵士/Hip-Hop,这些元素她拿捏起来都得心应手。


“所以你不能老唱,一定要积累沉淀很多东西。”她说,“音乐也要多听,不但要听自己喜欢的种类,还要多听不同的种类。”


她希望自己做的音乐永远新潮,事实你在她现在的歌里确实听不到太多年代感的东西。就像一名和她合作的录音师说的那样,“她身上的年龄属性不那么强。”


张蔷也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在巡演的过程中,她和台下的年轻粉丝互动,并不觉得有隔阂。


只有在《浪姐3》那会儿,她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因为她们选的音乐都有点男性化,特别有力量的感觉,需要很强大的行动力去跳,而我没有。我感觉到自己太女性化了,我喜欢跳拉丁这种东西,我的身材让我跳不了那种男性气质的东西。既接受不了这种特男性化的东西,也不好意思表现出这种样子。我就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她说,年轻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心态。


张蔷觉得自己这会儿和年轻时候想象的50+没什么区别,


“我以前觉得自己到了50岁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风度,从容的风度,就跟现在这样。但其实我好像一直挺从容的。”


对于渐渐变老这件事,她已经坦然接受了。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去眼袋手术后——这件事是她自曝的。


“用太多的科技手段保持青春也没什么意思。”她冲我们感叹,“人怎么可能不老呢?不老就成鬼了。”

上个月,张蔷不声不响又一口气推出了八张专辑。但网上没有资源,全部以实体专辑形式发行。


因为参加《浪姐3》以及制作的问题,这些歌先被积压了半年。再加上疫情影响,以致不久前刚发行出来。每张专辑体量都较小,不多不少五首歌。


“现在大家正处于一个快餐时代,我就按五首的量出。”她直截了当,“别浪费我的精力,也别耽误别人的时间。”


这个总是走在潮流前端的人,此次作出的决定在音乐圈被视为是颠覆性的。在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流媒体上付费听歌的当下,她反其道而行之,只发行CD和黑胶唱片。


但复古永远是潮流的一种变体,也许张蔷通过此举很快就将带动一股新的潮流?这正是她最擅长的事。





来源 |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 沈坤彧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罗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