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7.8分,猫眼9.2分,这部电影上映两日票房全国冠军

王图南​ 商业周刊中文版 2020-08-24


其实点映第二天就看完《八佰》了,一直拖着没有写影评。


因为需要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需要把厚重的历史带来的家国情怀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情分清楚,才能客观的去看待电影本身。


首先,应该肯定,《八佰》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相比欧美的大制作毫不逊色。单纯从反映战场的残酷性而言,《八佰》把那种炮火连天、血肉横飞,以及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紧绷感、焦虑感和混乱感还原的非常地道。给到观众的是真实的拳拳到肉的感受,而不是花架子。我们从前在谈到这些的时候,喜欢把《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国外战争片拿出来做对比,吐槽国产影片的战争场面过于浪漫,不反映战争的残酷性。不吹不黑的说,《八佰》所描述的战场就是能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可怕,完全比得上《拯救大兵瑞恩》。


导演管虎


然而,话又说回来,抛开战争场面,从影片整体水准上看,《八佰》能够比得上那部1998年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吗?恐怕还是有点难。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到现在一直让很多影迷念念不忘,并不仅仅是震撼、宏大的战争场面。更重要的是,那部片子刻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故事的来龙去脉,有自己的思想活动,并且能从影片的细节当中让观众感受到。


正因为是活生生的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成功地建立起了观众对他们的理解和情感联系,所以当他们牺牲的时候,犹如一个相知甚深的朋友离去,就会在观众心里掀起极大的情感波澜。



以影片的主要人物,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米勒上尉为例,我们知道他从前是一位教师,当谈到自己家人的时候,他会强忍着泪水。我们无法忘记当队友牺牲的时候,他躲在一边偷偷的哭泣。我们也无法忘记他在大战之前颤抖的双手。我们还知道他是如何坚定的接过任务,如何让他的队员明白他们这么多人去拯救一个人的意义。我们了解他是怎样的人,我们明白他的所思所想,所以我们爱他。所以当他最终选择坚持心中的信念,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成全别人最终牺牲自己的时候,他的牺牲、他的舍生取义才能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由于之前导演在潜移默化之间在他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的联系,他牺牲的节点成为影片最终情绪爆发的高峰才能顺理成章。


我们爱他,我们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在那一刻,当眼泪从眼眶中奔流而出的时候,我们能够深切的明白影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丰满的英雄形象是活生生的存在于观众心中的,即便是在看完影片的多年之后回忆起,也会马上找回情感的共鸣。



反观《八佰》的主要人物谢晋元,很奇怪,这个人的形象始终像是一个支在导演手里的木偶,拨一下,转一下。对,我们知道他是大英雄,他带领加强营成功的在四行仓库阻止了日军的进攻,最后又顺利的撤退。可他到底是谁?他是怎么样的性格?对他性格的描述仅仅只有冷静、英勇这样的形容词吗?当他接到用区区四百多人阻击日军大队人马的命令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坦然接受?还是内心有挣扎?有没有埋怨?当他看到苏州河对岸的灯红酒绿,他是怎样的反应?他如何说服自己,说服手下继续守下去?最后,那个拙劣的政府代表带来撤退的命令的时候,他的心理是如何经历从不愿接受到最后接受命令的转变的?看到撤退命令的时候,他有没有过松一口气的感觉?这些东西《八佰》或者没有交代,或者即使有提到,也是蜻蜓点水,意思意思。可这些恰恰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些花费不菲的战争场面还重要。我们通过这些了解他的内心活动,了解人物性格,他的行为逻辑,然后我们才能理解他之后的所作所为,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成为英雄。观众只有理解了人物,才能建立起和人物的情感联系,才能对影片所要传达的内容、情感和意义产生共鸣。否则人物空剩下一张英雄的壳,情感和意义也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在描绘人物上出现的这个硬伤,影片中比比皆是。再比如那个“老算盘”,张译的确是近几年冒起的少有的实力派演员,演的非常细腻,非常好。但是,这个人物也面临这个问题,影片里有一个片段,在最后“八佰勇士”要撤退的时候,“老算盘”最后又穿戴着老百姓的衣服,从电车上下来,回到了四行仓库对岸,我们能够看到张译脸上有犹豫又下定决心的表情,这个时候音乐响起,开始起范,所有人都在看接下来他要做什么,但是很奇怪,接下来就没有这个人物的镜头了。那么这一切的动机是什么呢?他做了那么大的思想斗争,然后呢?没有然后了?非常的莫名其妙。


还有,刘晓庆扮演的那位“霸道女总裁”蓉姐,给了很多镜头,全都是在屋子里思考,起范,最后一下子,好像终于下定决心了,宏大昂扬的背景音乐起来了,她抱着两箱子吗啡出去支援“八佰勇士”了。可是为什么呢?这人在影片里起范起了这么久,她到底是谁?怎么后来就昂扬了,好像经历了巨大转折似的就出去了?怎么回事?来龙去脉呢?影片没有任何交代,观众看的一头雾水。



说到对于苏州河对岸的描写,作为和四行仓库的战场做对比的另一条线,其实是可以对于一两个重点人物进行比较深入的描写的,这样无论在戏剧的对比性上,以及内容的丰富上,深层次意义的升华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也看的出来,导演其实也是有这个意图的,但是很可惜,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据说之前有阮经天扮演的一个用日语骂日本人的角色,结果被误以为是汉奸,最后被愤怒的群众吊死。这段寓意深厚的戏删的有些可惜。


《八佰》是一部描写群像的电影,我们非常理解,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所有的人都提供足够的笔墨,无法让所有的人物都立体起来。但是越是这样,越要抓住几个重点人物进行描写,这样才能带动整个整体。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摊煎饼似的做法,所有的人物都想给一个交代,但是又没办法兼顾,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东鳞西爪,莫名其妙。应该说,参演《八佰》的演员都非常努力,演的也都很好,问题不在演员身上。像蓉姐那个角色,要么就多给一点笔墨,把原委交代清楚,要么就删去。像现在这样莫名其妙,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这是在浪费影片珍贵的放映时间。


应该说,《八佰》的前五十分钟,场景的起兴,情绪的铺垫,都做的非常好。当那些士兵们绑着炸药包蜂拥着往楼下跳去炸日军的时候,影片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我相信大部分中国观众在这一刻都会有所触动、无法平静。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在剩下的时间段里,由于前文提到的问题,观众被呼唤起的情感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去寄托,影片的摊子越铺越大,提到的人物越来越多,然而放眼望去,全都是贴了标签的纸片人,人设全都写在脸上。看多了抗日神剧的观众已经对此脱敏。这也导致在影片的最后,“八佰勇士”过桥撤退、对岸市民接应的场景显得刻意、牵强,甚至,虚假。看得出来,导演非常希望在最后的场景能够将影片所要传达的情绪推向一个最高峰,然而,很遗憾,由于无法取得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高潮变成了尴尬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影片氛围很High,观众却已经跳戏了。我看了观众在豆瓣写的短评,有很多人说《八佰》“虎头蛇尾”,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昨天看其他媒体对于《八佰》导演管虎的采访,他对于这部影片的评分是6分,应该说,这个分数是客观的。


“八佰壮士”(实际只有400多人)独守四行仓库的历史,在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心中,都是一段非常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段历史也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八佰》作为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对比前作,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电影工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更何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影片最后能够上映,即便是经过了一些删减,但是对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来说,都算的上是一次不小的胜利。并且,疫情之后,能够在久违的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但是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如此强大的主创阵容,如果能多给他们一点空间,可能最后呈现上会更好些吧。


网站、APP一号通

点击这里购买

一键拥有“国际视野&全球商机”



更多阅读:


后疫情时代,第一部破亿票房电影来了


字节跳动官宣:正式起诉特朗普政府


贪得无厌的房东......

撰文:王图南


可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海航

黄渤 | 孟晚舟

新加坡余承东香港首富

特朗普安倍晋三苹果金正恩

小姐姐经济TIKTOK天才少年华为

......


欲了解更多专业内容,请点击这里下载商业周刊中文版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