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世界,正在把我们变得越来越懒

2017-10-22 希望你不要变懒的 诺亚财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预约理财师)

心理学上,有一个「替代效应」:如果两条路径,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那长期来看,我们一定会倾向于走更加轻松省力的那条路。


作者 | Lachel


前阵子,看到一段很有趣的话:


健身房靠什么盈利呢?是靠那些办了卡,却从不去健身的人。如果所有办了卡的人都坚持去健身,那健身房早就不堪重负了。


同样。出版社靠什么盈利呢?是靠那些买了书、却从来不读的人。如果所有人在买书前,都细细思考,确定一定会去读才购买,那出版社早就关门了。


有点啼笑皆非,却也有理。


不妨想一想,你下了多少电影,却一部都没看过?订阅了多少课程、专栏,却一个都没听过?买了多少书,却一本都没翻过?


如果数量不少的话,也没关系。


你起码也养活了一个产业嘛。


“替代效应”与“最小阻力原则”

 


开个玩笑。


但这种现象,的确再常见不过了。


我有几个认识十来年的朋友,大学期间,经常一起聊天,交流「今天又看了什么书」「明天打算看什么书」。


其中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他看书是这样的:邂逅一位喜欢的作家,就把他的作品列出一张清单,然后一本本找来看,看完一本就打个勾。有些特别好的书,没有中文版,他还会去看英文原著。


工作后也没有断掉联系,但慢慢的,大家看书都少了。更多的变成了喟叹:某某书啊,一直想看,不过还没看,还在家里放着。


这里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作太忙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获取信息,变得太容易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替代效应」:如果两条路径,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那长期来看,我们一定会倾向于走更加轻松省力的那条路。


亦即是说,我们会用更加轻松省力的行为,代替掉复杂又麻烦的行为。


原因非常简单:为了保存资源,以应对自然界中的种种情况,我们的大脑在一代代进化中,一直遵循着「最小阻力原则」。哪条路径阻力更小,就走哪条路径。


读书太麻烦?没关系。有的是各种服务,把书拆散了,重新整合,用最省力的方式告诉你,你甚至连脑子都不怎么需要动。


嫌书上的内容太过时?有无数的资讯平台,争着给你送上最新的资讯和消息。每天只需几分钟,就能了解「这个世界」。


觉得信息太多,太复杂,接收不过来?没事,有的是各路专家、大咖,为你做权威筛选、分析和解读,为你呈上精心制作的「信息甜点」。


不喜欢看字?没关系,还有音频嘛……


总之,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理由,都会有人事先帮你想好,然后,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你。


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躺下,放松,轻点手指,打开「我们的」产品,这些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大脑。


下一步,大概就是脑后插管了吧?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宠溺中,变得越来越懒。


明白“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我们开始停止思考,期望别人代替我们思考,然后告诉我们结论。


我在豆瓣和亚马逊上挑书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


直接看了建议和操作,以为会有什么新方法,结果还是那些东西,没有什么新意。不用买了。


—— 这样读书,是永远都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它的价值,绝不在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 因为解决方案说白了,也就那些,很难真的有什么新东西。


读书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考。


通过把自己的思维跟作者同步,对比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境况,看看作者是如何思考、分析、解读的,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激发自己去思考,弄清背后的机制和深层原因 —— 这才是我们需要从阅读中,不断去寻找的东西。


一本书,如果能激发你的思考,给你一点启示,帮助你找到一点位于「盲区」之外的东西,就已经算是有价值了。


读书,学习,听课,获取信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有时候,「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的原因。


因为,只有理解了原因,你才能真正地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找到最核心的因素,去剪裁和适配。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别人的做法。


这就是思考的必要性。


可惜的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能力和习惯,正在慢慢丧失。


唯数据论会强化我们的认知边界

 


回到前面的话题。


很多资讯平台,已经不满足于「让你更容易获取信息」,他们在做的,是用尽各种方法,把信息主动推给你,让你陷入他们为你准备的信息黑洞中,被吸引注意力,成为忠实用户。


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让你成为他们的流量。


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特征:过分地去人格化,将一切行为,全部量化成一个个指标,抽象成「流量」。


你被标题吸引,打开了一篇文章,好的,你就是一个「点击」;

你觉得内容有趣,停留了10分钟,你就是一个「DAU」(日活跃用户);

你每个月起码打开一次,你就是一个MAU(月活跃用户);

你不但阅读,还进行了更深度的使用 —— 比如购买、刷金币,很好,你为平台的「转化率」,贡献了极其重要的一个行为。


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平台是否成功的指标,都是「流量」。


流量高了,代表什么?代表着平台的量级变大,估值提升,盈利空间更广,更容易拿融资。


这里要说一句,量化有没有问题?当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什么呢?是唯数据论


举个例子:


某平台做了款产品,大量用户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购买了。买了之后,发现质量不好,找到客服。平台方给客服指示:不用管。


为什么呢?因为这批用户的不满,不会成为「有效数据」。他们会影响日活、月活、转化率吗?微乎其微。


不能说大多数企业都这样,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态度,就是仅对数据负责。


为什么这些年,智能算法分发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它能够切实提高数据。


智能推荐的本质逻辑是什么呢?


系统通过收集你的浏览数据和行为(比如点击、停留、收藏),为你打上各种标签,建立一个描述模型。并通过协同算法,找到跟你标签相似、兴趣相仿的人,把他们喜欢的内容推荐给你。有时还会采用各种策略去优化,提高推荐的准确性。


这样一来,你所看到的信息,不但都是你感兴趣的信息,甚至,可能都是你「认同」的信息。


我们对于自己认同的信息,天然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你会更容易点进去,阅读,点赞,分享,第二天继续使用。


这样一来,数据就提上去了。


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的偏见,认知边界,预设前提,会通过一次次的强化,从而固定下来。


我们会成为活在自己王国之中的懒人。


我们每天都在批阅着,经过重重筛选,确保符合我们口味的奏折。


小心外部环境营造的「拟态世界」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这些产品,都在想方设法,帮助你进行「消费」,而不是产出。


观察互联网产品的演变,你会发现: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是触及和使用的门槛,在一步步降低;与此同时,全方位的体验,在一步步提升。


大家的重心都放在哪里呢?这个环节的跳出率特别高,为什么会这样?喔,可能是响应太慢了。这段代码重写,务必把响应时间降低0.5秒,让用户感到更流畅。


所有的行为,都是一个目的:让你沉浸入产品之中,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不断地消费时间和注意力。


感到厌倦了?没事,会有全方位的「猜你喜欢」「换换口味」「大家也在看」……及时送上新鲜资讯,刺激着你的大脑,把你一次次地拉回来。


你如同住在一个宫殿之中。里面的每一张椅子、桌子,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为你量身订造,确保能让你保持在「最舒服」的状态。


这是好事吗?或许是。


但它造成的结果就是:你很难控制自己,走出这座宫殿了。


这就是外部环境为你营造的「拟态世界」。


长此以往,你会成为新鲜感和刺激的奴隶:你不断地在投入时间、精力,不断地获得新鲜刺激,但你真正获得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


你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满足大脑对信息的焦虑和渴望。


你还需要思考和产出吗?不需要了。


如何克服自己的懒惰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趋势,克服自己的懒惰呢?



1. 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


不要太依赖别人拼凑给你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属于「别人的框架」。


你只是在将别人的框架,复制进自己的大脑而已。


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介绍一个方法:


当你读各种文章、网页、书籍,刷知乎和公众号,提到任何引用的时候,试着去往上溯源,找寻信息的原始出处。


很多时候,你就会挖掘到一个不错的信息源。


然后,体验一段时间,如果觉得有价值,将其加入你的信息库,安排时间去阅读。


这会拓展你的视野,使你看到更多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也会使你脱离别人有意识的「信息钳制」。



2. 培养日常思考的习惯


我是一个喜欢折腾各类产品的人。每当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新产品(手机APP或Web服务、软件),我都会去试用一段时间。


怎么试用呢?我会去思考开发者的逻辑,研究产品的细节,把它跟我常用的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优劣势,试着去理解背后的思路,诸如此类。


甚至,一款产品如果出了新版,加入了新功能,即使用不到,我也会去体验一下。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嗅觉和敏感度。


再举一个例子。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讲到写作。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写得这么好?平时是怎么练习的?


我对他说:哪怕此时此刻跟你聊天,我脑子里都在同步想着,有哪些东西,能启发我的思考,可以用在文章里面 —— 你说呢?


养成这种习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工作,对获取到的信息,都进行本能性的思考 —— 相信我,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3. 注重产出而非「持有」


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一个知识点,只有当你能够在实践中应用,你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


所以,当你在接受各种信息、资讯服务的时候,你应该时刻问自己:


这些东西,对我有什么用?

我能够做些什么,来提高自己的价值?


只有自己真真切切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行动,能够证明你学到了东西。


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是最危险的事情。


这里的「饱食终日」,又何止是指口腹之欲呢?


来源: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10万关注答主,LinkedIn、36氪特约作家。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



也许你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上期必读 第一次做管理?给你六条中肯建议

观察 《国家出手力变楼市格局,你对楼市的认知该刷新了》 

热点七年 | 财富的温度 




还不是会员?点击【阅读原文】,赶紧预约理财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