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叫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2017-11-05 诺亚财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预约理财师)

为人父母,也是一份工作。准备越早,合格和优秀的机会就越大。


文 | 书单(微信id:BookSelection)


“高质量陪伴”这个说法近两年比较火,大概就是因为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内心期望。


但这个词的重点其实不在“陪伴”,而在“高质量”。孩子不仅仅需要你和他待在一个房间,他更需要交流、启发以及父母用心的引导。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本书《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也许可以帮助你解答这个疑问。


“蒙氏教育”是个啥?

很多父母可能对“蒙氏教育”并不陌生,这是一套由意大利女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创立,并以她的姓氏命名的教育方法,是欧美最受欢迎的幼教理论之一。



创立百余年来,它培养出了众多的杰出人物。


比如,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世界名人就都曾受益于蒙氏教育。




能培养出这么多知名大咖,“蒙氏教育”为啥这么厉害?


其实,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她对“教育”关系的颠覆性理解。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大人教,孩子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就像一个空瓶子,等着大人往里灌注知识和技能。


然而蒙台梭利却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孩子不是空瓶子,而是有自发的生命力,对周围环境有很强学习和吸收能力的个体。而且,在特定的年龄段,孩子对某些行为规范或感觉会变得很敏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会事半功倍。


如何用“蒙氏教育”法则和孩子相处?


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有意思的示范:


我们可以在等公交车时,和孩子玩“踩影子”的游戏,让他注意到光影现象;


我们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收拾行李箱,让孩子体验不同形状的空间利用率,建立对立体几何的感性认识。

……


按照书里的游戏指引,我们完全可以在家庭里给孩子创造出蒙氏教育的环境,让蒙台梭利教育像汽车引擎一样,给予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 想让孩子学习历史知识,就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你为什么要吃饭 / 穿衣服,你吃 / 穿的是什么;

对别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听一听音乐传达了什么信息;

看一看画里有什么抽象和具象的东西……


☞搞清楚孩子是怎样理解事物的。


他首先要了解、体验和讨论概念。先是观察和触摸实物,然后问:


“我能试试吗?”

“摁哪个是开机?”

“开机后会出来什么?”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用电脑的?”

……


之后再通过设想和研究, 获得答案,最后是借用这类基本元素编成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故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教育有一条黄金法则,那就是——“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可能会让家长回答“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或者“为什么富兰克林在放风筝引雷电的时候没被电死?”


遇到这种问题时,家长的最佳答案应该是,“问得好,我们来研究一下”。


然后和孩子一起,去翻阅资料。这样一来,家长就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求助,以及如何从网上搜索信息。


☞不要担心自己在孩子面前出丑,孩子也不知道答案。


孩子们会效仿家长,向家长提供想法并展开合作,这样只需要几年时间,孩子就会自己做研究了。而且他会学到宝贵的一课:无知并不可怕。


☞如果被问到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家长可以反问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涉及死亡、战争、犯罪、生殖这类棘手问题时,大人很难宽容地对待孩子的疑问。


我自己就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大人总爱说的一句话便是,“小孩子现在不需要知道这个, 等长大了就明白了”。我那时候还真的以为,等自己长大后,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在一夜之间浮现在脑海中。


小时候的我也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担心,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但都不敢说出来,因为大人已经抢先一步回绝了。


其实,孩子提问只是因为他看到或听说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还要注意,作答时不要给出过细的信息。大致地描述一下,不要太详细。除非孩子催你讲,再谈论细节。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孩子会让你知道。同时,不回绝问题也可以表现出你对孩子的信任与尊敬,即相信他具备理解能力。


☞和孩子分享遇到的疑问,不要着急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迅速鼓励孩子思考并自行得出结论。


把你感兴趣的事情用开放式的问题提出来——

“我在想,要是不打预防针你会怎样?”


和孩子一同探索不熟悉的领域(而不是将其限制在大人的经验范围之内),让他挑战你的想法,找出你的错误。


也让孩子知道, 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也没必要刻意犯错。)


☞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


当孩子了解了更多历史,看过了艺术作品,听到了音乐,或者观赏了舞蹈,就会把这些经历填补到自己的学习结构中。


你们可以聊聊过去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时候有人类?

过去人们吃什么?

在哪儿睡觉?


孩子会对过去的历史时期感兴趣,而且当他了解到新东西时,会结合已知的知识描绘出一幅更完整的画面。比如,中国古代有皇帝的时候,恐龙还活着吗?

 


☞和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有关历史的问题也没有死板的答案。


历史是一部故事书,历史充满神秘感。


历史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大部分历史事件都不会被记录下来。人们以前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而生活在慢慢改变,留下的只有线索。


☞不要轻易让孩子对一件事下定论,同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孩子有必要知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如果孩子尝了一道新菜,试了一套新衣服,或者听了一句方言,鼓励他把这些看作有趣别致的新事物,而不是出格、怪异的东西。


☞孩子需要掌握几种和他人打交道的策略,这样便能大胆明确地亮出立场,同时礼貌地说出要求。

 

  • 握手。


对孩子来说,握手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了解对方的习俗,可以向任何年龄段的人打招呼;能克服羞怯,还能应对过度亲热的成人。


  • 合作,但也学会拒绝。


孩子把玩具或手工作品拿到公共场合,想一块儿玩就必须得到他的许可,要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而孩子回答得也要有礼貌:“不能,但是我要谢谢你先征求我的同意。我今天想自己做这个。”或者,“没问题。你可以做这个部分......”


☞当你不想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时候就拒绝,并和孩子协商任务分工。


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真正的合作意味着,人们要就做什么和怎样分工达成一致。

如果孩子知道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少的担心。


☞利用书籍、杂志、平板电脑、报纸等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故事。


用照片、过往经历、地图和明信片打造有关你和家人朋友的故事。

幻想一下在其他星球上的生活, 想象孙悟空就躲在周围,想象去别的地方旅行。


——这些都是故事。


☞在社会中,没有什么比尊敬、协作、灵活地对待问题更有价值了。


在帮助孩子理解自身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一种氛围,让他接受不同的文化、人种和意识形态。


如果你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这些,他就比那些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孩子具备更大的优势。


☞爱护孩子的初心。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人,他把自己做过或见到的事情讲成了故事,于是他便成了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历史学家。


早期的画家和音乐家也是一样,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整理了出来,为他人解读了世界。


所以,当孩子在描述一幅画,或者讲洋娃娃的故事的时候,大人要仔细倾听。


☞鼓励孩子把眼前的事情编成故事。


“要是碰上了那种恐龙该怎么办?”

“走到洞穴里,看到了一幅千万年没人见过的岩画,是什么感受?”


任何美术、音乐和文学作品,都代表了一种联系,是生活的体现——和考古学家从地下挖掘出的遗迹同等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


因为前者可以表达人内心的想法,而不只是一件能摸到或看到的东西。


和科学一样,历史也在不断发展。今天人们广泛认可的历史故事,在昨天曾是大胆的宣言,到明天则成了过时的理论。


等孩子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会改头换面,某些政治正确的表达和史实的说法都会发生变化。


☞ 鼓励孩子秉持开放、灵活的心态,让历史真正成为他自己的故事;

☞ 鼓励孩子去接受各种理念,去探索、揣摩这些理念;

☞ 鼓励他从中找到对自己最有意义、对地球上的其他人也最有意义的那一种。


教育孩子之前

最应该得到教育的是父母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有段话说得很好——


今日,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至为重要的工作。


在教育孩子之前,最该得到教育的,是孩子的父母。而且,我们还必须比孩子成长得更快一些,当孩子2岁时,我们要学的是当他四五岁时应该怎么做,这样才会游刃有余,出现了问题也不会茫然无措。


干好家长这份工作,和其他的职业一样,你准备得越早,合格和优秀的可能就越大。


*来源:书单(BookSelection)。文中有关书摘内容版权为中信出版社所有。


也许你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上期必读关于自律,我们99%的认知都是错的

观察单身也是生产力,推动了整个双11

热点机器人已成为公民,你的孩子要怎么教育才能适应未来?


还不是会员?点击【阅读原文】,赶紧预约理财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