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攻坚该咋做?娄勤俭书记对这篇报道的批示说得很清楚

2017-06-13 华商报

点击上方“华商报”可快速关注哦!

6月13日,陕西华商报在A08版“砥砺奋进的5年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栏目刊发了一篇驻村帮扶记者李勇钢采写的报道《“王小刚皮具护理店”诞生记》。

当日上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华商报上看到这篇报道后,在报道上批示:

困难群众有想法,帮扶记者有办法,爱心人士伸援手,基层干部肯支持。《“王小刚皮具护理店”诞生记》再次说明,扶贫要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做工作。目前我们的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在目标明确、政策清晰的前提下,要少开会、少填表,像帮扶王小刚一样,多做些群众期盼、具体实际的工作。


华商君带你看看,

被娄勤俭书记点名批示的

是一篇什么样的报道!

困难群众有想法

在县城开一家修鞋店

1979年出生的王小刚长了一张“娃娃脸”,看上去也就二十多岁。几年前,医生说他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发育迟缓”,可以通过注射、口服激素类药物治疗,但费用很大。


王小刚最终放弃了治疗,因为他的家庭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这笔费用。


几年前,身有残疾的父亲病逝,父亲在世时看病欠了一堆债等着他去偿还。在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婚姻后,他如今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干重活,家里种地等劳动全都压在70岁的老母亲身上。

   

吴家村村委会主任周新海介绍说,种植苹果是当地近年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扶贫产业,但由于王小刚家缺少劳动力,这个产业也一直发展不起来。期间王小刚也曾谈到过想去县城开一家修鞋店,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村里为此也帮他跑过贷款,但由于王家的亲友中无人愿意担保,也找不到抵押物贷款,所以王家的贫困状况一直很难改观。


今年5月底,驻村蹲点吴家村的华商报记者走访贫困户时遇到了王小刚。


王小刚再次坦露心迹:他十年前在兰州打工时学的这门技术,后来在西安、宝鸡等地的修鞋店里都干过,但因为身体原因,工资一直很低。几年前父亲去世后他回老家陪母亲,就没有再出远门。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当地县城开一家修鞋店。


“我身体干不了农活、重活,我母亲年纪也大了,如果想靠传统农业脱贫,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他很是失落地说。走访结束离开时,王小刚小心翼翼地问华商报记者:“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帮我?我真的想开一家修鞋店,那样的话,我一定很快能脱贫!”

帮扶记者有办法

微信圈发方案筹借2万元

当天下午,华商报记者将王小刚的情况说给几位朋友听。没想到大家一致表示,愿意借钱帮助王小刚创业开店。


第二天,与其他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商量后,华商报记者拿出了一个帮扶王小刚创业的方案,并将该方案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


方案里写道:邀请40位朋友参与借钱给王小刚,帮助他创业开店,每人限借款额500元。方案还约定,王小刚创业成功后,这些借款要逐月偿还给借款人,其中的风险由活动发起人和愿意借钱的人共同承担。


爱心人士伸援手

不到10小时筹款1.7万元

华商君了解到,该方案发出不到10小时,就有34位朋友表示愿意参与该帮扶活动,并随即将各人的500元微信转账给了记者。这些乐意帮扶王小刚的朋友中,既有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还有媒体同行和商业界人士。


在华商报记者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西安工作的扶风籍朋友在转账留言里说:这样的活动我必须参加!因为我借钱给王小刚是对他的尊重。

基层干部肯支持

筹款3000元帮忙开店

华商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邀请朋友给王小刚借钱创业开店的消息传开后,吴家村村委会的干部也表示要参与进来。驻村工作队、扶风县委农工部和当地召公镇的领导们也认为这种方式很新颖,纷纷表示愿意借钱给王小刚,帮他创业,并随后送来了3000元现金。


就这样,在大家伙的热情参与下,华商报记者很快为王小刚筹借到了2万元创业资金。创业资金有了,接下来就是找门面房了。从6月初开始,在华商报记者和驻村第一书记张增科的陪同下,王小刚开始在扶风县城找店面。


由于连续看了几个地方租金都太高,张增科和华商报记者决定再继续寻找。后来终于在扶风县佛都广场北门口找到了一处14平方米的空闲商铺,被告知年租金为1.5万元。


华商报记者给商铺主人王女士打电话说明了王小刚的情况,希望对方给予优惠。没想到王女士很爽快地问1.3万元如何?记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问王女士:“1万元可以吗?”没想到王女士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可以,算我为扶贫作点小贡献!希望小伙子创业成功!”


随后,广场物业服务公司的任女士表示也要尽点力,派了两名保洁员来帮王小刚打扫房子。张增科书记又找到几位做装修的朋友,安排大家对店面做了一些简单装修。广场一家广告公司还免费给王小刚的擦鞋店制作了门头招牌,玻璃上也贴了广告语。

群众期盼得实现

感恩好心人创业有信心

华商报记者随后将剩余的1万元交到了王小刚手里。他用其中的4000元购置了一台崭新的多功能皮鞋美容机,还买了3000多元的皮鞋皮具辅助材料,随后又到当地旧货市场买了几个货架。当所有的东西都一一归位后,以皮具护理为主的擦鞋店开始变得有模有样。


6月8日上午,在村干部主持下,王小刚皮具店在蒙蒙细雨中宣布开业,当地电视台还赶来做了报道。


皮具护理店开业后,王小刚还在窗户上贴出“免费代收快递”。他说,自己的这个皮具护理店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开办的,为回报社会,今后他将免费为附近居民代寄存快递。6月9日上午,王小刚在店门口贴了一张自己手写的海报:小店开张,一周内免费擦鞋!


王小刚说,他不仅对这次创业开店有信心,而且还有个远大的理想,过几年在当地甚至宝鸡地区再开几家连锁店,专门帮扶像自己这样的贫困人口。


王小刚在县城创业开店的消息在吴家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贫困户感慨:看来还是得有想法,有想法别人才能帮咱脱贫!

8名记者驻村帮扶

着眼民生细微处从点滴做起

从5月6日开始,华商报社派出首批8名记者,奔赴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佳县佳芦镇吴山村、旬邑县湫坡头镇车门村、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太白县咀头镇下白云村……驻村帮扶。


此次驻村帮扶是积极响应陕西省委号召的“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双百三同”是指,省级媒体100名编辑记者深入全省100个贫困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进行至少一个月的体验式报道,深入采访报道我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实践做法及新进展、新成效。


从驻村日记里,可以感受到华商报驻村帮扶记者的努力和用心。比如,记者杨宁采写的《华商报驻村记者发起协调会,佳县吴山村水坝有望10月动工》,通过驻村记者努力,帮助村民即将实现两年来修水坝的愿望。还有,记者张小刚采写的《定边沙场村数百吨甜瓜愁销路,你想买吗?》、记者杨皓采写的《旬邑车门村剪纸好精美,盼着客商来看看》等报道,成功地帮助村民搭建起数百吨甜瓜和剪纸作品的销售渠道……


华商报驻村帮扶记者通过自身的体验,着眼于民生细微处,从点滴做起,实实在在的去干去努力。他们与全省百名新闻工作者一起,在努力中践行着新闻媒体的那份社会责任和担当!


来源:华商报记者李勇钢、临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