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每经记者拿下“金镜头”金奖,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

2018-04-10 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来自我的小伙伴

城市进化论(微信号:urban_evolution)



城市里的传说很多,今天我们的主角叫张建。


由他拍摄的这张《决不放弃》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2017年度)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下图请横屏观看)。


▲《决不放弃》——拍摄于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现场,当看到一位消防战士爬上巨大冰冷的岩石一句句呼喊“有没有人”时,张建抓拍到了这一瞬间,这一抹“生命的橙色”仿佛告诉人们,时间虽一分一秒的逝去,但灾难现场,所有人都决不放弃。


前不久,他和老友贾涛共同拍摄的延时摄影作品《带不走的,成都》成为朋友圈里的一大爆款。


一月之内,专业榜和口碑榜均表现不俗,这位江湖人称“张大爷”的摄影记者,现供职于《每日经济新闻》,周围的人总觉得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作为他的老朋友,城叔就给大家讲一讲张建这个人。


入行16年


和通常的励志故事不太一样,张大爷入摄影这一行并不早,从千禧年爱上摄影,到2002年正式成为一名摄影记者,16年过去,40岁+的他成了95后们口中名副其实的“大爷”。


理由说来也简单,资历在长,模样在老,就连穿衣风格也从小地主时期“花花绿绿的沙滩裤”变成了今日之条纹格子商务男装。


去年冬天的某一天,张大爷开始给自己朋友圈的照片挂上水印,写着“PHOTOBYDAYEZHANG”,没想到他就这样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


好吧,岁月就是一把刀,管它有情或无情,自己喜欢就好。


就在刚刚,我问了问当时和张建同去茂县采访的年轻同事,“如何评价张大爷?”顿了一秒,“老当益壮?”


当然,这句话重点不在“老”。试问在突发灾害面前,有几个人能够有底气告诉队友,“我对你们的安全负责”?


不是倚老卖老,作为一名资深记者,这些年经历过的灾害报道不少,用“出生入死”来形容也不夸张。


十年前那场地震,他还是鲜肉张,在灾区采访的他一度被困4天3夜,与外界完全失联。后来他才知道,父亲那时候每天都要到他供职的报社楼下,看看他的车在不在,“父亲想的是,车在儿在。”


回想起去年那场泥石流,张大爷清楚地记得那个时间、那副场景,“全是巨石,没人搜救的话就是乱石岗。”我惊讶于张大爷的记忆力,更敬佩他第一时间冲到前线传递信息,搜救队的橙色外套,在一片漆黑之中是多么重要的信号——决不放弃。


对于拿奖,张大爷虽然颇为客套地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投全国性的奖,也很感谢鼓励他参赛的同行,最后还是不忘“很大爷”地自我评价一番,这张照片“还是可以。”


两次焦虑


和张大爷认识多年,知道他爱抽烟、爱喝酒、爱吃火锅、爱听广播,还爱爬楼梯,但知道他有多爱思考,今天还是头一遭。


这话要从大爷的两次焦虑开始说起。


早年,张大爷在成都的一家媒体工作,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摄影设备的普及,“随手拍”风靡一时。用他们业内的话说,这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人人都在拍,文字记者也可以拿起手机记录当下。问题来了,摄影记者该干嘛呢?


带着这样的困惑,张大爷去了广州进行交流培训,前辈的一句“矜贵”点醒了他。道理仍然简单,越是人人都在拍,越需要专业、细致的摄影记者,“新闻照片艺术化”背后,不是动手脚作假,而是更讲画面,更追求冲击力。


解决了思想上的焦虑,新技术崛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原本摄影和摄像就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如今在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冲击下,摄影记者又能做什么?


感受到“视频太火”,他和老友贾涛于是萌生了用延时摄影的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张大爷说,老树要发新芽,就必须嫁接新技术,虽然延时摄影也不算新,但像他们这样集成式的使用,还是很少的。


令他老怀欣慰的是,作为小试牛刀的成品,《带不走的,成都》火了,10万+。


张大爷笑说,没想到他们吃饭吃出来的点子,会看哭一位留英归来的女同学,太阳没白晒。


人不死,心不老


10万+有了,牛逼哄哄的“金镜头”金奖也拿了,但张大爷却没有止步的意思。


就在我们聊天的当下,老友贾涛又来电邀约他去外拍。大爷说,他们还想做一个延时摄影的2.0版本,前两天去拍飞机降落,两个人拍了200多个G都不行,不满意,还要重新拍。


或许在外行看来是“差不多都可以”,但对专业摄影的人来说,没办法将就,这其中的小骄傲或许只有懂的人才能懂。


好几次,张大爷都问我,“为什么他们要叫我摄影师?我明明是个摄影记者啊!”

以前我还不能体会他的这种较真,当今天看到“老战友们”给张大爷发来的祝贺短信,突然明白了——坚持不易,且行且珍惜——是这个道理。


是啊,当商业化运作越来越多,摄影师可以用一张精修图片获取不菲的报酬,但摄影记者只能原生态地记录,还原真实。


办公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女同事原本觉得自己长得还不错,请张大爷拍一张工作照,罢了感慨还是自拍吧。自此以后,女同事们都不敢找张大爷拍照了。


说起这事儿,张大爷还有些无奈地说,没办法,我又不是影楼。


虽然有朋友劝他向商业化摄影师转型,他也知道那很挣钱,但就是做不到“美化”“处理”图片。


张大爷说,自己并非高尚到不食烟火,摄影是谋生的手段,记者还有点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让我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第7支烟抽完,我问:上照片吗?他答:不上了吧,人怕出名猪怕壮。就帮我写句话,人不死,心不老。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李净翰

来源:城市进化论(微信号:urban_evoluti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