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雀巢买了杯星巴克,价值455亿元

2018-05-07

作者 每经编辑


所谓同行是冤家。但在商业场上,竞争对手并不总是打得你死我活,有时候也会合作。


雀巢,全球最大的咖啡企业,以速溶咖啡闻名;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代表了城市的生活方式。


这两家看上去“有你无我”的公司,今天达成了一项协议。雀巢先期支付7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5亿元),从星巴克手里买来部分商品的销售权,帮星巴克在全球销售咖啡。


自己有咖啡,为什么要帮对手卖咖啡呢?


雀巢收购部分星巴克销售业务


昨天(5月6日),瑞士媒体消息称,雀巢公司或将收购星巴克零售咖啡业务。果然,今天(5月7日),雀巢官网和星巴克官网均发布了相关消息。


▲图片来源:雀巢官网


雀巢表示,公司已与星巴克达成协议,获得星巴克全球咖啡永久营销权。不过,这笔交易不会涉及星巴克连锁咖啡店业务和即饮咖啡业务。也就是说,雀巢将有权在超市、商店、餐厅销售星巴克咖啡,但星巴克门店中的销售业务,依然属于星巴克自己。


▲图片来源:星巴克官网


而星巴克方面则表示,雀巢销售的产品包括袋装消费品和食品,其中,包括星巴克、西雅图极品咖啡(Seattle’s Best Coffee)、星巴克臻选( Starbucks Reserve)、茶瓦纳(Teavana),星巴克VIA® 免煮咖啡和Torrefazione Italia等品牌。另据彭博社报道,雀巢将于明年起,在旗下的NESPRESSO(奈斯派索)和Dolce Gusto(多趣酷思)两个胶囊咖啡品牌中,使用星巴克产品。


为此,雀巢将向星巴克支付71.5亿美元的先期现金付款,且这笔交易不涉及任何资产。雀巢此次收购的星巴克相关业务,每年将产生20亿美元的销售额(约占星巴克2017年营收的8%)。同时,大约500名星巴克员工将加入雀巢。而星巴克则表示,这笔交易收到的现金将主要用于回购股票。


美国市场不行了,得靠中国市场


从销售额看,以速溶咖啡闻名的雀巢,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咖啡公司,拥有自己的咖啡产业链。而星巴克,则以其在全球各大城市闹市区的门店而闻名。那么,自己有咖啡,为什么雀巢要帮星巴克卖咖啡呢?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雀巢公司在2017年财报中表示,去年公司有机销售额增长了2.4%,不仅不及预期,而且创下了20年来最低增速。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查询雀巢财报发现,雀巢的速溶和液体饮料(包括咖啡)销售额达到了204.08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293亿元),同比增长3.11%,除此之外,饮用水和营养健康业务仅小幅增长,而牛奶和冰激凌(包括哈根达斯)和半成食品业务竟出现下滑。


从区域看,雀巢公司2017年在美国、瑞士的销售额都出现下滑,在大中华地区小幅上涨0.64%。对于业绩增长缓慢,雀巢表示,这是旗下的Stouffer品牌速食和哈根达斯冰激凌等业务在美国销量不佳导致的。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美国消费者正逐渐抛弃速食食品,更多地选择优质健康食品。2017年9月,雀巢以4.25亿美元收购硅谷高端手工咖啡连锁品牌,11月雀巢收购美国第一大冷萃咖啡品牌,12月,收购天然膳食补充剂公司Atrium Innovations。2018年1月,将其美国糖果业务以2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意大利费列罗集团。这些动作也都表明的雀巢的转型。


美国市场开始萎缩,星巴克也有明显的感受。2018年第二财季(截至4月1日),星巴克门店的美国销量仅增加了2%,而中国门店销售增长了4%。而这一趋势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星巴克早已将未来增长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市场。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7月,星巴克以13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约1300家星巴克门店的直营权,此举动凸显出了星巴克认定中国将成为其销售的最大驱动力之一,并在此押注。他们认为,中国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和城市化进程,将为星巴克带来巨大数量的潜在客户。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的130个城市拥有3000家门店,并且计划截至2021年将中国门店数扩大到超过5000家。


可见,与星巴克合作,雀巢也搭上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扩张的顺风车。的确,相比雀巢的速溶咖啡,星巴克在中国更能代表消费的升级。2016年,市场调研公司英敏特(Mintel Group Ltd)的报告就指出,在中国,速溶咖啡让位于调制咖啡,精品啤酒日渐受到欢迎,主流美容产品的光环被更加昂贵的产品所取代。与此同时,方便面的销量不断下滑。在城市,手中拿着一个有星巴克图标的白色纸杯被看作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每经编辑 王嘉琦


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其他用户正在看

1、欠下上亿巨款,90后企业家“下落不明”,变成“老赖”

2、“洛阳纸贵”,4天32企业涨价!然而比造纸还赚的是这些股票

3、知名电视主持人摊上事了!证监会找上门,罚款超1亿

4、这种电动自行车上的芯片造价仅2元,为何国产货还不能普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