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40岁心内科医生深夜猝死!孩子还不到一岁,他救了上千人却没能救活自己……

2017-09-19 西安晚报


16日晚,传来一则让人无比心痛的消息

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医生陈彦东

深夜猝死,年仅40岁

留下了同是医生的妻子

和不到一岁的孩子



睡前还正常的他突然面色紫青


陈彦东的妻子也是一位医生,据她回忆,当天(16日)晚上10点多,二人睡觉前,陈彦东还好好的。半个小时后,她发现陈彦东不对劲,“面色青紫,仿佛断了气。”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拨打120,她尽一切努力抢救爱人,却失败了。


虽然在医院天天面对生死,可她从没想过这一刻会发生到自己和爱人身上,他才40岁,他们的孩子还不到一岁。“你救了那么多人的命,却没救活自己。”从肇东老家赶来的陈彦东的父母趴在儿子床头啜泣。


对谁都好偏偏疏忽了自己



陈彦东出事后,哈医大一院的医生们在微信群里悼念,在大家心中,他是个敬业、儒雅,最适合做医生的人。


“印象里,陈彦东对谁都好,就是疏忽了自己。”赵继义说,科里人都知道陈彦东的胃不好,医生总是吃饭不规律,这是医生的通病,但陈彦东在这半年病情加重,经常反酸、嗳气、打嗝。赵继义说:“上半年我们去三亚医院支援,那边没有这边工作忙,谁都胖了几斤,就他整个人瘦了一圈,特别明显。”


因为陈彦东发作时胸口有烧灼样的疼痛感,他自己诊断为反流性食道炎。“有几次他让我替他做台手术,他轻易不求人,那时候他一定是特别难受了。”赵继义曾劝过陈彦东去做个胃镜查查,可他天天忙,一直没去过。


赵继义和同事推断,陈彦东是过劳,“他之前没有心脏病,但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有很多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往往是因为身体疲惫、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大造成的。而陈彦东如果是因为反流性食道炎窒息而死,病情的恶化也与他近期工作、心理的多重压力不无关系”。


每天最常吃的就是冰凉的饭


2005年,陈彦东来到哈医大一院心内科,每天他都要在7点前到达医院,因为8点进入导管室前,他要查房。除了自己的患者,他还要担心下级医生的患者,加起来30多人他都要亲自看一遍。


8点之后,导管室内,陈彦东作为主刀医生,每天平均要为十几位冠心病患者做心脏支架手术,一个手术1个小时。手术间隙,他还要抽时间去其他科室会诊。                  

                   

“每天连轴转,没有喘息时间,午饭经常被省略掉,最常吃的就是冰凉的饭。”赵继义和陈彦东是同一个博导,同学外加同事,每天的手术、吃饭几乎同步进行。赵继义说,陈彦东与主任一组,接诊的通常都是危重病人,他们的病情变化快,压力更大。每一天手术后,陈彦东都不回家,要在医院整理病历到九、十点钟,“就算回到家,吃口饭,还得学习”。


医生工作强度有多大

这些数字告诉你


2008年在全国多家医疗机构中进行的《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时;80%的医生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

有人这样描述在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



83%的医生表示身边有同事患了癌症。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时刻在和人体的生理机能在进行对抗,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


发生猝死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每年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猝死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一般来说,猝死的常见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较为剧烈而持久的劳动,造成过于疲劳;

饱餐、饮酒及过量吸烟;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激动;

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低钾、低镁血症;

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经常熬夜的人,过劳,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医生介绍,心脑血管堵塞是引发猝死最常见的疾病,而且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熬夜的理由:工作、看剧、游戏…也总抱着侥幸心理:我还年轻,我身体很好…殊不知,疾病已在不知不觉中找上了他们。


现在,白领、IT 从业者、经常熬夜的人已经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久坐、抽烟、喝酒、应酬、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使发生猝死的风险越来越大。


猝死前六大征兆,如果出现千万当心


1


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有冠心病。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2



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

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发展为室颤。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因此,频繁心慌发作也应及时就诊。

3


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起搏细胞功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差。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这部分群体的起搏细胞功能会逐渐变差,心率日益减慢。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

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4


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5



不明原因的疲乏

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发生。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常出现疲劳,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心肌炎在年轻人中比较多见,通常见于感冒1~2周后,出现疲乏、胸闷、乏力等症状,极易引起急性心衰。这种情况下应严禁重体力活动,卧床静养。


心肌病多是遗传性疾病,早期不易察觉,出现症状时多已发生心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如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等,非常容易引发猝死。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胸闷时,应高度警惕心肌炎、心肌病的发生。


6


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有些卒中起病急骤,几分钟内就会发生肢体瘫痪、血压增高,这种情况下,患者若及时就诊可挽救生命。但有些脑卒中起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一旦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需要多加留心。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做到早期识别,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要发现猝死的上述前兆,我们需要时刻对身体不适保持警惕,发生情况时要快速反应,及时就医。


希望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新闻,

好医生,一路走好!


来源:新晚报、杭州日报、中新网、健康时报

编辑:答案 | 审核:荆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