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观点吗?| 壹读精选

2016-08-26 Lachel 壹读

壹读微信号:yidiiread


文 | Lachel,壹读传媒、领英洞察专栏作者。

前公关人、现任职于互联网,知乎18万赞答主,心理学达人。

公众号:L先生的猫(lxianshengmiao)



奥运会终于结束了。


这届奥运会,似乎比往年每一届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每天打开朋友圈,你总能看到各种各样新鲜出炉、或褒或贬、夹叙夹议的评论和观点。


从对里约的吐槽,到孙杨事件,到血检事件,到黑哨事件,到林丹、李宗伟,再到女排夺冠……


整一场奥运下来,不但是体育迷们的狂欢,也是媒体人的狂欢。


更别说中间还夹了一个王宝强离婚事件,一天引爆了全网。


据新榜统计:8月14-15日阅读量最高的10个公众号,新增粉丝总计超过50万。提及「王宝强」的公众号文章共有2.6万篇,共产生出10万+爆文432篇,总阅读量达2.26亿。新浪微博上,王宝强事件在24小时内带来 20348% 的热议度,也带动微博股价突破100亿美元。


当一个热点产生,无数KOL[1]、自媒体、新媒体、大众媒体便蜂拥而上,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在这个时代,追逐热点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计。所以有人戏言,王宝强事件惊醒了几十万睡着的新媒体小编。而每一场比赛落幕,常常是颁奖仪式还没结束,各种自媒体文章便已经出炉了。随后就是新的一波翻腾、传播、发酵……


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需要这么多观点吗?


曾经我们都非常担心,大众媒体掌握的话语权和信息不对称,会带来强大的议程设置,对受众或明或暗地大量输出「观点」,而忽略了去揭示真正的事实。


彼时,很多人提出的观点,是将希望放在自媒体上。他们认为,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将打破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重新建构全新的舆论格局。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


自媒体确实崛起了。公众号蓬勃发展,知乎用户增长了上千万,微博重新获得生机,短视频和直播盛行,内容付费开始成为趋势,一切似乎都揭示着,一个属于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舆论格局真的有转变吗?


当超过99.99%的内容,被少于0.01%的生产者把控,说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传播网络上,占据关键节点位置的,永远是极少数的KOL。去中心化仍然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只不过这个中心,由传统媒体、大众媒体,转移到了社交媒体、顶级自媒体。


而网络的传播形态,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浅薄化。为了能够最快速地得到传播,信息被切割、分裂、提炼,精选出最能撩拨读者、调动读者情绪的观点,用最浅白的语言,最简单的逻辑,呈现KOL们希望读者所关注的事实。


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面对热点,媒体比大众还要兴奋上千倍。于是,任何一个热点,都变成了媒体的狂欢。抨击,反抨击,助攻,反助攻,呼吁,攻击呼吁,总结,反转……媒体总是能迅速找到一个「合适的」立场。要么迎合大众,刺激大众情绪发泄的神经;要么站在反面,把大众批判一番。


当我们的「舆论场」成为各种观点碰撞、拼杀的战场,当我们每天都被问到「你怎么看待xxx」,当朋友圈和群里天天被「同一事件,不同观点」的文章刷屏,还有多少人会冷静地观望,试图挖掘或者等待挖掘观点背后的事实呢?


在这场混战中,各路KOL们斩获大量粉丝,心满意足。但所有的读者却被裹胁其中,不知所以然。今天见到一个信誓旦旦的消息,明天很可能就被推翻;今天看到一个观点,明天很可能就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今天以为会按这样的剧情走,明天很可能就反转。


如同之前讲过的,关于兴奋剂的混战:先是媒体一边倒地骂「霍顿无礼」;然后又曝出孙杨兴奋剂事件的诸多疑点;紧接着又曝出澳大利亚12年禁药事件;随之又辟谣说澳大利亚服用的不是兴奋剂,而是镇静剂;接下来又抛出广岛事件来批判一番;然后枪口一转,美国、俄罗斯各路传奇运动员纷纷落马;然后就是马家军事件,中国田径史上的耻辱……


这个过程中,一篇又一篇文章横空出世,各种解读和曲解数据的做法层出不穷。有混淆不同范围的,有模糊化细节的,有移花接木的,有断章取义的,有压根没弄明白含义的……不一而足,赚足眼球。


唯一缺乏的是什么?是真的想把整个事情抽丝剥茧讲清楚的。


这些事实的碎片,被创作者训练有素地组织起来,构造成一篇篇文章,带着如同弹头般尖锐的观点,装进贴着立场标签的枪支里,对读者扫射。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这样被这些观点填满。当我们在上下班的间隙,在工作的业余时间,打开知乎、微博、公众后,这些文章就会挤过来、跳出来,展现着它们的存在感。


可悲的是,这其中有许多文章,生命力可能都不超过12个小时。


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篇文章被生产出来,而它们当中的90%,很可能还没被几个人阅读到,就永远消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因为它们的时效性太强了,很可能,一个新的事实被发现,就可以推翻其全部观点;更可能的是,与它写作方式形似、观点相似的文章太多,在PK之中败下阵来,销声匿迹。


这其实很令人心疼。


当文字和信息过度泛滥,成为另一种垃圾,文字的价值就被消解了。


好的文字,应该是理性的,温和的,冷静的。它有温度,有人性,可持存,不灌输观点,不冲动,不引战,也不试图去挑动受众的情绪——情绪被撩拨得太多了,会特别累。


然而,现在的文章,似乎越来越多地走向了反面。


尽管,这是一种「媒体化写作」,无关文学,它并不奢望对生存的困境提出深刻的洞见,也并不关注人类、历史与未来,它只聚焦于当下,专注将我们所观察到的生活进行剖析。它的生命只存在于诞生的那一刻,而后就是死亡的过程。


然而,看到大量的事实碎片,大量鲜活的、急躁的、凌乱的、尖锐的、充满表达欲的观点,井喷爆发,随后批量归于死寂。日复一日,这样的事情都在上演,还是会觉得有那么一点悲哀。


如果可以,将日常生活还给普罗大众吧。


当热点与观点接触,水乳交融,产生的必然是对事实的背离。因为事实需要深度挖掘和跟踪,需要剥离一切的审慎眼光,需要有意识地保持与自身的对立,需要时间。


而追逐热点的创作者们,他们并不需要这些,他们只需要观点。好的,尖锐的,强力的,刺痛神经的观点。


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应该关注的,难道不是更加平凡而庸常的琐事吗?读书,升学,工作,休闲,生活,休戚与共,日升月落。


这些才是更值得关注,更值得去聊一聊的事物。


也与每一位阅读者共勉。


当我们被观点包围的时候,当我们被大量的看法、批判、反批判簇拥的时候,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来解决: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简而言之:这关我什么事?这又关你什么事?


毕竟,在层出不穷、蜂拥而来的热点和观点背后,那平淡又真实的现实生活,才是我们的人生。




[1] KOL:意见领袖。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

那么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