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桑桑 2018-06-10

今天壹读君被周杰伦的新专刷屏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这首新专的歌词画风是这样的:

杰伦小哥哥,你咋地了?

大家都哀嚎着杰伦小公举你是怎么了,方文山不在你就随便写词了吗?甚至有些歌迷都开始问方文山写歌多少钱一手,粉丝众筹不行吗。对此,周杰伦也做出了回应:

没错,这首歌的歌名就叫做《不爱我就拉倒》。这种蜜汁东北口儿是咋回事啊,杰伦你明明是个台湾人为啥写的歌一股子大碴子味儿?

其实不是杰伦被东北人附体,而是台湾话和东北话本来就是有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而且都非常容易把人带跑!那么究竟哪个更容易把人带跑呢?

普通话贼标准的值班壹读君丨胡桑桑 

从起源来看,东北话和台湾腔多少有点关系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西蜀子云亭”,其中的“西蜀子云”,指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官吏、学者扬雄。扬雄有一部著作,名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这本书中把当时的地界划分为十二大方言区,东北是在“燕带方言区”。当时燕人的活动区域非常广,从燕山以东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北方大地几乎布满了燕人的足迹。

这是最初的东北话。其后数代,鲁、冀、豫、晋等省不断有人口流入东北。再加上元代起,汉族和少数民族南北流动融合,尤其明清,大量失业的关内农民流入东北。这些都融合出了所谓的“东北官话”。狭义上的“北方官话”,指的就是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

关于当时的东北人讲官话是什么样子,壹读君(微信:yiduiread)觉得可以从这个视频体会一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59qm0h4p&width=500&height=375&auto=0

通常被我们作为基准的普通话,其实是在1923年才开始筹备制定的。成立于1919年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在1923年的第五次会议上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国语。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这事儿就算是有名有份名正言顺的了。再后来,在国语的基础上,1955年的新中国政权又制订了普通话标准。

而我们现在所谓台湾腔的出现比普通话要晚一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同年10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台湾。在1946年的4月,“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并推行“国语运动”,以强制的方式推广国语。


△台湾推行国语之初,标准教材是赵元任博士发音的国语留声片

强制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学校内部是禁止说方言的,连电台的台语节目播放时间都严格限制在一小时以内。虽然后来国语运动被废除,但滚滚之势已经难以遏制。到现在,国语在台湾的普及率已有近90%的程度。

我们现在所谓的台湾腔,就是带着闽南话方言底子的台湾本土居民努力学习国语的结果。

所以,从时间线上来说,先有东北话,然后有国语,然后有台湾腔。

台湾腔和东北话有啥区别?

台湾偶像剧里常常会有类似“暖暖的,很窝心”之类的表述。但是如果你对着东北人说起同样的话,你可能会被认为精分。“窝心”这个词在台湾是“蜜汁感动”,在北方就是“谜の不爽”。


△这两个不同的“窝心”,都跟窝心脚没什么关系

再比如“机车”在台湾就延展出了骂人这个用途,“牛郎”在台湾也有了某些咳咳咳的内涵。国语在台湾推行之后,有许多词慢慢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意思。

但是总体来讲,虽然部分词义上会有区别,但台湾腔毕竟是由国语演化而来的,所以其用词本身与普通话差别并不太大,只是比普通话更多语气词,没有翘舌音,比如“支不支持”会被说成“滋不滋磁啊”。

样我们债来瞅瞅东北话。

东北话里单单用来表示程度的副词,也就是学英语的时候放在句尾或者形容词前加的那个带“ly”的东西,就有数种。比较常用的有“老、诚、贼、忒、老鼻子”等。比如“我老觉着吧,他待人诚好、贼机灵,就你对他忒差劲了,你到底知不知道老鼻子人稀罕他了”;实词虚化而来的准程度副词有“精、确、稀、齁、屁”等,继续比如“你那晚没带伞,淋了个精湿,大晚上确黑确黑的,还齁冷,他一接到你电话就一路跑来接你,没把他累屁了”;拟声的类程度副词有“钢钢、嘎嘎、呱呱、嗷嗷”等,再来比如“咱哥俩的关系没的说,钢钢的,我也不是来坑你,当时那天嘎嘎冷的,他也给浇得呱呱湿,要不是对你嗷嗷上心的,他能这么卖命嘛”。呃当然,一般不同的地区,会对其中几个词有偏好,不会像壹读君(微信:yiduiread)举例这么极端。

所以感受一下,光光程度副词已经有这么多个了。而我们回头再想想台湾腔里的程度副词……可能只有“比较”“蛮”和“好”了吧。

在语法上,台湾腔跟普通话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比如面对一个大肘子↓


别人问:“你吃过没?”

台湾腔的回答是:“我有吃过。”——“有”作为助动词。别人问:“应该怎么吃?”

台湾腔的回答是:“在饭店里都不能用啃的好不满足哦。”——“用”作为助动词。

别人问:“好不好吃?”

台湾腔的回答是:“还不错哦你们要不要尝尝看?”——XX和“看”动词重叠。

而东北话则差异小得多,尤其是黑龙江的东北话。2006年,有一位汉语言研究学者聂志平,他从后缀、代词、时间名词、方位词、介词、连词、助词、量词、儿化词语等封闭的形式类对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进行比较,计算出两种方言词法的一致率为95.24%。对,数字就是这么精确,比率就是这么高……这也是相对于吉林和辽宁来说,黑龙江人最不容易一开口就被人发现自己的东北身份的原因。

台湾腔和东北话,都很偷懒

不过台湾腔和东北话有一个相同点:喜欢缩略。

比如: 

台湾腔:你吗,他已经你很久了,你现在就酱紫回答他,好好考虑一下嘛。

东北话:你先去一下头发,然后整点菜,点酒,几朵花,然后就能他了。


这两处分别是台湾腔和东北话中出现的缩略。作为犯懒的产物,它们都需要配合上下文语境使用,但根本上形式是不同的。

台湾腔中的缩略多存在于语音层面,比如说话习惯上的连读啊,比如发音吐字没有轻声啊,比如拖音啊,比如没有儿化音和卷舌音啊。

而与此相对的是,东北话的省略是语义上的“多义大一统”。一个“整”字简直包罗万象,堪称东北话的万能动词,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带几乎任何一类实词。你想用它整点啥,它都能还你一副虎虎生威的气势。 

除了以上区别之外,最能让人发现是台湾腔或是东北口音的,就是发音了。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口音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大特征是,它会把不咬唇的w发成咬唇的v。比如某位壹读君人称“一万老师”,要是用东北话念出来的话就是“一van老师”,配合他的英文名“Evan”,就特别朗朗上口有feel。

还有一个大特征,是声母r时常会被念成y。比如在东北姓任就比较吃亏,“任大爷”会被称呼成“淫大爷”,令未成年少女产生旷日持久的心理阴影……


还有一些别的,比如平翘舌不分,把o发成e,把“还”“没”“别”等字念成四声来表示着重等等,都是过往东北话的特征,但都多多少少随着历史的滚滚洪流被普通话影响了。

但无论如何,虽然绝大部分发音还是和普通话一样,但比起普通话读音,东北话中的发音需要花更小的力道,嘴的开合幅度也更小。东北话确实是以省力为原则,趋于简省。虽然赵本山的推广肯定是东北话壮大的一大原因,但“省力”和“顺口”的程度也确实堪称无可比拟,使得习惯了普通话或者北方方言的中国人被省力的东北口音带跑如滔滔江水顺流而下。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讨论台湾腔。

台湾腔会把卷舌音统统发成平舌音,“你再酱紫缩我我就哭给你看噢”这样的。

另一点,是没有轻唇音。这就类同胡建人“把f发成h”。由于当地方言是不带f或者v这类唇音的,所以尤其老年人,很多就会就近把它们发成h。


台湾腔里最大的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ing eng会发成in en。

这些特点为同样缺少方言后鼻音、卷舌音的南方人模仿台湾腔提供了必要的先天条件,南方人被台湾腔带跑也更容易。

通过以上对比,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要主动速成一种口音的话,台湾腔是更快更明确更有规律可循;但要说到深远的被动影响,恐怕还是东北话要更胜一筹了。

而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壹读君夜观星象,仿佛看到天上的星星们排成了“姐姐”两个大字,壹读君试图开口念出来,夜空中久久回荡的却是……

“结界!

参考资料

李英姿:《东北方言研究综述》,《现代语文》,2008;

张兆金:《东北方言程度副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4;

郑良伟:《北京话和台湾话轻声出现的异同、历史由来和台湾新生代国语的形成》,《语言研究》,1987;

陈茜:《台湾国语推行现状与国语推广方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

于为:《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社会科学家》,2014。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原来白T充满了性暗示?

点击图片阅读 | 产房实拍: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点击图片阅读 | 运气就像一只小狗,有时狂躁有时甜蜜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