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太熊是病吗?是的

彤 子 壹读 2018-06-17

与熊孩子相斥的壹读君 | 彤 子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里壹读君祝所有小朋友健康快乐,特别是心理健康。

13岁少年为抢苹果手机,

使正值花样年华的23岁姑娘永久性毁容。

10岁女孩电梯里暴打男婴,并将其从高层抛下。

上述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嫌疑人,都是未满14岁周岁的儿童,他们的行为成功引起公愤,大家讨论是否要降低未成年人保护法年龄限制时,有专家指出:单纯降低未成年人年龄标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要先看这些孩子是不是有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李玫瑾

据壹读君考证这是一种名为“品行障碍”的病,大家别小看这种病,这是能“成大器”的病。


品行障碍:“未成年”的反社会人格

美国历史上最疯狂、最残忍的超级杀人王查理·曼森,人生悲剧就是从“品行障碍”开始的。

查理·曼森的母亲是个妓女,且不断进出监狱,他自幼被阿姨抚养,却遭受姨夫的凌辱虐待,十五六岁时曼森就因抢劫、伪造文书、偷窃等罪名成为监狱的常客

不幸的童年经历使查理·曼森杀人手段格外残忍。据警方描述,他制造的命案现场异常血腥,墙壁上到处是鲜血的涂鸦,受害者尸体上总共发现102处刀伤,且均中数枪,其中一名孕妇身中16刀并被绳子吊在起居室内,所有死者的表情都极为痛苦。

连环杀手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在1972年5月到1973年2月间谋杀了5名女大学生,被称为女学生杀手(The Co-ed Killer)。他15岁开枪杀死了祖父母。他对警察说:”我只是想知道杀掉祖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而杀死祖父的原因则是他认为祖父会对他生气。

埃德蒙·肯珀如同色盲不能辨别颜色,对于感情的认知一篇空白,在他15岁拿起枪的那一刻,他就被确诊为品行障碍了。那么何为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 一种常见的儿童病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s)简称CD,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模式,如攻击他人、偷窃、破坏行为、离家出走、逃学等。

数据来源《儿童精神病学》

作为常见病,CD发病率并不低,有研究表明CD患儿成年后出现犯罪行为的风险是普通儿童的2倍,可能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并走上犯罪道路。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孩子是否有品行障碍?在临床医学领域需要通过复杂的评测,长期观察才能对CD患者做出诊断,但在F91诊断标准中,以下几项只需出现一次,即可判定为品行障碍:

●曾使用能给他人造成严重身体伤害的武器(如棍棒、砖、碎瓶子、刀、枪 )   

●对他人实施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或烧、烫受害者)

●故意损坏他人的财物   

●故意纵火,并有导致严重破坏后果的企图

●与受害者面对面实施犯罪活动(包括抢钱包、抢夺、打劫)

●强迫他人进行性活动

●闯入他人的住所、建筑物或汽车

其他评测标准还包括:对动物实行躯体虐待、频繁逃学、常和大人争吵、经常明显故意的烦恼他人等。上述标准以10岁作为起病年龄分界,10岁前发病称为童年起病型,10岁后发病称为少年起病型。那么这种病是怎么来的?

品行障碍可以遗传

人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赞成“人性本恶”论,事实上人类的善恶和外貌一样,早就写入基因,有些人真的天生就携带“犯罪基因”。

国外早期有对双生子共同犯罪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同犯罪率为35%异卵双生子同犯罪率为13%,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犯罪率明显高于基因不同的异卵双生子,这佐证了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直接影响。那么品行障碍会不会与基因相关?

国外学者Dick等研究发现人类DNA分子中的2号、19号染色体,可能与品行障碍有关。这导致品行障碍和部分精神疾病一样具有遗传性,有研究表明5岁和7岁儿童出现品行问题,遗传因素起到大约50%的作用

但是别怕!品行障碍的防治并不难,即使是天生携带品行障碍的基因,通过后天的关爱和科学教育也可以完全治愈,天性是可以抑制的

看看别人家的真熊孩子多孝顺!

母亲产后抑郁症与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但产前抑郁母亲与无产前抑郁的母亲,子女患品行障碍的比例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品行障碍具有衍生性。

也可能是被惯出来的

Kim-cohen(目测是韩国学者)就母亲抑郁与儿童反社会行为对1116对双生子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在儿童5岁前出现产后抑郁,会使儿童在7岁左右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几率大幅增高。这可能是遗传直接导致的后果,但绝大多数行为障碍是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产后抑郁的母亲缺乏对孩子的教育、照顾能力,这也是衍生儿童品行障碍的主因。

除了产后抑郁,孕期吸烟也会导致儿童品行障碍。Maughan对8298个同性别双生子家庭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去除父母反社会因素后,家长轻、中度吸烟(小于15支/天)与儿童品行障碍发生率降低,重度吸烟(大于15支/天)与儿童发生品行障碍有直接关系。

前文提到品行障碍与人类DNA分子中的2号、19号染色体有关,而2号染色体与酒精依赖也有直接关系,一份来自越南的男性双生子调查报告显示,父亲存在酒精依赖,子女出现品行障碍的几率更高。

研究中学者发现:儿童品行障碍的相关成因中有四分之三是由父母反社会行为和其它不利因素引起的。除去父母的不良影响,结交不良伙伴也会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翻译成中文就是——品行障碍不止遗传,还能“传染”

如果我不抽烟、不喝酒,对孩子严加管教就不会有问题了吧?单胺类神经递质与人类的情感表达、调节及冲动控制相关,而品行障碍人群单胺类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异常,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正是影响儿童神经激素、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直接原因,也是品行障碍的确切病因。虐待可能来源于外界,也可能来源于亲子间的不良互动。青少年犯罪案例中,缺乏关爱的男孩占比高达61.8%。但是中国的孩子都是活祖宗,品行障碍应该在中国绝迹了吧?

据中山医科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娇生惯养导致的品行障碍更多。33例患者中有20例是从小娇生惯养导致的。

现在不少家长把自家孩子当祖宗的同时,也系统默认为成所有人的祖宗。一个小男孩当街殴打自己的奶奶,甚至用脚踹奶奶的头。

路人制止后,奶奶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袒护小男孩(真抱歉,我们家亲祖宗也不是这么供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很多家长不止无限纵容自己孩子的无理行为,无形中还在充当着品行障碍儿童师祖的角色,因为他家孩子会带坏别人家的孩子。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六一儿童节快乐!


参考资料:

1. 马任, 张积标, 姚树桥. 品行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4):657-659.

2. 邹志礼, 蒙华庆, 李静,等. 品行障碍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1):81-84.

3. 郭田友, 郭兰婷. 伴品行障碍多动症儿童的临床观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7):451-452.

4. 张晋碚, 易欢琼. 33例品行障碍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3):162-162.

5. 高欣, 黄颐.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双生子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8(4):228-230.

6. 刘诗薇. 儿童青少年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述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5):8-11.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生吃还是活命?这是一个问题


点击图片阅读 | 湖南塑普,全中国最可爱!

点击图片阅读 | 山西面食不接受批评。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