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上海疫情,我在阳台种满了水培蔬菜……

鱼丸 壹读 2022-04-24
喜欢种菜的壹读君|鱼丸 
最近很多人都emo了,因为上海疫情。
每天早上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新增了多少病例;闲暇时刷朋友圈,发现一堆朋友分享的上海人生活现状有多艰难;偶尔看看知乎、微博,也是坏消息遍地……
然后整个人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甚至感觉自己有了抑郁倾向。
不止情绪有了变化,人们还行动了起来。
一口气囤一个月的口粮都属于基础操作;买大冰柜、冰箱的也大有人在,冰柜、冰箱的销量直接指数爆炸级增长,跟双十一差不多;更“高阶”的玩家开始研究水培蔬菜,就怕有一天断粮……
咱就是说,感觉整个人都有点魔怔了,感觉当年高考前都没这么焦虑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如何应对?
太会共情的人都不好过
看到他人的遭遇,自己也很难过。
在心理学上,这种对一个刺激或刺激者做出替代性反应的情况被称为共情。简单地说就是,共情就等于乐他人之乐,忧他人之忧。
在一定范围内,共情能力强是好事,你能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但一旦超过某个界限,共情能力过强就会变成一个负担,甚至可能出现替代性创伤:
明明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不是你,你只是看到或听到了相关消息,但你却真切地出现了创伤反应和身心困扰。
拿这次的上海疫情来说,有的人虽然自己生活大体正常,但看到因疫情吃也吃不好,药也断了的人,会自己难过得睡不着,吃不香,每天丧里丧气。
这些事情明明“与我无关”,我却无法置身事外。
关于为什么有的人共情能力这么强,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
心理学家Melchers和同事们对强共情能力人群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影响共情能力的因素中,超过50%的因素都可以用遗传解释。Tomoda等人则发现,情绪共情能力强的人,大脑的脑岛附近灰质比常人更多。
也就是说,共情能力太强,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当然,后天因素也不可忽视。
心理学家发现,在危险性环境和批评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是情绪高度敏感的。危险性环境指照料者(通常是父母)的情绪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孩子常常处于持续的惊恐、焦虑状态,批评性环境比较好理解,就是照料者经常批评、惩罚孩子,而非鼓励。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难以意识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别人的情绪有时和自己并不相关,他们之所以那样,不是自己造成的。换到本次疫情就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我造成的,我无需为此感到如此愧疚、难过。(我们的本意并非教大家冷漠,只是说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说说如何应对。
首先,戳破共情气泡,明确自己的情绪来源。比如,面对父母、兄弟姐妹、密友的痛苦,不要急着和对方一起难过,先搞搞清楚,他们的痛苦是我造成的吗?这有点像叫醒做梦的人,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共情的情绪旋涡,是挣脱出来的第一步。
然后,说服自己,我可以理解对方,但无法替他痛苦,更难以拯救别人。设立健康的边界感,退回自己的情绪圈内,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就好。
想开点,咱又不是内裤外穿的超人,救不了全世界。
照顾好自己,就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了。
太过焦虑怎么办
除了超强共情党,还有一批人:
焦虑派。
焦虑到啥程度呢,物资几千块几千块的买,冰柜一口气买四个,水培蔬菜种满阳台……这是做好了应对世界末日的准备。
人们之所以这么焦虑,是因为未来不确定,和目前状况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比如说,在我们看来,很多人的生活已经足够优渥,工作领域也成绩斐然,应该没什么可焦虑的了吧?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因为不知目前的状况能维持多久,不知什么时候生活会突然走下坡路,所以这些人反而可能更焦虑。
他们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有时甚至可能比不上路边的流浪者:反正已经这样了,还能更糟吗?
反过来说,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只要我们知道它何时结束,会在何时糟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焦虑也会大大减轻。
但问题就是,不知道啊。不确定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会不会蔓延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届时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否得到保证……就这样,在各种“不知道”“会不会”中,庞大的焦虑开始酝酿,继而膨胀。
可能有人会发现,我们并非面临所有不确定都会如此失控,比如一个月后的天气是不确定的,但我并不会因此就每天背着雨伞、随身携带着羽绒服。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不同的不确定,带来的后果不一样。换言之,不确定就像一场赌局,有的赌注大,比如选错了pk对手,可能会丢掉小命,有的赌注小,比如花5块钱买了个刮刮乐,不知道能不能中奖。
显然,疫情是个大赌注。
就像在恋爱中因为害怕不知何时会分手,干脆选择自己先离开的人,面对这场不确定赌博,有些人选择防御性悲观:
假设最坏的结果,然后选择穷尽式应对方法,做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比如囤够用半年的卫生纸、大米、罐头等。
理论上,防御性悲观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相反,它确实可以有效降低个体的焦虑感,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即使最坏的情况降临,我也能从容应对。而且,因为有了底气,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反而能更冷静。
所以,想囤东西就囤吧,只要咱家放得下、东西不怕坏就行。
感觉汤姆和杰瑞的房子就很大
那如果想改掉自己的囤积行为呢?
假大空的道理我们不多讲,说点实操性强的:做你日常就做的事情,从小事中找回控制感。
你可以每天运动10分钟,完成之后甚至可以给自己一点奖赏;或者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看固定的电视节目,就像电影《雨人》里的哥哥做的那样;控制自己看疫情相关消息的次数和时间也很有效,一天一次,一次10分钟,不能再多了。
一句话:找回自己做主的感觉。
什么?你说找不到?
简单,给这篇文章点个赞,让大家看看,我想赞就赞,看谁管得了我!

参考资料:
 
[1]郑日昌, & 李占宏. (2006).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4), 277-279.
[2]约瑟夫·勒杜. (2021). 重新认识焦虑:从新科学到焦虑治疗新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3]Barber,B. K., & Buehler, C. (1996). Family cohesion and enmeshment: Differentconstructs, different effec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33-441.
[4]Beck, J.(2015). How Uncertainty Fuels Anxiety. The Atlantic.
[5]Carleton, R. N., Norton, M. P. J., & Asmundson, G. J. (2007).Fearing the unknown: A short version of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 Journalof anxiety disorders, 21(1), 105-117.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连《甄嬛传》都逃不过的“春药文学”,到底有多离谱?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中国神仙竖着飞,西方神仙横着飞?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