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点赞的壹读君|敏敏 璐人
给朋友圈点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类人:他们会自己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这样的行为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自己发的朋友圈,为什么要点赞呢?这些给自己朋友圈点赞的人都是怎么想的?要搞清楚为什么有人会给自己点赞,先要明白朋友圈点赞行为意味着什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谢洲对人们的点赞行为与动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点赞他人朋友圈的动机中,占比最高(均值超过3)的几种动机包括“点赞是我问候朋友的方式”“点赞是我表达关心的方式”“点赞是我对别人由衷的赞美”“在微信朋友圈中,我觉得我属于某个或多个圈子,比如同学圈、工作圈等”。
这些动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满足社交需要,二是对发表的内容、发布者表示肯定、认同或关心等。前者意味着,人们的点赞目的不完全“单纯”,而是赋予了点赞“社交认同”“肯定”的意义,点赞就像一个社交信号,人们通过点赞来与他人产生联结,表达社交友好的态度。武汉大学的胡仙等人曾对点赞行为进行过相关研究,他们将自我效能纳入研究(该研究中所指的自我效能指用户感知到自己点赞行为能够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的能力),结果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对点赞行为有显著正影响,这意味着用户在点赞时,期望给他人带来鼓励与陪伴,减少他人的孤独感等。这一研究侧面证明了点赞行为的社交肯定属性。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所有朋友圈动态都会获得很多点赞。如果说他人的积极反馈(如点赞)能够增强人际关系中的联结感,同时减少个体的孤独感,那么缺少他人的积极反馈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社交拒绝,会使个体体验到人际忽视,从而带来社交孤立和孤独感。为了对抗或解决这种孤立和孤独感,有的人可能会通过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来暗示、提醒好友给自己点赞。这种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许多人的点赞行为带有从众性质。很多时候一条朋友圈有没有赞是难以预测的。有网友指出这样一个现象:当一条朋友圈消息在固定的好友圈中没有赞,则该条信息便一直都没有赞。然而,若一个、两个好友开始点赞那条信息,其他好友也会随之而来点赞。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点赞行为的影响很大,点赞行为并不仅仅由个人意志决定,也会受到周围亲友点赞行为的影响。
那些想让自己的朋友圈点赞多、人气高的人,正是想要借助从众心理,把自己作为点赞的“领头羊”,试图带动其他人点赞。对于自己给自己点赞,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自恋的表现,自恋的人更容易自己点赞自己。《为什么爱会伤人》的作者也指出,现代科技似乎助长了自恋行为的滋生,强化了自恋者寻求认可和受人赞美的心理,“(他们)会为了得到的‘赞’的多少而心情起伏”。人们通常认为自恋的人的特质就是高度自信、喜欢寻求关注,但在现实中,自恋的概念要复杂得多,现代心理学认为,自恋是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自恋的人具有个人优越感、支配欲、对权力的渴望、对他人注意力的渴望和对其优越性的确认。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公开性,为用户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恋者的预期和需求。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各种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被转发、评论、收藏、点赞等,各种各样的功能从不同的维度展现该内容的受欢迎度和受认可程度,这些数据对自恋者来说都是诱人的。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自恋人格和朋友圈使用强度存在强相关关系,并且自恋人格和朋友圈使用强度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使用朋友圈又能反过来加强自恋人格。但使用朋友圈和在朋友圈点赞并不是一回事,那么给自己朋友圈点赞是自恋人格的表现吗?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恋的人很少选择保守甚至回避的行为或态度,而是一种较为激进的积极行为。研究人员认为,自恋者的自我观念是积极的,但同时自恋者的自我观念又是极为脆弱的,他们需要不断地被社会肯定。另一方面,自恋者也会害怕自己的期望落空,一旦没能达到预期,收到消极的反馈时,自恋者就可能感到愤怒。虽然有这种担心,但自恋者不会通过回避行为来最小化负面结果、被动避免失败,而是以自我促进的形式来主动避免失败。换句话说,自恋的人有可能更容易点赞自己的朋友圈,但原因可能不仅仅是非常满意自己的朋友圈、对自己非常自信,也可能是因为担心这条朋友圈会收到消极的反馈,比如点赞的人数少、评论不友好等,于是“先发制人”,先肯定自己。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不光点赞自己,还喜欢在评论区留言夸自己或发布的内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爱给自己点赞的人,就是自恋,或是为了让别人来给自己点赞。对有些人来说,点赞行为没有太多社交意义,就是个习惯,这被称为习惯性动机。对他们来说,点赞就是点赞而已,就像是阅卷人在卷子上写下“已阅”,以点赞来表示“我看到你发的内容了”。而给自己朋友圈点赞的人,不过是换了一个对象点赞,这个对象恰好就是自己。根据谢洲的研究,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习惯性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神经质得分越高,习惯性动机也更可能越强,而高神经质得分者的情绪相对较不稳定,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但鉴于这只是相关,并非因果,因此也不能下“高神经质得分者一定更容易习惯性点赞”的结论。最后,关于自己给自己点赞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集齐一个赞就xxx,比如,集齐一个赞今晚就去吃夜宵,集齐一个赞今年瘦十斤。参考资料:
[1]任阳.(2021).新媒体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新闻文化建设(09),160-161.
[2]万卉英.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1):92-93.
[3]陈国战.(2016).社交媒体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自恋主义文化.浙江传媒学院学报(05),30-35+159-160.doi:10.13628/j.cnki.zjcmxb.2016.05.006.
[4]肖旭&陶海峰.(2023).孤独感和归属感对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理性行动理论的实证研究.新媒体研究(17),33-37.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3.17.010.
[5]张冠文&刘红心.(2018).微信朋友圈“点赞”的情感诉求与主体异化.编辑之友(06),44-48.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8.6.008.
[6]胡仙,吴江,刘凯宇,周梦溪&徐雅倩.(2020).点赞社交互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情境.情报科学(01),36-41.doi:10.13833/j.issn.1007-7634.2020.01.006.
[7]荣荣&柯慧玲.(2015).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微信用户“点赞”行为动机研究.新闻界(24),51-55.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5.24.011.
[8]谢洲.(2016).微信点赞动机与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9]朱雯琳&唐忠会.(2022).作为“礼物”的点赞:微信朋友圈的人际网络建构.新媒体研究(14),91-94.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2.14.013.
[10]衡书鹏, et al."朋友圈点赞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 36.03(2020):341-349.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3.11.
[11]钱海姣.(2019).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
点击进入
「哎呀我兔商店」
▼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