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吧,这是未来5年最后一个大年三十了
盼望过年的壹读君|敏敏 张艺
今天是大年三十了,有一件事值得提醒一下:
请珍惜这个大年三十,因为它将是未来5年的最后一个年三十。从2025年到2029 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是大年二十九,再想过大年三十就得等到2030年了。
未来五年的年三十都“不见”了
这不是大年三十第一次“消失”了。
从2000年算起,到目前为止有8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分别是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和2022年。但这些年份的大年三十只是“消失”了一年,第二年就又回来了,今年则不同,2024年2月9日是近年来最后一个大年三十,未来5年都只有大年二十九。
未来5年的大年三十,都去哪里了?
都是月亮惹的祸
日子的多和少,其实和月亮息息相关。
天文学上把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相”,这种变化主要来源于月球、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改变。
月球和地球一样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全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当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时,月球就以没有阳光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此时的月相叫做“新月”或“朔”,这一天叫“朔日”,即一个月中第一个无月之日,相当于农历初一。此后,月亮就开始进行一个完整的周期运行。
图源:参考资料[1]
这月相一个完整的周期变化,也叫作一个朔望月。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朔望月周期并不是一个整数。
朔望月的变动范围比较大,从不足29.3天到29.8天多都有可能,为了方便计算日子,就要有一个固定数值,于是就使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0588天。但是天数必须是整数,同时要兼顾农历每月初一必须为“朔日”,我国农历就规定两个“朔”之间的天数为一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大月和小月分别占六个月,因而农历一年大约是354天。
农历大小月的排列不固定,连续两个大月或小月也是常事。如果遇到腊月的“朔”到正月的“朔”之间只有29天,即腊月是小月,那大年三十就会暂时“缺席”,如果有30天,大年三十就会按时出现。
例如,2024年1月11日这天是腊月初一,到2月10日正月初一中间一共有30天,属于大月,大年三十自然不会“缺席”;而2025年1月19日是腊月初一,到2月17日正月初一中间只有29天,属于小月,过完腊月二十九就直接进入大年初一了。
从2025年到2029年,腊月到正月之间的天数都是小月,所以才会出现连续5年的除夕大年三十“集体消失”的特殊情况。往后的2031年和2032年,以及2039~2041年的三年时间,大年三十也会持续“隐身”。
不断变更的除夕
大年三十的“消失”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在很多人心里,除夕就是大年三十。
实际上,如今除夕是中国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可能是大年三十,也可能是大年二十九,然而在古代,除夕不仅可能不是大年三十,甚至可能不在农历腊月。
这主要是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较看重对岁首的规定,也就是以哪个月份当作一年的开始,加上每换一个朝代,历法也随之改变,这就导致新年的起始月份比较混乱,相应的,岁末年初的“交接日”(即除夕)也不一致。
具体说来,先秦之初,各国的历法还没有完全统一,岁首的起始时间也是由各国自行设定。据《史记》记载,夏朝以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到秦统一后,在全国颁行颛顼历,以十月为正月,这种用法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重新修订历法,制定了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日的太阳历,同时纳入二十四节气,改革置闰方式,至此中国传统的农历才基本形成。
在那些岁首变来变去的年份,自然岁末年初的“交接日”也变来变去。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