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有些字看起来这么“吓人”?

敏敏 壹读 2024年09月02日 20:59

没想到有一天,会被汉字吓到。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觉得“癌”“悚”“彘”“噩”等字,看起来有点“吓人”。这个话题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图源:小红书截图


评论区还有网友称,“涓浗鏂伴椈鍛ㄥ垔”之类的乱码文字,以及网上流传的西夏文字,也容易让人感到后背一凉……

西夏文古籍|图源:参考资料[1]

明明只是普通的文字符号,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吓人”?

有些文字“自带滤镜”

其实,我们害怕的可能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事物。

“癌”“悚”“彘”等令人产生害怕感的文字都与一些负面的,甚至堪称恐怖的事物有一定关联。

当一个字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视网膜捕捉到这个文字的视觉图像,然后通过视觉通路传递到大脑,大脑对这个图像进行解析,并将其与已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识别出这个字的具体含义。简单说就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文字的“表面形象”,还有它的“深层含义”。

以“噩”字为例,它有“惊恐、凶恶的、不吉利的”之意,《周礼·春官·占梦》中有言“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其中的“噩”就是惊恐的意思。用“噩”字组词,很多人会想到噩梦、噩耗、噩运……都是一些非常负面甚至恐怖的事物和情境。实际上,“噩”字还常常让人联想到死亡,甚至有学者认为“噩”字就是由“丧”字转变来的(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一观点)。

看到“噩”字,就联想到与它有关的恐怖事物和情境,感到害怕,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此相反地,带有正面情感色彩的文字,则能够引发相对积极的情绪反应。比如“祥”“庆”“安”“乐”等字。

不过,其中有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例子,就是本来常用于婚庆场合的“囍”字。它原本是大婚之喜的代表,但近年来,“囍”字逐渐成为各类中式恐怖游戏、小说里的常客,这些应用场景无形中给它增添了一层恐怖的含义,使人产生恐怖的联想。

除了有些字的“义”让人瘆得慌外,某些汉字的“形”也在给它的恐怖感添砖加瓦。

在《说文解字》里,东汉学者许慎将汉字的构成规则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大类。其中,“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就是画出一个实物的形体,笔画随着物体的形状曲折变化,“日”“月”二字就是这样创造的。也就是说,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们能够直观反映所表达事物的外形。

“日”“月”二字|图源:参考资料[2]

正因如此,人们在看到这些字时,也能够迅速联想到对应的事物。

虽然汉字的外形在多年来不断变换,但很多象形字依然保留了其精髓,猛一看还是能get到所指事物的身影。

常见象形字甲骨文与简体字对比|图源:参考资料[3]

当遇到一些脱胎于恐怖事物的文字时,就会出现恐怖感。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鬼”。《说文解字》卷九里说:“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意思就是人死后最终的归处就是变成“鬼”。因此,“鬼”字有一个形似人的“身体”,再搭配一个“田”字状的“鬼头”。也有人觉得,这个字的形状来源于脸上盖着东西的死人。不论怎么说,听起来都让人瘆得慌。

发展到现在的“鬼”字,也依然保留着甲骨文的不少特征,看到它时脑海中联想一些似人非人的鬼魂,也是难免的。

图源:参考资料[6]

尤其是对于联想能力较强的人群来说,这种“见字如物”的能力会加剧字的恐怖感。

想象力惹的祸

可话又说回来,“嚣”等既不出自象形造字法,含义也很普通的文字,为什么看起来也会让人害怕?

这可能是想象力太强的锅,有些字很容易被人脑补成拥有“脸”的奇怪事物。

在外界毫无意义的刺激下,比如面对模糊、随机的图片时,大脑可能会在其中识别出某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图像,产生所谓的“空想性错视”。空想性错视的典型例子就是,将天上的云朵想象成兔子、鱼等。

这和我们发达的大脑脱不开关系。

耶鲁大学博士史蒂文·诺韦拉(Steven Novella)的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擅长大规模的平行计算,这种机制能够让我们自如地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筛选,查找图像并展开联想。而且人类的感知是一个主动构建信息的过程,其中的部分过程包括:锁定眼前的图像,并在大脑中迅速检索目录中所有与之匹配的可能信息项,找到最合适的那一项,并将其与该图像进行匹配。

当我们乍一看觉得眼前有一团看着有点像青蛙的东西时,大脑会快速从我们的知识库中筛选出青蛙的信息并与之匹配,与青蛙不符的细节会被大脑自动忽略,而与青蛙紧密相关的细节会被进一步放大。随后,大脑还会再补充各种细节,使得这个东西看上去更像一只青蛙,实际上这只是马桶和两卷卫生纸,青蛙纯粹是“脑补”的产物。

图源:图虫创意

在现实生活中,空想性错视还可能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幻视成人脸。

作为拥有复杂社会关系的群居性物种,我们的祖先在进化中逐渐发展出认脸的技能,久而久之,人们对脸及具有脸部特征的图像拥有了超凡的敏感度。

在人类善于发现“脸”的眼睛里,万物皆可以是脸,就比如上图的马桶青蛙,要是忽略它“超乎常人”的大嘴,也可以将其看做一张人脸。前几年流行的(/_\)、(/°Д°)/ 等“颜文字”,本质上也是因为人们能将这些抽象符号幻视人脸。

放在汉字里,这种空想性错视的“脑补”可能更为简单,甚至两个点加一横的元素,都可以在脑海中组成一张脸。像是“囧”这种“眼睛”“嘴巴”俱全的,脑补过程就更容易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文字的联想结果都像“囧”一样“善意”。在一些联想能力很强的网友脑补中,“贝”可以像流泪的眼睛,多个“口”可以像同时拥有很多张嘴或眼睛,多个元素叠加之下,“嚣”“噩”等字自然会让人看着心里发毛。

至于计算机的文字乱码和西夏文身上的恐惧感,则可能是因为它们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字“像又不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怪熟”(uncanny,也被译为恐惑、异样性)理论,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一些非常熟悉但同时又非常陌生的东西时,会产生不舒服、异样感觉的情形,与“恐怖谷”理论的底层逻辑相似。

作为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文字,西夏文也有着方块字的外形和与汉字相似的偏旁部首,但这也容易让从小学习汉字的我们产生“每个字都熟悉,但每个字都不认识”的感觉。而且,大概是“丿”和“乚”太多的原因,不少习惯读汉字的网友觉得“每个字里都能看到‘死’的形状”。

乱码文字也是差不多的道理,突然出现的大段文字会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一篇可以读懂的内容,但定睛一看,内容却毫无逻辑可言,一大部分还都是从未见过但确实又像字的东西,异样的感觉瞬间爬上心头。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不是差异,而是相似性。

当然了,对联想能力没那么强大,滋生恐惧感的阈值也比较高的人来说,区区几个文字不足为惧——或许“穷”字除外。

参考资料:
[1]朱崇先. (2017).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古典文学理论. 商务印书馆.
[2]许慎. (2015). 说文解字(精装). 吉林美术出版社.
[3]王宁. (2009). 古代汉语:2009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史蒂文·诺韦拉. (2020). 如何独立思考. 中信出版集团.
[5]雪莉·特克尔, &  Turkle, S. . (2014). 群体性孤独. 浙江人民出版社.
[6]唐汉. (2015). 图说字源. 红旗出版社.
[7]Ge, L., Wang, Z., McCleery, J.P., & Lee, K. (2006). Activation of Face Expertise and the Inversion E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12 - 16.
[8]数字北京科学中心:万万没想到 | 为什么一个字看久了,突然就不认识了?
[9]丁香医生:深更半夜,我突然看到一张脸……
[10]上海博物馆:特展细读丨策展人带你走进“噩国的传奇”

作者:敏敏
编辑:陈燕妮‍‍‍
值班编辑:敏敏

点击进入「哎呀我兔商店」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麦当劳新品,为什么有这么大争议?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有虾滑,没有牛滑、猪滑?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