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用火箭般的勇气,瞄准离我内心出发点最近的东西

2017-08-24 桑活菌 生活周刊

所有讲故事的目的,

都是带领观众走一段旅程,

不管3分钟还是30分钟。

—— 卓扬


卓扬

在知乎live上关注到卓扬,一是为其纪录片独立导演的身份,“传道授业”满满干货;一是为其神奇的学习经历。应届留学、公派交流、国际转学,分别有何利弊?中、美、澳(英式)三大高等教育体系,哪个更适合你?卓扬完全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


从上海到墨尔本当交换生,

再“说走就走”转至弗吉尼亚大学,

别人眼中的“折腾”,

在卓扬看来,是很少有人

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这种“明白”是需要遍寻尝试,

然后才敢说真正喜欢。


美国求学期间她主修媒体研究,也做过记者、摄影,曾在新闻网站用一个只会剪和挪动的软件做一条1分多钟的视频。正是那两天,卓扬摸索出了很多平时看到的叙事方式、剪接手法,站在观众的立场看顺或不顺,她似乎有一种直觉,却“不觉得视频这种反自然的后天媒介是任何天分能够达成的,或许是自己看得足够多”。



儿时独自在家对着电视机,

自然纪录片“环游世界”的记忆

对她不是没有影响的,

当到了要最终选择发展道路的时候,

那一定得是离内心出发点最近的东西。



在校时期,卓扬参加了一个叫Semester at Sea(海上学府)的游学项目。并接触了她人生第一堂系统的纪录片制作课程。卓扬在雅典站,拍摄了鱼龙混杂的唐人街地下拉面店这个乍听让人有点“怕怕”的短片:“和印象中常见的美国唐人街组成人群非常不一样,有很多偷渡客。因为拿不起昂贵的执照,大部分中餐厅都是地下的外卖店,甚至没有堂吃的门店。我当时找到了一对福建来的夫妇,欧洲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退,收入持续减少。他们没有身份地做拉面,就为了寄钱回去给家里的孩子上学。



“然而真正令我动容的是最后我要走时,他们问我参加这样的海上学府要多少学费,也想要自己的孩子去读。被形容成非法移民时,他们离我们那么遥远;而真正沟通、了解、通过纪录片去呈现时,刻板印象就会被打破,如此普通的底层人,他们的需要、情感和普通人没任何区别。这是我做、看纪录片很有意义的地方。我很喜欢一句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想要自己是这样的状态,见识过很多事情、去过很多国家,也仍然对身边的任何事情能够有所共鸣。


这支片子后来

入选了CNN的iReport栏目。

大学就经历了3个国家的

3所学校、5大洲。

回国后在上海当独立导演,

卓扬主要拍美食、人文类的纪录片。



不论何种题材的纪录片,

甚至无关剧情片与纪录片之分,

技术都不是讨论的重点,

因为影像的本质,

始终是讲好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寻找兰芳园》一片的主角太过知名,如何在过往期刊的报道之外突破重复,卓扬在踩点和采访过程中将核心放在了这家60多年历史、丝袜奶茶发源地的香港老店精神:“林木河老先生讲了很多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兰芳园从1950年代的小吃摊起家,开到1970年代才开始挣钱。‘这是我会的东西,这是我唯一擅长的东西,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觉得这是属于香港的小人物精神。什么叫港味?什么叫港人?这种老店文化和内地快速发展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时间,是成片时

最好理解的一种逻辑。

在《赣南记忆》一集中,

卓扬就用了2星期的时间

跟拍主人公回乡学做客家菜之旅,

直到中秋的白鹭村烧瓦塔习俗结束。



而事实上,

拍纪录片就像写文章,

按逻辑顺序叙写更难把控,

尤其当需要用这种逻辑

牵动观众感情的时候。


这也是为什么卓扬曾认为一些国产纪录片作品松散无逻辑,视听和文案不匹配,靠BGM硬煽情的原因。她欣赏《寻找小糖人》《抓捕弗雷德曼家族》《细细的蓝线》乃至BBC的自然纪录片如《猎捕》这种通过强大的采访线索把故事推进下去的清晰条理。



在给国家队女足守门员

赵丽娜拍摄的短片中,


群情激昂的守门场景、

身兼鼓手的热血震撼开篇,

表现日常训练的平实艰苦,

再到面对“靠脸吃饭”的外界标签时

赵丽娜的心路自白,

最后以一场打赢了的比赛收尾。



故事的能量在卓扬心中

是一个波形的起伏。



这也是在制作时下火热的短视频时,卓扬想分享给爱好者们的理念:“一方面可以参考文本逻辑,凤头、猪肚、豹尾,另一方面它又不是纯粹的文本,直接翻译成镜头画面很容易会没有逻辑。不仅因为文本中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用视觉呈现的,还因为文本中成立的逻辑用画面接到一起后,从视听语言上看却会天差地别。做片子的时候,要考虑文本逻辑和视听语言逻辑(画面、声音、音乐剪接),最终服务的是情感体验逻辑。




这样回国工作了一段时间,

卓扬又决定要放下工作,

去纽约大学攻读

商业管理/电影制作双学位硕士。




她就是有种“火箭”般的果敢勇气,

不惧怕“抛弃”一直在一所学校、

一个行业所累积下的感情和资源。


卓扬认为这与她对纪录片的理解是不谋而合的:“那些自然科学,那些不同事物,是为什么又怎么运行的?我都好奇。我不是演员,不想经历别人的人生,我想经历自己人生的每种可能。

 1 

Q&A


Q:为我们介绍一些关于纪录片的知识。


A:从内容上来看,纪录片有自然人文、政治、社会运动等类。从更专业的制作角度,按叙事手法来说,现在业内一般用的分类法是学者比尔·尼古拉斯提出的:暴露式,使用素材,全程叙事由外界的旁白完成,见于大量史料纪录片;观察式,摄影机像墙上的苍蝇一样,完全不参与,只是观察在发生的事情,让事情自然发生;参与式,即相对地,作者会与面前发生的事情产生互动,在影片中体现;诗意式,并不追求完整的逻辑叙事,而追求画面、声音结合起来更感性的体验,如《万物轮回》、《尘与雪》;反映式,在片子里自己要反映自己的制作过程,如《海豚湾》一部分就是自我反映;表演式,用表现的手法讲述故事,不限于使用演员。这6个模式对观众来说可能较为艰涩,且现在大部分纪录片都是多个模式混杂,导演的自我表达、选用的手法可以更多样。


Q:现在很火的戏剧《Sleep no more》的全球第一支幕后纪录片也是你拍的。


A:是的,应该会在9月初发布。我在纽约就看过,非常喜欢,甚至纽约的google map上可以看到有一个定位直接就叫“Sleep no more”。能够以原班人马来上海演,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它虽然很有名,但在媒体的播放非常严格。首先因为它是戏剧,本身就排斥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舞台上的表演。其次,坐在台下看舞台上的东西,可能和我们坐在家里看屏幕上的东西还有一点相似之处。但《Sleep no more》更敏感的原因是它是浸没式,让你用全部的感官去感受,当你把它变成视频的时候,它就变成只有两个感官的东西:眼睛和耳朵。国内观众对它容易有一种误解:要跟到哪条主线剧情才算值回票价?其实它的媒介本身就定义了故事。浸没式媒介的目的不是要你看一个完整的故事,是要你去感受它的整个空间、舞美设计、气氛营造、空气中的气味、声光效果。我制作幕后视频的时候,很重要一点,就是把看到什么淡化,强调去探索一个异世界的梦,走进酒店的瞬间,你就到了另外一个时空。你要做的是探索这个时空本身,你有你自己的动线,你有你自己经历的事物,而不是像攻略里说的,追着哪个演员的哪条动线。


Q:我们聊到的这些,如你的游学心得、做视频技巧教学,都在知乎上有所呈现,尤其是知乎live。对这种知识分享平台和知识付费怎么看?


A:知乎live作为知乎平台推出的新产品,所有重度用户都会好奇。我学媒体研究的,对媒介比较敏感。live是语音,本身就让你觉得更有亲和力。直播的形式让参与者可以直接问主讲人想要知道的问题,分享者也更容易了解对方想知道什么。而文字更多是一个比较冷的媒体,文字本身不能给予任何互动。针对知识付费,我觉得是一个伪概念。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上学、买书,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的知识我们都付费了。现在只不过是把之前存在的东西搬到网上,任何人只要有东西可说,就可以办一个live。而办一个live的门槛,比你写一本书、开一个线下培训班是少得多的。可能某个人知道的知识点并不够格去写一整本书,但他的知识点对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有用的,有了知识付费产品,可以让他的知识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所用。这是一件好事情。


延伸阅读:

【热爱】劝酒当歌,无事而饮,或自斟或对酌,她说,一切皆有时

【热爱】打造300㎡孜然味儿的幸福,她说,现在的生活就是我曾经的理想

【遇见】绿野仙踪,红色沙漠……20部可以住的电影,你愿是哪一部的主角?

【热爱】36天,16小时,数十年,到达时间之外

【遇见】见惯浮世嚣扰,她更懂得赠人片刻幽隐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693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