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最贵最本色的手艺,留住“中国家族”。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2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留下你本真的样子。




如今手机、数码相机满天飞,

很少会有人专程走进照相馆,

充满仪式感地拍一张全家福。

如果有人愿意用最传统的胶片,

免费为一个家庭拍下流传百年的全家福,

你愿意跨越现实的距离,

腾出时间来参加吗?

 


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

就有一家这样的照相馆,

摄影师马楠提出了一个免费拍照计划——

“中国家族”,

只要是20人以上的大家族,

不取分文为其拍摄全家福。


 


如故照相馆唯一的摄影师,

也是创始人马楠,

并不认为自己是追赶怀旧热潮中的一员,

如故照相馆也绝非一家“复古照相馆”。



马楠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家教严格,

从小在母亲强压下苦学奥数,

但他显然不是母亲期盼的理科天才。

望子成龙的母亲想培养他一门兴趣,

就把他送到了西画老师那里,

这次不需任何威逼利诱,

马楠一下子着了迷,

在画架前一坐就是一天。



2002年,他还拿到了中央美院

纯艺术专业的通知书,

眼看梦想离自己仅一步之遥。

可那时纯艺术很难就业,

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

他转而进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设计专业。




直到大二那年结识了

导演系的女友郭菲菲(现在的妻子),

人生之路发生了逆转,

为了追女友,他经常泡在她班里,

阴差阳错地接触到电影。

像绘画一样,他又入了迷,

他想当导演,

他坚信“画画好的人,拍摄也不会差”。



的确不差,

毕业作品《达里诺尔》获得诸多奖项,

并让他有幸成为

“第三届金马电影学院导演组”的学员。

此后他在商业摄影中

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

拍过综艺节目的广告片,

也拍过商业广告、明星录影带。



但马楠仍然想把胶片摄影坚持下去,

他想,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和稳定的生活,

并不是非要对立的。


而恰巧此时女儿出生,

做了爸爸的他一瞬间觉得:

“我的家庭很需要我,

为了女儿 ,

我应该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马楠的妻子与女儿


于是他开始筹备自己的胶片摄影工作室,

最初,马楠和菲菲在自己的公寓里

进行着传统的银盐摄影。

后来他们决定换一个更大更专业的环境,

如故照相馆在方家胡同就此诞生。



一张在如故拍摄制作的照片,

保留着传统银盐技艺

才能有的细腻质感和丰富层次。

马楠坚持使用8×10英寸大画幅底片拍摄,

面积大约是数码单反机全画幅的54倍。



一个大画幅的底片,

可以将照片最细微的细节呈现出来,

这与数字处理的照片相比,

原始、耗时,但最终的呈现效果,

是像素构成的数字照片无法相比的。



“底片越大,能记录的细节就越多,

层次也就越细腻。

就像咖啡师寻觅咖啡豆一样,

底片就是摄影师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原料。”



为了保证100%还原,

他摈弃了目前流行的“数字中间片”,

而采用传统的底片转印工艺。

这意味着从最初的拍摄,

到中间的冲洗、晾干、保存的所有环节,

都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



“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灰尘或一条细细的划痕,

都几乎是致命的,每个环节只有一次机会。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极端和残酷,

但这像极了真实的生命过程——

一切都没办法重来。”



取景框取景,对焦好之后

摄影师将胶片小心翼翼夹入取景框,

被拍摄对象同样不轻松,

需要纹丝不动,

才能保证不失焦。




每次拍摄只能放一张胶片,

摄影师无法连续按快门,

因此什么时候按下,

就成了“决定性的瞬间”。




拍完之后还决不修片,

“不修片,不是想标榜特立独行,

只是因为,我不愿为了掩盖那些所谓的不完美,

而损失掉底片上那些神秘的银离子

通过梦幻质变而为我们创造的奇迹”。



没办法从几百张备选中挑出最好,

也没有后期处理修图。

“接受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留下你本来的样子。

流行审美不断改变,

外在评价并不重要,

只有真实的自己才经得起时光。”



而2万元拍一张照片,

在国内可以算天价了。

但马楠却坦言没有多少利润,

一张照片至少要前后忙活10天。


这背后除了底片、相纸、

药水、镜框、房租等投入外,

最贵的是人力。

“暗房中手工冲洗出一张照片,

快的话也要24小时。

稍有不完美,还要重新再来。”



如故的每一张照片都能达到艺术的级别,

并且可以经得住时间洗礼,

马楠不仅在照片的水洗过程中有严格的把控,

还使用了收藏级的无酸性质装裱材质,

让照片可以留存百年以上。

一张银盐照片从拍摄到装裱完成,

至少也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



使用大画幅底片和银盐工艺,

对马楠来说并不是照相馆的一个业务,

他更愿意把这些技术放在摄影本体中去讨论。

“我把它当成严肃摄影对待,

摄影是光学影像的唯一手段,

摄影本身的美,

不能离开摄影的本体,

是寄托在技术上的。”



懂胶片的人太少,而不修图的做法,

恐怕短时间也难以取得人们的认同。

因此营业初期,

马楠对照相馆的预期是“非盈利”。


是一对夫妻的到来让马楠有了新想法,

太太得了癌症,

为了治疗不得不舍弃一头乌黑长发,

先生为了保住太太长发的样子,

带她来到了照相馆。



“他们的故事很打动我,

我希望每张作品之后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

因此他推出了故事换四折的活动。



德国人Ralf和Barbara在十四五岁相识,

后来相爱、分开,又相爱。

前后经历25年的分分合合,

最终在德国一家中餐馆重逢,

并决定在北京开始新生活。

2016年,他们在北京结为夫妻,

而这张照片,成了他们爱情长跑的见证。



“中国家族”也是马楠一直在坚持的拍摄计划,

他征集那些成员超过20人的大家庭,

为他们免费拍摄银盐全家福。


马楠印象最深的,

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共34人。

所有人到场的那一刻,

八十多岁的老爷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那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气氛,

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还有陆老的大家庭,

成员多半从事文艺工作,

为了这次拍摄,

老少三代用了三个月协调各自的时间,

最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拍摄。



一张“正襟危坐”的全家福,

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一张照片记载的目的,

这仿佛是摄影的仪式感最美满的表达。

马楠也突然意识到,

这种中国特有的大家族或许正在消失,

他记录下来的,

是新的时代里中国人的生活变化,

是对家庭传统的重新思考。



一张可以和时间赛跑的照片是无价的,

比照片更贵的是技艺,

比技艺更贵的是人,

比人更贵的是时间。





来源:谁最中国,看道,东方手艺人,文章有改编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