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愁,有时就是这样的剪剪贴贴、层层叠叠。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每一次拼贴创作都是独特的方式,

放大或再解读

日常物件或原生风景的美。

我想通过创作

唤起某一种共感。


 


用平面模拟像素



吴芊颐的“本业”是绘画,

直到读研究生时,

偶然翻阅到一个日本网站,

那丰富的色块性所体现出的扁平感,

让她产生了用平面材料

模拟数码像素去做创作的念头。



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小物,

却在吴芊颐眼中大有可为。

纸胶带如今在文艺青年中已经很火了,

大多是在手账中被用作边框装饰,

像吴芊颐这样纯以纸胶带为原材料

做出一个艺术形象的并不多见。




 

她的第一个系列的作品叫“微型百货”,

用纸胶带拼贴出每年热门的商品图像。


 

眼睛有删减笔画的技能,你只要贴出几个色块,就可以大致看得出来那个图像到底是什么。


“微型百货”
系列作品


这种视觉的解码像极了

如今数字时代“扫一扫”的动作。


 

我想要的一种像素感,像一格一格马赛克,也有商品包装表面那种塑料感、颜色感的状态。

 


与其在家里埋头创作,

吴芊颐更喜欢到不同的展场,

体验每次“现地制作”的独一无二。


 



纸上调色盘





吴芊颐接触纸胶带时,

它还是个小众门类,

可以说是无先例可参考。

在外人看来“杂乱”的拼凑美学,

裁剪、拼贴、层次的堆叠也大有章法。

 


吴芊颐收集齐冷、暖、黑白色系等

所有色阶的纸胶,

并且尽可能选择单色,

因为花纹会干扰。

如遇大体量的作品,

也可以用有颜色的宽幅胶膜取代纸胶带。



拼贴时,吴芊颐从不用

电脑后期调整色块的排列,

而用肉眼微调拟真程度,

着实需要许多时间的修炼。

 


四五年间,吴芊颐已经拼过

300多项知名商品或商标;



花过3小时拼贴直径

30公分的一桌年菜。




被问及是否会因此对身边事物

有种“恋物般”的观察,

她表示喜欢景点类,

或“型”比较明确、容易辨识的符号。


吴芊颐另一大系列作品“窗景”

就是聚焦中国台湾的黑铁铁窗文化。

作为一种古早的工艺技术,

现在已渐渐难寻,

唯有老房子上还留存印记。


 

近期掀起一股老物翻修的风潮,大家想把复古的文化留下来,越来越多人关注铁窗文化。我想通过我的创作唤起一些集体记忆和某一种共感。


 

经过前期的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她来到台北101附近的吉祥里社区,

尤其是那些少人问津的消防巷弄深处,

种类繁多的铁窗窗花类型

总不会令她失望。



最终,穿插在纸胶带横竖的交错间,

搭配亚克力板表框的厚度

所制造出的光影效果,

对老宅的乡愁层叠而出。


吴芊颐

胶带达人


Q:“微型百货”系列展示的特点是什么?


A:需要先做一个小稿,再放大、打底、上雾模,上面的元素都是现场去拼贴的,考虑到了人潮走动时东西应该怎么摆会比较好看;墙面胶纸装置拼贴的是商场内一家健身器材店的场景,实地先拍过照片,用几何线条、大色块的方式,去拼贴出抽象画的感觉。百货就是为了满足消费文化和视觉感受的场域,经过观察不同商场的特性,我的“微型百货”所到之处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 “微型百货”系列之一


Q:你所说的“现地制作”,在你看来有什么魅力?


A:现地制作比较没有规律可言,看现场的状况调整,驻地性质、根据地缘特色的艺术创作,会是之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例如“窗景”系列,搜集这个地区的铁窗花样,哪里有什么特色,就很适合做成个展。整个展场空间的设计还可以做不一样的调整,实际上我就录了一些声音在现场播放。


▲ 吴芊颐个展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649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