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延禧攻略,你看美人诛心,我看古中国的生活艺术寸寸入心。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在《延禧攻略》中,

配合情节发展所展示出的昆曲、

打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呈现出一个素雅精致的历史图景,

让观者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延禧攻略》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中国风构图,让人感叹“随便一摁暂停,都是一幅绝美的中国水墨写意啊!”





剧组参考各种史料古画,尽力做到经得住推敲考证。



剧中人物的造型,小到“一耳三钳”“小两把头”发型、清宫画里的柳叶眉、绛唇妆,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剧组在还原历史风貌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耳三钳



剧中人物的造型,都遵循了清朝满洲宫内的规矩,满族女性每边耳朵上会扎三个耳洞,两耳共计六耳洞,称“一耳三钳”。


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


不仅如此,《延禧攻略》还融入刺绣、绒花、缂丝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刺绣


一件古代的服饰,便是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绣法。



不同气质的佳丽在旗装的衬托下,穿出了属于自己的气场。这种气场是靠手艺撑出来的,这门手艺就是“京绣”。


京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因以北京为中心发扬而得名。




清朝是刺绣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通过刺绣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剧中清宫娘娘们的穿着,既有满族女子的端庄大气,又有汉族女子的优雅精致。


图左:令妃画像

图右:吴谨言饰


京绣不只是好看,图案纹饰也是很有讲究的。龙纹不是皇帝专属吗?其实在清代,皇太后、皇后、贵妃的服饰都可以装饰龙纹。


龙纹



富察皇后大寿那一集,她身穿黑底团龙礼服,柔弱的皇后立即气场一米八。


 “百花之王”牡丹具有富贵荣华之意,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组成吉祥图案,高雅、华贵,寓意富贵吉祥、繁荣兴旺。


凤袍



绣坊为给富察皇后祝寿,依照旧例,缝制了一件凤袍,这件凤袍的样式为凤穿牡丹。


牡丹纹



牡丹是皇后、贵妃服饰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剧中时不时就能看到。


花团纹



高贵妃等其他贵妇穿的节庆装,绣有花团图案,喜庆又不失庄重。


除龙凤纹之外,后妃们也喜欢装饰兰草、茱萸、卷草、蝴蝶等小清新元素,散落在襟前、挽袖,在夏装中最为常见。



再来看看太后的两件旗装。


左二为太后扮演者


这件绣的是祥云纹,云朵造型精美,勾连在一起如八仙境,美观大气。


右二为太后扮演者


这件的团绣中包含了寿山石、江波、祥云、茱萸等,为长寿绣,绣品宏伟磅礴,寓意吉祥长寿。



绒花


绒花,其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如意,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又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



史料记载,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不爱金银爱“人造花”?其实这是富察皇后生性恭俭,摒弃奢靡,并以此要求后宫。

 

通草和绒花是头饰的一种,分别以通草和蚕丝为主要制作原料,如今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剧中的绒花头饰,正是绒花工艺大师、“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配色明亮鲜艳,花瓣末端微妙地渐变。


《延禧攻略》剧中绒花作品

作者:赵树宪



头戴绒花的瑾妃


那么绒花的佩戴有什么讲究吗?我们这就来找一找各位妃子宫女们的绒花吧。


富察皇后喜爱戴的紫色绒花在剧中多次出现过,为菊花样式,紫色是中国古代彰显身份显赫的色彩,与富察皇后内敛秀贤的性格也格外相称。




富察皇后身边的大宫女明玉,佩戴着两小簇绒花,为浅红色和褐黄色,属于次于正色的间色。



璎珞、珍珠等地位一般的小宫女,就只能佩戴造型简单、色彩单一的绒花。



缂丝


缂丝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汉朝时期的河北定州,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美誉,是中国古代皇家御用织物的典范。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组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绣坊里的织布机、缂丝机、刺绣的架子都是货真价实,一走进去,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中妃子们所用缂丝团扇,也仿制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团扇。太后所握团扇仿制清朝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剧中人物用的缂丝团扇



昆曲


高贵妃(谭卓饰)一曲《贵妃醉酒》,不仅迷醉了皇帝的心,更让我们领略到昆曲的华丽婉转、袅娜情深。



600年前,兴于江南的昆曲,盛于文人雅士之间,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舞蹈飘逸,至乾隆年间进入鼎盛,一度是启发天下戏种的“百戏之祖”。


2006年,昆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剧中,毫无戏剧底子的谭卓坚持不用替身,自己跟着老师苦学。随着学习和了解的深入,她越发感受到昆曲的魅力。


她说:“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果能够通过剧集被大众注意到,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打树花


打树花是一种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勇敢的铁匠们用熔化成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泼洒到坚硬冰冷的城墙上,一瞬间天崩地裂,整个城墙像炸开一样。



《延禧攻略》让“打树花”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负责这场戏的表演匠人们,大多都已年过花甲,却还是不辞辛苦、不远万里赶来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



匠人们表示,“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这样一个(大众媒体),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通过这部剧,增加了我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也通过这部剧,让我们开始关注更多美丽的非遗,以及濒危非遗的未来命运。





接下来,我们在和小伙伴们讨论剧情时,不仅可以关注甜蜜又纠葛的感情线,还可讲一讲刺绣、绒花背后的非遗文化故事,增加谈说内容的丰富度,也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呢。






来源:微博@于正1978、中国文化报、 稀捍、匠心之城、凤凰时尚,文章有改编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