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英国女人在上海19年,醉心的竟然是这一件事。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上海是在不断发展的,

这种“气”会带来很多机会、

很多新的想法,

也能带动我,更吸引我。


——王玫瑰

王玫瑰(Rose Oliver)

来自英国,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外籍教师,上海理工大学英国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作为著名的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使者,她在上海创办了“中英双龙会文化艺术中心”,长期致力于在中国搭建当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友谊。


2010年,作为连接中英文化缔结两国友谊的使者,王玫瑰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

2013年,又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纪念奖”;

2017年,荣获首届“中华武魂传播使者”称号。

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


近年来,上海不断在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海外人才政策,这也吸引了一大批外籍人士来沪工作和生活。2018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英国人王玫瑰就是其中一员,她和那些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一样,热爱上海、扎根上海、服务上海。2019年,这位“新上海人”开启了在上海的第19个年头。越来越多像王玫瑰这样的外国友人在上海找到归属感,并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王玫瑰从小练习芭蕾舞和体操,她热爱运动,但也因此受了腰伤,为了使腰伤早日康复开始学习太极。对于这门东方武术,王玫瑰并不感觉陌生,她不仅非常感兴趣,也学得很快。


也正是因为太极,王玫瑰与美籍太极老师雷·尼森相识相恋。1992年,夫妇俩在英国开办了一所太极学校——东方太极拳与内家拳研究会。主要目的是帮助当地人复健、增加对中华武术的认知和热爱。他们还曾策划过一个叫作“中国武术大师到英国”的交流项目,邀请世界各地高水准的武术大师到英国多个城市传授武术知识。



夫妇俩对太极非常热爱,总在不断寻求自我提升,于是两人在2000年来到了上海,先后跟从杨氏太极拳和吴氏太极拳传人继续学习。不幸的是,王玫瑰的丈夫在三年后去世,但她并没有选择离开。


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学习更多的

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知识,

并传播给更多人,使他们都能从

独特的中华文化瑰宝中获益。


她把对丈夫的怀念化为精神动力,创办了“中英双龙会文化艺术中心”。



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和咨询的组织,

为喜欢中国文化和武术的

外国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也希望能帮助上海的外国人,

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而

不必担心文化交流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双龙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联合上海外籍人士协会在复兴公园合作举办晨间太极学习班,义务教授太极拳,还在各大城市公园义务为中外人士提供太极拳体验和教学活动,推进太极拳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王玫瑰和师兄王明波也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他们开办的太极培训项目更是面向全球,还向世界顶尖企业高管讲授中国文化、易经哲学思想以及中医理论,推动太极文化的国际化、社区化、企业化。



王玫瑰最初对上海的印象始于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电影《上海快车》,影片中的上海已经发展得很好,让她觉得上海既优雅又富有文化气息。真正来到上海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她很快就入乡随俗,觉得这里的文化和自己的想法是相通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王玫瑰觉得,上海有一种吸引她的“气”,让她觉得自在放松、志同道合。



18年在上海生活,让王玫瑰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在她看来,上海是一座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城市,这里的人充满自信、独具魅力。


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始于太极,专于太极,却不限于太极。她不断了解武术、茶艺、书画、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认识中国朋友,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教授太极拳之余,她常常自筹经费组织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双龙文化大师节”文化表演活动,不仅有太极、气功、形意等武术表演,还有昆曲、京剧、乐器、书法、外国歌舞等文艺演出。她自己也是京剧迷,曾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手举长柄扇、佩戴沉重的头饰进行表演。



正因为对中外文化的独特见解,王玫瑰不断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健康、社交和教育活动,致力于在上海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乐于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友谊。



生活周刊×王玫瑰


Q:不论是在学校里教授英语还是面向社会教授太极,作为老师你秉持着怎样的一种理念?

A:我觉得自己像是有一颗“父母心”,希望学生超过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的传授和学习过程,是武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像一个家族的长辈,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老一辈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年轻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武术圈里,师父对自己的徒弟也有同样的期许。

我的恩师董斌大师,待我视如己出。他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远远超出了传授太极功夫的范畴。他时常会为我的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前途而操心。受恩师的影响,我也把我的学生和徒弟当作自己的孩子,在指导他们太极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尊重、爱、信任、沟通以及上进心。



Q:你是如何从自己学习太极转变到去传播太极文化的?

A:文化是一种教育交往的方法,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太极、中医等。我觉得文化是宝贝,应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双龙会”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会持续发布相关信息,平时经常会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我也会为国外的杂志和出版社撰写文章,来传播太极和文化。


Q:上海致力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你个人觉得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哪些难题? 

A:随着上海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能够长期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今年,我也有幸代表外国朋友参加了“20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委员会工作简报会”,和国际专家们一起对国际居民面临的各类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反馈意见。



未来说



对青年的建议

英国有一句话叫“Love the neighbour”,意思是“爱邻如爱己”,希望城市在发展得越来越好的同时,人们也能保持对他人的爱心。在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传统文化和礼仪,这是中国的根,希望一直能被延续下去。


对未来的设想

外国人比较熟悉的是瑜伽、瑞典按摩等,他们不太了解中医推拿等相关的中式养生术,我希望能建立平台来推广和传播这方面的知识和资讯。除了自己要继续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之外,我也希望能精进自己的中文水平,在能说的同时也要会写,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我也很喜欢书法,想多花点时间来练习。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青年报》总第10982期,《生活周刊》第1764期。图片由CreatAR Images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