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在垃圾上搞事的大神,这辈子就在拯救银河系。

生活周刊 2020-09-11
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发生令人称奇的事情

剩菜能够做成漂亮的衣服,

穿在身上美得如同仙子。


150万个垃圾塑料瓶建成了博物馆,

夜晚透出蓝色的光,耀眼迷人。


用垃圾创造视觉艺术作品,

让人仿佛听到了来自垃圾的呼唤。


还有人将剩食做成鲜美食物,

一下喂饱5000人。


人们丢弃的垃圾,经过大神们的妙手再塑,

重新发挥了它们的价值。




剩菜变身旗袍、布包

你听说过剩菜还可以穿身上吗?九零后小伙Eric发挥脑洞让剩菜变成了五彩缤纷的染料,染出的衣服、包包,简直美到不可方物。



Eric毕业于香港公开大学环境学理系。他发现,仅在香港每天约有3600吨的食物被抛弃,它们的重量接近两百辆坐满人的双层巴士。


丢在垃圾桶里的水果蔬菜很多都是完好的,被抛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不新鲜。



那么这种浪费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当Eric偶然在书上看见厨房垃圾可以变为染料,立即就决定开启这个创新之旅。



他和伙伴们每天“蹲守”菜市场,把菜商们丢弃的蔬菜捡回来进行清洗消毒,按照颜色分类,用工具捣碎。经过3年时间,试验了近200多种素材,Eric终于提炼出天然的色素。



他还发现了一种天然的染色方法,他把菜头菜尾涂抹上染料,压在需要染色的布料上,一朵鲜花便在手中绽放。




如今,Eric的染乐工场已经创办7年,他和小伙伴们把6吨厨房垃圾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天然染料,穿到了很多人身上,惊艳了世界。



原来这些别人避之不及的“垃圾”,也可以为衣服赋予“美”的灵魂。




塑料瓶变身建材

2010年,黄谦智带领着团队为台北花博会建了一座花博展览馆,最独特的设计是他们融入了环保的理念,用150万个塑料瓶为这座九层高的建筑打造了一个惊艳的外墙。



这150万个塑料瓶大部分是向市民募集而来,有人看了这建筑上的瓶子会说:“募集这么多一模一样的瓶子那不是故意造成浪费吗?”其实这些造型一样的瓶子,都是用各种各样的垃圾塑料瓶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的。



处理加工后的塑料瓶变成了一块块塑料砖,每块砖的折角处都有卡榫。




最终用到墙面上时,参考了古代孔明锁的概念,把各个砖之间的卡榫相互扣住,就算不用胶水这些有毒的黏合剂,也非常牢固。




原本只打算用一年后就拆除,但如今八九年过去了,它依旧完好无损地屹立着,顶住了各种极端天气的考验。




垃圾变身名画

Tom Deininger脑洞大开,在寻常的绘画作品上,极富创造力地加入了垃圾。他善于把人们最不在乎的垃圾,“画”成人们最在乎的美景。



这幅仿照莫奈《睡莲池与日本桥》的作品,将印象派光与影的韵味还原得像模像样。


但是放大一看,这些光与影不是颜料而是塑料。睡莲池里不是暗香浮动的睡莲,而是充斥着各种被遗弃玩具的垃圾王国。



Tom时常以绘画名家的作品为底稿,用收集而来的垃圾组装成“名画”。远看颜色艳丽夺目,凑近却能看到塑料玩具、卷曲的固定电话线、人偶……



Tom通过他的视错觉作品,向我们展示着垃圾的多样性:被丢弃的垃圾,也可以不再是垃圾。但细看充斥着垃圾的作品让人头皮发麻,这是艺术在替垃圾发声、抗议。





废弃食物喂饱5000人

从2009年开始,有一项活动开始在英国流行开来——“喂饱5000人”,用人们平时浪费的食物,为5000个市民提供免费午餐。



活动发起人崔斯特瑞姆·斯图尔特因反对食物浪费做出的卓越贡献,获得了世界环境大奖Sophie Prize。


然而这一切竟起源于他少年时候的喂猪经历。从15岁开始,斯图尔特就在家里帮父母养猪,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去邻居朋友家收集残羹剩饭用作猪饲料。



偶尔他还会去找农民和果蔬店,收集他们不要的瓜果蔬菜拿回家喂猪,然后他再把养肥的猪卖给肉铺,从中赚取自己的零花钱。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平时喂给猪吃的东西全部都是人们自己吃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吃不了而浪费的。



斯图尔特想:“肯定有更合理的方法处理不需要的食物,而不是白白浪费它们。”


因此,斯图尔特将这些被人们浪费的食物聚集起来,展开了“喂饱5000人”的活动。如今,这个活动已经持续10年的时间,在第36次活动中,有6750人享用了这顿“大餐”。

珍惜一食一蔬,

不是某一类人群的责任,

而是每一个人应有的习惯。



金字塔是一砖一石建起来的,

所有的好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

这种探索式的创新会遍及每一个家庭,

到那时,将不再有浪费,

每一件物品都会尽其所能、发光发热。





来源:益美传媒、私房艺术、普象工业设计小站等,文章有改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