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垃圾分类的牛人,你也可以啊,和打怪升级一样爽!

生活周刊 2020-09-11

没有人喜欢垃圾,

但没有人不制造垃圾。


以上海为例,全上海大约有2400万人,每天会产生2万多吨生活垃圾,只要16天,就能堆积成420米高的金茂大厦。



以杭州为例,杭州每天产生的1.2万吨生活垃圾,只要3~4年就能把整个西湖填满。



你知道吗?导致以上这些场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力所能及却没有做好的小事——垃圾分类



如果垃圾没有分类,负责前期分拣的工作人员就要在这些馊味扑鼻的垃圾堆里再重新挑拣出来,这样就增加了垃圾处理人员的工作负荷。



到了后期填埋时的处理,如果垃圾没有分类便装车去填埋到地下,就需要再花上几百年的时间降解,那么我们的城市不用多久就将都充斥着垃圾。



垃圾分类这件看似简单又不起眼的事,做起来其实困难重重,但做好了却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受益。分类后的垃圾经过一道道工序的处理,再被拿去填埋或焚烧的量是很少的。据相关数据统计,垃圾分类后,大概有70%以上的垃圾可以再利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国外的垃圾分类。


日本

日本的垃圾分类,无论是硬性设施、普及程度还是国民意识都很完善。



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日本设了一项“废弃物非法投放罪”,如果不按分类丢垃圾被抓到,轻则罚款,重则罚款加坐牢。


不仅是垃圾,就连垃圾袋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日本垃圾一般分为可燃、不可燃和资源垃圾,有的地方更是细致到塑料瓶、玻璃瓶、纸质包装等,每种垃圾袋有特定的颜色,要对应装不同种类的垃圾。



为了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垃圾袋一般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有的地区还会要求在袋子上写名字。



垃圾分类完后,日本居民还必须按照规定的日期和时间段在规定的场所扔垃圾,由当地政府负责回收,错过指定时间的话可能就要再等一个月。



除了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严谨,公共区域的垃圾分类也很明确。


在日本街头,能看到的垃圾箱并不多,一般在便利店、地铁站和自动贩卖机等场所才会有垃圾箱。垃圾箱总量多,分类却很详细。



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塑料包装、纸质垃圾等,都各准备了一个垃圾桶,这样路人就不会因为搞不清该怎么投而乱投。



此外,每位家长都承担起了教育孩子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的责任,垃圾分类成为孩子们从小就习以为常的事。




德国


德国针对垃圾分类也颁布了不少法律法规和行之有效的机制。


在德国各地的超市都设有包装回收设备,凡你要扔的垃圾包装中带有这个绿色标识都可以扔进超市的回收设备中,并换取一张可作为“包装押金”的票据。


在德国,消费者购买饮料、啤酒或其他带有可回收包装的物品时,都需要额外支付“包装押金”,待你把瓶子退回后,押金才会退还,这样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德国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效率和利用率。



另外还有一点,德国每户居民的垃圾袋上,还需写上户主姓名和地址,如果有垃圾分类不合理的情况,在垃圾场的分拣中就会被挑出来重新分类,而这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费则会以账单的形式发给户主,让户主支付。




看过了国外的一些做法,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国内。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注重并优化垃圾分类的机制和执行。


成都

在成都的400多个小区,每到周六早上9点,居民们就会自己拎着垃圾排着队,准备向回收垃圾的工作人员投递可回收垃圾,换取积分。



而这全都得益于一位名叫汪剑超的八零后,他开了家“垃圾公司”,让成都十几万居民纷纷做起了“垃圾分类”。


他把“垃圾分类”这件事赋予了游戏般的体验,就像所有游戏都要注册账号且有游戏说明一样,居民们需要以家庭为单位实名注册一个账号,注册后就可以看到有解说的垃圾分类类别,以及自己投递垃圾的记录,根据投递的垃圾来积累积分。



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居民们把垃圾分类装进相应的袋子里后,在袋子上贴个二维码,每个条形码都对应着一个家庭账户。



然后再把垃圾丢进相应分类的垃圾桶,这样系统就能识别出是哪一家扔的垃圾。



每投递一次垃圾,系统都会通知用户丢了多少垃圾,本次垃圾分类是否正确,以及得到多少积分。在这一过程中,居民不仅学习到了垃圾的分类,还得到了相应的反馈,就像玩游戏一样,于是就有越来越多居民自觉加入进来。



8年过去了,已经累计有16万户居民注册。




上海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纳入法治框架。



不按规定投放的行为将面临惩处: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 。



还没有到7月1日,上海各个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啦。


在静安区,许多办公区都换上了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也被纳入了部门考核,一个小小的快递盒也能被白领拆分干净再分类投放。



沿街商铺、老弄堂、高层建筑,各有各的“垃圾难题”,华阳街道因地制宜,实行“移动垃圾车”定时上门收垃圾,逐个击破难题。



刷卡、按钮、自动开箱、投放、自动称重、反馈积分,黄浦区外滩街道的保安坊小区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让居民耳目一新。



虹口区复旦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两个时段上岗,“人工+智能”的模式让垃圾分类准确率和效率都更高了。


当我们说到垃圾分类、环保时,许多人总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殊不知环境变得恶劣,气候变得严峻都是我们每个人亲手种下的果实。


“世界上并没有垃圾,只有放错的资源”。虽然改变我们目前的垃圾现状,仍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职责,垃圾也能成为资源。





来源:益美传媒、上海统计、普象工业设计小站、新民晚报、上海时刻等,文章有改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