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燃!说脱口秀?上台打碟?这个艺术家超乎你的想象!

杨力佳 生活周刊 2020-09-10

用跨界的态度、工匠的精神、

趣味的表达、前卫的作品,

创造年轻一代,城市新的审美。


李季

青年艺术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美术家协会委员PSA青年讲师团成员
主要作品:《永动机》系列、《自在·敦煌》系列、《ZAO》公共艺术项目、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艺术品设计全案、《R吉B》艺术脱口秀、“上博系列教育课程”互动新媒体教学





各种尝试不设限

当年李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学的是综合材料与实验绘画专业。这个专业基本上走的是纯艺术路线,而李季不满足于此,在课余时间里,自学了各种多媒体软件技术。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至于这对于自己将来要走的路是否会产生新的影响,那时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李季得到了一个跟随知名艺术家向利庆做项目的机会——为法国馆的顶楼空间提供雕塑作品。在几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李季越发觉得,艺术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地被挂在美术馆里,而是应该走出来,服务于更多公共空间,从而提升附加值,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从之前的二维绘画向多维艺术发展的决心。

《永动机·飞箝》


当时在学校里,除了教技能、知识点以外,

却没有教我们如何办展,如何进入市场,

而这恰恰是以后毕业了,

去当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多出去走走、看看。


李季一边做着自己的艺术创作,一边在不同的艺术机构里体验着不同的角色和工种:在画廊做运营,负责筛选艺术家,制订销售计划;在美术馆做宣传,负责制作画册,接洽媒体;在App公司做市场运营,负责艺术社交,连接资源……甚至,他还在师兄拍摄的电影《不要摄像机》里当了回主角


让艺术更接地气



李季做的事很多,跨的界很多,身份也很多,除了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这些之外,艺术脱口秀创始人这一项,着实让人有些意外。要知道,健谈的画家本来就不太多,而有底气和勇气可以做脱口秀的,那更是凤毛麟角了。


其实,这是为我的艺术创作服务的。

目前,我提供的艺术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

硬的部分,基本上就是那些

肉眼可见的艺术品,

比如雕塑、装置等等;

而软的部分,就是对于这些

艺术作品的表达。

很多人会说自己看不懂艺术,

那么我就有这个责任和大家

分享一些作品背后的内容。

说白了,做脱口秀就是当一下翻译,

把一些原本大家认为高深的部分翻译成‘人话’,

更接地气,让大家可以更加

容易地了解、走近艺术。



很多时候,我会先在家里和我妈妈说一遍。

她平时的工作和艺术完全不搭界,

所以可以代表一部分普通观众的认知水准,

要是她在五分钟里听懂了,

那就说明我成功了,

反之,我会重新想另外一种说的方法。




脱口秀的主创人员,主要由包括李季在内的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组成,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做了三百多个场次,除了在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等这些专业的美术馆表演过之外,他们甚至还拥有过自己的专属剧场。如此受欢迎,虽然有点始料未及,但也是情理之中。


发展到后来,有经纪公司慕名前来,想要把他们签下来,但是李季拒绝了:

做流量艺人吗?原本做这个事情,

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

更容易、深入地了解艺术,

这部分‘软’内容就是和我的艺术创作相配合的。

如果离开了这一块,那就真是本末倒置啦!




传统元素变变变


看过李季作品的人,都会觉得很酷,这些酷,许多都是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解读后,用崭新的年轻人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传统元素摇身一变,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他以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主张和精神内涵。


虽然几次阴差阳错,让李季与敦煌之行失之交臂,但依旧不影响他对敦煌的痴迷与向往。在之前的上海设计周上,他就展示了以敦煌为主题元素创作的数字绘画与装置作品。在他看来,自己生在信息时代下,成长在数字媒体中,数字绘画也成了千年之后重新诠释那份厚重文化历史的个人选择。


在创作理念上,李季不局限于传统架上绘画,而是引入数字媒体,实现传统艺术语言的转型,形成具有当代特色的创作元素。画面中的传统敦煌人物形象被重新塑造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图像,二次重述敦煌文化典故,并用装置的形式完成了传统壁画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换。
 



以敦煌传统壁画中部分形象为主要表现元素,李季将敦煌文化重新应用于当代艺术,实现了传统到当代的创意思维和形态转化。他在视觉元素上的呈现不仅吸收了敦煌文化的本土性特征,更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成当代艺术语境。

而在之后的青岛城市创艺生活节上,李季还用数字语言和敦煌壁画一起摇滚了一把——音乐秀新媒体艺术《自在·ZAO王》首演。

《自在·ZAO王》

“ZAO既是造也是燥,不再拘泥于媒介形式的时代。”李季说道。是啊,当中国元素遇上后工业时代的印记,视觉艺术结合现场音乐,成为了千年之后的重新诠释。

你看得出吗?其实这件作品的形象

就是一个朋克风的反弹琵琶。

配合这个形象,我还特地请了一个超级厉害的

DJ朋友帮我做了四十分钟左右的音乐,

分为西域、中原、塞北、江南、东瀛五个章节。

后来他临时不能够去现场打碟,

我就只好靠着三天速成的水准,

硬着头皮亲自上台打碟,

没想到最后的效果还特别燃!



生活周刊×李季

Q&A


Q:作为一个多媒体艺术家,在你看来,科技带动艺术一起进步了吗?
A:这个问题问得好。现在的很多创作,1%是感觉,99%是理性。右脑负责创意,我们通常会用图片说话,点子通过后,就需要左脑来实验了,确定流程、统一标准,还要考虑重量、防雷、消防等问题,这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没有形容词,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指令。算法是随机的,数字化是模拟的,比如,当时我们在设计一套总统套房的艺术装饰,主题定的是波塞冬,那么雕塑中就需要有涡形。涡形有各种各样的,到底哪一种才是我们需要的呢?于是我们通过流体算法,做出了很多种效果,最终,我们选择了其中最合适的做成了成品。利用科技,我们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让我们之前的艺术设想早日实现。作为一种应用生产工具,这已经是未来的趋势。

《自在·敦煌》系列

又比如《自在·敦煌》,正因为它是数字化的,所以我可以将它体积化,变成浮雕;也可以将它声音化,变成音频。这样一来,即使是盲人,也可以通过触觉、听觉,感受到敦煌。我还可以将它变成动画片,甚至其他更多的表现方式。让同一件艺术作品,拥有多样的发展与可能性,从而满足不同人群靠近艺术的需求。


许多装置艺术都会用到声光电,所以要这件作品成立,一定是需要缜密思考后的物理属性演算的。比如,我会查询所在地的经纬度,了解日出日落的时间,这样,我才可以知道,每个时间段,作品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实际效果。我会查询勒克司度,从而知道光照强度,因为有一次项目是在靠近医院的地方,如果光照太厉害,会对他们有影响;我会查询当地的空气质量的平均指数,因为它会影响丁达尔现象,从而对最后的成片效果产生影响……

《自在·敦煌》黑财神


Q:万事起步难,青年艺术家通常会遇见什么样的困难?对于更加年轻的一辈,有何建议吗? 
A:在一次内部的艺术家研讨会里,一个四十多岁的艺术家半调侃地说:“为何我现在的画越画越大了?之前只有三十公分、四十公分宽,而现在一般都是三米、五米宽。那是因为我的工作室面积比以前大了。”其实,这也道出了很多年轻艺术家为何没有大幅作品的原因——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任何比较健康的艺术市场,必定是一个闭环,有年轻的艺术家不停地出现,慢慢进入市场,得到学术圈认可,市场认可,然后得到更多的创作资本,做更好的创作。

《永动机·夜核》


我觉得还是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知道应该如何经营自己。艺术家是一个身份,也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就要通过劳动得到相应的报酬来养活自己。如何将才华转换成面包?我们的工作模式和一般在公司里面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是不一样的——没有打卡,做KPI,比较自由。但恰恰是这种自由也让艺术家承受了一定的风险,如果确认要走艺术家的道路,那么就应该对职业的发展方向、职业属性有充分的认识。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林荟萃

校对:顾米一

审稿:陈晓培、王东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青年报》总第11192期,《生活周刊》第1793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