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瘦瘦的美食玩家,公开了她20年的私厨秘笈,让你不再为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

蔡娴 生活周刊 2020-09-10



叶怡兰著有《红茶经》《家的模样》《好日好旅行》等书。她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须得认真地涉猎、深度地累积,须得花些时间花些功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欢愉。



美学生活家叶怡兰的“煮妇生涯”已有20多年,虽说长期从事饮食研究与写作工作,但她从不曾认为自己“很会做菜”。

| 蒜烧干贝皇帝豆、辣拌清烫茼蒿菜、萝卜排骨汤

| 明太子玉子烧、蒜炒盐麴蘑菇丝瓜、青葱榨菜玉米汤

| 香蒜辣椒油渍番茄干炒沙丁鱼意大利面佐芝麻菜


因为叶怡兰眼见或口尝的绝顶佳肴无数,加上身边有太多备受赞誉的厨艺高手,她太知晓“很会做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自己不过是喜欢做菜,“对美味的执着追求,年年月月日日季季时时刻刻少有懈怠”。


在这全民外卖的时代,叶怡兰仍然享受“在家吃饭”的感觉。回顾这20多年的“厨事”,她发现自己之所以心甘情愿日日亲手操持三餐,且还乐此不疲,原因无他,挑嘴而已:“在家里吃,舒服多了!

便签纸上的日日三餐


叶怡兰家的厨房抽油烟机经常会被贴上一张便签纸,这是她维持了很久的习惯。叶怡兰说,特别是晚餐前,是她每天最混乱的时段,总是忙到天都黑透了、腹饥如雷鸣之际,才依依不舍起身,拉开冰箱抽屉检视一下现存材料,迅速构思组合出想吃的、可做的菜。


然后再回到书桌前,一边要应付通信软件里还在不停催响的讯息,一边抽张便签纸,写下当晚的菜单:“迷糊健忘如我,这一心多用乱如麻的当口,若不这般白纸黑字提点,不仅转头就把菜色全忘光,接下来,三四炉口齐开、兵荒马乱开始做菜后,多半还得书房厨房两头奔跑照看,更免不了切错菜调错味下错锅。


久而久之,这就演化为一种固定的记录模式:每餐饭后,叶怡兰都会将便签纸撕下来,把内容转录于笔记本上,并不时注记满意的调味比例与配方;像写日记一样,吃过什么菜、做过什么菜都留下痕迹,也成为日日换口味变花样的绝佳参考。


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叶怡兰也慢慢将这些内容分享在网络上,还在网友们“没图没真相”的鼓励下增加了照片拍摄,更加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对叶怡兰来说,不仅检索查阅更方便,还多了和网友们交流对话的机会。


叶怡兰一直坚持在网上分享三餐,一晃眼居然已经十年多,“其实并非我特有毅力,纯是忙中却还想好好吃饭所逐步衍生的一种饮食生活方式罢了”。


于是,她着手从6000多个日夜积累而成的家庭食谱中,大到名厨料理法门,小至随手混煮,挑选整理出600多道主餐、佐菜、小点、饮品、餐酒、烘焙等等,集结成了《日日三餐,早·午·晚》。对于书名,叶怡兰解释说:“晨昏日夕、春夏秋冬,就在这一餐又一餐的美味中,专注踏实,悠然流转。


大味至简


“所谓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每当有人问起叶怡兰的烹饪原则,她总爱这么回答。在她看来,一旦抓到诀窍、化繁入简成习,快手轻松三两下就已经很美味,不会再回归复杂。这套理念和叶怡兰的经历息息相关。


在刚开始学做菜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刚有了些基本功,叶怡兰就很快被一些时髦新奇的菜谱吸引:意大利面、法国乡村菜、欧风甜点……从书店里买回一本又一本食谱,什么新奇的菜肴都想玩玩看。


后来,叶怡兰走上饮食研究的写作之路,开始到处旅行,眼界随之变得更宽广,家常的餐桌也越发洋溢着形色纷呈的异国味道。通过旅行,叶怡兰收获了不少下厨的灵感。比如“玉米炊饭”,来自日本奈良的米其林三星料亭。


叶怡兰一尝难忘,就依照自己当日品尝时的推敲,将上好的水果玉米只用最单纯基本的方法烹煮,光下盐,连昆布都不放,“果然滋味清爽甜美口感佳,余韵隽永悠长,回味无穷”。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的热闹混融的境况却没有持续太久。随年岁增长,叶怡兰的心境转为沉淀静定,加上从事的专业领域渐偏饮食文化与食材本身,对素材的本来面目、本来滋味愈发钟情……于是,叶怡兰的家常菜就这么一年年渐渐简化——精挑细选食材,点到为止烹调,三两下快手轻松就可开饭。


有人评价叶怡兰是“极其智慧地平衡着生活与工作”,对此,她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哲学——“认认真真,面对当下每一刻”,这是她的人生与生活里自始至终信守的不二信条。“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期,每一个人所有的,都只有当下。所以,把一顿饭吃好,把每一杯茶喝好,把每一件工作做好,把生活过好。分分秒秒不负此刻,我的所有努力和追求,都只在这一点上而已。


叶怡兰的厨房心法


1

别把门槛设太高。没人规定非得四菜五菜一汤,事实上,两菜一汤、一菜一汤一饭、一菜一饭,甚至单单就是一碗盖饭、一道拌面、一份三明治……对我而言,只要有蔬有肉(或豆制品或菇类)有淀粉,不过分单调,满足饱足,就是美好一餐。



2

从食材而非菜色发想。不管采买或构思菜色,不要想着今天要煮哪道菜,而是看看眼前或库存有什么食材、想吃哪个食材,再以之为基础,应用既有材料和调味料据以组合变化。时令盛产什么、手边有什么就煮什么,才是真正踏实自在、足能长长久久的日常。


3

一字记之谓之“鲜”。我的最核心入厨诀窍,也是我据以勾勒菜肴风味的最关键技法——善用鲜味素材。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林荟萃

校对:顾米一

审稿:陈晓培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青年报》总第11227期,《生活周刊》第1798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