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安新片今天上映!用时2年,把威尔·史密斯变回“小鲜肉”

生活周刊 2020-09-10

“我追杀我自己”,

李安导演带来了他的新作。


《双子杀手》 10月18日 全国上映


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



一老一少的两个威尔同屏,一幕幕的对打,是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冲击。


影片不乏激烈酷炫的动作大场面,但李安的个人风格也尽显无遗。


一直以来,李安都在尝试用不同类型的影片传递和表达自己在情感上的思索。尤其是近些年来,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的视角逐渐聚焦在“人的成长”这一题材上



《双子杀手》继续围绕这个命题,正如影片中的背景音乐《Forever Young》一样,李安坚持自己在创作中,对情感探索的初心,通过中年男人和年轻的自己的角逐,回顾自己的一生。


影片中,年老的亨利一心想拯救年轻的自己,也引来不少人,尤其是中年人的共鸣。



本以为一个“自己打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但在李安的手下还是看到了他想表达的关于“人”的探讨,亨利所表现出的痛苦、困惑,来自每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从“老脸皮”变回“小鲜肉”


“我们对人脸的辨识很奇怪,如果按照科学上的百分之百还原,反而会觉得不自然。一个人在不同的灯光,情景下,都会变得不一样。”李安坦言大脑的辨识真的严苛而奇怪。



如何让虚拟人“骗”过大脑,以假乱真,这是技术上最难攻克的关卡。电影中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Junior,是李安用特效创造的数字化真人。为此李安携手500多名顶尖特效师,潜心打磨了两年,才把威尔·史密斯从“老脸皮”变回了“小鲜肉”。



为了让Junior看起来更真实,李安拉着特效团队把威尔年轻时的影像资料都看了一遍,对威尔脸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熟记于心。


李安表示,他把威尔·史密斯脸上的每一块皮肤、每一块肌肉都放大了6000倍进行了研究:大到骨架、细到每一根汗毛,一遍遍来回打磨。



用技术手段“造人”,李安又一次让人大开眼界。

一老一少威尔同屏对打的画面中,年轻的威尔是根据动作捕捉技术,100%用特效制作出来的人物,这一场场“自己打自己”的动作戏,不论是体力还是表演上,都对威尔有着极大的挑战。

李安也不禁感慨:“他(威尔·史密斯)这次完全豁出去了,看到他演年轻自己的那种努力,让我很感动。



  60帧+3D技术 

早在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就尝试了120帧。

在今年的这部新片里,他希望把高帧(60帧/120帧)和3D技术能融合得更好。

什么是60帧?

目前国际通用的电影拍摄技术是“24帧/秒”,即每一秒的影像相当于由24张连续拍摄的画面组合而成。这个标准符合人类“视觉暂留现象”。


每秒24张与每秒60张有什么区别呢?顺畅、不卡顿、不眩晕、不模糊。帧数越高,在银幕上显示的视效就越平滑,下面这几张图均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双子杀手》有很多动作镜头,肉搏、枪战、追车、爆炸……快速移动的镜头,会让观众对120帧有更直观的体验。

画面流畅,加上3D效果,令一切都近在咫尺,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


为了让观众能有打游戏般的沉浸式体验,李安特意安排了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观感不亚于VR。

电影片头部分,亨利在两公里外射杀高速火车上的人。用24帧看是一列快速行驶中的模糊车身;而用60帧看,甚至能看清火车上坐着的乘客。

用24帧看>>

用60帧看>>


影片中,年轻的小克出现后,两人在布达佩斯的摩托追杀戏,动作劲爆,视角上第一和第三人称的不断切换也很有味道。

镜头快速运转,车速不断提高,在60帧下观看酣畅淋漓。

即便是高速动作,中远景镜头里的周围建筑、路人也都一览无余,清晰入眼。

几场贴身肉搏,真人与数字人扭打在一起,“数字造人”的技术呈现出最高难度的虚实结合,看不出任何不同。

肉眼可见的子弹穿越和一片狼藉。

在高帧+3D的拍摄模式下,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一拳一脚、一枪一弹都真实清晰地可触可感,让动作戏不只是刺激感官,更能承载和传递情感。


“以往我们拍动作戏,只能用很快的节奏去制造刺激感,现在通过高帧,可以把它戏剧化、细节化,让观众看得更仔细,打斗时的动机、战术、表情,让观众真的进入到情景中,跟着人物去行动去思考。”李安说道。


高帧+3D摄制方式拍动作电影,这是别的导演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很多国外影评人都评价李安的这一步,引领了电影史的一次新革命。但李安却表示自己的心情一直很忐忑:“经常在想,为什么现在就我一个人这样拍,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那为什么顶着巨大压力还要去尝试?李安的答案很简单:“我看到了这种技术带给影像的美感,即使知道走下去会很辛苦,还是忍不住去做。而且我也有义务,为年轻电影人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不管《双子杀手》最终的票房、口碑如何,李安和那些致力于技术革新的电影人一样,都值得钦佩。


  • 2009年《阿凡达》上映,开启了一场3D技术革新。


  • 今年年初的《阿丽塔:战斗天使》,詹姆斯·卡梅隆将CG技术推向了新的巅峰。阿丽塔的瞳孔里足足有830万个多边形。她瞳孔的线条,会根据情绪的变化和外界光源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她的头发,足足有13.2万根,每一个毛孔里的桃色绒毛,加起来有50万根!


  • 再往前追溯,还有20世纪90年代,一场围绕数字电影能否代替胶片电影的大争论。


  • 20世纪70年代,很多人强烈反对电影使用电脑特效。


  • 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问世,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影才被大众接受。


  •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遭到影评人的集体质疑。


而如今,我们看着银幕上的彩色画面,动人的背景乐环绕身旁,3D影像带人入境,CG人物以假乱真。当年的争论已变得可笑。

也许,我们现在正在见证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开启呢?!



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豆瓣电影、木北电影等,文章有改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林荟萃

校对:殷姿

审稿:王东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