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氮集

其他

看呐 车展上的那对红男绿男

一2024年4月,北京车展。有人戏称,在传统意义上的车模缺位后,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两个人身上:一个红男,一个绿男。这两位确实一时里风头无两,但有趣的事是,在我个人的社交圈里,评价是不大一样的。比如我这位朋友在一个行业大群里,颇有一些阴阳怪气地发表了他的看法:这遭来了红男同样有点阴阳怪气的回怼。双方的个中意味,看客们大约都是能琢磨出来的。二前儿和几个朋友聊天时开玩笑说道,雷军可谓是行业毒瘤。小米作为一个非常抠门的主是名声在外的,早年刚开始做手机时,不进行任何广告投放。至于软文,间或会买几篇,但价格也是出了名的低。以至于当初小米公关徐洁云(也就是上面照片里雷军左侧的那位)几乎靠卖人情在那里铺稿子的做派广为人知。这对通讯行业的媒体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只是小米一家这么干也就罢了,问题是小米崛起神速,这是会带坏整个行业的,:)现在,小米又杀入了汽车行业。汽车领域的媒体过去预算极其丰厚。我甚至听说过某汽车媒体人因厂商在活动时未能给其安排公务舱扭头就走的段子。但特斯拉杀入已经算是破坏行业规则了,抠门之王小米再冲进来,让大家情何以堪。中旬的上海车展,雷军现身劳斯莱斯展台,“他掏出自己的小米手机,对着展台上的劳斯莱斯汽车就是一顿拍摄。从外观到内饰,从细节到整体,他似乎想要用镜头记录下这辆豪华车的每一个瞬间。”——有媒体如是报道。啊呀,雷老板这么搞法,岂非要大大压缩汽车行业咨询公司的收入。三前阵子有人问我,怎么看待su7的成功呢?我的回答是:现在说成功,言之过早了。营销造势确实是声势浩大,但也确实是还没法评估出“成功”二字。所谓大定完成多少多少,毕竟还不知道是不是包括2B(也就是经销商),如果包括,那么2B和2C又各自占比多少呢?毕竟有董妈妈当初直播销量几乎靠经销商撑起的案例在前头。雷军在北京车展上宣布,小米汽车已经交付5700台。这个开局不错,但当然还是要努力。小米是3月28日晚间正式宣布价格的,次交易日跳空开盘然后下滑,一番整理后,到今日(4月26日)跳空上扬收盘17.36,走势如下(其实资本市场可以用不看好也不看坏来形容):所以在宣布车价后,雷老板亲自出击,继续擂鼓冲锋,不敢有一丝懈怠。行业毒瘤的特色又出现了,搞得同行的老大们又得提枪上马做网红了。蔚小理倒也罢了,本来也是这么出来的,但还有更多的汽车公司老大们——尤其是传统车商们——着实头疼。这就是雷军是个行动的广告牌的由来。做网红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后面的小米汽车。至于是不是招人烦,那就见仁见智了。四回过头来看红男,著名的红衣教主或红衣大炮周鸿祎。与雷军早期不大抛头露面所不同的是,周鸿祎打从有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以来,就一直喜欢冲锋在前。可以这么说,雷军是通过学习做了网红,周鸿祎是做了网红然后学习成为更大的网红——一个是后天的,一个是先天的。之所以被称为大炮,是因为他和所谓BAT三大互联网顶流公司都干过仗。最早的是3A大战,周鸿祎离开被阿里收购的雅虎中国后,杀了一记回马枪,也就是所谓“流氓软件教父幡然醒悟”的故事。至于到底是良心发现,还是赚钱需要,这种心里的盘算,就不晓得了。反正当初把阿里弄得火冒三丈,公开宣布阿里系旗下所有业务单位,永不和周鸿祎的公司有商业合作往来。当然,这句誓言后来是打破了的。然后就是震惊中国网络产业和网络用户的3Q大战。这里我有一个事实要指出,这场大战其实是腾讯开的第一枪,也就是率先依靠QQ静默安装腾讯家的安全软件。这引起了周鸿祎的强势反弹,大战的结果也引起了腾讯的反思,召开了十场诊断腾讯的闭门会。这场网络口水仗意义深远,深刻影响了行业格局,绝不仅仅是什么公关层面上的撕逼。再然后就是3B大战,随着搜狗后来的入局,又称3SB大战。与3A大战一样,也是周鸿祎主动出击,想依靠市占第一的360浏览器,抢夺搜索市场份额。但这场战役动静其实不大,不仅没法和3Q相比,和3A也不是一个量级的。而且结果也一般,360搜索获得了一定的份额,但对百度的市场地位,并没有动摇多少。这三场战役,周鸿祎都冲锋在前,尤其是到了3Q和3B之时,微博已然普及,他不断利用社会化媒体引导舆情舆论,大杀四方。相比之下,无论是马云还是马化腾抑或李彦宏,都不曾这样玩过。在我看来,周鸿祎确实天生就擅长成为一名网红。后来,周鸿祎和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还有过一轮口水撕逼,但背后依然存在一个原因:周鸿祎当时正在做手机,至少是自有品牌的手机。可见,做网红也都是有目的的,网红本身,只是商业竞争的武器。五但在这次车展上,周鸿祎又成了一个网红,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因为很显然,当下周氏尚未有汽车业务。周鸿祎前一阵子,在AI圈很是卖力,360智脑是他的“自研认知通用大模型”,就在这个月,周氏还宣布马上就要推出360AI办公套件,计划一年搞它营收一个亿。这大概就是他所谓的“要推广人工智能,这是道”的由来。毕竟,现在一提起新能源汽车,都会或多或少扯上点“人工智能”。换而言之,周鸿祎不放弃任何一个有可能和AI有关的流量场合,努力吆喝,靠网红定位,为自己的人工智能业务带上一波流量。但实话实说,当年周鸿祎用网红干的几大战役,成有成的原因:3A大战,网民苦流氓软件久矣。3Q大战,产业苦“有什么是腾讯不做的么”久矣。但到了3B大战,周雷互撕,热闹归热闹,但缺少那份久矣的大潮,网红的作用,貌似有限。再加上这些年,360全家桶的口碑,着实也就。。。那么一回事吧。很大程度上,周鸿祎一直需要一个标靶自己来作为一股反抗力量出现,如有,则网红成;如无,则泯然众人。却也不知,在LLM百舸竞渡的今天,网红吆喝诚然有用,但到底权重几何呢?——
4月26日 下午 10:26
其他

一增遮百丑 不增百丑来

一微软这个以软件业起家86年就上市的科技公司,一度负面声音很多也很大。比如说,由于是卖软件拷贝出身,互联网业务就不大能适应。于是在桌面互联网时代,被称为“丢失的十年”。再后来,移动互联网到来,微软也不是没奋力捣鼓,仗着自己做操作系统出身,就特别想打造一个智能手机的OS,砸了不少银子却还是没干起来。于是,又丢了十年。照道理,前后加起来丢了二十年,这个时间早就超出了当年比尔盖茨所谓“微软离破产只有十八个月”的期限。虽然没真破产,但一切可以加上去的负面标签都可以加,比如大公司病啦,比如战略失焦啦,比如产品力欠奉啦,等等等等。没想到,重金投资的OpenAI石破惊天地成了时代宠儿,微软瞬间咸鱼翻身,俨然成了一家风口浪尖的leader。当年的赢家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都成了它身后的追赶者。那一堆负面标签,这回全轮到这些赢家身上了。不过,2014年纳德拉任CEO后,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表现着实是不错的。只不过一直没成为该赛道的老大,也就没有那份风光。一个可能不大靠谱的判断是,如果没有云计算托着微软,它真有可能看不到AIGC的那一天。但也不得不承认,微软一只是金主爸爸式的投资人,二当年也未见得会料到ChatGPT会如此牛逼。二从微软这几十年的形象中可以看到,负面标签确实是一堆,但伤害有限。摇身一变又成了科技领袖,也未见得是改了那些毛病。所以,负面舆论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呢?一个是定力,也就是做不了老大了被人批评了,得耐得住,先保住自己不会死掉。有钱赚,就是有赌不为输。第二个则是眼光。纳德拉本来就是在微软内部负责云业务的,他上台做CEO,说明微软的股东们董事们下注云计算。这一行有看得着的钱可捞,至少能确保第一条成立。第三,我实实在在说一句,运气。微软押注OpenAI其实和定力、眼光都没啥关系,更和它自身内部的管理运营那叫一毛钱都不沾。很多人不觉得这两个字的重要性。但真实世界的真实规律就是,运气使然实在是最大的变量。三前面算个铺垫,本文主要想讨论的,还是,阿里。先看一篇李翔写的文章,谈到了不少美团王兴、拼多多黄铮对阿里的看法,蛮有意思的。阿里最近比较受关注,因为蔡崇信和马云都跑出来发表了一些反思式的声音。四阿里所有的焦虑以及应对这份焦虑的解决方案,都建立在“增长”之上。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没习惯做老二或准备做老二。这从马蔡二人的反思中能看出来。正因为感觉老大位置可能不保,于是就要好好想想,怎么才能保住。而这里的老大老二,指的是在线零售甚至就是零售业。你要说阿里没有居安思危吧?那是扯淡。新零售就是应对如何保住老大这份焦虑的解决方案。我有不少阿里的朋友,真心实意地请教过,到底新零售是啥玩意儿。在那些每个字都认识但连着看理解起来着实力有不逮的文本背后,我感觉阿里就是想把线下零售也并入到它的零售帝国中:无论是用户量,还是交易额,然后嘛,财务数据杠杠的好看。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唯一能感知的就是:哦,这里可以刷支付宝。阿里在新零售上花了不少力气,不过很遗憾,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大结果。至于和线下密切相关的业务,无论是饿了么,还是盒马,鄙人陋见,价格合适的话,还是卖了好。五除了新零售之外,阿里还押注了消费升级上,赌对了,就可以大幅增加GMV,对收入、利润的增长大有贡献。这件事,其实只能马后炮的说。毕竟,谁也不会事先料到有一场要延绵三年之久的疫情。这个也不大好过多展开。简单来说,就是押错了呗。我还是倾向归咎于运气不好。无论是新零售的无疾而终,还是消费升级的错误押宝,我实在想不出来,这和大公司病有什么关系。这就是领导者(这是人数特别少的一群人)的定力和眼光的问题,属于战略错误。六马蔡反思说,忽视了用户体验。网上也有朋友认为,阿里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显然没有考虑消费者,也就是用户。我个人实际的消费体验是,当我和卖家产生一些纠纷时——比如我想退货——我能明显感觉到阿里是默认站在我这一头的。只要伺候好了买家,卖家将纷至沓来,打断了腿爬也要爬过来,这种浅显的道理,我不认为阿里会不懂。阿里在用户端,到底丧失了什么呢?我以为是用户心智。七第一件事是消费欲望。对中国当下的一个普遍认知是,消费欲望不是太强烈。想要把这个点给刺激起来,阿里有点力不从心。也就是说,让用户坐在那里忽然觉得是不是该去买点什么,这样的期待别太强。这就意味着,用户打开淘宝的频次,期待别太强。用户现在是刷着内容——比如短视频抖快——刷着刷着看到一条广告,或者一场直播,欲望被勾引起来,于是去消费。本来内容平台和电商平台是合作关系,用户欲望勾起来了,就跳转到淘宝,挺好。但现在内容平台说:不,我自己干了。于是,阿里就懵逼了。欲望不太强烈的消费,内容勾起来,这才是用户心智。阿里够不着,它没有内容引流手段,要么就是这个内容平台还不够强(比如优酷),要么就是这个内容平台挺强的但现在没法手拿把拽(比如微博)。你要说阿里不懂这个,倒也未必,我看它搞新零售,搞O2O其实是有这个意思的。本来用户就是想去看一场电影,走着走着看到店铺里一个东西就想消费了,这个逻辑其实和刷短视频刷着刷着就想买东西了,差不离。结果没想到,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体验是愿意花点银子的(比如看电影看演出甚至吃饭旅游),买东西。。。再说吧。人根本不想进商铺。第二件事是意识占有。假定有个用户,确实想起来要点开一个电商平台想花点银子图个开心,或者就是路上看到个广告牌忽然被吸引了于是想买东西。你觉得在今天的中国,这个用户会打开谁?便宜是王道嘛。其实压根不用管拼多多是不是真便宜,意识占有不讲客观事实,它本身就纯属主观认知。阿里是在用户心智上出了问题,不是用户体验。但说句大实话,阿里没啥招。八阿里其实和当年的微软挺像的,发家的业务被强敌环伺,但云业务其实还说得过去。逍遥子任期内,至少给后来者留下了这样一份资产:阿里的现金储备八千余亿,是腾讯和拼多多之和。逍遥子搞钱的本事,确实是顶级的。这让阿里在AI赛道上得以大把撒银子,它是诸巨头中投资最为迅猛的一家。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零一万物都有它的身影,大模型厂牌收集者当之无愧。AI电商是个啥不晓得,但AI,阿里看来是想铁了心要复刻微软了。一增遮百丑,不增百丑来。但微软,到底还是耐了十多年寂寞的。——
4月12日 下午 11:02
其他

我眼中的九十年代的繁花上海

蹭个热度下的个人回忆。1、首先声明,没看过繁花小说,也没看过繁花电视剧(据说今晚大结局了?)。纯个人视角的回忆,毕竟三十年前了,也许有些地方记忆错了,海涵。2、鄙人中国第一代股民。啥叫第一代股民,那就是起码要混过文化广场,老八股时代就要进场的。后来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证券交易,当年是在文化广场里摆摊的。我一个姨彼时是万国证券的场外交易员,就在里头摆摊。整个90年代我三十都不到,但炒股辈分是放在那里的,:)3、92年1月,飞乐股份(俗称大飞乐)股价达到1007.4元,是历史上首只千元股,4个月后,电真空飙到2587.5元,大飞乐则涨至3550元,豫园商城(俗称城隍庙)股价竟然突破万元,而当时价格显示屏只能显示四位,于是就无法正确显示了。不过,我依稀记得城隍庙彼时股票的面值不是今天常见的一块,而是一百块(也有可能十块,反正肯定不是一块)。所以后来有过两轮“拆细”,先是面值100块变10块,然后是10块变1块。4、股市在要不要设涨跌板是反复横跳过的。一会儿要停板,一会儿又不要。我至今记得延中某日收盘42块,晚上宣布明天开始不搞停板了,第二天开盘就三百多。也就是一晚上暴富八倍。5、上海滩当年不干“正经事”的人,除了炒股票一帮,还有一大票做服装生意的。早期就是摆摊卖那种或被称为不三不四但也可称为时尚潮流的衣服。长乐路后来弄店面卖服装的,都是他们的传承或后辈。6、黄河路的食客们,主体就是炒股票的卖服装的。大部分食客都不是啥有正经工作的人。没记错的话,我有次在黄河路一个饭店里看到杨百万在一个桌上说:大家不要慌,调整一下是好事,后市会继续涨的。7、从92年底开始到93年2月,短短几个月,沪市由387点上涨到1558点的最高点,然后掉头向下一路到94年,最低跌到326点(这个数字我印象极深,因为还有个数字,327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名场面),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第一次大熊。你们看,300点保卫战也是有过的。8、早期股市大户级别的投资者是可以用杠杆的。一块炒十块并不罕见,甚至可以几十倍杠杆。所以这一大波熊市,很多人就此灰飞烟灭。上海滩上有著名的三只羊,杨百万就是其中之一,他算是混过去了。另外两只羊,据说都就这么没了。9、著名的认购证。这是股票供给不足但炒股需求太大的产物。认购证有些人是用来倒卖的。一本连号认购证,官价3000块(30块一张),黑市最高炒到15万,黄牛也是可以发大财的。10、黄河路档次比乍浦路高。前者叫饭店,后者叫路边摊。黄河路饭店很多都内部装电梯,这在当时确实是豪华配置,让人惊叹。大王蛇不算啥顶级食材,象拔蚌才是。我不记得那时候流行过什么龙虾泡饭,就算有,也是90年代后期了。乍浦路就是柴爿馄饨范儿了。秉承着一种上海特色,黄河路饭店不少都是女性当家的。11、隐隐有种感觉,上海滩炒股票的、打桩模子(就是黄牛)男性比较多,搞服装买卖开餐饮店,女性比较多。12、上海的发展,其实一开始也是大多数城市的套路,以既定的市中心为原点,然后扩散。帝都就是这么干的。这叫中心化发展模式。后来不知何时,搞了新套路:多中心发展。一会儿中山公园搞一搞,一会儿徐家汇搞一搞,一会儿五角场搞一搞。这种多中心的搞法,黄河路就不再是唯一了。等到我95年大学毕业进邮电请客吃饭的时候,黄河路已经不再那么荣光了。13、内环线的浦西部分,是94年通的——浦东部分则一直要到09年才算真正和浦西形成一个大闭环。内环线所在的中山路很长一段时间是上海市城区的边界。我家大概在85年前后搬到零陵路,和中山路就一站地的距离。我是亲眼见过中山路向外的农村田地的。而整个90年代,“内环外”三个字依然表示很偏很乡下。14、早期坐出租上内环,一个默认的规则是,司机要问一句的:上不上高架?因为高架有可能出口下来要调个头才能到达目的地,入口可能也要绕一下才能到,所以会多走那么一点路。司机不问直接上乘客有理由投诉。上海人的精打细算,从这个细节中是可以管中窥豹的。15、打浦路隧道被称为老隧道,八十年代就能走,但连接的浦东浦西地块不是啥中心地块。真正被视为重要隧道的是延安路隧道,89年通车。然后是南浦大桥,91年竣工。但早期隧道也好大桥也好,是要收过路费的:15块。15块当年可不是小数。2000年劳动节,南浦大桥才宣布免费。由此可知,整个90年代,如果不是坐黄浦江上的摆渡船或者公交,坐出租浦东浦西打个来回不便宜。16、90年代浦东并不繁华,我看和这个路桥费很有关系。上海的第二条贯穿浦东浦西的地铁(2号线)也一直要到2000年6月才正式通车。99年下半年试运行过一段时间,我彼时上班的地方恰好在浦东张杨路浦东南路处,坐过几次,非常空。17、今天的CBD陆家嘴90年代其实挺荒凉的,一条小马路东昌路(至今还是)居然也自居“浦东的南京西路”。没那么多高楼,虽然东方明珠那座塔倒是94年建成的。我记得那时候大概就是今天金茂那疙瘩处,树过一个很大的牌子,画着邓公以及他的一句话: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浦东建设开发,背后是有一个不大能讲的大故事的。18、空气中,到处荡漾着一股浓浓的钱味儿。我喜欢。——
1月9日 下午 6:02
其他

公有ChatGPT和私有ChatGPT

一大概在十年前,我去硅谷进行游学,拜访了一些创业公司和科技KOL(有媒体人,也有大学教授)。当聊起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威胁时,我得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思考方法:不要从脑力还是体力劳动这个路径考虑,而是要从工作和人类是否需要深度交流这个路径考虑。在这些人看来,虽然是脑力劳动,但由于这些工作基本不和人打交道,故而有很强的被替代风险:收集判例律条的非庭辩律师、医生、金融交易员、甚至是程序员。他们的下一个推论是:人工智能将摧毁很大一个比例的中产阶级。是的,未必只是蓝领阶层。再往下一个推论是:以中产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前景堪忧。这两个推论是不是能成立,我不置可否。但我对于他们提出的这种思考路径,很感兴趣。他们的聚焦点在于:互动。而不是脑力劳动本身到底有多复杂,甚至可能无关创造创意。而在他们看来,人与人的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机器是有困难的。二不过,如我昨日文章所提及的ChatGPT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机器抚慰师

这是一门大生意,大得超出想象。ChatGPT大有可为。一据说,日本有一种“出租大腿”的服务。关于这项服务,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年轻的姑娘,可以“出租”自己的大腿。客户一般均为中年职场男性。服务时间一般均为下班后但不会太晚。服务的过程是这样的:男性将自己的脑袋放在女性的大腿上,然后就开始叽叽歪歪诉说今天或者最近的郁闷遭遇,女性则进行言语上的安慰。嗯,并没有什么其它事情的发生。男性诉说完以后起身走人。我对这个据说中的服务,倒并不怀疑它的存在。我只是怀疑它可能不会有太大的规模。毕竟,这项服务离某些特殊服务实在太近了。但找个人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得到一种自己不讨厌的反馈,我想,这是刚需。而且是这个时代的刚需中的刚需。二多年以前,我对一个赛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姑且叫它“成人玩偶”吧,当然,得有点高科技含量,而不是那种静态的玩偶。我甚至接到过一个邀请,请我去体验一个智能化(也就是会和你互动,且本身也会有些动作)成人玩偶的项目。我想了半天,虽然好奇心极强,但还是婉拒了。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对这个项目不熟,从项目创始人到中间的邀请人,我完全不认识。讲个道理,我还是怕安全隐患的。我和基金的合伙人聊过这个赛道,建议基金关注一下。被她断然拒绝:这不符合我的三观。三观合不合这种事,就没法用道理、逻辑之类的言辞去说服了。不合就不合吧。虽然我坚信,这条道路上,金山银山,而且,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向善还是向恶”。三今天的人,活在一个很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行为上变得懒惰、踌躇、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害怕。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又在拼命地寻求某种意义上的反馈。弹幕其实是一种视频社交,在看到一个很可乐的地方时,观看者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觉得这里可乐的人,并不是只有ta一个。甚至在阅读这件其实过去通常会被认为很individual的事上,人们也需要建立一些社会化反馈。微信在微信读书中设计出他人划线的功能后,丧心病狂的,在微信公号阅读中,都提供了这样的功能。作为一个互联网移民的70后,我其实很无感甚至有点厌恶,但我充分理解当代人们的“孤独”。想追问为什么人会如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想追问有什么法子可以不让人如此,这又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但人已然如此了,怕是一个肉眼可见的客观事实。四ChatGPT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AIGC:还记得大明湖畔的Dreamwriter么?

一ChatGPT火了。两个月,达到用户一个亿。增速创前无古人的历史记录——但较真来说,“两个月达到一个亿”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不过我也觉得这无关紧要。不仅仅是舆论场上的热议,而且还有真金白银的火。Google的巴德机器人,在首秀时搞错了一个问题,结果公司市值蒸发千亿美元,这个史上最贵的一次错误回答,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ai在资本市场上有多火。国内大厂纷纷表态要干一票:美团的联合创始人,当年的二号人物王慧文在朋友圈“悍然”宣布,带5000万刀下场创业。人们当然也会热火朝天地开始讨论:人类又有什么工作会被ai给威胁了——这几乎是每一次科技进步所都会带来的惯常问题。在大量的ChatGPT聊天对话截屏中,很多人似乎都发现,拿来做写作机器人,大概是做内容的人的噩梦吧。生成式ai、生成式ai,生成一篇文章,轻而易举,人类看来不是对手。AIGC这四个字母瞬间燃爆。不过,先等一等。二现在,我们有请一位已经销声匿迹但当年也获得不少关注点的选手入场。腾讯新闻的Dreamwriter。我在学校有一门名为《互联网与新媒体案例研究》的课,面向大三学生,已经开了十多年。自从Dreamwriter问世,每年这门课,它都是一个成为讨论对象的案例。所以,我就偷个懒,截一个学生上学期关于这个案例做的一页ppt,这样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事实上,上学期在和王清萱同学讨论她的准备稿时,ChatGPT已经开始受到世人关注。不过,我们的一个讨论主题是:智能写作,能不能成为新闻业的大杀器——大致如此。讨论课的基调是结论开放型,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虽然我认为智能写作对新闻业的帮助非常有限,但我并不介意同学们认为这就是新闻业的未来,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论据充分。三任何一个行业,都遵循着供需必将达到平衡的原理,而这个平衡点的达成,其实就是价格或者价值点。当一个行业,明显供不应求时——也就是供给量远远小于需求量,那么,价格高企就将发生,如果行政手段死命摁住价格,那么,体验欠佳、服务欠佳乃至行业各种猫腻,都会随之而来。医疗行业是很标准的供不应求的行业,所以我一直认为,ai在医疗行业,会大有用武之地,因为它“理论上”能极大促进供给。当然具体细节上,还有很多门槛要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在新闻业媒体业,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供,远远大于求。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超载的世界,又有什么必要去引入一种技术方法,来玩命增加供给量呢?事实上,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让合适的人获得合适ta的内容,这一点才是有意义的。通常来说,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上,分配属于核心问题。于是,算法推荐兴趣挖掘——其实我们也可以视为一种ai——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Dreamwriter一年能发稿几十万篇,在商业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当然能做到没有错别字,没有语法错误,也不会用错标点。但同样也不会非常出彩。这种淡如白开水的机器生产者的销声匿迹,是必然的。四一个有趣的比较在这里:一篇讲述一季度经济情况的叙述文——这是Dreamwriter,是不是就显得很boring而如果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问题:你能否告诉我一季度经济情况——这是ChatGPT,瞬间就变得sexy起来?不,并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区别并不在于两者背后的技术。虽然有一位略懂的朋友告诉我,两者背后的技术确实也是不同的。区别在于“互动”。人类给机器下达的指令方式是不同的。ChatGPT显然能够很好地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而不是特定的某种指令。你甚至可以调教ChatGPT,也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ChatGPT变得更懂你。比如说,当你告诉ChatGPT在人类语言中“隔壁老王”有着一股浓郁的两性暧昧关系且不当的暗示时,那么接下来它与你的互动,会“记住”你这个暗示。——目前的状态是,只要你不关闭和ChatGPT互动的页面,那么从你说第一句话开始,所有你告诉它的信息,都将成为它后续与你互动的重要背景信息。sexy的地方在于,ChatGPT在“理解”你。虽然这和人类的所谓“理解”似乎不可相提并论,因为机器应该到目前为止并不知道“意义”这回事。但这的确也算一种“理解”。连续性与人类的对话,虽然也是一种所谓生成内容(GC),但这并非生成一篇文章。五所以,你觉得AIGC将在什么地方大放光彩?——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那个据说吓坏小孩的一集中国奇谭 有什么意义在里头吗

一《中国奇谭》是一组国产动画,颇有水准的一组国产动画。其中有一集,标题叫《鹅鹅鹅》,画风比较。。。阴间,据说有家长痛批,说吓坏了自己的小孩。对这样的言论,我是不置可否的。但这部《鹅鹅鹅》,到底想说啥,还是值得聊一聊的。毕竟我有个很好的朋友,也曾和我说,除了快看哭以外,其余就是一脸懵:你到底想说啥?二这个片子脱胎于一则六朝志怪小说:鹅笼先生。小说不长,我就全部复制黏贴于此: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开工大吉

一今日假期余额归零,开工。至少我的票圈表现出了一种”卷“的气息:似乎对未来的一年,大家都充满着某种期待。这和往年的“丧”的确不大一样。往年的假期结束,都有着一股又特么要去上班的哀怨。我不禁又感慨起一句话:中国人,真是一个给点阳光就会尽力灿烂的民族。二前两天我看一则视频剪辑。据说这个脱口秀有**嫌疑。到底有没有,反正我是搞不清的。但我仔细想来,他说的还真是一个客观实情。英语国家是不会祝你发财的。过年就是过年,圣诞就是圣诞,happy就行了。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没有类似的发财祝福。我还问过一个长期在泰国的人,他也表示泰国没有这种祝语。而我们华人,不仅嘴巴上要祝你发财,行动上也会有所表示,那就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红包文化。这可是真金白银的付出——哦,不对,其实是一种流转。我儿子尽管已经成年,但还在读大学,不算踏上社会,依然还在收各路长辈的红包。但有句讲句,作为老爸的我,也派出去不少。所以,本质上,还是我不断在给他发红包。肉痛得很。三我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发财,期间的原因,我想了好几天,都没有太好的答案。你要说中国人穷怕了,这个显然不能说明问题。全世界各族群,哪个祖上不都是穷过来的。照道理,传统中华文化中对钱财不屑的各种表露,我们应该不太爱财才对。即便是要爱财,也得来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这不仅是文化层面上的事,制度层面,有钱也不是啥好事。士农工商,商为最末。在传统中国,从来不曾存在钞能力,也没有什么“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有权才可以为所欲为”。正统价值观,对做官就是为了求财,持不遗余力的批判态度。你看看修齐治平,看看立心立命开太平,哪里有个财字。但中国人就是爱钱,克制不住地爱。四一个比较弱的因果答案,在于中国人是“世俗”的。这个世俗好钱,那我们中国人就好钱——我绝对相信,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明白财富对人生的必要性意义。如果这个世俗不好钱,而是好个什么其它东西,那我们中国人就好那玩意儿。比如说,中国人其实还挺官迷的。传统文化中的儒法墨道四大内核,前三者都是入世的。道家虽然出世,但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士人入世不成功的时候,找个心灵鸡汤聊以自慰。这是纯打辅助用的。即便是境外势力进入中国,强大的中华文化也会选择,并加以改造同化。比如佛教。汉庙普遍的都是大乘,那是不仅度己也要度人的佛教,还是一个入世的调调。做官当然是一个入世的好路径,但做官委实也难了点。虽然代代朝廷都会鼓吹农的层次,农的重要,农的伟大,但世俗的中国人就是明白:要么升官,要么发财——死了都要睡棺材(没考据的恶搞玩笑话)既然升官事实层面上极有可能指向发更大的财,那么,恭喜发财,就显然更具有通用性了。五以上,并不是指责这个对来世啦纯精神层面啦不感兴趣的世俗性。我恰恰想说的是,给点阳光就能尽力灿烂,是世俗性的果。而全世界另外一个极为世俗的文化,就是新教文化——他们用世俗的成功彰显上帝的荣耀。从这个意义上讲,碰撞、竞争,程度激烈,怕也是无可绕过的了。——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如果你喜欢中国历史的话 这个作者的书值得拿起来

向各位自来水推荐一位历史写作者:刘勃过年如果你没啥事,不妨拿起来看看,大多都有电子版。他著作不少,请自行豆瓣按图索骥。一数年前,我偶然发现一个公号:不是东西刘老师。这个号彼时不算太懒,大约摸子一个礼拜一篇总是有的,主题都是围绕中国古代史。而且是纯聊历史,并没有什么借古讽今之意——以我这种深文周纳起来,可能水平比阅评组还高的人,都没读出点什么额外意思来。他的写法很轻松,也很有意思,偶尔会插入一些时下里流行的梗,但绝无硬插之感。他让我想起一个人:熊逸。熟悉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很铁的熊逸粉。只要书上印着熊逸两个字,这本书我就一定看过——有些书甚至不止一遍。我甚至还看过几本据传是熊逸写的,但作者名起了另外笔名的。我开始顺号摸瓜,找到了这个叫刘勃的人出的书。二我现在可以说,只要书上印着刘勃两个字,这本书我就一定看过了——哦,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诡异的戏亭之战:底层互殴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被很多不大肯读书或者读书粗略的人,拿来当挡箭牌。圣人的话,还会有错吗?但孟子这里的书,是有特指的。专指尚书。老孟这话,其实是给自己圆场。不然说好的“仁者无敌”就有点小尴尬了。因为尚书里对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有“血流漂杵”这样的记载,孟子大为不满。在他看来,以有道伐无道,由释放的奴隶组成的商军必定是望风归降外加反戈一击,纣王也必定是众叛亲离瞬间灰飞烟灭,怎么可能打得如此残酷。所以,至少这一细节,尚书是信不得的。牧野之战究竟是周一边倒赢麻,还是经过苦战血战才赢,不大能有特别实锤的结论。但另外一起以有道伐无道结果输光了家底,而无道还真是秦二世摸电门赢麻,倒是实实在在,有据可考的。魏武挥二世,公众号:方遒钩沉诡异的戏亭之战:底层互殴给小号引流,:)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商家还是商品 阿里的选择

一又见双十一。你知道去年的阿里双十一总成交量是多少吗?估计相当多的人——甚至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人,都不大能第一时间清楚地说出这个数字:5403亿人民币。不知道这个数字的原因应该有二:1、阿里自己并没有铺天盖地地高调强化这个数字;2、自09年开始双十一以来,这么多年,大多数人早已麻木于具体的交易总金额。不过,有理由相信,即便你不知道具体数字,至少应该有这个认知:一个天量数字。二我无法考证出,阿里是从什么时候起,把双十一当成一个系统检验的日子:在特定的短时间内并发出海量的访问与订单,可以视为对整个系统的压力测试。虽然时至今日,双十一依然有一个促销拉量的职能,但这个职能在我眼里,正在逐步弱化。双十一用来检验过阿里云的技术承载能力,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少发生过双十一宕机事件。寸秒寸金的双十一,买家上不了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卖家接不进,可就白瞎了一堆库存。双十一用来检验过菜鸟的物流信息调配能力,也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双十一下单后要做好一个月才能收到货的准备,已成明日黄花。而货物送达时间,与卖家的回款息息相关。而至于这个天量数字,究竟是四千亿,还是五千亿,其实已经不大重要。双十一当然是面向C端的一次消费狂欢,但恐怕,也是面向B端的一次全方位检验。三关于电商平台,一直有两个也不算太泾渭分明的流派:注重商家,还是注重商品。平台当然不会百分百地只盯着商家或者商品,但偏好选择也是很明显的。阿里其实一直偏向前者。京东也好拼多多也好,偏向的是后者。京东是标准的B2C出身,而拼多多则是靠流量商品、折扣商品迅速崛起。好多年前,当时已经离开阿里的有赞创始人白鸦就和我聊过,彼时美丽说蘑菇街的横空出世,其实和阿里偏向注重商家有关。随着商品SKU的飞速增长,一套目录树式的商品页面,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选品的要求。而主要聚焦于推荐商品而非推荐商家的美丽说蘑菇街,算是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白鸦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时阿里策略为聚焦于商品的话,这两个pc时代的种草网站,怕是没有什么机会。即便如此——也许阿里内部有过争论,但从外部视角看,阿里并没有大幅调整聚焦商家的策略。哪怕是后来以商品迅速崛起的社交电商拼多多出现。我个人的猜想是,一来这是阿里起家的重要路径,二来,和发展阶段有关。对于一个巨型的电商平台,大量精力投入到商品中而不是商家中,很有可能是不利的。四阿里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可能超出了很多人对复杂二字的想象。前阿里的首席战略官曾鸣教授在他的《智能商业》中,用“点线面体”的说法来解释大阿里这个“体”。所谓点,就是面向商家的各种各样的新角色,比如模特服务、软件服务、代运营服务、广告服务、客服支撑体系、店铺装修公司等。而所谓线,就是淘宝卖家,这里的卖家不仅包括原有意义上的商铺,也包括新起的原生电商品牌(有时候我们称之为网红品牌)。而面,则是由于点和线的活跃,而催生出的平台结构。淘宝天猫当然是一个面,但由于为了更好地支撑这个面,也产生了新型的面:支付平台(蚂蚁)、云计算平台(阿里云)、物流信息平台(菜鸟)。在这些“面”上,同样也有它们各自的点和线。丫丫叉叉的各种点,需要靠“线”将之串起,并在“面”上和用户发生关系。进行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又创造出新的“面”。所以,阿里这个复杂系统的底层原点,在于商家,而不在于商品。虽然,我们都承认,用户不是来购买商家的,而是来购买商品的。阿里所追求的基本逻辑是:更好的商家支撑,才能提供更丰富的供给,从而创造更佳的用户体验。五打2003年,阿里秘密打造淘宝以来,这个巨大购物体的形成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购物体,是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阿里远超一个购物体。前阵子我碰到一个企业高管,他倒是提出了一个蛮有意思说法。在当下的中国,任何一个大体量的企业,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企业,于国于社会的价值链条,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真问题。聚焦商品,企业的存在,就是数亿甚至十数亿(考虑到全球业务)消费者的购物平台。聚焦商家,企业的存在,就是实体经济上亿商家、品牌、企业背后的数字化助力者。——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这是一个隐喻

这篇文章:1、可能你会觉得有点没头没脑:你是不是在凡尔赛?2、但懂的都懂3、本文讲述,并无虚构,如有雷同,绝非巧合。一我算是一个互联网圈的KOL,大大小小的厂,里面高高低低的人,倒是颇认识一些。既然算是一个KOL,自然彼此都客客气气。尤其是我这人虽然外表上看着张牙舞爪,但其实和我打过交道的人(包括学生),都会知道,我是一个特别好说话的人。作为一个互联网圈中的KOL,有些事是有些方便的。二我经常会碰到正在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碰到bug,或者是体验不好。有时候,我会直接找该厂的小伙伴,让ta帮忙找到具体产品线的人,帮我解决一下。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我大致上知道,找什么人是有用的——也就是说,我大致知道这个产品在那个厂里,算是哪条线或哪个大的业务群的。如果我并不知道这个产品归属哪里,我就不晓得是不是能针对性地找对人。于是我的法子是:朋友圈大呼小叫起来。这类操作,我真算是个积年。就我简单回忆,包括不限于:——某内容客户端字号忽然小得看不见——某云盘空间我的存储忽然全不见了——某云文档忽然不给我登录了——某外卖快递过来的生馄饨明显不新鲜——某邮箱一种特别奇怪的安全策略(这个事我是真想写一写,活脱脱这个时代的写照)等等三在票圈长篇大论、大呼小叫过之后,的确会有该厂的小伙伴和我联系:魏老师,这个事我帮你拉个对接的同学,看看怎么搞?又或者,魏老师,这事包我身上了。找得到对的人,bug就会很快被修复。或者,的确是我自己使用不当,只是没自己没发现而已。总而言之,大多数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就算解决不了——比如那个特别奇怪的邮箱安全策略,但别人诚意十足,我还能怎么样呢?当然是:很自觉地把前面的喊话给删掉了。你们看,我这不到现在也没写那个奇葩的安全策略到底是啥。四上周,我又有产品出了问题。一通操作猛如虎,解决了。和父母说起这个事,他们问:那如果你不认识人,怎么办?还能咋办?疯狂打那个客服电话吧,或许你会碰到所谓智(zhi)能(zhang)坐席,或许你会听到要排队三个小时,又或许对方回答你:不,是你的问题,你自己不当操作,好好查查。五你看懂了吗?——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自来水推荐一款游戏

一前日和一个朋友聊天,人说在股市里亏惨了,说了一个量级数字。我开启了嘲讽模式。您这一大笔银子,如果是在游戏里氪掉,就是大r中的大r,任哪个游戏,官方都会拼了命地跪舔。我还听说一个故事,倒不是在游戏里氪掉,而是在某网文平台又付费又打赏。某日这哥们感觉对接自己的客服说话语气过于平等,于是跑论坛里痛骂一顿,并要求平台发帖道歉——您猜怎么着?平台照做。您这笔亏损,可比这哥们花销得多。但您非要玩股票,得,谁跪舔您?您可不就是一盘韭菜,再无其他。所以,打游戏吧!二向各位推荐一款游戏,玩了有两个月吧,体验相当可以。游戏名叫《环形战争》,画风走的是中世纪暗黑骑士风,剧情故事则是魔戒那种套路:骑士、兽人、精灵、魔法师、天空骑兵(别说这类角色有点阿凡达的味儿)之类一应俱全。类型是战棋类。如果对中世纪暗黑骑士风的战棋类游戏不感兴趣,底下文字,的确也不用看了。制作方IndraSoft并非大公司,以前出品的游戏有一款叫《拉结尔》,走的是硬核路线。《环形战争》的美术,还是有些。。。哈哈哈哈,摸鱼的:(左图是拉结尔的弓箭手,右图是环形战争的弓箭手)三推荐的环形战争的理由有以下这么几个:其一,氪度比较自由。零氪微氪也能玩,重要的游戏货币“龙鳞”我这两月就没怎么缺过,所以照样可以拿到游戏中实力最强的列席佣兵,而实力最弱的老练级佣兵,也不是废物,可以往精英、大师、传奇这种等级一路合上去。但你想壕氪,也有壕氪的空间。列席或者传奇佣兵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断地升华、聚念,可是一笔大银子。至于铭文、藏品,那就更是大坑。所以,想做大R让官方跪舔你,也是可以的。其二,肝度也很自由。游戏最重要肝的资源来源于体力,随着等级上升,每日体力上限不等(我现在是148),你还可以最多买两次体力,合计100。在比较忙的日子里,可以把这些体力全部换成你需要的某个资源点的钥匙,在想肝的日子里,就玩命去肝你囤着的钥匙。说白了,就是体力这个最重要的资源,是可以让你自由地在你能肝的日子里去消耗的。这就构成了肝度自由。氪度肝度能自由的原因无他,因为它其实是一个单机游戏。虽然是手游,但我不建议你用手机玩,小屏幕下密密麻麻的指令、数据容易看花眼。最好使用平板,想用电脑也行。有win系统上的客户端。但除了两个竞技场,这个游戏是很孤独的。连个公屏喊话都没有,更遑论什么工会、战团。而竞技场,也不是实时对战,只是对方摆了几个佣兵在那里用自动算法和你对抗。竞技场如何摆烂式嫖分,我相信如果你游戏多年,窍门应该门清。四这个游戏好玩吗?贵在要动些脑子。每次作战,你只能上阵四名佣兵(据说后期可以上六个,我还没玩到)。上谁不上谁,大有讲究,因为游戏里兵种互相克制不是一句空话,弓箭手一发干趴,换兽人上就是啃皮。摆在哪个位置,也大有讲究,因为每个佣兵的移动空格数量不一。谁先出手,用什么技能出手,更是讲究。第一天上手,你就能碰到一个叫佣兵训练场和一个叫加尔多书库的地方。在这两处,你能充分理解,第一回合用什么技能出手,可以事关一次作战的输赢。抽卡游戏很容易陷入数值游戏中,比拼的就是数值和数值背后的练度。这个游戏当然也讲数值,但上哪个佣兵、摆哪个位置、用什么技能,就不完全是数值的事。所以,很适合抽着烟喝着咖啡,慢慢琢磨。拼死拼活过不去的关,说不定改一改佣兵,切一切位置,换一换技能,就轻松趟过。五前些日子,向一位朋友推荐了这款游戏。他玩了几天,告诉我他卸载了。卸载的理由是这样的:——
2022年10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说个成语你们听

一《甲方乙方》是中国第一部贺岁片,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定义了一个电影类型:贺岁片。这两天忽然想再看看这部1997年的电影,翻了出来。发现一个当时没太留意的细节:原来那个特想吃苦的土豪,被葛优他们发去实现其梦想的地方,正是葛优的二舅家。二既然是贺岁片,总是要有点贺岁的样子,也就是要喜一点。这个电影编了好几个看着特逗乐的段子,但最后一个段子有点伤感:一对分居两地多年的夫妻,妻子绝症,丈夫的梦想就是让妻子看到自家有一套北京的房子。葛优拿出了他的婚房让丈夫去骗妻子说这是单位分给自己的房子。正担忧到底是“借”还是“给”(怕人不还),丈夫拿着钥匙来了:妻子已经病故。但是,了无遗憾。电影中这个给人实现梦想一天的买卖,没明说,但极有可能是散了。最后一句台词是:但这句话在整部电影中并不丧。它是沉淀了一种回忆。如果说后面来一句:1998年来了,我很期待它。狗尾续貂是狗尾续貂了点,但意思并不差。三然后就忍不住又翻出了冯氏的另两部贺岁片:非诚勿扰和非诚勿扰2我很实诚地告诉各位,在看着非诚勿扰中的北海道画面,看着那家四姐妹居酒屋,看着蜿蜒起伏的道理,我的心是哆嗦的。片中邬桑告别葛优和舒淇,一人开着车往家奔开着开着就痛哭流涕起来,我忽然也有痛哭流涕的冲动。只不过,与他哭早年哥们以后不知何时相见所不同的是,我自有我哭的理由。但非诚勿扰总体依然是不伤感的,或者说,那一点点伤感不过是抖抖机灵加点噱头罢了。虽然被葛优忽悠了的天使投资人范伟最后说,08年金融危机,五大投行黄了仨,卖啥都卖不动了。我没躲过去,我破产了。但葛优是怎么说的呢?没事。我把那个发明先给你买回来,当然100万英镑要变100万日元。搁一阵子,我又可以加价卖出去,到时候和你分享。想想当年08金融危机,有谁不觉得,没事,过一阵子,照样能卖出去呢?四非诚勿扰2,有两个“丧事当喜事办”的桥段。一个是孙红雷和姚晨的离婚典礼,一个是孙红雷自己的葬礼——确切地说,是人生告别会。有理由相信,这种丧事当喜事办的套路,没有什么人会反感,应该还会觉得挺有创意。葛优延续第一部,在非诚勿扰2中继续他那个混吃等死的人设。他是真没什么正经事,知心不换命的朋友孙红雷也就是和他私交极好,让他弄了个文化类视频节目,他还拿完了钱在节目里刻薄金主爸爸。都是些鸡零狗碎的小事,毫无宏大感。小市民味儿极浓。当年也有人批评冯氏,成天卖弄小聪明,讲小故事,把鸡贼当幽默,把机灵当深刻。而在今天,想求这份小聪明,这份小故事,你有这个心境么?五这周见了两个许久不见的朋友。一个2020年后就没再碰过面,一个大概有十年没见过了吧。都很惊奇地发现:魏老师您手上的戒指呢?嗯,的确是有阵子没见了。打去年开始,我就已经没心情叮呤咣啷咯六上周还去了一家公司做点内部交流,和他们复盘了当年遍邀全球顶级专家来华讲演的百度BIG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从互联网+到全真互联

一腾讯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全真互联,据说是马化腾2020年在企业内刊上首次提出。在最近与埃森哲联合发布的《全真互联白皮书》中,它的定义是这样的:全真互联是通过多种终端和形式,实现对真实世界全面感知、连接、交互的一系列技术集合与数实融合创新模式。我还蛮佩服这个概念的发明的,因为这个词有一种价值判断在。盘点一下这两年火爆的几个数字经济的新名词:比如说web3,除了代表它是一种相对web1、web2的进阶,并没有什么价值判断。再比如说元宇宙,甚至还有一种再造一个全新宇宙与我们现实这个宇宙脱离的感觉。至于NFT,那更是三个字母而已。相当多嘴上挂着NFT的人,连其代表的三个单词,都未必说得出来。但全真互联就不同。从字面上看,“真”当然是一个好字,“全”又是中国文化一向推崇的。全真互联,倒是和腾讯的“科技向善”这种价值判断,遥相呼应。二苹果的库克一向对“元宇宙”不大以为然,反而对AR情有独钟。就在数日前,他再次重申了这样的观点:普通人是很难理解元宇宙的,但AR将影响一切。全真互联网有那么点异曲同工:它更强调真,而不是在虚拟世界中构建出另一个宇宙。在创投圈,有一句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话:VR是2C的,AR是2B的。开玩笑的地方在于,这话略显绝对和夸张。但当真的原因则在于,VR是提升体验——消费者总是把体验看得很重。而AR则服务于提升效率——企业总是效率第一的。而全真互联强调的则是多端,不局限于AR/VR,企业和用户可以使用多种终端去交互。最终追求企业效率和用户体验双提升。腾讯相信全真互联的核心是视频/孪生、远程交互等技术。当这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行业才会有质变,企业才能真的实现降本增效。如果细看这几年的腾讯财报,就会发现,这艘硕大的船,正在缓缓地转向2B端。三15年3月的全国两会,马化腾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这应该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领袖里,首次使用这个词。这个概念后来被官方认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更多是一个2B的概念——对于C端而言,主要是提升用户体验,没办法做什么互联网+——它的实质就是腾讯用自己的产品技术给其他行业带去数字化助力,并在输出时找到新的增长空间。这几年,标志着腾讯2B向努力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在总收入盘子中的占比逐步在提高:但这还不够。腾讯的梦想绝不会仅仅满足于1/3收入落在2B向上。它要做的事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全面进军。在我看来,从源流上讲,全真互联是顺着“互联网+”这个词下来的。它是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具体方(zhua)法(shou)。四去年,在腾讯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我见到了“远程操控矿卡”的演示模型,这是一个相当标准的数实融合的例子,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腾讯内部已经开始讨论全真互联这四个字。在真实的矿区场景,颠簸多尘中奔跑着多台无人驾驶的运输车。而在另一端,一个舒适的封闭区域,一个安全员盯着面前的一排屏幕,时刻准备着对这些车进行安全干预。这是腾讯云5G远控产品的一个具体场景应用。鄂尔多斯的某个年产超过800万吨的大型煤矿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技术。对于一个煤矿而言,因为区域封闭、路径固定、车速较慢等原因,自动驾驶需要的等级在L2即可。但由于是远程操控,画面的传输时延倒成了一个必须攻克的难点。腾讯的TRTC(腾讯云实时音视频)技术结合5G网络,将时延从500ms左右降低到100-120ms间,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五除了实时音视频技术,数字孪生也是全真互联网必不可少的一项核心技术。数字孪生早期被视为“信息镜像模型”(Information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教师的出圈与教师节走红

一前阵子,有一条新闻上了热搜:十年来,报考教资考试,从十来万跃升到千多万人,这也着实小小惊到了我这个十六年的教师。教资考试,就是考一张教师资格证。这个考试相对于著名的公考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教资不是教编,不是说有这张证就是教师——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学校愿意雇你。有些地方,教资是可以后拿的,拿到offer后一定时间内考取即可。而有些地方,则要求有教资才可应聘。千多万人考教资,至少说明两点:1、这个时代,证不压身,多个证也许就多个可能;2、教师这个职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破圈吃香。如同三八节是女性的档期,五四节是青年的档期,六一节是儿童的档期一样,九月十日,快要成为教师的档期了。二我一家子都算是老师。父亲曾是多家大学的教授,母亲在上海财大客座过。我的太太大学毕业后就是大学老师——掐指一算,居然已经快从教三十年。至于我,今年也十六年教龄了。在我的视野里,大学老师这个饭碗,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近乎于无人问津。太座95年应聘华东政法大学时,该校听说更多的是老师辞职下海,招个人都费劲。所以,是的,本科就能进高校执掌教鞭。第二个阶段,则开始成为一个特定人群的目标,但竞争并不激烈。06年我应聘高校教职时,感觉到的所谓“卷”的气息,近乎于没有:我研究生的同班,没一个去做高校教师,连尝试一下都没有。接下来几年,高校的门槛在迅速且大幅提高,然后就出台了“非升即走”的规矩,并飞快蔓延到国内大部分高校。作为用人单位,这样的规矩,其背后原因无非就是想来的人太多。搁95年要搞这套,大概就更没人了吧。这几年应该算是正式踏入第三个阶段,千万人考教资,实打实说明了从教这件事已经破圈。教师,不再是除了这两天才会被人想起的职业,而是成为了相当多人的一种追求。三与越来越多的人想做教师相对应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出圈。很多人选择了B站做UP主。今年教师节B站做了一个视频,很有一种当年五四青年节用《后浪》制造档期的味道:视频里的几位,都是B站的当红教师,是整个B站超过五千名认证教师的代表。“一个学习网站”的戏称,某种角度上,也所言非虚。的确,B站上有着几十万小时的教师制作的学习内容。这里面也包括我——打个广告,欢迎到B站上搜索“魏武挥老师”,并一键三连。从品宣角度看,B站确实很会把握潜在的热点,从而制造出一个热点。就像《后浪》当年引爆青年集体情绪一样,这次把握住了“教师”在社会主流舆论场上回潮的时代情绪和趋势。所谓“档期”,就是一段时间内社会集体情绪的积累。回头看当年的《后浪》,之前的五四青年节内容,往往是表面孤立的、甚至可以说是流于形式的,而这个其实还有点争议的品宣短片,则把青年这个概念提升到整个社会舆论的持续热议。而之后,各路品牌更是疯狂涌入五四青年节,将这一和年轻人对话的“档期”挤得满满当当。在知识赛道上已颇有些积累的B站,显然不打算放弃制造档期这一机会。正如牢牢确立了年轻人社区这一概念之后,它试图再次确立:宝藏老师都在B站。四前几日和几个搞公关的摆局吃饭,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教师节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这两年会有所突破?公关朋友们表示这个不大好操作。教师嘛,送礼收礼,总不是什么应该的事。这就意味着,教师节很难去做“买买买”的宣传。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其实送礼收礼,未必就是商业了。核心要点在于社会主流人物形象,落在哪里。过往,当然是企业家、明星等。然而随着知识网红的崛起,教师凭借着自身的知识储备,跻身主流形象,吸引海量流量,早已见怪不怪。罗翔,在B站走红之前公众完全不知其人。在视频中,他把一个个烧脑难懂的刑法原理,通过故事段子深入人心,普法效果成绩斐然,又生生地将“张三”这么个平淡无奇的名字打造出了某种IP感,自身也成了教师中的顶流。公众对这样的现象,是如何评价的呢?五当下国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我的观察里,有两个趋势。其一,道德标准越来越高,有师德重于师能的味道。其二,但在师德中有一项,与利益有关的,倒是变得宽松起来。一方面,扫地僧式的人物,当然还是会受到尊崇,但另一方面,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抛头露面搞所谓的求名求利,人们并不觉得,知识分子必须深藏功与名,怎么可以有铜臭味儿。去年,一位颇有流量的教授被质问四处走穴演讲捞金丢掉了“文人风骨”。我看舆论上,“谁说文人就要清贫?”“凭知识赚钱有错吗?”这样的为他辩护,倒是占了上风。今年,人们甚至对东方甄选还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在一档节目中,也有人问过我,怎么看刘擎教授上奇葩说。刘擎自2003年开始,每年根据当年西方思想界动态,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我慕名看过一本,实话实说,实在是看得头大如斗。学问这个东西,的确高深起来不是可以随便闯的。但刘教授跑奇葩说上,说点大众能懂但又有些思想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好。事实上,我在知识付费上支付的大部分费用,都和标准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关(包括刘擎的现代西方思想课)。我未必是真要去做那个学问,但多知道一点这类入门型知识,有什么坏处呢?从这个角度出发,宝藏教师在B站的这种品宣,我乐见其成。而教师节如果被B站挖掘成一个“档期”而非只是朋友圈师恩难忘的表态大会,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完全不反对。——
2022年9月11日
其他

在中国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亟需被爱|最后益条&99公益日

项目《关怀山村留守老人》受助老人72岁老人,1岁时因病失明。孤寡一生,靠政府补贴生活。项目《银龄守护计划》受助老人70多岁的奶奶,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时意外去世了。那一年,儿子45岁
2022年9月7日
其他

暑假即将结束前的日常娱乐心得

很正常的个人日常娱乐,不要想歪。说两个娱乐项目:打游戏和看剧。一先说游戏心得。我沉迷一款乌克兰人——是的,你没看错,乌克兰人,还是乌克兰的犹太人——开发的游戏已经十个月了。这个游戏名字叫《突袭
2022年9月6日
其他

视频:马斯克渣了推特

最近这两天,马斯克又闹出受关注事件了:说是要买曼联。然后又说,这是不可能的。反正的的确确收割了一把流量。上一个八卦流量,则是马斯克和布林夫人的瓜。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马斯克的特斯拉碰到很大的麻烦,谢尔盖布林给了他一笔钱,不多,但也算雪中送炭不是。所以这个视频才会有“我救了你,你却绿了我”的提法。当然,马斯克是断然否认的。这一期视频,是在我云贵游玩时录的(我多勤奋啊),所以背景其实是酒店,不是我的书房。内容主要聚焦于分析一个还挺正经的商业事件:渣男马斯克向无主的推特求爱,推特一开始不肯,后来又肯了,但马斯克看完人底裤后,又不肯了。我对马斯克这个人的观感一直不大好。人品不人品倒在其次,主要是他做的事上。一个脑机接口,一个殖民火星。前者和人类永生有关,后者和利用最基本生命需要(水和空气)进行统治有关。这都是想扮演上帝的事。而我从来对想扮演上帝的人,观感都欠佳。也许将来我会在视频里再扯扯这两件事——尤其是殖民火星。我知道很多人都期待无比,但要我说,一个相当馊的主意。——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短视频平台上与不实信息的博弈

一可以说,不实信息和人类的诞生如影随形。这和我们天生就爱八卦有关,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给出了有趣的一段论证。本来限于传播技术,流言蜚语也好,道听途说也好,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是有限的。web2.0带来的ugc,使得这些内容借助跨越时空的互联网,出现在信息世界中。时至今日,这类信息与传播,在短视频上,找到了它们的栖息地。这和短视频这种媒介形式有关。二视频的信息密度其实并不高,花五分钟看一个视频,和花五分钟看一篇文章,获得的信息量天差地别。在传统媒体时代,就有电视的深度栏目只是冠以深度两个字罢了的说法。更何况是以短为特点的短视频——为了适应短这个字,大量短视频中的事实、论断,是很难给出太多的出处以及逻辑推演的。视频的第二个特点在于难搜索的封闭态。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一个视频,对其内容将信将疑,但查证起来又显得麻烦,于是看完了事。毕竟,不像文章那样,特定文字简单选中就可以很容易直达搜索引擎了。第三个问题在于,相当多的短视频诉诸的是情绪——也就是所谓要看得爽。比如,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看一个短视频的时候听到那种所谓很燃的BGM。若干年前,我还是一个two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东拉西扯:前北大教授陈博士这档子事

陈春花已经辞任北大教授,北大表示接受。所以是前北大教授。但陈春花那个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博士学历本身不假,她没有伪造这个证件(含金量如何是另外一码事),所以依然可以叫一声陈博士。梅兰芳没读过一天博士,拿了荣誉博士之后,就一直被梅博士梅博士的叫了。东拉西扯的意思就是扯闲篇,没有太聚焦的主题。一前北大管理学教授陈春花的学历问题,使得爱尔兰欧洲大学忽然就有了极其显赫的名声。与当年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俨然齐了个名。唐骏的事,也就是唐骏自己的事。陈春花的事,不仅牵动了北大,还牵扯出她嘴上的恩师苏东水教授,再加上苏教授是复旦教授,于是又牵动了复旦。我的一位号称公号年更的朋友,写了一篇其实是扒苏教授的文章。按照她的说法,妄议是不敢的,只是“原味资料、公开报道,用时间表串一遍”。偶尔加点旁白而已。二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与苏教授一样,都已仙逝。也顶着博士的头衔,偶尔也会顶教授的头衔——不过我至今不知道他是哪里的博士,何处的教授——同样也是讲中国人的管理学。我依稀记得是所谓“华人管理”。曾仕强。也许我孤陋寡闻吧,但就大众层面而言,我相信曾仕强的名气比苏东水大得多。毕竟曾老就是靠卖讲座卖演讲吃饭的,大众名声是核心竞争力。我二十多岁那会儿,还蛮爱看曾仕强的视频的。这位老先生的确有幽默感,与其说是在讲管理学,不如说是在讲相声。当然,也会植入一些其实后来想想也不过如此的管理学。曾仕强至今拥趸众多,不过其粉丝一般都是上了点年纪的人。没听说过曾仕强办过学——我指的是给学历的那种办学,不是什么课程班的办学。网上有人说,曾老先生仙逝前,准确地预言了新冠这个“大瘟疫”。我可以每个月都说下个月会有股灾,然后把说准的那个月到处散发:准确地预言了股灾——哦,不大好,现在得唱多才是。三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些教授们,喜欢别人叫ta张博士、李博士,而不是张教授、李教授。在他们的PPT上,通常也是署名Dr.Zhang、Dr.Li,而不是Prof
2022年8月7日
其他

视频:B站的一些财务分析

前些日子,有媒体称,B站进行了组织架构大调整,年轻高管上位,要全面加速商业化,云云我翻了一下B站的历次财报,着重于2020年四个季度、2021年四个季度、2022年一个季度,一共九个季度,进行了“增长的增长”这一主题的梳理,得出几个结论:1、B站的加速商业化,和今年一季度财报表现欠佳有关。陈睿的资本压力,属实不轻。2、B站的用户增长这一基本盘,并不稳固,还是需要在用户这两个字上下大力气,而不是银子这两个字。3、B站试图于2024年达到盈亏平衡,从而进入盈利性公司,可能时机太早4、一个当下仍应该讲“成长型”估值故事的,急急忙忙要切换成“成熟性”估值故事,不是好选择。5、B站应在用户两个字下力气上,一是仍需促进平台优质内容生产,比如应该加入长短视频合作这个趋势中,一是仍需着力社区和谐度,而不是看热闹不怕事大,结果形成网暴事件。关于这些结论的推演过程,可以点击以下视频观看:亦可在B站上搜索“魏武挥老师”,一键三连——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也聊聊飞书

推荐一篇文章:聊聊飞书讲得挺到位,建议先看完。我看得意犹未尽,狗尾续貂两句。说两段故事。一第一个故事。去年有个学生在飞书实习,她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开拓高校市场,鼓动高校教师把飞书用于教学活动。学生和我关系不错,就来发展我这个人头。当然没啥问题,因为有那么两年了,我都是把飞书文档当word用,有亲近感。我有一门课,用的是所谓“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说人话就是每次课都以一个学生小组为课堂主讲,演示PPT,分析宣讲一个互联网与新媒体案例。讲完后我主持发问讨论,并引入下一个案例供下一组小组作业。既然是小组作业,自然就有“协作”的部分。有些小组还挺认真,还会在宣讲日前和我反复讨论——我当然不会去逐字修改他们的作业,但在某个slide上打个问号啦,写两个字啦,还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听上去,飞书很合适。但这里的核心点是:PPT。飞书的PPT是调用的WPS功能,在我眼里,比较简陋,属于“我总算也有一个”、“也不是不能用”这种级别的简陋。我于是向这位学生抱怨:这样的PPT功能怕是不能满足需求。我得到的回复还是挺牛的:老师,PPT过时了呀,现在谁还用这个啊。联想到飞书的slogan:先进企业用飞书,我觉得逻辑属于自洽的。那你要是说,飞书可能更有使命感,想要帮助企业都更先进。那我觉得这就是做产品的姿态问题了。产品都该是服务用户的,不是教育用户的。刘飞,公众号:刘言飞语聊聊飞书二第二个故事。一次饭局上,刘润提出一个观点:飞书是对事不对人的。据说这个看法,连飞书的人都没想到,被刘润事后一总结,还觉得颇有道理。企业其实是“对事”的组织,就是集合一群人,完成大大小小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确就是“工具”。飞书在协同这个议题上,围绕在协同目标上,也就是围绕在“事”上。一个文档,本质并不是一个word,或者一个excel,也不是一个ppt,而是“一件事”。而所谓“文档模板”,就是完成这件事的核心流程与方法论。这是飞书里提供的“婚礼筹备”模板——嗯,对的,它的确提供这个模板。很明显,它把婚礼这件大事,拆成了多项小事。在每一项小事上,你当然可以选择自行完成,也可以拉上别人来一起完成。协同,就这么出现了。人是为事服务的。有事喊人,没事就可以跪安了。这的确符合企业应该有的运作。这种设计理念是OKR式的,而不是KPI式的——后者是聚焦于人的。飞书这种把人当工具的设计理念,其结果却是降低了人的负担。而这正是刘飞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老板未必喜欢。三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幕场景。一个穷得连晚饭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小官元载,却花银子召集了一群肥婆,将自己聚在中间,形成密不透风之势。他这种给自己熏香的方式很特别,丫鬟非常不理解。明明可以躲在一个小屋里,或者把衣服交给自己去熏,为什么要用七八个人这种更贵的方式呢?元载的答复,非常完美地道出了今天很多管理者的内心深处:使唤物怎么能和使唤人比呢?就熏香这件事,飞书显然就是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完成即可。元载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拉入丫鬟这一个人来协同。但对于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这个看上去的最优解决方式,是对这件事的,而不是对人的。尤其是对自己而言,并非最优。相当多的管理者,甚至就是包括真正的老板,会用管了多少多少人而不是做了什么什么事,来凸显自己的管理权威。这很奇怪,但很人性。其实连飞书团队自己,怕都有这种想法:飞书员工高达7000
2022年6月8日
其他

谷歌取消了OKR吗

一前些日,某科技媒体发文称,谷歌这个OKR率先使用者,取消了OKR(Objectives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我们生来的使命 终究是要找到我们

network),和社会化媒体(social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毕业做记者 其实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是表演式的秀作,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记者都是咄咄逼人地提问,似乎提问者越犀利越好,越能展示记者的一针见血和深刻洞见——现实生活中的确也存在,通常见于那些权力支撑的媒体,不展开。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屏蔽链接:谁 在哪里 屏蔽谁的

一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会上,它要求各平台在9月17日前,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也就是说,明天,就要“解除链接屏蔽”了。但事实上,这六个字就其本身文本而言,非常含混,含混到有些脑子不大灵光的人,完全搞错了焦点。因为,就像我标题里说的,屏蔽链接,缺少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东西:who?where?whose?二有人翻出了十多年前的一桩公案。2008年9月8日,淘宝宣布彻底屏蔽百度搜索引擎爬虫,也就是淘宝在百度上屏蔽了淘宝具体商品页面的链接。这桩公案和今次工信部的要求“按标准解除链接屏蔽”,有关系吗?我看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对工信部指令的理解是:如果百度在百度上屏蔽了淘宝的链接且淘宝并不想有此效果,那这次就得把这个屏蔽给解除掉。互联互通这件事,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得愿意不是:如果我不愿意被互联互通,行不行?至今,著名的博客建站程序wordpress,依然提供博客建设者拒绝搜索引擎索引的服务。这是一个blog自己的权利。三对于互联互通这件事,我本来并不想啰嗦什么。早年的桌面互联网链接互通是常态。移动互联网app互相不能跳转,形成了巨大的流量孤岛与黑洞,对产业是不利的。所以我支持工信部这个指令,也没啥好多说的。但当我看到有人翻出淘宝这件公案时,我忽然意识到,还是有必要说一句。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很要紧的问题:私权利(private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性丑闻事件之后的阿里 及 其它公司

一发生在8月7日的顶上热搜第一的阿里性丑闻,其实分为两节。第一节,在济南,按照女方的控诉,她遭遇了恶性事件。第二节,则在杭州,按照女方的控诉,她的投诉没有得到阿里的妥善处理。说句政治不大正确的话,这个世界,杀人放火、强奸抢劫,并不令人震惊——至少对我来说。而且仔细想想,济南当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也的确只有女方单方面陈词。这周江湖传言很多,大有扑朔迷离之感。我想近日会有警方通告,还是等看蓝底白字文吧。我对阿里性丑闻的震惊点在于第二节:阿里的反应,实在让人无语。高级管理者在面对女员工的第一人称控诉,竟然能“已读不回”,连官样文章诸如“收到,我们很重视,立刻调查”的套话都欠奉。这真得令我诧异。我不是不知道中国太多企业里的丑事,我也不是不知道很多丑事发生会被组织死命捂住私下处理。但好歹都是反应、调查、处理,而不是“已读不回”。什么时候企业对于这种事已经麻木到这个份上了?什么时候企业对于员工的人权已经不尊重到这个份上了?还是国内第一流的互联网企业?这让我一个一贯鼓吹互联网经济鼓吹学生毕业应该去互联网大厂长达十五年之久的老师,以后该如何再面对我的学生?就这?二一位知道我当年3Q大战之后参与过“诊断腾讯”的朋友,私下里和我说,大概要来场诊断阿里了吧。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当年腾讯面对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外界,如何和外界相处。最后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开放”。今天阿里面对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健全适合自己的好的企业文化。前者外人的确能评头论足,后者外人其实说不出什么。一个客观事实是,偌大一个阿里系(包括蚂蚁、菜鸟),远远比腾讯复杂。我至今没搞清楚过阿里系内部的各种山头,腾讯的BG倒是很知道一些。阿里在这起事上的处理,真可谓显示出了一种漫不经心,一种事不关己,一种因循守旧。简而言之,两字:暮气。这种暮气和公司的确也二十余年有关,和公司最近一堆麻烦事也有关。但还是不能太强调客观原因。毕竟,阿里的创始人,是放过话要做102年的。现在才20年,便已然如此了?三一个四处流传的自称阿里九年员工写作的锤子便签,我一位阿里朋友转了票圈,我第一时间告诉她:我不以为然。如果这就是阿里的官方态度,那这家公司大概就从此完蛋了吧。为什么不以为然,或可阅读六神磊磊的希望你们至少和逍遥子保持一致吧。但随后,一个阿里6000员工的群以及他们所发出来的倡议,让我感受到:这家公司或许还有救。我听过很多不屑的声音,什么这个群是阿里公关组织的啦,倡议书是阿里公关写的啦,顶上热搜也是阿里危机公关套路啦。但对于这些不屑的声音,我是不屑的。企业出了危机,当然要做危机公关,难道放任不管么?阿里PR哪有本事在短短一天内拉起一个6000活人的群。群里有PR员工,也没有什么。一来PR也是员工,有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动力,二来这时候正需要PR和大家沟通有无。至于倡议书,就算是公关写的,又如何?这份倡议书,并不是只喊喊口号,而是有非常细致的措施:也就是今后怎么办,如何降低坏事发生的概率。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阿里今后会不会付诸事实。而绝非是在一旁起哄,要求掀桌子,掀得越彻底越好。把阿里砸得稀巴烂,砸得粉粉碎,看着义正辞严,但纯属豁得出别人自己躲后面看热闹的小人行径,还自以为高明,一眼看破玄机。员工倡议书得到了阿里于8月12日的公开响应。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是,不是结果,是开始。我们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这些阿里的承诺,未来能不能得到付诸实施。四在这个礼拜,忽然又发生了腾讯实习生叫板腾讯两位老大的插曲。具体可以看这里:请务必阅读此文!你可以赞同文章作者的立场,也可以反对他的立场——你应该能看得出来,作者是一名腾讯员工——但这个插曲到底是咋回事,这篇文章还算说得清楚。提请各位注意,腾讯马化腾的状态是“未读”,也就是没看到实习生的信息。刘炽平则做了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回复。我承认这位实习生,行文多有槽点,而且也的确有炒作的嫌疑。但我想说的是,要求公司建立这个措施建立那个措施,并没有什么大错。更为重要的是,别看很多公司管理者在各种场合吹捧年轻人,还一门心思想和年轻人为伍,但恕我直言,你们还是不大懂他们。接下来,我将展开似乎政治不正确但的确是实情的部分了:五今天的年轻人,对“平等”的重视,可能超出各位的想象。一个非常有趣的流行词,“爹味”,暗含着对平等的执念。我有空的时候,会在热词批判系列中聊聊这个词,这里只做简单说明:即便对于爹这种所谓长辈的话语权,他们都未必觉得是必须聆听和尊重的。这份重视,可能来源于他们是独生子女——多子女家庭,打小就习惯不平等,没有父母会对孩子们平均分配爱意——另外,他们并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尤其是大厂喜欢招一流高校或者海归的精英学生。在他们的家庭中,大比例为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当然会有“你算老几”的念头。年轻人甚至把职场里前辈或上级的训斥,套上一顶很怪异的帽子“PUA”。他们都懒得使用“霸凌”(Bully)这个词。因为PUA有精神征服意味,但年轻人表示,我们不吃这一套。他们在意自己的权利,极端时会到过于敏感的地步,而且他们熟练使用网络,但觉不平,便鸣。昨儿我还看到一篇实习生痛骂某自媒体老板的文章——写的是不咋滴,又臭又长,耐着性子读完,事儿也不大。但事主就是要捅到网上,目的很简单:你社死去吧!是的,他们还发明了社死这样的词。这个词我以后也要写在热词批判系列中。这代表着一种私刑。企业管理者们,一定要深刻明白这一点,当代年轻人,重视自己的权利——当然,这是在职场中。六管理者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当代年轻人,性议题的观念上,我个人判断,骨子里是保守的,甚至有很大一个比例,言语上都是保守的。比如,很大一群人,是不能接受黄段子横飞的。尤其是在不怎么熟悉的情况下。太多中年男性管理者,在介绍女同事之时,会说类似“我给各位带来了一位美女”,以我的观察,这位年轻女同事存在脸上笑嘻嘻心中mmp的可能。无论你怎么看待这种事,但这是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未尝不是一种进步,企业要懂得真切地去回应这种客观存在:也就是倡导平等、健康的企业文化。最后一个脚注:在过去,高速增长的时代,员工或许可以因为苦干十年即可财富自由便熬住了个人权利的被侵犯。但在明显的低增长的未来,打工是不大可能财富自由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忍气吞声?这一因素,更是企业需要加倍注意个体权利的脚注。功利地讲,给不了足够的里子,就要给足够的面子。这个道理,老板们应该懂吧?七不少商业上相当成功的公司,内部危机,早已暗潮涌动。勿谓言之不预。时代,的确变了。大人们——
2021年8月14日
其他

虽然这是一场投机闹剧 但其背后依然值得关注

一一则关于图片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图片如下:这则刊发于7月12日的新闻,由于报道的是比特币矿场拉闸关停,加之这幅照片本身的传神,和形似油画《拾稻穗者》的艺术感,迅速引起了链圈(区块链)币圈(数字货币)人士的注意。一些圈内人士声称要把这张图片做成NFT,甚至还为之重新命名:比如“算力之花”,比如“搬矿机的夏日多拉”。很快,就有人发现,真的有人将其二次创作后以NFT形式上传至全球最大的NFT市场OpenSea,最高售价已达600万美元。——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那帮中年人啊 请随便怼

到了八零后成长起来,还经常看到探讨八零后是不是会废了的讨论,当然这种讨论可以商榷,但至少从未把“年轻=正义”高高举起。
2021年5月3日
其他

论黑话

一前日,张一鸣的一段内部讲话,在我视野里,被热议了。转头,今日(4.2)人物就摸出来一篇很长的...报告文学:互联网大厂的黑话困局跟风议一议这个。二关于黑话,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种某圈内使用的专有词汇,俗称切口。百度百科大致就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词条的释义还挺长,列举了不少切口。黑话的来源,就是一种隐匿性的表达。它的出发点,就是让圈外人听不懂,以达到某种保密的目的。这类保密,有出于政治安全考虑的目的(比如江湖黑社会对朝廷的对抗),也有出于商业机密考虑的目的(比如行会)。达到某种保密的目的很重要。如果根本不是出于保密的目的而使用,很难符合黑话的原教旨定义。古代知识分子基本都不说人话——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老百姓是理解不能的。但我们很难说他们在写黑话。因为这个非人话的表达体系,并不封闭。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财富支撑(通常这个财富门槛不算太高,所谓穷文富武),都可以去学习这种非人话的表达。但后来,黑话这个词的释义,显然发生了改变。三作为一个概念,黑话当下有了一种“大词”的特点。黑话最盛的地方,是学术圈。大词泛滥,早已脱离了所谓学者这个圈子,已经到了本科的阶段。比如前日我参加的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一位同学的开题报告,某答辩老师直言:学术黑话太多了。基于我有限的个人视野,后现代主义这一行,是最泛滥的黑话扎堆区。有足够的实力让初涉猎者看得云里雾里。要么落荒而逃,要么顶礼膜拜。我并不觉得学术黑话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保密,它的目的是这两项:其一、表明表达者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找到我们。其二、表明表达者的实力:找到“我们”这个群体中的我的位置。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单个的人,除非特殊情况,总是在寻找群体感。也就是说,我生来就是想寻找“我们”的。而一旦进入某个群体,人类的好胜心和欲望,也总会驱动个体去做所谓“人往高处走”的事。大词(黑话)的使用,能满足“我是优秀的我们之一”。四然而,仅仅使用大词,并不是黑话的全部。黑话不是一个、几个或者一堆大词那么简单。黑话其实是一个系统——这里的系统,可能是一整篇文章,也可能是一个段落,甚至就是一句话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有时候,这个系统并不让人有特别的恶感,虽然大词成堆,但到底意思清楚。如果你细细琢磨,甚至会发现这些大词,还很难用什么其它词汇简明扼要地去替换掉。比如,我一直认为,在大量使用“刚需”、“痛点”、“高频”的文章或者演讲里,黑话感是很弱的。但有时候,这个系统就会失灵,比如本文一开始所罗列的张一鸣讲话所提及的例子。大词成堆,但又不知所云。有着一种浓重的“不说人话”的感觉。作为一种系统,什么时候带有大词的,会让人感觉还好。什么时候带有大词的,会让人感觉是黑话表达呢?请允许我先荡开一笔,讲讲“系统”——嗯,这个不是外卖骑手那个系统。五忒修斯之船,这是一个著名的来自古希腊雅典的词汇。大意就是,这艘船基于维修保养的考虑,会换掉各种零件。假以时日,当这艘船的所有零部件都被换掉后,还是原来那艘忒休斯之船吗?佛教也有类似的一个概念,叫阿能诃鼓。把鼓的零部件逐步换掉后,还是原来那个阿能诃鼓吗?系统论的答案:是,还是原来那艘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那面阿能诃鼓。对于系统论而言,一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元素、连接、功能。而元素这个部分,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元素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之后所能完成的功能。如果连接和功能都相同,即便元素都不同了,系统依然是原来那个系统。忒休斯之船上的零部件,都是元素。如果不按照忒休斯之船把元素连接起来的方式,而只是随意的堆在一起,即便每块船板都是最古老的忒休斯之船的船板,这依然不是忒休斯之船。它连船都算不上。但如果每个零部件都换掉了,还是原来忒休斯之船的元素连接方式,完成的功能还是忒休斯之船的功能,这当然依然是一条忒休斯之船。这种看法,基本上完美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昨天的魏武挥,和今天的魏武挥,是同一个魏武挥吗?六回到黑话这个系统来。之所以会有一种强烈的黑话感,实质在于:连接的方式不对劲,而不是元素本身。我个人并不太过于反对大词本身,但我不大看得上大词的连接方式:堆砌。当我看到“这个互联网产品的底层逻辑是。。。”,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内容客户端这一类媒体的底层逻辑是:无尽的内容创造出无尽的广告位,从而达成广告收入无上限,进一步达到公司估值摆脱了媒体惯有的估值天花板——可以同意或者不同意这句话,但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底层逻辑这个词的滥用(或者加上估值、天花板也算大词的话)。我们再review一下张一鸣举的那些例子。问题在大词吗?不是的,是大词的连接方式。所谓云里雾里,是连接,不是元素。连接出了问题,功能也就出了问题:不知所云。七互联网行业产生了一些互联网行业喜欢用的词,非这个行业的人,有些词可能会看得比较懵逼。这没有啥问题。互联网行业从上世纪末开始,到今天二十来年,造就了一批行业专属词汇,再正常不过。关于专属词汇,我个人还有一个需要验证的假设(hypothesis)——呵呵,假设(hypothesis)好像也算一种学术黑话:
2021年4月2日
其他

B站《后浪》演讲是做给谁看的?

但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这话嘛——有人夸赞何冰老师功力非凡,“用眼神传达出坚定”——嗯哼,坚定地表达无知,无知才无畏。而且人有坚定的道理:你胆敢否定与嘲讽我,你就是弱小的人。逻辑完美。
2020年5月4日
其他

微信高级使用技巧(微信素养)三十六条

有些表情包,是付费才能下载的。张三买了一套表情包,向你发送一个,你如果没有购买,无法转给李四。有些表情包会下架,张三有一套已经下架的表情包,向你发送一个,你若未安装,无法保存这个表情,但可以转发。
2020年2月19日
其他

为所欲为事件3.0

就是一没有作者姓名,二没有信源,文章作者说的那些所谓事实,不知道哪里来的。ta亲眼看见的?还是听别人说的?别人是谁?三没有证据,张口就来那事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但没有证据,连个截图截屏都没有。
2019年12月4日
其他

36氪上市的感想

上周36氪传媒某位小伙伴和我聊天时,我也是这样一个看法。他提及了募资后,有多项可能发展的业务,我大多都不怎么看好。独独会员收费,是可以进行的一条路线。这盘业务,是符合36氪本身作为一个媒体的调性的。
2019年11月9日
其他

知识付费是割韭菜薅羊毛贩卖焦虑么?

我倒是以为豆瓣时间的毛病很有可能是它过于学术化。用听的方式去消化这些东西会有一定的问题。而得到的东西,则是和如厕良品相当,更适合用来听(当年吴军的浪潮之巅,有一段一直陪伴我的马桶时间)。
2019年10月24日
其他

作证 举报 告密(上):看《闻香识女人》

坦率讲,我并不觉得羞辱校长是对的。校长并没有对整蛊者做什么,羞辱他没有什么站得住的理由。尤其是整蛊者中有一位品行很值得怀疑:背后说坏话当面去恭维还是主动跪舔。这种学生,未必是什么好学生。
2019年8月26日
其他

北留之耻 腾讯羞乎

创始人林国宇说,公众号27日被封后,在30日就解禁了。之前推送的有关刘强东案件的文章也已恢复。爱管闲事的,公众号:科技那点事因涉黄被封的公号北美留学生日报,三天后就活了,腾讯是股东
2019年8月21日
其他

微信好友应该怎么加

所以,五千人满的微信个人号,似乎是值点钱的。于是,这个世道兴起了一种买卖私人号的生意。而有需求就有供给,便出现了专门培育私人号迅速拉到五千人通讯录的养号生意,然后卖给有需求的人。
2019年7月11日
其他

龙妈黑化:承认吧 你能接受好人被杀 但你很难接受好人变坏

"//res.wx.qq.com/mmbizwap/en_US/htmledition/style/page/appmsg_new/winwx45bb31.css";
2019年5月15日
其他

人对人的传播:舆论的败坏与堕落 有解吗

不过,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上,一些大型的机构媒体也是新闻媒体。这里面包括的确持有二级新闻牌照的几个门户网站(浪狐易腾讯),也包括一些很有名但未必有什么牌照的流量很大的媒体——通常,它们也是机构化作业的。
2019年4月26日
其他

能让我尊重的新闻媒体 已经不多了

一先显摆的一件事:内容创业四个字我是提出者之一。这源于我和新榜创始人徐达内就“自媒体”、“自媒体人”到底是什么定义的争吵。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叫内容创业、内容创业者总行了吧?——自媒体、自媒体人的定义,至今还是乱成一锅粥。但这两年,我越来越不愿意聊这个话题,文章写得越来越少,各种场子也去得频率非常低。这也导致了被邀请的概率在降低,形成了一个循环。我老爸似乎有点着急,他和我说:这点名气不要丢了,你还是要多写点。但其实我对内容创业非常失望。这么多年下来,风险投资也好,国家拨款也好,说上千亿资金砸在里头,恐怕还说少了。但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行业?上我就不说了,下,有这样四个字:自甘堕落。二媒体对于自杀事件的报道,是有很多规范的。比如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要渲染。作为社会守望者,媒体报道自杀是应该的,但同时,有研究表明,自杀这件事会有传染的可能。所以有底线的媒体,不会渲染细节。据果壳网报道,“2011年,由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安内堡公共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心理治疗中心、美国心理疾病联盟等几家组织牵头,联合十余家组织的诸多专家,综合世界范围内关于自杀问题的研究,给出了一套自杀报道推荐方式”,其中提到:50余项国际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媒体报道会增加易感人群自杀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报道自杀不叫吃人血馒头。但有无渲染细节,就是吃没吃人血馒头的标准线。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是,这两年,按照国内的标准定义,正经媒体,这条底线,早已扔到了爪哇国去。以上海一位未成年人跳桥的自杀新闻报道为例,我们的媒体,都做了什么?三我第一时间,媒体上,是从《成都商报》的公号上看到的视频。成都商报是一家超过25年历史的媒体。在《痛心!因与母亲发生口角,17岁男生跳桥身亡,母亲阻止未果》这篇报道中,起手就是一个视频(现在视频已经在腾讯视频平台上下架,但你依然可以看到那个嵌入框)。视频是最典型的反映细节。成都商报还唯恐你可能看视频不方便,又截取视频做了两个动图。第一个动图展示当事人的一跳,第二个动图展示当事人母亲的悲伤痛悔。成都商报不仅要反映细节,还要突出细节,这种操作,在我看来,就是“渲染”。这样的伦理败坏与底线突破,并不罕见。四再来看看这家媒体的报道:【荐读】17岁男孩母亲面前跳桥自杀!父母教育出了啥问题?这家媒体没有嵌入视频,但嵌入一张图片和三张动图。成都商报是一家地方媒体,这家媒体,可是我过去说过的:光芒四射引领潮流。简短的文字报道之后,这家媒体笔锋一转,开始大谈青少年教育问题、父母问题。前财新CTO、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在朋友圈如是说:
2019年4月21日
其他

亚马逊败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Evernote中国和LinkedIn中国——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字,一个叫印象笔记,一个叫领英,印象笔记甚至有国际版和中国版两套完全独立的账户系统——还是在中国没有什么大起色。
2019年4月18日
其他

不是你自己的东西 轻易别用 这算是常理吧

我一是嫌烦,二是还算知道点其中的厉害,所以我的公号头图一向很简单,后来简单到被人称为“巨丑黑图”,时间长了,在一众花花绿绿的公号中,也算一种style了。
2019年4月13日
其他

观一纸婚约有感

一我的朋友,幼狮传播的褚宁戏称要学习我吃瓜都不放过周边的精神。因为我竟然没事吃饱了撑地去看了一部电影:一纸婚约。比较熟悉翟天临这个瓜的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3分,底下还有不少谩骂之声。我先平心静气地说一说这部电影。二讲个道理,这部电影比很多国产电影,都要好上那么几分。至少整体故事没有什么太大的硬伤。院长大人扮演一个大学老师,非常好说话。这样的人,其实现实里是有的。男主的设定是:一个混了二三十年还要向系主任和颜悦色求评职称的主(这位女系主任甚至还对其进行了性骚扰),而且还是教哲学的。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懦弱男,到底有没有。至于女主这边,男朋友和闺蜜混一起了,几乎就是人财两空,父母又逼得紧,好像也不是什么太过匪夷所思的脑洞。本来喝醉了女主脱得只剩三点式胡乱地金蛇乱舞,是有点突兀的。但后面女主质问男主有没有骚扰她的情节,算是把这个突兀,给圆了上去。这个电影好歹还是展示了一下所谓的现实问题:大城市居不易,买个房子真叫一个折腾。故事的结尾不太好,其实完全可以留白。男主瘫痪了就可以打住了。留下点所谓伦理问题,女主到底会怎么选,让观众去琢磨就是。现在这个处理,说教味的确太浓,也不是很真实。至于演技方面,院长大人不是没演技的,至少没出戏。他的小娘子,也就是女主,有点浮夸吧。但委实还得说一句,总比angelababy强吧。至于对这部电影所谓老男人的yy片,我觉得这样的批评有点过。汤姆克鲁斯还没事就要拯救世界,该怎么理解。这样的动机论,就算了。如果说这个电影就是个网大,其实还凑合。但上院线,是差强人意了点。3分我觉得不算太不公平。三一纸婚约的故事,决定了这就是个小制作片子,投资额不会大。但这个片子里有不少当红明星、流量小生以及一些有点份量的演技派中老年演员。然后还上了院线。这就不得不说,该片导演和男主扮演者的院长大人的力道了。院长大人比吴秀波还是强,一来也是明媒正娶了人家姑娘,二来也是施展了好一番神通来力捧人家姑娘。但要不是翟天临这个事,一般普通吃瓜群众,谁晓得“张辉”这个名字?这其实让我想起了我当年读书的地方。也有个电影系系主任,说起来不算大众知晓的人物,但其实人份量极重。开个会,香港本地明星如周润发、周星驰之类,都是要来捧场的。我一直疑心有一部香港电影,开场就是一个制片人大谈一通制片就是屌毛,一旁做主持的电影系系主任,影射的,就是这位大佬。四经常有人用粉丝量来探讨影响力问题,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我提出了一个看法,真正的影响力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告知、说服和行动。粉丝多,只能说明影响范围大。比如一个有千万粉丝的大v说,我觉得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喝。告知了一千万人,ta有这个看法和态度,达成。接下来,就是说服。这一千万人中,有多少人被说服呢?不仅知道了ta的看法,而且还接受了。这就很有些疑问了。再接下来,就是行动。是不是有人从此不仅被说服,还照章行事,只买百事可乐了呢?在很多情况下,告知、说服、行动,有漏斗关系,毕竟告知范围越大,被说服的人就可能越多,照章行事的人也可能会越多。广告业通常是遵循这个漏斗法则的。但这不是所有的普遍的情况。告知力不强——也就是粉丝不多——但说服力和让人行动起来的能力,非常强,一打一个准,这种人的影响力,同样杠杠的。而这种人,不得不说,学院派里藏龙卧虎,比比皆是。五外人通常会以为,高校里无非就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序列,了不起加个博导。(院士人数太少,坐飞机都是要客级别,这种人我就不讨论了。)我说个事给你们听听。以前学术圈里有种人,担当一种职位,叫博士点授予委员会召集人——可能这个名字我这里描述的不精确,但大致意思各位应该懂。一个专业要给博士点,如果不是985,不是校方自己说了算的,得有个外部的委员会开会通过。委员会里都是大咖,说话份量不小,但真正一言九鼎的,就是这个召集人。你略微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人要巴结这位召集人。还有些教授博导,手上是有学术期刊的(嗯,就是你们狂吃翟天临这个瓜时所谓的核心期刊),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这里面的隐权力。博导教授也是有三五九等的。过去几年,媒体上经常爆出博导虐待自己博士生的新闻。这种事不能说没有,但不得不说,其实不是大多数。博导可能的确会在学术上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但理性算计情况下,太过虐待不符合博导的长远利益。一句话就说能说明白这里的道理: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是学生捧起来的。所以,狂虐自己学生的博导,都不会太入流。真正的咖,不靠这种展示自己影响力,也不靠这种去算计那点小钱。早年对博导招博士不强令一年只能招一个的时候,博导很容易形成桃李满天下的局面。他的这些学生,大概率未来会教授博导、院长主任。更有些学生,本来就是官。甚至有可能越做越大。这就叫“势”。你从没听说过这人,不等于这人没有影响力。正有可能相反的是,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什么千万粉的微博大v、公号头部。六学院派上接庙堂,下搭江湖,委实是一个进可以争名夺利,退亦可潜心笃志的所在。世人皆说读博苦,但要说roi的话,但凡能混出头来,我看是比做运动员为国争光强。名利双全,甚至可以位高权重,又不受一般名人为万众审视之苦,这样的事,世间怕是不多。真出起事来,高校之好面子,博导自身势之盘根错节,大多最终不了了之。只是独独要防一件事,过去称之为坑爹,今朝可称坑师。别坑太大。——
2019年2月14日
其他

我们要从翟天临的瓜中学得一个教训

普通到你打开天眼查、启信宝、企查查什么的,搜洪波你会晕的:一个旁人,是非常难以知道洪波到底开了几家公司有多少产业的。
2019年2月12日
其他

重病患者百度

不得不承认,这种回应有那么点逃避问题的诡辩感觉:方可成批评的是第一页结果,百度回应是说“搜索结果”——其实可以理解为全部结果。但问题是,除非具有特殊目的,很少有用户会对三页之后的内容感兴趣。
2019年1月24日
其他

关于“请尊重私权利”一文的作者手记

首先,把同一个来源的多篇文章整合,价值非常低。比如说,你把我魏武挥前后写的同一个主题的若干篇文章,重新整合一遍搞出一篇新东西,而且还没有更多的独创性表达,这种整合,哪怕就是严格标明出处,意义都很小。
2019年1月13日
其他

未删节版:在讨论宏大问题前,请以尊重私权利为前提

一盗版、抄袭、洗稿。这三个名词经常被混于一处讨论。虽然都属于侵犯他人著作权(又称版权),但其实程度是不同的。这和著作权的设计有关。盗版,主要侵犯的是权利人的财产权,通常在人身权尤其是署名权上没有侵害。比如,你使用盗版windows系统,你不太可能会误以为,windows是“藏经阁”(一个当年知名的盗版光碟商)开发的。你看一本盗版金庸的书,你也是知道的,这本书的作者叫“金庸”。抄袭,不仅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权,而且对人身权有侵害。某人不仅盗版了《射雕英雄传》,还抹去了作者金庸的名讳,称此书乃他自己写作。这种对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同时侵犯,让人非常愤慨。但赤裸裸的抄袭行为,在已经拥有查重技术的今天,非常容易被逮到。于是就有人想出了洗稿的行为。洗稿与抄袭类似的地方在于:同时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但不太类似的地方在于:洗稿有些鉴定困难。洗稿钻的是著作权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空子。洗稿者非常没有品,不仅令人愤慨,而且让人恶心。通常一个抄袭者一旦被发现后,会自知理亏而尽可能不置一词以求蒙混过关。而一个洗稿者则会第一时间跳将出来百般狡辩。更要命的是,今天的大众甚至就是内容行业从业者,可能对抄袭都会有至少面上的反对和声讨,但对洗稿,却有着基于各种古怪理由的一定的容忍度。二1月12日,财新记者王和岩,在朋友圈发难,称公号“呦呦鹿鸣”于11日推送的“甘柴劣火”(以下简称甘文)对财新就甘肃武威地区的系列报道,进行了洗稿。武威的系列报道,都基本出自于王和岩之手(或其领衔)。在我视野所及,资深媒体人黄章晋、宋志标、石扉客(沈亚川)、骆轶航均认同王的说法,其中,宋志标还行文一篇“许多个机巧的伪装
2019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