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睿文化

其他

你们还不知道稻垣足穗?他可是挑战宇宙的男人!

朋友们,在你往下阅读之前,请让我们先干一杯。这里的文字需要在微࿓醺࿓漂࿓浮࿓的状态下观看。《从月亮来的人》夜景画里的黄色窗户中漏出吉他的声音,时钟的发条也跑了起来,对面用全景画装置升起了一轮巨大的月亮。月亮停在距离地面一米的高度,从中走出一个戴着歌剧礼帽的人,飘然降下。“哎呀!”正当我凝视之际,那人点燃一支烟,走进了林荫道中。我跟在他身后,路上落着树木的影子,形状甚是有趣,我不禁看出了神。就在这一瞬间,原本走在前头的那个人已消失不见。侧耳倾听,却丝毫听不到脚步的声响。我折返到之前的地方,发现月亮已悄无声息地高挂空中,风车在静谧的夜风里啪嗒啪嗒地转个不停。TOUR或许你会好奇,是谁写出这篇怪诞、充满戏剧性的幻想故事。诸君,请让我为您介绍这位日本文学界奇人,日本文学史独一无二的存在——稻垣足穗,以及这本稻垣足穗“宇宙乡愁”代表作大结集《天体嗜好症》。稻垣足穗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真正的历史学从这里开始

每当人类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就会回望历史的上游,尝试从古典时代寻求智慧与启示。而古希腊正是人们频频回望的对象。谷歌图书计划扫描了从1900年到2019年的100多年间的大量书籍,如果从中检索“修昔底德”,会发现这个词的词频一开始几乎为零,到了一战开始上升,二战再上升,二战结束到了冷战又起来。近年来,“修昔底德”的词频又达到一个高峰。可以说,20世纪以来,这是最为热门的一位古代史家。修昔底德胸像近年来越来越为大家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词,由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永远期待,永远热爱 | 浦睿文化2023新书预告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带来了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我们抹了一把脸,打起精神走进2023。虽然脑袋还在恍惚,一切好起来了吗?但毫无疑问的是,在2023年第一个假期的朋友圈里,南方小伙坐上飞机,飞向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北方女孩在四季如春的海岛,吹着晚风看烟火;游客在游乐园的门口排起长队;街边餐厅里座位都被坐满……2022年的我们会痛恨非必要不远行的倡议,而2023年的我们准备去践行善待自己、及时行乐的准则。旅行和阅读,都是必要的两件事。即使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不远的昨天,我们也能够拍拍身上的尘埃,扬起笑脸重新出发,接着上路。毕竟我们有且仅有一次生命,不可辜负。浦睿文化2023年新书预告,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现实议题的同时,不忘记保持爱、天真和幻想的能力。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的文字中,重拾爱与勇气,努力拥抱和爱惜这个世界。2023,永远期待,永远热爱。2023文学欧美文学
2023年1月5日
其他

希罗多德到底是“历史学之父”还是“谎言之父”?

张新刚教授导演了一部精彩的《历史》的预告片,体现了他研究古希腊历史、思想的深厚功底。《历史》一书中最重要的片段、发人深省的历史场景,以及闪烁其中的古希腊思想的光辉,在这部预告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设计的意义:保罗·兰德谈设计、形式与混沌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保罗·兰德,一个在死气沉沉的商业世界里大放光芒的男人。在学生时代,我将他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保罗·兰德一直在和平庸对抗,他从中创建了一套绝对高要求的标准,让我余生都受益匪浅。——乔治·路易斯保罗·兰德具有艺术家的纯粹品质,但精于解决商业问题。他外表强硬,像个倔老头,但内心和泰迪熊一样。——史蒂夫·乔布斯保罗·兰德
2018年11月30日
其他

会写赌马评论的导演是个好诗人

我们所知道的寺山修司——//电影导演代表作有《抛掉书本上街去》《死者田园祭》等。他执导的《再见箱舟》《死者田园祭》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抛掉书本上街去》(书を舍てよ町へ出よう,1971年)《死者田园祭》(田园に死す,1974年)《拳师》(ボクサー,1977年)《上海异人娼馆》(1978年)《再见箱舟》(さらば箱舟,1984年)
2018年6月26日
其他

“春天短暂, 生命里有什么东西不朽?” | 春分书单

跟着手账过生活:精选四种手账本——周记事、日记事、空白笔记本和收纳笔记本,分享了它们的迷人特性,包括适合人群、布局和品牌推荐、基础用法与进阶用法,让读者能通过本书从零开始了解熟悉手账。Part2
2018年3月21日
其他

年度推荐|2017年余额不足,还有这些美好的书籍可以签收

时光飞逝,2017年转眼就过去了,眼瞅着各种余额不足,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呐。浦睿君准备了这一份2017年浦睿荐书单,让这些美书和可爱的你相遇。2017年我们已经出品了不少“小而美”的图书,从西蒙·蒙蒂菲奥里的《青年斯大林》到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还有三谷龙二、赤木明登和白洲正子等日本美学大师的所感所想,廖一梅“犀牛”式的爱情观或像迈克尔·徐一样用《完美对称早餐》来表达爱意……将要和大家见面的还有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诗集《我们生活的故事》、辛波斯卡生前最后一本诗集《给所有昨日的诗》,还有漫画小说傻傻分不清楚又爱不释手的《老屋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岁末总结时间,这份书单包括了浦睿君的2017年度推荐图书,经典书系,以及将出的书三个部分。另外,还有一份礼物送你,礼物在本次推送的第二条,请签收。
2017年12月8日
其他

赤木明登——差点被捕鱼耽误的漆艺大师

在《赤木明登:我想把“喜欢”永无止境地追寻下去》这篇推送中(戳蓝字即可回顾),我们提到过,日本轮岛的漆艺家赤木明登,在人生盛年选择了隐居小岛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与赤木明登朝夕相处的除了手里的漆,还有日日夜夜冲刷着岛屿的一片大海。他在海边与自我对话,对着海边的圆石和浪花延展自己对美的感悟,慢慢调整生活的状态,安静、认真地于“造物”这一领域不断探寻。“我想起了我心中的大海,那是我在故乡冈山县看到的濑户内海,没有风浪,一片宁静。在那样的海岸风景中,我看到了自己。我坐在岸边高崖上,任海风吹过面颊,久久地眺望大海,天气晴朗,让人身心爽快,只如此置身于海岸,心里便满溢着幸福感。”——赤木明登爱海,说起海,他总是满怀着千千万万的喜悦和幸福。他又有着许许多多与海有关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一个生活化的,可爱的赤木明登,也有很多关于美,关于造物的思索:
2017年12月6日
其他

当料理家们说,要寻找日常生活里微小幸福的时候……

2004年的早春,料理家飞田和绪、摄影师公文美和、造型师久保百合子,还有编辑高桥良枝一起,在六本木后街的一家日式餐厅里会餐。在闲谈中,突然从谁口中冒出了这么一句话:“来做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杂志吧!”“好像很有趣!我们做一本吧!”大家立刻予以热情的响应,最初完全没有考虑过做杂志是多么需要花钱的事情,以及如何去规划计算、要委托怎样的书店去出售等细节,只是凭着一股热忱就开始了创办杂志之举。于是,凭着饭桌上的一句话,四个人一起创办了小小季刊《日日》。所谓的“小”不仅是指杂志本身,负责出版的公司也同样迷你,甚至连杂志的编辑工作也全部由高桥良枝一人承担。《日日》杂志
2017年11月30日
其他

库斯图里卡:遗忘是人之所以能够活下去的原因之一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点击此处了解老库)是两获金棕榈奖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演员、音乐人,他的电影和音乐狂欢而荒诞,像欢乐的庆典一般。但在老库的人生中,伟大的小说中描述的那些悲剧他都经历过。他希望用遗忘整理自己的思绪。但是遗忘会封存稍许记忆,同时也是人得以活下去的必要因素。于是,他历时十三年亲笔撰写了“与他无关的”自传《我身在历史何处》。这并不是一部详尽无遗的自传。埃米尔将大量笔墨用在描写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的荣耀,母亲的两件套,还有与秘密情人共度的时光……只有在这些时刻,他的生活才有意义。因此,老库想用这本书留下该记住的,清除该忘记的。文丨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人生来就会遗忘。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逐渐成了人类的一项基本艺术。人总有些思绪是受激情支配的,倘若遗忘这个君王不能弱化这些思绪,不能让它们恢复理智或是变得井井有条,那我们的大脑可能就只是一个简单的集装箱了。如果没有遗忘,我们还能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吗?乌云尚且能遮住太阳,如果遗忘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掩盖我们生活中的不幸,我们只得将苦痛看作灵魂无休止的流露,若事情真是这样的话将会发生什么呢?要想活下去也许是不可能的了。至于那些巨大的欢乐亦是如此。如果遗忘不能将快乐麻痹,我们最终会变成疯子。正是遗忘减轻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假设你和另外一个男孩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课间休息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在操场上给了你一记耳光,并因此获得了女孩的芳心,这时,只有遗忘才能够抚平无法挽回的爱人带给你的伤痛。时间逐渐消逝,相纸上的涂层晕染了照片,而伤口也慢慢结了痂。人是如何感受历史中那些巨大灾难的呢?又是怎样度过那些灾难的呢?无论是在灾难前还是在灾难后,遗忘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因为看到大众是如何能够忘却历史动乱的动机,又是如何轻而易举地把日后精心编造的解释当作事实,我将遗忘从因果原则中除了名。波斯尼亚战争之后,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民族主义分子得到了拥戴,好像他们是多民族波斯尼亚的伟大捍卫者,以此来迎合那些大国的军事和战略企图;然而处于所有边缘地位的受害者却压根儿没被当回事,当然曾为上面提到的企图服务的那些人则另当别论。因此我从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遗忘就像一扇闸门,通过这道闸门我们排出关于过去的繁重而讨厌的思绪,关于未来的思绪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被清除。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人生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不会有什么改变。经历了巴尔干战争的灾祸,经历了塞尔维亚的炮火,就连我自己也开始练习着遗忘,至少是练习着驱逐萦绕在我心头的思绪。就在事情刚有点进展的时候,我在家中招待了一位电影批评家,20世纪90年代,他在好莱坞可是个能呼风唤雨的人物。是他让我突然意识到遗忘可以凭借对真相的无知而存在。当时正值库斯腾多尔弗国际电影节。一天,乔纳森打开电视机看到一档英文播报的俄罗斯节目,这个节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电视里播放的是一部纪录片。由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找到我对我说:——我一直都以为是我们,是美国人,将欧洲从纳粹的手中解救了出来,但是照我刚看的俄罗斯节目来说,没有他们,这场解放根本完成不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俄罗斯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这倒是真的,只不过2500万人丢了性命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刻意将语气伪装成很随意的样子,就是为了让我的朋友接受这个历史事实,而不是火上浇油。我生怕我这位贵宾会为我的话感到不满,会猜想我是要指出他有多么无知。他脑袋里的空白显然是长期受到误导而造成的,但是习惯带着这样的空白生活就无药可救了。如果想从这个深渊中爬出来,很可能会就此打开怀疑全世界的突破口,那时你甚至可能会怀疑可口可乐、汉堡包、好莱坞的存在是否合理了。——忘了你刚才听到的真相吧。如果你非得仔细考虑这个不争的事实,你就得穿过修理思绪和知识的车间,这会直接让你走向精神错乱的。带着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点继续生活吧。我友好地向他建议道。看样子他并没有听明白我的话,但他还是露出了一个大大的微笑表示赞同。经过一番思考,我对自己说:我写这本书还是对的。最起码能留下关于我这辈子的一点资料。俄罗斯人民参与过反法西斯战争却落得这样的结果,以后完全可能会有人把我说成个面包师;更糟糕一点的话,我可能就只是个冶金工人了。这位来自好莱坞的朋友让我对遗忘的永恒特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不禁在想有些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比如说我们的酸奶油是时间发酵的杰作,可是在它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见过这类东西,但霉菌的存在明明比酸奶油要早啊。要想解开这个谜,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战争通常都会接着大灾难而来,为什么人们只有在这些巨大的动荡之后才会有惊人的发现。为什么二战之前抗生素没有得到应用?它不也是藏在霉菌之中的吗?这个秘方曾一直被遗忘囚禁着。记忆是遗忘的前厅,它并没有给神秘留出一条门缝,因此神秘便无法穿过记忆的迷宫,最终也就无法受到理智的支配。危机和战争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变成了一种获取慰藉的方式。因为,如果没有遗忘,人如何能够适应当代世界的堕落思想?如何能够接受借着人道主义的名义发动战争的行为?如果你属于这样一个小群体,大家拒绝默默接受大国的意志,在世界格局重组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仍固执自问“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身处何处?”这些大国会向你们投出炸弹,还美其名曰“仁慈天使”。在这之后的适应过程中,遗忘就会发挥它的决定性作用了。我们越是急着忘却眼前的东西,就越是会急着向第一人称单数的“我”提出这个著名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我身处何处?”这样,我们前进得也就越快。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越快忘记课间休息时操场上的那记耳光,就会越快获得一份新的爱情。然而遗忘同时也把稍许的记忆封锁了起来,而这一部分可能正是支撑历史的重要元素。这可不仅仅是打架弄伤的鼻子那么简单。当我十几岁的时候,
2017年11月28日
其他

冬季新书 | 阅读我们生活的故事

▼我们在阅读我们生活的故事它发生在一个房间。房间正对着街道。那里空无一人,悄无声息。树木长满叶子,停放的车辆从不移动。我们不停翻动书页,期待着什么,仁慈或改变,诸如这样的东西,一条可以使我们紧密联系或分开的黑线。就是这样,我们生活的书本仿佛是空的。房间里的家具从未被移动,每当我们的影子越过地毯,它们都变得更暗一些。房间似乎就是世界。我们挨着彼此坐在沙发上,阅读关于沙发的文章。我们说它是完美的。它就是完美的。要是书中有个完美的时刻就好了;要是我们可以生活在那一刻,我们就可以再次开始这本书仿佛我们并没有写下它,仿佛我们并没有置身其中。但逼近每一页的黑暗都太沉重,而逃离的通道却又那么狭窄。我们整日读书。每翻过的一页都像一支蜡烛穿过思想。每一刻都像一个绝望的理由。要是我们能停止阅读就好了。——马克·斯特兰德<
2017年11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这是关于我一生的故事,而唯一没有提到的人,是我自己。”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11月24日出生于南斯拉夫萨拉热窝,是世界上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导演的电影《爸爸出差时》和《地下》,两度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他的《亚利桑那之梦》和《黑猫白猫》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老库的电影充满了狂欢、荒诞、黑色幽默,“家园”“战争”“爱情”是他的电影永恒的主题。他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自我意识贯穿在每部电影中。这一切与他年轻时的经历和消失的祖国南斯拉夫息息相关。
2017年11月20日
其他

赤木明登:我想把“喜欢”永无止境地追寻下去

赤木明登日本轮岛著名漆师。被德国国立美术馆列为“日本现代漆器12人”之一。1962年出生于冈山县。毕业于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系。早年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后因为对传统漆器工艺的着迷,于1988年举家迁往日本最知名的漆器产地轮岛,开始漆器的学习与创作。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三十年里,他在海边最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他在一日一日做漆的日常中不断确认,自己的坚定,是因为喜欢。这黄金的三十年也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他像一只天真的松鼠,把三十年囤积的喜爱和心得珍惜无比地捧出来给你看,絮絮叨叨地说给你听,希望你也能喜欢他的这份“喜欢”。▼接下来我要说的事,还没有名字。它们早已开始,很多人早已有感知,但不知该如何命名。既然无名,那么或许该命名,又或许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我的心因此左右摇摆着。如果我给它们起名,那么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懂了,我担心的是,在“懂”的那个瞬间,所有看不见却一直确实存在着的鲜活的东西会如烟云一样散去。所以,还是不要起名字了吧。比如和器物有关的事情。我走上做物之路,可以说是偶然,同时也是必然,然后才逐渐理解。下面,我想说很多关于器物的事,但我想表达的并非器物本身,而是围绕于器物内外的一些散漫想法。大约10年前,我曾以开玩笑的口气说:“我做的漆器,皆非原创,这一点是我最自豪的。”结果换来了苛刻的眼神,虽然睨视我的人不多,却并非没有。比如一些自负为“工艺家”和“艺术家”的人。我没有争论,只是微笑,渐渐地,用苛刻眼神看我的人消失了。我做的器物,形状基本都来自古物。那些古物出于种种因缘流转到我手上,我将它们复制了,做出成百上千上万的新碗。我渐渐觉得,也许不是我在做碗,而是古碗拥有了自由意志,操纵着我的肉体,在自身繁殖。若真是如此,我欣然接受。手中的碗虽然确实是我亲手制作,但其中不必有“我”。通过溯回到过去,我让自己消失了。小我消失后,碗就成为一个更大更深远的存在。如此做出来的器物,成为生活道具,侍奉于人们的生活,日日被使用,渐渐被磨损而去。经历磨损和丧失,它们成为了永恒。构思创造出新技术技法的人更受尊重,在作品中张扬人性的艺术家更被关注,这是至今为止手工制作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在”不过是一段短小插曲。我认为,在传统的世界里,个人的作品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并不存在的“自我”,同时试图主张自我,想借此相信“自我”是存在的。这样太累,现今时代里,何不轻松一点。这本书写的是2007年到2011年间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几年里世界发生了剧变。变化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而且是更根本的东西。夸张点说也许晦涩难懂,那就是人的活法、对如何生活的困惑等意识正在发生流动。走到死路上的政治和停滞不前的经济确实令人烦恼,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是朝好的方面发生的变化,正在日常的消失中崭露头角。现在,我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了希望。一个新时代正在开始。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从今以后一直将漆做下去。最近很少一边听音乐一边干活了,广播也很少听,也不闲聊了。我闭口不言,但一直在对话,在和我内心的某样东西对话。我愿意通过对话,安静地降落到自己心底的最深处。▼《无名的道路》[日]赤木明登
2017年11月16日
其他

他是INS最暖网红,每天为恋人做一份不重样的完美对称早餐

爱情总会让人犯傻,当初以爱为名所做的事过后往往令自己羞愧不安,但是,那些为爱而生的行为却从此在世上留下了最美的痕迹。英国的迈克尔·徐,自2013年开始每天为恋人做一份完全对称、日日不重样的早餐,并且每天将这份特别的早餐在早晨7:30准时分享到Instagram上,至今从未间断,已经发布了1300多天。
2017年10月25日
其他

这有一本告诉你如何好好游玩的工作手记

陈绮贞从《旅行的意义》唱到《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从“你收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到“青海或三亚,冰岛或希腊,南美不去吗,沙漠你爱吗”,将“旅行”这两个字,狠狠地与美好的邂逅、浪漫的爱情挂上了钩。但是,如果旅行变成你的工作呢?你还会不会像向往邂逅和爱情那样,向往一场场旅行?下面,让这本《林子大了》告诉你,工作和旅行的碰撞,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2017年10月23日
其他

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自己坚定了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八十八个琴键,明明白白。键盘并非没有边际,而你,是无限的,琴键之上,音乐是无限的。这一点,让我欣喜,也让我的生命得以延续。”▼《海上钢琴师》[意大利]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2017年10月10日
其他

我无法告诉你人生应该怎么过,只能讲个故事给你听。

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每个人的人生,不是这里漏一点,便是那里漏一点。“万全”两个字,是永远追不上的。
2017年9月26日
其他

5分钟让你成为饭桌上的文化人

世纪后半叶的米兰主教。他虽贵为王公贵族,过的却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甘于粗茶淡饭,变卖衣服、家具,甚至连壁挂也拿去贩卖,将所得全数捐给穷人、孤儿与病人。丹尼尔·克雷斯皮《圣嘉禄用餐》(The
2017年9月15日
其他

廖一梅:这三本书放在这里,就是我的前半生。

9月10日周日下午,在北京单向空间(花家地店),我们邀请到“悲观主义三部曲”作者廖一梅和编剧史航,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谈论了“悲观主义三部曲”周围和背后的故事。廖一梅和史航分享了他们对于自我和爱的理解,描摹了一个疯狂的年轻时代。年轻的我们鲜活热烈,不管不顾,充满正能量。你从这场发布会中收获了什么?先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以下为浦睿君删减整理版,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活动视频~)
2017年9月13日
其他

与白洲正子一起,在旅行中结识美的器物

“幽幽紫野茜草生,伴君游,心忧戍卫众,得君振袖释心怀。”每当坐火车从近江八幡途经草津,我脑中总会浮想联翩,这首和歌说的就是这一带吧。近江八幡市的夜晚
2017年9月12日
其他

巨匠与巨匠相遇,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她是散文家,是文学评论家,是鉴赏家,也是古董收藏家。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美学大家,今天我们谈论的日式美学,侘寂之意、简素之美、生活美学,或多或少都与她相关。她是能剧传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能剧演员,是日本最后的贵族。她,是白洲正子。少女时期的白洲正子她有着深厚的美学功底,这种功底,不仅源于“坚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物,就会培养出一副毫不迟疑的审美眼光”,还来自多位文化大家的师承。她4岁起先后跟随两代能剧宗师梅若实、梅若六郎学习日本最古老的戏剧——能剧;成年后受收藏家细川护熙、国宝级鉴赏家青山二郎影响学习古美术鉴赏;文学上,她受教于文学评论家河上彻太郎、小林秀雄等大师级人物。她师承“巨匠”,又与“巨匠”知交。文学家水上勉、收藏家秦秀雄、文学评论家画家黑田清辉、木艺家黑田辰秋、摄影家入江吉泰、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设计师三宅一生、花道家川濑敏郎、收藏家坂本五郎……在以男性为主的二十世纪日本文化圈,白洲正子毫不露怯,绽放出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才情之花”。她与这些人的相遇被她写进随笔集里,充实着一个个关于能剧、花道、织染、茶道、古美术、山岳水文的故事。这些风华绝代的文化巨匠们,交游往来间的碰撞迸发出的,无一不是“美”的闪光。白洲正子与她的能面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白洲正子的回忆,看一看这些巨匠之间发生的故事,品一品那些她挽留呈现的日本“旧时之美”。青山二郎
2017年9月1日
其他

廖一梅:每个人都在谈论爱,但其实说的都是需要。

《琥珀》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中篇。登徒浪子高辕以为自己诱惑了年轻单纯的女孩小优,但小优的接近,也是怀着自己的秘密目的。诱惑与被诱惑,坚持和背弃……这是因“一颗心脏”而起的爱情故事。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

岁就想着以宫中寻找乳婢的名义给自己找女人;宋徽宗玩物玩女人,终致亡国,关于他的故事,留待以后细说。公元1101年,苏东坡死在常州,距离北宋王朝的覆灭,只有25年。
2017年8月14日
其他

八月书单 | 愿和你在每一个境遇相遇

书中精选250幅高清照片,包含通俗易懂的咖啡知识文化讲解、15家东京精品咖啡馆深度走访、26家东京咖啡好铺达人点评、140家东京独立咖啡馆概览……寻着咖啡的香气,一起去探访那些特色的日系精品咖啡店。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活动推荐丨上海书展期间,邀你体验一座致幻的语言迷宫

TA旁若无人地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和视角,TA的创作源于日常,却又在其之上跳脱,构筑着幻境。在这里看不到“青春疼痛”,也看不到“成长领悟”,只会与TA一起,在某个架空的世界里,触发一场全新的冒险。
2017年8月9日
其他

除了“往后退几步”,伦勃朗还可以怎么看?

伦勃朗一生命运多舛,少年时得志,30岁就已达到事业巅峰,曾是阿姆斯特丹黄金时代最炙手可热的画家;中年时妻儿相继离世;晚年的他生活凄凉,甚至有时是屈辱的,1669年去世之时,几乎没有任何财产。
2017年8月4日
其他

叮!您有一份东京咖啡寻味地图请查收!

在日本,与其谈论咖啡文化,不如说,咖啡即是文化本身。日本的咖啡饮用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技艺积累可谓广博深厚,从18世纪随着荷兰商船登陆起,这种捉摸不定又迷人的浆果种子萃取液就在一代代咖啡职人和日本民众的相互拉锯中,日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让我们随着《东京咖啡时间》的寻味地图漫步东京,一起感受咖啡的美味与醇厚!世田谷区以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区而闻名的东京区部。
2017年8月2日
其他

苏东坡这个耿直boy,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

代表苏东坡一生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黄州完成的。《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职事帖》《一夜帖》《梅花诗帖》《京酒帖》《啜茶帖》《前赤壁赋卷》等。其中,《寒食帖》,是他书风突变的顶点。
2017年7月28日
其他

怎么证明一本书的作者是你而不是博尔赫斯

上周给大家推荐了20条价值3000万的畅销小说写作指南(点击蓝字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你真的借鉴并写了一本书,还参加了神秘的写作大师训练班?你掩藏自身气息,隐匿自身性格,跳脱于日常,旁若无人的建立起新的世界和视角,以新的人格创作了一部小说。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证明一本书的作者是你,还是新的人格,还是博尔赫斯?
2017年7月25日
其他

跟着纽约客,足不出户看世界

1945年,《纽约客》漫画艺术在经历了震惊、惊奇、欢笑以及放松后,最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所带来的令人愉悦的创伤中解脱出来。1945年,漫画家们纷纷用作品来纪念战争结束的一天,米沙
2017年7月21日
其他

这里有20条价值3000万的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形式是最容易的创新,也是最容易设置读者门槛的。但不要以为形式可以替代内容,形式只有在和内容高度互为一体的情况下才相得益彰。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只在乎形式往往会陷入自娱自乐中去。
2017年7月19日
其他

翻开这本日记,偷窥奈良美智的小秘密

奈良美智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你几乎感受不到和他的年龄差,他的眼神透过笔下桀骜不驯小小女孩,平和地在和你对话。他的负能量会迅速被积极的意志镇压,没有任何戾气,心里装满的是诗意的温柔和坚定。
2017年7月14日
其他

它们,从17世纪开始,就是流行娱乐的通用语言……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有趣的绘画。尽管卡通和漫画的历史并不像人们有时认为的那么悠久,但自从17世纪开始,它们确实就已经成了流行娱乐的通用语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其最受欢迎的幽默绘画形式,也都有——或者说,曾经都有——用来刊载它们的杂志。既然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趣的绘画和古老的杂志,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就值得一问:为什么留下的是这些漫画?为什么刊载它们的是这些杂志?这一幅漫画和其他漫画到底有什么区别?是什么能让人们一眼就认出这是《纽约客》的漫画,而不是《笨拙报》或者《花花公子》的漫画(那些对于《纽约客》来说太活泼的漫画通常都“失落”且“愉快”地刊登在了这些杂志上)?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本书里的漫画解放出来。这些漫画历史悠久,从杂志诞生之初,一切都在疯狂发酵的20世纪20年代,到如今狂躁不安的新世纪,它们曾经不偏不倚地反映社会历史,现在却成为了塑造时代的一部分。回想起《纽约客》的漫画,它们大多都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宏大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很明显地画出了人们在大萧条时期的状态,而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则充分表现了社会走向经济繁荣的过程。但这些都只是时代变迁中几乎微不足道的变化,而上千幅漫画作品集中在一起则反映了历史车轮驶过时留下的车辙。当我们想起《纽约客》漫画的时候,没有人会想起其中的某一期、某一幅画,甚至某一句配文。当然,有些配文确实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比如:“我说它是菠菜,见鬼,它就是菠菜”还有“要不‘永远也不’吧?‘永远也不’可以吗?”以及“在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你是条狗”。但我们不会在深夜突然醒来,回想这些有趣的段子;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浮现在眼前的是画面。当我们想起《纽约客》的漫画时,我们想到的是双眼可及的人像和社会形态。从编辑的角度来看,《纽约客》的漫画是没有什么主题可言的,不过这些漫画却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其中有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海伦·霍金森笔下庄重、警惕的女护士长;彼得·阿尔诺笔下瘦骨嶙峋的狂欢者;詹姆斯·瑟伯笔下秃顶、苍白的丈夫和阴森森的康涅狄格州健硕的女子;爱德华·科伦笔下穿着大衣张牙舞爪、活泼欢快、极度乐观的母亲;罗兹·查斯特笔下耸着肩膀、上气不接下气、毫无希望的后现代怪胎。但我们同时也不会忘记那些相对来说更古怪、小众的漫画家:詹姆斯·史蒂文森笔下帕克大道与南汉普顿沾沾自喜的人;李·洛伦茨笔下好色的广告商;肖恩·戴笔下忧心忡忡的公司经理和他们成对角线似的眉毛;巴尼·托比笔下机智的孩子们。还有一些漫画家能够仅仅利用建筑来反映社会形态,比如说弗兰克·莫德尔笔下拥有优美比例的黑白博物馆,以及查尔斯·塞克逊笔下令人震撼的国际化大楼。还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画面中的气氛而记住它们:小怀特尼·达罗对光影的微妙处理呈现出了小说家约翰·契弗笔下的黑暗世界和光明希望;罗伯特·曼考夫的精致、柔软的点画,偶尔夹杂着其锋利的幽默语句。以上所提到的每一位艺术家所做的事情都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发笑而已——或者说,如果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那也不是漫画本身让我们发笑。他们用铅笔在纸上落下的痕迹总结了人们的思想和历史的瞬间。《纽约客》的漫画家们在一页页的纸张中,包裹了——也可能是埋葬了——现实社会的所有一切,而又不会让我们看得精疲力竭。与那些要用两千多个单词才能表达思想的作家不一样,这些漫画家们能够依靠抓取某一个瞬间、某一种风格,几笔勾勒就表达出同样的思想。而我们这些笨手笨脚的门外汉就只能惊讶地欣赏着这些不被人歌颂,甚至都没办法养家糊口(他们通常都会对你抱怨这件事情)的世间百态“速记员”的作品,想象着上个世纪曼哈顿岛以及周围发生的事情。“呃——你在下面有没有看到一支,嗯——精美绝伦的口红?”《纽约客》漫画的风格,尽管不是一成不变,却能在全世界的漫画风格中独具一格。因为无论《纽约客》的风格如何变换、简化,它总是蕴藏着一颗现实主义的种子;总是通过真相,而不是奇思妙想,来传递信息;总是更注重真实,而不是标新立异。哈罗德·罗斯对于漫画要“真实”的这种坚持时刻跟随着他——“那不是管家,那是银行家。”“书架上的那个女人是活着,还是窒息了,还是死了?”——他的继任者也一直守护着这份坚持,这可不仅仅是吹毛求疵。罗斯的直觉告诉他,一幅好的漫画应该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很长时间以来,那些为《纽约客》提供和编辑漫画的人都喜欢把漫画叫作“绘画”,而且,尽管这样的习惯已经不复存在,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还是让这些漫画显得更加特别。它们一开始都只是绘画,经过修改和编辑才成为了好笑的段子。总体来说,《纽约客》的漫画非常生动形象,但并不花里胡哨。连环画和漫画都与荒诞、古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脱胎于英式和美式插画的《纽约客》漫画的整体风格则更加轻松沉着,更加反映现实。《纽约客》漫画像是一条明亮的小巷,并且已经成为了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抒情现实主义插画的哨岗。《纽约客》的大多数漫画家绝不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他们都是迫切想要用笔墨描绘出现实三维世界的艺术家。《纽约客》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家和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画家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画家——本·杜·波伊斯、斯特海默、马什——的艺术惟妙惟肖,欢快活泼,对中央公园、第五大道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所做的简洁描绘,都在《纽约客》的纸张间缭绕回荡。(实际上,本文作者本来打算写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纽约客》漫画和雷金纳德·马什的蚀刻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过他后来发现,那幅他本来打算赞美其拥有蚀刻画特性的漫画正是出自雷金纳德·马什之手。)当伟大的美国风格最终形成的时候,我们的现实主义将会占据重要位置,而《纽约客》漫画也将会为这一风格的形成做出卓越的贡献,就像杜米埃和居伊的漫画为法国19世纪的城市写实主义做出的贡献一样。然而那种带有观察性的现实主义冲动也总是和极简主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国特有的狂躁不安背道而驰。彼得·阿尔诺是《纽约客》毫无争议的天才漫画家,他以漫画中经久不衰的词组缩写和电报简化字而被读者记住:用X来代替俱乐部会员醉醺醺的眼神,用O来代替合唱团女孩望着远处的空洞洞的眼睛。这些有意识的风格化创作,比如那仿佛由埃及铬金装饰的对科瓦鲁威亚与索格洛的记忆,激发了人们对20世纪20年代的感情,而这一切都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了这本书里。尽管现在,这些漫画从总体上来说也许并不能代表《纽约客》的主流风格,但它们曾在不改变主流风格的前提下为其减去了沉重的负担。正是由于力求用一些有识别度的象形文字来达到简化效果、对直奔主题的需求、追求正确以及还原真相的诉求之间的碰撞,《纽约客》最精彩的漫画才得以呈现给读者。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创造幽默但又不止于幽默——赋予了纸张活力和生命力。这两者之间的角逐——漫画的简洁和社会报道的复杂——成就了《纽约客》漫画的天才之处。想要探寻真相的强烈欲望和想要创造幽默的冲动让嘲弄不再有轻易的恶意、廉价的指责和故意的讽刺。这就让经典的《纽约客》漫画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了全新的东西:一种讽刺的安宁。这是一种没有过分夸张的讽刺、反映真相的讽刺、客观的讽刺——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任何事物进行嘲讽。这种隐秘的安宁、迷人的中立,注定会使一些更喜欢直白地表达愤怒的人恼火,不过这种安宁也为《纽约客》漫画的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让买到《纽约客》的读者一定会先翻开漫画的那几页。他们喜欢这些漫画,因为它们有趣,但更因为它们面对现实时沉着、冷静的态度。也许《纽约客》里有乏味的漫画,但绝不会有充满偏见的漫画。(翻开杂志,一幅漫画的轻松和诙谐中和了毗邻专栏的严肃;也让与之出现在同一页,勉强机智、稍显有趣的文字作者也产生同样幽默的感觉。智慧并不会传染,不过优雅的思想可以给整个页面带来同样的气氛。)当然,教人如何成为艺术家的公式并不存在,而要成为那种让人一看见某幅漫画就想起作者本人的艺术家更是难上加难。虽然瑟伯很难称得上是这种艺术家,但正如奥登所写的那样,他就是那个画出“工业人草图轮廓”的漫画家。查尔斯·亚当斯的作品,即使被广告商滥用了几十年,其记录世界并用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的魔力依然不减,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还有索尔·斯坦伯格——平面印刷界的毕加索——是一位永恒的漫画家,虽然他很讨厌“漫画家”这个词。(他不喜欢别人叫自己“漫画家”,正如他不喜欢被人叫作罗马尼亚人、犹太人、秃子,虽然他确实是罗马尼亚人、犹太人、秃子:天才就像间谍,在各种各样的人和边界之间穿行,并且不喜欢在护照上留下任何痕迹。)《纽约客》的漫画最擅长发扬虚构小说的特点:将风格和特点像木乃伊一样封存下来,展示给我们真实的生活。说到底,这是一种对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记录,而不仅仅是插图;是用多种多样的风格来塑造多种多样的世界的能力,我们正因为如此才一次又一次地寻回那些已经埋藏在我们记忆中的绘画。《纽约客》的漫画朴实无华,只为给读者带来欢乐,但是翻阅本书,读者也会不禁思考,这些艺术家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风趣或严肃的艺术形式,他们还给予了我们思想的棱镜,折射出时光的流逝。《纽约客漫画全集》[美]罗伯特·曼考夫
2017年7月7日
其他

浦睿文化夏季书单来袭!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品题材包罗万象,风格变化多样,作者隐藏在精心编织的故事和不同写作者的身份之下,展示了一个荒诞、离奇,让你怀疑的新世界。小说集同时展示了作者对于不同风格、类型、题材的小说的写作能力。
2017年7月2日
其他

不思议图书馆开张,“馆长”寺山修司有话说

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逛书店?在书店里你喜欢什么样的书呢?我这里有一本书,有人用他多年逛旧书店的收获建造的一个图书馆,馆藏颇丰,收录众多记载着奇异故事的书和新鲜诡谲的故事。如果你喜欢奇闻趣事,喜欢那些闻所未闻的冷知识,那一定不能错过这一本《不思议图书馆》,跟着馆长寺山修司一起,在这座不可思议妙趣横生的图书馆中,漫步徜徉,收获趣味和惊奇。
2017年6月27日
其他

我就是要过被钟爱之物包围的生活

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日本潮流文化与生活方式引导品牌BEAMS,通过探访包括品牌社长、买手、采购、公关以及店员等多个职位的130位员工的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喜欢摇滚乐就在家里堆满唱片;热爱夏威夷就放上海岛风情的装饰;日常的T恤和旅行带回来的手工艺品都使房间拥有自已的味道……这130位员工的家让我们看到,相信被钟爱之物包围的简单喜悦,生活在喜欢的物品和人周围,就是最快乐的。有人想要“养只黏人的小猫和一只大的温柔的狗狗”,就有人“不想拥有太多情绪,一杯红酒配电影,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美好生活对每个人的定义可能不同。但不管是拥有大house,还是住在出租屋;不管是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我们都要有底气把家变成想要的样子,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2017年6月9日
其他

这本黄磊主编的MOOK教你在如何餐桌上打造最美生活

食物与食器之间,总有神秘的牵引。有的时候,看到某种食物,总会一秒就想到,啊,这个东西一定要放在一个陶做的大碗里。又或者,看到一个喜欢的器皿,会立刻联想最适合装在里面的美味应该是什么。食物与食器之间的关系,搭配得当,二者相得益彰;搭配不当,不免让人少了许多兴致。在注重生活质感的人们的眼中,每一种食物,都有它最好的“归宿”:大米,要用陶制的土锅焖煮才能激发最本真的稻谷香气;鲷鱼茶泡饭,要用大的片口碗盛放才够味;腌笃鲜,就应该和搪瓷锅待在一起,如此唤起旧时光的记忆......北大路鲁山人曾说过:“器皿是料理的衣服。”这话一点儿也没错。盛装食器精心的搭配,使食物带来味觉享受之外,也传递视觉的美好,饮食过程中的感官愉悦有了更多层次。此刻,餐桌上的器物,也是传递煮饭人和吃饭人情感的一种可见、可感的有形存在。在食器的串引下,居家日常的步履缓慢了下来,就是在准备食物的同时挑拣盛装器皿的这个细微动作,让日日重复的饮食成为一件富有新意的事。吃饭是小事,但也可以很郑重,餐桌上,钵、盘、碟、碗的组合和搭配,总能为吃饭的人带来好的心情。餐食的享用,不再只是味蕾的单一满足,食器的形制、材质和背后流转所经过的时间,“喂饱”了食者的精神。这也是黄磊创立的生活方式品牌“黄小厨”一贯的理念,“一箪食,一瓢饮,不只动用味觉,更连通五感,直达内心与幸福感有关的那个部分。是每一天的时光里,善待自己,善待家人,与日常生活互道爱意的重要时刻。”这次,“黄小厨”和“浦睿文化”联手打造MOOK《长物01:食器之味》,就是希望能将这份对待一饭一蔬的郑重分享给热爱生活的你。关注餐桌上的生活美学,祝我们都能在日常的琐碎里得到爱与幸福。识
2017年6月7日
其他

田中昭光:生活也要过得像原野上的花!

在日本古都奈良的春日大社对面,有一家小小的古美术店“友明堂”。来奈良的旅客,常常慕名找去友明堂,不为买古董,只为品一口店主亲手打的抹茶,赏一赏主人亲自采来、搭配古器的野花。“友明堂”的店主,雅号“无法庵”的田中昭光先生,是一位“爱花成痴”的人。原野间自然生长着的寒红梅、辛夷、菖蒲、随意草、昼颜、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被他搭配以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弥生土器、油壶、竹篓、香炉等等古器……总是能有自然随性的野趣和清净淡雅的禅意。(田中昭光花作)日本茶圣千利休“茶道七则”中的第三则,就是“如花在野”,意思是“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七十七岁这一年,田中昭光用一年的时间,在奈良郊野探访花叶逾百种,以“如花在野”为训,搭配“友明堂”的珍藏古器或日用器物,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如同在野外绽放”般的插花效果,做成了这一册四季花物语《如花在野》。(田中昭光花作)田中昭光在序言中写道:昭和三十四年(1959)我二十二岁,结婚刚一年。我在奈良春日野町开了家店,坐落在东大寺和春日大社附近,是块宝地。然而无论摆上怎样的商品都无法大卖,无奈之下,我索性摆上自己喜欢的古美术品供客人欣赏。许是因为我没什么欲望,顺其自然的这种心态,总算是撑到了现在。在店的正对面正好是国立博物馆,许多学者和雅屋的主人们常常光顾本店,让我受益良多,心怀感激,于是偶尔也会在别院招待大家。此时回首,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插花,也是因日日生活所迫。有幸我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时亲自去感受四季花草魅力所在的环境里。一方面是为了生意,加之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我一入手喜欢的古器就想插上花来招待客人,如此才有了现在的我。我如今也终于像松永耳庵先生所赐的
2017年6月6日
其他

28位纽约客要还原你好奇的每一种现代都市生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里是纽约,也是北京、上海、巴黎、东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纽约为蓝本,讨论生活在世界超级大城市必然面临的种种困境,由今日之纽约,窥视每座现代都市的明日面貌。1几年前,我用奶奶留给我的遗产在曼哈顿买下了一间公寓。我奶奶的父亲曾经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律师。奶奶的寿命长过她的三任丈夫,而且理财有方,她在坟墓里“大笔一挥”就把我的社会地位提升了一个档次。
2017年5月23日
其他

就在5分钟前,我家喵一个猛虎掏心把我压醒

还记得浦睿君发起的互动征集“养宠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吗?(戳蓝色字回顾)我们邀请了猫的天空之城书店一起发布活动,感谢猫空对活动的支持(*/ω\*)这里送上活动留言的精华整理——12个和宠物的故事。@懶貓兒其实猫狗都养过,狗狗是之前和别人合住时帮忙照顾过,但作为一个懒惰的人(请看我名字),养猫才是最适合我的。会一边抱怨他们吃用的比我还贵,一边在某宝上给猫主子剁剁剁,反而自己的东西货比N家之后还舍不得提交订单≥﹏≤一直都是到自己都受不了才会收拾自己那乱哄哄的窝,养了主子后每天都打扫只为让他们打斗滚地能舒服点;对味道敏感,每天几次为他们铲屎铲尿团;偶尔出门两天,才坐上离开的车就开始想念他们,一会时间念叨不下十遍,然后回去就会发现满地的纸屑等着你收拾……偶尔能享受他们蹭过来撒娇,偶尔他们打斗经过时不小心在手脚划下抓痕,躺着时会被连续的从脚踩到头,会趴在你胸上然后屁股对着你的脸,会每天一大早比闹钟还准时刮门叫嚷的让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其实养个小宠物真的是很多乐趣啊
2017年5月16日
其他

我们从没有过轻而易举的光明

1968年7月5日,星期五,在美国最高法院内镶嵌着橡木板的漂亮东会议室里,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EarlWarren)正近距离接待一百多名新闻记者。以前,首席大法官很少跟媒体接触,但是自从他打算退休并等待继任者到来,新闻记者就蜂拥而至,争相报道他。有家报纸描述说:“首席大法官比先前更放松,更没有顾虑,也更愿意跟大家交流。”77岁的沃伦从容地回答了一系列问题,涉及他在最高法院任职15年间的重大判决与极具争议性的司法意见。当有记者问他,在他任职期间,哪个案件最重要时,沃伦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贝克诉卡尔案(Bakerv.Carr)、雷诺兹诉西姆斯案(Reynoldsv.Sims),以及相关案件。这些案件加在一起,确立了在州议会和联邦国会议席分配中的“一人一票”原则。在他退休之后,也有人多次问他同样的问题,厄尔·沃伦承认,他的回答让大多数人感到惊讶。了解美国最高法院工作的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以为,首席大法官会选择他任期内判决的某个里程碑式的富有争议的案件:可能是1954年判决学校种族隔离危险的布朗案,或者是1963年判决所有刑事被告都有权获得律师辩护的吉迪恩案,也可能是1965年判决的米兰达案,该案要求警察在讯问疑犯之前告诉他们有权保持沉默,不必主动认罪,在回答任何问题之前,都有权先咨询自己的律师。但是沃伦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从他1969年6月离开最高法院到5年后去世,沃伦一次又一次地坚持认为,重划选区判决比其他所有的判决都重要。对他而言,重划选区案是实现美国的真正民主的最重要举措。在判决贝克案和雷诺兹案之前,美国的民主是人为扭曲的民主,因为大多数的州议会,至少有一个院的议员代表不是根据人口基数选出的,它们划分选区的方式,是故意让某些公民比其他公民更有发言权。比如说,从该州某个选区选出的议员,可能代表着1万名选民,而从另一选区选出的议员,代表的选民数量可能比它多2倍、5倍,甚至10倍。与隔离黑人的《吉姆·克劳法》一样,这种做法不符合民众自治的要求,也违背了民主的最基本要素,却有很多人为之辩护。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墨西哥湾到五大湖区,从夏威夷群岛到阿拉斯加半岛,小镇和偏远地区的居民,都受益于这种不成比例的政治权力;而居住在大城市的公民,则为了能在州政府中发出声音而奋力抗争。选区划分上的不公平,使得乡镇选出的议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分配州资金,用来为自己的家乡选区修路、建桥、建学校,而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对城市及其郊区选民的税收。由于州议会一般掌握着选举联邦议员的选区划分权力,在联邦层面,人口稠密地区的选民,同样在国会中缺乏相应比例的代表。很多与美国大都市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和利益团体,也同样得益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少数人统治规则。立足于城市的公司和资本家总是在州议会和联邦国会的大厅里竞逐权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完全收买了州议员和国会议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些人极力游说立法机构,希望限制“新政”的影响力。到了20世纪中期,很多企业和商业组织的领袖相信,来自偏远与人口稀少地区的议员,比来自城市的议员更可靠。这些工商领袖积极捍卫既有的选区划分方式,希望立法机构能够倾向于工商企业,抵制劳工和工会,降低税收,限制政府开支,将政府监管降至最低程度。在整个美国,选区划分上的不公问题,既涉及根本性的公民权和选举权之争,也与劳资双方的对抗相关。在工商企业密集的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几个州,比如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那里的大城市容纳了大量的蓝领工人和少数族裔居民,选区划分上的不公,限制了劳工和民权积极分子的政治权利。相比之下,在美国的南方,劳工组织比较弱,选区划分不公成为“白人至上”的基石,保证了在最积极支持种族隔离的选民中,能选出最多的代表,由此也进一步推迟了非洲裔美国人获得公民权和选举权的进程。20世纪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及其郊区的人口在急剧膨胀,而选举议员的选区划分却基本维持不变,少数人统治的问题在各个地区都更加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个体公民、城市官员与妇女选民联盟之类的市民组织开始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因为在位者的联合阻挠,他们的努力一再失败。当选议员不愿重划选区,丢掉自己的席位,他们忽视州宪法的要求,也不害怕法律或政治上的追究。州法院虽经常认为选区划分不公违反了州宪法的要求,但同时判决表示选区划分问题属于州议会的立法范围,法院不能干涉。1946年,在对科尔格罗夫案的多数意见中,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FelixFrankfurter)大法官暂时排除了联邦司法干预选区划分不公的可能性,他写道,联邦法院不能踏入这样的“政治棘丛”。尽管他也看到,在科尔格罗夫案中伊利诺伊州的国会选区划分极其不均衡,但是法兰克福特还是认为,只有州议会和州法院才有权解决选区划分争议。在接下来的15年里,联邦法院引用法兰克福特大法官在科尔格罗夫案中的意见,拒绝受理涉及州议会和联邦国会选区划分不公的案件。1959年,田纳西州议会又一次否决了重新划分选区的提议,自1901年以来每年都是如此。该州最大城市的议员提起了后来成为贝克诉卡尔案的诉讼。三年后,意见不一的最高法院推迟判决田纳西案提出的问题,但仍给主张重划选区的积极分子带来了一场重大胜利。尽管法兰克福特大法官提出了激烈而充满激情的异议,最高法院还是判决联邦法院有权决定立法选区划分不公是否违背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对于大法官而言,田纳西案的判决意见同样非同寻常,它促使最高法院的两名大法官最终辞职。贝克诉卡尔案并没有像我们后来常常误解的那样,为州政府确立了一条划分立法选区的标准,但是这项判决确实为联邦法院打开了一扇大门,允许诉讼当事人挑战拥有过多议员的乡村与小镇选区。这样的诉讼随之而来,形成一场运动,将近40个州的律师和原告提出诉讼,宣称本州议会和国会选区划分不公。1963年10月开始的那个开庭期异常喧嚣,其间曾因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悲剧而中断。在这个开庭期,最高法院庭审了七件关于选区划分不公的案件,并发表了法院意见。在每一起案件中,最高法院大法官都必须面对他们在贝克诉卡尔案中所回避的问题:宪法中的“平等保护条款”到底要求怎样的选区划分标准?1964年2月,最高法院宣判了威斯伯利诉桑德斯(Wesberryv.Sanders),这是来自佐治亚州的一起选区划分案。最高法院判决说,每个州划分的国会众议员选区都应该尽可能地包含同样数量的居民。在处理国会议员选区划分不公的问题上,最高法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接下来的行动却更重要,也更具争议性。1964年6月15日,最高法院宣布,宪法中的“平等保护条款”要求实施两院制的州议会的每一个院都应该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划分选区。这一判决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连要求重新划分选区的人也没有预料到最高法院的步子会迈得如此之大。最高法院挑选亚拉巴马州的雷诺兹案作为载体,来宣布这项判决。最高法院提出,美国联邦国会中的一院(联邦众议院)主要按照人口分配议席,另一院(联邦参议院)依据其他因素分配议席,这种“联邦模式”并不适用于各州。同一天判决的卢卡斯案,虽然没有雷诺兹案那么知名,却是最高法院那天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判决。在卢卡斯案中,最高法院明确表示,尽管多数大法官在雷诺兹案中提出的选区划分标准不那么严格,但是该案的判决意见要求州议会两院选区的划分不得偏离人口数量平等的基本原则。到20世纪60年代末,最高法院已判决所有选举产生的市县一级官员,包括市议会、县议会议员与学区委员会委员等,都必须遵循同样的选举标准。最高法院关于重新划分选区的系列判决影响深远,几乎迫使每一个州重新考量本州的选区划分方案。《华盛顿邮报》称这些判决为“波澜壮阔的解放之举”,为“美国维护民主制度”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并非所有的社论和专栏都支持最高法院的行动,也有人将最高法院的判决视为沃伦法院再次超越自身权限的证据。比如说,保守派的专栏作者戴维·劳伦斯(DavidLawrence)就表示,重划选区判决是美国历史上“司法分支滥用权力”最严重的体现;而威廉·怀特(WilliamS.White)则宣称,最高法院此举是要使“城市居民和利益团体成为掌控我们国家事务的、不受挑战的全能主宰”。这类反对意见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在沃伦法院期间,最高法院的判决激起了保守派的广泛批评,这样的抗议只是其中一部分。沃伦法院结束了种族隔离,废除了州政府支持的学校宗教祷告要求,肯定了已婚夫妇自己控制生育的权利,为刑事案件被告(无论是否贫困)提供律师辩护,扩大了美国宪法尤其是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保护范围,提出并捍卫了一系列此前不被认可的个人权利。对于其中的每一次判决,保守派和右翼极端主义分子都提出了批评意见,并将他们最激烈的批评言辞集中于首席大法官沃伦身上。1961年,就在大法官判决说法院不得采用非法搜查获取的证据之后,强烈反共的约翰·伯奇协会(JohnBirchSociety)*发起了一场“弹劾厄尔·沃伦”运动。约翰·伯奇协会的成员都是右派分子,他们甚至认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Eisenhower)是共产主义分子和叛徒,他们出版了自己的小册子和通讯,并在美国高速公路沿线的广告牌上张贴他们的主张。尽管他们的弹劾运动没能启动国会的弹劾程序,但这场弹劾运动一直持续到沃伦退休,而且给针对首席大法官及其美国民主概念的批评意见提供了依据。保守派对于沃伦法院重划选区判决的反应非常迅速。在联邦国会,南方民主党议员与来自乡村选区的两党议员一起,提出了几项剥夺最高法院权限的举措。很快,反对重新划分选区的势力就和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埃弗雷特·德克森(EverettMckinleyDirksen)成为盟友。德克森与全国性商业组织—比如美国商会和全国制造商协会—联系紧密。德克森主张增加一项宪法修正案,允许州议会可以不依照人口基数划分其中一个院的选区,但是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参议院的足够支持。他与其他一些人转而开始鼓动各州议会,让它们申请召开1787年制宪会议之后的又一次制宪会议。德克森雇用惠特克–巴克斯特公司发起大规模的游说活动,这家公司是现代政治竞选管理方面的先驱者,它所发起的游说活动进展得平稳有序,从美国很多最富裕的大公司获得了大笔资金。自1964年到1969的5年间,惠特克–巴克斯特公司的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进展。在重新划分选区的故事中,无人是主角。相反,在最高法院判决之后发生的戏剧性情节里,大量的个人与组织置身其中。妇女选民联盟成员与其他一些公民组织相互激励,让公众留意选区划分不公所要付出的代价。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在这个问题上耗费了成千上万的专栏。全国的诉讼当事人和原告律师不计回报地在联邦法院提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诉讼对于联邦政府应该采取何种立场,联邦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RobertKennedy)、总检察长阿奇博尔德·考克斯(ArchibaldCox)与司法部的其他官员和白宫方面争论激烈,有时甚至产生分歧。当厄尔·沃伦试图在最高法院凝结共识,抱持某些人认为比较激进的立场时,他也必须面对激烈的反对意见,多数时候这些反对意见来自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大法官(甚至在他退休后也是如此)。实际上,在最开始的时候,沃伦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能走多远,最高法院会如何改变这个国家中每个州的政治结构。最高法院的重新划分选区判决将华盛顿和各州层面的各种政治反对力量联合起来。由于最高法院的判决而面临着丢掉席位的官员,无论从属于哪个党派,都以极大的决心投身于抗争之中。国会中支持最高法院判决的自由派参议员发起了一场阻挠议事演说—这是反对民权立法时对方议员常用的策略,来抵制希望削弱最高法院判决的立法企图。大城市的市长和劳工领袖也认识到重划选区对他们的重大影响,工商和行业协会组织也投入了巨大资源,要推翻最高法院的系列判决。林登·约翰逊(LyndonJohnson)总统急切地希望为自己的“伟大社会”立法计划维系一个广泛的国会联盟,而尽可能地远离这场争端。与此同时,根据民意调查,大多数美国人都表示支持最高法院的判决。但是双方的外围组织却表达了各自的利益需求:最高法院判决的支持者提出要实行“一人一票”原则,而德克森和商业游说者则不那么令人信服地表示,他们希望“由人民自己决定”。无论他们采取何种方式投入这场争议—是在幕后或台前工作,是写信给编辑和立法者,还是发起诉讼,或是从公司募集资金,游说立法者改变国家政策或是解释宪法—卷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划选区之争的人们,都显示出重塑美国民主的巨大潜力,以及在这种重塑过程中所遇到的终极制约因素。接下来我要讲述的是一个行动中的民主故事,这个故事体现的正是“民主”一词在美国的真实含义。
2017年5月9日
其他

做书人的荐书单| 生活美学类

本书是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和造型设计师伊藤正子的一本生活好物图鉴。两人分别从男与女的角度,从服装、背包、鞋、雨具、饰品、护肤品,再到厨具、家具等等,他们就自己多年来在生活上致用良品与大家分享。
2017年4月25日
其他

活动推荐 | 养宠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养宠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自从有了它,我的日子变得生动了很多。怎么形容呢?比如说,它咬坏的电源线,我要去买;它从桌子上推下去摔碎的玻璃杯,我要去扫;我还要和房东解释,抓坏沙发腿的不是它,是我,我有毛病,喜欢蹲在地上抠家具……”“它有很多喜好,比如喜欢抓沙发、挠裤子,喜欢把桌子上看得见的东西全推下去,喜欢嚼塑料纸、把我养了两个月的小仙人掌整个拖出来咬碎。它也喜欢从我的杯子里喝热水,喜欢站到窗口深沉地眺望远处,喜欢窗口飞过的鸽子,为了和它们交流,甚至发明了新的叫声。它还喜欢坐在我旁边打呵欠、假装听不见我喊它,喜欢躲在门后头跳出来吓我,喜欢早晨7点钟爬到我胸口睡回笼觉。”“它并非我的全世界,但是没了它,好像全世界也没什么意义。”这是烟波人长安的答案2013年,他领养了一只土猫起名叫“海带”还给它专门写了本书对,就是这本《我和喵,都很想你》《我和喵,都很想你》作者:烟波人长安浦睿文化
2017年4月19日
其他

做书人的荐书单| 诗歌/传记类

读莱昂纳德·科恩的书,看他的传记或者听他的音乐,最后你能被这个男人感动,他能够把生命当中所有美好的、痛苦的和快乐的东西,用一种非常完美、美好的形式呈现,让你觉得从他的诗歌和音乐里面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2017年4月12日
其他

跛腿者、神学院优等生、男高音、气象员、诗人、革命者、情人、逃亡大师,这就是青年斯大林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蒙蒂菲奥里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重述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2017年4月7日
其他

做书人的荐书单| 文化社科类

萨哈林岛是北太平洋上介于鞑靼海峡和鄂霍次克海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岛屿,四面环水,俄罗斯帝国把它当作是罪犯无法逃脱的天然监狱,从19世纪60年代起,将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刑事犯流放到这里,从事苦役劳动。
2017年4月7日
其他

震惊!科考队离奇失踪,无一生还!

“你们来看看这两段通信。”❶“盖……盖伦”在主任按下播放键的同时,凄厉的叫喊声立即响彻办公室“……他……他疯了!”黑白投影上马赛克和断纹不停闪现,“他杀了人!杀了三个,
2017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