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聯

其他

倪匡辭世,衛斯理的故事永續......

據港媒消息,作家沈西城7月3日下午在社交平臺表示,著名作家倪匡已離世,終年87歲。倪匡是著名的香港科幻小說作家、劇作家與評論家,與金庸、黃霑和蔡瀾一起被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他也是香港女作家亦舒的哥哥。倪匡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肄業,自1957年由中國大陸移居中國香港地區,1992年移民美國三藩市,並在2007年返回香港。1957年到香港之後,倪匡為生計開始寫作,並於1962年在金庸的鼓勵下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寫作科幻小說,代表作品有《藍血人》、“衛斯理系列”、“原振俠系列”、《精武門》等。倪匡的科幻小說深受幾代人的喜愛,甚至吸引到了諸多作家模仿其寫作風格,他的小說創作理念——“文字要淺白,情節要動人,寓意要深刻”——也影響了後來的不少科幻作者。其中,與倪匡多年好友的葉李華博士,以“衛斯理”原著的145篇小說為基礎,寫出《衛斯理回憶錄》,一個個新舊夾雜的衛斯理式科幻故事,解答原著諸多未解之謎,並連貫主人公的人生軌跡。《衛斯理回憶錄》是倪匡小說的重要衍生作品。倪匡本人給予高度評價:“我相信這套書將來在世界寫作史上也會傳為美談,從來沒有另外一位作者,能將原作者的故事補充得那麼好,而且延伸得那麼好!”今天,附上《衛斯理回憶錄》之前言,以茲紀念。「衛斯理回憶錄」宣言葉李華人類反抗強權的鬥爭,無異記憶反抗遺忘的鬥爭。——米蘭·昆德拉全世界目前有六十五億人口,其中最不該寫回憶錄的一個人,或許就是我——衛斯理。原因非常簡單,過去幾十年來,我持續不斷地記述和發表自己的離奇經歷,從《鑽石花》到《只限老友》,共計一百四十幾個故事,一千二百餘萬字。這些經歷,有的匪夷所思,有的神秘莫測,更有的驚險萬分甚至生死一線,例如我曾經往返「天堂」,出入「陰間」,深入地心深處,遨遊未來世界;又如我遇見過好幾十種異星生物,接觸過各式各樣的神鬼和精怪,擊敗過全世界最兇惡的匪徒,粉碎過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以致常常有讀者問我:「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面對這類質疑,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我覺得,這其實是根本不必回答的一個問題。現在,我卻必須在此鄭重聲明,凡是我正式發表的故事,沒有一個不是真人真事。(只是為了顧及當事人的隱私,或避免挑起不必要的爭端,我經常姑隱其名。)事實上,還有更多的真人和真事,由於太過驚世駭俗或難以置信,我或者一筆帶過,或者從來未曾提及。然而,光是這樣的聲明絕對不夠,我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親筆寫成一套完整的回憶錄。原因是——為了對抗一樁天大的陰謀!這樁陰謀,目前仍在進行之中,結果如何難以逆料。所以這一次,我不打算向讀者賣關子,我要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這樁針對我而來的陰謀,就是要讓我自己,以及我的每一位讀者,都相信「衛斯理」只是虛擬的小說人物,並非真實存在於世上的一個人!而我撰寫這套回憶錄的目的,正是要設法證明,衛斯理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淚的真人。因此,為了突顯這些回憶的真實性,我決心打破一切禁忌,把我一生所經歷的事件,儘可能寫得深入而透明。更重要的是,過去基於種種原因,未能公諸於世的好些秘密和謎底,包括我自己的身世之謎,在這套回憶錄中,也都會有令人滿意的答案。正因為如此,在本書中,我將鼓起極大的勇氣,對一段不為人知的經歷,做一番毫不保留的回顧。《衛斯理回憶錄之乍現》作者:葉李華ISBN:97896204451182019年7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點擊圖片👆即可購買《衛斯理回憶錄之移心》作者:葉李華ISBN:97896204451012019年7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點擊圖片👆即可購買作者簡介葉李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2022年7月4日
其他

李澤厚的學術傳記——《人生小紀》出版

李澤厚(1930—2021),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家。生於湖南寧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著有《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美學三書》、《批判哲學的批判》、《倫理學新說》等。2021年11月3日,李澤厚先生在美國仙逝。先生在離開前十幾天,仍牽掛著這本《人生小紀》的出版進展,他對編撰者馬群林說:“最好在我死之前出,我死後再出,別人會認為你是在瞎編。我估計出版後,嘲笑、咒駡聲會很多很多,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可歎天不遂人願,先生終究未能看到此書出版,令人扼腕!有關本書的來由和成書過程,馬群林曾撰文詳述,今引其要者與讀者分享,亦略表對先生的一份緬懷。說起這本書,編撰之初,先生是堅決反對的,如同多年前不贊同我搞《李澤厚先生學術編年初稿》一樣,他說:“包括余英時、傅偉勳、何兆武等友人都曾多次勸我寫自傳之類,一些出版社也屢次找上門來。我感謝大家的好意,但始終沒有寫。現在更不會寫了。不喜歡談自己,這是我的個性。”但是,我並沒有聽從先生的勸告。我的初衷與心願,就是想通過這種“虛擬對話”,以親切自然、可讀性強的答問體(這也是李先生晚年常用和喜愛的表達方式),粗略概述李先生的經歷、論著、思想、治學、交往等,試圖探尋其獨特的學思之路,從中亦能更加具體生動地感受到李澤厚的人格力量和鮮明個性。後來我將第三稿快遞先生。同時將書稿的一些問題陸陸續續通過郵件、微信發給先生。先生偶爾會回覆幾個字,但絕大部分如“泥牛入海”。就在我感到有些無望之時,有一天先生打來電話:“你如此之熱心,如此之執著,費了如許心力,我再不看一下,似乎就有點不近人情了。我是很認真對待的,希望你也一樣。”隨後,先生用微信發來了141張修訂圖片,我寄去的第三稿是裝訂好的A4開本上下冊,攤開拍照,每張照片拍兩頁,這141張實際涉及近300頁。得到先生的認可後,我心裡就有些底了,對全書又作了一次較大的調整、增刪、完善,並列印快遞給先生。豈料書稿在美國遺失,又恰逢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往美國的快遞已暫停而無法補寄,只好將書稿電子版發給先生,由先生自己列印出來。其間還得知,先生在家不慎意外跌倒,腰椎骨折,後又引發其他疾病(先生本有
2022年6月1日
其他

《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的出版意義

中國傳統文人都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若沒有機會為國效勞,就會以他們作為修身養性的學問和藝術春風化雨,並以其人格品德教化下一代,但隨著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後,傳統文人階層正在迅速地消失。但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批從北方避難到香港的文人,在此海隅小島延續中國數以千年如王羲之蘭亭雅集的餘韻,他們以詩詞、書畫、彈琴與崑曲等互相酬唱。本書傳主蔡德允是當時其中一位女性文人,她以詩詞、書法與古琴活躍於雅集,才藝出眾。德高望重的徐文鏡稱她為「琴中之禪、詞中之仙、字中之米顛」,深受眾人敬佩。六十年代以後,一眾文人因年老凋零,千百年來的雅集傳統也隨之落幕。其後蔡德允正式設帳授徒,將琴藝傳給本地年輕一代。她淡泊名利,擇善固執,言傳身教,德藝並重,並因得天獨厚,享有一百零三歲高壽,授藝四十年,延至本世紀,在避過政治的干擾下,培養數十門生,將傳統琴學根植本土,成為異於內地七十年代以後新派琴風的傳統流派。本書英文原著者是音樂學者榮鴻曾,他以學生與世交身分訪談蔡老師多年,以世界史的角度,以近代苦難的中國為背景,以老師為主題,記述了蔡氏在滬、港間流離遷徙,發掘出連她至親也不知道的內心世界及她的處世之道,並以音樂學分析她的琴藝風格與影響。也為讀者道出近代滬港間的政治、經濟和文藝等關係與眾多不為人知的香港掌故,及古琴南傳香港的歷史。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學術性傳記文學。(本文作者為《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譯者。)新書推介INTRODUCE(點按封面即可購買)《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原著:榮鴻曾翻譯:黃樹志審校:謝俊仁ISBN:9789620449116版次:2022年1月第一版本書是記敘中國最後一代文人中,一位女性的故事。蔡德允成長於上海一個優渥的家庭,擁有豐厚的中國文學藝術基礎,對琴樂、詩詞和書法有莫大的天賦和興趣。在如此優厚的條件下,一生卻在流離中充滿了遊子的鄉愁。她身處中國局勢最為動盪的年代,親歷和見證了不同的歷史事件。儘管曾經生活困厄,卻無阻她熱愛文人藝術,並堅守傳統文人的道德和價值觀,將琴藝傳授年輕一輩,使琴學可以代代相傳,貢獻良多。古今交替,傳統的文化環境在現今社會已經不復存在,雖然今人無法可以像蔡德允般置身文人和文學氣息濃厚的時代與環境,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她的作品,一窺他們最後這一代文人間故事的點點滴滴,感受她的種種經歷和心境。這是中國最後一代文人中,一段超越百年人生的精彩故事。─────────本書傳主蔡德允,其子沈鑒治曾在三聯(香港)出版著作《君子以經綸——沈鑒治回憶錄》、《京劇六講》以及《印度風貌》。作者介紹:榮鴻曾(Bell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追憶李澤厚先生的第一次來港

陳萬雄,原籍廣東,香港著名出版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前總裁,致力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著有《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國傳真》等。筆者與李澤厚(中)與湯一介(右)在香港海洋公園。應世固如此,作為學者和思想者,他不隨世情俯仰,應輿論所好而浮沉,堅持獨立自主,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李澤厚先生棄世,雜誌主編來電,希望我寫一篇論述文章。或許主編知我與李先生有過交往,又是研究中國思想的。我推卻了。理由很簡單,淺學如我,與李先生的交往也不算深,何況李先生是當代學術思想大家,學問博洽,議論宏遠,實不敢率爾操觚。倒是李先生第一次來港,乃出於我的邀請。雖是小事一樁,也算是內地與香港學術思想界交流的一段故實,事在內地開放初期,也是在李先生與香港結緣之始,有相當的時代意義。李先生應邀來港回函。1987年,是商務印書館建館九十周年大慶。香港商務印書館除了策劃出版一些重頭圖書以誌慶外,並舉辦了不同的學術講座。隨著中國內地的開放,學術思想界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之間,也異常活躍。探究與議論「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課題,是熱點之一;其中,又以李澤厚和湯一介兩先生,為領軍人物。故此特邀二位來港,擔任由香港商務印書館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的公開學術講座的主講嘉賓,並分別由時任教於中文大學的黃繼持和霍韜晦兩先生主持。寄來的演講大綱。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一直是思想文化界討論的核心課題。此後的百年,雖然世變孔極,文化思想主題也隨時代而更變,然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個課題,或顯或隱,仍然是討論中國文化思想不可須臾或離的核心命題。理由其實也很簡單,近代中國是歷史上遭逢「三千年來未有的巨變」,歸根事底,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斷乎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再生與復興的命題。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內地、臺灣、香港和海外,雖然境況有異,作為學術和社會文化的課題,仍然不絕如縷,各自演繹。所以我們趁九十周年的館慶,邀得李澤厚與湯一介兩先生到港,發表他們對傳統思想文化的看法,並得以香港學術文化界作交流,掀起一時文化熱。1987年在香港商務印書館會議室李先生贈我《現代中國思想史》時留照。我個人之識李澤厚先生的大名,始於讀他的《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一書。六七十年代,「戊戌維新」的研究,是中國近代史的顯學,這本著作也是當時相當風行的。自1981年《美的歷程》出版開始,李先生就成為我很關注的內地學者。《美的歷程》是一本從美學思想和理論,系統地勾勒中國幾千年藝術發展的高屋建瓴、體大思精之作。風行一時,歷久不衰,我也一讀再讀。此後陸續出版的《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告別革命》、《波齋新說》等,每出一本,無不掀動一時的時論,常處風口浪尖,也是我要先睹為快的著作。李澤厚先生是當代一位好學深思、忠於自己研究思想、勤於著作的學者,不管身在內地、海外,均專心於學問,著作不斷。《美的歷程》作者:李澤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1年李澤厚先生為學,長於史論,擅於揭示新命題,提出新論斷。他這種著作風格和特點,讓人讀他的著作,有痛快淋漓的感覺,激盪了思想。但是,李澤厚先生對中國學術文化界的影響,不就思想內容說,只就著述形式而論,卻帶動了「以論帶史」,「標奇為新」,「故作異辭」的學風,相信是他始料不及的。看八九十年代期間風起雲湧、五花八門的「思想文化」論著,不久卻「風消雲散」。但這種為學流風,至今猶在。李先生的著論所以能戛戛獨造,是他的學問以識見(insight)見長,見解富透識力,加上積學,才能臻此。斷非淺學輩所宜妄學的,否則是東施效顰。交往中,李澤厚先生的性情,給我的印象,是不狂而狷。他在晚年的文章中,一再說自己是「懶於走動的人」,不懂酬世;其實是不太酬世,是性情狷介所致。應世固如此,作為學者和思想者,他不隨世情俯仰,應輿論所好而浮沉,堅持獨立自主,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李澤厚先生來函。所指「大作」是筆者1992年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一書。李先生好酒。記得在廣州一湖南籍出版界朋友,剛自老家省親回粵,賞我喝帶回來而剛面世的「酒鬼」。一喝,好酒的我,驚為天人。朋友並送我兩瓶帶回港。不久李先生自海外經港,我設小宴接風。㩦去兩瓶酒鬼,一與之共酌,一送他帶走,因他是湖南人,讓他品嚐家鄉新釀。席上他對新面世第一次喝的酒鬼,贊不絕口,或者酒是故鄉醇吧。幾年前,在香港一文化活動上與劉再復先生同席,談到李澤厚先生。劉先生在美國住處與李先生相近,過往甚密。他說在他們談話中,李澤厚先生時提及我云。1987年第一次來港的機緣,宛如一泓漣漪。今哲人已逝,撰此小文,既是追憶,也作悼念!以上文字選自《讀書雜誌》第二期更多內容,詳見原書:(點按封面即可購買)《讀書雜誌(第二期)》ISBN:9789620449321裝幀:16開(170*240mm)頁數:128面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內容簡介新歲將至,本期「文化焦點」,邀得葉德平博士擔任欄目策劃,希望透過外在的年俗,揭橥「年」的內在意涵,探求當下港人「過年」的文化心理。策劃者特邀七位來自不同族群的居港青年,帶領讀者一窺廣府、客家、上海、兩湖、福建以及柬埔寨等地有關年節的異趣表達。多彩的節慶習俗,也印證了香港人口構成的複雜性,由此回溯香港移民史之一隅。本期「書人書事」陣容可謂豪華:有資中筠憶述與翻譯巨匠許淵沖之際會因緣,馬群林講述與李澤厚因出版結下的情誼,鄭培凱借重讀舊作追懷老師史景遷,馮偉才漫說《羅孚友朋書札》內外,楊天石回顧與傅高義共襄中日戰爭研究的歲月,汪家明懷想與林西莉的過從種種。「名家專欄」邀得陳萬雄、林沛理、周佳榮、蔡思行、趙殿紅、郝雨凡六位,暢論其說。「出版人語」由資深出版人曾協泰親撰,講述鮮為讀者了解的版權交易故事。「書評」有李子建、黃培烽、馬華靈、黃宇翔、韓望喜五位,評述與教育理念、時代熱點、社會發展相關的五本好書。「閱讀前線」仍為讀者帶來24本精選好書,面向廣泛,題材豐富。顧問委員會李焯芬、金耀基、陳平原、陳萬雄、梁元生、許紀霖、鄭培凱相關推薦(點按封面即可購買)《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增補版)》作者:陳萬雄ISBN:9789620443800裝幀:精裝大32開(140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第十四屆香港書獎」公布獲奬名單,你看過這些書嗎?

鄧達智自小喜愛繪畫人像,小時候幫同學們畫公仔兼配搭不同衣裝,早已埋下踏上時裝之路的種子。之後,他極速完成大學學位,並飛往倫敦追尋設計創意的夢想。現在,他在時裝行業的成就獲得肯定。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開風氣而為之師——中國偉大的知識分子胡適

Hull)等。台灣知名作家李敖形容胡適為一位對政治和社會均有巨大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若胡適的生平能像啟發筆者般啟發其他人,那就不枉筆者寫這本書了。
2021年12月20日
其他

竹內亮導演與他「沒有台本」的紀錄片

「那個時代,他們仍然只知道高倉健、山口百惠,我特別驚訝。」中日兩國的這種信息脫節,讓亮叔萌發了要向中國人介紹現在的日本的想法。而這一年與中國各地居民的密切接觸,更加深了亮叔遷居中國的念頭。
2021年4月2日
其他

憶記張國榮的二三事

《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由文化評論人洛楓執筆,深入探討張國榮的聲色演藝,論題包括「性別易裝」、「異質身體」、「水仙子形象」、「死亡意識」、「媒介論述」與「歌迷文化」等爭議性話題。
2021年4月1日
其他

如果不記下來, 我怕將來會忘記

我們此行的主要任務是為4.2萬名醫護人員拍攝肖像,這無疑是世界攝影史上的創舉。在幾十位攝影師的努力下,完成了當初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感覺,我們是以攝影的方式,替國家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2020年7月17日
其他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繁體版序

慈悲是繡像本的靈魂。但這不是婆婆媽媽的仁愛,而是一種心明眼亮、毫不敷衍、包容而不寬恕的慈悲。換句話說,就是明了每一個人的弱點和罪孽,不隱藏,不找藉口,甫得其情,哀矜而無喜的大悲。
2020年5月23日
其他

重磅新書|一本編輯必看,也是愛書人必讀之書

此外,書中提及兩個版權糾紛,錢鍾書《圍城》及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都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同時也不忘記述他接觸過的出版家,香港三聯書店的藍真、蕭滋及台灣三民書店劉振強對出版業的貢獻。
2020年4月23日
其他

原来!这才是香港本来的样子!

https://mall.jd.com/index-53449.html(京東網)
2019年10月28日
其他

【是日聖誕節】三聯書店祝大家聖誕節快樂

三聯書店祝大家有個開心愉快的聖誕節!
2016年12月25日
其他

【新書預購】《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現已接受預購

限量簽名版布面禮盒以HK$899發售,詳情請參閱海報。
2016年12月24日
其他

【新書推介】《我的第一本教子工具書》(第二版)

之所以父母付出了愛和努力,孩子仍然出問題,那是因為父母愛得不正確,教導得不科學。科學的愛是理解孩子自身的成長需要,了解親子教育內在的規律,使用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教導方法。
2016年12月22日
其他

【是日冬至】三聯書店門巿營業時間變動

三聯書店祝大家冬至快樂,團團圓圓~~提提大家,今日全線三聯書店門巿營業時間至晚上7時*,敬請留意。?
2016年12月21日
其他

三聯書店 JP Club 聖誕 ‧ 享樂

三聯書店Facebook專頁:http://bit.ly/2hXKINJ
2016年12月19日
其他

【活動推介】《你看錯了,我們不是邊青》新書分享會

日期:2016年12月18日(日)時間:下午3時至5時地點: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中商大廈2樓創bookcafé報名:https://goo.gl/forms/n7jXxFtruWd15c5I3
2016年12月16日
其他

香港三聯書店 | 好書推介

中國古典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精讀古文,能提高我們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能力,進而增加賞析美文的才情,汲取前人的智慧與教訓,滋潤我們的心靈。願各位學生喜歡《中學生文學精讀》,並享受其中。
2016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