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作战前,空军接到一项绝密任务,飞越禁区,开辟死亡航线
本文共3000余字、8张配图,预计需要13分钟阅读时间我第一次听说班公湖是许多年前和父亲聊天,他说:“中印前哨犬牙交错,印军侵占我们很多地方,我在班公湖上来回飞行,都看不到国境线到底在哪。”仇仰俊和他的飞机1962年7月,我父亲仇仰俊受命率本团三大队若干飞机参加西线反击战,任务是飞越昆仑山,开辟西部高原新航线,打通新疆和田至西藏阿里地区空中通道,为作战提供空中支援。父亲时任副团长,五十年代长期任三大队大队长,师党委认为他是最合适人选。说起1962年反击战,人们熟知东线的摧枯拉朽,其实西线同样光辉经典且具特色。西线收复了全部失地,牢牢巩固了整个阿克赛钦。阿克赛钦西临克什米尔,控制着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关键区域,是新疆至西藏唯一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人们常说解放军反击部队前锋距印度首都不足三百公里,德里恐慌,举国震动,那说的是西线部队,东线部队远在一两千公里外,威胁不到新德里。东线运输要翻越喜马拉雅山,难以保障长期后勤,但作战是一路打下去进入山南开阔平缓地区。阿克赛钦不仅后勤艰难,且作战是在雪山之上一个个拔除敌人地堡据点,10月开始下雪,山地崎岖,空气稀薄外加酷寒,部队遭遇大批冻伤,攻坚时难以扫除雪下地雷,很多战士血洒阵前,一个叫罗光夑的湖南籍战士用身体滚进雷区,炸掉了腿继续滚,又炸掉胳膊还是继续滚,连续引爆多个地雷直至牺牲。战斗英雄罗光燮空军方面和地面一样,大部队去了东线,紧张的空投空运为胜利做出重大后勤保障。我父亲他们虽然远远没有东线飞机那么多,但任务特点有很大不同。东线飞行在青海、西藏内陆地区,西线不仅要飞越昆仑开辟新航线,而且要在带有敌情的交战地区完成试航和空投空运。从1951年这支光荣的部队成军起,父亲就和战友参加了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一系列战斗,包括进军西藏、黑水战役、川甘青剿匪、西藏平叛。父亲说这次任务与以往不同,地形不熟,资料缺乏,气象未掌握,地图未校正,地面保障部门尚在组建,没有地面导航,各种设备简陋不全,试航地区平均标高5500米以上,6400米以上山峰比比皆是,特别是紧临国境线,在印军飞机活动半径以内,有敌情顾虑,作战对象是外军,任务完成好坏不仅影响空军声誉,而且事关军威国威。一点都不夸张的说,这就是一条死亡航线。当时和田机场尚未完善设施,跑道旁摆着马灯代替跑道灯,在各方面都很简陋的状况下,1962年7月的一天,父亲驾驶的第一架飞机转场到达和田。从接到参战命令到飞往和田,准备时间极其仓促,走前只给我母亲说了一句“我要去执行任务了”,然后音讯杳无,直到半年后仗打完了母亲才知道他去干了些什么。其他机组也很快抵达,工作随即全面展开。试航机组主要成员是机长仇仰俊,副驾驶李精维,领航员方明达,通信员黄慕陶。李精维本是另一飞机机长,不仅技术优秀,而且长期跟随我父亲执行任务,相互了解,配合默契,这次当副驾驶是绝佳人选。方明达是团领航主任,优秀的领航教官,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黄慕陶是团通信主任,国民党空军起义军官,是1945年毛主席去重庆谈判飞机上的飞行员,能用脚踩着发报机把电报发出去。试航机组真是梦幻团队,突破空中禁区的战斗开始了!这里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几大山脉交汇处,海拔高,地形复杂,地图不准,气候多变,离边境近,父亲带领战友们反复研究,制定出分段试飞计划,由近及远,稳步延伸,边试飞边选择空投场、迫降场,同时测量标高,收集区域各项资料。飞机是苏制伊尔12,按现在大飞机标准,伊尔12
202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