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学报

其他

新刊精选 | 《建筑结构学报》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2期导览滑动查看01深圳岗厦北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桥合建大跨度组合结构复杂节点受力性能研究张素梅1,李爱东2,王玉银3,郭兰慧3,罗贤志1,杨欣然2,张晨明2,张磊2,孙大伟3,杜韬3,邓如江31.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清华大学樊健生教授为您解读高性能双钢板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

编者按近年来,工程结构大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需求日益凸显,亟需发展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分析手段、设计方法和试验装备等。为此,在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的支持下,《建筑结构学报》组织了“高性能工程结构”专题。本期聚焦于该专题的新型组合结构方向,特邀清华大学樊健生教授为您解读高性能双钢板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高性能双钢板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1.研究背景除钢-混凝土组合梁和钢管混凝土柱是目前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组合结构形式之外,将钢板通过有效的连接方式使其与混凝土共同工作,还可以形成满足墙、板、壳等二维或三维构件需求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本文中简述了近年来双钢板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情况,重点关注其在高层建筑、沉管隧道、大跨度桥梁桥塔等领域中的发展。2.研究与应用领域一: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双钢板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剪力墙中应用较早,近年来又发展了以下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形式。2.1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重庆大学刘界鹏教授为您解读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剪力墙结构智能设计方法

编者按近年来,工程结构大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需求日益凸显,亟需发展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分析手段、设计方法和试验装备等。为此,在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的支持下,《建筑结构学报》组织了“高性能工程结构”专题。本期聚焦于该专题的结构设计方法方向,特邀重庆大学刘界鹏教授为您解读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剪力墙结构智能设计方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剪力墙结构智能设计方法1.研究背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状况,进一步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高层建筑将会是主要的建筑形式[1]。目前,传统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效率低、周期长和主观性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1)
2022年7月7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李祚华教授、滕军教授为您解读基于渐进地震失效模式的高层结构抗罕遇地震设计方法

编者按近年来,工程结构大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需求日益凸显,亟需发展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分析手段、设计方法和试验装备等。为此,在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的支持下,《建筑结构学报》组织了“高性能工程结构”专题。本期聚焦于该专题的结构设计方法方向,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李祚华教授、滕军教授为您解读基于渐进地震失效模式的高层结构抗罕遇地震设计方法。基于渐进地震失效模式的高层结构抗罕遇地震设计方法1.研究背景高层结构地震作用下倒塌主要由结构局部损伤破坏引起,其根本原因是高层结构中框架、支撑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等抗侧分体系在局部过度消耗超静定次数,形成薄弱部位直至机构,丧失整体抗侧能力。目前,“两阶段”设计方法或直接基于极限状态性能(能量、位移、力等)的等效弹性设计方法,忽略了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发展存在多样失效路径和大量不同失效模式问题,亟需深入研究高层结构地震失效的具体模式及其设计方法,以提升高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抗倒塌能力。为此,课题组针对高层结构,提出一种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塑性发展充分、失效方向可控、失效路径延长的渐进地震失效模式,建立与渐进地震失效模式相匹配的标准地震作用,给出能够反映结构塑性发展全过程的多阶段塑性抗震性能量化需求,提出基于渐进地震失效模式的高层结构抗罕遇地震设计方法。2.结构渐进地震失效模式2.1
2022年7月4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黄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您解读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编者按近年来,工程结构大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需求日益凸显,亟需发展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分析手段、设计方法和试验装备等。为此,在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的支持下,《建筑结构学报》组织了“高性能工程结构”专题。本期聚焦该专题新型试验设备研制方向,特邀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黄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您解读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1.研究背景土木工程领域以高、大、特、新为特征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新型、复杂、巨型的结构不断涌现,给设计、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重大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复杂技术问题,往往缺乏专门的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经验,开展有针对性的结构试验是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受场地尺寸及设备加载能力限制,已有研究中通常开展小比例缩尺试验(图
2022年7月1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清华大学樊健生教授为您解读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研究进展与应用

编者按近年来,工程结构大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需求日益凸显,亟需发展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分析手段、设计方法和试验装备等。为此,在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的支持下,《建筑结构学报》组织了“高性能工程结构”专题。本期聚焦该专题的土木工程智能化方向,特邀清华大学樊健生教授为您解读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研究进展与应用。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研究进展与应用1.研究背景材料与结构的计算分析贯穿土木工程全寿命周期。尽管已经历了从手算到计算机辅助数值计算的转变,但经典土木工程计算方法依旧高度依赖人工,日渐难以满足工业4.0、数字孪生等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亟待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改进升级。近年来,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人工经验认知、摆脱人工依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得益于其强大的拟合能力、卓越的计算效率以及优异的开放拓展性,人工智能正催生新的科研范式,加速了众多工程学科的科研流程,帮助发现科学规律[1]。“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应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要求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受到土木工程学者的关注,成为传统计算方法极具前景的更替选择,并逐步发展出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目前在此新兴领域,尚未有学者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了帮助感兴趣的研究者与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前沿进展,促进先进智能技术落地实践,本文对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梳理了主要研究分类并提炼了技术路线,进而针对智能计算分析研究现状提出了四个开放性问题,以期为未来探索方向提供参考与启发。相关成果发表于《建筑结构学报》2022年第9期。2.研究过程根据问题输入将土木工程智能计算分析相关研究划分为以下3类:1)根据材料及结构自身属性信息预测力学性能的静态特征(static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转发] 张峥 | 2019—2020建筑设计奖·青年工程师奖获奖人

编者按建筑设计奖·青年工程师奖,重点关注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综合等方面的青年工程技术人才,是中国建筑学会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国家储备高层次建筑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2019—2020建筑设计奖·青年工程师奖共评出10位获奖人,本期人物:张峥。个人简介张峥,工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硕导。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专项技术事业部主任、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理事及青年工程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幕墙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分会委员。从事大型公共建筑大跨结构及复杂结构技术研发和设计、结构领域新体系新材料的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数字技术智能建造等新科技的应用研究。参与及负责大型复杂结构工程百余项,获各类设计奖五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授权专利成果三十余项,出版书籍一部。曾获2020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工程师奖、2019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首届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2016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工程设计1.大跨结构(1)北大体育馆——结缘大跨空间结构大跨空间结构通常应用于体育类、交通类、会展类、文化类建筑等大型公建。我与大跨空间复杂结构结缘始于2005年,当时刚加入同济设计院丁洁民老师团队,非常幸运地赶上了08奥运场馆北大体育馆的设计。项目方案由同济钱锋和汤朔宁两位老师牵头,基于乒乓球运动的旋转和体育竞技力与美的结合,创作了一个新颖的旋转双曲面屋盖造型。当时结构体系初步选定为辐射状张弦桁架,需要进行精确的表皮建构、曲面找形、构件定位、三维建模等工作,这些在数字化软件畅通的当下,也算一个难点,而当时Rihno和grasshopper尚未流行。记得丁老师安排我尝试进行曲面建模研究时,我还心头一懵,印象中的结构设计应该是分析、计算、构造,哪想到竟然还要研究学习三维建模。好在有老师鼓励、师兄指引,一头扎进对NURBS的研究,终于在3DMAX中得以实现双曲表皮重构,并顺利开展了后续工作。这一次跨专业研究,让我带着对大跨空间结构的好奇和热情,幸运地开启了之后的工程实践,至今仍是我最喜爱的技术主战场。同时我也体会到,复杂空间结构的设计不仅需要完成对力学问题的抽象、对建筑功能的实现,更需要深入理解建筑主创的心意,共同去完成对建筑外观的塑造和室内空间的展示。这次经历也在我心中埋下了“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建构一体化”等设计理念的思维种子和日后“数字化、参数化”工具革新的坚定信心。鸟瞰效果图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第3号通知 | “结构有形·创新无限” 建筑结构中青年专家论坛(哈尔滨站)

0451-82640581、18346202156邮箱:mcmeeting_86@163.com其他说明1.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新刊精选 | 《建筑结构学报》2022年第9期

cn通信作者陈耀,出生于1986年,男,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空间结构、高效计算分析方法、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chenyao@seu.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清华大学樊健生教授为您解读具有历史依赖效应的材料及结构响应预测通用深度学习MechPerformer模型

专家解读为进一步推广刊登在《建筑结构学报》的优秀科研成果,反映相关研究发展动态和趋势,推动学术交流,《建筑结构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家解读”专栏。在新刊中遴选部分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秀成果,由作者介绍研究背景,深入解读其创新成果及研究过程。本期特邀清华大学樊健生教授为您解读具有历史依赖效应的材料及结构响应预测通用深度学习MechPerformer模型。具有历史依赖效应的材料及结构响应预测通用深度学习MechPerformer模型1.研究背景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战略与政策的提出与推进,数字孪生[1]等信息化技术逐渐成为各大工程领域重点发展方向,追求实现物理实体在数字世界的智能同步与实时仿真。聚焦到土木工程学科,材料及结构的计算分析作为工程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基础,是连接现实与数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经典数值计算方法高度依赖人工,在计算精度、实时高效、开放通用等方面日渐难以满足新时代需求,亟需引入更为前沿的信息技术加以改进升级。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2]凭借其强大的拟合能力、卓越的计算效率以及优异的开源拓展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极具前景的传统方法更替选择。为实现材料与结构的智能计算分析,首先需解决材料与结构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全过程响应模拟问题(图1)。由经典数值研究发现,工程材料与结构的全过程力学响应通常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与历史依赖效应(也称为记忆效应)[3],如何设计合适的智能算法以准确刻画这些复杂特性,是实现其智能预测的关键。为此,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智能MechPerformer模型,能够高精度、高效地复现具有强历史依赖效应的非线性响应曲线,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迁移应用于任意力学响应预测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建筑结构学报》2022年第8期。图1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快讯 |《建筑结构学报》被列入“2022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拟入选项目”名单

2022年6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发布了“关于对2022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拟入选项目进行公示的通知”,通知中共公示了74个项目。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建筑结构学报》被列入“期刊双语传播能力提升项目”公示项目名单中。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国科协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强化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办刊能力建设,助推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而开展的项目。其中,“期刊双语传播能力提升项目”是在我国优势、重点或特色学科,择优遴选有较好学术水平基础和较强影响力、且具有一定国际化办刊基础的全国学会主办期刊,支持其通过双语对照出版、双语长摘要,以及建立双语在线发布系统、加入国际全文数据库等模式,更加有效传播中国的科技学术成果,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中国期刊国际学术引领力。微信号:jzjgxb《建筑结构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0年,至今已出版至第43卷。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建筑结构学报搜索订阅号:建筑结构学报官网:www.jzjgxb.com电话:010-88029882
2022年6月9日
其他

第2号通知 |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设计基础与可靠性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设计基础与可靠性学术会议第2号通知2022
2022年6月2日
其他

5·30 全国科技工作者之日 | 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微信号:jzjgxb《建筑结构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0年,至今已出版至第43卷。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Scopus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建筑结构学报搜索订阅号:建筑结构学报官网:www.jzjgxb.com电话:010-88029882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新刊精选 | 《建筑结构学报》2022年第8期

liujb@mail.tsinghua.edu.cn通信作者王菲,出生于1984年,女,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防护工程和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email: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专家解读 | 天津大学张锡治研究员为您解读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

专家解读为进一步推广刊登在《建筑结构学报》的优秀科研成果,反映相关研究发展动态和趋势,推动学术交流,《建筑结构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家解读”专栏。在新刊中遴选部分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秀成果,由作者介绍研究背景,深入解读其创新成果及研究过程。本期特邀天津大学张锡治研究员为您解读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1.研究背景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2022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等技术集成应用。研发高效组装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加强装配式建筑抗震防灾理论研究,提升装配式建筑应对不确定地震风险的响应能力,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体系结合了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各自优势,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结构形式,工业化建造特性突出。课题组结合成熟的离心生产工艺和钢结构节点连接技术,提出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装配式混合框架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由离心工艺生产的预制混凝土管和芯部混凝土组合而成,预制混凝土管采用高强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并在管中配置纵筋和高强连续螺旋箍筋。在装配现场吊装完预制混凝土管后,通过灌注芯部混凝土(普通混凝土)使之成为整体协同受力的组合柱。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制作时在楼层处设置钢套箍,内侧设置抗剪键,通过外环板或内隔板实现与钢梁的快速装配连接。楼板可采用预制叠合板或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等形式。图1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第2号通知 | “结构有形·创新无限” 建筑结构中青年专家论坛(哈尔滨站)

liuar@chinaasc.org注:会议征集论文尚在审稿过程中,评审结束后编辑部会将最终结果发送至您投稿邮箱,还请您耐心等待。评审通过的论文将发表在《建筑结构学报》上。论坛日程其他说明1.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第1号通知 |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设计基础与可靠性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设计基础与可靠性学术会议第1号通知2022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中国矿业大学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公众号,用于发布《建筑结构学报》期刊的相关消息,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推广平台。
2019年10月25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国庆教授团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公众号,用于发布《建筑结构学报》期刊的相关消息,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推广平台。
2019年10月24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12期

摘要:为研究拟负刚度控制算法及磁流变智能隔震系统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将自主研发的最大出力为10kN的磁流变液阻尼器(MRFD)安装在隔震层中心,并选取4条有代表性的远近场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由0.1
2019年9月24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11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现已全面升级,移步至《学报》公众号首页即可解锁投稿查稿、获取论文模板、阅读微信专栏、深度了解《学报》等新功能。更多板块陆续开发中,敬请关注!
2019年8月12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10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现已全面升级,移步至《学报》公众号首页即可解锁投稿查稿、获取论文模板、阅读微信专栏、深度了解《学报》等新功能。更多板块陆续开发中,敬请关注!
2019年7月18日
其他

“结构有形·创新无限” 建筑结构中青年专家论坛(上海站) | 第1号通知,征文通知

有形的建筑结构中,蕴含着无限的科技力量。“结构有形·创新无限”论坛将携手广大中青年学者及工程师,聚焦结构创新、凝聚科技力量、注重科学实践、促进学科发展,在有形的结构中创造无限的科学价值。
2019年7月4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9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现已全面升级,移步至《学报》公众号首页即可解锁投稿查稿、获取论文模板、阅读微信专栏、深度了解《学报》等新功能。更多板块陆续开发中,敬请关注!
2019年6月14日
其他

第六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第1号通知,征文通知)

评审通过的论文,编辑部将于2020年6月1日前通过邮件告知作者(特别提示:评审通过的会议投稿论文将在会后刊出,每篇论文需至少安排一名作者在会前注册并按时参会,否则将不予发表)。
2019年6月10日
其他

学术前沿 |走访浙江大学可持续系统国际研究团队

2019年5月26日下午,编辑部走访了浙大国际校区,肖岩教授代表其他几位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团队成员对编辑部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与编辑部一行5人进行了座谈,并陪同参观了校区和正在建设的实验室。
2019年6月4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浙江大学结构风工程研究团队

此次走访编辑部人员和各位团队教师进行了坦诚而广泛的座谈和交流,编辑部李淑春副主任详细介绍了学报的办刊理念和审稿流程,并详细解答了老师和同学的问题。最后双方人员一同参观了浙江大学ZD-1风洞试验室。
2019年6月3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团队

通过本次学术走访,加深了《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团队的相互了解。作为学报长期以来的支持单位,对期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深表谢意!
2019年6月1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团队

该项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吴淞军港、杭州秋石高架桥、鱼山大桥和向家坝等桥梁、隧道、港口、大坝不同工程领域重大项目。项目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2019年5月31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浙江大学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团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现已全面升级,移步至《学报》公众号首页即可解锁投稿查稿、获取论文模板、阅读微信专栏、深度了解《学报》等新功能。更多板块陆续开发中,敬请关注!
2019年5月30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1)建立了基于混合整数优化的张拉整体结构形态设计理论,提出了初始态设计、荷载态设计和协同设计方法,为张拉整体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通用造型工具,发明/发现了多种新型张拉整体结构体系与基本单位。
2019年5月29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8期

论文研究在连续倒塌领域是一个很新的内容,也是对既有研究的重要补充。论文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成果对抗连续倒塌研究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5月15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7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现已全面升级,移步至《学报》公众号首页即可解锁投稿查稿、获取论文模板、阅读微信专栏、深度了解《学报》等新功能。更多板块陆续开发中,敬请关注!
2019年4月28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结构设计团队

先进的消能、减振设施与部件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如防屈曲支撑、防屈曲钢板剪力墙、黏滞阻尼器、黏滞阻尼墙、位移型阻尼器、TMD、TLD等,在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减震(振)消能效果。
2019年4月23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同济大学空间结构研究团队

本次走访交流活动中,我们深切体会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张其林教授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追求,作为编辑,我们深受鼓舞和激励!最后,特别感谢张其林教授及其团队的大力支持!
2019年4月19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同济大学建筑抗风研究团队

2019年4月10日下午,《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一行4人走访了同济大学建筑抗风研究团队。参加本次交流会的有顾明教授、黄鹏教授、全涌教授、周晅毅教授以及课题组的同学们。
2019年4月18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同济大学教授、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李国强研究团队

从理论上建立了基于变形协调机制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计算模型,提出了混合结构剪切层间变形限值抗震设计指标,解决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抗震问题,形成了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抗震设计成套方法。
2019年4月17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卫东大师工作室

交流活动中,王卫东总工首先代表公司及工作室团队对编辑部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团队的发展历程及骨干成员,随后,吴江斌博士介绍了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工程业绩。
2019年4月16日
其他

学术前沿 | 走访同济设计集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丁洁民设计团队

最后,丁洁民大师团队表示,结构工程的发展应该面向未来,除了跨国的同行交流之外,团队也通过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开展跨专业的学习与合作,从不同领域汲取营养。不固步自封,结构工程才能走得更远。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6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公众号,用于发布《建筑结构学报》期刊的相关消息,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推广平台。
2019年3月22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5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公众号,用于发布《建筑结构学报》期刊的相关消息,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推广平台。
2019年2月22日
其他

新刊精选 |《建筑结构学报》2019年第4期

《建筑结构学报》官方公众号,用于发布《建筑结构学报》期刊的相关消息,是一个专业的学术推广平台。
2019年1月28日
其他

《建筑结构学报》足迹之2018

2018年12月16—18日,“《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暨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
2018年12月29日
其他

学术前沿丨走访重庆大学“屹四维”风工程与结构安全研究团队

开展了输电杆塔及塔线体系的风洞试验模型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杆塔和塔线体系的气弹模型风洞试验,为输电线路的设计提供了风荷载计算的依据;同时,在风洞中再现了输电塔的倒塌过程,为倒塌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8年12月26日
其他

学术前沿丨走访杨永斌院士研究团队

Transform)求解时域响应。经验证,该方法可准确研究移动荷载引起环境振动响应中的关键速度效应与多普勒效应,与理论解吻合度极高,是一种快速、准确,适用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研究的新方法。
2018年12月25日
其他

学术前沿丨走访重庆大学工程结构抗震防灾团队

随后,双方就团队发展方向、研究成果的发布、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后,编辑部一行参观了振动台实验室。
2018年12月25日
其他

学术前沿丨走访杨永斌院士研究团队

Transform)求解时域响应。经验证,该方法可准确研究移动荷载引起环境振动响应中的关键速度效应与多普勒效应,与理论解吻合度极高,是一种快速、准确,适用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研究的新方法。
201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