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哥张夫子

社会

(深度好文)用一种历史的、系统的、谨慎的态度看待云南发展

这次聊云南的作者是一位读者来稿。这是其个人视角下对云南的深度观察。​全文夫子仅负责整体的排版和错字更正,作者为这位热心网友。以下为正文。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说透过去的2023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一下突破三万亿,净增1067亿,体量上一下就多了一个普洱或临沧。主流媒体陷入集体狂欢,不切实际的吹捧铺天盖地,但普通老百姓似乎并不感兴趣,多少还有些反感,这两种不同的情绪的对比,远比经济问题带来的风险更让人担忧。冷静下来看,增速其实仅有4.4%,排全国25位,并且出现了从领跑全国换成了追赶全国的反差。过去10年,云南GDP年均增速达7.2%,全国只有6%,出现这个反差也基本在预料中。因为我前两年也提到过,拉动云南经济的四架马车中,房地产、大基建、能源疲态已很明显,消费也并没有因为疫情结束而出现大家预想的井喷式增长,这个我后面再和大家分析。传统产业难以为继、新的动能还没有形成,出现这样的增速符合情理。尤其是,以前农业要看天吃饭,现在工业也要看天吃饭,云南的产业用电模式出现了从过剩到紧缺的根本性转变。五年内,发电量增长了20%,但用电量增长了38.7%,并且已经是在负荷管控下的用电,今年又恰逢多年不遇的干旱,连上农业,一个干旱带来了一连串的结果,多种因素叠加,能实现这个增速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上,既不必狂呼,更不必失望,因为GDP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过于被神化了,一些地方领导和媒体,离开了这个似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矛盾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事物发展之道。这几年,一些主流媒体离老百姓真实生活越来越远,发展好的时候在强调成绩、发展不好的时候更要强调成绩,对存在的问题自己不谈,别人谈更是当做舆情来对待,不停的关门、捂火,让老百姓越来越反感,这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我们Dang和国家一直都有开门问计的优良作风,这个认识上千万不能倒退。从三方收入看云南的20232023是疫情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元年,算是一次对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检验。说实话,用一年的数据来看问题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尤其是面对特殊的云南,数据外的情况更应该引起思考,原因我会在下文作出解释,但为了能把观点表达形象点,还是讲讲这一年的情况。一、政府收入乏力2023年,云南公共预算收入2149亿元,比2022年决算数增收200亿元,只从一年看是增长了10%,其实在5年内整体是下降的。从时间上看,2022年,因为留抵退税原因,预算收入比2021年下降了14.4%,所以2023年的增长是在2022年的低基数实现的,比2021年都还少129个亿,仅比疫情暴发的2020年多了30多个亿。从大口径政府收入看,除了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收入应该还包括政府基金、国有资本、社保基金总共四项收入,考虑到比重和公布范围,这里的政府收入口径就用预算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相加。2019-2023年,分别为3664、3675、3365、2570、2803亿元,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房地产下降带来的影响,因为政府基金里的最大头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高峰期的2019年占92%,因为房地产业不景气,国有土地出让金断崖式下沉,过去5年分别为1464、1397、1087、446和446亿元,到2023年卖地收入已不足2019年30%,政府收入也仅为当时的76.5%。所以说,政府要过紧日子,已不可能再通过扩大基建规模支撑经济增长。二、企业收入乏力这个数据被关注的太少,很不应该,企业一头连着居民,一头连着财政,只有企业好了,整个经济才有活力。但平时的报道只全在产值上,一方面是GDP思维作祟,另一方面是认知还简单停留在生产论上。比如我见过一个领导去调研企业,拉着企业家的手关心的说,加把劲,争取年底把产量提高10%,企业家一脸无奈,说政府只要想办法把产品销售出去,提高50%也没有问题啊。目前官方只公布了工业企业数据,并且是规上的,2023年,云南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96万亿元,下降1.4%,亏损企业占比达到了30%。其实,全部企业可能要更为糟糕,从云南两会新闻发布会消息看,云南规上工业企业5084户,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30万户,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5.2%,算上规下后全部工业仅增长4.5%,说明小企业的情况会更糟。其次是建筑业,今年云南建筑业发展受挫,受基建项目的减少影响,增加值下降1.8%,企业利润从2019年的255亿元下降到2022年的192亿元,2023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但结合部分省属国企拖欠工资的传闻看,相信不会太好看。服务业受市场回暖带动,餐饮和零售业分别增长19.2%和4.6%。三、居民收入乏力2023年,云南居民人均收入28421元,全国排位保持了多年28位后被青海超越,下降到29位,实际增速5.2%,增全国排第23。其中城镇增长2.8%,农村增长8.1%。这几个数据很有意思,大家都说在说过去的一年老百姓收入增长困难,但是数据反映的不是很明显,这其实和云南的就业结构有很大关系。云南有着全国次高的农业人口比例(最高是西藏),过去一年,企业和城市各类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导致城市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增速全国倒数第1,短板变得更短,农业农村受影响相对没有那么大,这个不算是成绩,而是多年的城乡差距导致的畸形结果,这个我在下文就业分析的时候再详细讲述。再看消费,数据显示,云南居民人均消费增长10.8%,其中城镇增长8.0%,农村增长13.8%,这个就更有意思了,都在说有钱不敢花,云南老百姓的消费速度比收入速度要快?这个也不能简单的看一年的数据,2022年云南居民消费支出仅增长2.2%,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全国为3.5%),作为主力的城镇居民(消费品零售占比约85%以上)消费支出下降3%左右,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其实这两年云南居民消费并没有明显回暖。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没有发现,最近很多人都在研究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历史,那些打破时代束缚的伟人讲话再次受到追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值得思考。无独有偶,刚过完年湖南就突然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家主流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纷纷转载,湖南还没有正式讨论,各种媒体的讨论已白热化,怎么解释?是现实和某段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还是一些人对未来迷茫而寄希望于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更或者是,大家希望呼吁再次出现思想大解放、理论大迸发?云南更需要反思和讨论。在云南生活多年,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人们情绪的剧烈变化,各种评论文章夹杂着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动,但都太过于片面,要么作者高高在上、缺少社会实践,要么对云南人文历史、民族性格一知半解,作出不切实际的判断。这里,作为一个普通人,仅谈谈个人感受,不代表任何立场。一、就业结构差是关键我以前也提过,云南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58.3%,仅此于浙江的59.1%,全国第2。很多人对云南的资源优势还是在停留在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上,从来没有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过自己的人力资源,以至于这种资源要么大量流向省外,要么在省内低效使用。因为城镇缺乏吸纳就业的产业,云南就业人数将近一半还在从事低效的农业生产,比重为44.8%,仅次于甘肃的47.0%。一个人口大省,有一半的就业人数流向农业,在21世纪的今天,真的很不应该。再来看城镇就业结构,因为官方只公布了城镇非私营单位统计口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事体制内工作以及与体制签订合同的职工,当然包括国企,所以这个指标还不能代表整个城镇就业人员情况,即便这样,也能看出一些弊端。在这个统计口径范围内,云南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占比仅为10.6%,仅为全国(22.4%)平均水平的一半,制造业是提供就业、扩大中等收入规模群体的温床,云南这么大的人口量,仅有这点制造业人口,怎么谈缩小城乡差距,更怎么谈实现共同富裕。与此相反,云南从事公共管理、教育、卫生的人员比重却分别达到20.5%、18.6%和10.2%,占比都远高于全国(全国分别是11.9%、11.7%、6.7%),一个省的从业人数比例到底多少合适我不好下结论,但能肯定的是云南的就业结构有些失衡,财政供养压力不小。二、产业结构差互相掣肘云南到底有什么产业?什么是云南的支柱产业?这个本该简单明了的问题却在不同的群体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我的省外朋友基本一开口就说旅游、烟草和电力,这个和媒体宣传相差不大,但这种说法在云南的老百姓口中没有得到认可,从官方数据中很难得到完全一致的印证。从国家统计局查询到的云南GDP行业构成看(2022年数据),在有具体名称的8个行业里,占比最高的是工业24.9%,其次是农业14.1%、建筑业11.3%,批发和零售业10.3%,住宿和餐饮业2.3%、房地产5.6%,金融业5.5%,交通运输和邮政4.6%,其他占21.3%,从国家统计年鉴中查询得知,“其他”行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政府活动我们不讨论了。但看上去和咱们之前的认知确实不一样,旅游业从哪里体现?旅游业无非也就是吃、住、行、购的开销,如果按照上面行业套的话,即便是涉及旅游的交通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全部合计比重也仅为17.2%,比全国(15.4%)也略高1.8个百分点,比海南的22.9%则要低5.7个百分点,所以说,旅游产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至少只是认识上的存在。再来看工业,云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差不多2万亿元,有近20%来在于采矿业和电力,9.3%来自于烟草、25%来自钢铁和有色制造,石油、化肥、水泥差不多占15%,10%来自烟酒、食品等行业,随着这几年硅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云南快速布局,相关行业产值占比超过10%。从这些数据上看,我们也很难判断出哪个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当然,因为烟草和电力等行业创造的财税可观,占全国比重大,是不是就算是支柱产业了?但从就业看,烟草行业从业人员仅2万人,电力行业也不足9万人,只贡献财税,不贡献就业算不算支柱产业,恐怕大家难以取得一致认同,加上两个行业天然的垄断性,尤其是烟草,能否称之为产业,至少是市场化的产业,恐怕更值得讨论。三、前省委书记的两句诗“春城一席红楼宴,深山十载贫家粮。”这是前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在1996年《访贫有感》中的两句诗——直面问题、胸怀大爱。在其后来出版的诗歌作品集《情系彩云南》中不难看出,由于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其对云南的民族文化、人文历史有着非凡的认知,从而对发展表现出了谨慎态度,得以让云南没有在发展中丢失自己的特色,很好的保留的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了解、热爱一个地方,是实现该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深爱云南这片热土和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各族人民,是不可能懂得当地真正需要一种什么样发展的。思想当然要统一,但具体工作方法、发展政策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不可取。云南真的太特殊了,与周边国家文化、血缘的特殊渊源,千百年形成的特殊生活习惯、性格爱好、民族文化,放在全国哪个省都没有这样多元化和绚丽多姿,“三个定位”完美的阐述了这种特殊。这几年到访过很多县城,我发现当地领导对发展的理解有一种极为扭曲的认识,简单的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发展等同于一切问题的解决,对生产指标产生了一种狂热的追求,少数地方公然喊出了指标为王的口号,这种忽略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注重发展的阶段性,极为可怕,我认为所有的问题根源都是思想的认识上不到位引起的,要不怎解释以前认为交通是云南发展的瓶颈,现在高速公路都仅次于广东、全国第2了,经济增长反而慢了。怎么解释过去十年云南经济总量从24位上升到了18位、人均GDP从28位上升到23位,而居民收入却在全国排位28位纹丝不动,去年甚至下降1位,我觉得领导人的一句话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参与发展、分享成果。云南的产业发展恰恰是没有做到这一点,一直以来,云南的经济产业都是一种单纯的行政力量推动、国企配合完成的,比如烟草、电力,其发展既不需要老百姓参与(对就业几乎没有太大贡献),也没有很好的分享成果,这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仅次于贵州和甘肃)的根源。直到现在,一些县区领导还想着依靠财政资金上项目、盖高楼、修公路发展经济,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认知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人说,云南农民日子应该比较好过,因为有利润更高的烟草种植业,我听后也是苦笑不堪,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曹东勃在云南某县挂职,后来出书中真知灼见的指出:烟叶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既具有较高的收益,又需要较高的前期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要求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此外,烟叶生产系统一端连接着分散化的个体农户,另一端对接垄断性、享有专卖特权的烟草企业,背后还有若隐若现的地方政府。笔者曾亲身种植过烟草,那种辛苦夹杂着的五味杂陈,虽时隔多年但依然历历在目,这种亲身感触要远比曹教授更为深切。和工业卷烟不一样,烟草种植要看天吃饭、卖烟要看烟叶收购站脸色吃饭、价格还要看市场吃饭,有人总结为“蹲着种烟、守着烤烟、跪着卖烟”。2023年,云南卷烟主营业务收入有望1800亿元左右,而烟农售烟收入300亿元,农户户均销售收入6.8万元,这里是户均不是指人均,更不是纯收入,烟草的种植成本极高,薄膜、化肥、农业、人工,加上周期长(5个月以上),人均纯收入大概率不会超过2万元,而各种涉烟国企收入多少,大家就心照不宣吧。目前云南的烤烟主产区在曲靖、楚雄、玉溪一带,除了考虑当地人力资源和土地面积充足外,还有燃料充沛,最近几年煤炭价格上涨,一些烟农盗伐树木,即便是这样,选择退出烤烟种植的农户在逐渐增多,大胆的讲一句,就目前的状况看,卷烟行业上下游的巨大差距需要调整了。2023年,云南农民工总量1004万,外出632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94元。还是那句话,产业结构差导致就业结构差,就业结构差又加深产业结构差,似乎已形成一个发展怪圈。公平正义问题,不能等着经济社会发展起来再解决。党的二十大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县农经济差这几年,去了很多云南县城,说实话,真正理解发展、有能力发展、在做发展的领导,我见的不多,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更让人揪心。县域经济朋友在某县城为吏,和我谈起了一个目前在县城非常普遍的现象:前排领导几乎全是上面下派或挂职的稚嫩面孔,背后关系错综复杂,有些甚至刚走出学校门不久,即便有些是从乡镇上调的,也只是在乡镇蜻蜓点水了一段时间,纯属为了履职经历而下去。以前笑话一些城里干部分不清韭菜和麦苗,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而一些在乡镇工作了几十年、对当地情况较为了解又有做事激情的中层干部,在失去进一步上升的希望后,也开始以混的态度敷衍。以前任职乡镇人大一把手(正科级)岁数几乎在50岁左右,这两年在30岁以下任职都不是稀奇事了,还是背后力量在起作用。如果确实是能力卓越,这本是好事,可真实的情况让人唏嘘不已,朋友说到这些也是一脸无奈,这些下派的年轻后生对当地百姓没有什么感情、对长远不想计较太多、对潜在的矛盾能不提就不提,把完成上面下达的指标当成头等大事,为了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各种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泛滥,教师不安心授课,常年迎检。医生不能好好行医,被安排各种学习会议,连涉安部门都在应付各种指标台账,平均人口几十万的县城按照这种方式治理,不能不让人担心。据报道:2023年10月,河南郑州管城区建兴路小学一位吕姓教师留遗书后跳楼自杀的帖子引发网络热议,遗书中有其很想教书育人,但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她像进了“牢笼”,“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等表述。最近几年,很多县城又刮起了“创文、创卫”风,不切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惜一切代价的高评比,几乎把县城折腾的不成样子,许多县城集市被一关了之,仅存的农贸市场或者菜市场也是三天两头折腾,类似于萝卜青菜要摆成一条线,城市道路要按照一定比例设置隔离栏,人为制造拥堵,沿街老房子要刷白.......一个县城没了烟火气息、没有人情冷暖........还是县城吗?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畸形政绩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朋友圈”,前几年,在某论坛有一篇描写县城的文章很火,里面真实的描写了人脉关系、权利地位、家族势力在县城的重要性,几年过去,这种重要性愈演愈烈,当一个县城已经开始利益联盟的时候,哪怕上个学、看个病、做点小买卖都需要找人打招呼的时候,县城发展环境能好吗?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凋敝,这个现象还不值得思考吗?农村治理关于这个话题,我一直怀着敬畏的心在审视,因为云南农村太过于特殊,云南有着除西藏外全国比例最高的农业人口规模、全国城乡收入差距第3的现实、收入几乎垫底的尴尬,这些都是云南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跨过去的坎。因此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云南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全局问题。一些有发展苗头的问题要值得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是千古大事,更是改变云南城乡发展格局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要考虑到的不仅是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农业农村农民朴素情怀和至高历史使命感的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的行政命令和专家理念治村,更不能完全依赖村级领导治理,先说几个乱象。一是大跃进式的农村改造。我在好几个农村访问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盲目的民居改造。本意可能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但是都忽略了市场化问题,不考虑有没有客源、有没有市场,都是先天翻地覆的改造,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还请了一些所谓专家按照江浙一带模式改造,样式大同小异,最后没有客源不说,但改造得住不像住、商不像商的尴尬模式,大量资金被白白浪费。在有个村更是看到极为荒唐的一幕,这个村原本就山峦叠上,草繁花荣,但是村委会居然想出在路两边引进大量价格不菲的鲜花种植,花高价堆砌假山,私下一打听,居然几十万,连当地农民都觉得太过离谱,但村民的感觉是政府钱太多,反正花不完...............二是村领导地位发生明显改变。作为最基层自治组织,农村以前获得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没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的偏远行政村,连办公设备都要靠乡镇各站所赠与。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村领导掌握的财力资源越来越庞大,通过两年观察,毫不夸张的说,一些村居委会掌握和支配的资金远超某些镇级政府。我见过一个刚脱贫的村委会村支书随便就拍板了一个上百万的项目,居然是在当地饮水、道路等民生工程都未完全解决下,上马的人造景观工程。我奇怪他们资金来源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这几年国家风力发电占用了当地土地、林地,获得了几百万的补偿,加上名目繁多的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很充沛,当地的路这几年都是修了挖,挖了修,不美观就重新改造.......有钱要干,没有钱也要拖着干,其实这背后除了浮夸以为,还折射了一些隐隐约约的腐败问题,极少数人大发横财.....对乡村治理的监管急需提上日程。三、乡村生态。这也是一个经常被略但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生态文明是云南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其他省份永远难以企及的优势,失去这个特色和优势,云南就不再是云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破坏触目惊心,各种大型项目的必要使用先不提,这几年挖掘机、推土机在农村热卖,毁林开荒极为普遍。我回到过曾经生活的一个农村,以前能放牛砍柴的地方都被当地村民开荒种植魔芋、三七等作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等到百年后,云南的后人是看到这一座座电网铁塔、纵横交错的路网和钢筋水泥建成的城市开心,还是能看着青山绿水、江河湖海开心。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我不好过多评论什么,但是我们提前把几代人要做的事情提前做了,同时也透支了几代人生态财富。弄清几个问题一、什么是发展?我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哲学上说,发展是指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按照这个解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只是一种量变,质变才是发展,方向不对的量变不能达到预期的质变,所以发展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更不等同于GDP的增长,很多地方打着发展的口号去增长GDP,这是很多地方经济越增长,发展越分化的根源。二、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领导人无数次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我们不能把发展只理解为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有两句话我觉得很能解释大家的一些认识误区:“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和“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三、发展是否能解决一切问题?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过一句话,“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如果我们的发展在新时代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美好生活需要,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甚至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云南是欠发达后发展省份,发展起来和没有发展起来的问题似乎都出现了,所以只谈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还会越来越严重,比如上文提到的,发展没有惠及普通群众,社会物质财富是增加了,但群众幸福感没有明显上升,怨言增多、精神麻木、身心疲倦,那发展就失去正确的方向。一句话,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发展一定要有速度,但是这个速度必须要有质量、有效益。四、云南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就一句:符合新理念的发展!对云南发展的几点建议一、不要指标主义。这几年很多地方领导都喜欢用指标考核问责来落实工作责任。大量引用数据、使用指标,以为量化过的就是严谨和科学的,这是认识论上的倒退,也是直接实践少、间接经验多,主观感受缺、依赖汇报多的具体表现。一些领导离了讲话稿就不能发言,有人调侃领导变成秘书的喉舌,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告诉一个县长某年该地的降雨量,他肯定是懵的,因为不做比较他是没有概念的,类似的指标数据,就像个温度计,多少温度合适或者会烫手,只有自己试过心里才有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曾经提出一个“坎贝尔定律”,意思是,指标一旦和人们的绩效考核挂钩,用来对人们进行奖惩,那么指标就一定会被做手脚。换句话说:“任何用于控制的指标都不可靠。”道理很简单,假定每个人都追求政绩利益最大化,而指标和人们的政绩挂钩,那人们一定就会在指标上做手脚,或者只关心和考核有关的指标,其他不管,就像医院为了考核重病治愈率,会刻意不收重大疾病患者一样。一句话,远大的理想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指标设置考核来实现。我想这也是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要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的原因。二、不要精神内耗。疫情以来已经四年了,人们的精气神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从希望到失望的转变。疫情三年,虽然经济不景气,但人们还是带着希望等,如今疫情已经过去了,经济不仅没有变好,有些领域反而更糟,这个从数据和指标是不容易察觉到的,一些人的情绪出现了很大变化,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夹杂着各种唳气,这种情绪要远比经济低迷带来的危害更大。就目前来说稳定人的情绪至少和经济一样重要。大家还记得前不久央视某主持人仅说了句现在居民有钱不敢花,就招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说的也很可观,但这种骂声反映了现在各种情绪的对立。真实情况确实是有一部分从事经营活动、包括企业上班的居民收入困难,从而大量缩减开支,但也确实存在一部分有钱不敢花,因为对未来不确定,在云南还有更多的一部分市有钱不能花。一个在县城机关上班的朋友告诉我,这两年内耗、躺平现象很严重,为了应付各种形式主义检查,白天开会、夜里填表,周末加班是常态,即便连国庆等重大节假日都比以前更严格的加班。有些部门既不涉安、也非应急,但是都要安排人员轮流24小时值班,一人值班全家不出行,值一天班下来唯一的事情就是等着上面点名答一句到,类似于这种无意义的加班对人们精气神的消耗不能小看。我想,在体制内工作和在盈利企业应该不一样,体制内的应该要担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和理想,如果形式主义泛滥消耗了这种使命和理想,只把工作当成一种付薪酬出力气的工作,这对国家和民族都是一场危机。哪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上看,中央在号召扩大内需,但作为云南收入最有保障、消费最稳定的各类职工都白+黑、5+2的绑在办公桌前,要恢复经济活力,恐怕要走的路还很远。三、不要思想倒退。总书记说,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这句话也应该是每个马列主义的座右铭。今天的中国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是在不停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解放思想、客服一系列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上取得的。一些已经证明是错误的思想就要坚定抛弃,尤其是工作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浮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引导社会发展预期不一定非要掩盖问题,明明整个社会都感觉很差,一些主流媒体非要配合地方领导无底线的吹嘘,让群众反感。我们要坚决防止别人唱衰我们的经济,但我们更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困难,掩盖问题是一种没勇气和不自信的表现。“要克服以主观想象代替群众真实需求的倾向,要克服以个别成功案例包装整个工作的倾向,少搞一些强加于群众的活动。”“正面宣传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停留在不断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的套话上,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那样的宣传只会适得其反”。四、要重视基层。郡县治、天下安。当年毛主席就特别重视基层治理,很多会议都直接开到县一级,直接听取县级领导的工作汇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七千人大会,原因就在于县一级政府几乎拥有和承担了一个政府能有的所有功能和权利。总书记和总理对县级治理都有过精彩的论述。面对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千万不能大意,既要防止分散注意和本位主义,尤其是县级领导上.......这是问题的根源,这点不好讲太多。更要重视农村工作,我一直有个看法,以前的农村是管理的过死,现在又太过于缺失监管,我觉得这个问题太过于太过于重要,通过三年疫情以及历次经济社会发展波折看,农村一直承担着矛盾的缓冲带、实践的试验地,做不好农村工作,谈不上谋大局。目前,一方面是国家各项好政策如潮水般的涌进乡村,而另一方面是没有人好好利用这些政策,一些问题矛头还没有显现,在问题还没有形成趋势之前,需要好好谋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千万不能进入农村,农村治理是一盘大棋,需要认真对待。五、要立足长远。一项产业从谋划到见效,短则几月,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是不少地方急功近利,作出不切实际的指标任务,只追求当年目标,长远不虑。我相信不少人会辩称,完成指标任务是一种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工作策略,连年度指标都完不成,还怎么谈未来。但我想,我们面对的理想那么宏大、需要谋划的事情那么多,而把那么宏大的理想绑定在一些和政绩问责的指标上,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对考核指标接近疯狂的追求,对考核指标外的事情不管不顾,加上一些“风马牛”干部的弄虚作假,弄的很多人苦不堪言,说到底,这还是一种短视主义。我更相信,只要深入调查研究,能了解到基层部门对这种指标为王工作方式的反感,以及造成上级指标制定部门和基层执行指标部门的情绪对立。刘少奇同志曾说,现在,有些问题还看得不那么清楚,但是再经过5年、10年以后,我们再来总结经验,那时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作出结论。六、要重视人文。云南有着较其他省份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甚至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文化是用物质增长是难以解释的。有些民族在物质极不发达的时候也能乐观生活、热情好客、载歌载舞,能动能静,让人羡慕和向往,可在多年的物质追求发展后,这些生活方式反倒消失了,实践可能表明(个人观点、并不准确)。有些群众看重的并不是单纯物质财富增长,更在意生活方式的保留,如果把这些精神上的宝贵财富弄丢了,那就不是云南。有些经验过些年我们再来总结可能会看得更透彻,但能不等就不要等,代价太大。最后借用领导人曾引用过的几句古语: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怀着对云南深厚和炽热的爱,很多观点也是学习和引用了伟人的思想,我没有主观下任何结论,单纯的表达自己的一些建议而已,相信大家会有“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心胸和肚量。(本文引用数据均来源于各部门门户网站)
3月16日 下午 2:08
其他

开年第一个月,2024年的魔幻就已经有点儿超出想象

如果非要选今年的年度汉字,夫子首选崩,如果非要再选一个年度汉字,夫子次选乱。2024年第一个月即将结束,很多魔幻且颠覆认知的事情也都陆续出现,夫子仅列十项,剩下的欢迎评论区补充。1.大癌闪崩股民朋友们亏损倒还在其次,本以为2023年已经够差的了,希望来年转运。这2024年一开年属实觉得莽撞了,关键是现在新韭菜们站在门口瑟瑟发抖,就剩个老胡在那吆五喝六。​从雪球到某某系、某某丰,还有那个彩票,正打着字,彩票、白嫖没毛病。​2024年的主打就是颠覆认知,什么555什么55555,彩民属实少见多怪了。​就问你从概率上来说存不存在?就像既然楼房能烂尾,那么汽车也一定能。2.烂尾楼车烂尾楼我们已经看麻了,烂尾车一来,咱算是小刀噶屁股开了眼了。​广东永奥集团这月中宣布倒闭,旗下总共80多家4S店倒闭,倒闭就倒闭吧,这还不是最刺激的。人家把新车合格证抵押给了银行。导致买了车没提车的朋友们大概率碰到汽车烂尾。这波骚操作直接拉满。​现在是不光客户的钱欠着,员工的薪水也欠着。造车的小公司如此,造车的大公司也逃不掉。3.恒大清算昨天,香港高等法院发布了关于恒大清盘令,一句话也就意味着恒大正式进入解散倒计时。​恒大不愧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不过香港清盘人大概也只能在上海、厦门、深圳三地提出清盘申请,其他地方难度极大。遥想2016年7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当年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恒大成为唯一一家只用了20年就达成世界500强成就的房地产企业。​一直在努力换道超车的恒大,这回终于脱了轨。恒大从几十亿的规模膨胀到2.58万亿,用事实告诉大家:核心科技和能力不是钢筋水泥,而是高杠杆和吹牛X。实力是不是第一不重要,吹牛X第一这事儿很重要。对于热衷于冲击500强的那些企业家们,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劝君莫入五百强,此榜并非好排行。最终的结局无非: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许老板对着铁子深情唱起:恒大带走的不止我和你。4.国足降档恒大带崩了房地产,房地产顺带着带崩了中国足球。​2021年16家中超俱乐部里15家有房地产业务背景,其实干脆改名叫房地产联赛更贴切。但现在这些房地产商们过的并不如意。许老总凭借一己之力,把同行全都带进了深沟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寒气传导,各大房企开始对球员们轮番欠薪。​现在铁子带着陈主席一起进去唱铁窗泪,反没反思咱不知道,不过同样的剧本已经反反复复上演20多年,累了,麻木了,也习惯了。一颗老鼠屎能坏了一锅粥,要是一锅老鼠屎,路过一定得捏鼻子。​海参啤酒配烧烤,接着奏乐接着舞。不过就现在这未来人口基数,可能没人陪你们瞎玩儿了。5.人口连降新出生人口连着两年低于1000万,我们超额完成了控制人口的目标。​只是可惜了,就咱这人口基数很难再为国足出一把力了。这不是见证历史,在座的诸位,咱们都是在活生生创造历史啊。诚不欺我,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但总有些行业眼里就只尊重人民币,不尊重人民。6.教培跑路去年是早教机构美吉姆和金宝贝的关店、退费和欠薪潮。今年一开年,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从杭州到广州,买的没有卖的馊。​​前脚双十二店庆,后脚年初关门,这一波操作666啊。教培跑路的路上,你们并不孤独。有些机构,不是​在跑路,就是在跑路的路上。很多时候,矛盾不好好解决,就会捅人的。7.所长捅人捅所长的见得多,所长主动捅人的还是头一次见。​蓝底白字的通报确实说明现实往往比电影更魔幻。不过更魔幻的还在后头,一笔写不出两个优秀。​作为公务人员,能选择捅人这么惨烈的方式,也许基层工作者是不是真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别管调节方式,也别管怎么直播,反正这回所长捅完就彻底刑了。你看,执法主体和执法对象之间如果不能和睦相处,就有可能会两败俱伤。8.民告执法前面是所长捅人,这边是某公司发出了百万悬赏,跨城征集关于某大队长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国征求“赏金猎人”,只要提供的线索能够导致其降级降职、开除公职等处分,照样也有经济资助。你要不细说,不看落款的红色汉字章,咱还真以为这是欧美电影里的商战。多大仇多大怨,能逼的企业这么干。不过乱举报乱发公告也可能会把自己整进去。9.举报被抓不是所有的举报,都能安然无恙,关键还得看被举报对象。据观察者网报道,2021年12月,河南鹤壁一男子在家实名举报当地纪委干部受贿,40分钟后就被警察带走,48小时就被批捕。​40分钟,连带着立案、侦破、抓捕一条龙,就问你效不效率吧?更离谱的是,这个被举报的(时任)纪委干部艾某军,正是河南落马副省长徐光(受贿1265万判刑11年)的连襟。​夫子想问的是这万一没有督办是不是三个人就彻底完犊子了。夫子托着腮包子陷入了深思,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都是钱的问题。10.土地困难最后咱落到土地。各地的土地出让情况都在本月陆续公布,从21到24,情况不是一般的次。细数那些典型的二线城市出让金额对比,早已吹起了阵阵寒风,眼下已经不是勒紧裤腰带了。武汉,2023年882亿,2021年1945亿南京,2023年1109亿,2021年2114亿郑州,2023年236亿,2021年965亿,要知道5年前的郑州可是出让了1437亿。这还不算完,还有去年最火的杭州,2023年1780亿,2021年3100亿。别说腰斩了,严重的直接已经是地板斩,要不是去年的地方城投为了任务拿地,那更没眼看这个数据。土地作为财富锚,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回想起来,2021年竟然是最最让人幸福的时刻,那是多少人纸面财富的顶点。从彩票、基金到股票、信托,从早教、校培到车子、房地产,还有那坑爹的足球。这世道,有的是办法从精神和物质上双重收割你。但只要稳住工作,苟住不骚,不乱投资不瞎消费,已然超越了90%以上的人。总结完年初这十项大事,夫子深感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飞在风口上的猪迟早得摔下来,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一直走下去。
1月30日 下午 9:32
其他

教师降薪潮,惨不忍睹

其实,教师降薪潮这个事儿,明里暗里已经开始。8月份在离大谱:清北博士生逃离深圳中小学!一文里,已经说的很清楚。清北博士们为啥要逃离,人均降薪10万左右,博士们直呼受不了。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地域间的降薪问题。1.中小学降薪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老师降薪这一块,深圳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平均降薪8到10万,不得不说深圳的薪资待遇就是不错,哪怕降薪缩水的部分都相当于夫子一年的工资。被降薪6万的老师们开始劝退涌来的毕业生。​最夸张的是有些偏国际化一点的小学直接少了15个W。​虽然在降薪,咱不得不说,同样作为老师,这个薪资水平真的太让人羡慕了。深圳虽然在降薪好歹主打个来去自由。但很多小地方也在降薪,但本身薪资水平就惨绝人寰,这一降薪就更没法看了。​南方中部某省会城市下的县城,老师月工资是1628块,但每年有近10万的各种奖励,老师们都指望着这奖励过生活。但有老师们发现这比费用突然被砍了。老师一直向学校和主管部门讨说法,最后解决没有咱不清楚。但这种低工资、高奖励的收入组合构成确实有很大的风险性。中小学降得激烈,大中专也不匡多让。2.大中专降薪其实跟上面提到的小地方的工资比例有些相似,普通大学老师的收入也是指望寒暑假的奖励。​基本工资其实都很少,年终奖多的能有两三万,少的也有一万多,基本是上相当于2个月到小半年工资。这一块一少,房贷、车贷、老人养老、孩子上学都间接受影响。无形中突然找到普通房子下跌的原因。山东、江苏、四川、福建都有降薪的高校,小额的几百,大额的几万。​​有的老师开始琢磨,要是再这么降下去,自己得考虑跳槽。但哪怕跳槽又能跳到哪儿去?能不能一定比现在收入高那是真的只有天知道。3.自助者天助很多人好奇,你为啥不聊幼儿园降薪,这个话题都不用聊。很多幼儿园已经消失,老师工作都没了,还聊啥降薪。​2022年幼儿园28.92万所,比2021年减少5610所,为2007年以来的首次下降。5610所幼儿园背后,保守估计至少也是近十万名的园长、幼师和保育员。春江水暖鸭先知。教育领域的第一波寒意往往都会先向幼儿园传导。如果说降薪的潮水第一波冲垮的是相对孱弱的幼儿园,第二波是”血条“相对较厚的中小学,那么第三波、第四波...迟早轮到巨无霸的大中专。相较于失业,降薪算是比较温柔的举动。不是所有老师都会降薪,教育领域也一样遵循马太效应。最终,只有那些拥有深厚的“根基”、自身造血能力也足够强大的个人,才能在这个行业存活下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不以我们个人意志而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多一点技能,多一点存粮,在不确定的时代,让自己努力的多一点点确定性。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温室”,也没有永远的避风港。风平浪静的时候,竭尽所能高筑墙、广积粮,夯实这安全垫。巨浪滔天的时刻,伫立船头你才能谈笑风生做自己领域的王。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一名高校老师的退休金腰斩:从8000跌到4000。。。

这两天网传广州高校某退休老师的退休金突然腰斩。​据说学校最高的那位老师从9000降到5000,当事人的妈妈从8000降到4500。这事儿暂时没听说有哪个部门出来辟谣,是真是假只能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但身边那些体制内,正高职称已退休的老师每个月确实能拿到9000+,目前夫子也没有得到任何关于他们降退休金的内部消息。1.养老金“鬼故事”昨天聊了人口暴跌后一系列的恐怖后果。有网友在后台留言愤愤不平。​网友心情夫子完全理解。咱们的养老退休金制度是现收现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来源是现工作人员的劳动产出。作为退休人员来说,我勤勤恳恳工作30年,年龄到了退休了按月领取退休金天经地义的事儿,怎么就成年轻人养活了?但制度摆在这儿,如果年轻人集体摆烂,那退休金必然就会遇到大麻烦。50后、60后们大可不用担心,70后、80后、90后们作为第二波婴儿潮的代表,这一波劳动力人口足够支撑50后、60后前辈们安享晚年。但80后、90后就没那么幸运了,咱没选择,真得寄希望于延迟退休。如果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那么结果就是下面的场景。​你说咋破?根本就无解嘛!假如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可以集体众筹给他颁个诺贝尔经济学外加和平奖。2.退休后再就业之前有网友和同事都跟夫子聊,说夫子这有点儿制造焦虑。这事儿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是制不制造焦虑的问题,但凡咱也是条鲶鱼,或者某某公子,咱真也就不焦虑了。​夫子35岁+的岁数,非编制,未来5000+的月均退休金绝对是咱天花板,目测退休金大概率未来月均3000到4000左右。父母合计每个月1000不到退休金。就咱这个条件,有啥资格不焦虑?不早做打算,难不成学韩国、日本老人,退休金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退休后再就业。​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市暴跌、房地产崩盘,无数中产家庭一夜之间负债几百万。日本从此进入长达30年的经济滞胀期,公司大批裁员,社会生育率暴跌,打工人收入骤降,甚至面临失业、破产。​年收入1000万日元啥概念?相当于咱们49万。那可是35年前啊!这个人1年收入当时能买北京3套房。这些日韩老人们做司机、送快递、做服务员,以此来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我不信这些韩国、日本的老人们不想要个体面的退休生活,但社会不允许。老后破产不是一句玩笑话。咱啥家庭?啥条件?心里能没数嘛?而未来10年又是咱的退休潮。​就现在60后年均2000万的退休规模,仅仅10年就能达到2个亿的退休小目标。拿教育行业来说,很多学校缩编,开始大规模推行合同制、参聘制。虽然看着年薪也不少,但退休金跟正式编制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凡编制和非编制待遇一样也就无所谓缩编。你说到底哪儿不一样,首当其冲退休金嘛。3.为退休早打算咱辛苦半生,要的不过是个体面的退休。这些在一线忙活的80岁、90岁高龄的日韩老人们。别问他们为啥不退休,回答就是热爱工作。烙饼的91岁土井铃子老奶奶​打螺丝的95岁平久守老爷爷​右上边的日语我帮你翻译一下子:养老金不足要干的多大岁数?已故的平久守老爷爷80岁时开始设计电脑……平久守老爷爷是个“传奇”,退休后也没休息过一天,心梗离世当天老爷子在工位上手里还握着放大镜。2021年,日本官方数据。65岁以上再就业人数909万人。65岁以上再就业女性41%,男性60%。​也就是说,有至少一半的退休老人退而不休得坚守工作岗位。74岁高龄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快餐店打工的老人平川久一,周末还兼职外卖员,至于为啥这么拼命,平川久一表示还剩3年的房贷没还完……68岁腿脚不灵便的退休女教师惠村美子,窝在家里打零工,咱不知道她搞得是不是课外补习班。但她坦言想再攒一些钱,日后可以住进养老院。为啥还工作,你说对于退休这事儿,他们是不喜欢还是不敢……这些日韩老人年轻时候都觉得自己养老保障没问题,但现实往往打脸。​日本人均GDP排亚洲第7,虽然进入了高度老龄化,但已然是发达国家。如果未富先老,不敢想退休后这场面。退休这问题除了咱自己没人能帮咱,再说那个时候管咱的领导早都没了大半。不用责怪年轻人不婚不育不贷保平安,自己人生自己负责。别用异样的眼光看身边那些拼命搞钱的同事,可能他们只想退休后体面体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退休这事儿还真得早做打算。
2023年9月30日
其他

人口暴跌后的恐怖后果

生育率暴跌后,再次通过单纯鼓励生育实现人口正增长的国家几乎没有。但人口暴跌的后果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在城镇、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我们都将面临人口负增长后的棘手问题。1.城镇人口减少后对城镇和乡村的影响:城镇消亡、基建失修、城镇合并、田地荒芜。(1)镇村消亡西北、东北、西南的相当一部分城镇和村落会渐渐消失,这些人口会向当地的省会和强经济城市聚集。还有一部分会迁移到东南沿海富庶的城镇。(2)基建失修因为人口减少,那些偏远地区的基建将因缺少资金和人力年久失修。20-30年后,一些欠缺经济吸引力的城镇将破败不堪,道路坑坑洼洼,两旁杂草丛生,行人寥寥无几。​未来的一些城镇参考的坐标城市就是俄罗斯的远东。(3)城镇合并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为了减少行政支出,提升管理效能。城城合并,县县合并,尤其是镇镇合并、乡乡合并、村村合并都将陆续出现。未来将会遍地出现那种无人、几人甚至几十人的村庄。​不过该说不说,这样村庄的自然环境是真的好。(4)田地荒芜未来20到30年间,随着农村老人的大量离世,农村青年们的外出打工,农田再无人照看,田地成村成片的荒芜。那些房屋、设施、建筑们还在,但少无人烟的村落陆续陷入死寂。​大城市还是会异常拥挤,但有的小城市可能就不存在了。2.教育虽然今年,甚至明年,我们还能感受到的是彻彻底底的小学入学难。但最迟从2025年开始,我们将陆续见证幼儿园关停甚至倒闭。见证小学、中学合并,甚至未来很多大学的消失。​生育率“世界倒数且冠绝全球”的韩国,1982年至2021年期间,已有3800多所小学和初高中学校关闭。韩联社也说了,近5年,韩国地方大学有二十多个专业已全部消失。背后的原因都是人口减少“无生可招”。于教育从业者们而言,相当一部分的非体制内教师将会失去他们手里的饭碗。教师岗位开始大量缩编,这个现象当前正在发生。这也提醒咱:必要的时候,得做一个斜杠中青年。3.医疗儿科、妇产科将由过去数十年的热门专业逐渐冷门。​妇产科“病人荒”,妇产科医生心慌慌。​妇产科的寒冬来了,儿科寒冬也就不远了。与此同时,与老人相关的医疗、护理等等将成为热门。母婴产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除了那些头部的品牌还可生存外,一些“三无”的小企业们将失去生存的土壤。根据国际标准,1名养老护理员照看3位失能老人。目前我们失能半失能老人4400万,养老护理员需求超过1000万,但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老龄化越深入,这个缺口也就越大。4.养老根据联合国测算。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55年左右达到最高峰,预计约5.07亿人,占比将达到38.53%。​我国25-64岁人口将由2015年的10.08亿人,下降至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离大谱:清北博士生逃离深圳中小学!

清北的博士生应不应该大规模进深圳中小学曾引起网友们激烈争论。反对的说这是大材小用,同意的讲这是良性竞争。1.清北高才进深圳但要夫子说,以前要是欢欢喜喜奔着钱来的,那么将来就可能悲悲戚戚因为钱而去。“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这话不是我说的,出自1000多年前隋朝王通的《文中子·礼乐》。古人说的没错,交朋友、找工作、搞事业,都是同样的道理。2020年前后,深圳中小学的招聘信息引爆网络。无他!一众清北乃至世界TOP前100甚至前50的高校硕博士毕业生蜂拥而至,为了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当然,最关键的是年薪30万+的收入,寒暑假带薪,外加各种福利待遇。2.高薪才是根本2020年时,深圳南山某小学,一名研究生学历的在编老师,虽然仅有两年教龄,但对方晒出来的工资单惊掉了大家的下巴。​​33.36万的年收入,放在在深圳中小学,也仅仅属于普通薪资罢了。夫子作为一名高校老师,看到这样的薪酬属实惭愧,我可能努力到退休也只能是从概率上接近这个薪酬罢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年薪10万+已经很不错,更多的都是年薪五六万左右的样子。说到底,深圳不愧是深圳。完美诠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同时也敬告各位老师:在高薪面前,大部分人的情怀根本不值一提。年薪30万+的比年薪5万、6万的更热爱教育事业?那可真不见得!高薪很好,但稳定才是关键。3.高薪不持久人才很难搞前面不说了嘛,“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深圳也不能免俗,既然发不出来钱,那大家就“好聚好散”。从30万+的年薪掉到了20万+,跟清北的博士身份属实有点儿不符合了。​这些新进老师们基本生活的成本具体怎么样,我们不清楚。但杭州的码农们年薪大百万的时候,高额房贷、全职主妇、国际学校都是成功码农的标配。那个时候大家想的都是岁月静好,将来怎么可能因为薪资腰斩负重前行?​但其他的名校毕业生马上用脚投票。什么教育不教育的,只要钱给的不到位,立马开溜不是事儿。清北博士们对深圳的中小学。当初爱多深,现在恨多痛。不过,清北高材生们无愧于“行业收割机”这一荣誉称号。网上有个小段子。2005年,清北高材生加入宝洁、联合利华,之后外企见顶了。2008年,清北毕业生闷头进银行、电信,然后国企限薪了。2015年,清北毕业生纷纷涌入互联网行业,然后泡沫破裂了。2020年,清北毕业生考公考编、考街道办,卖地财政就崩了。这不典型“行业冥灯”嘛。不过玩笑归玩笑,当薪酬归于正常,就像失去了房地产魔力加持的金元足球。体育也好,教育也罢,最终都会回归行业本来的模样。
2023年8月26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江西鹰潭泄露了共同富裕的重大秘密……

如果非体制内人员,尤其是我们80后和90后,我觉得以整个80和90年代的出生人口规模,等我们退休,10后和20后的工作人员规模绝对支撑不起来咱们的退休养老金。
2023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