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院院友会

其他

活动预告 | 深探微观世界,共建生科世纪——第6期“竺林论道”院友沙龙

从一粒粒氨基酸到缤纷精妙的蛋白质,从微小的干细胞到强健的肌肉,从神经影像到耦合分析,生命科学在21世纪,异彩纷呈、潜力无限!不论你是想要寻觅生科奥妙,还是想要月光指引、前辈启迪,亦或是希望走进别样洞天,第6期“竺林论道”院友沙龙,且待君赴!嘉宾介绍杨帆2002级混合班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秋季纳新 | 来,开启你在院友会秘书处的全新旅程!

之院友分论坛竺院群英共聚再普学院华章沟通、交流思维火花碰撞#《竺志纪年》院友年刊第一期《竺志纪年》写下院友大事记记录院友会活动纪年更是纪念……探索交流,认识自我更多精彩,等你开启WE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Nature:曹云龙院友联合团队揭示新冠奥密克戎感染极难实现群体免疫

共12类,数据表明属于同一类内的抗体有相似的结合抗原和中和特征,各类抗体的主要逃逸位点与该类代表性抗体在复合物结构中的结合表位一致(图4)。图4:原始株RBD抗体的表位分类及各类抗体特征614个来自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56 梅霆:以“数理”之道,探“光电”未来

5月27日中午,一通视频电话将相隔千里的杭城与西安相连,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孔在屏幕上浮现,竺院院友会秘书处的小秘书们在院友联络人危宇頔老师的带领下,与84级混合班院友梅霆连线。梅霆院友娓娓道来竺院往事,话语亲切而悠长,点燃了同学们聆听的热情,更点亮了他们通向未来的明灯。以理辅工,兼具学科深广回忆十年浙大求学之路,梅霆院友十分认可混合班先进的培养理念:“工科人才,培养其理科基础”。得益于在混合班收获的“理学思维”,他从底层物理学入手,将看似质壁分离的光学工程与半导体学联系起来,探究两个领域所蕴含的共性物理规律和原理,从底层逻辑出发研究,最终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别离浙大数十载,他至今仍能想起当年操着湖南口音讲授物理的李文铸老先生。李文铸先生条理清晰、发人深省的授课,令他获益匪浅。“大学的学习内容决定了未来从业的广度。”学科是与时俱进的,混合班极具“前瞻性”的培养理念,使他在面对不同学科时游刃有余,有能力去完成那些跨领域的交叉学科项目。“工科只学技术如同皮表,需得触及里子。”梅霆院友指出,数学、物理就是工科的“里子”,许多人工智能专家都是数学专业出身,我们竺院学生也同样应该深入基础学科的“里子”,奠定扎实的数理基础。谈及专业的选择,梅霆院友表示,专业的选择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我当初选择浙江大学的光电仪器专业,一个原因是
2022年6月7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55 李威辰:解锁清洁能源,开启光伏之旅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时代热词,国家对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重视助推了新一代企业迈向研究新能源的步伐。5月26日下午,在沈律明副书记、路欣副院长的带领下,竺院师生一行来到李威辰院友和几位浙大校友联合创办的杭州禾迈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交流。技术创业,攻克百难回顾创业历程,李威辰院友感慨万千,“禾迈2012年成立之初,团队只有8个人,公司人手严重不足,几万行的产品程序都是我一点一点敲出来的,除了软件编写,我还投身到了产品生产,再到产品售后的整个产业链环节。但其实我大学时是个很内向的人,可创业就会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因为你得去和不同的客户和供应商打交道。”正是这种敢为人先、沉得下心的勇气和坚守,使李威辰院友在科研和创业过程中始终没有被打倒,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和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人员。谈到公司名字“禾迈”的由来,李威辰院友分享道,“禾“为绿色之意,“迈”为进步之寓,为提高可持续能源发电技术的影响力,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的人,背负这一使命的“禾迈”名字应运而生。李威辰院友与竺院师生座谈现场禾迈致力于研究以光伏逆变器为代表的电力变换设备和电气成套设备,通过微型逆变器将太阳光产生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从而更好的实现节能和储能。禾迈帮助许多企业和家庭降低能源支出,配合光伏系统将逆变器应用于各类住宅、工业及商业项目,让更多人享用开放能源,实现节能减排。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国家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企业等多项称号。禾迈于2021年12月20日科创板上市,上市首日大涨30%,刷新“A股史上最贵新股”记录。漫漫求学,养成方法谈及为何技术出身的他选择进入业界时,李威辰院友表示,其实早在本科期间,就已决定未来想要投身技术创业,因此本科阶段学习,他格外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现在想起来我非常感谢混合班这样的平台,给我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虽然在当时的学习过程中也曾一度觉得《数学分析》这类课程难度过高,可能与后续的工作无关,但当我工作后,却发现之前学到的知识冥冥之中令我受益匪浅。“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课知识使得李威辰院友在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中都脱颖而出。本科毕业后,李威辰院友选择继续在浙大攻读硕士和博士。就进入业界工作,学术是否需要做到顶尖这一问题。他认为,只有读到博士阶段才会对某一学科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是博士阶段教会了他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他后续进入企业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感觉博士阶段改变了我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司的博士率很高,因为博士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应对困难的能力。”李威辰院友带领竺院师生参观屋顶光伏电站回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科研经历,李威辰院友坦诚其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可能会面临长期努力却无法出成果的无助,或是受到周围朋辈的压力,亦或是长期奔波于公司和实验室的孤独和疲劳。在无数个独自归来的夜灯下,当时的少年李威辰咬紧牙关,用强大的内心与困难作斗争,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目标,厚积薄发。这种面对困难不被打倒、面对诱惑不会动摇的坚毅与坚守始终是李威辰院友最强大的心理武器。机缘巧合,初心立定初入大学的李威辰院友,其实并不是选择了电力电子专业方向,而是和班上很多同学一样想投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然而却是一场意外的专业宣讲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宣讲会上,他了解到了电力电子专业的发展历史、前沿技术和相关实践,也了解到浙江大学的这个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于是听完宣讲会,我当即决定选择这个专业学习。”李威辰院友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当初对电力电子专业的“一见钟情”。关于在混合班的四年时光,李威辰院友表示,“这段经历真是令我终身难忘,也受益良多。在竺院,身边同学都是牛人,学习氛围非常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业和探索科研问题,孕育了我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其次,竺院的学习生活,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与周围同学、导师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对我之后的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诚然,竺院不仅是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人格的摇篮。李威辰院友建议同学们多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尤其今后要创业的同学,还是需要对行业保持一定的“嗅觉”敏感,比如最近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内容,在时事热点中思考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抓住时代潮流和科技风口,有针对性的武装自己,让自身和企业在时代浪潮中都更具有竞争力。李威辰院友带领竺院师生参观禾迈展厅座谈结束,李威辰院友带领一行人参观了禾迈展厅,通过多样的光伏逆变器产品、光伏组件进一步生动的了解当下时代最前沿的微型逆变器领域。从李威辰院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的工程师对自己领域的十足自信、一以贯之的投入和坚守。多年以来,李威辰院友矢志不渝,一直以电力电子行业的创新和研究为使命,不断突破、不断进取。最后李威辰院友寄语新一代竺院学子,需时刻秉持热情,不盲从,忌浮躁,努力冲击更高的学术顶峰,成为国之栋梁。现场合影文案
2022年6月5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54 潘哲君:“我在大庆,投身祖国能源事业”

放眼五月的世界,俄乌战场战火未灭,新冠疫情依旧肆虐,国际能源供应随之紧缺;回望百年的历史,“能源”向来是国家间争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5月20日下午,院友会秘书处的小记者们在危宇頔老师的带领下,与能源领域的专家潘哲君院友进行了一次线上的对话。从中国能源的困境与出路,到自己的求索旅途与感悟,再到对当今竺院学子的殷切期盼,潘哲君院友娓娓道来,饱含激情的言语之间,无时无刻不闪烁着心怀“国之大者”的信仰光辉。油气开采,任重道远谈到能源供给的形势,潘哲君院友介绍道,当前的中国,石油自给率不到三成,每年需要进口5亿吨石油。在俄乌交战的当下,国际能源价格高位震荡,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中国的“油气安全”问题便日益凸显,中国亟需探索能源的发展出路。当今社会中,“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呼声日益高涨。潘哲君院友指出,“新能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国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但交通、化工等诸多重要生产领域短期内难以转化为“新能源”驱动,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依旧不减。油气资源仍是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压舱石。潘哲君院友表示,“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利用是中国在能源领域破局的潜在利器。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在传统模式中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开采,却可以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将成本显著降低,让开采产生经济效益。当前,此类油气在中国的能源开采框架中的占比远远不及北美,但中国并不缺乏非常规油气资源,仅在大庆,就有已探明的高储量的页岩油资源。中国的“非常规油气”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增长空间。潘哲君参加2017深部煤层气国际研讨会并作报告潘哲君院友坦言,开采的“技术”与“成本”是中国非常规油气开采的两大障碍。中国的地质条件与北美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西方现有的成熟技术并不能在中国有效应用,使开采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因地制宜,建立完备的自主技术体系,走出一条自己的页岩油气发展道路。“而这正是我决定回国的动力。”潘哲君院友讲道,访谈跟随他的思绪潜入了回忆的长河。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智能设计,数字新生”——第5期“竺林论道”院友沙龙

3D食品打印机该机器可以通过PC端和移动端的操控,在移动端,机器的系统可全面接入微信界面,用户能通过微信直连打印食品。看到这些有趣的项目,你想更加深入了解吗?“竺林论道”院友沙龙等你来!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秩年邀请函 |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22年秩年院友返校活动

追忆芳华到校史馆回顾母校的发展历程;到当年学习、生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吃一份学生餐、补拍一张毕业照。根据班级人数,安排学生志愿者帮忙预定学生餐、教室等,并带领校友们游览校园。●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51 方勇纯:求索智能化奥秘,探寻机器人真谛

时维三月,求是园已春深似海。3月9日下午,院友会秘书处的小记者们在危宇頔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线上连线同方勇纯院友展开了一次对话,从前沿高端的机器人领域到润物无声的教育行业,从对竺院的珍贵回忆到对后辈的殷切希望,方勇纯院友春风化雨般的话语沁人心脾、暖人心田。求真务实,厚植数理基础在进入浙江大学时,方勇纯院友心里一直期许着一个能学以致用的专业,因此,他选择了未来科技的基石——自动化专业,并不断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回想起当年在竺院混合班的求学经历,方勇纯院友认为,大一大二是打好数理基础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数学分析、普通物理学这些硬核科目,要抱着一种啃下硬骨头的心态不懈对待。“当时的数学分析习题对我们来说难度大,往往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突破,但明白问题实质后,一切便能迎刃而解”,方勇纯院友对数学尤为重视,认为扎实的数理基础是科研路上的首要条件、重要基础,“正因为有困难,才要迎难而上”,他目光灼灼,坚定地说到。对于竺院混合班“工科人才,理科培养”的培养理念,方勇纯院友十分赞同。因为实践工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通过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系统的性能。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多元、丰富的社会,“知行合一”是我们势必要练就的能力,即做到将理论掌握与实践操作真正地相结合。方勇纯院友大二时便获得了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单片机程序开发,并最终完成项目,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以致用的科研态度和精神。谈及专业选择,方勇纯院友认为要从兴趣、能力、趋势多方面考量,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寻找令自己愉悦的事,因此,如果对某方面的事有强烈的兴趣,那一定就是自己的专业方向了;其次,还要明晰自己的能力所在,方勇纯院友因为自身擅长学以致用选择了自动化,这启示我们选择专业时要寻找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向;此外,专业选择也不能拘泥于现状。他指出,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是很多人做出选择的第一指标,但任何行业都有其盛衰期,不要把自己的视野约束在“年薪”、“就业”上,还应更多考虑专业发展的趋势如何,以动态、灵活的眼光看待不同专业,才能选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专业。方勇纯2017年在波兰波兹兰市的RoMoCo国际会议上应邀做一个小时的大会报告软硬结合,奔向璀璨未来方勇纯院友在控制领域深耕20多年,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50 汪源:"网"聚数字技术,"易"启智能创新

春阳高照,暖风微醺,在万物生长的三月,竺院学子带着期待与景仰,在院友会秘书处指导老师危宇頔的带领下,一同乘车前往网易杭州研究院拜访汪源院友。此次网易之行,令大家拓展眼界,对互联网企业有了更加切实的认识;与汪源院友细细畅聊,让大家深受启发,对未来道路更加清晰明确。赋能:认知与经验的革新人生如一叶扁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掌舵者,只有自己内心坚定,才不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回忆起在竺院的生活,汪源院友表示,“当时混合班有很多精进学术、学习顶尖的同学,相比在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激烈竞争,我选择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发力点。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而不是最后的分数,故我当时的编程能力算是同学中比较强的。”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创纪录!“一箭22星”背后的竺院人

竺可桢学院向长征八号总设计师、1988级混合班院友宋征宇表示热烈祝贺!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搭载着海南一号01和02星、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文昌一号01和02星、泰景三号01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等22颗商业卫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9次飞行,创造了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也标志着文昌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发射首战告捷。同样在当天,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竺院人物宋征宇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1988级混合班院友,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航天控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先后参与了中国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等的研制。曾荣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著有多篇专著、论文和专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设计、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等,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与许许多多的中国航天人一起,用独立自主的科研,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发挥长征八号发射成本适中、发射周期更短、适应多个航天发射场条件、适宜回收的优点,助力中国航空圆梦新时代。星空浩瀚无比遥望22颗“中国星”,闪耀寰宇!祝贺宋征宇院友!为中国航天点赞!(宋征宇院友策划并担任编剧的科普短视频)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图片、视频:宋征宇排版:陈茗责任编辑:危宇頔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祝贺!刘育京院友发表Science论文:锂金属电池实现超长寿命和超高库伦效率循环

浙工大&南洋理工Science:锂金属电池实现超长寿命和超高库伦效率循环!排版:陈茗来源:能源学人、高分子科学前沿责任编辑:危宇頔
2022年2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院友专访】Vol.48 李旻辰:究极图形真理,求索科研奥秘

时值寒假,求真未歇。1月21日下午,危宇頔老师带着秘书处的小记者们在线上同李旻辰院友展开了一次线上专访。席间,李旻辰院友多次谈论起他对科研和实践的看法,分享着他在科研道路上的真知灼见。理想为帆,筑梦启航在李旻辰院友看来,他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正是于竺院生根发芽,开启了毕生所爱的计算机之旅,并不断勇攀高峰。回忆起当年的编程课,李旻辰院友的感受是愉悦的——“看着复杂的问题被我用精妙的程序解决,这让我感觉就像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之后李旻辰院友参加当时计算机系组织的实验室参观活动,在欣赏了图形学实验室展示的动画、电影、以及工业制造等应用后,心中的向往更加强烈。最终,李旻辰院友依照兴趣,遵循内心,选择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并决意以图形学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领域。回忆起在混合班的点点滴滴,李旻辰院友坦言这段经历对之后的求学和科研道路影响深远。首先是混合班的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使得李旻辰院友能够与不同专业的同学有更多的接触。在李旻辰看来,与他们的交流既能拓展自己对其他专业的认知,又能加深自己对计算机专业的理解。此外,“工科人才,理科培养”的培养模式使得李旻辰院友在本科期间学习到了深入、专业的数理课程,为其培养了扎实的数理基础。之后的科研历程中,李旻辰院友逐渐意识到:大多数的工科领域研究,其本质都是数学模型的构造与改进,而数学学科的发展,将直接影响这些学科的发展。正是在竺院学习期间积累下了厚实的数学功底,李旻辰院友得以在之后的图形学研究中快速地理解复杂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并从多种学科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今天竺院学子在专业选择上遇到的问题,李旻辰院友的建议是要在行业前途和自身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李旻辰院友指出: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变化周期,现在热门的行业,在未来也可能会面临饱和的窘境,切不可因为当下某个行业热门便盲目从众。同时,个人兴趣也是专业选择中值得考量的因素,只有真心喜欢,才能乐此不疲。哪怕已经选好了专业,也不要放弃对兴趣的探索。以当下热门的计算机学科为例,李旻辰院友认为,未来计算机行业会在应用层面上拓展,其将更多地应用在其他学科中,通过强大的算力帮助其他学科解决更多问题,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当下不应只将目光停留在计算机这一个学科上,而是应该留意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兴趣点,并在未来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落地在其他领域的实践上。李旻辰院友生活照备材成杆,征于远洋作为当今图形学界升起的冉冉新星,李旻辰院友的科研道路可谓是“一路开挂”:2年便拿下宾尼法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发表11篇SIGGRAPH,去年更是斩获了SIGGRAPH
2022年2月17日
其他

祝贺!曹云龙院友入选2021年度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5】。另外,团队同时发现非典康复者体内的部分冠状病毒广谱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株具有极高活性,这对于研制针对奥密克戎株与未来变异株的新一代疫苗及中和抗体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Innovators
2022年1月23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45 李双星:勤与乐铺筑求学路,爱与智纵观投行间

12月10日下午,院友会秘书处的小记者与指导老师危宇頔齐聚东1A-103会议室,与身处香港的李双星院友进行线上专访。尽管相隔千里,李双星院友幽默的话语、真挚的分享仍倍感亲切。从杭州到纽约,种学绩文当被问及印象深刻的事,李双星院友将回忆瞬间拉回竺院博物洽闻、贯通交叉的氛围。“竺院的专业涉猎非常广泛,教学也很全面,非常重视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擅长,但对思维能力有很大提升。”他坦诚道,“竺院学子需牢牢把握这一机会,不要过于受专业的限制,而应放宽视野,各专业横向选课,尤其需要重视自身存在短板、不够擅长的领域。”正因竺院学习领域广泛,他在本科期间就掌握了快速学习新事物的方法,为他的职业生涯厚植基石,也让他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李双星院友本科期间的主修专业是统计学,研究生攻读金融数学专业,从事的金融工作也多与数学相关。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对数学的学习有许多独到见解:回归常识与课本,深刻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多和优秀的同学探讨,他特别提到,当时,他和几位数学成绩突出的同学分到同一个宿舍,经过四年的交流,受益良多。竺院寝室的特别之处在于,同一寝室的同学可能修读的是不同专业,这种多元交流的氛围,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多维提升。为此,他还特地强调让大家要好好珍惜军训的机会,军训不仅难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在他看来,军训是一次难得的社交机会,不单纯只有踢正步等训练,和职场里的团建有着相似之处,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一些平时少有的活动,让大家学会彼此照顾、相互鼓励,为四年的深厚友谊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且,竺院的各班级被分到同一连队,专业、班级、寝室间的壁垒都在军训期间被打破,因此,军训也是一次宝贵的跨学科交流的机会。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李双星院友十分重视和推崇的。大学期间,他曾是学院的足球队的队长。他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仅能让人强身健体,还能拥有体育精神,学会对抗压力与自我调节,同时体会团队精神的意义。这对于后续的职业生涯,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外资投行里,都把体育运动看做加分项,多加鼓励。当年足球队合影,李双星(第二排右一)曾任教练自个人至行业,求是远瞩李双星院友在浙大度过了本科四年,而后在美国学习并工作八年,自2015年起,回到香港工作至今,因此,他对境内、美国和香港的金融业都有着独到见解。谈及不同地区金融业的差异,他认为,主要有两点:法律和管理方式。这是由于中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社会制度、文化氛围都差异显著,而香港身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又有其特别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差异不止存在于地区间,不同的公司和团队也有很大差别。尽管不同之处众多,从投资角度来看,世界又是相通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公司、团队应求同存异,相互学习。“最优秀的投资人和企业家都是长期主义者”,李双星院友如是评价投资者应具备的特质。长期主义者,即目光长远,因为一个团队或是个人想要获得明显的提升,必须有三到五年的打磨和调整,从而设立三到五年的中长期目标。这也从《异类》一书里的“一万小时定律”中可见一斑:“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些长期目标,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的实践。例如,一个人如果立志要长寿,他就会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如果目标进入金融行业,他就会多多阅读金融书籍、学习行业资讯,而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玩乐上。如今的世界更是千变万化,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速更迭,这都要求一个金融人活到老,学到老。另外,一名优秀的投资者应学会平衡全局最优。每一笔投资都赚钱,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如果具备平衡全局最优的品质,那么整体来看,投资者的收益极大概率大于支出。还有,金融业有许多所谓“行业共识”,这些共识并非普适于每个人、每个团队、每种情况。面对“行业共识”,需要先批判性地思考,再决定是否接受。席间,他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比较自豪的投资案例:“2017年,我作为铆钉投资者,参与了港股的药明生物的首次公开募股,目前股价已经翻十倍。”对于有些大众将金融行业视为精英行业的观点,李双星院友对此表示不太赞同。他认为,金融行业本质上依附于实体经济,因此,人才集体涌向金融行业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他认同国家鼓励人才更多去到对实体经济有直接贡献的行业的大方向,并风趣地说:“只有全社会都好了,金融才会好。”另外,他提到,在目前的社会认知中,还是医生、老师等职业更受大众尊敬,并且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参加巴菲特公司年会,于他家留念源前辈予后生,金玉良言对金融专业的同学,李双星院友有几点建议。首先,多积累实践经验,包括实习和海外交流等。他鼓励金融专业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应到外面去看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金融业面临的机会和竞争都是全球化的,闭门造车是不现实的。他肯定,竺院学子基本功扎实,对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也应多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学习和实习不是对立的,相反,它们相互促进,将知识付诸实践,更有利于消化知识。其次,摸索终身学习的方式。金融行业日新月异,从业者需要掌握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不能只学会知识,而要从本质上获得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是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是从事金融业必不可缺的素质。摄于加拿大banff公园作为在头部投行有十余年工作经验的行业前辈,对未来梦想进入头部投行的同学,李双星院友用自己的经验做出了指导。要进入头部投行工作,除了要做到上述给金融专业学生的建议外,还应对金融行业抱有足够的兴趣。就他自身而言,他可以终日研究公司财报而不感到厌倦,这份兴趣也驱使着他攻读金融数学学位,并最终进入投行。最后,李双星院友赠予全体竺院学子三句肺腑之言。第一,“风物长宜放眼量”,努力寻找兴趣。广泛探索,寻找热爱,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不管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兴趣都是走得长远的根本动力,而在生活中抱有兴趣也可以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第二,珍惜身边同学。同学会给予自己学生和生活中莫大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具体的知识交流等。他至今仍怀念大学四年的快乐时光。第三,培养体育精神。世界很大,职业生涯很长,多运动锻炼,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支撑前进的基础。他还幽默地举例:“巴菲特90%的钱是50岁以后赚的。”线上采访现场文案
2021年12月20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42 戴亚平:持澄明之镜,点璀璨星火

金风吹,暖阳照,老龙山下凫南望,启真湖畔叶落黄。十一月十九日,院友会秘书处的小记者们在指导老师危宇頔的带领下,同位于四川绵阳的戴亚平院友连线。赋能
2021年12月2日
其他

【院友专访】Vol.40 杨牧:寄深情于苍穹,盼满天星斗璀璨

已是深夜,杨牧院友和他的许多同事一样,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他们工作的刻苦与艰辛可见一斑。镜头前,他穿着一身干净整齐的蓝色工作服,严肃而又和蔼亲切,为我们缓缓描绘航天蓝图。01夯实基础,持戈试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访谈中,杨牧院友向我们指出大学对坚实学科基础的重要意义。学校的很多课程让他受益匪浅,很多知识对未来的工作也大有用处。本科期间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他一再强调课业是根基与源泉,学会时间管理尤为重要。他坦言,自己也曾面临绩点的“恐吓”。学生会主席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竺院课业压力也十分繁重,有段时间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他花费许多时间来弥补课业的漏洞。回忆这一过程,他说:“面对竞争环境,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你自己。要想打破壁垒,首先要懂得合理规划时间,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其次,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勇往直前。勤奋加上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保证课内学业的稳定,为自己的持续发展助力。”在学业上稳扎稳打的同时,杨牧院友尝试提高综合能力。在大一时,杨牧院友便参加了蒲公英杯创新创业竞赛,更是凭借此斩获了2004-2005浙江大学研究创新一等奖学金。这次竞赛,使他对实际项目运作有了了解,收获了跨专业的团队合作体验,认识了很多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学长和老师,开拓了学科交叉的视野,接触到了更加真实的世界。“在大学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多尝试,多体验,方能全方位成长。”爱国,是杨牧院友投身国防军工科研事业,筑梦大国重器的初心。回想竺老两问,他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很爱国,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行动上表达出来。随着学识的积累,他愈发地渴望回报祖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而投身于国防军工领域便是他最质朴而深情的表达。杨牧院友生活照02十年磨一箭,今朝试锋芒耐得住寂寞,才看得见繁华。正如杨牧院友所说,坐得了冷板凳,是航天领域最需要的品质。“我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做航天的技术研究,反反复复地经历着失败,又重新站起向前。”国防军工不是一个物质那么富足的行业,更多的,航天工作者能体验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当地震来临,卫星的遥感图像准确判断灾情,指导救援,挽救千万人的生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让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更精确地预判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大幅地减少经济损失。在这个领域上走的每一步,都能切实推动社会的发展,它带来的帮助是可以用数字准确估量的,它带来的成就感是脚踏实地的。这个领域关乎国家利益,任何一点小差错都可能会造成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所以需要我们秉持万无一失的态度。“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是周恩来总理对国防科技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其中,“万无一失”并不是指永远不出错,而是在任何时候把能够想到的问题都穷尽所能去解决。杨牧院友回忆道,他们当初做通用通信协议,一个看似并不那么复杂的任务却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因为需要保证在它可以应对全部可以预见的失效模式。秉持万无一失的态度是解决“最大程度减少失败、控制损失”难题的重要密码。航天是复杂系统工程,跨学科攻关需要密切的团队合作。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需要对有限资源封闭系统的机、热、电、磁、姿态轨道等进行完备的管理控制,涉及的专业至少包括机械、热能、动力、电气、通信、计算机、控制、可靠性等,事实上是非常典型的多学科融合最优化问题。而一群抱有同样信念的人通力合作显然比一个人埋头苦干更令人振奋。杨牧院友回忆道,有一次卫星测试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花了三个月才找到症结。能成功度过这段艰难时期,靠的都是队友之间相互的支持、鼓励。2021年1月杨牧参与研制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定点成功03人生有梦,行于当下望向浩瀚的天空,无数人的梦想凝聚于此,成为航天工作者是他们心中的无上光荣。他们渴望在航天领域做出贡献,又该如何坚守初心,找到进入航天领域的康庄大道呢?杨牧院友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低年级本科生,不太推荐专业书,可以与航天航空学院联系,了解、参与例如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其他研究所组织的科研性质的部分工作,从实践中收获基础认知;对于高年级本科生,推荐阅读《大国重器》系列丛书,有助于结合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有一定深度地了解真实世界里的工程。道路选择和自我定位是我们在校的学生首先应该明晰的事情。这个阶段我们面临无数的可能、选择、诱惑,很多时候可能会不知所措,便跟风随大流,丧失了自我。世界越精彩,越要努力地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希望做什么,然后不遗余力地去达到心目中的自己。夜空中,抬头望见闪亮的卫星高悬于暮色之中,在孤寂的夜晚带来光明,似明亮的双眼俯瞰大地,透过它们,我们仿佛看到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一份力。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亦当不忘初心,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潜心探索。专访现场(右上为杨牧院友)文案
2021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