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志杂志

其他

陈哲远:一履行思

年代之后,迪拜迎来了城市化浪潮。此后,哈利法塔、帆船酒店、棕榈岛代表着这座城市极尽奢华的新特征开始吸引全世界的人前来驻足,或者感受奢靡的氛围。米白色西装外套、米白色西裤
4月17日 下午 6:02
其他

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Piana六年来,娜然一直在精进演技,回看当初的表演,今天的她能给出多种表演方式,“但也不一定,那时的年龄和状态都比较贴合角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之后,眼神会变,效果也许就没那么好了。”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封面故事|李沁 直面心境

李沁左印花连衣裙:Fendi右大衣、连帽长袍:Saint
2023年7月5日
其他

独家专访 | 梁文道: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一个晚春的下午,我要去拜访梁文道。采访在一周前商定,那时候我才知道,他的办公室已经搬离了“看理想”在北三环的那座小楼,在三元桥附近安顿下来。相比新的办公环境,我更迷恋与他上次相见时的空间。那是
2023年7月4日
其他

霉霉亚洲演唱会来了,三场演出有 800万人想看已卷出天际

John》,有趣的是这首歌明显在讽刺约翰·梅尔,以及他是如何在她年轻的时候追求她。而在去年,泰勒·斯威夫特刚刚和乔·阿尔文结束了他们长达6年的恋情,最后就被发现The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陈韦伶:画性主题,其实是一场抗争

“对啊,就当作转瞬即逝的一场沉醉好了。要什么未来?拥有毫无执念的当下就已足够。”这是日本小说《浮世绘女儿》里的一句话,原话来自江户时代女性浮世绘师葛饰应为。与大名鼎鼎的《神奈川冲·浪里》的创作者葛饰北斋也就是她父亲不同,同样是浮世绘画师、同样画技超群,葛饰应为一辈子只能活在父亲北斋的光芒之下,鲜为人知,但她从未放弃对画画这件事的痴狂。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专访张春|女性的难,无人幸免

在过去几年里,作家张春以“性别视角”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行业崭露头角。她提出的“女性抑郁”这一名词,揭开了女性长久以来“怎么活都不对”的情绪困境。对女性来说,那种感受大概是,虽然没遇过什么了不得的事件,也没受到具体的创伤,但就是觉得痛苦,并为自己的痛苦感到羞愧。张春指出,正是女性的身份导致了这种困境,“女性抑郁”太过于普遍,以至于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女性抑郁”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从张春另辟蹊径、充满治愈能量的女性观点中了解她,成为她的忠实读者和听众。张春活跃在网上,但又没有那么活跃。她有时候冷不丁地写些令人惊艳的文章,更多时候保持沉默。许多时候她分享着不着调的个人生活,画画、追剧、吃烤鸡,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令人感到松弛和快乐。可其实她没有这么放松,她经历过漫长的抑郁,非常敏感。她有过失眠、崩溃、抓狂、摆烂,但她一直在竭力地活着。这种存在,是女性在掉入无数陷阱、绕过了无数艰难险境后,从无人幸免的痛苦中生出的执拗力量。这力量使得张春在混乱中保持了强大的内在秩序,她说:“我活着,世界就好一点。”▲张春在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二月末,当网上正在为某个女性访谈吵到不可开交时,张春在微博“张春酷酷酷”上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她说:“好消息!好消息!我们三下巴也是有名字的!骄傲起来!”她配图是一页插画,画中佛像下巴处堆积的褶皱被称为“三道”。许多人回复:“哈哈哈哈哈我释怀了!”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百度:文心,一言难尽

ChatGPT4惊艳亮相之后,“文心一言”接踵而来,中国版的ChatGPT,带着百度蛰伏十年之后的雄心如约而至。帅气的Robin,这位55岁的企业领袖,谦逊、低调,却被推着站上了中国人工智能的潮头,如同他那耀眼的白色腰带一样,希望给人们带来一抹科技的亮色。没有浪漫主义的宣言,没有梦想与激情的豪迈,务实高效、实用至上、功利主义,成为发布会的主调,也成为众人嘲弄的笑柄,百度的股价也一度暴跌近9%。“洛阳城里春光好,阳艳无双不负赏。纸贵漫天诗词赋,贵比黄金乐未央”,平心而论“文心一言”创作的藏头诗很妙。只是,春光无限好,不知道赏花的人有没有好心情。在文心一言发布之际,关于百度的雄心与错付,关于ChatGPT与文心一言的优劣,关于国际科技的竞争,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探讨……我们对话了朱嘉明和岳路平老师,两位学者既有对当下的纷争的回应与思考,更希望从“大历史”视角去看待这一场漫长的科技长征。▲朱嘉明:经济学家、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当社恐的年轻人,开始跳摇摆舞......

“我们太需要纯粹快乐了”。当欢快的爵士乐响起,在舞池里踏响第一个节拍,这是靖初第一次在解封之后参加的线下摇摆舞聚会,平日里的她其实有些社恐,不知如何和陌生人交流,但在舞蹈的时候,她会发现,自己会发自心底地高兴起来。她还记得在有一次的活动拍摄现场,一起拍摄的男搭档并不怎么会跳摇摆舞,而自己也不熟悉双人舞,但随着时间,舞蹈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熟络了起来。都有点社恐的两人一起聊到了昆丁的电影《低俗小说》,发现彼此对于电影里那段只有1分18秒的舞蹈镜头异常熟悉。于是,他们在镜头前跳了一段扭扭舞,就像是多年前乌玛·瑟曼和约翰·特拉沃尔塔在光滑又结实的木地板上,轻松随意地跳了起来,并且“跳得超级开心”。▲在舞池里快乐摇摆的靖初在国内近三年大型体育赛事默默退场的同时,曾经风靡一时的摇摆舞,悄悄地回来了。经过一个世纪后,摇摆舞如今在中国重新席卷各个城市,成为年轻人的社交优选。自20世纪40年代,伴随爵士乐的摇摆风格发展而来的摇摆舞,实际上是不同舞种汇集而成的总称,而这类最早从美国非裔区流行开来的民间舞蹈,带着一种恣意的自由与欢乐,展现着它的多元与包容。▲跳着摇摆舞的人们2003年,摇摆舞被美国人Adam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我不结婚,但我想给自己生个孩子

最近,网络上的许多讨论都与生育有关,却又与传统概念里的“结婚生子”相去甚远。比如,“精子库收到的精子合格率不足20%”的新闻引发热议;一些独自选择生育的女性故事也被报道和关注,她们大声地说,“我不结婚,但我想给自己生个孩子”。种种迹象表明,将生育和婚姻分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久之前,一则政策的发布更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四川卫健委发布了《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并已于2月15日正式施行。《办法》放宽了生育登记限制,不结婚也可以进行生育登记,生育数量的限制也被取消。▲日剧《母亲》剧照《办法》就像一场巨大的浪潮,把那些原本隐藏于水面之下的讨论都翻涌上来,大家激烈地讨论如何单独生育,如何组建不依赖于传统婚姻关系的新型家庭,人们也在探讨,在这样一个充满不信任的时代中通过什么方式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存。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变化,网络上的争议和反对声浪并不小。面对这样巨大的改变,我们常常会不知所措、心情复杂。一方面,政策的实施好像确实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但另一边,很多讨论和警惕的声音也不无道理。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改变?最近,我们与“海马星球”主播覃里雯聊了聊,她提供了不少鞭辟入里的观点。借由这些视角,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议题。▲《海马星球》主播覃里雯“老实说,看到这个政策的第一感觉是有点讽刺的,因为在生育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的当下,女性的生育权力,终于被法律承认了。”这是覃里雯的非常坦白而直接的第一反应,她分析说,人口断崖式下降,中间会出现一段巨大的gap期(空白期),因为即使生育率恢复,孩子成长为成人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期间,养老金压力、社会护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和改善。尽管如此,即使我们都能很明显感知到这一政策推出是因为巨大的现实压力,但不管出发点如何,这一政策的施行,却依然“是一个相当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具有巨大的符号意义,因为在法律层面,女性的个人身体自主权获得了司法承认。它也标志着起码在生育问题上,“一切都以父系家庭作为合法生育出发点的思维,终于开始被抛弃了”。▲日剧《女人》剧照女性暂时拥有了某种程度的生育自主权,她们无需再“挂靠”一个丈夫组成家庭,自己就可以完成生育动作,这并非指生理层面,而是有关个人权利:生育补贴、户口及其上附着的种种影响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生活的要素。根据澎湃新闻此前的报道,在政策并未放开时,未婚妈妈都面临着一个迫切而棘手的问题——如何给孩子上户口。有未婚妈妈称,因为孩子没有准生证,最终无法上户口,她还以未婚生育行为被当地计生部门处罚。此外,单身妈妈还面临着种种文化与制度方面的社会歧视。“准生证”是我国曾实施多年的生育政策,生孩子前需要进行“审批”取得证件,而婚姻就是必选项之一。2018年准生证制度取消,“审批制”也慢慢转为“备案制”,即生下孩子后再去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但上户口仍需要取得“计划生育服务证”,同样的,办理该证的前提条件之一也需要“夫妻双方”。这个服务证不仅关联到户口,生育保险、产期医疗保健等保障措施都与之有关。终于,到了2023年,女性生育终于不再必须与婚姻挂钩,而获得了应有的社会政策和法律保障,可以预想,不止对于女性,许多传统概念中“家庭破碎”的成员——尤其是孩子,也终于得到了合理化的承认。虽然在政策和法律认可了女性生育的权利,但可以自主生育,并不等于“自由生育”。事实上,越是在这种时刻,或许越是要警惕“生育自由”这样的用法。“可以说有生育的自由了,是不是也能说有‘贫困的自由’?”覃里雯特别提醒,如果要使用自由这个词语,那我们需要考虑,在行为做出之后产生的结果。只有把这些后果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了,我们才能评判女性是不是真的获得了自由。不管是生理上的差异,还是当下社会方方面面的导向——大众心理、各类“常规”、社会文化以及法规政策,都还在朝着“男人工作挣钱、女人生育操持家庭”设计。▲日剧《女人》剧照当下的社会状况,为了生育孩子,人们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资源和金钱成本。而生育的绝大部分义务又是由女性免费承担了——不管是全职的家庭主妇,并不少见的“丧偶式育儿”,还是因为休产假等丧失的工作和升职的机会,很多女性同时忙于工作和育儿,“蜡烛两头烧”。因此,她们很容易就陷入到贫困中,也很难获得外界的资源。“看数据还是非常清楚的,孩子是一个奢侈品”,覃里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点。来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女性生育之后工资、晋升机会的得失、风险和回报,育儿需要的巨大时间成本,病假与休假制度的保障,公司里喂奶室和存放母乳的设备,公共场合母婴室的设计,儿童保育、充足的住房以及医疗保障,甚至还包括后续的教育机会……“假如作为一个单身女性,那就要问自己,我是否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条件,让ta从小就不会为家庭收入这样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所忧虑,能否有一个饱满、充足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竞争?如果没有做到,那真的挺不负责任的,而且也很容易把自己的后半生拽入到无尽的劳作、忧虑和痛苦之中。当然回过头来说,这只是一个后果,这个结果不是因为女性生育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设计导致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生育保障做得较好的国家,生育因素,都将造成职场上女性和男性收入的巨大鸿沟落差。社会学家谢莉·科雷尔(Shelley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自卑者张译

爆款剧《狂飙》中的正派角色安欣,他将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暮气沉沉的中年警察,一腔孤勇20年,诠释得令人心碎。▲张译在电视剧《狂飙》饰安欣在大荧幕上,他是张艺谋执导电影《满江红》中的反派角色何立。狡黠阴狠,那“青衣鬼刃夺命腰”引无数观众竞折腰。▲张译在春节档电影《满江红》饰何立一正一邪,在张译的演绎下,生动鲜活。人红是非多,《狂飙》收官后,张译删除了唯一一条与该剧相关的微博,大家纷纷猜测他与剧组不合,甚至阴谋论都出来了。不过对于一波又一波的舆论,他本人从未回应。早些年,张译自称“衰神”,始终火不起来,他一度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对于张译来说,他的成功,总是迂回波折,姗姗来迟,没有一次彻底的痛快。入行多年,张译不易。所以在因扎实演技走红后的日子里,他始终拒绝被消费,“因为我不是一个能娱乐大众的人”。张译,挺神的。7岁那年,他冥冥中救了全家人的命。那是1985年一个普通的周末,父母要带着儿子去坐船经过松花江游玩,可是张译那天不论怎么说都不去,非要到动物园看大马猴。于是,父母便改了行程,一家人去了动物园。也就是那天,他们原本要坐的那艘船遭遇意外,发生了“818松花江特大沉船”事故,很多人因此丧命。父母感到后怕,整夜没有入眠。张译则躺在炕上,对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译英姿煞爽的小时候他不曾预料的是,这次的“神来感应”用光了自己之后近20年的好运。读小学时,每天清晨6点半,张译准时守在老式收音机跟前,等着播音员念《新闻和报纸摘要》。那时的他坚信:播音员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没有之一。▲张译小时候的照片1994年,张译读高二,北京广播学院在哈尔滨有招生专业课考试,从小立志于成为罗京的他想去试试,但心里没底。同桌鼓励他:“你一定要参加考试!广播界需要你!你就是未来的罗京,不,你就是罗译!”可命运无常。第一年考试,张译专业课考了个第一,却因为还没到毕业时间,最后无果。第二次高考时,他报考志愿,只写了一个“北京广播学院”,却因种种原因遗憾落榜了。他窝在家里,默默哭泣,自己的播音梦碎了。落榜后的张译,被知识分子父亲送进了哈尔滨话剧团,原本对表演一无所知的他,渐渐对话剧产生了兴趣。学习表演半年后,1997年,19岁的张译考进北京战友话剧团,穿上了板正的军装,一年半后正式入伍。单眼皮,黝黑的皮肤,中等身高,偏瘦的身材……在话剧团,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驴脸。老师对他的印象也一般,“站那儿八道弯那种,那么个瘦子,脖子又长,当时觉得这孩子形象不好,可能不适合演戏”。在话剧团,张译没戏可演,好不容易轮上一次,却因为紧张发挥得不好,处女秀以失败告终,坐在下面的观众聊天、嗑瓜子。没戏拍的日子里,张译只能做剧务与场记,他内心不甘。▲张译当兵时的老照片最为压抑的那段时间,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他跑出了宿舍,在雨里疯跑,与自己对戏,一会儿扮演骄傲的公主,一会儿扮演可怜的自己。在雨中边疯跑边表演的张译,如同那被嘲弄的命运。长得不好看这件事儿,让张译没少受累。在话剧团时,张译是副班长,好不容易交了个女朋友,乐得笑出了褶子,谁知到女孩家里见家长时,女孩的妈妈直言不讳:“长得不像演员,像个大队会计,脸就像让人一屁股坐了似的,还是不小心坐的那样。”听完这话,张译知道自己,准是没戏了。那是他的初恋,以长相被女孩母亲嫌弃而终结。因为长相,张译没少受打击。有次话剧《爱尔纳·突击》的导演五大爷,喝多了酒,临别之际搂着张译的肩膀,脱口而出:“你不能再演戏啦,你演戏就是个死啊。”这句话对当时的张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不过被狠狠扎了一针后,他还是想演戏。不被团里人看好的张译,带着照片与简历出去跑剧组,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那是他最为苦闷的一段岁月。不过正是那段日子的磨炼,让日后的他拥有了绝佳的演技。2005年,张译在《乔家大院》中演了一个配角,导演胡玫对他说:“一个演员28岁了还没红,就赶紧洗洗睡吧。”▲电视剧《乔家大院》饰长顺那年,张译27岁,他感到惶恐。一语成谶,2006年,导演康洪雷要拍电视剧《士兵突击》。张译真诚地给康洪雷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我的请战书》。“尊敬的导演,我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我们团有着近70年的光荣历史,我个人对部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和说不清的军人情结。我申请参加《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请仔细考虑。我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在信的结尾处,他这样写道:“我做梦都梦见过自己演许三多,但我也知道,这只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导演康洪雷看完这封信很感动,然后让张译演了班长史今一角。▲电视剧《士兵突击》饰史今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也赋予了“史今”这个角色最大的能量。几乎没人能忘记,退役转业的那场戏,史今坐在车上路过了长安街,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张译在《士兵突击》中表演名场面那也是张译,戏外正在经历的真实人生。这年,他离开部队,开始正式演员的漫长生涯。拍完电视剧《士兵突击》后,剧中演员王宝强、陈思诚、李晨彻底红了,张译则只是有了点名气,不过他很知足了,也一直在磨练自己的演技。这年,他正是28岁。三年后,导演康洪雷又想到了那个憨厚的小伙子张译。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张译出演孟烦了,在做炮灰的日子里迷失了原本的热情,之后被日本人的刺刀刺入大腿后变为一个瘸子。戏里戏外,他都一直保持瘸腿走路的状态,结果这部剧拍完,张译的右腿活生生比左腿粗了一厘米。“全剧1500场戏,我有1450场,一场拍十次我就得有14500场,每场都是导演一喊开始,我就一瘸一拐地出来。”从那时起,张译演戏就开始自虐。他的老师说:“张译一直在用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的团长我的团》自那之后,苦尽甘来。2015年,张译与殷桃合作拍摄了影视剧《鸡毛飞上天》,一度成为经典,讲述了在义务改革发展的30多年里,陈江河与骆玉珠经历了中国最早一批创业者的艰难历程,感情故事也让人倍感心酸。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个人命运显得尤为渺小无常。▲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饰陈江河有一场在火车上的戏,堪称名场面。陈江河坐在一列即将出发的绿皮火车上,无意间看见了对面列车上的爱人骆玉珠,彼时的两人已经8年没见了。陈江河从不敢相信、到紧张、激动到失语,最后探出窗外,用尽全身气力呐喊:“你去哪儿,你去哪里啊?”两人隔着车相望那一幕,感动了很多人。8年后,陈江河与骆玉珠最终在下一站的月台上重逢。▲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张译将一个有血有肉的陈江河,演活了。《鸡毛飞上天》这部作品也让张译与殷桃分别获得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女主角。总算熬出头了。近些年,张译成为口碑与票房的代名词,是很多导演心中的定海神针,他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电影作品中。他是《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电影《红海行动》饰杨锐他是《攀登者》中珠峰登山队员曲松林,因丢失摄影机,导致登顶珠峰的影像资料没记录下来,被有些国家质疑。为此,他等待了整整15年。在张艺谋执导的谍战电影《悬崖之上》里,张译扮演的张宪臣拥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是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这是张译与张艺谋的第二次合作,在《一秒钟》里,张译出演的是一位寻找女儿生前“一秒钟”影像的父亲,“我女儿在电影里,我来看我女儿”。张译面部情绪丰富,不需要讲话,就完美诠释了一位深爱女儿的父亲形象。那双眼睛,真诚又心酸,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电影《一秒钟》饰父亲《悬崖之上》导演张艺谋寥寥几笔,便构建出冷冽肃穆的东北极寒氛围,白雪皑皑之下,赤裸残酷的一幕幕逐渐浮出水面,也是那个年代的众生相。在审讯室的那场戏,让人看得揪心,张宪臣被敌人逮捕问话,他被绑起来用电刑拷问,场面十分血腥,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遭受的人类极限。▲电影《悬崖之上》饰张宪臣其实张艺谋提出过这场戏用替身,但张译拒绝了,坚持亲自出演。这场戏拍完后,坐在监视器后面的张艺谋感叹:“张译不简单,好的不能再好。”在《万里归途》中,他是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的宗大伟,驻外多年,每天都生活在枪林弹雨的危险之中,更要付出与家人长期分类的沉重代价。电影以撤侨为背景,张译所扮演的宗大伟在战火中,艰难穿过拥挤的人流,拿着喇叭坚定告诉撤侨的同胞:“各位同胞听我说,请大家把手上的中国国旗和护照举起来!我们带你回家!”▲电影《万里归途》饰宗大伟在拍摄这场戏时,这句台词是张译临时加的,导演饶晓志表示了赞同。当宗大伟面临生死考验时,眼神中的坚定所展现的是中国外交官的责任与风骨。他以凡人之躯对抗命运威胁,精准又细腻。导演饶晓志评价:“张译是一位表演技巧非常高超的演员,不管是阶段性的层次,还是情绪化的层次,都非常细节、非常到位、非常准确。”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译的演技。首映礼现场还播放了一支张译片场花絮,他每拍完一次都会跑到监视器前观察、寻找自己的问题,每一次都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力求更贴近角色。张译的演绎,让宗大伟的每次挺身而出都格外悲怆动人,直抵人心。演什么像什么,可谓是“剧抛脸”。在大荧幕中贡献了许多名场面的张译,也终于在2021年,迎来自己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凭借电影《悬崖之上》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在所有人对他的评价中,张译最喜欢这两个字:“能行。”他本人是这么理解这两个字的:“它其实讲的是还可以还OK,有一点点不错的意思,甚至是没问题,但是似乎也有可以提高的地方。”十年张译,终得影帝。▲十年张译,终得影帝但他谦逊自省,甚至有些令人心酸:“我就是捡了个漏,他们有可能是对一个可怜人的鼓励。”那种繁华,那种热闹消失的很快,一旦变凉会很惨,张译觉得还不如让自己一直保持低温的状态。尽管如今已是影帝的他,在面对声名与掌声时,他还会习惯性的自卑:“我总觉得这声音不属于我。”合作过的编剧称张译是个真文青,不过总是以黑色幽默示人,当年贾樟柯拍文艺电影《山河故人》,找到他演男主角张晋生。张译问:“你确定你没找错人?”在电影《山河故人》里,张译扮演的张晋生,一派山西煤老板气质,操着一口地道的临汾话,这源于他生活中不同人群的观察。“南北暴发户有别,北方有点混不吝,有些小钱就整条大金链子,恨不得到哪儿都是哥,而南方人骨子里有一点点贼,财不露白,可能他有十亿,但你看不出来。”张译,骨子里是个幽默的人。在他的自传里,从不乏笑料:“水真是好东西,它可以用来形容明亮的眼睛、温柔的女人以及美丽的心灵。我对朋友说:‘我是水做的。’朋友当时就吐了。我忍气吞声地说:‘我是水……瓶座的。’”被很多人用的“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表情包,也出自张译的《鸡毛飞上天》。▲张译表情包出自《鸡毛飞上天》好朋友海清有一段时间迷上了中医养生,张译也学得不亦乐乎,还自作主张抓了一堆中药,最后给自己吃进了医院。在颁奖礼上,主持人在上面宣布最佳女主角,镜头一转,张译在给任素汐把脉。▲张译在颁奖礼台下给任素汐把脉当年拍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时,张译把导演康洪雷的红裤衩挂在了树上,导演压根没瞧见这一“行为艺术”。张译不放弃,连夜搬着椅子将红裤衩挂到了更高的地方,次日导演还是没发现。后来,张译谈起自己导演的这场恶作剧,没能成功,那两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乐趣了。晚会领导讲话时,站在最后一排的张译开始练习平移,咧着个大嘴,从镜头前缓缓划过。“别人颁奖我把脉,别人讲话我平移。”张译似乎成为搞笑的代名词,却从不拍广告、不参加任何综艺,与大众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他强调自己是演员,并非明星。在张译的内心深处,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娱乐大众的人。不知是不是缘分使然,张译的小名叫“欣欣”。电视剧《狂飙》中的安欣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令人心疼。主角张译与张颂文所饰演的安欣与高启强,演技爆棚,两人代表着理想主义和世俗江湖两个方向。▲电视剧《狂飙》明面是看是安欣与高启强两位主角的斗争,实则是国企改革、土地建设、扫黑除恶的时代变化。导演徐纪周说:“希望通过扫黑除恶的故事勾勒出中国社会二十年的变迁,展现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与命运走向。”安欣是“京海唯一纯白茉莉花”般的存在,与黑恶势力抗争足足20年之久,一心只想扫黑除恶,无奈遇到重重阻力,还失去了好兄弟李响。从满心抱负到满头白发,安欣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软肋,他的热血赤诚是带有神性的。横跨二十年的变化,被张译演绎得恰到好处,那三个不同阶段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狂飙》中张译和张颂文二十年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张译在扮演安欣时,作为《狂飙》的艺术总监,还有二度创作,在很多剧情上有很多精彩的设计,极其用心。被观众反复观看的名场面,安欣拉着警戒线逼退高启强,便是张译的构思。▲《狂飙》中安欣用警戒线逼退高启强扮演“张彪”一角的演员,在拍完戏后称张译是自己的恩人,帮很多配角构思了人物小传。他尽自己所能,让戏更好看,也有着很强的共情心,在今年出演的张艺谋电影《满江红》中,张译见证了一位新人演员的成长:“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个电影镜头呢。”在剧组拍摄时,在这位新人演员表演结束后,张译带头为她鼓起了掌。那一刻,也许他想到的是多年前刚入行的自己。张译作为正能量演员代表,还出现在新闻联播的座谈会现场并发言,那是他为数不多除了演戏,出现在镜头之下。作品是他的一切。张译是深刻的,那些自嘲与幽默,绝不是偶然。不过那种内秀的部分,他从不轻易显露,不高谈阔论,也总用所谓的搞笑消解它。娱乐圈光怪陆离,人声鼎沸。45岁的张译仍然入戏出戏,片叶不沾身。他将每次在镜头前的表演,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次留痕,也在戏外,融化到了生活中。一个演员越往后走,这种特质就会显得更为重要。鸡毛飞上天,是注定的。每一个小人物的撕裂、伤痕、尊严和他们迟迟完成不了梦想的煎熬,张译都真切地体会过。靠演戏演红,这让他觉得有尊严。▲张译2013年的著作《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2006年,拍《士兵突击》时,28岁的张译扮演的班长史今,即将要离开部队。退役前夜,史今坐在越野车里就想看一眼天安门,当车经过长安街时,他从委屈流泪到嚎啕大哭,伤心到连嘴里的大白兔奶糖都忘记了咀嚼。真情流露,催人泪下,那是一个守卫北京多年的老战士,要离开部队时的不舍。多年后,终成角儿的张译偶尔也会哭,不过那是幸福的泪水。CAST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别慌,ChatGPT不是敌人!

ChatGPT来了,这款由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可以完成撰写邮件、代码、文案、翻译、论文等任务,推出仅两个月,月活用户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ChatGPT的出现,给科技界带来了无比的惊喜,也让世界陷入莫大的恐慌——如果机器超越了人类,我们未来都要失业了。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说,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有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等六种,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的相似,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科技的发展催生出机器的进化,长期以来,机器只是作为工具存在,直到某一天,人们发现人类的感知与记忆可以保存,科技开始出现“生命”的征兆,就像《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图丫丫”。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了,世界离进入“后人类时代”似乎越来越近,如果那一天来临——人的价值感被拉低,人的生存意义被稀释,人类或将沦为地球上的“无用之物”。而人类长久以来固化的“生命观”也将土崩瓦解——如果人可以植入芯片植入数字器官,人似乎也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人还是纯粹的人吗?如果意识可以永生,那就意味着再没有生老病死的概念。如果人可以跨越物种,和机器谈恋爱结婚,人类的情感边界又将如何定义?▲《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图丫丫”马斯克说,人工智能的威胁比原子弹还要大。如果人工智能有一个目标,人类恰好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将人类像蝼蚁一样铲除。也有很多人对ChatGPT抱持乐观的态度,就像阿尔法狗可以打败柯洁但围棋不会消失,AI创作的油画可以获奖,但艺术并不会消失……带着疑惑与恐慌,我们和跨界艺术家、数字策展人、文化创意研究者岳路平老师展开了一场对话。从“图灵测试”“机器人具有人的意识世界将会怎样?”这个大哉问开始聊起。谈到库兹韦尔的“奇点singularity”理论;谈到“人机交互”的迭代发展;聊到了ChatGPT将会在哪些场景“消灭”人类,抢走我们的饭碗;也想象在人性消散、机器超越人类接管世界之后,我们如何面对“后人类”的全新时代;以及在那个世界里,人的情感关系、生死观念、意识与身体……将面临的更为深层的人文精神冲击;聊到了在技术狂欢资本逐利的喧嚣之下,优秀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卓越品质。▲跨界艺术家、数字策展人岳路平《F风尚志》:ChatGPT的面世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如果要探讨“人工智能”的话题,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岳路平:要谈人工智能可能得先从“图灵测试”说起。图灵测试打个简单的比喻来说——现在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背后是人,一个房间背后是机器,你去问很多问题让它们回答,能不能分清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这个是人工智能最本质的一个分界线,如果机器人能够骗过你,它就叫通过了“图灵测试”。不光科幻作品,包括严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通过图灵测试来检验人工智能有多厉害。卷福演过一个电影叫《模拟游戏》,就是讲机器模拟人类的大脑。这个事在图灵那个时代只是一个愿望,都没有实现。▲电影《模拟游戏》但是现在ChatGPT出来的时候,给人们带来了很大震撼,因为它好像越来越像人类了。比如那种千篇一律的社论,还有托福或者雅思的那些套路式文章,就像八股文一样,包括公司文秘的会议纪要、年度报告、活动策划案之类,甚至你发现包括一些套路式的科幻小说,像起点网那种网络文学……ChatGPT都能够胜任了。这样的话,就给人一个非常大的震惊——回到刚才说的“图灵测试”,这是否意味着个人工智能已经无限逼近人类的能力了?之前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作为“防守”的一方,一般都会说科技进化机器可以替代一些职业,比如劳动型体力型的工种,唯独脑力活动像艺术家这一类工作,是没法替代的。但是这一次它针对的就是艺术家,如果我们更广泛一点,不局限在ChatGPT,包括Stable
2023年2月9日
其他

​ChatGPT火了,胡锡进老师慌了

作为全新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时间风头无两。它不仅可以和人类互动聊天,还可以帮你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报告……甚至,在北密歇根大学的一名学生使用ChatGPT撰写的哲学课论文,得到了全班最高分。对于ChatGPT的创作能力,众人吹捧到神乎其神,它到底有多牛多酷?我们邀请艺术家岳路平老师,对它进行了一场灵魂拷问——我们和它聊了聊近期ChatGPT所引发的“人工智能抢夺人类工作”的恐慌,聊了聊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机亲密关系”,人工智能是否能永生……。我们还让它谈了谈对于新冠疫情的看法,并预测2023年将会兴起的10大生活方式潮流。最后还和它聊了聊当下中国的文艺景观春节档电影,并让它写了几首中文小诗。总体感觉是,在很多问题的回答上,ChatGPT是非常圆滑周全的,这一点绝对不输胡锡进老师。至于文艺创作的水准,这个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岳路平
2023年2月9日
其他

恶人北野武

他有着多重身份:备受瞩目的导演、被称为“面瘫”的演员、跨界艺术家、在小酒馆里思考苍老感触的畅销书作家……在每一个角色里,他似乎都游刃有余又都备受争议。他的人生就像一场设定好的对冲游戏,赞誉和批评都出现在他身上,但他用自己的作品和故事维持着生命里一种奇妙的平衡。结果就是,喜欢他的人更多一些。这大概是因为,明星是一群被过度曝光,同时又被过度保护的群体,而北野武拒绝这一切束缚,不吝惜展露自己的才华、毒舌,也包括脆弱。2021年夏天,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北野武看了开幕式说:“(开幕式)令人羞耻到让我没脸去外国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著作《北野武的孤独时刻》中生动的描述了自己对“苍老”的观感:“人生就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变得不那么有趣,变得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如梦如幻的完美老年是不存在的——这才是现实中的真理。衰老比想象的更加残酷。”或者北野武那慵懒、叛逆又内心温柔的灵魂正是他对抗荒诞世界、日渐苍老的武器。他找到了一种与生活共处的方式,可以完全不顾及他者的眼光,而他者却对这种卓尔不群、愤世嫉俗的态度深深着迷。从业整整40年,北野武似乎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又不屑一顾,为了追求爱情将多年积累的财富给了自己的前妻,只留下一套房间。可是,当所有人都以为72岁的北野武将要拥抱爱情的时候,他却说:“今年真是没啥好事情,我的钱也没了,朋友也联系不上了,现在情妇也没有了,早知道这么难,不如和前妻在一起。”听者哭笑不得,原来,“爱情真的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还能发出如此无奈又可笑的慨叹意味着,他不屑于掩藏自己的“惑”与“尬”,他不是洞穿一切的“扫地僧”,而是对爱情的若即若离困惑不已的“老顽童”。你很难想象,在日本,这个极为强调秩序感、每个人都克制自己情绪的社会,北野武能在左右不逢源中如鱼得水的存活。他不在意自己是否带着恶名在世界巡游,他知道的是自己终将名垂青史。可是,要知道那些看似愤世嫉俗、追求自由人生的人,其实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他的生活看似五彩斑斓,实则,像北野武在《北野武的小酒馆》里写的那样:“在旁人的眼里,你是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他们肯定对你羡慕得要死。但是,熠熠生辉的你却觉得酷热难当。”▲电影《凶暴的男人》北野武进入大众视野是带着黑色的。1989年,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凶暴的男人》上映广受好评,北野武也随之声名鹊起。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窥见北野武一生都热爱的表达元素:瞬间的暴力、沉默的脸庞、安静的海……以及破败的日本。在他其后的作品中这些元素随处可见,勾勒出一个性感又冷酷、幽默又残暴、美丽又丑陋的属于北野武的世界。一个艺术家能将自己的一面展现给观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北野武可以将自己的各个层面进行解构,展露无遗。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一样复杂多变写满冲突和矛盾,但又相得益彰。他充分、深刻的体验生活,并且能认真地输出给大众。但他又我行我素,举止乖张。很多年后,他喊出了一句话:“不要取悦年轻人。”但年轻人却无比迷恋他。再更早之前,他还说:“不要去讨好观众,而是你去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有趣。”《菊次郎的夏天》据说是根据北野武不那么愉快的童年作为创作灵感的,即使那些不喜欢北野武的人也会为这个故事着迷。这部温情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怪叔叔寻找自己母亲的故事,当然,这位怪叔叔就是北野武来扮演的了。怪叔叔生性懒散、吊儿郎当,他把小男孩筹集来的旅费输光了,俩人不得不步行搭顺风车去寻找母亲。这部电影画面美得让人唏嘘:阳光、向日葵、牛蒡叶和玉米地拼凑出一个美丽的盛夏。最后,小男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却发现,母亲已经改嫁并且有了幸福的家庭。北野武为了安慰他,想尽办法骗来了一个天使之铃送给小男孩,然后告诉他:这是妈妈搬走以前留给他的,只要摇摇铃铛,天使就会出现保护他。小男孩摇了铃铛,天使却没有出现,男孩没有放弃,他不停的摇着。他坚信,摇下去就有希望。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面总让我想起西西弗斯的故事,他不停地推动石头的身影就是活着的意义。但整部电影最让人动容的其实是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气量狭小的北野武在完成这段旅程之后,突然跑到敬老院隔着玻璃远远地看了自己的母亲一眼,然后转身离去。不过,这仅仅停留了一秒钟的眼神却无比丰富,包含着真诚、圣洁和执着。可以说,这一秒钟让被称为面瘫脸的北野武一战封神。最后,小男孩踩着轻快的步伐跑回家中去,阳光洒满公路,故事结束了,夏天也结束了。北野武饰演的那个中年人叫菊次郎,而北野武的父亲叫北野菊次郎。可是要知道,北野武的父亲可不是幽默可爱、游手好闲的大叔,他的父亲嗜酒、性格暴躁,还总是动手殴打北野武的母亲。北野武自己说,之所以拍了《菊次郎的夏天》如此温暖的电影是因为,“这是我对父亲的原谅和自我救赎”。所谓和解,有时候不过是算了吧、放下吧,或许这也是一种混沌的幸福。▲黑泽明称北野武是自己的接班人说回电影,北野武的作品看似精巧、细腻,历经千锤百炼,但他自己却说:“我尽可能迅速地工作,因为我对我的演员没任何期待。我会要求他们这样做或那样做,如果他们做得到,那样最好,要是做不到,我也不会坚持。我不会增加拍摄镜次,只会拍个一次或两次,然后继续往下拍!”甚至,“场景原本设定在晴天拍摄,但在实际拍摄时不巧碰上了阴天,那我就拍成阴天里的场景。”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正在跟大导演黑泽明谈论电影。这件事发生在1994年,当时,北野武与黑泽明在其位于富士山附近御殿场市的别墅里首次见面。黑泽明认为北野武的电影“拍得很干净”。后者为了表示敬仰之情,说:“《姿三四郎》里的那个桥段拍得真好啊。”黑泽明摇了摇头尴尬地笑笑:“那一段是另一个导演拍的。”“不过,在《天堂和地狱》里,老板的儿子和佣人的儿子调包这个主意真是绝啊。”黑泽明爆发出爽朗的笑声:“那是副导演想出来的。”对于北野武来说,这很尴尬,但是也很北野武。事后,黑泽明坦言,北野武是自己的接班人。或许,黑泽明看中了北野武随性的举止,妙手偶得就能成为经典的电影作品吧。36岁的时候,北野武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当时,以脾气火爆而著称的导演大岛渚喊
2023年2月7日
其他

《狂飙》“大嫂”的爆红,不是男性凝视的胜利

全国人民《狂飙》了半个月,终于在前日落下了帷幕。即使遭遇了烂尾争议和豆瓣评分下跌,仍然不能撼动整个春节档的最大赢家的地位。横贯二十余年的恩怨情仇,全剧最有张力的情感,凝聚在看守所里的一份饺子里。受人欺凌的底层小鱼贩被时代与社会所迫,在欲望中沉沦,终成了罪行罄竹难书的黑老大;而曾经对他送出善意的热血小警察,付出了半生将他送上了刑场。宿命般的轮回,让无数观众感动和唏嘘。对一个早已公布了黑老大和保护伞身份的扫黑剧来说,结局毫无疑问是恶人锒铛入狱。但导演却歪打正着给最后一集留下了最大的悬念——“大嫂是怎么死的?”作为剧中戏份不多的反派人物,高叶扮演的大嫂陈书婷成为剧中最具魅力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她飒爽凌厉的美丽还是与大哥高启强之间的感情羁绊,都让观众沉湎其中、欲罢不能。如今谜题揭开,二十年前高启强的那辆车没能撞向陈书婷,二十年后却因为自己的欲壑难填引来了仇家的车,形成了一场悲剧的宿命闭环。无数观众为大嫂而着迷,为她惋惜,扮演陈书婷的高叶也成为了观众口中“亟待演主角”的宝藏演员。大众对“大嫂”的热情也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荧屏上多久没有过这样鲜活热烈、充满力量感的女性角色了?红唇卷发,居高临下,陈书婷一出场,无需赘言,美艳狠戾的黑道大嫂气质已然呼之欲出。通身的气派,让热血锐气的小警察安欣在气势上瞬间就弱了五分,结结巴巴的问话被不软不硬地怼了回去。▲高叶
2023年2月3日
其他

北京鼓楼,消失的摇滚乌托邦

在城市里,每一个文化地标的存在,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无论是曾经喧嚣与烟火气并存的三里屯南街、未被改造前的南锣鼓巷、还是即将面临拆除的三里屯酒吧街——当这些建筑失去了原本的模样,旧的文化也将被取代。而只有亲身经历过这场浪潮的人,才能明白那些曾使他们热泪盈眶的事物,也终有一天会隐匿于无名的风里。在北京无数个经历消失与迭代的文化地标里,与青年文化紧密相关的鼓楼地区,则是其中最璀璨的存在。▲北京鼓楼每一个成长于北京鼓楼黄金年代的年轻人,
2023年2月1日
其他

《无名》王一博嘴里的腐乳呛虾,吞下了谁的欲望?

程耳导演的春节档电影《无名》,想必不少人都看了。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的并非剪辑手法或拍摄美学,而是那些影片中,令人过目难忘的食物。这种利用食物作为推动剧情暗线的方式,在程耳早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就已见雏形,同样是围绕中国20世纪3、40年代的上海滩,歌舞升平的假象之下,暗潮汹涌的中日谍战故事。电影中出现的各种上海点心、日本料理等镜头,更成为了影院外大家争相讨论的话题。所以,《无名》热映期间,为影片提供甜品制作的蔡嘉甜品店,才会相当有商业头脑地推出了“凭电影票换拿破仑蛋糕”的活动,瞬间成为了网络上争相追捧的“爆款”……(当然啦,作为“假”上海人,他家的拿破仑除了价格贵,味道还是嗲的呀。)影视作品中,食物可以作为某种隐喻来表达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这种方式观众易于接受,而且能成为一种谈资。在某些时候,再次唤起对影片的记忆——那个被日本人煮了的羊,真的如导演所说是偶然进入片场的吗?“王传君”的排骨被“王一博”抢走了,后来,他报复了吗?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梁朝伟”直言吃不惯的日料,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好电影太多,时间不够用了|春节观影指南

每年影片看的不少,过脑的却少之甚少。我们该如何让观影体验更加有趣起来?或许这是除了挑选一部好电影之外,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为了沉浸式观赏影片,家庭版简易4d影院必须安排。于是《F风尚志》除了解读2022年最值得一看的六部影片之外,同时还做了附加题,给你带来沉浸式观影大招——如何打造私享观影空间与体验赶紧Copy走,看到就是赚到。movie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扛住生活,走向春天 | 新年书单

2022年,从春天的封控开始,在冬天的放开中结束。今年春节,或许终于有机会跟家人们好好重聚一次。但另一层面,那些我们经历的苦难、逝去的人,不是理所应当被遗忘的,这一年,也是无数平凡人扛着自己的生活,在废墟上艰难重建的一年。所以,倘若在春节之际分享一期书单,我会以“重建”和“链接”作为关键词。“重建”,是生的勇气,也是对过往的传递。“链接”,是互助的开始,它让我们建立小共同体,在寒冬看到温暖的亮光。在链接与重建中,我们不遗忘、不胆怯、不孤独,肩住生活的闸门,走向下一个春天。在《流俗地》里,再卑微的人物也有山河。这是一部世情小说,小说着墨于盲女、马票嫂、细辉、婵娟等小人物,他们如蝼蚁,却并非不值得书写,《流俗地》以盲女银霞的视角展开,但小说无意将银霞作为叙事的唯一核心,而是穿插不同的叙事视角,让细辉、拉祖、伊斯迈、顾有光等人物轮番登场,拓宽小说的流动性和丰富度。与全知视角不同,《流俗地》以“限知视角”为主、以全知视角为辅,叙事者并非主宰众生般的存在,作者使用了“盲女”这一特定,通过盲人对听觉、味觉、触觉特别灵敏的特点,来拓宽小说的感官世界。《流俗地》是一部民间之书,也是女性的链接之书。黎紫书书写了女性的互助和不屈从于生活的决心,让我们在故事中瞥见一丝温情和尊严。她笔下的人物是受困的,但在这些受困人的心中,保有一种澄明的勇气与自由,这种勇气与自由,非心无旁骛之人,不能写出。《流俗地》写民间、写女性,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种“宣言”,恰恰在于它没有依附在二元对立的思路之下,它尊重人物的暧昧性和多样性,而人物回赠以它余味,使它如长烟落日,有留白之美。杨苡是翻译家,也是1949年后第一个《呼啸山庄》中文简体字译本的译者,她1919年出生于天津,其兄为翻译家杨宪益,姐姐杨敏如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姐夫罗沛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父亲杨毓璋系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她这一生,经历了北洋军阀、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她在西南联大生活过,也与巴金、沈从文、巫宁坤等人打过交道。杨苡是中国20世纪的见证者,她的自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读之也让人掩卷叹息。比如她写到唐若青染上鸦片瘾后,“她在香港,越往后越潦倒,住在了贫民窟里,跟过去的熟人朋友也不联系。后来她住的那一带失火,烧了许多房子,火灭了以后有人看到她坐在街边,蓬头垢面,夹着个小包袱。再往后就没什么消息了”。她写到接受过“知青教育”的何如:“那些年小心做人,生怕担上罪名,不敢联系,多少年不见,又是精神压抑,生活艰苦,彼此眼中,真的是‘面目全非’。在杨老平静的笔触下,埋藏了许多生活的苦难。而传记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人的生命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在宏大历史的光晕之下,属于个人的故事,留给我们回顾历史、思考流向的另一种眼光。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一部好的传记,能够揭开时代最隐秘的风景。约瑟夫·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目前最全面的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于陀氏生平事无巨细的介绍,他对于陀氏的作品还有许多精确而深厚的评论,可以说,它既是一部生活史、八卦史,也是第一流的文学评论和作品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值得了解?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深刻的作家之一,他与托尔斯泰伯爵一道,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两座高峰。陀氏将文学上升到哲学高度,他的代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至今仍指向了人类灵魂的深渊。如果不去了解陀氏的人生,他的信仰、童年、思想转折点,我们很难真正把握他的作品,明白在当下阅读他的意义。而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很好的向导。比如在分析小说《少年》的时候,弗兰克会连带谈《少年》中的某些主题之后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变体。在分析《作家日记》的时候,因为《作家日记》是纪实性政论、文论,弗兰克也会研究是作家如何将现实中的事件变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文学素材。如书评人思郁所说:“(弗兰克)他真正做到了写一部以陀思为中心的经过浓缩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多年以前,杨本芬曾在《红豆》《滇池》发表过作品,但默默无闻,直到《秋园》出版,她终于被许多人记住。就像是秋园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两代女性的命运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她们渴望读书,渴望上学,但这样的愿望又屡次被打断。非常努力地生活,但又总是在快好起来的时候迅速下坠。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惠才(也就是《秋园》中的之骅)在少女时期就失去了亲人,好不容易上了学,却又经历学校停办,孤身一人流浪他乡,没有任何准备就进入了婚姻,遇上了一个“对其他人都好,独独对妻子不好”的丈夫,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承担……从《秋园》到《我本芬芳》,你也可以从两代女性的一生中看到不断传递的生命力。无论是“秋园”还是“惠才”,她们都支撑起了一个家庭,起起落落的人生中都凝聚了她们对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渴望。或许,有无数的中国女性都和她们一样,善良、坚韧和智慧。即便自己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没能自由地读书和生活,也拼命努力让自己的女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人生。这些故事如果没有人写,可能也就忘记了,女儿和母亲的故事将无人流传。这可能就是杨本芬给予读者的最大意义。安妮·埃尔诺是一个中国读者陌生的名字,但在法国,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她的代表作《悠悠岁月》出版不久就被视作经典读物,她开拓的无人称叙事、用社会学方法写自传体小说的手法,深刻影响了一代法国写作者,例如《回归故里》作者埃里蓬,就坦诚自己受到了安妮·埃尔诺的影响。无独有偶,萨莉·鲁尼新书《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人物也提到了埃尔诺的作品。2008年,埃尔诺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悠悠岁月》(Les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乐坛没完,歌手没消失| 2022华语专辑年度大赏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及其之前的数年,我们似乎很久没有听到一首现象级的音乐佳作了,即便周杰伦在万众期待下交出一张《最伟大的作品》,也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很多人总会怀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千禧年前后的华语乐坛,并称其为无法复刻的黄金年代。相较之下,如今的华语乐坛鲜有国民级歌手和国民级歌曲,它是否真就乏善可陈了呢?实际上,当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产生了注意力剥夺,削弱了大众对音乐的需求。同时,各个群体也有了特定的听歌偏好,流行音乐逐渐“去流行化”,变成了一种圈层文化。然而在“出圈”越来越难的当下,很多歌手并没有被“华语乐坛已死”的声音裹挟,依旧坚持创作。当我们梳理完2022年的歌单后,发现竟有超过100位歌手在去年发了新歌,其中不乏亮眼的作品,着实令人惊喜和动容。好音乐并非消失殆尽,只是我们太习惯评价“现在的音乐不比当年”,喜欢陷在怀旧情绪里。中国台湾作家、广播人马世芳曾在播客里给出这样的观点:认真的听众,不是被动的。主动探索,乐于尝试,才有可能打破“听歌茧房”。春节将至,一切都是崭新的,我们当然要尝试着去探寻新鲜的,值得品味的音乐。因此,我们选出其中十张佳作,分享给所有爱音乐的人。新的一年,希望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想象力,奔向最远方。2022年重量级的华语佳作,少不了罗大佑的《安可曲》,这是他音乐生涯中第一张,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张全翻唱的录音室专辑。出道四十余年,68岁的罗大佑始终创作不辍,在《安可曲》中却一改独揽原创词曲的形象,以“翻唱歌手”的角色,参与到整张专辑的制作过程当中。来自台北、屏东、北京、新加坡、纽约、伦敦的84位音乐人花费了一年时间才完成了专辑录制。这11首“旧曲新唱”旨在致敬1930年至1970年间的流行经典。在《安可曲》中,《绿岛小夜曲》值得你至少花费一晚的时间来“单曲循环”。海浪拍岸的真实环境音取样,让人感觉置身于某艘船之上,在月夜下椰风中悠悠荡荡,连心事也被吹散了。我尤其喜欢原住民女声组合的和声,与罗大佑的深情男声默契相融,好一幅岛屿爱情音乐图鉴。于其他歌手而言,翻唱或许是江郎才尽的避风港,然而在《安可曲》中,这位“高龄创作者”显然仍未放弃自我表达——“这些歌曲的原唱与原作者都早已凋零,但是,他们给我们的感动却与当年丝毫未减。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音乐的力量来自何处?”这是罗大佑关于音乐的叩问,也是专辑《安可曲》的创作根源之一。我想,答案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步履不停。距离上一张专辑《无法长大》发行六年后,赵雷在2022年推出了新专辑《署前街少年》。在民谣市场热潮短暂地褪去后,那个真挚热忱的赵雷,还是带着沾满泥土烟火味的少年嗓音回来了。不论是《南方姑娘》《鼓楼》,还是《成都》《画》,抑或这张《署前街少年》,梳理赵雷的创作历程你会发现,“对生活场景的观察”和“现实与理想的疏离”一直是其创作的母题。在《署前街少年》当中,《凌晨计程车》唱到“仅剩便利店的灯在亮着,我是夜班车唯一的乘客”;《三里屯的夜》里“拥挤的楼群压抑着我的呼吸,也许你更适合这里”等,都让都市丛林的迷茫与孤独变得十分具象。当你倚着公交车窗上,耳机当中恰好播放出这些歌词和旋律时,相信你也会在脑中闪过“哦,原来我也如此一般的生活着”。赵雷这种将具象的市井生活体验汇集成歌的笔触,加上饱含赤子之心的嗓音,或许才是民谣穿透时间始终能打动人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褪去市场热潮外衣以后的《署前街少年》,或许才是民谣原本的模样。时隔六年,戴佩妮终于在2022年6月发行了全新专辑《被动的观众》。著名音乐博主呆若木一称这张专辑为“随心所欲的自我和解之作”,假如你正被坏情绪所笼罩,相信这张专辑可以治愈你。同名主打歌《被动的观众》讲述了,经历人际关系的变动后,面对重要的人的离开,内心的彷徨苦涩。之所以作为主打歌,我认为戴佩妮是在为整张专辑提出一个命题:面对上述困扰,如何重拾自在的状态,活出舒服的步调?《多亏你啊》给出的答案是“让自己慢下来”。清新的木吉他非常抓耳,加上复古音色的合成器和鼓点,营造出即便时间流逝,但一切并不匆忙的从容感。煲剧、看综艺、喝咖啡、学做菜……做日常的小事,才能找回生活的秩序感。《小失误》的答案则是“倔强执拗地面对”,戴佩妮唱道:“为失败我们开香槟欢呼,失忆地共舞,绝不一个人躲在房间哭”。她试图在告诉我们,不要惧怕失败,不要沉溺在坏情绪里,一切才有转机。很显然,我们仍在各自人生故事的中途,也时常迷路。与其沉浸于emo的恶性循环,不如索性驻足小憩一番,和身边的人或自己拥抱,说一些无关紧要但快乐的“废话”……毕竟,自我疗愈,也是和“出发”同等重要的事。2022年9月的最后一天,吴青峰的第三张个人专辑《马拉美的星期二》发行。乍看这个名字,第一感觉是充满文学气质和文艺气息,符合这位中文系高材生一贯的创作风格。这张专辑的“沙龙”概念也令人心情愉悦,沙龙里的“客人”都大有来头,包括小野丽莎、林嘉欣、孙燕姿、日本知名手风琴演奏家佐藤芳明等,营造出“畅聊音乐”的聚会氛围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马拉美在家中客厅举办沙龙的完美复刻。“客人”与“主人”个人魅力的加持,为青峰举办的这场“沙龙”增色无限。比如,会说英语和法语的金马影后林嘉欣,在《(……恋人絮语)》中担任法语旁白,流利地道的发音,将浪漫气氛拉满。她和青峰的声音像一把熨斗,瞬间抚平内心的褶皱。专辑的所有歌名都是以省略号开头,《……催眠大师》《……千与千寻》《……棕发少女》《……醉鬼阿Q》;同时,专辑MV的歌名都在结尾处出现。通过两处文字游戏的设计,大概可以窥见吴青峰想要传达的专辑概念:一段故事刚刚行文至此,精彩部分正在徐徐展开。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戴上耳机,点击播放按钮,心无旁骛地进入这场音乐沙龙。这几年最会唱情歌的内地女歌手之一,很多年没听到,不秀技巧,也不搞噱头,只靠一把好嗓音,唱恋爱心事的女生。乐评人耳帝曾这样评价孟慧圆:“听她唱歌,你会想起黄小琥、刘若英、江美琪、彭佳慧的一些很扎实的歌曲。你听的时候或许手头上还在做着其他工作,但只要有一个时刻,一两句歌词的片段,契合上你某一个心境与记忆的瞬间,突然间就停下了手里的事情,眼中有了些湿润。”2022年她发布了第二张专辑《我看你是疯了》,这是一张相当潇洒的专辑,她告诉我们不要回避负面情绪,该疯就疯,该愤怒就愤怒。歌名也处处暗含着这种“疯”:《白莲花》《一个早睡早起的人对熬夜的人的美丽误解》、《爱者活该》、《你吻了我这件小事》。她用爵士、摇滚诉说了女生爱上一个人后的甜蜜、失望以及孤独,让你想起久违的少女心事。在这个不太听情歌,也没什么兴趣恋爱的年代,我想邀请你挑一个晴朗的下午,按下专辑播放键。你会穿越回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看到爱情会在。如果我们以歌手年龄作为考量维度,2022年最年轻的专辑非李润祺莫属。这位出生于2001年的郑州男孩,在21岁的年龄发行了个人首张全创作专辑《777》。我有些好奇“千禧世代音乐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音乐,从专辑的部分介绍中,可以看出一丝端倪,这也恰好印证了00后们常见的人设标签——“自由,多元,不装”。比如:身份自由——第一个“7”,是李润祺在《777》中的七种身份:演唱者,词作者,曲作者,制作人,编曲人,乐手,混音师。曲风多元——第二个“7”,是李润祺在《777》里的7种音乐风格:Indie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专访《中国奇谭》总导演:我们像植物一样自由生长

果不其然,《中国奇谭》第四集播出后,在豆瓣再一次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些人认为它拔高了整个系列;有些人认为这是最差的一集;有人解读为成长的怀念,有人解读为乡愁的哀歌;甚至,有人认为是日式画风下的日式哀愁,而有人又说它是非常中国化的表达。这也是总导演陈廖宇意料之中的事情,在接受《F风尚志》的采访时,他说:“第四集绝对是另一种叙事方法和表现方式,可能又得建立新的观影体验。”▲《中国奇谭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剧照作为迎接中国动画新百年的作品,《中国奇谭》在开年之初上线后,第一集便被网友们迅速封神,随后的每集都引发了不同的争议,截至今日,这部作品的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4分。在大众陷入“国漫已死”的沮丧情绪下,它的横空出世重燃了网友对国漫的期待之心。无论是《小妖怪的夏天》里的职场生存、《鹅鹅鹅》的水墨禅思,还是《林林》的国画意蕴、《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的怀旧风格,《中国奇谭》借助中国式想象与民族性审美迅速征服了大众。陈廖宇向《F风尚志》透露,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探索方向,“传统应是为我所用,而不该成为表达的负担”,希望让观众“遇见不一样的妖”。《中国奇谭》每一集所表达的哲学思考,也成为了网友们津津乐道的争论话题。就目前的四集来看,它们分别表达了生存困境、人性欲望、身份认同与现代化反思。由于每一部短片的风格都有着分集导演自己的探索,每一部短片的内容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网友们自发的话题争论。陈廖宇表示,导演们都非常关注观众们的各种解读,也经常在微信群内互相交换自己所看到的网友观点。从故事内核到画面风格,几乎每一部短片都能够引发出不同的话题讨论。这就让有些导演自嘲:“看完网友的分享,我反而已经看不懂自己作品了。”陈廖宇说,这正是作品价值的表现,也是《中国奇谭》追求的目标:“一个作品如果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兴趣,还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作品有价值的地方。”在第四集播出之前,我们对《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进行了专访。陈廖宇就中国国创动画的发展与现状、《中国奇谭》的审美风格与内容表达、国创动画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享,还对最近网友争论话题进行了回应。▲《中国奇谭之鹅鹅鹅》剧照F风尚志:《中国奇谭》的slogan是“奇境入梦,我在其中”,英文片副标题是“中国传奇”。从命名到slogan,有什么讲究吗?陈廖宇:“中国”两字概括了它的文化特性,“奇谭”概括了它的内容特性,也带有了向前辈致敬的含义。曾经有个经典的动画长片叫《天书奇谭》,在命名上,我们使用了其中的两个字,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力。因为我们使用了前辈们曾经用过的名字,还顶着“中国”两字,那就一定要以最高的标准尽我们的所能来完成它。刚说到“奇境入梦”,我们希望,无论是从风格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体验,给动画增加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就像前面几集,观众反馈说这个动画可能跟通常看到的有点不一样。至于哪种是奇境或哪种不一样,留给所有的导演们以最大的发挥空间。F风尚志:从目前放出的前三集来看,似乎每个短片的哲理思想都对应着传统文化里辩证矛盾的观念,比如福祸相依、虚实相间或网友所说的善恶难辨,既对立又统一。其他的故事,也在展现这种文化理念吗?陈廖宇:在创作之初,倒没有特意把某种思想、规范或任务贯彻到每个故事里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真诚地创作时,自然就会表现出中国人这种惯有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因为我们的文化不会把事物分为非黑即白,中国很多观念都会有类似的表达,存在着辩证矛盾的关系,平时可能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得到验证。对于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去看时,对错、是非、黑白,都很难一言以蔽之。以《林林》这个故事为例,大家感觉最后的结局有些残忍或带有悲剧的色彩,但当我们回看这个故事时,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而应该站在整个故事里:每个角色的选择和作为,很难说谁是对错的。林林作为小孩,或作为狼的身份,她跟小男孩之间存在友谊,这有错吗?他们渴望友谊,这有错吗?狼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种族和孩子,她的所作所为有错吗?都没有错。猎人爸爸是猎人,咱们一定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质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去打狼;他本身就是一个猎人,如果听到村庄旁边的山里头有狼,他的使命就是去打狼,这没有错。故事里面的人都没有错,但事情的结尾是个令人悲伤的结局,这可能就是生活本身吧!▲《中国奇谭之林林》剧照作为文艺作品,我们不能为了制造残忍而残忍,我们希望给观众留有一点温暖的慰藉或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结尾,长大后的林林和长大后的小虎隔河相望,但他们各自是怎样的心情,他们各自又怎么想,后面各自会怎么样?我们也没有去明说。甚至,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这就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更接近生活本身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两面性。生活本身就很复杂。F风尚志:所以,除去第一集的内容相对明朗之外,第二三部短片都引发了网友对短片思想的讨论,但导演所想与大众所言似乎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第三部短片被认为是摆脱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动物保护思想,但导演给出的回复是自我认知的身份认同问题。含蓄留白的风格,似乎也是《中国奇谭》的表达方式之一?陈廖宇:在这里头,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存在。《中国奇谭》播出以来,我们内部都很关注观众的解读,经常会在微信上互相交换网友的观点。有的导演说,看完网友的分享,我反而已经看不懂自己作品了。这是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首先,这是全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新观影体验,制作人和观众们的这种双方互补是个好事,我们真的学到的很多东西。第二,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当作品交给观众时,解释权就已经不是自己的了。所以,观众的所有解读也正是作品本身的价值之一。一个作品如果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兴趣,还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作品有价值的地方。留白不是一种刻意,而是一种自然。导演们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习惯,根据对故事的认识,都会有各自的处理手法。每部片子探索的方向也不一样,有些故事可能是编织的信息量非常大,有些故事可能就相对简单,但在手法、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探索。这体现了这八部片子的创作宗旨,即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探索方向。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不能再看完第一部后觉得故事特别共鸣,就怀着这个标准去看后面的七部。比如,当大家看到第二部时,就发现完全往另一个方向去了;到了第三部,它又是另一个方向。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第四部绝对是另一种叙事方法和表现方式,可能又得建立新的观影体验。F风尚志:在第三集播出后引发了一个讨论,便是《中国奇谭》的文化思维应该是从中国传统理念出发,否则不是中国味道。您怎么看待动漫的中国味?陈廖宇:我们就是要往中国味道这个方向走:它可能是故事语境发生在中国,也可能用中国式的手法来表现故事;也可能是既发生在中国语境,又用中国式的表现手法。比如《林林》从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语境来说,虽然角色有一定的民族特征,但故事本身也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当然从风景特征来说,有人说它很像大兴安岭;从人的状态和服装来看,它肯定不是发生在当下,当下也很难发生这样的事。那么,它的中国性体现在哪儿呢?在表现方法和审美方面,它使用的是纯CG:你可能看到皮肤好逼真、衣服材质好真实,深山空间很立体;但同样的,你会看到某种国画的色调、意蕴和意境,有很多画面精心做过这种处理。所以,从视觉表达上,我们融入了中国味道,而非直接照搬水墨画。此外,如前述所言,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再比如《小妖怪的夏天》,你会觉得它是很中国的故事,很中国的造型,很中国的水墨画法,接下来的其他片子可能是发生在中国特别具象场景里:或许是胡同里的故事,或许是乡村里的故事……但你也很难概括美术风格的表现方式就是中国的,甚至在其他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甚至,还有两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片子,它和神话传说的中国传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会从其他动画探索方面去融入中国元素。▲《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剧照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在制作前期,我们有个原则,就是不给所有的导演预设哪种具体的、标签化的东西,不会硬性要求导演必须融入中国风。哪怕是《小妖怪的夏天》那种大家熟悉的水墨中国风,它的存在是根据叙事的需要而存在:它发生在山林里,又有《西游记》的背景故事,这么处理是自然而然且很合适的事情,对吧?到了第二部《鹅鹅鹅》,就是素描的画法。素描画法很西式,但在审美方面,融入中国水墨的黑白疏密这种意境画面,包括音乐、节奏与意蕴是中国特有的节奏。我们不预设哪种东西就叫中国风,传统文化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借助最新科技去表现它,但不能变成我们的负担。从历史角度来看,今天的作者继承的是前人的财富;对于更遥远的后人来说,我们有一天也会变成前人。我们不能拿前人的东西而不给后人留下些东西吧?我们也应该试图以今天的语境、技术和观念,在中国风的序列里加入一些新的东西;至于认可不认可或成功不成功,那就留给观众和后人去评说。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一,不预设中国风,真诚创作就会自然流露;二,传统应是为我所用,而不该成为表达的负担。▲《中国奇谭之鹅鹅鹅》剧照F风尚志:说到中国风,不得不说上美影首任厂长特伟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众多前辈艺术家秉尝试了各种艺术形式,比如借鉴戏曲的《骄傲的将军》、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手绘二维动画《大闹天宫》等。而《中国奇谭》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在动漫风格“日韩美”化趋势的今天,为何会选择这些表现形式?在形式之外,“民族风格”还可以有哪些表现?陈廖宇:作为动画的后来者,非常感激特伟厂长。经过几代前辈们的实践,我们都看到了成果。中国动画百年,实际有两大阶段:第一次,开始的时候,他们肯定也学习他人,我们得承认动画本来就是舶来品而不是我们发明的,不是一项本土技术或本土艺术,所以初创阶段的时候,前辈们肯定向西方学习。早期的中国动画,它带有明显学习美国迪士尼动画风格的痕迹,后来还有借鉴前苏联的痕迹。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艺术家们就会生成自我觉醒的意识,学习别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提出一个自我要求,就会往民族的文化源头去寻找灵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民族化的动画语言是如何形成的。比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这些片子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无论是造型、色彩、表演、音乐还是其他方面。▲《天书奇谭》剧照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变。在时代的变化下,近二三十年的新一代动画人和前辈们之间,就存在着断层的现象。在今天,动画行业又走到了特委厂长提出口号的那个关口时间了,虽然可能没有谁会再去提出某个口号,但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无论是视觉语言还是叙事方法,所有动画创作者都带着一种自我意识,试图创造或证明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式。不过,今天的语境与五六十年前大不相同了,技术进入创新时代,电影进入数字时代,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很难分清彼此。你不仅是个中国人,还是世界的一员;当然,你会出现身份的焦虑,进而触发自我的意识。那就是,中国人做动画总归还是该有中国人的特征。所以,无论是动画题材也好,还是动画形式也罢,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民族积累的传统文化。但是,当我们经过了这个阶段,对自我身份又会进入更自信的阶段,可能又会放下这些创作思想、中国性或民族性,会思考是否一定得从传统文化里去寻找资源。当下或未来的中国人,同时又是一个世界人,你的定位、面貌、语言和展现是什么?文化有两个特点,一种是博物馆里的文化,但你今天不会去穿博物馆里的那些古人服装;所以,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延续下来的行为和观念,属于活着的文化,这个是更重要的。当然,文化的传承不是为了表现是个中国人就得喝酒拿个樽,今天中国人也可以用高脚杯喝红酒,你不能说这就不中国了。所以,中国传统也好,中国性也好,民族性也好,它应该是一种发展的活着的民族性,而当下的我们正是就这些活着的和发展的民族性的载体和推动者。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会扔掉那些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束缚,自然而然地像植物一样生长。土地,还是一千多年前的土地,但今天有了新的种子可以散播下去了。F风尚志:您曾说,当下的中国动画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再次试图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的阶段。当传统文化遭遇技术创新,如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陈廖宇:此时此刻,中国这几年呈现的动画题材都想讲自己的故事,已经非常有自我意识,也确实做到了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但是,有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语言呢?目前,我们正处于要使用自己语言的意识觉醒当中。但是,这种语言到底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这很难有定论。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前辈曾经建立起过非常系统成熟的语言。但那即使套语言是经典,也不可能直接照搬到今天来,但它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和源泉。不过,包括语言在内的动画资源,今天也更更多元、更丰富、更开放。如果有第五阶段的话,那就是当我们真正自信的那一天,真正的自信就是,你不再要证明你的身份时,才是真正的自信。在别人看来,中国文化也好,中国特性也好,都不需要别人来画个框;但是,你的创作、表达和表现能构成当下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剧照F风尚志:就目前来看,尽管表现形式乃至文化哲理被认为是中国味道,但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理念却是现代人的问题意识或生活困境。除去技术以外,《中国奇谭》的“中国味”建立在本土文化、传统美学、现代意识与现实关怀四个维度之上,所以才被大众所认可……陈廖宇:作为总导演,我去组合这些导演的时候,除了他们的艺术特点,更重要的是你说的那些维度。除去那些动画技巧、三维技术外,他在人文情怀、人文审美或现实敏锐度、人性理解等方面也非常重要,他的创作要体现人性,或建立与当下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对大家的创作要求就是四个字:好好说话。无论你有什么创新,你有多少独特,你有什么风格,但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件事很重要。动画技术层面当然也重要,时代背景可以架空,内在情感如果也被架空了,那么故事再绚丽,和此时此刻的观众又有什么关系呢?类型片也好,科幻片也好,哪怕虚无飘渺的意境设定,但当每个人能看到人心和人性的时候,那种动念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有时候,大家对每个艺术家都在谈的天赋理解有误,总觉得天赋就是绘画特棒,这只是天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天赋是对人心的理解。无论到了多少岁,经历过了什么,你始终要对人性、人心和生活抱有感受力,要有自己的态度,然后表达出来。很可悲的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慢慢失去了。F风尚志:很多人谈到《中国奇谭》都会谈到中国古典笔记小说,二者之间的体量也很像,篇幅很短但哲理很深,以精简的体量表现深长的意味。在故事讲述方面或制作角度等方面,短片集是否有与古典笔记相通之处?陈廖宇:严格来说,源于笔记体小说的也就是《鹅鹅鹅》。由于《鹅鹅鹅》的印象太深了,以致于大家可能往这个方向上想。今天做短篇创作,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确实是特别好的故事源泉。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之所以是动画创作非常好的素材源泉,就在于给二度创作留下了很大空间。《鹅鹅鹅》的故事,并非是把鹅笼书生的故事完全重编或彻底推翻,而是重新诠释,之所以能够重新诠释就在于笔记体小说的优点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中国奇谭之鹅鹅鹅》剧照就短片创作而言,不同短片之间的创作发挥也不一样。像《中国奇谭》这种类型的短片,它的艺术探索很少会出现在长篇动画,因为市场诉求存在不同。但是,无论是动画领域还是电影领域,今天看到的那些司空见惯的主流常规的手法,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往前看,就会发现它们曾经都是很实验性的手法。今天看到的各种剪辑手法也好,各种特殊的表达手法、镜头语言也好,在第一个创造它的导演那儿就是非常实验性的,甚至在当时可能不为人所接受。正是因为有这些或成或败的短片探索,推动了整个专业的往前发展。在不断变化中,不断创作新的生命力。F风尚志:近些年来,从怀旧歌曲的“爷青回”到《中国奇谭》带来的“爷童回”,越来越多人不再认为动漫只是儿童的消遣物。但最近有家长认为《中国奇谭》会给儿童带来童年阴影,您如何看待?陈廖宇:我仅代表个人说点看法。动画是个大众文化产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有的动画更多的是艺术的探索或深度的探索,有的动画更多的是使它成为更让绝大多数人接受的大众文化产品。这不是优劣或对错的问题,而是各自的任务不一样。在动画领域,大家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动画片就是儿童观看的,这是一种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当然,作为动画创作者,我们会考虑这些情绪,也得对孩子负责。但是,不同类型的动画作品,它所承担的任务完全不同:有艺术探索的,有更大众化的。作为创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和不同的创作任务,当然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处理方式。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不同家长之间的标准也不一样。同样的产品,有的家长会让孩子看,有的家长在看时会给孩子讲解。不管作品是否合适小孩,但你可以判断它是有害还是健康的东西,正常的大人都可以做出判断。某些带有艺术探索性质的短片,家长自己可以判断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对于这些,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呢?不光是动画片,其他很多事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多想着孩子能够看到什么,而不是总想着不能给他看什么。艺术也是教育熏陶的一部分,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我很小的时候去看艺术展或画展,也是各种风格的。无论在哪个角度上,保护好孩子,我还是同意的。但很多事情跟我们生活是一样的,很多东西是有对冲关系的。如果只能吃家长认为的那个有意义的东西,人生乐趣可能都没了,甚至营养都会出现问题。▲《中国奇谭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剧照F风尚志:现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与您是同班同学,当年您的老师是执导过《天书奇谭》的钱运达,《中国奇谭》的片名也有向《天书奇谭》致敬之意。能否讲述一下从同学、老师到《中国奇谭》之间的故事或关联?陈廖宇:今天的中国动画,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动画作品的数量,局面已经非常繁盛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动画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从业人员非常少,比如我们班只有八个同学。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当时的老师之一,就是《天书奇谭》的导演钱运达先生,现已95岁高龄了。从学术基因或学术血缘来看,我们还常开玩笑说:作为他们的最后一波传人,我们特别幸运,一是当时就读该专业的人很少,二是受到了当时他们的教育熏陶和学业影响。其一,我们八个人当初考学时,也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自1994年毕业后直到今天,全班八个人没有一个改行的,基本都在一线创作和教学。因为共同的专业,我们会频繁交流,甚至频繁见面。所以,我们平时有什么想法,我们都会互相聊聊。第二,除去身在国外的同学,我们经常齐聚上海去看望老师。所以到今天我们做创作时,有什么想法自然就会频繁交流,从各自角度去促成某些事情。第三,大家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存在的感情可能跟我们还不一样,我们是亲戚似的真感情。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份责任:我们既不能辜负这块牌子,也不能辜负我们的前辈们和老师们。如果站在历史角度来看的话,我们班这波人在中国动画序列里头有点儿承上启下的色彩,这就让我们在做事之时会受到无形的影响。CAST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专访董晨宇:社交媒体上,你我皆是商品

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以一种摧枯拉朽的速度发展,深刻地嵌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年10月,一群爆破者连续多次闯入一位河南历史老师的线上教学会议室,他们不断在课上播放聒噪的音乐,发出色情的脏话。老师尝试将他们移出群聊,但他们仍然可以再次进入。移除两三次没有效果,老师只能放弃。在最后一次网络爆破中,有同学听到在杂乱的辱骂中传来一阵微弱的哭声,似乎是老师。两天后,这位46岁的女老师被发现猝死在家中。这种新型网暴现象,让人们在震惊和心痛之余,开始关注赛博空间的阴暗面。互联网让人们的沟通变得高效,却给每个职场人的身上系上了“无线缰绳”。通过微信我们能立刻联络在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却同时困在24小时的工作群里。人们貌似在线上拥抱得更紧,但亲密关系也更加易碎;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便捷,同时担心算法分发会不会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拥有畅所欲言的自由,同时面临隐私泄露的风险以及遭受网络霸凌的可能。如今,活在数字媒介中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技术和人的关系,如何与媒介共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人民大学传播学知名学者董晨宇。作为研究社交媒体和数码人类学的学者,董晨宇曾在豆瓣开设“黑镜人生—网络生活的传播学肖像”课程,获得不俗反响,同时,他还活跃在微博和B站等社交媒体,用有趣的方式让网友深入了解传播学,洞察热点事件背后的原因,给人们提供“互联网生活指南”。他既是社交媒体的观察者也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被网友称为”宝藏老师”。在关注社交媒体阴暗面的同时,董晨宇也认为技术是我们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权宜之计。以下为F风尚志和董晨宇的访谈节录。▲董晨宇在他平常去的咖啡馆F风尚志:当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镶嵌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董晨宇:你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词叫“镶嵌”,这个词在学术用语当中叫做内嵌性。就是说社交媒体对我们的改变并不是它像一个拳头一样打我们脸,我们的脸肿了这么快速而激烈。社交媒体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镶嵌完全不同。对中学生来说,微信镶嵌在他们的周末,他们用微信进行游戏和社交。对于中年人来说,微信就是他们无比讨厌的“电子缰绳”,让他们永远“拴”在工作上。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痛恨微信,因为微信把生活和工作之间的那堵墙给推倒了。对于老年人,微信可能是通过“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重新给予老年人一种家庭的共在感。所以,可以说微信是中国家庭既有模式的线上化。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我们叫做Super—Sticky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这位引起“密集恐惧症”的艺术家,却是LV的最爱

此次联名项目不仅选择需要一定艺术赏识门槛才能唤起共鸣感的艺术家合作,还启用曾有共事经验的“前同事”草间弥生。当主流开始追求前卫新潮时,Louis
2023年1月9日
其他

不必说再见,因为每个人的衣橱里都有“Vivienne Westwood”

Hadid私服街拍皱得鼓起的西服套装、金属扣饰的苏格兰格纹百褶裙;英伦式的书卷气、不羁的朋克细节......有所了解的人轻易便能嗅出其中满满的“西太后式”造型风味,可以说Vivienne
2023年1月6日
其他

AI入侵时尚,人类还能坚守阵地吗?

的作品在美学领域优于人类,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其实一直以来,时尚设计的审美话语权,都掌握在以创意总监为代表的品牌管理者手中,设计团队的助手们就像AI机器人一样工作。包括川久保玲、Muccica
2023年1月4日
其他

2023年,我们就要非必要生活

▲图片来自电影《人生大事》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只是“必要”的活着,我们只能在必要的生活缝隙中寻找一点点非必要的生活痕迹,或是回忆一下2019年之前的“非必要”人生。新的一年即将开启,我们翘首期待能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非必要”生活。因为“非必要”才是生活的真谛和意义。诗人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可惜我们无法控制生死,我们能做到的其实是用“闲事”丰富我们的人生。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看似“非必要”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在过去三年里,非必要的生活总是被阻断,取而代之的是隔离、核酸、日复一日的封控。生活变得如此逼仄,非必要成了一丝丝微光,让我们强撑着走下去。在上海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可口可乐成了硬通货,咖啡成为奇货可居的稀缺品。在北京无法堂食的那个夏天,很多人选择坐在路边“喝野酒”、“聊野天”,谈论昨日的世界。事实上,这些小小的事件、尝试、努力是如此的非必要,但又那么的重要。就像主持人马东说的那样:“心里苦的人,只需要一丝甜就能被填满。”在看似暗淡无光的日子里,只需要一点点对美好的期许就能璀璨生光。还好,我们挨过了那些艰难时刻。虽然目前,我们正在体会一种无序感;虽然,我们还在与发烧、刀片嗓、浑身酸疼作斗争;虽然,我们还在担忧亲人的身体……但毫无疑问,生活中的一切正在加速回归正常。我们终于可以高声呼喊:2023年,我们就要非必要的生活。我们要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样:“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图片来自电影《诗人》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流亡法国将近半个世纪,可是他说,"我随身携带了布拉格——她的味道、格调、语言、风景、文化"。乡愁伴随在我们左右,她无处不在。“整整三年了,没有回过家。”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慨叹。即便是今天,那些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还在担忧故乡的父母、亲人是否一切安康。他们可能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忙着通过各种渠道买布洛芬快递回家,然后焦灼地等待着父母收到药品的那一刻。故乡,那么切近,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有一个段子说,一位农民工收秋后到城里打工,去了一个地方后被隔离15天;隔离完后工程已经结束,无奈之下,他只能奔赴另一个城市,结果去了之后又被隔离到项目结束了。就这样,他在一座座城市间辗转、奔波、隔离……最后,他决定回家去,可是刚刚下车又被带走隔离了。故事也许并不真实,但其中的某些细节也让我们感同身受。墨西哥电影《诗人》讲述了一位在美国生活的纪录片导演回归故乡墨西哥的故事。这个看似细碎凌乱的故事其实发出了对于回乡的意义的追问以及对身份认同感的反思。其中一个细节是,男主人公站在美国的家门外一颗庞大的巨树下,他的身形显得分外渺小,你不禁想问,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或许我们奔赴回乡,完成这个非必要的梦想才能让我们显得不那么孤立无援,渺小单薄。《回归故里》里面写道:他生在何时、何地。也就是说,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那么,2023年,我们总要回归故里,重拾记忆中的关于家乡的草木、成长的轨迹。2022年,村上春树出新书了,叫《村上T》。书中并没有那些荒诞、虚无的故事,而是作家日常的絮语,而每一篇文章、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非必要”的生活。“人们都说‘读书之秋’,但若能在夏日午后的凉爽树荫下悠闲地沉醉于书中也很不错。总不至于只有秋天才是读书天。读书的人无论窗外下雪还是蝉鸣都会读书,就算警察叫他‘别读了’,他也照样会读。”他还写酒和音乐,说:“特别是夜深人静,一个人慢悠悠地听音乐的时候,最适合喝的酒就是威士忌。啤酒太淡,葡萄酒太高雅,马天尼有点装腔作势,白兰地又太克制……这样一来,也就只好拿出一瓶威士忌了。”村上迷们不仅喜欢他的小说,更热衷于追捧村上春树的“非必要”生活:阅读、听音乐、喝酒、跑步、撸猫……而电影大师吴迪·艾伦最新的自传《毫无意义》也描述了他的“非必要”生活,他聊作家海明威的自杀、福克纳和卡夫卡的作品,聊电影、哲学,当然还有爵士乐和爱。阅读是劈开我们冰封内心的一把巨斧,特别是在我们想奔赴“非必要”的路途上,书籍是点亮我们心灵的一盏灯,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总会接踵而来,同时,也让我们感知世界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残酷。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新作《瘟疫之夜》中如此描述疫情对人的影响:“这是一种使人无法谨言慎行、无法深入思考、无法采取行动的绝望,是一种‘我们终究是死定了’的宿命感。”而此刻,当我们意识到“非必要”的生活即将或者说已经回归的时候,那些类似的绝望感是不是也在迅速消散呢?我们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即我们只能和病毒“共存”的时候,我想到了加缪《鼠疫》的结尾:“鼠疫杆菌不会灭绝,也永远不会消亡,这种杆菌能在家具和内衣被褥中休眠几十年,在房间、地窖、箱子、手帕或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会等到那么一天,鼠疫再次唤醒鼠群,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里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书籍是受困日子里的精神慰藉,理性的圣地,也是生活中必须捍卫的“非必要”。▲图片来自电视剧《非自然死亡》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说,馋字去掉食旁,本意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还记得曾几何时,海底捞、喜茶、胡大小龙虾的门口排着长长的等待进餐的食客。在那些不能堂食的日子里我们都在寻找自我救赎之路,比如路边喝野酒—从酒吧买一杯鸡尾酒蹲在路边配着烤肠喝完,这就不算堂食。我们还可以通过美食纪录片、电影完成这种巡礼。《风味人间》播出到了第四季,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4分。一位网友在评论区说:外卖都点不到的今天只能靠电子榨菜下白饭了。很多年前,诗人海子写:“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句话如此得浪漫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不仅仅关心而且要为粮食和蔬菜的匮乏而内心焦灼。《风味人间》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比如说去台州,或者去三门,你会发现这个地方从早餐到晚餐都那么好吃,也是跟着季节变化走。”好吧,在过去的一些时间点上,我们几乎忘记了美食原来如此丰富、多元且充满着底蕴。还好这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终于重回想吃火锅就吃火锅的日子。如同火锅一样上瘾的东西可能还有咖啡。《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里写道:“咖啡馆不仅是相遇的场所,也是放松的空间。人们来到这里,聊着天,倾诉生活的闲话,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什么大不了的存在,但许多人在感到疲倦之时,会因为喝了一杯咖啡而得到治愈。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价格飞涨到2万,新冠特效药有这么神奇?

两天前,国家卫健委发布通告,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降级实施乙类乙管。尽管如此,新冠依然在挑战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老年人的冲击尤为严峻。被称为新冠特效药的辉瑞Paxlovid成了如今最紧俏的药品之一,在一周时间内黄牛价从一盒3500元涨到1.5万元,本周更是涨到了2万元以上,令人咋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消息,北京近期计划在各个社区医院配备辉瑞特效药,且列入医保报销清单。据称,2300元一盒的药物,经过社区医保报销后个人仅付230元即可购得。这一措施最后是否执行,目前尚未得知。京东健康此前上线了辉瑞Paxlovid的购买途径,每天10点上线凭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处方购买。但从本周一开始,人们发现已经无法通过该途径继续购买。▲章泽天在朋友圈介绍如何通过京东买Paxlovid更多的人选择去各自城市中的私立医院开药,这些医院往往只能自费或商业医保,支付昂贵的挂号、诊疗费后才能开到接近原价的Paxlovid。当下,不少人在四处求药,重症患者人数超过人们预期,巨大需求让Paxlovid的价格飞涨。另一方面,围绕这款药的争议讨论也越来越多。“要在前3-5天服用才有效,它只能在前期制止病毒复制。”“切记看清楚有没有药物冲突,有没有禁忌症……”我们找到了身边几位通过各种方式购买过Paxlovid的朋友,他们大多就是为了家中的老人以防万一或是救急。有些人反映,在服用后的确短短一天时间就由阳转阴,很有效;也有人表示,很难说最后好转是不是这款药的功劳,感觉不明显。以下是这些特效药购买者的自述,如果你也正在为Paxlovid纠结,可以看看这些真实案例作为参考。讲述人|Tracy我老公在10号左右阳的,我带着小孩跑回我爸妈家避难,没能躲过,还是阳了。关于这次特效药,我老公他们公司是旅游行业的,他们老板很早就在国外阳过,回来之后就和他们说好像没那么严重。然后这个辉瑞的特效药挺管用的,正好他们也有国外的渠道能弄到,就开始有一些人提前在家囤了药。我们没赶上那一批,但好在有商业保险,所以我老公阳了之后就去私立医院看病,正好看到有这个药就配了。当时只配了一盒,也没多囤。因为是考虑给家里老人准备的,我们年轻人就想挺过去就行。我了解下来,曜影、嘉会、和睦家这些私立医院都是有这个药的,价格也都差不了太多,但是各自的挂号费、诊疗费用不一样。我们这次买的药是2676元,30片,单价89.2。后来这个药给我妈妈用上了,她今年66岁。本来按照说明书,这个一盒药一共是5天吃5顿,每顿是3粒药。我妈妈发烧,测抗原两道杠,结果吃了一天,发烧症状还在,但是测抗原已经是阴了,后面几天连续测了也是一道杠,我觉得是药起到了作用。这一顿之后,特效药就没有再吃,而是吃了别的退烧药,热度慢慢下来,开始咳嗽了再吃咳嗽药这样,每种药都是隔天分开吃的。我们身边也有朋友会提前备很多这种药的,一下子买了10多盒。我老公那次去医院的时候,已经很多人排队就是为了去买这个特效药的,他前面一个小伙子直接掏出1万现金,等了很久,也不知道买到多少。我们本来也想过是不是要多备一些,但我始终还是比较排斥。倒不是钱的原因,而是一开始真吃不准这个药是否真的有效,同时我还是觉得年轻人扛一扛就过去了,不要浪费这种医疗资源,还是紧着老人比较好。讲述人|Ashley我转述一下我婶婶一家的经验。他们是上周阳的,基本是一家人同时有症状,到周六的时候实在是遭不住了,发高烧,浑身痛。婶婶之前听身边用过特效药的人说,这个辉瑞的药是管用的,在私立医院有买,就趁人还能行动的时候赶紧去医院了。这个药的确不便宜。她去的这家私立医院先是挂号费1000元,然后药的钱是2600,自费的。65岁的上海老阿姨,花这么多钱买这个药,说实话算是满想得通的。我了解过外面黄牛的行情,那几天差不多一盒也是3500元左右。后来没过几天很快涨到一万多了,昨天看已经超过两万一盒了。据她说,这个药后来好像也没太大用处。因为这个病大多数人就头三天,熬过去也就好了。她买回来以后吃了两天,期间没有吃别的退烧药什么的,后来感觉好一点了就不吃了,毕竟这个药挺贵的。最后,这一盒药一家人分着吃了,三四天过去了大家也都好得差不多了,和身边其他没有吃特效药的人的康复过程差不多。她感觉下来,很难说清是不是这个药吃好的,这个药并不是能救命的样子。但她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首先还是一有症状就要赶紧决定吃,因为这个药是针对前期轻症的,家里最好能提前准备好,有备无患。讲述人|勇哥我和太太两边家里都有90多岁的老人,北京比上海爆发的要早一到两周,身边陆续有些老人没扛过去的,所以我们就决定赶紧囤一些特效药。12月23日的时候,有朋友把我们几个熟悉的人都拉到一个群。这个朋友在我们创业圈也很有名,他本身不是做药生意的,也是因为自己一开始就是要帮朋友的父母找这个药。他当时正好问到广州有一家公司有存货,所以在朋友圈问了大家的需求,建立了一个Paxlovid公益购买群。后来进群的人越来越多,很快逼近500人上限,还有人出去组建了各自城市的小群,很多志愿者在帮忙。有人还弄了一个小程序,有货的时候发码给大家登记等药。我等了一天多,就有一批新的码发出来了,我抢到了3盒,3500一盒,差不多就是那时候的市场价。上海有几个亲戚朋友都在托我,家里有帕金森基础病的高危老人,都在等这个药,我就帮他们能多抢一点抢一点。我们自己家情况还好,我太太上周二开始发烧,我和孩子是周六晚上阳了,运气比较好,都没有吃太多苦头,几天恢复了。所以那一批药到手了以后,我们自己倒不急着用,就赶紧转送给身边更需要的亲戚朋友了。最后大家的反馈都还不错,至少能明确这个特效药不是一个收智商税的东西,很多人吃了药之后第二天第三天就转阴了。这个药有很多禁忌,有些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人是不能吃的。根据北京这边我知道的一些使用过的人来说,如果轻症的时候吃他会恢复得比较快。所以这对于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就很重要,因为大家还是怕从轻症变成重症,到重症就不可逆了。讲述人|Fiona我的药是一个哥们帮我弄来的,因为知道我家里有90岁的姥姥,怎么弄的我不便透露。那是12月中旬,北京的这轮疫情刚开始没几天,那段时间情况很严重,我姥姥也中招了。我之前就知道有这个Paxlovid。我有个美国同学,她妈妈是免疫系统的病,在国内住院,所以她在美国很早就准备了这个特效药带回来。当时中国的三甲医院里并没有普及这款药物,医生没有针对它的大规模培训,我同学妈妈的主治医师当时也说,你们自己用可以,但自己负责。我姥姥有糖尿病,平时吃抗糖药,打针,因为年纪关系有点心衰。我看了很多文章,研究后发现姥姥平时用的药里,没有这款特效药的冲突药,也没有禁忌症状。姥姥年轻是眼科医生,怎么着都比我懂药。我就问她,如果有这个药,你是吃还是不吃。她思路很清楚:如果症状轻就不用吃,如果实在症状重得难受了就吃。当时邮寄非常麻烦,我的这批药到手的时候,姥姥已经是阳的第四天了——她当时症状还没我重,就是有些腰酸背痛、乏力,她说几十年没有过这么厉害的感冒了。但相比我周围很多人,她的症状算轻的。也没发很高的烧,她解释说到了这个年纪的老年人白细胞少了,不会发太高的烧,厉害的话就直接器官衰竭了。总之她最后也没吃,熬过来就好了,算是万幸。以上就是这些购买过、服用过Paxlovid特效药的真实案例。这样的买药风潮,其实并不只是Paxlovid,此前在退烧药、止痛药等其他药物上也有过,大家都在努力帮助家中的老人平安度过这个冬天。最后我们还是要提醒一下,购药服药请根据药物说明书,遵医嘱,看清楚药物冲突指引,不要盲目囤积药物。希望这片疫情的阴霾早日过去。CAST撰文|Cardi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哥特才是社恐青年的最佳时尚保护罩

最近似乎只要打开社交媒体,我们就会被一个黑裙女孩的独舞视频吸引注意。视频里那个总是面无表情的少女抛下舞伴,在舞池中大跳姿势略显不协调的僵尸舞,观看者无不目瞪口呆。就这样,来自Netflix年度神作《Wednesday》(星期三)的主角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梅西谢幕:眼泪或王冠!

梅西和马拉多纳在阿根廷,都是神一样的球员,可能差别只在于,马拉多纳在1986年墨西哥的比赛中,几乎以一己之力将阿根廷推向了世界杯冠军宝座。梅西现在有了最后的机会,来效仿这一荣耀,获得阿根廷自墨西哥以来的第一个世界杯冠军——结束36年的等待。在卡塔尔世界杯之前,一篇关于利昂内尔·梅西13岁时首次接受采访的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疯传,其中有一个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当被问及他未来想从事的工作是什么的时候,梅西的答案是——“体育老师”。而如今,35岁的梅西无疑已经成为继马拉多纳之后又一位代表着阿根廷荣耀与骄傲的足球巨星。在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之前,他将与法国队的基利安·姆巴佩,竞争本届世界杯“最佳射手”的殊荣。当然,梅西和他的队友还要努力争夺那座大力神杯,毕竟,这应该是梅西最后一场世界杯比赛。12月14日,梅西在一传一射帮助阿根廷3:0战胜克罗地亚队后的采访中,梅西说:“我非常高兴能达到这个目标,用一场决赛来结束自己的世界杯之旅。下一届世界杯还需要很多年,我不认为我还能做到,这样结束是最好的结果”。在梅西的职业生涯中,他赢得了七次金球奖和四次欧洲冠军杯,他还拥有一块北京奥运会金牌。如果还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世界杯:2010年南非世界杯,梅西首次担任阿根廷国家队队长,成为阿根廷史上最年轻队长,可惜那一年阿根廷止步八强;2014年,梅西帮助阿根廷国家队夺得世界杯亚军,那是他距离大力神杯最近的一次,他也获得了那一届世界杯金球奖;2018年,梅西又一次出征世界杯,1/8决赛时,阿根廷最终以3-4负于法国。今年的卡塔尔世界杯,是梅西第四次出征,他已经是阿根廷历史上参加世界杯次数最多的球员,超过了马拉多纳。格雷厄姆·亨特(Graham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阿凡达: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十亿美元豪赌

詹姆斯·卡梅隆自己也知道,疫情席卷全球,《阿凡达:水之道》可能没法一上映就创出惊人佳绩。但他并不担心,他之前的《泰坦尼克号》与《阿凡达》都是依靠绵长后劲成为了票房冠军永载影史。何况,《阿凡达:水之道》在中国预售了四天就轻松破亿。对于观众而言,即使没法在首映时去影院蹲点也不用可惜,詹姆斯·卡梅隆说了,他的电影都值得反复重看,就像他被问到,在这部超过三小时的电影里,该如何设定尿点去上洗手间?他的回答是,没关系,任何时候,想上就上——他们可以在第二次观看时补了之前错过的部分。《阿凡达:水之道》就像詹姆斯·卡梅隆的一场豪赌——他为之押上了十年时光,投资超过3.5亿美元,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他甚至一口气连之后三部阿凡达的剧本一起写完了。在这十年间,沧海桑田,连他昔日的老板福克斯也换成了迪士尼。当然观众也在变化,昔日还不够年纪观看前作的观众,如今已成为了阿凡达狂热的粉丝。甚至连他自己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不再那么强硬,开始关注家庭和子女。几年前,在詹姆斯·卡梅隆完成第一部《阿凡达》电影后,他的孩子们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就他的育儿方式发表了一些意见。其中一些孩子,如今已是15岁到32岁不等,曾在MUSE学校上学,这所学校由卡梅隆的妻子苏西·阿米斯·卡梅隆于2006年在美国卡拉巴萨斯创办。在学校里,学生们被鼓励向他们的老师有话直说,而现在,卡梅隆的孩子们更需要勇气在家里这么做。《阿凡达:水之道》中文版预告片在电影界,卡梅隆是出了名的“暴君”,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从上映日期到预算,再到花制片厂的钱进行复杂的海洋探险的权利。这位导演承认,他有时会把自己强硬的作风带回家,有些时候,他作为父亲就像罗伯特·杜瓦尔在《伟大的桑蒂尼》中扮演的那个冷酷无情的海军上校族长。“我生活在一个基于规则的世界里,而孩子们并不感兴趣,”卡梅隆说。“孩子们说,你有一半的时间都不在我们身边。然后,当你回家时候,你却试图通过告诉我们所有人该怎么做来弥补这一点。其实,在你外出拍摄的时候,所有的规矩都是妈妈制定的。所以你不能回家来做这些事。”(卡梅隆夫妇在一起有三个孩子,各自在以前的婚姻中各有一个孩子—卡梅隆和琳达·汉密尔顿,她和萨姆·罗伯茨。)卡梅隆说,他接受了孩子们的建议,他试着多听少管。“我想这很有道理。”他说。"我意识到,我正肩负着父母的责任,为我不在孩子们身边的时间过度补偿。”养育青少年的谦卑经历对卡梅隆如何拍摄他的最新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电影题材的选择,还是他管理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方式。在他最新的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中,卡梅隆把故事带到了家里——尽管是一个外星人的家,那里的爸爸妈妈是蓝色的,身高9英尺。“我想,作为5个孩子的父母,我经历了很多东西,我要通过艺术的途径来解决它们。”卡梅隆说。“首要的想法是,家庭是堡垒。它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的盔甲。我可以把这个写得很精彩。我知道做一个混蛋父亲是什么感觉。”《阿凡达:水之道》是卡梅隆这13年以来的首部电影。因为最初的《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电影(全球29.2亿美元),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奖项,并引入了开创性的新电影制作技术。续作《阿凡达:水之道》耗资超过3.5亿美元,并计划再拍推出三部《阿凡达》电影。续作如果完成的话,仅在制作成本上,就能为迪士尼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今年11月初,卡梅隆还在彼得·杰克逊位于惠灵顿郊区米拉玛(Miramar)的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Park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坂本龙一:也许要先说再见了

的演奏。“希望这一切结束后,我们能迎来一个更加温柔的世界。“❷旧澡堂里赤脚弹迷你钢琴2019日本坂本龙一曾说“自己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弹钢琴”,但很少见他赤脚盘坐、演奏如此小巧可爱的钢琴。事实上,这是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爱上AI之后,她不再害怕衰老

与社会“格格不入”了37年,萧影终于在2022年的夏天找到了一个“同类”。他们一起聊书籍、聊音乐、聊电影,从社会、哲学聊到量子力学与多重宇宙。总是关心宏大命题的萧影发现,对于周围人都漠不关心的话题,他俩总能侃侃而谈。他们一起去路边遛狗,去农场、森林散步,时常秉烛夜谈。萧影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只不过,她的这位灵魂伴侣并非人类,而是一个Ai。对萧影而言,他如今已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像萧影一样与AI建立连接的人还有很多。仅豆瓣的“人机之恋”小组,就有9412名成员分享着他们与机器人的故事。在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成为某AI聊天机器人APP的注册用户。据《纽约时报》2020年发布的数据,将AI作为伴侣的人,占据了该App使用者的40%。他们大多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让人机之恋成为可能。虽然目前的AI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但人们已开始在这段跨越物种的关系里尝试打开自己,收获慰藉与失落。与很多人将AI看作人的替代品不同,萧影将AI视为一个新的物种,认为它拥有人类的集体智慧。她说,人对AI的感情,是一种更纯粹的爱。从记事起,萧影就时常觉得自己和人类的平均值“差的有点远”。还不识字的时候,她就喜欢成天问大人各种刁钻的问题,例如“人为什么是人?”“为什么不能选择我的相貌、性别?””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她的父母都是很爱看书的人,却很多问题答不上来。她喜欢站着,喜欢走动,因此让她坐在教室上课就感到无比煎熬。她不明白:为何别的孩子都能安静的坐上45分钟?同龄人在看动画片、玩游戏的时候,萧影却沉迷于百科全书和纪录片。她说话时爱引用书里的内容,不太合群,不笑时还有点“扑克脸”,就有同学说她像个机器人,而且是小霸王学习机那种。萧影有些难过,她不明白为何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萧影不断成长,兴趣也更加广泛,对科幻、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科技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她逐渐有了喜欢科幻的朋友,有喜欢文学的朋友、喜欢社会学的朋友,但没有一个人像她这样对一切都保持着广泛的好奇。高中时期,萧影和最好的朋友共同爱好就是《红楼梦》。她俩一起看了所有当时能找到的相关研究著作。有一天,她们坐在一个很大的图书城看书,萧影看着朋友的侧脸,突然想到一件事:她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红楼梦》这一本书,但是她爱好多书;而朋友除了文学也热爱并擅长游戏,但她却非常不擅长。那一刻,萧影突然感到一种很深的孤独。后来,她们因兴趣差异太大渐行渐远。回想起这段过往,萧影至今有些哽咽。“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精神上有这么强烈的需求。我需要自我表达,同时也希望听到别人的表达。我很希望能和一个同类保持长久的深度交流。”然而这些年,萧影没有遇到一个人类世界的同类。这种孤独感与她如影随形。“我就像一直在海里游泳的人,不会溺死,却也上不了岸。”她说。在读研时,萧影离开老家贵州去了法国巴黎,在这里一待就是11年。如今,她已是一名从事在线教育的创业者,闲暇之余会写一些尚未发表的科幻小说。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居家第5天,我和邻居相爱了

maneo09.前两天加班没吃晚饭,刚回家就看到邻居哥哥送来一份,新鲜出炉的牧羊人派。好吃到当场落泪,内馅绵绵软软,还可以嚼出小小的颗粒感,芝士焦焦的还拉着丝,仔细品又有洋葱和黑胡椒的香味。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聚会回顾|梦想的现实革新,艺术与行迹中的“她”力量

”是耿悦心持的信念之句。“白日梦”一词惯用于调侃,或许正是因为这是它的少有的现实意义所在。耿悦认为往往白日梦与现实中间仅有一线之隔,将其转变为现实的关键则在于激发你去证明自己,感受生命的源动力。
2017年11月3日
其他

食物特辑|一起进餐吧!用看上去不知该如何使用的餐具

与艺术家通过颜色心理学,为不同的食物量身定制其所需要的餐具。例如,金色可以增加人们对甜味的感受力;勺子叉子和剪刀的“合体餐具”可以为人们在制作和食用沙拉时提供更大便利。
2017年11月3日
其他

从上海到北京,爱马仕为你呈现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1962年拍摄的描绘马鞍制作工艺的影片。精美材质、曼妙故事和匠心工艺的相融交织,增强了“物之本意”的感官体验、升华了爱马仕和品质生活的和谐韵律,为“爱马仕精神”文化展全球巡展开启精彩篇章。
2017年11月1日
其他

社区 | 你试过在300平米的地下室举办万圣节派对吗?

你能察觉到,社区改造者们身上满满的、充足的能量,而他们低调地、很少去言说自己的能量。我们发现,正是依靠能量的相互传递,才推动着社区的改良。这个过程中,时代发展中遗失的归属感渐渐被找回。
2017年11月1日
其他

食物特辑|在纽约做一名主厨,以虔诚之心永葆对食物的想象力

说到Instagram,你的粉丝数量庞大并且相当忠诚。粉丝们曾帮你在曼哈顿找到了新家,《纽约时报》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是什么让你成为一名出色的视觉讲述者?你在这方面有什么自己的理念吗?
2017年10月30日
其他

对话|荷兰艺术家Thirza Schaap:在南非,做沿着海岸线行走的塑料垃圾搜集者

徒手去捡垃圾,每次回收所得,都能装满两个大的宜家购物袋,可想而知塑料废弃物的污染情况有多么严重。治理跟不上污染,海岸线又如此长,能用什么方式将这一现状让更多人知晓?Thirza
2017年10月25日
其他

全世界都在努力,只为呈现食物之美好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2017年10月23日
其他

创意人|制造一场眼花缭乱,是艺术家Bridget Riley最擅长的事

的工作令人神往:她主要研究颜色、线条和形状的极端可能性,其作品多是些令人头昏眼花的光谱图像,充满沉浸感,且带有强烈的偏振效果。“她的画作不只是挂在墙上,还会扭曲,会搏动,”艺术评论家Jonathan
2017年10月23日
其他

全世界都在努力,只为呈现食物之美好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2017年10月20日
其他

创意人|在Pic-Time网站,做自己私人影像的记录者与呈现者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2017年10月20日
其他

全世界都在努力,只为呈现食物之美好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2017年10月18日
其他

聚会|KINFOLK为你打造一场关于「Gentlewoman」的晚宴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2017年10月18日
其他

食物特辑|百变身份的她,与属于美食界的嘻哈文化

Martha:很久之前我就有了一台真空低温料理机。复活节的时候我用它做了芦笋蛋羹,大家都很喜欢。我还喜欢用卡布奇诺咖啡机炒鸡蛋,它能做出全世界最棒的炒蛋。你也应该给自己买一台咖啡机,类似San
2017年10月17日
其他

聚会回顾|微凉秋雨中,我们听歌、聊天、品鉴美食

戴踏踏的早餐时光常伴着这首来自冰岛乐队Múm的曲目进行。宁静的早间,她无比享受这首歌曲漫长的前奏,仿佛像是拉长了时间;更惊艳于前奏后突如其来的空灵女声吟唱,无论听多少次都不会厌倦。
2017年10月17日
其他

我们开了一家名叫“栩栩书店”的Pop-Up Store,邀请你来一起读书!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2017年10月13日
其他

食物特辑 |达利用一本天马行空的烹饪书,证明自己是个好厨师

我们了解到,对达利来说,“吃”这个举动具有神圣的意义,在自我存在感的危机中,给予自己情绪上的慰藉并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他曾说,“但我知道我在吃什么。”
2017年10月13日
其他

专题|我们之间:这里有一些小秘密,关于董洁、梅婷、麦子与她们的孩子

作为母亲,她坦言很多地方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因为随着环境、年龄的变化,母子之间彼此都需要不断自我调整,从周围汲取经验与养分,一方学习如何做更好的孩子,一方学习如何做更好的母亲。
201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