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推荐语既有研究侧重关注条块间的属性差异,鲜有对条块存在的合作关系进行研究。那么,“条”与“块”之间是否存在着系统的合作机制?“条”与“块”之间的赋能模式是否遵循着一定的政治规律?有鉴于此,作者通过比较铁路在四川和云南两个县的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提炼了央地关系视角下铁路赋能地方发展的两种实现路径,为理解中国的条块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政治学人编辑部)专题文章推荐:中国公共事务治理能力的强与弱——中央、地方与社会的关系视角职责聚合:基层治理条块协同的优化创新作者简介马啸,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翁霆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周银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条块关系是中国政治运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有研究多关注条块间的功能差异与张力,对于条块间可能存在的合作与赋能关系着墨不多。文章提出,当“条”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存在明确的次国家边界,特别是当其嵌入作为“块”的地方政府辖区时(例如铁路),“条”就具备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赋能地方发展的条件。“条”对“块”赋能的具体模式取决于地方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政府能力的高低。通过比较铁路在四川和云南两个县的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文章提炼了铁路赋能地方发展的两种实现路径和机制。文章的发现对于理解条块互动关系及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引言府际关系是学术界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视角。研究者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提出了包括“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地方国家公司主义”、“官僚统合”、“多事业部制型政府”、“地方分权式权威主义”、“行政发包”、“上下分治”、“引导创变”、“地方化博弈”等概念和理论。这些理论尽管解释对象各不相同,但切入点都包括了政府机构不同层级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如何为地方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府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能部门(“条”)与以辖区为单位的各级地方政府(“块”)之间的条块关系。既有研究围绕地方发展中条块关系的角色,形成了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块”在地方发展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例如“行政发包”理论强调了纵向授权下地方政府(“块”)在经济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享有的自由裁量权。二是强调了条块间的职能分工和潜在张力。而对于条块间如何形成合作,特别是“条”可以通过何种形式赋能地方发展的问题,现有研究着墨不多。本研究从铁路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提出了作为“条”的铁路系统赋能其所嵌入的地方(“块”)发展的“条赋块能”的分析框架。本文的理论部分首先将“条”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以其是否存在明确的次国家地理边界为依据,分为一般性与特殊性公共物品。当“条”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为存在明确地理边界的特殊性公共物品时,“条”可以通过向其所嵌入的“块”提供部分公共物品的形式赋能后者的发展。而“条”赋能地方的具体模式则取决于其所嵌入的地方发展水平和政府能力。当地方发展水平较低,嵌入“块”中的“条”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块”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短板;当“块”具备一定的政府能力时,其可以主动向“条”寻求合作,利用“条”所掌握的特殊性资源促进当地的发展。而“条”同样可以从与“块”的互动中获益。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比较了铁路在四川D县和云南S县发展中所起到的不同的赋能作用及其机制。在发展相对落后的D县,国铁集团下属的成都局集团公司开设的慢火车提供了包括公交、校车、商贸市场等本该由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补齐了地方治理中的短板。在发展水平较高的S县,地方政府通过主动寻求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利用闲置路轨资源开发火车观光项目,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此外,两地路地间的互动机制也存在差异,相比S县利用正式制度(铁路项目开发公司)促进路地间的合作,D县案例中的路地合作更多是依赖于铁路系统工作人员对于当地社会的非正式嵌入。作为“条”的铁路系统在赋能两地的过程中同样获得了回报:D县的慢火车成为了铁路系统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成果;而S县对米轨铁路的开发则成为了铁路文化遗产活化的典型案例。本文的发现对于理解条块(路地)互动关系及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条块关系的理论背景条块关系是理解中国政治的重要概念。其中,“条”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的、以部门为依据的管理体系;“块”是指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方各级政府。所谓条块关系是指行政权力在这两套平行体系间的分配,以及两套体系间的协作、监督与冲突。条块关系是层级制和职能制结合的一种典型。“条”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威关系和动员机制,“块”体现的则是属地治理机制。在这种架构中,中央精神在地方上有“条”和“块”两个代理人,“条”和“块”都分别掌握着中央精神,并通过自己的领导系统传达、贯彻到地方。中央可以灵活地调节“条”与“块”的侧重点:要发挥中央的积极性,就更偏重“条”;要强调地方的积极性,就更偏重“块”。新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条”与“块”相对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中有效治理与维系一统体制之间的张力。此外,条块关系的形成也与多元化国家能力间的冲突密切相关,为维护政权稳定,中央需建构多种国家能力,包括政治控制能力、资源汲取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有研究指出,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力的建构不是完全兼容的,而是存在着潜在的冲突,由于这种冲突的存在,中央便需要通过设立“条”与“块”来分别承担不同的国家能力建设。其本质上是一种多重任务下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条块关系的存在给中国的国家治理的各个维度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围绕地方发展这一议题,条块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主要结论。首先,作为“块”的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上级政府通过纵向授权的方式,赋予了“块”在属地内制订和执行各项公共政策的权力。上级主要通过“剩余索取权(盈余上缴)”和考核等形式保持对“块”的影响。其次,条块间因分工和部门差异导致了碎片化的决策权威和政府间的矛盾与张力等问题。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条块间的合作,认为条块互动在横向与纵向的政策扩散和社会治理等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功能超越特定辖区的“条”能够以何种机制与特定“块”形成互动并影响其经济社会发展,现有研究着墨不多。三、“条赋块能”:一个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虽然条块之间存在着职能分工,但当“条”深度嵌入“块”的地理边界时,其可以通过提供特殊性政策物品赋能“块”的发展。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条赋块能”。而“条”对“块”赋能的方式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块”的地方政府的能力。本文理论分析的出发点是区分“条”与“块”作为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类型。根据公共物品的提供对象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次国家地理边界,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特殊性物品和普遍性物品。就地方政府(“块”)而言,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例如基础教育、公共安全、卫生医疗、域内公共交通等,服务的对象大多存在着清晰的次国家边界,即辖区内的居民,因此属于特殊性物品。相比“块”而言,“条”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类型更为多样。其中,一部分“条”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属于普遍性物品,这类“条”的部门及其下级机构所制订或执行的政策,属于对于国家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但又不与单个次国家辖区直接挂钩的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利率、汇率等),环保部门制定的全国性的节能减排标准,外事系统制定的对外关系政策等。围绕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公共资源分配属于普遍性物品,即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影响所有地方,且不与特定次国家辖区直接挂钩。在“条”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些部门和机构,它们所执行的政策和分配的资源,与特定地方辖区存在着明确的“嵌入”关系,我们把这一类“条”所涉及的政策资源定义为特殊性物品。例如本文的研究对象铁路系统,它所管理的铁路线路和车站,均落在了特定的地方辖区之内。与之类似的还有央企、中央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以石油系统为例,由中央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油田企业嵌入特定地方行政区之后,地方能够从中收获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就业机会、专业人才和其他附属公共设施(如油田系统的学校)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政策资源。尽管这一类“条”所涉及的政策资源嵌入了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政策资源不具有跨辖区的意义。比如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涉及跨区域交通的组织和协调,具有超出单个地方的全局性意义,因此才作为“条”由中央统一管理;一些对国计民生具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的国有企业(如石油、核能、航天等)或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同样由中央直接管理。相比提供普遍性物品的“条”的部门,这类“条”的部门在发挥其全局性作用时需要嵌入特定的地方辖区之内并对地方发展产生影响,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因此具有了特殊性。在此分类基础上,本文提出,提供特殊性公共物品的“条”在嵌入特定的“块”后,会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并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优势赋能地方发展。这种“条赋块能”的具体互动模式取决于地方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政府能力。学术界将政府依照自身意志实现改造社会和特定政策目标的能力定义为“国家能力”。地方政府能力是国家能力在地方层面的体现,特指地方政府提供满足辖区内基本社会需求的公共服务(如治安、卫生、交通、法治、市场发展等)的能力。如表1所示,当作为“块”的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存在短板时,嵌入“块”中的“条”所拥有的资源可以被用来弥补“块”的不足。相较于能力较弱的地方政府,由中央垂直领导的“条”在资源、人力和组织等维度,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当地的特殊性公共物品来弥补地方政府的短板。而当地方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地方政府具备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时,如果“条”掌握了某些对地方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源,作为地方政府的“块”则可以主动向“条”寻求合作,利用“条”所掌握的特殊性资源促进当地的发展。在条块互动的过程中,“条”的赋能行为同样受到多重激励的影响。当“块”较弱时,当地居民对正常公共服务需求缺口由“条”下属的对应部门补足。例如短途铁路运输对地方公共交通的补充,或是中央直属高校附属医院对地方医疗服务的补充。在满足当地社会需求的同时,“条”的部门也能获得发展。此外,这类“条”对“块”的赋能还可能受“压力型体制”下上级政策目标(如脱贫攻坚)的影响。即使经济上未必划算,认真执行这些项目也有助于“条”实现上级的政策意图。而在那些“块”主动向“条”寻求合作的项目中,“条”则具备了更强的议价能力。通过合作,“条”可以向“块”争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政策资源(如土地、财政补贴、配套设施等),实现条块共同发展的双赢。已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这种潜在的“条块”互动关系。例如,在研究由央属石油企业(“条”)所管理的油田地区与油田所在地政府(“块”)之间的关系时,曹正汉和王宁发现当油田地区资源逐渐枯竭时,原先由石油企业所主导的地区管理体制,逐渐被地方政府主导的体制所替代。随着油田地区人口增加与石油产业衰败的矛盾逐渐显现,主业为石油开采的“条”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控制等领域显得力不从心,这时作为“块”的地方政府的及时介入,填补了社会治理领域相关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该研究通过详实的案例比较和分析,展示了作为“块”的地方政府如何逐步代替“条”(央企)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块赋条能”)。但是,现有研究尚缺乏对这两者间关系的另一面,即“条”如何能够通过与地方互动促进“块”的发展的系统性研究(“条赋块能”)。本文的实证分析着眼于铁路系统如何赋能地方发展。铁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起到了连接各地人流物流的重要作用。尽管铁路设施遍布全国各个辖区,其管理和运营却相当中心化,主要由国铁集团统一运营,属于典型的上文所提及的提供特殊性物品的“条”。当前,学术界从条块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铁路系统与地方互动的文献还比较少,就铁路系统与地方的互动如何影响地方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角度:一是肯定铁路基础设施对于加强欠发达地区与外部市场的连接作用,认为这种连接促进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的开发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另一个角度是对铁路动员式扶贫措施的叙述,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铁集团及其下属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多从建设扶贫和运输扶贫两个层面展开。现有文献多是从铁路系统与扶贫对象点对点的帮扶路径出发,或是着眼于铁路的传统功能,缺乏对作为“条”的铁路系统如何在“块”内部通过提供特殊性物品赋能地方发展的相关研究。四、案例分析(一)案例的选择本文作者于2019年7月和2020年8月带队分别前往四川省和云南省,通过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了四川省D县的公益性慢火车(简称“小慢慢”)与云南省S县的米轨旅游观光小火车(简称“滇南米轨”)。调研团队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在调研过程中采访了地方政府系统工作人员12人,铁路部门工作人员29人,列车旅客197人。1.地方差异:D县与S县的比较四川省D县和云南省S县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S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D县,前者2018年的区域生产总值是后者的6.7倍,人均生产总值为2.3倍。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县,2018年时D县尚有2万多未脱贫人口,而S县的财政总收入更是达到了D县的12.5倍。财政收入作为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保证,是测量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表2中两地各项社会服务的比较也直观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