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

其他

大清百姓以为,天朝在甲午海战中狂胜!

有这样一套难得的大清版画作品,为大英图书馆在1895年收购并珍藏至今,题材很震撼:甲午战争全过程!作者均是清末文人画师,有的出自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有的出自上海的知名年画店铺。这批清人创作的时事画报,在当年就是名符其实的新闻作品,内容震撼之处,在于你今天看了后绝对会恍惚——原来,甲午战争是一场中国百战百胜、水陆两军完爆小日本的战争啊!大清王师威武!闲话不多说,先看图:图一:《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图》。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首先在朝鲜打响。我们不知道的是,清军巧用火牛阵首战,击溃日军。图二:《牙山捷报》。谁说牙山清军大败?明明是清军盾牌挡住了子弹,接着用长矛大刀大破日军。图三:《捉拿倭遂审问正法》。大清营帐前判官威风凛凛,勒令被俘的日军下跪受审,随后将其斩首示众。图四:《月夜大战高丽平壤城》。勇猛善战的叶志超军门,在平壤大战中率军杀死日军无数,才主动撤离。图五:《朝鲜水战得胜捷图》。陆战大胜,水战清军也大胜!图六:《叶军门水陆连捷图》。谁也没想到,叶军门水陆两栖作战,竟然连战连捷!图七:《恢复朝鲜》。在清军一连串大捷之后,朝鲜终于赶走了日军,恢复了国土,死心塌地的表示要继续做大清的属国。图八:《鸭绿江帅水捷图》。朝鲜虽然恢复了,但日军不甘心失败,于是清军转战东北,鸭绿江水战再传捷报!图九:《凤凰城埋伏地雷宋宫保大胜摩天岭》。怎么战线进入中国境内了?不管,反正清朝大将宋庆保用埋伏战、地雷战,取得摩天岭大胜!图十:《宋宫保聂军门连山关大胜捷图》。宋庆和聂士成双雄联手,豪取又一场大胜!图十一:《击毁倭舰图》。陆战在清军连连大捷中告一段落,海战中清军大显神威。图十二:《威海卫大战得胜图》。国人不堪回首的威海卫海战,明明是清军大胜!图十三:《迎迓李傅相》。文字显示:因为清军一路狂胜,日本终于顶不住乞和。在各国公使的恳请下,李鸿章相国屈尊降贵去到日本谈判,安抚番邦小国。图十四:《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李鸿章与各国钦差共审日本刺客,宽宏大度的签订了和约,日本举国感激。图十五:《刘军门镇守台湾黑旗兵四海闻名》。与此同时,战争还在进行。驻守台湾的刘永福将军率军严阵以待,四海闻名。图十六:《刘永福镇守台南会同生番大胜》。与无能的日军交战了,自然结局是清军大胜。图十七:《刘大将军擒获倭督桦山审问》。看看,连日本的台湾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都被擒获了!刘永福不屑宝刀斩倭贼,而是痛斥后驱逐出境!……看完这些甲午战争期间的真实新闻作品,知晓真相的你是否无语到崩溃?四万万国民的观念,完全毁于此类精神鸦片。除了官府粉饰太平,文人意淫之外,更让人瞠目的是:上图中的牙山大捷、凤凰城大捷、水战大捷等一连串辉煌之极的胜利,都是出自前线将领白纸黑字的战报!甲午战争结束后半年,还有很多内地官员甚至不知道发生过这场战争!西方所绘甲午战争漫画:巨人杀手前线谎报军情,官府愚弄百姓,民众浑浑噩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屡屡把人间惨剧,活生生变成人间闹剧。后世的国人一提起慈禧,几乎都认为“是她害了大清”。但事实是,她的狡诈、狠毒和眼界,恰恰就是大清本身。她也最终成了“走向共和的第二推手”。在大清国这艘巨轮沉没之时,造就中兴盛世、败亡末世的的旷世奸雄,竟然是这样一个女政治家,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诚挚推荐传世名作《慈禧全传》——初看书名,很多人是拒绝的,以为是一套轻松解读历史的传记读物;但翻开书,进入阅读,那可能就是不期而然地撞到一座宝库。所谓人不可貌相,书不可“名”相,高阳先生的《慈禧全传》,堪称一部奇书——
2022年8月7日
其他

周其仁: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其实世界上的各种经济体制互相比赛一件事情,那就是纠错能力。哪有不出错的制度?资本主义了不起,《共产党宣言》说它创造了超越以往一切时代的革命性的经济成就,但为什么老要闹经济危机呢?还不是那个体制会出错?过去以为搞了计划经济就可以消除危机,实际上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经济决策同样会出错,否则为什么隔几年就来一次“调整”?经验证明,出错不可免,问题是纠错能力强不强。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个优点,但前提是决策要对。决策错,又集中,那错误也大,且纠错比较困难。改革无非是系统性地纠错。这里存在一个悖论:计划体制本来就是因为纠错能力不够强,非积累起很多问题才需要改革。但打出改革的旗帜,我们体制的纠错能力就能自动变强吗?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偏向,千难万难,改革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因此取得了一些经济成就,有一种舆论就认为我们的体制是全世界最灵光的体制,再不需要改了。既然改革这么难,那么干脆不改了行不行?干脆宣布中国已经建成了新体制,再也无须改革,行不行?想来想去,答案是“不行”。因为改了一半不再改,大的麻烦在后面。大体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联系到当下的经济形势,总特征是高位下行。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下坡时容易出问题。很多的矛盾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但往下行时,平衡的难度就加大了。第二个层面,更年轻的人群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体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参照系,也有他们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期。比如说,对经历过1959-1961年大饥荒,经历过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这代人来说,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再怎么说也觉得进步巨大。但是,对“80后”、“90后”来说,他们的参照系生来就有所不同。他们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就不满意。现在社会人口的主体,也就是产业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消费结构中最活跃的人口、文化活动中最活跃的人口,他们的参照系究竟是什么,他们的预期值又是什么?他们对社会公正、对现代文明的标尺是不是比过去更高了一点,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觉得更不可容忍?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期望,比过去更高。我们不能动不动就讲改革前怎么样,更不能讲新中国成立前怎么样,老靠“忆苦思甜”来维系人们的满意度。一个国家有希望,一定是一代一代对自己社会的期望值更高。所以改革还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要是改得过慢,跟不上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期望,也会出问题,也可能让失望情绪弥漫,那就无从动员一代代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个层面,现在很多制度性的变量改得过慢,老不到位,正在激发越来越多的法外行为、法外现象。现在很多事情,法律上说一套,本本上说一套,人们实际上另做一套。不少人不在法内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讨生活。看到这类现象,人们习惯于批评中国内地有法不依,没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个问题是存在,但有的情况下,也实在是因为我们不少法律或规章,定得不合理。我举过一个很小的例子,民航客机落地时,广播里一定说请大家不要打开手机。可是你前后左右看下,差不多人人都在开手机。而搭乘香港国泰或港龙的班机,人家一落地就广播说现在可以打开手机了。我的问题是,要是落地之后开手机没啥不良后果,干嘛不痛痛快快让大家开手机得了?这是说,有的情况下,改一改法律或规章,不难做到有法必依。现在不少经济管制,或曰法规或曰政策,根本就很难执行,弄来弄去大家非得不守法,才容易过日子。讲到这些现象,“小道理”盛行——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改。但似乎忘了一条大道理,那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在合法的框架里进行。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在这三个方向上,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以上选自周其仁教授《改革的逻辑》。在中国经济学人圈,他被认为是“学也学不来”的学界楷模。几十年来,周其仁老师奔走、扎根经济调查研究的第一线,用脚力、头脑和心来观察、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问题和变革。文贯中:能以生花妙笔,用血有肉的故事和人物为案例,凭借学贯中西的博学和天生的犀利眼光,用清晰得路人都能理解的逻辑,将风尘仆仆、穿乡走村而来的深入观察,整理为生动的文字的经济学家,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可说是凤毛麟角。周其仁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7月1日
其他

人类因理性而伟大,因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这是一本现象级热门书——书名10个字,除了作者名字,字字都是“劝退”,然而……诚然,这是一部与思想有关的书,思想类图书一向曲高和寡。可是它的火热程度,甚至令许多畅销小说都自叹不如。有读者“爆料”:“我的一个女同学,基本搞不懂柏拉图和凯撒的区别,但是她近日连王者荣耀都不打了,一天喝三杯星巴克,就为了熬夜读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多位读者表示:只看书名,不知道刘擎是不会读的;但是读下来脑海里就会掀起一阵旋风,感觉到直击眉心的重击;甚至“读完后体力脑力竟都已有透支之感”……而通过这本《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老师圈粉无数。刘擎,著名学者,因在奇葩说表示“这个世界应该让那些不好的选择消失”,而成为奇葩说的一股清流。他比李诞博学,比薛兆丰生动,比蔡康永接地气——也因此连蔡康永也加入到推荐本书的行列中,特意录制了一段推广视频。刘擎被誉为中国思想界最好的老师之一。许多学者闭起眼睛做“大国梦”,刘擎老师却一直在“睁眼看西方”。他连续18年撰写“西方思想界年度回顾”,陈嘉映表示“特别值得读,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
2022年7月1日
其他

张维迎:大数据也替代不了企业家的创造力

▌徐庆全:苏俄文学的印记与蓝英年先生徐庆全:北岛的“家想象”巴黎和会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德鲁克:抵抗或替代极权的唯一选择

当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人们对现有秩序陷入“集体绝望”,有识之士都深知这是资本主义秩序遭遇危机,社会主义试验宣告失败的结果;当几乎所有人都在探讨一个更好的未来时,一位29岁的青年却发出警告:未来很可能不是更好,而是变得更坏,因为一种更坏的秩序——法西斯主义,将会笼罩整个欧洲,这位青年还将这些洞察写成一本小书。这本小书出版于二战前的1939年春天,一出版旋即引起轰动,丘吉尔不仅为本书写了评论,还在登顶英国首相后下令,自己的士兵必须人手一本。然而,在当时,这却是一部异端之作,因为它的观点犹如惑众妖言:◎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一本小书,看透两千年的官场与社会

鲁迅曾说,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谢天佑先生的《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一书,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呼应鲁迅先生,精彩地概括了几千年中国古代史的这一面向。◎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为什么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预言没有实现?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品,品质保障:在出版界,“剑桥”几乎就是品质的代名词,目前这套英文首版于2014年,引进、翻译历时8年才与读者会面的《剑桥资本主义史》中文版,亦是其中的精品。
2022年6月2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无数灾难换来的最大教训:尊重常识!

▌徐庆全:苏俄文学的印记与蓝英年先生徐庆全:北岛的“家想象”巴黎和会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徐庆全:苏俄文学的印记与蓝英年先生徐庆全:北岛的“家想象”中国的内战:1945年—1949年的政治斗争一本遭禁的“五四运动史”哈耶克逝世30周年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看透一个民族现代化的难题所在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大概是无法绕开的,譬如这些命题:1,“成事,则皇帝英明;毁事,则大臣背锅”的叙述模式,如何内化于著史者的自觉?2,“妥协→投降→卖国”的“奸臣模式”,是如何成为一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们的基础命题?历史研究又是如何在这种命题中转化为宣传的?3,为什么真实的战况到开战一年多以后,道光皇帝依然蒙在鼓里,进而胡乱发出前后矛盾的作战指令?4,翻译因素在鸦片战争期间的对外交涉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为什么众多主权被轻易出让,而侵略者和满清政府都各得其所欢庆成功?6,真实的林则徐、琦善又是什么样子?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疑问,《天朝的崩溃》都会给你靠谱的答案。其实,当年的琦善算不上真的卖国贼,而林则徐也并没有那么英勇神武。真实的历史太过丰富,不应该简单地用忠奸二分法来对历史人物归类。而当年,也正是简单疯狂的归因方式,令天朝持续盲目自信,无法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回到1840年,有两个根本性问题必须回答:其一,面对侵略应不应该抵抗;其二,如果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须抵抗?前者从道德层面出发,结论是肯定的;后者乃政治层面的结论,却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与政治家家的区别正在于此。近代史中有太多太多的谜团与误解,有待揭开或澄清。如书友所言,读罢《天朝的崩溃》,我的史观被重塑了。张鸣教授这样评介这本奇书:茅海建刚写出《天朝的崩溃》,海内震动。据说,不仅某些学界元老大感不快,连有关单位也表示关注,众口一词,说他为汉奸翻案。其实呢,这本研究鸦片战争的著作,无非讲了几句大实话,而且句句都有档案的根据。易中天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更脍炙人口:我读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这场“鸦片的战争”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罗志田教授的评价也是难得的中肯:《天朝的崩溃》具有在今日已很难见到的坚实的史实考订基础。在能够预见到的时间内,中外鸦片战争的研究者都不能绕过该书。再看看一位普通书友朴实无华的评价:《天朝的崩溃》是茅海建先生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它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全景式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去解析这场令清王朝开始走向崩溃的著名战争。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茅海建先生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该书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很荒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天朝的崩溃》至今已重印近20次,十分珍贵。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特此诚挚推荐茅海建教授这本难得好书。请长按下图识码,一键收藏下单。▌推荐阅读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巴黎和会 | 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1919年,是梦碎的一年,也是梦醒的一年。关于这一年五四运动的文献早已不计其数。然而,对于直接引爆五四运动的另一重要事件——巴黎和会——人们往往简单归因,不是北洋政府太无能,就是外国势力太无耻。实际上,1919年是国内外政治错综复杂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由巴黎和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比如五四运动。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影响了新中国早期所有领导人的命运。比如周总理十六岁时还以“飞飞”为笔名写侠义小说,却因参加五四运动,彻底弃坑小说,投身革命浪潮。再比如,对于中国近代思潮的影响。巴黎和会之前,“发展”“启蒙”思想大有市场;但在巴黎和会激发各阶层的民族愤怒之后,“救亡压倒了一切”。巴黎和会甚至埋下了伏笔,促成十年之后影响政治格局的九一八事变。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历史拐点,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它的著作却凤毛麟角。为此,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推荐一部仅为少数书友所知,且被誉为“一部学术专著,写得跌宕起伏,如小说一般,真叫人手不释卷”的经典之作——《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作者邓野,邓小平的侄子。父辈是亲身参与政治的革命元勋,他却能跳出来,形成他的治学理念——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又由于出身政治世家,对政治敏感度非比常人,写政治博弈令人拍案叫绝。这些少见特点,都在《巴黎和会》一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张宏杰:传统王朝的“权力投资学”

▌徐庆全:苏俄文学的印记与蓝英年先生徐庆全:北岛的“家想象”中国的内战:1945年—1949年的政治斗争一本遭禁的“五四运动史”哈耶克逝世30周年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走进《神曲》的世界,回到文艺复兴的源头

莎士比亚所展示的,是人类感情的至广;但丁所展示的,是人类感情的至高和至深。——T·S·艾略特在西方文学史上面,有两位作家处在这个位置,并列双璧,相当于我们中国诗坛的李白与杜甫,那就是莎士比亚和但丁了。甚至还有人说,但丁《神曲》的价值就相当于莎士比亚全部剧作的总和。为什么《神曲》可以得到如此崇高的赞美?因为它确实担得起。但丁生活于中世纪的末期与文艺复兴的前期之间,他的不朽名著《神曲》既是对中世纪文学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文艺复兴的启示与开拓,后世的文学与艺术创作多受但丁启发,但丁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精神之父”。我们都知道《神曲》分为三部曲:《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以炼狱来说,炼狱在这三层结构中间非常独特,因为它恰似人间。炼狱在各方面来讲,都像我们人间尘世的一个反照,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圣人,死了之后不可能直升天堂。在这里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犯过错,所以才到了这里。而在这个异样的空间里面,人仍然保有人的自由意志。人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用那个曾经使自己误入歧途的自由意志,努力忏悔,为自己洗脱过去所犯的罪恶。▲理想国出品《神曲》木刻插图,古斯塔夫·多雷绘从结构上来说,《神曲》也独树一帜,全书都与数字“三”有关。三篇分别都是由33章所构成,而加上《地狱篇》一开头的那一章,整部《神曲》的章节正好就是完美的一百章了。最不可思议的,是但丁不止用“三”或者“三”的倍数来结构这首长诗,他甚至为此独创了一种叫做“三韵格”的特别韵律。三韵格本来是但丁专门为了《神曲》发明的一种韵律格式。但自此之后,它在意大利却留下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一种经典韵格。而且不止如此,从《神曲》之后,意大利文就被固定下来,形成了后世意大利文的基础。时至今日,所有意大利中小学生都要阅读神曲,因为他们必须了解自己国家语文的源头。▲理想国出品《神曲》木刻插图,古斯塔夫·多雷绘整部《神曲》其实是一首包罗万有的长诗。这首诗是但丁对史上各等人物的总评断,甚至是对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宏观判决。这样一套宏伟的巨著,需要准备多一点时间慢慢细读。因为,这部经典名作的每一行,甚至是每一个字,都有值得咀嚼和推敲的意义。但丁,这位“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这位“文艺复兴的精神之父”,以其卓越的文学造诣,创造了语言的文化,同时创造了文化的语言。但丁逝世已七百年了,对于当下的读者,读但丁的《神曲》,就是读文艺复兴的源头。为此,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特别推荐理想国出品的“但丁逝世700周年典藏纪念版《神曲》”(全译本),这是最贴合但丁《神曲》原著的版本:◎最贴合原著的翻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国彬先生,二十余年苦心孤诣,以一人之力,参考了威尼斯语、拉丁语、法语、德语、英语多种不同语言的上百种译本、注本、评论、工具书之后,再按照但丁原文,严格遵循“三韵格”翻译,忠实还原《神曲》格律之美,既做到了诗意通达,又最大程度传达但丁原诗风貌,堪称翻译界一大壮举。整本书注释工作就耗时超过两年,用详尽注文点亮《神曲》背后的大千世界。◎最体现神韵的插画:本书收录一百三十五幅古斯塔夫·多雷木刻插画,精细刻绘诗人朝圣之旅,尽展大师原作神韵。西方美术史大家啸声说:“多雷的木刻与但丁的诗歌,称得上珠联璧合”。另外,本书博采诸多权威学者绘制的说明插图,包括地形结构图、旅程时间示意图、天堂玫瑰示意图等,直观呈现名著真义。◎分册函套+精美藏书卡:这套《神曲》为理想国出品“但丁逝世700周年典藏纪念版”,采用分册函套设计,包装精美,也适于阅读,更有雕刻质感精美藏书卡随书附赠。总之,这套意大利语原文直译的首部“三韵体”中文全译本《神曲》特别值得收藏、品读。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走进《神曲》的世界,回到文艺复兴的源头。▌推荐阅读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上海的故事,非绝顶聪明的女人无法讲好

▌徐庆全:苏俄文学的印记与蓝英年先生徐庆全:北岛的“家想象”中国的内战:1945年—1949年的政治斗争一本遭禁的“五四运动史”哈耶克逝世30周年
2022年6月14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余华: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从书店买来《鲁迅全集》后的一个多月里,我沉浸在鲁迅清晰和敏捷的叙述里。我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话剧《孔乙己》剧照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半生为人:人应诚,文须真

精神和情感是在交往中形成的,如果说我的体验还不算肤浅,那是因为我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足够深刻;人原本的感觉能力总是强大和正确的,如果说我的文字还不算苍白,那是因为生活本身已经足够丰富和厚重。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陈嘉映:维特根斯坦教给我们什么?

他本来想跟弗雷格学习,但是弗雷格没有接受他,把他推荐给罗素,这个推荐也挺好的。当时弗雷格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一个教授,没有人重视弗雷格,包括同一个大学的同事都不知道弗雷格干些什么。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人类文明的四个殿堂

人类文明的四个殿堂编:先知书店美国学者乔治·布朗·古德曾说:“任何一个国家、城市或是省份的文明程度都在其公共博物馆的特点以及其维护的投入程度中得到了体现。”博物馆是提供文化常识,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人文”的衰落在于我们对历史和常识的无知,而这种无知又是艺术教育与文化素质缺失所造成的。人类文明若要在未来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于过去的记忆。在现代世界的热闹与喧嚣之中,博物馆,作为一条无法替代的认知途径,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一个巨大的文明实体,对善于堕落和遗忘的人类,具有最高水平的教育作用,以及人类文明记忆的承载作用。博物馆,是一部巨大的活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也不仅仅只是某一国的人,而是面向全世界所有人。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世界最顶级的四大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这四大博物馆历史悠久、建筑精美、馆藏丰富,堪称人类文明的殿堂。他们出品的相应图书,更是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即可游遍世界四大博物馆。-01-法国卢浮宫若论世界艺术殿堂之巅,就不得不提到卢浮宫。卢浮宫藏有“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雕塑”等40万件传世珍品,要论藏品艺术价值,全世界无出其右。故此有人说,世界的艺术中心在法国,法国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巴黎的艺术中心在卢浮宫。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台湾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段缩影

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严时期十大政治事件(如孙立人案、雷震案)、四大中共地下党员案、台湾修宪变革问题、台湾政党轮替始末等等,作者都有因果始末分析。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徐庆全:北岛的“家想象”

曾经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一位青年和一位老者,青年说:家不属于我,我属于世界;老者说:家就是我的世界。这,基本上概括了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年少时,如世界不任我行,何以家为?年老时,如无家守魂?何以世界为?而年少时的世界,是个想象的世界;年老时的世界,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但如果一个人年老时“无家守魂”,就会如同年少时的“世界想象”一样,为自己构筑一个“家想象”。比如,北岛就是如此。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北岛的诗歌风靡一时,成为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呐喊。那时的北岛,如同漫画中的青年一样,以“世界”为己任,那时,人的价值全面崩溃、人性扭曲和异化,被北岛视为“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于是,他试图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北岛很成功。他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的诗,在那时的“世界”振聋发聩!他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当然,他也因此在1980年代被他呼喊的“世界”所遮蔽。1989年,北岛去国漂流。北岛的“世界”和北岛一起,渐行渐远。倏忽之间,2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而北岛老矣,老到“耳顺之年”,“家”就是“世界”了;他却“无家守魂”,就只能活在“家想象”之中。在他散文集《城门开》一书中,北岛自说自话: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飘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自北岛去国后,他的家就被加上了一道城门。曾经,这扇城门为北岛打开过,那是因他父亲病中的呼唤。他走进城门后却发现“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而当离开时城门在身后重重合上后,“城门开”就成为一种深切的期望。因为《城门开》只是北岛的“家想象”,因而不是一部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完整回忆录。北岛是散文高手,这本构筑“家想象”的书,就是由一系列主题性叙事片段组成的散文集。北岛“家想象”的中心点是自8岁入住的“三不老胡同一号”(4号楼443号)。在他居住20多年中,各种紧密交织的人和事,成为一篇篇独立的记忆。而在这些记忆中,他收纳了自己的经历:8岁时第一次远行去上海,17岁时首次离开父母,“大串联”到西部和南方,最后回到北京。在谋篇布局上,第一篇《光与影》,写“城门开”,最后一篇写《父亲》,则城门合上。北岛由此进入“家想象”:“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世界。”北岛年青时的“世界”和年老时的“家”之间,在他生命历程从形成一条纽带,不会因一道横亘的城门而被割断。然而,在“家想象”中“守魂”可以吗?于是,现实世界中,那首儿歌依然萦绕在北岛的耳旁: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刚大铁锁!城门城门开不开?……今天,提起北岛,人们能记得的还有什么?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中国的内战:1945年—1949年的政治斗争

为此,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中国的内战》,关于中国内战的最权威著作,绝版十余年,重版再译。作者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印象深刻。识别二维码,即可收藏。▌推荐阅读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徐庆全:苏俄文学的印记与蓝英年先生

对于现今五十多岁的人来说,苏俄文学作品是根植于潜意识而无法跟随这个国家解体的印记。高尔基、肖洛霍夫、绥拉菲靡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一连串的名字,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印到脑海的。可是,到了三十多岁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些人的作品,并不代表那个已经解体的国家的文学最高成就,相反,被我们遮蔽的一些作品——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倒更让读者对苏俄文学产生敬意。这,多半要感谢包括蓝英年先生在内的那些翻译者。这里特意说到蓝英年,是因为还是上大学时期读到他和张秉衡合译的《日瓦戈医生》。书让我感到震撼,译者名字也就牢牢记住了。等后来有机会拜见他,听他聊苏联文学,已经是2010年的事了。说起来,蓝英年还在我的家乡山东大学任教过,聊天也透着一种熟悉的味道。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时代成长,俄语几乎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唯一外语。聊天时,我说,俄语是他那一辈学人的“国家选择”,他对我的用词很感兴趣并称赞。话题聊开了后,就谈到了《日瓦戈医生》的翻译。他说,早在一九五八年他就得到了俄文版。那时,他在青岛下放锻炼,“修理地球”。有一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苏联作家协会开除帕斯捷尔纳克会籍。尽管学俄语,尽管读了法捷耶夫、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作品,但还真不知道这个帕斯捷尔纳克。他的叔叔在联合国秘书处任翻译,他就托叔叔给寄来了一本。“我至今还记得这本书的封面”,蓝说,“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被烈火焚烧,有点震撼”。封面震撼,书的内容更震撼。介于当年的形势,他小心翼翼地藏好这本书:“和马恩列斯俄文版著作放在一起”。一九八三年夏天,蓝英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偶尔听到编辑在议论这本书,苦于找不到俄文版来翻译。他说:“我有原文版”。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主任的蒋路先生拍板,指定蓝翻译。为了速度,蓝请张秉衡老先生合译,中文版很快面世。此后,蓝英年翻译了不少苏联文学作品。不过,与其他翻译家不同的是,蓝英年翻译苏俄文学,也研究苏俄作家。八十年代末,蓝英年应邀去苏联教授汉语,目睹这个大国解体的过程之后,他不再是一个翻译者,而是试图在文学与历史链接中窥视苏俄对中国现实的印记。从《寻墓者说》、《回眸莫斯科》、《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到《那么远那么近》,都是以学术思想随笔的手法,来展现窥视的心得。在蓝先生送我的书中,我特别喜欢《那么远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哈耶克诞辰123周年 | 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很多自诩为了解哈耶克的读者,要么简单地给哈耶克的思想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要么走入另一个极端,回避中国的问题意识,沉浸在哈耶克思想的故纸堆中。——题记5月8日是哈耶克诞辰123周年纪念日。1899年的这一天,哈耶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杰出知识分子家庭。哈耶克是经济学家,但其思想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范畴,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运。他亲眼见证电器工业化的起飞,亲身参与世界大战。他见证了苏维埃的幻灭——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
2022年5月8日
其他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为了巩固对民众的思想统治,纳粹强调的都是一些非智性的品格,诸如忠诚、纯洁、劳动、简朴和爱国主义等,并把喜欢思考的知识分子看成是不可靠的、有危害性的阶层,这给那些不愿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不思考的借口。▲
2022年5月7日
其他

有关“五四”的谎言形形色色,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一一道破

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曾说:“我深恶当代史实多在逢迎上意,为党派之争而去歪曲历史,对‘五四’尤如此。我在著述《五四运动史》时,立下两条原则:一是临文不讳,秉笔直书;二是不求得宠于当时,而期待于将来。”周先生所言不虚。他的里程碑式著作《五四运动史》,当年在解严以前的台湾就是禁书,至于改开前的大陆就更不用说了。所幸,那个时代已然过去,周先生所谓“期待于将来”早已实现。1942年,周策纵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由于才华出众,年纪轻轻的他就深得时任政大教育长陈果夫的赏识。一年后,经人引荐,周策纵被邀请去陪都重庆担任市政府专员、秘书。抗战胜利之初,陈果夫、陈布雷等人引荐周策纵到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任编审(相当于秘书),为蒋介石撰写讲稿,作新闻发布和宾客会见记录等事宜。《五四运动史》风靡全球后,周策纵回忆道:“那段时期,我有机会接触党、政、军、文化、学术各界的名人,还有各党各派的领导人物和外国人,如胡适、章士钊、毛、周、李宗仁、马歇尔等等,能估量他们的本色、想法和能力,不能说对我日后的研究有直接帮助,但起码可以扩充我的观念。”为什么突然留学美国?周策纵先生如是道:“从抗战胜利起,到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到召开国民大会,改组政府,每次重要会议我都在场。于是,我逐渐认识到政治多么黑暗……”“尤其重要的是,我认定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只能从政党和政府之外去推动,作为人类一分子和一个中国人,我必须争取独立思考,充实自我和完善自我。”“自从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接触后,中国应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中国前途如何安排,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对中西文化互动后中国人的反应与改变做全面检讨,方足以谋解决之道。”周策纵自认无法影响中国的实际政治,又深感中国近几十年来思想紊乱,认为“五四”运动是现当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于是决定着手撰写《五四运动史》。1960年,五十五万言的《五四运动史》终于问世。由于不合党派教条,该书虽然在海外风靡一时,但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遭到大陆和台湾的限制。周策纵为此感叹不已,“哀时竟止钩沉史,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一问世,就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殷海光先生阅读此书后说:中国的病根,也反映在代表早期五四思想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上。张鸣老师读后道:在1949年之前的二十几年里,中国社会当然对一个很具抗议乃至具有文化颠覆意味的五四运动有截然两端的态度。很少荐书的袁伟时老师却盛赞此书: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运动史》,是公认的经典!要想了解五四,识破形形色色的谎言,请沉下心来读这部书!
2022年5月4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徐庆全:邢燕子走了

2022年4月6日,邢燕子病逝,享年81岁。邢燕子曾作为一个典型定格在历史上;2009年,她位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在了历史的延长线上。很多和她同时代走过来的人,以及如我这样学习过她的事迹的人,依然不能忘怀她。(邢燕子)充斥人们记忆的是,邢燕子那英姿飒爽的形象:头戴草帽,遥望着蓝天,健康、快乐。这是那个贫乏和饥饿时代报纸树立的一种象征:发愤图强,勤俭节约,凝聚着力量、理想和向往。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徐庆全:胡耀邦穿西装与《我的中国心》

一九八三年二月七日至九日,胡耀邦到初创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考察。随行的新华社记者何云华在报道中写下了有趣的一幕:2月8日是安排听取深圳市委领导的工作汇报。上午9时30分,胡耀邦精力充沛、神情轻松地快步走进会场。他同任仲夷、刘田夫、林若、吴南生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梁湘、周鼎等一一握手之后,用专注的目光朝会场环视着,看到与会干部几乎全都穿着深色卡叽布做的四口袋干部装,突然问道:“你们穿的衣服怎么还是老样子?怎么还没有一点变化?我赞成你们穿西装,因为你们经常要出场,要同外商打交道,人家的第一观感就是穿着服饰,老是过去的老样子,人家就觉得你这里还很落后,没有什么变化;来你们这里投资担风险,不放心。”他转过身对市领导们说,你们深圳要转变观念,可以自己先特起来,让干部和工作人员穿得好一点。待大家都坐下来后,任仲夷笑着说:耀邦同志你先带个头穿西装,我们才没有顾虑,胆子才会壮起来。胡耀邦快人快语:我这个身材穿西装可能不大好看啊。笑声中有人接话说,西装这种服装老少咸宜,什么身材穿西装都显得有精神有气派。胡耀邦听后立即说,下次来深圳一定穿西装。一席事前谁都不曾预料到的、看似即兴却蕴含革新意味的话题,使会场一开始就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大家体会到总~书~记提出转变观念的要求意义深远。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讲究衣着打扮曾被当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一荒谬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胡耀邦当年在深圳首先提倡穿西装,实际上也是一项“拨乱反正”的工程。在他心目中,服装是一种文化,讲究衣着打扮是一种文明行为。这次考察中,胡耀邦对深圳的发展提出了十六字方针:“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他提倡穿西装,是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来阐释什么是“立场不变、方法全新”。关键不是穿什么衣服的问题,穿西装也可以立场不变,依然是一名共产党员。(1983年2月胡耀邦在深圳,图片来自蛇口纪念馆)其实,胡耀邦任中央党校任副校长不久就穿了西装,身体力行地进行着这项“拨乱反正”。原空军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董润民,一九七七年九月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中央党校学习,他回忆说: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有一天,我们一些学员在校园遇见胡耀邦同志,就闲聊起来。胡耀邦同志穿着一身西装,有学员就说:胡副校长,你穿着西装可真精神呀。胡耀邦同志就笑了,说:你们年轻人也可以穿嘛!东方人穿西装,西方人也可以穿中服。毛主席还提倡向西方学习。好的东西都可以学,尤其年轻人更应如此。这段话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大理解:难道穿西装还有什么特别的吗?确实,当时胡耀邦同志穿西装还真是有点“走在潮流前面”的意思呢。这是我看到的胡耀邦穿西装的最早记录。董润民这个回忆是否可靠?我认为是可靠的。董是空军军官,习惯于清一色的军服,比一般人士对服装的观感更敏感,所以才“印象很深”。在那个国门初开的年代,人们很难理解胡耀邦从提倡穿西装着手进行“拨乱反正”的蕴意,“走在潮流前面”的胡耀邦,必然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从深圳回来后,胡耀邦就身体力行,带头穿上了西装。一九八三年,西装在全国开始推广。那时,我在曲阜师范学院读大二,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不是“农学院”在县城边上的大学,学校统一做了西装校服。但是,我们的西装校服还是改良的:一般西装是两个扣子,可我们的校服是三个扣子。那小开领的那种。我的同学李国良还纳闷:这西服做错了。现在看,不是做错了,还是观念上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身材修长的我,穿上很精神,特意照了一张照片寄给父母。后来,我手巧的姐姐给我做了改良,改成了两个扣子的大开领。我在同学中嘚瑟,遭到朱立同学的一通羡慕式的嘲讽。(我的同学朱立和王建珍穿上西装校服的美照)但是,好景不长。这一年的十一月底,强劲的、突如其来的“清除精神污染”之风,就刮到了学校,西装就被称之为“奇装异服”了。还好,那时已近冬天,曲阜没有暖气,爱臭美的学生也换上了棉装,学校也就黑不提白不提了。校服不提,别的“奇装异服”要禁止。学校贴出通告说:穿喇叭裤、牛仔裤、三节头皮鞋(尤其是带鞋掌)的同学,图书馆、教室,都禁止入内。同学们正青春萌动,爱美的乐被掐了,不免骂声一片,特别憎恨“奇装异服”这个词。好在,胡耀邦也不喜欢这个词。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接见团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团委负责人时的谈话时,第一条就谈到“服装的问题,穿衣服的问题”。他说:现在穿的衣服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我看不好,包括你们今天穿的。我看我比你们穿得还洋式一点。我今天没有穿西装,时间到了,来不及了。现在我们的衣着还不行,一个花色,一个品种,衣着并不好。什么奇装异服,这个话不好,以后报上把奇装异服这个话去掉。中国人看到外国人的衣服是奇装异服,外国人看我们中国的女同志总是穿裤子也是奇装异服。衣着搞好点是应该的。我看你们青年团干部就要穿干净一点,漂亮一点嘛。春节前我去深圳,见到深圳市的干部问,你们老百姓都穿西服,为什么你们不穿西服?至少规定一条,不许干涉人家穿什么衣服。我觉得衣着搞干净、整洁、式样多一点,适当提倡一下是必要的。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断货王”有书友已陆续买20本送给朋友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买20本送给朋友。“这套书会绝版吗?”出版社编辑回复:“建议趁早收。”本书的主线,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中共以弱胜强的背后,一股重要力量被长期忽视!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最初在嘉兴南湖只有几十名党员;四一二事变中,被国民党杀害5000多人;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时的30万人,到长征结束抵达陕北时仅剩1万多;即使是国共内战初期,也是长期处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当中......可见,从诞生到内战初期,中共一直处于弱势,以弱胜强的背后,一定有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被我们长期忽视。国内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视野独特,观点新颖的书却很少,那些千篇一律的“革命”叙事,很少能看清中共成功的真正原因......然而,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探究一步,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连串问号:疑问一:国民党北伐的成功与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背后,离不开苏联的枪炮弹药,但是为什么蒋介石却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事变与苏联决裂?真的是被英美资本收买了吗?疑问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能够化险为夷的决定性力量,到底是谁?疑问三:为何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共内战就突然爆发?到底谁该为内战负责?疑问四: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之后,中苏为何交恶?真的是因为苏联走了所谓的修正主义路线吗?......一套不真实的历史叙事,不会仅仅停留在头脑里面,它是比枪炮更具威力的武器。读历史本是为了看见真相、获取见识,但真假难辨的历史却让人越读越糊涂,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颠倒是非的结论。在浩如烟海、假货遍地的“历史”中,如何挣脱权力宰制、追求历史真相?作者必须呈现出真实可靠、线索清晰的史料,而读者必须有寻找真相的见识和勇气——在信息管道狭窄、真相稀缺的时代如此,在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时代,更是如此。越是这样的环境,也就越需要带着问题意识,愿意面对公共写作的历史学家,否则即使有学者纠正历史谎言,最终只会劣币驱逐良币——若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恐怕非杨奎松莫属。▲杨奎松《革命四书》内页展示研究1950年代以前中国革命史最有成就的学者,公认当属杨奎松。杨奎松老师在八十年代利用档案短暂开放的时机,在中央档案馆枯坐冷板凳多年,收集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良知,重写被迷雾扭曲的中国现代史,最终他完成了《革命四书》这一整套“革命”丛书,并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永远无法绕开的重要著作。书中的历史事实,颠覆认知又合情合理,让今天的我们恍然大悟,又深感叹息。杨奎松只想要把事实弄清楚,把真相交代给读者和历史,自己不下任何定论,给后人留下自己的思考空间。杨奎松研究历史,眼光是向外的,他从全球范围出发,从国际大背景的角度书写中国近现代史。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研究,因此他的著作带有浓重的问题意识,读完往往能有所感悟、警醒。因此,他总能见别人所不能见,回答一般学者回答不了的问题,也受到一般学者所不能得到的荣誉——他是被国内国外都高度赞誉的历史学家。台湾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革命四书》是一套能直面中国革命逻辑的佳作。”丁东:“杨奎松的这部书是传世之作。”马勇:“杨教授是当代研究革命历史的顶级学者,要想研究同类问题,没有办法绕开他的成果走。”黄章晋老师的评价更加直接:“杨奎松老师的书值得疯狂推荐。”在书中,他写的是中国革命历程,放在读者眼前的却是20世纪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化。因此,杨奎松的著作是拓宽历史视野,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的绝佳之作,也是赠送给喜欢历史的亲友和长辈的礼品书。有位书友已陆续买20本送给朋友。杨奎松《革命四书》(精装典藏版)在装帧设计上,选用最好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质感布面书脊,烫银字体,阅读与珍藏皆宜。八十年代特别推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杨奎松《革命四书》(精装典藏四卷)【预订】https://j.youzan.com/RvwBWB▌推荐阅读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前些日,乌克兰布查镇的屠杀事件震惊世界。面对悲剧,人们想起了卡廷森林惨案、海兰泡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屠杀事件,或许由于发生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很多灾难并未有系统的反思。针对平民的无差别屠杀,它是怎样发生的?提起大屠杀,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最惨烈的大屠杀当属“卢旺达大屠杀”。这场起于1994年4月7日的灾难,其凶残度是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三倍,3个月屠杀80-100万人,平均不到十秒杀一人。纳粹对犹太人屠杀的性质是“特色”的,纳粹是党卫军充当执行者;卢旺达则是全民参与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屠杀行为——从身份上“扣帽子”,到肉体上“物理毁灭”。▲与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相关的电影《卢旺达饭店》剧照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奴隶之所以为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别人的思想。——柏拉图1936年6月13日,德国汉堡市海军训练船正在举行下水仪式,阿道夫·希特勒突然出现在活动现场。此时所有人都向希特勒行了一个标准的纳粹礼。只有一个人不仅没有行礼,还环抱双臂,露出了一脸的轻蔑与不屑。很快,他被举报。他的妻子因为是犹太人,被纳粹杀害,他的两个孩子也因混血儿身份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自己则被送进了监狱,再后来被送上了战场。1944年10月17日,他死在了克罗地亚。1991年3月22日,美国《时代》杂志上首次刊登出这张照片,并向世人询问他的名字,他的女儿认出:那是她的父亲。此后的日子里,他在这张手臂丛林的照片里,接受来自全世界亿万人的注目礼。他是奥古斯特·兰德梅塞(1910-1944)。1945年4月28日,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及情人贝塔西等人,被意大利游击队枪决。他们的尸体被运到米兰,倒吊在广场一个加油站的棚顶上,示众。成千上万的人涌来观看。▲墨索里尼和情妇贝塔西贝塔西被枪决时穿的是半身裙,尸体被倒吊时,裙子自然下垂了,露出了内裤。就在这时,围观人群中走出了一个人。他不顾众人异样的目光,独自爬上了梯子,将贝塔西的裙子拉起,并用自己的腰带系住裙摆,让其不再下垂走光。维护了这个女人的最后尊严。▲左二为墨索里尼,左三为贝塔西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每提及此事,人们对他肃然起敬。他也许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微不足道,但他出于善念,逆众而行,至今让我们对人性抱有信心。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国国会就是否对日宣战进行投票,两院471名议员中,只有作为众议员的她,投了反对票。▲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讲,对日宣战她说:“作为一名女人,我不能去参加战争,但也反对把任何一个人送上战场,这是没必要的,我投反对票。”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众议员。早在1917年,就美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决,她也投下唯一的反对票。当时她说:“我希望支持我的国家,但我不能投票支持战争。”因为这张反对票,1919年众议员任期结束后,她没能连任,直到1940年60岁的她才再次当选联邦众议员。走出国会时,这位61岁的女议员遭到了收听国会辩论实况的民众的谩骂和围攻,警察把她护送到家。从此,再也没被选做议员,她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1973年5月18日去世,享年92岁。1985年,一名女性的雕像被陈列在美国国会大厦的雕像大厅,基座上的题词是:“我不能投票支持战争”。这座雕像的主人,就是那位投下唯一反对票的珍妮特·兰金(1880-1973)。在斯大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忽然迷上了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在得到她灌制的唱片后,斯大林给了她一个装有20000卢布(大约是当时该国人均年收入的十倍)的大红包。她给斯大林回了一封信,信中她写道:“谢谢你的帮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我将日夜为你祷告,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原谅你。我把钱给了我所参加的教会。”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都认为她不再可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但斯大林读了这封信之后,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把信放在一边,面无表情。1953年3月5晚,斯大林被发现猝死在别墅地板上。那时,室内的唱机上播放着的仍是那张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这是一个令无数男人汗颜的女人。▲玛丽亚·维尼亚敏诺芙娜·尤金娜她的名字叫玛丽亚·维尼亚敏诺芙娜·尤金娜(1899-1970)。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他站出来反对日本侵华,公开呼吁执政者悔改。
2022年4月14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被遗忘的常识: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有一种东西,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拥有,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具备。它就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和高估的,也恰恰是听起来最平常的东西——常识。从字面上来看,常识很容易被理解为“平常的知识”,也就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点的所谓“大众知识”。常识听起来如此简单,但能够讲清楚常识是什么,并真正掌握常识的人,却从来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其实是误把偏见当作常识。比如,一个最常见的经济学常识谬误——资本家以剥削工人为生,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就成了无数人日用而不知的伪常识。托马斯·索维尔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需要相当程度的知识。破除伪常识别无他法,除了多思考,就是多读书。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经济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由此诞生。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这个元问题下,诞生了许多分支和争论,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与政府之争等等。其实,当经济学家们志得意满地开疆拓土,扩张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时,反而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用单一的经济学逻辑来统摄一切,会严重地遮蔽其他学科的思考维度,其中,被遮蔽最严重的,就是政治学逻辑。▋经济决定人的贫富,政治决定人的生死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思考人类的未来,必须正视历史倒退带来的思想困境

有人说,学者往往分为两种。一种通过聚焦历史,以关怀现在;而另一种通过立足现实,来影响未来。这其中,前者以国史大纲作者,“最后一位国学宗师”钱穆为代表;后者则首推“精准预言未来趋势”而被公认“互联网教父”的凯文·凯利。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人类全部的政治困境,都在这场会议里

奇迹不可思议的本质,只有面对黑暗和困境之时才能理解。——题记1787年夏,美国费城议会厅里,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场各异的州(罗得岛拒绝合作,不曾出席),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会议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
2022年4月1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徐庆全:话说王效禹

第一次知道王效禹的名字,是两句顺口溜嵌入脑海的。那是一九七八年,揭批查“四人帮”的运动中,我们胶东流行的。顺口溜是:“山东大地坑连坑,黄河两岸铁壶声”。长辈们说,这是讲的两个在山东的“四人帮”“代理人”,一个是王效禹,一个是韩金海。前者曾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后者是副主任,搭档。用当年的话说是,两人是“四人帮”的爪牙,狼狈为奸,搞乱了山东。所谓王效禹的“坑连坑”,是从王的长相说的。王身材魁梧,人高马大,也算是帅气逼人吧,却长了一张麻子脸,凹凸不平,类比山丘。所谓“铁壶声”,是讽刺韩金海的出身:他本是抡铁锤的打铁工人,运动来了,他不打铁了,专打人,也就爬上如此高位。记得当年我们家乡的报纸上,也称呼王效禹为“王二麻子”。王效禹在家是不是排行老二,我不知道,但“二”这个字,在山东人口中是贬称,也就是“傻”的代名词。我在小学参加过批林批孔运动,山东人怒斥“孔老二”时,那“二”的方言有点特别,就是很解气的味道。我后来想,这个“二”,大致来自于那个“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的典故。“王二”+“麻子”=王效禹,很能表达批判者的心中怒火、口中怒吼。王效禹是山东益都人,就是现在的青州市。一九三八的中共党员,从抗战和内战走过来的,也是山东地界响当当的人物。一九五四年,官至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副检察长、党组书记。那时,王效禹是一位仗义之人。反右时,他的手下有四位同志被划为右派,他坚持原则,坚决不同意。结果,他的官位保不住了,成了“右倾分子”,行政级别“连降三级”(从十级降为十三级),留党察看两年,到德州国棉一厂任副厂长。一九六四年,他得到组织的甄别,第二年调任青岛市副市长。当年,揭批王效禹时,我听老人闲聊天说,王效禹的行政能力挺强的,办事坚持原则,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好“裤裆那点事”。口碑不能作为信史。我后来找山东的史学家求证过,有人说,揭批查运动中,有人控诉过他“那点事”。当然,一哄而起的“揭批查”的材料,也不足全信。因为我们一直的做法就是,批一个人,这个人一定就十恶不赦。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当年,王效禹被流传有“那点事”,可就是大事,加上他曾经戴过一顶“右倾”帽子,他官做的就憋屈。到职青岛不久,就被分派到崂山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担任青岛市委崂山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团党委副书记、中小学教师训练班党委书记。一九六六年运动起来时,青岛就乱了。红卫兵反青岛市委,市委调动工人、农民保青岛市委,僵持不下,逼得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亲自来处理。两军对垒中,身为青岛市领导的王效禹不保市委却支持红卫兵。他在崂山县委党校发表演说:“青岛市委有问题。省委有修正主义。坚决支持三大院校的革命行动。三大院校革命师生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他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三十年党龄不要,副市长不要,百十斤不要,也要和革命师生站在一起。”王效禹为何这么做?多半是一九五七年那顶“右倾”帽子闹的。一般说来,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右代表着“屁股”,也就是立场;“左”呢,代表着脑袋,也就是思维方法。一九五七年,王的“屁股”没坐正,挨了一闷棍。吃一堑长一智,再来运动那就要坐正了,“左”起来也就没边了。这不独是王效禹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常态化的问题。在崂山县的工作团团长、市委书记处书记周化南,对王的话大吃一惊,赶忙报告谭启龙。谭启龙说了一句话:“跳出来了。好嘛!”在官场上,这句话当然是贬义的了。周化南在崂山“就地正法”,把王效禹关了起来。王效禹焉能服气?他给工作团写了一封信,咄咄质问:为什么对我采取这种措施?谁决定的?谁批准的?他要求和全县机关干部见面,和全县教职员工见面,和全县贫下中农见面,和家属见面。身处乱局中的谭启龙,只想息事宁人,指示赶快放人,向王赔礼道歉。但王却不买账,要向“北京”讨说法。他在九月四日凌晨“2时”的“禁闭室”发出致北京的信。他在信中说:青岛市崂山县“四清”工作团党委,犯有逃跑主义错误,不是号召工农兵坚决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而是多方阻挠,这是和中央对立的。我提出过不同意见,作过争论,没有解决。我在干部当中揭发这些错误,准备开始斗争,他们就把我关起来了,说我搞反革命暴动,组织大会斗争。我不管几万人大会斗,也要誓死批判这些错误。青岛的问题,我认为学生批判张敬焘(时任市委书记)同志方向是对的,应该支持,打人是错误的,应正面教育。组织工人、农民支援张敬焘同志,这是方向的错误,违背中央精神和“十六条”的,势必把事情推得更为复杂。九月七日,毛就给了王效禹一个说法。他在信上批示说:“青岛、长沙、西安等地的情况都是一样,都是组织工农反对学生”,“似应由中央发一指示,不准各地这样做”。批示还说:“谭启龙和这个市长的意见,我看是正确的。”毛说“这个市长”,显然,不知道王效禹这一号。但是,胶南籍的康生早知道这一号;同样,当时炙手可热的王力、关锋也熟悉这一号。想到年,康生在渤海地区土改时,“左”得厉害,区党委有人反对,但王力、关锋和王效禹都支持。更何况,此时,康生的儿子张子石(康本姓张)在青岛任教育局长。王效禹拿着“尚方宝剑”,张子石就响应号召,两人就联合起来了,开启了山东和北京的热线联络。王效禹在全国有名气了,北京也有了一席之位。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央工作会议时,北京点名要他参加的。谭启龙对周恩来说:“这个人恐怕有些问题。”周也只好说:“只要不是反革命,就叫他参加吧。”返回青岛后,王效禹开始在青岛夺权。他先派张子石到北京汇报。当年和王效禹并肩战斗过的王力,拉着张子石向“康老”和“伯达同志”汇报。“康老”等人和张子石谈了三个多小时,再三表示坚决支持在青岛和山东夺权。青岛夺权成功后,《人民日报》以《关键在于大联合》为题发表社论,宣布支持。在夺青岛的权的同时,王效禹和张子石又夺了省委领导的权。一九六七年二月十八日,张子石带领山东代表团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夺权情况,“伯达同志”、“康老”等一干人听取“山东夺权汇报团”的汇报。王效禹也来到了北京。二十二日,“伯达同志”、“康老”等一干人再次接见山东省赴京代表团,指示山东省要建立一个以王效禹为首的领导核心,临时权力机构名称可改为“革命委员会”。周恩来参加了这次接见并讲了话,要求“革命委员会”要扩大,要把产业工人争取过来;还建议召开省、地、县三级干部会,省军区的各级地方部队要配合抓好春耕生产。二十八日,宣称已由毛主席审定,正式批准山东省的夺权。三月二日,王效禹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名义向毛主席发出“致敬电”,《人民日报》又发表题为《革命的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真相被筛选:大数据时代,有些科学家会凭自己的喜好筛选实验数据,有些历史作家甚至会以“推理、想象”等方式捏造历史。·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中国的内战:1945年—1949年的政治斗争

为此,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中国的内战》,关于中国内战的最权威著作,绝版十余年,重版再译。作者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印象深刻。识别二维码,即可收藏。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一本遭禁的“五四运动史”

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曾说:“我深恶当代史实多在逢迎上意,为党派之争而去歪曲历史,对‘五四’尤如此。我在著述《五四运动史》时,立下两条原则:一是临文不讳,秉笔直书;二是不求得宠于当时,而期待于将来。”1942年,著名留美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由于他才华出众,深得时任政大教育长陈果夫赏识。一年后,经人引荐,周策纵被邀请去重庆市市政府担任专员、秘书。抗战胜利之初,陈果夫、陈布雷等引荐周策纵到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任编审(秘书),为蒋介石写讲稿、作新闻发布和宾客接见记录等事宜。“那段时期,我有机会接触党、政、军、文化、学术各界的名人,还有各党各派的领导人物和外国人,如胡适、章士钊、毛泽东、周恩来、李宗仁、马歇尔等等,能估量他们的本色、想法和能力,不能说对我日后的研究有直接帮助,但起码可以扩充我的观念。”为什么突然留学美国?周策纵这样回忆:“从抗战胜利起,到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到召开国民大会,通过宪法,改组政府,每次重要会议我都在场。于是,我逐渐认识到政治多么黑暗……”“尤其重要的是,我认定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只能从党和政府之外去推动,作为人类一分子和一个中国人,我必须争取独立思考,充实自我和完善自我。”他自认无法影响中国的实际政治,又深感中国近几十年来思想紊乱,认为“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于是决定着手写《五四运动史》。“自从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接触后,中国应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中国前途如何安排?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对中西文化互动后中国人的反应与改变做全面检讨,方足以谋解决之道。”1960年,五十五万言的《五四运动史》终于问世,由于不合党派教条,虽然在海外风靡一时,在大陆和台湾都曾被视为“禁书”。周策纵为此感叹不已,“哀时竟止钩沉史,浮海宁甘著禁书。”……殷海光:中国的病根,也反映在代表早期五四思想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上。张鸣老师:在1949年之前的二十几年里,中国社会当然对一个很具抗议乃至具有文化颠覆意味的五四运动有截然两端的态度。袁伟时老师: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运动史》,是公认的经典!要想了解五四,识破形形色色的谎言,请沉下心来读这部书!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哈耶克逝世30周年 | 他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他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编:先知书店1992年3月23日,92岁的哈耶克与世长辞。神父在他的葬礼上致辞:当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很多伟人去到美国,继续思考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员。哈耶克用尽一生向世人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任何集体主义;乌托邦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在无尽的匮乏、混乱与奴役之后,其结局是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真理消亡……哈耶克的祖国,是自由。▌他就是历史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运。他亲眼见证电器工业化的起飞,亲身参与世界大战。他还见证了苏维埃的幻灭——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摧毁一个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能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就是那个用思想改变世界的人,精准的核爆炸,摧毁极权的心脏。▌极权主义的兴起哈耶克的青年时期,恰逢世界的剧烈变化,一战使欧洲的旧秩序土崩瓦解。新技术使人类越发狂妄,信奉乌托邦的精英们痛斥资本主义,幻想着“以科学主义建立人间天堂”。大萧条使人们对苏联的集权神话趋之若鹜……▌与大师为伴一战后,哈耶克考入维也纳大学。他本是一名“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奥地利学派院长”米塞斯。“自由”的基石,不仅是米塞斯解释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根本原因,也是米塞斯一生所捍卫的信仰。米塞斯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任何经济学家,他成功的预见了计划经济是一条绝路,是曾经“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人”。读完《社会主义》,哈耶克被米塞斯彻底征服,思想发生重大转折,他开始反思:那些美好的计划和许诺,真的能实现吗?▲1947年,哈耶克发起朝圣山学社,全世界精英受感召而来,其中,有将近1/4的参会者后来成为诺奖得主(从左到右:米塞斯、波普尔、哈耶克、布坎南、科斯)▌从初战成名,到获得诺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计划体制的“成功”,凯恩斯主义大受追捧。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根源在于社会总需求不足,导致周期性的就业低迷。因此主张超前消费、扩大赤字,以货币和财政刺激经济。哈耶克则针锋相对:以货币、财政刺激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扭曲了真实的消费需求,误导资本向上游聚集,当急速扩增的虚假消费耗尽储蓄,只得继续降息印钞,最终,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引发大萧条。哈耶克发起论战,却被讥讽为“胡言乱语”。但他从未放弃过信念,他的思考超越经济学,拓展至政治哲学:人们为何总是愿意接受错误的观念?至于亚当·斯密发现了劳动分工,哈耶克认为:计划体制是不可持续性的,劳动分工的本质就是知识分工。千万年来,每个人都在自发地运用零散的、独有的、不可言说的知识,以价格为唯一信号进行分工交易,并促成人类的进步与繁荣。任何个人、团体都不可能掌握市场运转所需的所有知识,因此计划体制必然造成巨大浪费、灭杀知识分工,最终导致真理终结、经济崩溃、道德沦丧……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预言: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计划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1947年,哈耶克与米塞斯发起朝圣山学社,成为反乌托邦最坚定的力量。他的巨著《自由宪章》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回答了有关自由主义的基本问题。自由的含义是什么?自由的价值何在?怎样保障个人自由?1974年,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同时获奖的社会主义者缪达尔质疑:如此默默无闻的“反对派”,有资格与我并列?瑞典国王对却哈耶克致敬:自亚当·斯密以来,在经济学界最受人尊敬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1974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观念的竞争他坚信:只有自由市场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识,使社会保持基本运转;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学者的使命是纠正错误观念。他说:“商品市场没有自由竞争,质次价低的企业就会鸠占鹊巢;思想市场没有自由竞争,错误的思想就会流毒人间。”1978年,哈耶克在巴黎摆下擂台,希望计划体制的拥护者与他公开辩论。遗憾的是无人应战。纵观人类历史,暴力是短暂的,唯有思想才是永恒的。先知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思想。哈耶克思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便是以上这段话最好的注脚。▌致命的自负历史终究站在了哈耶克一边。曾经“繁荣强盛”的计划体制渐次衰亡,苏维埃帝国走向覆灭,无数反人类罪行暴露在阳光下。——而这一切,哈耶克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预言过。(参阅《致命的自负》)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中写道,人类永远无法达到全知全能,个人永远处于无知状态。因此,必须制止对科学和理性的滥用,唯有依靠个人自发决策的市场分工,才能充分利用最稀缺的资源:知识。▌杨小凯:哈耶克彻底征服了我哈耶克对宗教的看法以及对迷信人类理性和崇拜科学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有启发意义。哈耶克认为历史上能生存下来的制度都不是来自于社会科学和人类的理性,而是来自宗教和意识形态。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说:“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而无孔不入。”“我从未崇拜过任何诺奖得主,他们其中几位很难值此殊荣。而且,由于对科学方法的嗜好,我历来不会重视非数学的思想......哈耶克是一个从不用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但我读了他的著作后,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的感觉。”▲杨小凯▌被扭曲的先知令人尴尬的是,哈耶克死后,无数计划体制的拥趸,都声称自己是“哈耶克主义者”。他们纵容专横权力,漠视个人自由,阻碍自由竞争……殊不知,这些附庸风雅的言行,正在被坟墓里的哈耶克无情地嘲笑。哈耶克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乌托邦主义的诅咒,强大的政府将来一定会有计划地减少人口,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哈耶克不仅准确预言了未来,还把自己变成历史的一部分——他身后所发生的每一场悲剧和灾难,都在为他的思想做注脚。▌乌托邦最坚定的反对派哈耶克信仰坚决、无比真诚,长期处在边缘地位,忍受着“疯子”、“无耻”的指责,仍然坚定地持反对派的立场——为捍卫自由市场,他甘做一个孤独的斗士。先知注定是孤独的,这成就了先知的伟大,却也成为时代的不幸。一百年来,在每次重大的历史关口,中国都错过了机遇。错失了过去,不应再错失未来,我们应学习并传播先知的思想,借此把握好未来,让未来不再充满遗憾。▌为什么要重读哈耶克?在所有经济学家中,哈耶克可称得上是一大“怪胎”:他虽然从骨子里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但他在外人的眼里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而且他还深度涉猎心理学、社会理论、系统论等领域。读哈耶克的书,会令人的思想脱胎换骨。世界正在发生巨变的今天,是坏秩序卷土重来,还是好秩序开出文明之花?答案并不确定,这取决于我们对哈耶克这样真正可以穿越时空思想的态度与理解。▌哈耶克思想在中国作为一位深刻影响了,而且仍将影响人类思想及历史进程的思想家,哈耶克的作品,早已走出学术的象牙塔,成为所有热爱自由,忧思人类命运人士的案头必备书。他的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一代经济学家、思想家。除了重读哈耶克,我们还要向那些像哈耶克一样的观念斗士致敬。正是他们使我们的自由不至于彻底沦丧,使热爱自由的人们不至于孤独、仍然抱有对光明的向往。▌读懂哈耶克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在不同阶段,露出不同的的面目。错误的观念之所以更受欢迎,因为他们追逐短期利益,迎合大众。然而,在长远的未来面前,历史总是会露出真面目:哈耶克和他传承的古典自由主义,在上百年历史之中始终是“非主流”,然而,却一次又一次的被“翻案”,因为它们总是出现在历史最危险的关头,告诉世界,他们还未过时。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真理有望大获全胜,但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吸引力,而是逐步消灭谬误,它不承认任何危险的政治承诺。”而疑心重重的哈耶克拒绝和大多数合谋,因此站在了各种危险承诺的反面。历史的博弈没有终点,大多数乌托邦和族群主义的信徒,或许永远不会改变看法,正如人类的灾难在历史上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从未看到尽头。在未来的历史中,也许哈耶克永远是少数派,正如自负、傲慢和迷信,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流。但是,理念的力量,至少能决定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历史中:当逻辑的力量更多一点,情绪的力量更少一点,将是繁荣与和平的时代;当情绪大行其道,逻辑无处藏身时,就是一次次的战争与苦难。每个时代,人类都需要两种东西,引导自己上升的理想,和放纵自己堕落的欲望。在新的历史叙事成为世界主流的21世纪20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读哈耶克——为此,曹教授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哈耶克系列”。哈耶克的作品,犹如他当年的命运一样多舛,他的好几部著作,在国内都难以寻觅。先知书店深知其价值,与各方共同努力,「复活」了哈耶克的几部绝版书。其中上架新书《法律、立法与自由》为绝版10余年后首次再版,是哈耶克历时17年的思考,堪称哈耶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哈耶克一生学术成就的总结。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书)。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重磅书讯: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 领衔主编:沈志华 杨奎松

杨奎松看到书名,那个隐藏无数秘密、只能谨慎言说的年代,领衔主编团队,你会想到什么?或许,许多读者已经涌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三个字:你懂得。下面,说下可以说的重点:◎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斯大林:“这本书,两三百年都休想出版”

在1960年代的苏联,有一本其内容一定会被斯大林“深恶痛绝”的书,注定无法出版。它就是《生活与命运》。这本书被欧美书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经典”,“当代的《战争与和平》”。然而当年苏联主管意识形态的一把手苏斯洛夫,却按照斯大林的“遗愿”反复宣布:“这本书,两三百年都休想出版!”这本《生活与命运》在遭遇雪藏二十年、作者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去世十几年后,被拍摄为缩微胶卷偷运至瑞士于1980年代出版,引起巨大轰动。有评论赞誉道,写一个国家的大全景,没有人能写过托尔斯泰,但本书作者格罗斯曼例外。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官僚体系的具体运作,一直到前线红军在漫天炮火当中的日夜生活,还有和平地带草原上的牧民和农夫……这个帝国的每一条神经线乃至它最末梢的毛细血管,全都被格罗斯曼一根根挑选出来耐心检视。▲战地记者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与托尔斯泰不同,格罗斯曼写的是离我们更近的二战期间的“战争与和平”。更重要的是,后者笔下所呈现的是荒谬的力量,而托尔斯泰式的“正能量”在其中没有存在的机会。同样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作家,今天的很多人却认为,格罗斯曼比写《古拉格群岛》的索尔仁尼琴,写得更加出色。索尔仁尼琴等人,他们的感召力是来自他们都是体制外的人;而格罗斯曼的感召力,至少部分来自他对苏联社会各个层面(体制内外)都了如指掌。作为一个曾经的体制内作家,他主动报名成为斯大林格勒前线的记者,以“无情报道真情实况”著称,刊登他战地新闻的报纸,总会被人一读再读,直到报纸被翻阅得破破烂烂。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揭露犹太人大屠杀、纳粹死亡集中营的人。所以他的《生活与命运》即便不是非虚构作品,却也令读者感觉其真实得惊心。而正是这种惊心令斯大林及其后人们难以接受。《生活与命运》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史学宏篇。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没有比这本书更全面描写的了。这部书中的许多叙述,我们看后都会心有戚戚。比如下面这些小段落。◎“哪里声称全善,哪里就会流血。不但是人,就连上帝也无法消除现实的恶。只有未被国家意识形态征用的语言才能讲到善的种子。”◎“相对安全平静的后方,有时候竟比斯大林格勒战线上的最前锋还危险。因为他们要担心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生怕犯错;他们要留意权力的走向,以免一不小心走上‘邪路’。”◎“在这个时期暴露出来的人类天性最惊人的一个特点就是顺从。有时候,前往行刑的地方要排很长的队,等待被杀的人就自动排队。千百万人住在巨大的集中营里,这些集中营不仅是他们自己建造的,而且自己看守着。“◎“两个交战国家是相似的,至少在令自己人恐惧这一点上,原来正邪如此分明的战事,骨子里居然是两个相似体制之间的斗争。”《耳语者》《娜塔莎之舞》的作者奥兰多·费吉斯这样评价本书:“《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本书中文版出自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大家力冈之手。力冈先生(1926-1997)一生译过700万字的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其译本行文从容得体,读来欲罢不能。梁文道先生为新版作序。作为一部经典作品,《生活与命运》豆瓣评分高达9.3。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特别推荐,一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徐庆全:知性何鲁丽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九日,何鲁丽谢世。米寿将至,本可期颐,遽然谢世,令人扼腕。何鲁丽,一个“鲁”字,标明了籍贯:山东菏泽人氏。包括她的父亲何思源在内,都在我一向关注的鲁籍名高天下的人物之列。第一次知道何鲁丽的名字,是一九八八年。那一年,何鲁丽当选北京市副市长。那一年,我在北京师范学院(后改为首都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本校中文系研究古典文学的张建业老师,给刚任职的何鲁丽写了一封信,其实是一首诗。大意是,你何鲁丽是医生,是知识分子,虽然走进了市政府,但要记得和关心人民的疾苦,要在人民和领导之间搭起心的桥梁。何鲁丽很认真地给张老师回了信,说自己刚到政府工作,能力有限。但你提出的希望,当闻者足戒,并希望监督云云。两人的通信,登在《北京晚报》上,在本校引起了一点轰动效应。效应涟漪,我知道何鲁丽是山东老乡,就很关注她的行状。因为这次通信,张老师与何市长一直保持着联系。大概一九九八年春,张老师发起成立“李贽研究会”,致信已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何鲁丽,请求她担任名誉顾问,她回信,“恭敬不如从命”,欣然襄助。我不记得在那里看到过何的回信(也许是母校校史上),但记得字写得很认真,也很谦逊,“来函敬悉”、“望多指教”云云。位列副国级,如此行文,让我陡然对这位乡贤充满敬意。一九八九年五月十四日,我还在特殊的场合、特殊氛围近距离地看到她。那一天,国家教委、北京市领导一行劝说学生返校,以她的职位,算是叨陪末行。她没有讲话,但与其他气宇轩昂的领导比,她知性,脸上焦灼和温情。我当天的感受是:何“如果再待下去,会流泪的”。何鲁丽很知性,不管她当副市长——她当了两届北京市副市长,还是当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电视上的形象,因为知性而靓丽。何鲁丽的知性,传承于家族。她的父亲何思源,是镌刻在历史上的人物,也是曾主政我大山东的教育厅长和政府主席,更是我大山东的血性男儿!在菏泽历史上,何家曾是名门望族。到何思源这一辈,家道中落,但学脉仍在,何思源考入北京大学。风云际会的1919年,何思源是五四运动的主将,火烧赵家楼中,有他的身影。(晚年何鲁丽)五四运动过后,何思源官费留学,游历于美、德、法。一九二六年回国,学业不消说,爱情也收获。法国女生宜文妮·詹姆斯在他回国后万里迢迢追来,改名何宜文,并陪伴他终生。何鲁丽是中法混血的结晶,到她卸任职务后,才有记者爆料,并称她为中国第一位混血官员。何思源回国入职中山大学,但不久投笔从戎。一九二八年,蒋介石继续北伐,进军山东,急需物色一位山东籍高人随军从事政治工作。经戴季陶推荐,蒋介石任命,何思源一下子成为国民革命军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北伐军过后,山东建政,何在山东任职十九年,从教育厅长到省政府主席。八年抗战,他,一个文弱书生,把妻和孩子送往天津意大利租界,断后顾之忧,置身抗日最前线,收编地方武装,坚持敌后抗战。日军为使他屈服,一九四二年竟然绑架他的夫人和孩子为人质。他坚贞不屈,后通过外交途径才使妻、子获救。何思源的义举,在当年引起很大的轰动,被报章弘扬。这一年,何鲁丽才八岁,就经历了一场生死劫。何鲁丽十四岁时,也因为父亲的选择,又经历了一场生死劫。一九四六年,何思源调北平任市长,一九四八年心向中共,可以携妻带子去法国定居,他不去,却和中共积极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前一个月,蒋家特务在何家房顶引爆炸弹,何夫人受伤,妹妹何鲁美牺牲,埋在瓦砾中的何鲁丽幸运地活下来。按照这样粗线条的梳理,何思源应该是著名民主人士,重要统战对象,至少应该在社会贤达之列,但他默默无闻,被安排在出版社等不显眼的地方,直到他一九八二年去世,几乎被历史忘却。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何思源在山东任职教育厅时与武训的渊源,严重影响到他的人生轨迹。甫任厅长之际,一位山东籍人士送何思源一本武训兴学事略,并说:武训一八九六年死,你这一年生。武训不是以行乞兴学、留名后世的吗?而数十年后,厅长果然又是主管山东省教育的人,所以厅长一定是武训再世。带着父老乡亲这份希望,何思源决定把一个死武训变成振兴山东教育的活榜样。一九三四年,也就何鲁丽出生这一年,武训九十七年诞辰,他主持印刷《武训传记》和武训画像,为武训塑像、编辑《武训九七诞辰纪念册》,发表《知识就是力量》的讲话。何思源对武训的颂扬,到一九四八年成了电影《武训传》的催化剂;一九五〇年电影公映;一九五一年一篇传达中央精神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引发了一场大批判。接着,李进同志带队去武训家乡作反面调查,何思源却屡屡被作为正面人物被当地百姓弘扬,令调查组煞是尴尬。大树特树武训精神的何思源,被批判、被清算。顺便说一句,多年后当地人也没忘了何思源的贡献。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我到武训的家乡参加赵建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趁便去瞻仰了武训纪念馆、遗址。当地陪同人员说,何思源了不得,山东人念他的好;他当年塑的武训汉白玉像,老人们都说最像武训。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何思源被要求去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改造。学习中,他不得不一遍遍地检讨当年宣传武训的“险恶用心”。他说:“我是百身莫赎的人,惟有人民对我宽大,还允许我在这里改造,我是应该加倍努力,庶几毋负人民的恩德。希望同学们对我也要特别帮助,使我重新做人……”。他的检讨不仅登在学校的辅导报上,还以《批判我利用武训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反动行为》为题,公开发表,成为编印各种批判武训资料中的一个重要文件。何思源也至此进入了人生缄默一阶段。此时,何鲁丽上中学。她对这场批判的感受如何?未见她谈过,甚至连她父亲在这场批判的遭遇,她似乎也从不提起。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父亲在这场批判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大伤害。据何鲁丽回忆,她的家庭秉持着学脉的家教。她说:父亲教育我们要真诚待人,豁达乐观。他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自己就十分达观。我至今所以易与同事们融洽相处,与父亲的教诲分不开。妹妹遇害后,母亲和兄长们更加爱护我,唯独父亲从未在言语上有所表示,只反复告诫我努力学习和工作,无悔无愧走自己的路。世上有一种爱永远无需启口,我就拥有这样的父爱。因为这份父爱,何鲁丽性格开朗、活泼、进取。考大学时,她自作主张,报考北京医学院。一九五七年,何鲁丽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当大夫,后来又调到西城儿童医院、北京市第二医院,从医二十七年,直到一九八四年踏上政途。从医期间,何鲁丽的表现应该相当优秀,她拿到职称,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个分管三十七人的科室主任。她切合了一九八〇年代干部新旧交替之际选拔干部的标准。一九八四年,何鲁丽被选拔为西城区副区长时,她十分明了当年选拔干部的总趋势。她后来对记者说:我是个“坐标人物”,就我的能力来说,我并没有多大的能力。我知道为什么选我:女同志、非党人士、知识分子,而且我已有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一九八二年十二大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有序进行第三梯队的选拔和培养。“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标准。这个标准之外,还有“女”、“非”、“民”三个加分项,即“女士”、“非党人士”、“少数民族”。标准和加分项,何鲁丽齐全,踏上政途并无悬念。(何思源夫妇)何鲁丽担任西城区副区长后,干了一件非常难干的事情,就是负责二环路一段路段的拆迁工作。她不辞辛苦,挨家挨户做细致的工作,在当年名声大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她在市政工作方面与改革大势结合在一起,将房地产纳入改革试点。现今名声显赫的华远地产,就是在那时列入试点序列的。翻看我的“小同乡”任大哥给我的这家公司的司庆画册及有关图书,何鲁丽长时段地有身影,她甚至还给任大哥的书写过序言。任大哥对她也充满敬意,聊天有时谈起她,常常说一句话:我司是何市长的一片心血。一九八八年,何鲁丽在无记名差额选举中胜出,担任北京市副市长。那个年代,改革缤纷,社会氛围缤纷,对于何鲁丽这样无“代”血脉可言的人来说,无记名的选举,货真价实。她的知性,她的美丽、魅力,十分引人注目。一九九三年,她再度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很有记者想起了她的“代”,报纸上有了诸如“父女俩创造了父女两代,先后担任北京市正副市长的特殊纪录”之类的报道。其实,至少在一九八八年,父女的代际血脉,不是何鲁丽的加分项。副市长位置上的九年,何鲁丽口碑非常好。这得益于两条:一条是她朴实、平易,没有“女强人”的刚毅,却有贤妻良母般的亲和力。她知性的谦虚,连一封大学老师的信都亲笔回复,包括她担任“李贽研究会”名誉顾问这样的头衔,在不能去开会时也要致信张建业,表示歉意。另一条是,她实实在在地做事。她刚上任北京市副市长时,正逢上海甲肝大流行。一个上海近三十万人感染,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面临着“外防输入”的严峻局面。何鲁丽发挥了她专业优势,沙盘推演各种防御策略。再如,在那个计划生育政策严酷的年代,她开办北京市甚至是全国第一所婚孕学校,从专业上指导适龄青年。她多次下基层,进行苦口婆心的计划生育工作。诸如此类,她在北京市民口中是不一样的官。在北京市领导中,譬如陈市长的口中是“倍好”的评价。二〇〇六年,陈市长安置小汤山,虽然身份悬殊,但何市长念旧意,微服私访过。一九九三年北京市选举时,何鲁丽之外,多了一位女副市长吴仪,人们知道,何鲁丽要到中央去了。期间,她有了全国妇联副主席的职务。按照惯例,从七届人大开始,历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有一个固定的位置,那就是全国妇联主席,以此体现女性参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权利。她进副国级顺理成章。不过,何鲁丽有点特殊。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她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之后才转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连干两届,直到二〇〇八年。二〇〇三年,非典肆虐,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被免职,我和几位同乡还想起了何鲁丽,觉得以她的专业优势,应该立即大官小作,出任部长。结果是,一九八八年与她同时荣任副市长的吴仪接任。如今,何鲁丽魂归道山。我相信,对她的怀念,会持久一些。因为,如果说何思源是我大山东铁血男儿的话,何鲁丽的厚文知礼,则既是父辈学脉的延续,又是官居高位的榜样。谨此纪念这位山东同乡!(题图来自网络)顺带做个广告,孔网“米合斋书摊”诸多学者签名本,以及学界比较关注的珍本图书,如1948年版《毛泽东选集》、1948年和1953年版《资本论》、1949年版“干部必读”丛书(8种9册)等,正规发票。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找到。八十年代由资深媒体人、当代史学者徐庆全创办,与您分享对于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记忆。关注请搜索微信号或扫描二维码。微信号:leyou1980s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于是,国会之中的老国民党各派系,和他们的老党魁孙中山,以及当时盘据西南数省的实力派,全都声明反对参战。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京沪各大都市中一些商学团体也反对参战,并在北京政府中公开表示拥黎反段。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台湾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段缩影

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严时期十大政治事件(如孙立人案、雷震案)、四大中共地下党员案、台湾修宪变革问题、台湾政党轮替始末等等,作者都有因果始末分析。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瞿同祖: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失踪者

今天介绍一位无法被界定学术领域的博学大家,他的著作在西方汉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许多西方著名学者是他的友人,有的甚至是他的粉丝,如今他却已被时代所遗忘,他就是瞿同祖先生。▌被腰斩的学术生涯1965年,瞿同祖学术声誉正隆,他辞去了海外教职,辗转回到了大陆。等待他的,将是史无前例的动荡。此后,在长达40余年的岁月里,瞿同祖在中国大陆的学术及社会生活领域,均保持了缄默状态。瞿同祖的学术生涯在盛年时被腰斩。当他在湖南长沙无所事事之际,在大洋彼岸,他此前参与的“中国史研究计划”仍在结出硕果,其英文著作《汉代社会结构》1972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社会经济史学家魏特夫,以研究中国水利工程的文化意义著称,同时兼任“中国史研究计划”的总监,他认为,瞿同祖的工作,已经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魏特夫且表示:“瞿教授在与他早些时候返回中国大陆的妻儿会合之前,完成了他的工作。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在这个计划里面,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发展都留下了印记。尽管我与他见解不同,但我仍然尊重他阐发自己观点的自由,就像我对待一个自由世界里面的自由学者所应该做的那样。”2008年10月3日,98岁高龄的瞿同祖在北京协和医院去逝,根据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显赫的世家出身“瞿同祖不能够算是同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不具代表性”。——赵利栋1910年7月12日,瞿同祖出生于长沙。祖父瞿鸿禨是晚清重臣,曾任光绪时期的军机大臣。他曾经三次向慈禧保荐康有为,参与筹划预备立宪,并与另一位权臣岑春煊配合,试图扳倒袁世凯而未果。事情虽败,而其影响所及,却是清代末年的政局演变。瞿同祖是其嫡孙,瞿鸿禨亲自教授,为其开蒙。除了让瞿同祖为《论语》断句,还以朱笔写正楷,让年幼的孙子在上面描摹。▲幼年瞿同祖与祖父瞿鸿禨瞿同祖的叔父瞿宣颖先后任燕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汉魏六朝赋选》、《中国社会史料从钞》等。他指点瞿同祖古文,给他讲汉赋,还教他历史。1930年,瞿同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吴文藻时任社会学系主任。瞿同祖与同门费孝通、林耀华、黄迪等皆生于狗年,四人被师母冰心戏称为“吴门四犬”。1936年,瞿同祖硕士毕业,又因成绩优异而获得金钥匙奖,其硕士论文《中国封建社会》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清华大学图书馆至今存有瞿同祖1937年的亲笔赠书,上书“西南联合大学惠存,著者敬赠。”该书由陶希圣和杨开道为之做推荐序,很快成为了国内若干大学的指定参考书。罗隆基后来告诉瞿同祖,他在西南联大兼课时即以此书为主要参考书,并说若无此书,他便无法开课了。但瞿同祖本人并不苟同,他认为20多岁写不出好书。▲《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影▌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抗战爆发,瞿同祖南下避乱,并应吴文藻和费孝通邀请,到云南大学任教,兼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期间,他撰写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947年,《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以《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为名,在巴黎和海牙出版英文版,赢得国际声誉,被认为是关于中国法律研究最好的西文著作。鲁迅说,历史的字缝里写着“吃人”二字。如何“吃”?关键在制度与观念上。本书就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和观念的考察,把这事儿说透了。而当此书还在征订单上时,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就提前预订了。这位20世纪伟大的思想者,不断追问自己的中国学生林毓生,这本书有无到货?以及他对于该书的意见。▲哈耶克是瞿同祖的忠实读者1945年春天,经费孝通联络,应魏特夫的邀请,瞿同祖携妻子及子女抵达美国纽约,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瞿同祖的研究日臻化境,美国《亚洲研究学报》赞扬他的新作《清代地方政府》,认为其“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的图解。”《清代地方政府》是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巅峰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必读书。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最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为此,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诚荐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和《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两部著作一版再版,发现从前的中国,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柏格理 | 选择关乎命运,石门坎的文明奇迹

编:先知书店100多年前,传教士柏格理在贵州石门坎苗乡所创造的文化奇迹,至今仍被无数人景仰、传颂;这一奇迹在70多年前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塞缪尔·波拉德(Samuel
2022年3月17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绝版书讯:1938年影印版《鲁迅全集》,最后不足100套,真正的“全集”

丘吉尔曾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鲁迅之于中国,应该不亚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近些年鲁迅的很多作品被移出了语文课本,然而,稍微了解鲁迅价值的朋友们都知道,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异乎常人的狂人、穷困酸腐的孔乙己、被岁月躺平的闰土,苍白婚姻里的四铭,愚昧麻木的华老栓、还是屡屡落弟的陈士成,偏执悲怨的祥林嫂,还有谁都不配姓赵的赵太爷,他们在中国社会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人曾说中国的问题鲁迅看得最准,鲁迅的作品,不是过时了,而是太超前了,他是我们永远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作家,不会迎合时代潮流,因此时常成为刺耳的杂音,但观念的进步、文明的留存,却必须依靠这些带有“预言”性质的杂音。因此,鲁迅的作品,书架上不妨放两套:一套用作日常随手翻读,一套用作收藏与学习品鉴。用来读的书和用来藏的书是有区别的,一套书之所以值得永久收藏,往往取决于二点:一是其历史深度——出版年代、出版过程与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二是书本身就有极高价值,从存世量到版本、内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今天推荐的这套38年版《鲁迅全集》,便是一套不可复制,值得永久珍藏的“特别纪念版”。它是一个诞生于“非常时期”的“非常版本”——不管是纵向对比历史深度,还是横向对比版本稀缺性,都具备后世无可复制的特殊性。▌一套非常时期的“出版奇迹”书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尤其是像《鲁迅全集》这样的经典大部头,它们的编纂与出版既应运时代而生,同时也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未来时代的走向。因此往往越是非常的时代,往往也就越能诞生出“非常的经典”。而38年版的《鲁迅全集》出版,不但出自非常时期,其过程与结果也同样特殊,堪称一套非常时期的“出版奇迹”。◎时期特殊: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1938年,鲁迅已经逝世近两年,正值淞沪战败,南京沦陷后的危急存亡之秋。蔡元培、宋庆龄于此时筹备发起“鲁迅纪念委员会”,旨在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出版《鲁迅全集》已不仅是保存遗稿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如何通过批判与反思完成文明突围,进行自我拯救的问题——以深刻性、战斗性著称的鲁迅,其作品自然担起了如此大任。◎过程特殊:昔日“政敌”尽弃前嫌,全力支持民国的书报审查不可谓不严,鲁迅生前因“不合时宜”,作品多被毁禁。但《鲁迅全集》出版时,他生前的那些“政敌”们却尽释前嫌,让整个过程前所未有的顺利。国民党“文胆”陈布雷的不顾反对当众支持,宣传部长官邵力子更是批示:“对此一代文豪,决不能有丝毫摧残”,这些都让《鲁迅全集》的出版干扰烟消云散,于是《鲁迅全集》的审核,不但一字未删改,更在他们的干预下一路绿灯,迅速通过。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1958年,她与先生陈乐民在布拉格郊外◎胆识:对现代价值的追求与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是他们写作与思考的主题“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本就很难,在认识后坚持真理更难。
2022年3月12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徐庆全:话说张万年

我在本号上写过“话说姜春云”和“话说梁步庭”,都是山东人。我是学历史的山东人,虽然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对山东历史上的人物仍有一份乡谊的关注,对山东的先贤带着敬仰。当然,对山东历史上的“负面”人物也同样关注。受山东朋友的鼓励,试着继续写下去。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文章只能从一个侧面着笔,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次说说张万年。(张万年)如同姜春云一样,张万年也是俺胶东人——当年的黄县现在的龙口市人。不过,我知道张万年的名字要比知道姜春云要早,这得益于一九七九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九七九年,我十七岁,正是青春萌动,大义凛然的年龄,充满着英雄的遐想(其实叫瞎想更贴切):生的伟大来不及了,渴望赶上死的光荣。所以,那场战争一开始,我就十分关注。张万年是那场战争的英雄,又是胶东人,更多了一份关注。因为这份关注。二〇一五年一月十四日,张万年在北京逝世后,我还写了篇怀念他的文章。我在文章中说,伴随着八十七岁的张万年仙逝,一九四〇年代中在战争成长起来的将帅,已凋零无几,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张万年生于一九二八年,十六岁从家乡黄县(今龙口市)参军,从胶东抗日战争开始了军旅生涯。抗战胜利后,十万大军从胶东半岛奔赴东北,张万年是其中的一员。辽沈战役前的四保临江等战役,他身负重伤,也一路成长,到辽沈战役开始时,他已经成长为连级干部。辽沈战役是国共内战局势的转折点,张万年在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塔山打狙击战。我到过塔山考察过这场战争遗迹,所谓塔山,没有山,就是一片甚至是低洼的开阔地——西边有小丘陵,也不是山,东边锦州湾有小岛,一涨潮就没了,更不是山。在这样的地势上打阻击战,拼的就是勇气和智慧!张万年当时是通信股长,通信兵是战争胜利的保障,也是最容易成为敌人的目标。他带领通信兵浴血奋战,为这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他所在的团获“塔山英雄团”称号,他也立了大功,获得“战斗英雄”称号。战士的提职,与军功章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张万年这个“战斗英雄”称号,是他以后军职生涯的起点。辽沈战役结束后,张万年就担任四十一军一二三师三六八团(四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即“塔山英雄团”团通信股参谋和股长。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机构由西柏坡迁至北平,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人在北平市郊西苑机场检阅驻北平部队,四十一军三个英雄团和连以上军官接受检阅,其中就有张万年。一九五五年九月,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张万年获少校军衔和三级解放勋章。此后他任三六八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六年间任团长。在和平时期,张万年似乎与战场有着更多的渊源——一九六八年他参与援越抗美战争,一九七九年他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使他与同时代人相比,多了升迁的机会——毕竟,战场才是军人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一九七九年,张万年在越南战场)一九六八年,张万年以广州军区作战部副部长的身份,参与援越抗美那场战争,在越南南方考察溪山战役,对越南的地形很了解。从越南回国后,八月,即被中央军委任命为“铁军师”即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师长。“铁军师”前身为叶挺独立团,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毛泽东的“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与这支部队紧紧相连。同时,这个师也是出将帅和英雄的部队。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林彪五位元帅,粟裕、黄克诚、谭政、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七位大将,三百三十多名将军先后在这个师工作和战斗过,仅荣誉连队就有四十多个。在那个讲政治超过生命的时代,张万年能够在这样的部队任职,当然承载了中央高层对他的信任。有中央高层的信任,张万年还会继续升迁。一九七一年八月,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四十三军参谋长。不过,机缘不巧合的是,这项任命不但没有没落实,反倒让他因此成为审查的对象。在张万年等待宣布命令的时候,林彪“九一三事件”发生了。张万年是四野出身,大而化之讲,是林彪的部下。不过,这次被审查,倒不是出身谱系,而是因为时任“铁军师”政委的关光烈曾在“林办”当过秘书。据说,林立果准备“571”工程时,曾私自将关召到京城,面授机宜。关光烈立场坚定,拒绝林立果的任何要求。但是,“九一三事件”后,关仍然受到严厉的审查。在那个上挂下联的年代,连带着没有到职的张万年,也被审查,任职命令当然被压下了。三年过后,一九七四年七月,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代表军区党委宣布:“铁军师”是党的部队。党对“铁军师”是信任的,包括你们的师长张万年!这一次审查,使张万年失去了一次升职的机会。
2022年3月9日
其他

唐德刚:“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日本侵华初期,国民党还不能对日宣战。为什么?日本在东亚的侵略目标,未必说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相反的,正因为中国古老落后,可以掠夺的现成物资太少,急功近利的日本,虎视眈眈,他们还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所以,中国搞个“合纵”“连横”,扳回局势,也未可知。然而,张学良来了!!!“西安事变”一爆发,伺机而动的契机一纵即逝。接着“卢沟桥事变”随之而来,我们回避不了,只好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了。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抓住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张少帅说:“捉了以后再说!”事隔两周,弄得地球倒转,举世哗然,少帅又主动把蒋送回南京去。杨虎城、周恩来等闻言大惊,群问放掉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少帅答:“放掉以后再说!”两个“再说”,不但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世界近代史。▲“西安事变”时群众游行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的讲述是甲午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的抗日战争。唐德刚深入“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始末”、“日本侵华罪行”等历史实情,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若无西安事变发生,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整个亚洲情势也将大大不同。然而西安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始终难有定论。蒋介石在世时,那是禁忌;等到蒋殁世,好不容易张学良结束软禁,也动念想写一本口述历史,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口述历史。▲右:张学良,左:唐德刚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口述史,不是录音机一录,整理出文字这么简单,十分考验人的功力。
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