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随笔

其他

入户消杀遇见“上海效应”

这几天,入户消杀,成了一个热点话题。理不辩不明,这首先是个好事。在众多的声音中,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少人以为,只有上海搞入户消杀,这次不小心爆出来了,然后震惊全国。然而事实是:自疫情以来,各地都是如此,一以贯之。只是在上海,有部分市民觉得不合适,反映出了问题。这种错觉,不少人都有,包括我,也曾以为入户消杀是沪上发明。说实话,我也是在这波舆情之后,去检索相关新闻,才发现入户消杀一直就是个常规操作。甚至,不少地方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认真、细致、到位的典型来宣传的。当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各自的城市时,一些城市的居民,不是通过发生在自己城市的事件而得知的,而是通过上海市民的曝光和反馈得知的。甚至,当他们知道了入户消杀这个事情后,依然下意识地认为,这只有上海这么做,其他城市都没有,进而生出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的城市终于在这个方面超越了中国第一大都市。这可真是个天大的误会。他们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城市的操作,是因为没有相关新闻信息吗?也并非如此。关于入户消杀的宣传,还是不少的。比如,2021年8月,媒体报道南京市禄口街道进行场所“终末消毒”,平均每户消杀4个小时。其中明确提到,由公安民警、社区引导员、专业消杀人员组成的消杀小分队进行入户消杀;消杀由公安干警负责协调钥匙及入户事宜,得到了居民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再比如2020年2月9日,根据统一部署,武汉每日上午10时、下午4时左右开展消杀,消杀重点范围是:全市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病家、密切接触者家庭、社区、重点单位(含超市、酒店)、集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等。下面这张是深圳大鹏新区,2020年2月份的入户消杀。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少人现在才了解入户消杀,甚至在看这篇文章之前,还认为只有上海独有?一个原因是,之前的那些正面宣传,并没有真正触达受众,新闻报是报了,但是有多少真正看到了,不得而知。另一个原因是,有些人可能之前就看到了,但仅仅是看到了,从来没有把这当成什么事儿,当上海人质疑的时候,才跟着惊叹:啊,咋这样啊?事实上,一开始火起来的那段录像,就是那个打开冰箱盖子,对着冰箱里面喷消毒液的视频,也不是发生在上海,而是被误以为发生在上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然后越来越多的类似问题被看见了。最近,关于入户消杀的问题,在持续的舆论发酵中,终于出现了官方回应,主要有两个,一个来自江苏徐州睢宁县,一个来自上海。睢宁回应称,网传视频是根据当地防疫政策,对阳性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住所进行终末消毒,消杀全程录音录像,按专家指导意见结合消杀要求执行,冰箱内物品按要求处置,事后已为居民补偿食品及消毒礼包。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回应称,入户消毒针对的是阳性感染者家庭,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对于老旧小区内存在厨卫合用的情况……整个环境清洁消杀工作在落细落深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市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查找短板,不断优化提升消毒工作的质量。当然,知道各地都如此后,对于入户消杀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有人说:既然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咋到你们这就那么多事儿,就你们上海人矫情!也有人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上海人的权利意识,对文明的深层次认知和追求。这就又回到了那个有意思的现象上:知与不知,如何知,何为知。继续阅读:就聊聊依法防疫,咋了?上海网友刷屏“北京发布”,背后原因令人心暖交出钥匙,以及权利和尊严怕上海病人长按关注很高兴遇见你微信号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入户消杀,十问九答

前天聊完法治之后,最近又有人问,你敢不敢聊聊科学?我又拍案而起,哪个神经病敢不让聊科学?谁不让聊科学,谁的心里就有鬼。科学是近一百年来,全球都认的共识。过去要讲、现在要讲,将来也要讲。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1.“物传人”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在国内,3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但这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乍一看,这似乎不太像是吴尊友说的话。我去查了查,确实是媒体报道的,包括央媒,场合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这身份,这场合,够权威了吧?在国外,4月27日,密歇根大学的学者们,在自然旗下期刊《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得出结论:接触新冠病毒阳性物体表面后感染的概率非常低,每10万次接触仅有1次感染机会,比空气传播低1000倍。这个概率,比出门被车撞的概率还要低。2.病毒究竟可以存活多长时间?1月22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病毒在物品表面不会增殖,在常温条件下病毒短时间内会降解失去感染活性。并且在不同的物品表面病毒存活的时间也有差异,在纸巾和印刷品等材料上存活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在低温、潮湿、密闭和病毒浓度高的条件可能会延长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3月14日,新西兰卫生部发布《COVID-19:一般清洁和消毒建议》:新冠患者住所的消毒工作应在24小时内。超过24小时,则无需使用消毒剂,常规清洁(使用家用清洁剂等)即可。3.阳性感染者不在离家时间是多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标准,出院或出舱患者至少要两次间隔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住院患者还需恢复正常体温3天以上。这也就说,感染者被拉走隔离的时间,也就是他不在家的时间,足够覆盖掉好几个24小时了。既然病毒存活的时间,是以小时论的,那么当房子的主人被拉走隔离后,房子空个几天甚至十几天,病毒还能挺住吗?我的一位朋友,也问了一个很妙的问题:人在集中隔离的时候,也没有拿着喷雾对人进行反复消杀,过一段时间也能从阳转阴。而病毒不能寄生繁衍的房子,为什么反而要消杀呢?4.是不是家里的一切物品、角角落落都必须进行消毒呢?我查到,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网络上提到的一些古籍、字画,包括床垫等,这些其实都可以不用进行消毒,因为病毒在这些物品上停留的时间不会很长。另外,如臭氧、紫外线灯这些虽然可以达到消毒效果,但国家标准中有规定,有人在环境中时不能使用。注意卢洪洲提到的代替品:臭氧和紫外线灯,强调的是“有人在环境中时不能使用”。那些阳性感染者,被拉走了,房子空出来了,交出钥匙了,不恰好是一种无人状态吗?要说进什么人,恰恰是消毒人员。5.消杀的目的和方法,如何自洽?看有的地方有的专家建议,居民可以提前把贵重物品和容易损坏的物品收藏起来。那么,这是不是相当于,可以有部分物品免于被消杀?甚至可以让居民自己选择?若是可以自由选择免消杀的白名单,这是不是又抵消了消杀的意义(坚决消除病毒存活的可能性)?不够科学,不够精准了?这在消杀的目的和逻辑上,是不是存在矛盾呢?6.如果必须进行室内消毒的话,如何进行更科学?上海发布会给了一个较为细致的答案:消毒内容主要是室内空气,厨房、卫生间、经常接触的物表以及患者使用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等。(注意这里,是不是和第四个问题里卢洪洲的说法矛盾了?)一般对室内空气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一般物体表面进行常量喷雾器喷洒或擦拭消毒。在低温环境下,病毒可以长时间存活,因此对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将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并对冰箱内外表面进行擦拭消毒。7.除了喷雾消杀,有更好的消毒方式吗?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表示:餐饮具洗干净后可以用餐具消毒柜或煮沸消毒,物体表面可以擦拭消毒,地面可以拖拭消毒,毛巾等织物可以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电子产品等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湿巾擦拭消毒。如果市民担心消毒液对家具等有腐蚀性,建议可以在消毒半小时后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大家注意这些细节和操作规范,我们看到的很多图片和视频里,都是举着喷雾噗呲噗呲地喷。既然各地都表示消杀是专业人员,过程很专业,那么,可不可以向被消杀的业主,也向广大民众展示下这种煮沸、擦拭、拖拭、浸泡……呢?8.消杀能否更加有针对性?看完以上信息,想必大家其实心里有个谱了,病毒在无人的室内,可能存活的环境其实无非是低温、潮湿、密闭这几个条件。那么,可否针对性的将其排除么?比如在拉走阳性病例前,让他们把冰箱内的物品处理掉、电源拔掉,洗手间、卫生间水龙头都拧紧,打开窗户通风,有条件的进行吹风、烘干。是否有必要笼统、一刀切地进行规模化消杀?9.国际权威如何看入户消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非卫生保健环境中针对COVID-19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应注意的事项》提到:“针对COVID-19,不建议在室内向物体表面例行喷洒消毒液。如果使用消毒液,应该用浸过消毒液的抹布或湿巾擦拭。”10.病毒怎么看?继续阅读:人人可聊法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标志你究竟爱上海的什么上海人的超高消费,谁来赔?上海人民力挺北京上海人,疼就喊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人人可聊法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标志

这两天。有人跟我留言说,你敢聊聊法治吗?我一听就拍案而起!你说得什么话?!在法治社会,法治有什么不能聊的!我们要天天聊、处处聊、人人聊!只要不裸聊,怎么聊都可以!我们难道不就是要形成人人聊法治、人人盼法治、人人懂法治的美好社会吗?人人可聊法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标志。如果一个社会连法治都不能聊,那它算哪门子的法治社会!还有人跟我说,你敢聊聊依法防疫吗?图文无关,仅供参考这又是什么糊涂话!“依法”二字后面,只要不是加违法的东西,加任何内容都可以。“防疫”加在依法后面,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防疫还能跑到法律头上不成?真的不明白,有些人问这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干什么。你想说什么?几个意思?是抢的菜太多,吃饱了撑的吗?还是隔离太久脑子瓦特了?或者是消毒消到你家冰箱把消毒液吃到肚子了?依法防疫,这四个字,肯定没问题。谁要敢说这四个字有问题,那么他一定有问题。我这么说,没问题吧?不过,我看到,很多地方在宣传中,把依法防疫简单地理解为对公民个人的要求,比如违反防疫规定会如何处理,不服从防疫要求会如何处置等等。这其实是片面的,甚至都没有抓住重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是主导部门,也是权力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因此在具体的施策、执法过程中,就更加要注重守法有序,这既是践行依法治国,也是为了疫情防控啊!所谓“依法防疫,人人有责”,领导干部要带头,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线执法者更要知法守法、执法守法。图文无关,仅供参考没有一定的法律授权,没有必要的法定程序,不可以轻易地对普通居民要求什么。这个底线就是法治的底线,就是依法治国的底线。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突破“依法”的底线。谁要是突破这个底线,就该让他尝尝法律的铁拳。疫情防控,理所当然应该放置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疫情防控是一时的,依法治国可是贯彻始终的。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检索“依法治国”,可以看到,“依法治国”出现在标题中的次数为590,出现在正文和标题中次数是9419。随便拎出来一些话,都可以作为防疫的行动纲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一个整体,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不能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执法的最好效果就是让人心服口服。”“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防疫工作做得好不好,依法守法很重要。图文无关,仅供参考具体到防疫,上海市司法局最近就说了一句很中听的话: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所以,无论是谁,领导干部也好、基层工作人员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只要看见“违法防疫”的现象,就要随手拍下来,积极检举反馈。这才是对疫情防控的支持配合,才是为了大局,才是一个新时代公民该有的姿势。是不是这个理?以上,我为我说的话负责。我就不信,这些方方正正的文字,浓眉大眼的道理,敢情还有人说它错了。我觉得登在《人民日报》上都没有问题,我可以不要稿费。你们说,是也不是?推荐关注:继续阅读:你究竟爱上海的什么上海人的超高消费,谁来赔?上海人民力挺北京上海人,疼就喊爱国生意不好做…了吗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你究竟爱上海的什么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说我们爱上海,我们爱的到底是什么?当我们赞美上海,我们赞美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抽象、不无聊,很具体、很重要。喜欢模仿造句的人说,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觉得不在于此,至少不够精准。这只是一句正确的话,放到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都适用(你敢说哪个城市不是英雄的城市?),并不能凸显上海特质。所以,如果你真心实意地爱上海,你应该爱它的特质,爱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如果只是那些笼统的、庞大的、形而上的爱,既空洞,也匮乏,更显得过于博爱,像是一个“海王”。引发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我发现,自疫情以来,除了武汉,从未有一座城市能够像上海凝聚这么大的关注度。直白一点说,上海持续有新闻,有大量的新闻,有大量的冲上热搜的新闻。不要小看这个考核面,新闻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很多时候,能够成为新闻当事人是市民的一种幸运乃至幸福,因为被看见,意味着求解的可能性。我爱上海,是因为它能够发出这么多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勇敢的、激动的、伤心的、悲情的、响亮的、微弱的,等等。上海人报道了比媒体更多的新闻,发出了比发言人更铿锵的声音,也推动了更多的传言、辟谣、证实之间的互动。这才是信息化社会该有的城市,也是我们10亿网民拿着智能手机、用着5G网络和形形色色社交平台该有的样子。上海有李立群这样的演员,愿意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隔离日常,晒出来自己简单的吃食,表达自己对何时解封的“不知道”和期盼。上海人拒绝传统的晚会,在自家的阳台开音乐节,唱自己想唱的歌。上海有记录逝者的媒体人,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艺术界人士,愿意结合疫情下的生活去创作,他们作曲、歌唱、演艺,成群的连线,散发着人群的力量。在写日记被污名化的当下,也依然有不少身处上海的人坚持写日记。他们在自己的厨房里记录,在阳台上、在窗外记录,在寂寥的外滩记录,在方舱和社区记录,在社交媒体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市民精神:城市与我有关,我有权也有责任记录和讲述。不敢写日记的人,才不正经,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为日记证明。其实,从上海走出去的一些高官、名流,也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是个好习惯,从小老师都是这么教我们并要求我们做的,长大了也不过时。只要你发自内心、实事求是地记录,那就是堂堂正正的文字,不可耻,甚至可敬。当你怯于记录的时候,我才会怀疑:你的生活和内心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上海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质还在于,即使在困境里,他们依然时刻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凭借自己的努力维持对咖啡和可乐的摄入。很多人批评这一点,我觉得恰恰相反:凭自己努力买到的食品,付了钱甚至高价,怎么就对不起谁了?试问,在没有疫情的平日里大块朵硕,是否又该跟饥饿的非洲儿童道歉呢?至于说挤占其他“必要物资”的通道云云,你要是看到那些堆积腐烂的物资照片和被卡住的卡车司机,就不会这么说了。我们爱上海,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多元,在于市民的质疑精神和监督意愿,在于有人对“一是一,二是二”的务实和较真;在于人与人不一样,但又团结互助,诞生了一批批“团长”;声音与声音不一致,但又相互倾听,出现了争议和探讨。以上,是我觉得爱上海的理由。谈过恋爱的都知道,有些人爱错了,是很危险的。有些经验,如果总结错了,那更加危险。你可以不爱上海,但别爱错了。推荐关注:继续阅读:上海人的超高消费,谁来赔?上海人民力挺北京上海人,疼就喊爱国生意不好做…了吗让荒诞就此打住吧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5月7日
其他

上海人的超高消费,谁来赔?

最近,一张关于荔枝价格的截图,火了。不用看,饶是这种价格,不定个闹钟起个大早,你也是抢不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些抢到盒马荔枝的朋友,可能已经体会到了一千多年前,玄宗和玉环的那种优越感。我也看到,在盒马,88元一个的小西瓜从来都是秒光;40块钱15枚的鸡蛋,我几次加到购物车,咬咬牙最终还是没有下单。当然,30一升的牛奶、29一根的香肠我吃了,相对能够接受。我有一个感受,可能很多上海人也有:最近一段时间,盒马变得比较容易抢了,除了中午增加了一次抢购机会,其他时段零零星星还能捡到不少。疫情之下,很多上海人都花了不少高价,小小荔枝,只是一个有限的局部反映。这在封控的特殊时期,似乎又很无奈。我当然知道,就是放在平时,盒马相对其他商超,也是比较贵的。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只是,上海盒马相对此前的上海盒马,上海盒马相对其他城市的盒马,又贵了一层。我相信,盒马的贵,自然有它的道理,有品质和服务的因素,但是同种商品,相对其他城市高出夸张的价格,恐怕也不是盒马自个儿能够控制的了的。坦白说,有的卖,资金链和供应链都还没有断的平台,我们还是要好好珍惜,不能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这不,一大早我就看到一则令人沮丧的通知: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通知想必你也看到过很多了。那些消失甚至永远消失的企业,它们虽不是生命,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又胜似生命。因为它们连接着很多人的生计,而生计,又是很多生命体面存在的前提。就以武汉宝力臣为例,我查了查,资料里说,宝力臣食品有员工近300人。
2022年5月5日
其他

上海人民力挺北京

5月4日,北京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坚持不懈、以快制快,堵住病毒传播“最后一百米”》,留言区出现了罕见一幕:留言区靠前的长长一串,都是地址显示为“来自上海”的网友。看到“北京发布”留言区的这一幕,无论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都被深深打动了。这是来自上海网友的呼声,也是来自上海人民的宝贵经验,请北京人民务必收下。坚持就是胜利,胜利就是坚持。疫情以来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坚持到底,必然胜利;放松警惕,前功尽弃。短暂的隔离、封闭并不可怕,把自己暴露在病毒的射程才十分危险。我们克制一时的欲望,为的是一世的健康;我们收敛一时的自由,为的是将来的洒脱。动态清零一刻都不能放松;社会面清零,一个都不能少。一时的不方便,是为了长久的幸福;一地坚守住,是为了更多地方的平安。一定要认识到,密集的核酸检测,是为了稳稳的安全感;严格的管控措施,是为了你的幸福健康。只有克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身体才能得到解放。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更何况已经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更何况已经到来。有人总想拿西方的疫情防控和中国比较,暗示或明示躺平、摆烂,却认识不到我国的情况和他们不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且老年群体占据很大比重,这都给防疫提出了特殊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在乎每一个生命。北京是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的国际化超大城市,疫情防控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到我国疫情防控的大局。我们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人,我们是一个14亿的大集体,疫情防控事关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容不得半点闪失。毫不动摇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体现的是科学精准,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任何发展,都不能牺牲人民的生命健康。坚持动态清零,信念要毫不动摇,态度要坚决果断,行动要精准迅速。否则,疫情一旦进一步扩散,就无法向历史交代、向人民交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越是吃劲的时候,越不能轻言放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越是微小的地方,越要夯实焊死。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此时此刻,每一个北京人,都应打起精神、扛起责任,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为打赢这场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奥秘克容绝不是大号流感,更不是小感冒,广大北京市民一定不能被外界的杂音所蒙蔽。全体市民一定要听从指挥、顾全大局,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各项防控政策和措施。中国的抗疫实践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我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是战胜疫情最小的代价,是我国抗疫斗争的宝贵经验。疫情防控越是吃劲,就越要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必须摈弃一切杂念,全身心拼搏冲锋;必须压实各方责任,坚定信心、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以快制快,把各项防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堵住各种漏洞,坚决切断一切存在的和潜在的疫情传播链条。终点就在眼前,胜利就在前方。我们要相信政府,相信人民,相信团结的力量。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必须要咬牙再咬牙,坚持再坚持,努力再努力。作为经历了一个多月封控的上海市民,我们深知坚持动态清零的重要性,也深知当下防控成绩来之不易。北京加油!务必清零!胜利一定属于你们!长按关注很高兴遇见你微信号
2022年5月5日
其他

三个上海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背过这句话,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配说。今天刷到三个关于上海老人的新闻,情不能抑,必要落指成字。哪怕只是简单地记录。而此时此刻,单是记录,就已经需要勇气了。先说这个大家可能都已经看到了的,毕竟都刷屏了。我是在5月1日晚上看到视频的,两段,一个是俯拍的,一个是在路上拍的。一个拍摄者说“闻所未闻”,一个拍摄者说“草菅人命”。最初看视频时是无比震惊的,但又不敢相信、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是2日上午,我们都看到了,官方回应属实,再接着,是包括普陀区民政局局长在内的5人被问责的消息。然后,是一则盖着“上海宝山区殡仪馆”红印章的表扬信。乍看之下,我也是不敢相信的,但是看到表扬信中,直接点出了两个当事人的名字,还有诸如“75岁”“接阳突击队”等很多细节,又让人不由得去相信(此处留个问号,也期待回应和辟谣)。这份表扬信中描述的几个细节,像针一样扎人(如果是真的):全面消杀、密封和包扎……当这些词用在一具遗体时,它只是一道道既定的程序,没有感情色彩和好坏;但是当它们用在一个活人身上,不由得令人心颤:就是一个健康的、健壮的人,经历这些都足以让人心疼和担忧啊,更何况是一个老人!另外,我还看到很多网友和我有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视频里,他们发现,或者说被发现老人还活着时,居然又把布蒙上、拉链拉上???这难道也是既定的程序吗?应该这样吗?专业的吗?认真的吗?我很困惑。第二个要说的老人,他站在马路中央,拦下了一辆车,嘴里嘟囔着“上海……”从这位老人的口音和所讲述的内容来看,他应该不是上海本地人,而是个来此地的打工人。这里说明下,我们标题里的“上海老人”,并不是狭义的所谓拥有上海户籍或者出身在上海的人,而是此时此刻在上海人的老人。这个时候,不妨就让我们把此时此刻同在上海,一起被置于一个历史事件之下的人,都称作上海人。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遭遇,此刻实为一体。车上的人,大概是外省来运送物资的,或者是在上海跑物资的。他们以为老人喝醉了,当听明白了他是在“抱怨”、批评,是想让对方把他录下来,帮忙“曝光”,是在表达自己没吃的时候,才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当车里的人递给老人一把香蕉时,老人不住地点头说“谢谢、谢谢……”,面部表情逐渐崩溃,“谢谢”瞬间化作哭腔。车里的人又拿出一袋包装食品递给他,老人捧着食物和香蕉,如作揖般点头弯腰致谢,已是泣不成声,“饿死了……呜呜呜……”这段视频,我看是网友5月1日发在微博上的,目前没看到相关的媒体报道,也希望能有一个回应或者辟谣。我真的希望他们是在配合演戏,虽然这剧本过于“清奇”,场景选择也过于魔幻。最后要说的老人,是前天那个和记者通电话,说自己一棵卷心菜一点点吃一个星期的老奶奶。此前我只是听到她的声音(也是连连说“谢谢”,带着激动的哭腔),今天刷到了她的图片。白发苍苍、戴个眼镜,看着精神还不错。这些老人,是如此善良,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去麻烦居委,麻烦他人,而只要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就是如此感激、配合。一位网友留下了一句话:九十岁!老人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真的不应该在她的记忆里留下这种回忆……有一万个网友为这句话点赞。是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时代的记忆,归根结底是人的记忆。我对时代如何评价,就决定于我的真实记忆,仅此而已。应该有人为这种记忆感到羞耻。一天连续看到三位上海老人的故事,说实话,我是感到羞耻的。我感觉自己的悲愤之情装不下了,必须要写点什么。我们都需要释放。真的,沉默会憋出疾病,然后侵蚀人性。如果说,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能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童年,那这些老人,就是在让我们窥见自己的某种未来。他(她)们是谁呢?可能就是你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可能就是未来的你我。我只是在讲述三个人、三个故事、三种遭遇(或者说是一种),没有别的意思。而单是这么记录,我觉得已经用了很大的力气。真的,一向反感“岁月静好”的我,也开始真诚地期盼岁月静好了,真的累了。我不想再看更多了,也不想再说更多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一起认真对待这个“此时此刻”。我们是在一起书写一段历史啊!推荐关注:继续阅读:爱国生意不好做…了吗让荒诞就此打住吧良心随声音消失又一位上海人决定去死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5月2日
其他

爱国生意不好做…了吗

这几天,各大社交平台出了一个新功能,相信很多读者已经发现了:显示用户发布内容时的IP属地。这种显示据说是强制性的,容不得用户自己选择。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让荒诞就此打住吧

每天都在看新闻。原谅我特意把这个“新”字放大,因为实在太新鲜了。最近,网上流传着不少据说是河北迁安发布的通告,称该市“区域内楼房统一封控,要求每户村民交出一把进户门钥匙。如有不交的,用铁丝统一封控”。另外,还有某居委会的通告,也要求居民将自己钥匙插到门上,之后由防疫人员之后统一反锁,如在规定时间内不予配合的将直接进行硬隔离。有人立马想到了,发生火灾怎么办?家里有人需要急诊怎么办?还有的人看到是唐山,立马想到了,万一发生了地震怎么办?是呀,当防疫可以压倒一切的时候,很多常识就不存在了。另外,还有一点,我看还没有人提到,那就是把钥匙交出去,要怎么保证安全性?谁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有人把钥匙偷偷复制了怎么办?尤其是还是这种社区里,虽然面熟、认识但不一定了解的人,他万一看上了你家的财产,或者就看上了你,利用私自配的钥匙偷偷潜入怎么办?这太可怕了。我试图去理解政策,但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真的是为了……就可以不惜任何……吗?真的可以只要……不要其他任何……吗?昨天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很期待这是个假新闻,但是很遗憾。我再一次被颠覆认知。当地做出了回应,而不是辟谣。在此轮疫情防控过程中,个别社区存在工作方法简单偏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正在进行核查、整改,拟以“小门神”报警器等技术手段替代硬隔离措施,目前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我们将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防控,扎扎实实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嗯,又是硬核惹的祸,又是个别社区的锅。从一开始,我就对“硬核”抱持着怀疑和远离的态度,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它更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所谓硬核,多少粗暴、野蛮、乃至邪恶假汝之名!一位网友说得很到位:现在看到死命令三个字就很怒。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不完成你就下台,我换个人来完成。死命令=做恶授权。把某种事物放在一个太过靠前,太过重要,太过高高在上的位置,其投射的巨大阴影就可能遮蔽很多东西。包括显而易见的常识,珍贵的自由,最最基础的权利和尊严。就这起事件而言,交出,这个动作其实不能准确描述这一事件的性质,因为交出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主语是拥有钥匙所有权的房屋主人,提出要求的是另一拨人。这其实就是外来的命令,准确地说应该是“没收一把钥匙”,而不是什么交出。钥匙是有一种象征意义的。它是一个人、一家人的安全底线和隐私底线,是个人空间的最小方格。如果连自己家里的这一方天地,都要集体来做主,他人可以随意进进出出,那么这个人、这个家也就没剩下什么了。当然,我也看到,有些网友居然连这个都能共情,说出了什么“初衷还是好的,就是方法过于简单了”“命都没了,还要什么自由”……连最基础的自由都没有的命,那不算是命。什么时候,我们拿圈养的鸡鸭鹅牛羊当过命了?养个宠物,我们还知道遛一遛呢。我希望,我的每一个读者都去思考:我们究竟是作为什么而活着。我想,不仅仅是一种会呼吸的生命。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接到“统一管理钥匙”的通知后,一位住户说:指纹锁怎么办?这张截图没能截出接下来的对话,我忍不住去想,要该怎么接?难道要把手指剁掉交出去?我还在想,是不是也有人像那些在班级群里响应班主任的家长一样,不假思索甚至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打出一个“收到”?然后,社区也可以接着说:你看,人家都那么积极,就你事儿多!然后强制为住户换锁?我不敢想下去了,也不愿再想下去。让荒诞就此打住吧。推荐关注:继续阅读:上海,活着良心随声音消失可以反抗吗?又一位上海人决定去死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良心随声音消失

生而为人,我很害怕。当我在看视频的时候,我会害怕;当我在听录音的时候,我会害怕;当我在整理冰箱和橱柜的时候,我也会害怕。人们都在害怕。你自己在害怕,你怕的人其实也在害怕。比如,他浏览你的朋友圈时,就很害怕。他害怕你的害怕,所以千方百计、一意孤行地想消灭你的害怕,但这只能让你更加害怕。随着我们怕的东西越来越多,动不动就要面临封闭和消失,他们怕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的。他们并不会从我们的怕的消失中,获得一种安全感,而是相反。甚至是一些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无关紧要的、自然而然的、理所当然的、实事求是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成了杯弓蛇影、风声鹤唳,成了大逆不道。我们的不安,会转化为他们的不安,让彼此陷入恶性循环。这说起来可能像个绕口令:我们害怕着他们的害怕,他们害怕我们不够害怕,又害怕我们太过害怕,所以他们也害怕着我们的害怕……我们究竟在怕什么?是他们吗?好像他们也仅仅是一个载体,一部车,他们只是车上的生存者。有的是司机,有的是射手,还有的只是维修人员。他们究竟在怕什么?是我们吗?好像我们也只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彼此缺乏紧密的联系,是害怕,让我们一时做出了一致的自救举动。但这种一致性,让他们害怕了。怕可怕,非常怕;名可名,不可名。怕会让我们用谜语一样说话。一二三五六,晨昏日替星。空余乎者也,眉眼口鼻明。怕和怕,说起来都是一种不安,那种对心灵的敲击是一样的,但怕和怕,归根结底又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人看到同样的信息,下意识的反应不是“这可是人命啊”“天啊,怎么可以这样”“这也太荒诞了吧”……而是“这是不是在故意造谣”“是不是别有用心的抹黑、带节奏”“这只是个案、小问题,要识大体、顾大局”……我管这种心理反应,叫做良心的消失。很多人已经进化到只剩一种KPI思维。即我看到一条好消息,转发或者加工制作,对于我有什么好处;或者我看到一条坏消息,不转发或者阻止别人转发,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其实,这种人的内心更为害怕。因为他们是两头都不讨好的人。一头拿他们当工具,一头把他们看机器。他们在剥夺他人尊严的同时,也是在以自己的人格为代价。我倒不是贬低或谴责那些朋友圈和微博里只有岁月静好的人,而是当我们明明看到了、听见了,不能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前者是一种麻木,后者是一种懦弱。这都不是值得骄傲的特质。坦白讲,以前的我并不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没有恻隐之心,没有良知和怜悯,不再对一切不公和苦难无动于衷。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良心的消失,哪怕我的内心极度不愿意。这是对人的信仰的崩塌。这些天,我个人是有一种负罪感的。当然,有些人可能有一种成就感,甚至荣誉感。推荐关注:继续阅读:可以反抗吗?复工复产,五大难点七问连花清瘟又一位上海人决定去死上海病人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上海,活着

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之所以今天想写点什么,是因为时间一再超出我的认知。再不写点,就习惯了,适应了,麻木了。3月28日,是上海启动鸳鸯锅的日子,如今已过去一个月了。2月26日,是本轮疫情统计的起点,如今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一年能有几个两月?人生又有多少三年?尤其是那些处于求学关键期和事业上升期的。当然,最惨的还是失去工作和收入的“钱不入户”的人。这些天,下楼做核酸的时候,一眼望去,楼下商户都贴上了清一色的“足不出户”。这轮疫情之前,小区里和附近的商场和商业街,基本都处于一半开张、一半关闭的状态。上了锁的玻璃门上,贴满了“旺铺出租”。我突然想,在上海,有多少这样的商铺?我很快查到了一则21年前的报道。早在2001年,上海的个体工商户就已达到了22万户。2019年11月公布的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截止2018年年末,上海有41万个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170.9万;个体经营户达到了33.4万。2019年11月,那是多美好的日子呀。除了个体户,这些划红线的行业,受疫情影响都比较大昨天,我试着查询一些失业数据。先是看到了“台3月失业率高于预期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复工复产,五大难点

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上海这个超大城市,尤其突出。最近,热搜上关于上海居民抢菜的新闻,少了些;但是企业呼吁复工复产的消息,逐渐多了起来。4月15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国内所有整车厂将面临停产停工。同一天,华为余承东也表示:除了汽车产业,5月以后所有涉及上海供应链的科技和工业产业,可能都将面临停产。这两位行业大佬,不是危言耸听。早在4月9日,蔚来汽车就宣布暂停整车生产。同时,特斯拉也宣布停产。长城汽车旗下热销款SUV坦克300,宣布自4月14日起暂停生产,因为受疫情影响,这个车型涉及的8家供应商也已经停工、停运了。坐不住的,不只是企业和打工人。4月15日,工信部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要求设立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优先保障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要求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看下了上面这些新闻和资料,一个整体的感受是:复工复产是迫切的、必要的;但是就眼前的政策和疫情防控局势来看,难,真的太难了。第一点,所谓复工复产,得随时看疫情脸色。以上汽集团为例,从18日起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为什么要进行压力测试呢?因为首先要看看还有哪些风险,有哪些问题要去解决;还要整车厂带动一些核心零部件工厂,同时进入压力测试,这个工作量,本身就不小,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句话,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就是说,上海企业的复工复产,是动态的,甚至是可开可关的。一旦出现了病例,还是得喊停,然后是隔离、筛查。不是说,你企业从18号开始复工了,以后就畅通无阻了,而是依然处于疫情防控之下,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第二点,需要顾及的地方太多了。还是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有超过1000家上海汽车产业链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停产减产。上汽集团想要复工,得对复工人员、员工返岗通勤服务能力、供应链能力、安全生产、室内外运输等环节进行准备。换句话说,一个上海市有一个大的疫情防控系统,一条产业链、一家企业,也得有一套疫情防控系统。在生产的同时,必须兼顾防疫工作,要照顾到方方面面。这对企业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瞅瞅上海一线的社区人员、志愿者有多苦,就可以想见企业管理者有多难。第三点,一企一策,那么会不会出现一刀切呢?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的规定,上海市各区政府和街镇、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指导企业“一企一策”;要做好核酸检测点设置和提供检测服务,及时处理医废,并对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提供托底服务。那么问题来了,将权力下放到具体的街镇、园区,灵活性是有了,但是会不会导致一刀切?毕竟,万一出现了感染,尤其是聚集性感染,其所在地的街道办、园区是要负责任的,他们为了避险,会不会有能不放开就不放开的心态?我举个例子。咱们都知道,医院不得以没有核酸检测报告为由,拒绝患者,这是早就有的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强调了一百次也不止了。但是为什么拒诊的情况一再发生呢?道理都是一样的。第四点,企业自己也需要考虑成本。复工复产,需要给员工办理通行证,甚至有的还需要解决员工的交通出行问题,毕竟公共交通基本没有开。如果想省去员工的交通问题,那么就得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而员工进入园区后,企业还得有测温、核酸、消毒等规定程序,这些都牵扯到人力、物力成本。当然,上海是有报销政策的。但能够覆盖到企业真实成本的多少,恐怕只有企业自己知道。那么,企业自然会算一笔账,如果我复工的话,收不抵支,那我还不如不复工算了。一些大企业或许不在乎、也不担心这点成本,但是那些处于上游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呢?这就又说到了第五个难点:对于制造业来说,可不是员工到岗就行了,原料呢?在媒体采访中,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腾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就介绍,公司虽然已在“白名单”上,但目前仍在复工复产的准备阶段,原材料供应渠道也尚未恢复。要知道,现在是一个高度细化分工协作的商业社会。我们常说,没有一个人是孤岛,也没有一家企业是孤岛啊。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上海共有市场主体318.97万户,其中企业267.4万户。这么多企业,为什么要聚集在这片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离不开。很多企业是不能独立完成生产的,需要上下游相互提供能源、原料、半成品,才能一起完成生产。这就好比一条超大型的流水线,流水线上的一家企业断掉了,其他企业势必也难以运转。说直白点,你让我开,但是我又拿什么开呢?所以说,综上所述,目前上海复工复产的局面很有限,还是得依赖疫情形势的缓和,或者来自政策的大的变动。最近几天,上海的病例依然保持着四位数确诊病例加五位数无症状的增长态势。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太难了。推荐关注:继续阅读:又一位上海人决定去死上海病人人们很想张文宏120为什么拒绝救人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可以反抗吗?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撬门而入,将人带走”的自述。不知真假,但大受震撼。甚至,还有网友爆料,说对方未出示任何文件和证件,就强行把自己的家人带走。对此,我大为惊恐,也大大地不理解。感觉肯定是网友搞错了,或者夜太深,没看清,或者出现了梦游等幻觉。原因很简单,我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和法律常识告诉我,不该是这样的。我楼下的大喇叭,天天喊着“不要给陌生人转账”,怎么有陌生人上门强行带人,却理所应当跟着转走呢?这安全意识太差了,法律意识太淡薄了。我注意到,被带走的当事人家属在爆料的时候,用了“他们”。那么,这些人到底是谁?是不是绑匪?如果不是,他们为什么不亮明证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如果对方不证明自己的身份,我就得跟他走;这是不是说,只要裹一身大白衣服,就可以在不说明身份、不亮明证件和有关手续的情况下,强行把别人带走?那我看隔壁小姐姐长得好看,是不是也可以穿一身防护服,半夜把她强行带走?太荒唐了,不可能!要知道,我们是法治国家。别说是陌生人了,就是熟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理由,没有强制进入他人住宅的合法手续和程序,也是不可以强闯民宅的。稍微一查,我就看到,前不久,安徽黄山刚有一个判例。说的是黄山一男子非法侵入住宅,羞辱威胁前女友,被告人吴某因犯非法侵入住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你看,前男友都不行!更何况裹得死死的,根本不认识、看不清楚脸的白衣人呢?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中还特别强调,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我还查到了一套2005年的新闻。说的是重庆一位“村霸”醉酒后,夜闯哥哥嫂嫂子的卧室,被嫂嫂用扁担打死。一开始,打死小叔子的嫂嫂,因涉嫌故意杀人在渝北区法院开庭审理。但200村民为此联名上书,请求法院判其无罪。后来,法院肯定了嫂子的防卫性质,认为其系防卫过当;且有自首情节,根据法律规定可从轻处罚;2005年8月,法院做出对其免于刑事处罚的决定。当然,有人会说,现在是特殊时期,有新冠疫情。是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但是由于传染性比较强,目前仍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39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注意这里的表述,是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我们都知道,医疗机构又不是司法部门,他们是没有执法权的,当然也是不能单独采取强制隔离措施的,而公安机关也得是根据医疗机构的请求协助强制,二者都不能单独擅自行动。他们一个代表专业,一个代表强制,缺一不可。按照我国《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四)通知当事人到场;(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七)制作现场笔录;(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该法第二十条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除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当场告知或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家属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机关、地点和期限;(二)在紧急情况下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在返回行政机关后,立即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三)法律规定的其他程序。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得超过法定期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应当立即解除。另外,该法第三十九条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七问连花清瘟

连花清瘟现在的首要任务,可能是先治一治自己的“病”。这种“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舆情发烧”,滚烫得不得了。就这一轮来说,是在“王思聪风波”的吹拂下偶染风寒的。先来交代一下背景。14日,王思聪转发了一则质疑世界卫生组织(下称世卫组织)是否推荐过连花清瘟胶囊的视频。随即,以岭药业15日股价跌停。针对王思聪的质疑,16日,以岭药业回复称,公司从未在任何场合表示“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对于近期不实舆论信息,以岭药业已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我们来谈谈围观这件事情,情不自禁产生的一些困惑。1.有律师表示,如果世界卫生组织没有推荐连花清瘟,即使这种消息并非公司发出来而是来自市场,以岭药业也有必要对消息进行及时更正。那么,连花清瘟是否尽到了这个“及时更正”的责任呢?如果这还是个法定责任,是否应该受到处罚呢?2.既然都不承认“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了,那么,这个消息,或者说谣言到底从何而来?都有哪些媒体或自媒体参与报道了?消息来源和传播者,要不要负法律责任?是否可以一查到底?以证连花清瘟清白?3.网上还有人说,自称是连花清瘟方面的人,在网上找大V打广告,有的大V看了广告内容,觉得这事昧良心,便将其曝光。比如这个:从曝光的内容来看,广告内容明明确确称“连花清瘟预防新冠”,还说什么“做核酸之前先吃2粒”……但是结合丁香医生的回应来看:今年3月15日,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表明,处于医学观察期,或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的轻型和普通型病人,推荐服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作为治疗药物,其中并没有提到「连花清瘟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相关表述。4月,解放日报的报道中表示,连花清瘟非预防用药,提前口服不能预防新冠,若没有症状不推荐服用。所以,这个广告内容难道不是错误的?不是违反《广告法》的吗?如果一些市民被误导服用,出了事情,责任算谁的?4.这些通过私信方式找大V打广告的人,到底是谁?如果他们不是连花清瘟的人,那是谁?难道是竞争对手或者别的什么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假扮连花清瘟的人,通过帮连花清瘟打广告的方式,来达到黑连花清瘟的目的?这必须查清楚!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5.根据今年年初《中国中医报》的报道,在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和他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试验下,从研制到生产连花清瘟胶囊“仅仅用了15天”。当然,也有报道是这样表述的,“足足研发了15天”。那么,这个速度在医药界,到底是太快呢,还是太慢呢?靠谱吗?6.最近很多疫区人民反映自己收到了连花清瘟,还纷纷晒在了社交平台。那么,发放这些连花清瘟的目的是什么?是预防还是治疗?哪些市民需要在什么情况下服用?我查到了一篇上海发布会上的一段回应,表述是这样的:按照说明书服用……这就有些模棱两可了,不够清晰。如果是预防,那么结合丁香医生的文章,显然是冲突的;如果是治疗,那么得确认是感染新冠或者有相关症状,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拉走隔离吗?也有居民反映,自己无法买到退烧药,但是连花清瘟轻而易举就被送到了自己手上。对于这种现象,又该如何理解?7.最近,看到有长辈转发,连花清瘟已经进军全球。我去查了查,以岭药业的回应是,“目前,连花清瘟在已注册20余个国家的整体销售增长趋势较好,但由于国内整体销售收入规模较大,故海外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总收入比例仍较低。”那么,海外的销量究竟如何呢?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去年上半年,以岭药业有57亿元的收入来自国内地区,占收入比重的96.72%,国外地区收入仅为1.9亿元,占比3.28%。且连花清瘟在海外国家的销售中,身份并不都是“抗疫用药”,而是包含了“植物药产品”“植物药”“补充药物”“中成药”等身份。那么,都是哪些海外国家在用连花清瘟呢?我查到的有科威特、蒙古、老挝、乌兹别克斯坦、泰国、柬埔寨等。所以,连花清瘟“扬威域外”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有必要跟民众说清楚吧?小结:抗疫三年来,连花清瘟已经不只是连花清瘟。可能从未有一种药,具备如此高的国民知名度和拥趸人气。可以说,连花清瘟已经具有很多种意义。医疗意义也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连花清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具备国民度的符号,人尽皆知,人手一份,握在手中,举过头顶。也正因此,关于连花清瘟的一切,我们都要较真啊。继续阅读:又一位上海人决定去死上海病人人们很想张文宏120为什么拒绝救人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又一位上海人决定去死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陈顺平哥哥发布的上海市民陈顺平死亡的消息,我是迅速划过的。我似乎想学着一些人的样子,只要自己的微博里、朋友圈全是加油和给力,就可以维持一份岁月静好。哪怕是美好的想象。但是我失败了,做不到。我还是看到了陈顺平死亡的后续,来自她妻子的诉说,长长的一份。我还是忍不住一个字一个字卒读,然后悲愤难抑,再写下这篇文字。我的目的只有一个:上海,请回答陈顺平之死。回答他的妻子,他的哥哥,回答上海的每一个市民。“这个社会活生生地把一个最普通的病人逼死了。医疗发达的现在,所有的医疗资源都运用在阳性病人和筛查上。那请问,我们这种普通居民就不是人了吗?求助受阻,求医无门。为何?为何?为何?”是呀,为何呀?能否给个回答,哪怕简短。如果不能做到对非正常死亡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回应一起,那么当家属自己曝光一起,当网民自发集中关注一起,能否被动地回应下这一起?这不难吧。如果这一切是假的,不正好有着辟谣的必要吗?不正好可以让我们选择继续相信吗?说实话,我希望这是谣言,希望这个叫陈顺平的男人还活着,然后狠狠地打那些关心和传递他死亡讯息的人的脸。但问题是,你要证明给我看。每一个生命都不该这么模模糊糊地离去。他甚至都没有在医学上被认定,到底患的是不是胰腺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所当然包括陈顺平。从这份“妻子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陈顺平肚子疼得时候,几经辗转不得就医,其中就有同济医院。可是当他跳楼以后,顺利地被120送到同济医院抢救室了。这是不是说,不到死亡边缘,都无法、都不配得到及时可靠的治疗?还有这么一段,也让人难以释怀:后来急诊医生说:“昨天晚上是有阳,但是消杀后还是接诊的。”我说:“为什么来的时候,不详细解释,我们可以在外面等,那也不会发生悲剧。”昨天,上海市卫健委说,“我们要求医院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查结果为由,拒绝推诿、延误治疗。”类似的话,稍微去检索下就可以发现,各个部门,从中央到地方,不知道强调几百遍了,但是问题为何一再发生?当然,从陈顺平家属的自述来看,似乎并没有索要核酸的问题。但早前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疫情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患者。注意,是任何理由。其实想想这就是常识,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怎么有理由拒绝急诊病人呢?当医院可以拒绝收治急诊病人,这到底是哪门子状态?到底为了什么?我想不明白。不能让民众看到台面上说的是一套,到了实际中又是另一套。所以,请回答。我看到微博上,那些困惑、气愤、郁闷、悲伤依然在流淌。一些文字、图片和视频是可以轻易删除的,但是这种情绪和情感要如何删除?删除只能让情绪更激烈,让情感更沉重。回答陈顺平之死,有关责任,有关信任,有关一个正常社会的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我们连回答都看不到,又凭什么让我们相信可以有改变呢?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配合和理解呢?对郎咸平的母亲,我们没有看到明确的回应。郎咸平拿着加V的账号所诉说的“等了4个小时核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该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不得而知,也不知道是否就此不了了之。现在,对于小提琴家陈顺平之死,是否也要延续这种沉默呢?比这离奇死亡更难接受的,是当事情发生、曝光后,回应它的是沉默。这种沉默是无比压抑的。如果说那些离奇的死亡,是让人们痛苦万分,这种沉默就是一种窒息般的痉挛,寂静而绝望。这不由得会让人想起课本上闻一多的那首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我愿意相信100年后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念着这首诗长大。包括那些主事的、管事的人。但关键是,你得证明给我们看。所以,请回答。推荐关注:继续阅读:上海病人人们很想张文宏“饿不死,就别BB”120为什么拒绝救人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上海病人

上海日常有多少病人?其中有多少需要住院手术?有多少需要日常诊疗、每日服药?这些问题,放到平时,可能除了卫健系统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在小区封控、足不出户的背景下,就变得异常重要。这些天,几乎每个在上海的人,都熟悉了一个数据:2500万人。这是上海当下的常住人口。其实,真实的数据,比这个大约数还要多一些。4月4日,上海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短时间内全员集中核酸。截至当天19时,已核酸采样2547万人,“个别采样点采样还在进行中”。这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在上海的人超过2547万。有些人可能对这个数据没有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对比一下:它大致和新疆、甘肃的人口相当,比吉林、内蒙古的人口都多。和国家比,也相当于朝鲜、澳大利亚。这上海那么多人,集中在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当中的日常慢性病人、急性病人,都不是一个小数。那么,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1那“成千上万”的病人先说住院手术数量。宏观层面,我在上海卫健委的网站查询到,2020年,上海医疗机构住院手术人次是312.38万,具体到每天,也有小一万的人次;而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是11.38天。想想这个需求量,在封控、管控、防范背景下,其申请、沟通、转运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图源:上海卫健委官网微观层面,我看到了东方网发布的一则《“上海市十佳医生”候选人》,其中提到一位候选者,30年如一日,每日平均工作超过12小时,年手术500多台,累计完成肝癌手术7000余例,肝移植手术1000例。这个数据说明,这位医生平均一天,就要做一个半手术。这只是一个医生,透过这位医生的工作量(当然他是模范),我们可以感知整个上海需要做手术的人,是多大一个体量。然后,以急诊为考量。2014年,中国新闻网在报道中曾提到,上海三甲医院日门急诊量破万。注意,这还只是三甲医院一天的急诊量。据上海市统计部门的数据,2014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总量为2425.68万人,比现在要略低。2015年年底,澎湃新闻曾报道,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日均门急诊量突破6000人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单日突破9000人次。这是单个医院的儿科,一天的急诊量,都非常吓人。当然,这可能是特殊时期,有季节性的特征。而低温、高温,都是儿童急诊爆发的主要时期。2016年7月,有媒体报道,上海龙华医院近期日均门急诊量突破1.7万人次。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本地媒体报道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人工智能成果,无意中提到,第十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忙碌的时候一天会迎来3000多名患者。再以具体的病症来看。举个例子。在上海这波疫情中,就有一个常见病群体受到关注:哮喘病人。3月23日,上海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突发哮喘,用药后无法缓解。19时许,家属驾车送其就诊中,遭遇了一番波折,当晚23许,周盛妮去世。无独有偶,3月30日,浦东一位哮喘老人病发,家属叫了救护车,但是救护车迟迟不到,只能拦了另外一辆,但借AED未果。根据浦东新区卫健委通报,老人于当天不幸离世。这些是有报道、通报,已经被看到的哮喘病人,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柳叶刀》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人数达4570万。按比例换算,上海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病人数量大概在80万左右。2有风险的特殊群体还有一个群体,她们不是病人,但是也相当脆弱,必要时得不到及时就医,也有不小的风险性:孕妇,以及他们腹中的胎儿。2021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11.6万人,相当于每天出生300多个婴儿。此外,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概率是,当人口基数足够大,一些意外受伤事件也会有一定的量。比如,这几天媒体宣传了上海十院战疫医疗队的一支小分队,进驻宝山吴淞口国际港方舱医院,遇见一场临时手术:该方舱内,一名阳性老人起床后行走急促,不小心在洗手台前摔倒,造成额部10cm的挫裂伤口。图源:中新网这种意外受伤的人群,会有多少?当然,由于足不出户,户外活动极少,摔伤的概率降低了。但是一些容易在室内造成的受伤,却可能增加。比如都居家生活,做饭的多了,厨房的危险会不会多一些?夫妻24小时同处一室一个月,矛盾会不会增加?据报道,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根据测算,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具体到上海老年群体一个月内在家中摔倒的概率,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这些人,他们或许不是新冠重症,但却都是高危人群。图源:上海民政需要点明的是,我们现在之所以坚持动态清零、严格防控,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这群人。专家们和主流媒体已经一再普及,重症率、致死率比较低的奥密克戎,主要对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病的人有威胁。可以说,现在如此多的付出,正是,至少主要是为了保护这群人。因此,这部分人感染新冠之外的健康风险,同样重要。至少要像保障新冠感染者生命健康一样保护他们,要像维持新冠死亡率一样维护他们的死亡率。不然,那就违背了防疫的初衷,陷入悖论。3疫情防控下的政策与现实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强调,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特别是不得以有没有核酸检测的结果作为推诿拒绝、延误治疗的理由。其实,这个要求早就有了。如去年初,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保障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并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就要求各医疗机构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开展感染防控等为由,延误患者治疗或推诿拖延。按理说,早就不应该出现“没有核酸证明,无法接诊抢救”“等核酸结果出来了,我们才能施救”的情况。但是,从一些网友的反馈来看(如知名网友郎咸平),却是一再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发生的。所以,它到底是个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问题?4月11日,郎咸平在社交媒体表示,网上流传他母亲过世的信息是真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郎咸平透露,他妈妈在三甲医院当场做的核酸竟然4个小时都没出结果,妈妈在医院急诊室门口等待了四个小时后,永远离他而去了。另外,他想去见妈妈最后一面,但由于小区封闭,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有关部门沟通才允许他去医院。不过,他仍然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他叫不到滴滴。图源:郎咸平微博透过郎咸平的遭遇,我们其实又可以发现一个群体、一个问题:那些在封控期间的逝者,亲朋如何和他们告别?在较为正常的2021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死亡数是13.9万,平均每天有380多位逝者。他们的告别仪式和葬礼,又是如何举行的?最后,在不侵犯版权的情况下,引用一下《这世界上那么多人》的几句歌词,告慰那些逝者,安慰他们的亲人:晚风中闪过几帧从前啊飞驰中旋转已不见了吗远光中走来,你一身晴朗。身旁那么多人,可世界不声,不响。推荐关注:继续阅读:人们很想张文宏“饿不死,就别BB”写点抢菜心情,不要紧,别删120为什么拒绝救人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人们很想张文宏

张文宏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了,他可能很忙。而我们也很“忙”,或是“茫”。人们想张文宏想疯了。昨夜今晨,我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张文宏的视频。不止有一位朋友说,这很像是最近的视频。其实不是的,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这只是2020年的视频。我看这则视频的第一眼,也有类似的疑惑。但转眼一想当中的关键词,那应该是一段2020年的视频,被人截取,然后被更多的人迫不及待地转进朋友圈、微信群,还加上了各种按语或暗语。我知道,人们在奔走呼告什么。2020年的新闻报道那时的张文宏,在防疫舆论场“初出茅庐”,以敢言、专业、亲和的形象,备受人们喜爱。当然,也一直有人在追着他黑。比如,我们写过《骂张文宏,一次比一次气急败坏》《张文宏发声,像他一样活成正常人》《张文宏的论文与方方的别墅》《如果张文宏被批倒,再也没有岁月静好》,都与此有关。人们喜欢专业的、科学的声音,这理应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共识。如果连这个共识也没有,那么我们办不成像样的事情,只会搞砸本该搞好的事情。今天一睁眼,我又去看了看最新的疫情形势,这是身在上海的我,几乎每天的一个习惯:2022年4月12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89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141例,其中23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867例确诊病例和24500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我最关心的还是重症和死亡,因为这才是我们防疫的目的。我去检索了下:好像在首例重症之后,在上海本轮20多万病例中,没有再出现重症了。当然,也没有死亡病例。这是令人欣喜的结果。当然,也有人可能不愿意欣喜。说到底,我们终究应该关心的是生命,或者说,我们理应在乎的,是死亡。当然,包括各种死亡。一切的工作,一切的目标,都应是围绕这个来的。这才应该是那个最大的共识。未来还很长,我相信张文宏一定会再出来的,因为共识一直在。我相信他还会说话,无论说什么,总比不说好。我又去看了看张文宏的微博,也像是一种疫情以来的习惯。他的确已经很多天没有说话了。他的微博更新停留在3月24日,那是他上次被围攻后。写完这篇,朋友圈的张文宏依然在刷屏,人们仅仅是想念张文宏吗?没说话的张文宏,其实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符号、一种声音、一种态度。他们把张文宏“请出来”,其实无非是表达自己。转发2020年的张文宏,人们也并非不愿去求证。很多事情,已经被证明、在证明了。继续阅读:“饿不死,就别BB”写点抢菜心情,不要紧,别删骂张文宏,一次比一次气急败坏120为什么拒绝救人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饿不死,就别BB”

我真是万万没想到,昨天抢菜未遂,随手写了一篇《抢菜心情》,结果在另一个平台,扑面而来尽是“教我做人”的指责。以下是随手摘抄的一些指责:作为一个在深圳刚被隔离过的人来说不理解这种情况,只要有米面和咸菜我们都没有任何抱怨,听从政府的安排,一天吃一餐或两餐只要饿不死都不所谓,自来水烧开了喝,上上网打打游戏,一周很快就过去了。既然饿不死,那就行了。好日子过惯了,吃吃苦也有好处,就当是另一种形式的《变形记》吧。想一想那些辛苦工作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吧!不要一味地索取!你可以干个志愿者,也成为户外人士,体会一下他们的不易!想想那些生活在战争国家,随时有生命危险的人,我们还是活的挺好的,多感谢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会活的更开心、更开阔。在这个当口不应该是方便面度日吗?还整这些幺蛾子,有这个精神还不如去做志愿者。请宣传正能量,不要让上海人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代理人!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不是美帝的上海!生死存亡的关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必须有一点担当!埋怨、指责、矫情,不是我们的本色!还能这么无病呻吟,至少说明不饿。如果你现在大病住院,你还想着漱口吗?你要想一想,上海有2000W人,你有吃的活的就是一个人,特殊时期你还想怎么样,高贵的人?当你达到你所谓的人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上,特殊时期,满足基本生活即可,等疫情过去你把上海的超市全部收购应该没人会管你。艰难时刻要什么自行车,维持那么大的城市运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广州和深圳的乡下人不会有你这种诉求,能吃到饭就行,重要的是配合抗疫,早点解封才是王道。想想武汉首先封成城,他她们没有认何抱怨,有的都是正能量,武汉人真汉子。我们这里也封过两个月。有啥吃啥,别矫情!所有人都很难,一起捱过去吧哪里没封过?有吃的,活着就好,当然。你也可以出去撒欢,只是,保佑自己别感染。没有强大的国家,你的尊严在哪?……坦白讲,虽有预料,这些留言比我想象中还要严厉(对我)。或者换一种说法,他们比我想象中还要温顺(对自己)。请注意,我用的是温顺,并不是温良。我总结一下他们指责我的基本面:不还没饿死吗,那BB啥?问题是,如果我真的饿死了,那我用啥BB?那是不是就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你要么默默饿死,要么就活着熬过去然后感恩?这其实是个权利滑坡的逻辑。比如那位说自己上上网、打打游戏就过去了的网友(我先不说让你坚持一个月如何)。那么,为了防疫,是不是把你的网线拔了、游戏关了,也是可以接受的呢?如果一步一步地收缩都可以,那是不是为了防疫,我们退化到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也是可以的?只要活着,饿不死,有呼吸,就不能有任何抱怨?你们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配合者。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只是有些人,他的立场永远是别人的。我不知道,在上海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我想要一管牙膏刷一刷我饭后的牙,想要洗一洗我白天穿到黑的睡衣,究竟哪里是矫情了。我只觉得这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体面,哪怕是只能待在室内,不用出门见人。关于饮用水,我一直都是买大瓶的农夫山泉或怡宝,这倒不是什么娇贵,而是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关。自来水里有一种味,我真的喝不惯。所以才选择在超市买桶装水,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再退一步讲,这就是我个人的生活习惯,就不配被尊重吗?这难道在我们这个人均GDP已经超过8万元的国家,算是一种奢侈吗?你要抹黑谁呢?另外,我不明白一些网民说的,我们怎么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你从哪看到的这么夸张的信息?我看到的官方发布信息是:现在上海十几万例感染病例,没有一例死亡病例(别再拿那个7例死亡秀智商了,那是2020年的,看清楚)。当然,我也看到两条让我心头一热的话,倒不是安慰我的。一句是,“你在上海哪里,我孩子在XX小区,他租房子住的,没有地方做饭不知道吃饭有没有问题?”还有一句是,“我儿子儿媳一直在抢菜都抢不到,家里四口人只有一个土豆和一点咸菜了[流泪][流泪][流泪]希望政府快救救他们吧[祈福][祈福][祈福]”这说明,当事情落在自己或者自己亲人身上的时候,观点和立场便不一样了。至少上面这两位妈妈,还是能和此时此刻在上海的人共情的。当然,你如果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在上海,你是可以尽情喷我,无非是轮到你的时候是下一次罢了。我算是想明白了,我们和你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分歧,是因为大前提。彼此的大前提是不一样的,你们有你们的宏大叙事,我们有我们的个体选择。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乃至行动,都是背道而驰的。你们拥有可以随时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本领,而从来不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不确定性,究竟需不需要这这种不确定性,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非必要不“不确定性”。明白了这个大前提的不一致,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荒诞可以屡屡进行,为什么有些文明很难推进。我阅读着这个世界的恶意,不仅难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哪怕是在同一个“方舱”内;也感叹于人性的坍缩居然可以如此剧烈,我想努力活得像个人,他们却在教我尽量“去人化”以维持呼吸。但,如果思想和欲望不能延伸,那我要这呼吸有何用啊!谢谢你们的热情,教我做一个最基础款的“人”。我明白了,但不能。推荐关注:继续阅读:写点抢菜心情,不要紧,别删领导演示下抢菜吧120为什么拒绝救人多好的上海人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写点抢菜心情,不要紧,别删

又是一个颗粒无收的早上。真的好累啊。“颗粒无收”这个词,来自一个同在上海的朋友。他和我一样,都在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的时刻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都是五点多起来(定着闹钟),打开各个平台,把需要的物资一个一个加入购物车,然后到整点疯狂点、疯狂点……然而结果像是舔狗的一段自以为是的爱情,满怀期待的屏幕上,一直都是显示“频繁”“繁忙”“已约满”……烦躁、无奈、颓丧、恐惧。而更令我恐惧的是,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昨晚,小区爆发了呐喊声。人们吆喝着“要物资”,一个喊出来了,十个人跟着喊出来,一百个是有的,也可能有一千个。当人们的声音汇聚到一起,就特别洪亮,有一种别样的力量,就像是在疲惫的下班晚上,听到了摇滚,情不自禁地让人亢奋。更多的小区也被带动,声浪此起彼伏。由近到远,由远及近,仿佛要让东海的波涛与之共舞。更多的人走出来,大胆地站在阳台。有的喊叫,有的张望,有的放肆地笑,还有的拿出来锅碗瓢盆敲打。我知道,很多人没指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什么物资,人们更多的是需要发泄。晚上九点左右,大家自觉地返回房间,在群聊里说,喊出来真爽。是呀,我们都需要一时的爽。哪怕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情依然是忙着抢菜。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更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我能知道些什么呢?唯一知道的就是再忍忍、再忍忍,总会有解封的那一天。抢完物资,或者说完成这一天的购买仪式(毕竟真的没买到),翻来覆去得睡不着觉。我想,我是需要写些什么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是一个很能宅的人,我坦白,一开始我是对这种日子无所谓的,无非是工作、阅读、游戏,吃喝拉撒睡……不会死人的。但当这种生活持续一个月,所有的自以为是都像是脱口秀的新鲜段子。我看到,网上也有沪外+户外的同志说,你们不吃菜、不吃得好一点,会死吗?不会。我甚至可以告诉你,我现在拥有的食品,让我维持一个月的生存,都没问题。比如我还有一袋半5千克的米,还有一瓶刚开封不久的酱油。前天跟某人开玩笑说,我们单靠这两样,就能活半个月没问题的。矿泉水要是没有了,不行我们就喝自来水嘛。问题只是,我们想像个人活着啊,像个21世纪的现代人活着。所以,今天在我购物车里,还有牙膏和洗衣液,这种象征着现代文明的东西。我奢侈吗?矫情吗?我觉得一点都不。这是人之为人的正常需求。好了,八点又要抢盒马了。今天就先写下这么多,写点我的感受和心情,不要删,也不要举报,好吗?求求你,我亲爱的人类。此时此刻,我真的只有你们了。继续阅读:领导演示下抢菜吧农民的立正120为什么拒绝救人多好的上海人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9日
其他

领导演示下抢菜吧

连日来的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都提到了保供问题,尤其是买菜。比如4月7日的发布会就提到,“在各保供机构共同努力下,目前上海市米面粮油肉的储存储备比较充足。”同时,上海也已经锁定备足市外蔬菜、猪肉等货源,随时可以调运到上海。注意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比较充足、锁定备足,这说明米面粮油肉是够用的,但是为什么买菜就那么难?发布会也有解释,几乎每场都在说各方面都在如何努力,采取了多少措施,如何全力以赴地保障,一定要相信……之类。但是说了这么多,可能根本没有多少人仔细听,关键是听了也未必有用于买菜的实际。现在问题的关键,可能已经不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而是第一公里的下单问题。不只是送到送不到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能不能点到。我相信在上海的很多朋友,都有和我一样的抢菜经历吧:主要问题是压根下不了单。最近几天,我都是提前定好闹钟,提前把相关菜品和生活物品放进购物车,然后早起疯狂点“确认下单”,但总是无法下单。好不容易前天抢到一单,结果选取的商品中,十余件只剩下一件。(说实话,我都有点为配送的小哥感到尴尬)那么,在这种困惑下,领导能否亲自演示一下如何买菜呢?发布会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呈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直播时代。如果只是简单地通报或者念稿子,完全退回广播时代就可以了,或者把稿子在网上发一发,是一样的。所以,不妨与时俱进,只需要发布会上的领导,现场用自己的手机,定位自己的小区,现场操作一遍,自己是如何下单成功的。这种即时的、充满现场感的实操演示,不比念纸上的文字更加直接、生动、高效吗?或者,在领导家里搞个发布会分会场,展示一下自己的冰箱,并详实介绍粮食蔬菜是怎么来的。如果是自己买的,正好教给广大市民方法;如果是社区发的,也正好让广大社区参照执行。是的,我相信上海的物资储备很充足,我也相信政府各部门正在努力想办法,我也理解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很辛苦。你说的一切我都相信,但是能不能把方法演示给我、把结果呈现给我呢?这样,哪怕是语文不好的人,哪怕是不识字的人,回头看看发布会回放,也就可以在家里自己买菜了。甚至,也可以号召老人看看发布会,学学如何买菜。这样,岂不是可以节省大量的“帮买”“代买”劳动力?另外,不少市民网上抱怨“抢菜难”,我想这也一定是他们的方法不对,主要是个人的原因。所以,通过这种“手把手”的示范,授人以渔,教会了这些不会买菜的人,那些不和谐的声音自然就小了。可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建议赶紧采纳吧。继续阅读:农民的立正上海不能再失去秩序了一个现象:上海查不到一例重症120为什么拒绝救人多好的上海人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8日
其他

农民的立正

疫情下的爆料或者自救,进入了一种“网络野生视频先火,地方部门选择认领”的模式。今天看到一个,流传颇广,暂未看到有地方认领。我大致翻译了下(可能不全、不够准确):制服:不让出门,家门口都不让出。农民:这我先拉回去,中不?制服:必须得上车,快点快点。农民:哎呀,行嘞。制服:配合工作!(农民又说了句什么,听不清。)……制服:我现在,口头传唤你,你现在涉嫌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发布的命令和决定,现传唤你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请你配合,能不能做到?“好!”农民大叔犹豫了几秒道,扬了扬头。语气里有些不大服气,但也明确表示服从。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农民大叔从拖拉机上下来后,站在原地一步未挪,站得很直,像极了一个立正的姿势。这个视频,我回放了好几遍,想听听这场景到底是发生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的。但是也只听到穿黑色制服的人说“人民政府”,没有说具体是哪个地方的人民政府。从视频来看,拍摄者似乎也是“执法人员”(视频里有第三个人的声音),或是执法记录仪。视频不太可能来自于围观的第三方群众拍摄,要知道,连开车出门干活的农民都“违规”了,其他普通人当然也是不能出门的,更别提站在旁边看热闹拍摄了。我很好奇的是,如果这段视频是官方摄制,它是怎么流出来的呢?是内部人员有意无意地泄露,还是当地自己拿出来做震慑宣传的?如果是后者,现在结合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是很失败的,它并没有得到一个和宣传目的相匹配的评价,而是较为一致的质疑和不可思议。这或许是“合法合规”的场景。当地立下的规矩,或许就是不得“出门出户”,人出现在田野间的路上,也就违了这条规,执法人员自然理直气壮。而农民这边,他心里肯定想着,我开拖拉机出来干活,在如此辽阔的旷野,一个人影都没有,不是你们把我拦下,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传染给谁?麦子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农民坚持的是常识,而基层工作人员坚持的是规矩,当二者发生了冲突,谁的错?恐怕也并不是他们中的一方,至少不全是。他们所谓的“错”,只是表面的,很浅薄的一层。类似的悖论,其实有很多,比如那些因在封控下需要外出就医引发的冲突,甚至悲剧,一再发生。为什么?基本都是常识冲撞了规矩。所以,问题其实就变成了,到底是常识该给规矩让路,还是规矩给常识让路。有人可能会说,当然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规矩就要遵守。也有人可能会再补一刀:别人就可以老老实实配合,为啥就你不行?这些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集体性、统一性,而忽略个体性、特殊性。在他们看来,为了集体的目的或荣誉,是可以牺牲个体的权利和利益的,哪怕后者具有合理性,也要被迫让渡。我只能说,这些人可能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这又让我想起今天早上看到,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说是有个读者给他留言:这位朋友写的和我们昨天写的《上海不能再失去秩序了》,正是同一个事情。我当时看到后哑然一笑,内心里只有四个字:一人吃饱,上海不饿?这种人看似深明大义,实则极其自私。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时代,他们却好像看不到同城资讯,事实判断只能(或者只敢)局限在自己的小区。他们似乎看不到有人吐槽定闹钟在各种平台抢菜而不得,看不到有的地方很长时间都没发过一次物资,看不到有的小区喊楼,不是唱歌,而是“发物资”的呼喊。别人就不说了,我也在上海(有资格说话的吧),我只收到过一次社区发的物资,且数量和品质极其有限。难道,我们在的就不是一个上海吗?偌大的一个上海,就不可能参差吗?更可笑的是,他(她)让别人多传播正能量。他(她)自己从来连什么是正能量都没分清。但又很奇怪的是,他们看不到那些呼喊,却又可以精准地看到这些曝光事件、反映问题的“负能量”文章。这……难道又是一个悖论?继续阅读:上海不能再失去秩序了一个现象:上海查不到一例重症120为什么拒绝救人多好的上海人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6日
其他

一个现象:上海查不到一例重症

“上海有多少重症?”一位朋友问我。我愣住了。虽然人在上海,但一时还真答不上来。这些天来,虽然一直关注每日变化的疫情确诊和无症状数字,但是提到重症患者、危重病人,好像还真没印象。我不甘心,觉得关心疫情的好公民人设受到了挑战,便悄悄地去检索查证。我先是在百度搜索“上海
2022年4月4日
其他

上海不能再失去秩序了

今天在群里看到一组视频,心里很不是滋味。倒不是标榜我这个人多有同情心,而是指不定哪天,我也会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由于无法上传视频,只能给大家看截图:视频里能看到什么,就不用我多描述了。只是那携盖带被的场面,让我恍惚。从视频拍摄者的讲述来听,说的是“南汇方舱”“没人管,物资都靠自己抢,希望有人帮忙曝光……”口音也是上海本地口音。最后,拍摄视频的女生哭着说:她就抢到了这一箱水。我稍微用关键词检索了下,类似的爆料,似乎不是孤例:这是不是一个悖论:我们这边“较为健康”的人,严格保持两米线做核酸,且除了做核酸的这一个片刻,其他时间都保持着足不出户;那边“有感染”和“可能有感染”的人,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如同热闹的集市?难道那些本来就有一定风险的人,彼此这样亲密接触,相互感染、甚至聚集感染的风险不是更大吗?还是说,这些人反正都已经是阳性了,相互之间也就不存在谁传染谁的问题?再或者,这些人哪怕都是阳性,也是分感染轻重和时长不同的?如果是密接隔离点,显然是不可以这么随意接触的。比如我查到新华网的一篇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解读说,隔离期间应听从安排,不要擅自离开房间,如在走廊中散步等行为是绝对禁止的。还有,如果有的人是刚进来,有的人是即将出去,如果他们擦肩而过甚至亲密接触,算这么回事?这不,我刚看到,4月3日,上海媒体《新民晚报》还在报道:世博方舱首批患者今早光荣退“疫”。说的是,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首批出院患者于4月3日9:30正式出院。哪怕已经达到出院标准的人,不再担心被二次感染了,既然都安排了退“疫”的仪式感,“服疫”期间最起码的秩序感更要有的吧?视频里,那些哄抢物资的场景算怎么回事呢?毕竟,在央视的调查报道中,曾经的方舱是这样的:有人说,这是这群人没有素质的表现。我不这么认为。被置于那样一个环境,随时可能缺食缺水缺床被,是你,你不慌吗?别说这些被拉去集中隔离的,就是现在躺在自家阳台上晒太阳的上海人,前几天哪个不是疯狂在各大商超和电商平台“抢菜”?人们的慌来自哪里,懂的都懂。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抢的人,而是在于秩序性的丧失,以及对维持秩序负有责任的人。法律领域有句话,谁主张谁举证。这句话其实也可以扩张到很多领域,尤其是权力领域。你既然制定了、组织了集中隔离,就要对这项政策及其落实负责。上面的那些视频,还让我想起了前两天,也是有现场的人曝光,说自己是被突然封控在了七宝农贸市场人员,大家挤在一起打地铺,现场混乱不堪,毫无秩序。更重要的是,人群中包含阳性病例。也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阳性。4月2日,官方回应了这些爆料,表示目前市场内全部业主都已转运,阳性患者被送往医院,非阳性的市民也一并转入隔离酒店。所以,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不少的病例,他们原本可以一直“阴”的,但是由于分隔不及时、不科学,或者在封闭、转运、隔离的过程中保护不够到位,结果反而成了阳性?失序造成的恶果,是可以滚动循环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可收拾。上海被迫失去了活力,不能再失去秩序了。推荐关注备用号:继续阅读:120为什么拒绝救人骂张文宏,一次比一次气急败坏这不是正能量吧?多好的上海人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4月4日
其他

上海人,疼就喊

今天的朋友圈,已经使我不得不去关注一件具体的事情,那就是婴儿感染后被单独隔离。这件事情,不仅直接关乎那些亲情的、人伦的呼喊,还直接关乎当下最时髦的生育意愿话题。我所佩服的,是这一事件当中的女性。他们勇敢、坚强,也坦然展示着疼痛。《中国慈善家》杂志采访到的一位化名为赵倩的妈妈,当然也是一位女性。她们一家三口核酸检测都为阳性,属于确诊病例。丈夫被送到集中隔离点接受隔离治疗,她和两岁半的女儿留在上海同仁医院接受治疗。
2022年4月2日
其他

120为什么拒绝救人

今天看到了一段视频和些许图片文字,难以下咽。事情发生在上海浦东,已被证实。视频里,可以清晰听见那位呼嚎女士的喘息声。不知道这是不是病人的女儿,但是我能感受到,那声音里的焦急、气愤、难过、恐惧和哀求。是的,一种既气愤,但又不得不压抑的哀求,因为对方此时此刻就是掌握着你家人的生死。3月31日上午,针对网上反映的在航昌路376弄小区120急救医生未向求救患者施救的情况,浦东卫健委做了通报。通报里的文字和家属写的文字中,有一个很大的出入,或者说是没能讲清楚的地方。家属的文字中提到,“在我们和邻居协商后,邻居愿意把120让给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救护车依旧不同意提供救护和设备……”而通报里只是说,“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住户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务,且急症患者已上车,急救车已准备前往医院……”二者的信息对比没能重合,中间出现了一个断裂地带。从网友的留言来看,这些细节上的出入,也成了众矢之的。就好比一块玻璃上的裂缝,涌进了无数的风。通报虽然给了,处罚也有了,但是网友依然在追问,依然感到困惑不解。信任依然无法重新构建。另外,关于借AED,通报和视频中展现的情形,也有令人感受不一的地方。通报到里说,是“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同意出借”,但是我们又从视频里可以听出,副驾大白的讲述是,“我们下一个人也要用……”然后没等说完,女子就焦急地反问,“你们这不正好是去医院吗,医院里有多少台啊!”然后大白说,“医院里不给我们120的呀”,言外之意,我也不能决定轻易借给你,借给你后,我们车上的那份谁来补?可能没个定数。当然,我不认为车里的大白就是最终的致错者。女子问,“你们为什么有AED,不借给我们啊?”我清晰地看到,坐在副驾的大白有一阵犹豫,眼神左右飘忽。或许,他的内心也在犹豫挣扎吧,他也是忑忑不安的吧?那么,到底最终是什么让他毅然选择了拒绝呢?女子几乎用哭腔喊道,“你变通一下会死?”,为何依然激发不了他?是呀,明明已经说明了,病人呼吸都没了,不变通真的会死,但为什么对方还在坚信“不能变通”呢?到底是为什么?坦白讲,我不认为这个医生是多么坏的人,从他的眼神里也可以看出来。那么,他到底是在担心些什么呢?是害怕自己贸然出借车辆或除颤仪救人,会遭受批评甚至丢掉工作吗?但是为什么一个救人的选项,会让人挨批评、丢工作啊!这是否意味着,评判系统和决定机制有问题呢?变通,我还想说说“变通”。不只是上海,自疫情以来,这个词已经长久地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结。我们已经目睹了不少难以理解的事件,甚至是一种现象,乃至是一种可以预感的现象。这些事件是明显和我们日常的认知相违背的。我们觉得荒诞不经,但它一再发生。变通,是一种人性的能力,应该是与身俱来的。但是很多人,仿佛已经被取走了这一基因片段,完全像个机械一样在工作。我还看到一个事件,说是一个封控小区的男子,因为儿子在家摔倒了,呕吐,知道120不好叫,他情急之下就自己开车去往医院送。但是小区里的保安拦着不让送,他就大吼:你们执意拦我,我就开车冲出去,你们要是觉得我违法,可以朝我开枪!后来,保安和其他人员没再阻拦,男子终于把车开了出去。所幸,儿子只是被检测出来轻微脑震荡,没有出大事。这位救子心切的父亲后来怎么样,有没有受到处罚,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是我的家人遭遇紧急情况,我也可能义无反顾地冲出去。其实,这种“无法变通”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在疫情防控中诞生的,疫情防控只不过使其在短时间内较为集中的凸显出来罢了。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的,举一反百也没用。变通,意味着对既有命令和程序的挑战,意味着对一套叙事和逻辑的跳出。不要以为它很容易,很多身处其中的人都难以跳出来,“我们领导说了……”“我们单位规定……”“我也没办法……”你注意观察和聆听,这样的应答,或者说是本能反应,绝对有很多。可事实上,真的就没有其他的、更好的办法了吗?诡异的是,你每次从事后通报来看,又是可以有的。那些直接的拒绝者和阻拦者,自认为坚持了“无错模式”,可是到头来又是自己错了。呵,这就陷入了一个变通会死、不变通也会死的死循环。继续阅读:骂张文宏,一次比一次气急败坏这不是正能量吧?多好的上海人啊哦,原来是环球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骂张文宏,一次比一次气急败坏

看了一天,看不下去了。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一点理性的、人性的、直接的声音。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张文宏遭遇的第三波攻击了。第一次,是张文宏建议家长给孩子吃鸡蛋、喝牛奶,他认为这样营养好,不建议给孩子喝粥。攻击他的人,说他是崇洋媚外。第二次,是有人扒出来张文宏1998年的论文,挑“综述部分”里的毛病,想给他扣个抄袭的帽子。结果让很多学术界人士哭笑不得。后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也不得不出来回应,认定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符合当年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附录综述部分存在写作不规范;不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这一次,恕我直言,对于他们找的靶子,我真的没看太明白。但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一次比一次荒诞,一次比一次气急败坏。我试图在这些留言中,努力寻找他们的理由,或者准确地说是“借口”。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只是破口大骂和人身攻击,这很让我怀疑他们的来历和动机。比如,有一位说,“张文宏总是露脸,不骂他骂谁……”这话说得,露脸有原罪了?那电视主持人、播音员、演员、发言人……不得都被你喷死?因为疫情,所以我们需要医生发声,希望听到专业的声音,这有什么错吗?再退一步说,哪怕张文宏说得没这些喷子说得专业(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你用更专业的知识分析反驳啊,上来只会喷算什么本事呢?还有一些,说张文宏预测错了,“满嘴跑火车”。事实真的如此吗?张文宏到底哪些地方预测错了?我看到的是,早在今年1月,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张文宏就已经建议,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疫情暴增10倍如何应对的准备。更有意思的是,有人骂张文宏露脸太多,还有人骂张文宏“玩消失”……我建议分别持这两种理由的网友,你们打一架。谁赢了,谁就算获得了责骂张文宏的智商入门券。至于输的一方,可以“玩消失”了。我相信一个稍微健全点的正常人,都不会,也没必要担心谁露脸了、露了多少脸,这可是5G短视频+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在这种喊打喊杀的氛围下,没人愿意这么露脸发声了。当然,也有一些留言,表露了蛛丝马迹。比如我看到有人似乎是在骂这个,将其和张文宏联系起来:对此,我就问一句:如果是我们的连花清瘟出口外国,你们骂谁呢?另外,你们也太高看一个医生的影响力和决策力了。把一些现状和自己的不满都对准一个专家医生发泄,这是无知的表现,也是无能的表现。伴随着这些谩骂,还有人编造出了“张文宏离职”谣言,由头是看到了邬惊雷最近出现的“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组长”身份。但他们不会去花一分钟,稍微检索下,张文宏的组长身份是“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此组长非彼组长,一个侧重领导管理,一个侧重一线治疗,压根不是一回事。只能说,有些人不是看了,然后信了;而是心里盼着,然后就“看到了”。无非是自欺欺人罢了。前两轮,当张文宏遭遇攻击时,曾有人喊出“保卫张文宏”。但我想说的是,在一个朗朗乾坤,我们不需要保卫张文宏。我们要保卫的,是法律、正义、良知和常识。而该保护张文宏的,难道不也是法律、正义、良知和常识吗?继续阅读:这不是正能量吧?多好的上海人啊哦,原来是环球啊!疫情对人的驯化张文宏的论文与方方的别墅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这不是正能量吧?

我裂开了。今天看到这个视频,我竟然有种本能地回避。不知道是因为这样的场景太过稀罕,还是我已经对类似的场景见怪不怪,我有点不想去看。一开始,我也是不敢相信的。我宁愿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以前的视频。但是看到视频里的大白,又不得不承认,这应该就是疫情下的视频。然后,我又试图说服自己去相信,这或许只是拉着老人去看病。但是看着那排队的场景和大白桌子上的陈设,这场景又像极了做核酸。直到,我看到了当地官方媒体的报道,我只好信了。只是,一句“小小的身躯却撑起了爷爷奶奶的一片天”,让我很不舒服。后来我发现,不少媒体都用了这句话,一些媒体发布的视频里,还配了催泪动人的音乐。这……难道也是正能量?我们前不久,还在《疫情对人的驯化》一文中表达困惑:“是不是,从来不出门甚至身体状况压根就出不了门的瘫痪在床者,也是必须的?”没想到,应验来得这么快。我的脸被打肿了。一位网友一针见血:这瘫痪的老人,家里还没个劳动力,一般一年能出一次门么?是呀,本来就处于一个足不出户、感染风险极低的环境,这好不容易出趟远门,居然是为了做核酸?万一在做核酸的人群中感染了,这该有多讽刺啊?恕我直言,我不理解。我试着去寻找原因,稍微用关键词检索,便找到了太康县不少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表态和表述。比如,3月24日,太康县融媒体中心发布:太康有序推进乡镇全员核酸检测。我无法理解的是,全员,到底意味着多大的人群。但从字面看,瘫痪的老太太,又显然属于人民的一员。再如,周口市卫健委副主任杨超3月23日介绍,确保每天24小时内完成太康县约120万常驻人口核酸采样和结果检测,确保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那么,何为不漏一人呢?是当地只要还活着的人,都要做核酸吗?应检尽检前面,可不可以有个“确有身体等特殊情况的,可以不做”?但问题是,我们看到的到处都是“不漏一人”,而缺乏保留一定空间的冗余表述。结果就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场景。再退一步说,哪怕如此核酸是必要的,六岁儿童拉着瘫痪奶奶,这能算是正能量吗?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疑问: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孩子的父母去哪儿了?或者是两位老人的子女去哪了?是不是在外面务工?孩子是不是留守儿童?老人若是瘫痪在床,当地能不能提供上门核酸服务?我们的脑袋里,难道已经没有自然生成疑问的程序了吗?我们难道已经变成只会感动的机器了吗?拜托,6岁儿童的肩膀,撑不起两位老人的一片天,也不该由他来撑。我真的想劝劝,看到这样的场景,别再泪目了,你的眼泪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是反思,是改善,甚至是常识。请相信,常识的流失,远比病毒的流行可怕。继续阅读:多好的上海人啊哦,原来是环球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说不得,骂不得,呵如此核酸,令人心颤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多好的上海人啊

最近,一位叫周盛妮的护士走了。她出现在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发布《情况说明》中,也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被提及。3月23日,她在家中哮喘发作,用药后无法缓解(请注意这个细节);当天19时许,家属驾车送其就诊。然而,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急诊部因疫情防控需要,正暂时关闭,家属遂将病人送到仁济医院东院救治。23时许,周盛妮同志因抢救无效去世。上海市东方医院,就是她工作的地方。当自己突发哮喘,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吃药解决,然后实在不行,她想到了自己家的医院。她可能觉得,自己是这家医院的护士,是医院的一份子,这里的人都算是自己的家人。如果别的地方不能“通融”,那么这里就应该是最后可以“通融”的地方。但是没办法,这里的急诊关了,“进行环境采样和消毒”,她没有纠缠(至少通报里我们没看到),家属也相当配合,“遂将病人……”这是多好的上海人啊。通报里还说,“周盛妮同志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是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周盛妮同志的不幸去世,是我院的损失,我们对她的去世深感痛心,对她的亲属致以诚挚慰问!”她越是优秀,我们越是心痛。这两天,还看到一个就医求助的新闻。是一个男子为救他的好兄弟发的: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好兄弟”在留言区说,兄弟自己突发疾病,为了求一线生机扩散消息,在这个生死关头,还特意叮嘱他记得给街道的人头像打码。这是多好的上海人啊!他们是如此体面、讲究,在自己遭遇困难、身处险境的时候,还不忘照顾别人的隐私,他们努力地将因为自己而给疫情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如果不是突发疾病,如果不是真的想活下去,他们又怎么会对防疫的措施和规矩说些什么呢?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呢?他们无非是想看病罢了。这是一种正常人的需求,一种生命的本能,是已经在自我压抑的基础上不得不爆发的一种求生力量。对于这个消息,我努力求证,查到了这样的一条新闻:上海发布回应称,据嘉定区反馈,3月23日徐行患者按照相关流程已由属地转运车辆接到医院就医,目前已经完成此次治疗。都是嘉定区徐行镇,应该不是巧合。由此看来,这位兄弟应该是得救了,我们祝福他治疗顺利,早日康复。好人都要一生平安。我还看到微信群里,有人转发一篇“妈妈倾诉女儿肚子疼求医”的文章。说是文章,其实不像,里面充满了感叹号。算是这三个事件中,当事人或其家属朋友写出的文字中,我读到的语气最严厉的了。但这有何不可呢?她是一位妈妈呀!面临危险的是她年幼的女儿啊!搁我我也急。我甚至相信,如果是她自己肚子疼,她可能就忍了。甚至抱着能不麻烦就不麻烦、能不“添乱”就不“添乱”的心态,可能压根就不试图出门寻求就医,像周护士一样,先自行选择喝药。而从她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A医院让她去B医院,她就去了;B医院说需要核酸证明,她就老老实实去做了;做了核酸好不容易等到阴性结果后,医院说孩子发烧了不能进,她就只好打120……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你需要什么我就去努力提供什么,这是多好的上海人啊。这三个我目所能及,且都不止一次看到的求助事件,目前,周盛妮护士的遭遇是官方盖章的,徐行镇兄弟的遭遇也应是真实的,只有这位妈妈,我看到的只是个体的倾诉,当然好在她的女儿有惊无险。目前,我没看到有媒体对她的遭遇进行报道,采访当事人或其家属好友,也没看到官方的回应解释或辟谣(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并未找到)。面对这些明确涉事医院的信息,其实核查起来并不难。我们期待,她的诉求以及她的经历,也能得到一个及时的反馈,而不是等到周护士那种无力回天的悲剧酿成,才再被动地去回应。当然,如果第三个事件是谣言,纯粹是瞎编、添乱,那么也有必要澄清、查处吧?毕竟,若是故意造谣,也算摸黑了上海形象。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对于这些求助的市民,也该像寻找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好人一样,来一场“找到了!”比如前些天,上海媒体争相报道了一个案例,也是来自嘉定,标题叫《小区闭环管理,有人突发心脏疾病……》。开头便是一句“谢谢医生,没有你们及时治疗,后果无法想象。”说的是3月17日下午,被封控在家的孙先生突感胸闷不适,向居委会求助。“嘉定区中心医院院前评估工作群”接到孙先生的就诊单后,第一时间响应(原话),一场紧急救援开始了。先是远程会诊,然后派车接送,从孙先生进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孙先生闭塞血管,仅花了20分钟。看病当如孙先生!上海人常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座伟大的城市,当不辜负每一个市民,更何况是那么好的上海人。拥有这样的市民,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一种幸运。城市应该懂得感恩,积极配合,学会理解市民走投无路下的诉求。我这话说得,在理不?继续阅读:哦,原来是环球啊!疫情对人的驯化说不得,骂不得,呵嘲笑大厂裁员的人马云为何如此敏感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哦,原来是环球啊!

不看微博,你永远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千奇百怪的变化。比如昨天,我无意中打开微博,登时吓了一跳: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个名为#研究证实新冠病毒是美国公司制造#的热搜,排名第一,爆!居然证实了?天啊,这么大新闻,全球头条吧?不对,我的手机咋没弹窗呢?按捺住激动和气愤的心情,怀揣着种种疑问,我打开了这一词条,然后首先看到的是这条:咦,居然是一个地市级的日报?还是转发的?再认真一看,哦,原来是环球啊!接着再仔细一看,啊?原来是自媒体啊!最后再定睛一瞅,嗨,是韬闻啊……那一切都好解释了。这是一个三手,甚至四手的信息。我去看了下,外面那篇号称《每日邮报》的报道,并没有对这个所谓的研究盖棺定论。报道也强调,对于此事还有一些争议。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形成确凿的、一致的科学定论。这恐怕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主流媒体对此无动于衷的原因。另外,我还看到,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四川观察》已经开始辟谣。还有人指出,这篇文章已经是大半个月前的了,这时突然在国内火了。最初发布在daily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疫情对人的驯化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这两天和前几日比起来,温度一下子降了许多。直让人怀疑,地球的自传是不是搞反了?让人怀疑的东西,还有很多。躺在床上,刷着手机,一边诧异,一边感叹。这世间,是如此光怪陆离。疫情对人类最大的伤害,或许是智识的猛烈退化。它让很多人变得不再会思考,对常识性的错误不再敏感,而是一味地承受和认同。当有人指出这明显违反常识的时候,他竟跟你急起眼来。这两天看到了很多细碎的、零零散散的消息,我觉得它们才应该上热搜,但是并没有。热搜自有占据,那些底层的、个体的呼喊没有资格,它们只配藏在舆论的夹缝里,挤出一缕缕游丝。我看到,一个男子在嘶吼着他的小生意和房租,一个女子在为她病重的母亲哭泣,一个大男孩说他没有五险一金,扶着将掩的门。那撕裂的声带,让我辨听了好久。大意是:为什么饭店就能开,理发店不能开?我只剩一个店了,什么都没有,连五险一金都没有……我看到在某大城,一名男子端着红酒杯排队做核酸,被人拍下来发到了网上。这本是民间的自娱自乐,有媒体忍不住插一脚,来一个正能量版的“找到了!”,用以夸赞这座城市的优雅气质。但是,正常人明显看出了不对,戴着口罩做核酸,这酒要怎么喝?如果取下口罩喝红酒这会不会增加感染的几率?如果不喝,这么端着,酒暴露在空气下,是不是也有病毒光顾的可能?总之,这样的画面不值得宣传,不值得提倡,更不是什么正能量。有人说,网友们已经摸着石头过河了,但有些媒体还在浪打浪。是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应激反应,瞅啥都像正能量。我还刷到了沈阳某服装城的那个视频,门被强力推开了,人们鱼贯而出,不开心地叫嚷着。出于核实的目的,我去搜了搜,却看到了让我哭笑不得的一幕:弹出的第一条消息,是一个网友发的,姑且算自媒体吧,呈现的是一副混乱的破门场景。然后紧接着第二条消息,是当地官方媒体报道的,关键词是“平稳有序”。我一时竟不知该相信哪个。两种叙事,或许是两种人间真实?或许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局部?又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平行宇宙吧。就这个事情,我还看一则更有意思的留言:言外之意,哪怕媒体报道是假的,也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受众好,受众应该知足和感恩,而不是质疑这是假的。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觉悟啊!很多人对这场疫情影响的理解,认为主要是经济意义上,再具体一点,就是对企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其实远不止如此。它的影响浸入到了很多领域、很多维度。比如权力的、权利的,集体的、个体的,官方的、社会的,共同的、对立的,人格的、尊严的,肉体的、灵魂的,思维方式的、文明形式的、理念认知的、人生追求的,等等。我还看到,一个地方的工作人员,上门去给一位老太太做核酸。老太太大概有八十多岁的样子,坐在床上,床上放着两个擀面杖之类的棍棒,不让做核酸的人近身。这场面又在我的脑海里泛起了那个困惑:我真的不太理解有些地方喊出的“不漏一人”,这样的命令是如何贯彻到每一个人的?是不是,从来不出门甚至身体状况压根就出不了门的瘫痪在床者,也是必须的?是不是刚刚从妈妈的子宫分娩出的婴儿,家人压根就不想把他(她)带出门,也是必须的?那些本来就在医院里躺着的,插着管子的,心脏随时可能停止跳动的,是不是也是必须的?从科学和常识的角度讲,这真的必要吗?如果这些人是可以不做的,那么又为什么提出“不漏一人”的命令呢?这会不会让一线的执行者为难?这也是一个在我脑海里徘徊了很久的疑问。前段时间,“第一时间”的滥用遭到了政协委员的批评,“不漏一人”是不是也是一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话语?这些形式主义造成的困境,我们也已经看到很多了。笼统的、大而全的命令,机械的、只听命令的执行,常常引发匪夷所思的矛盾,以及让人难以理解的悲剧。当然,我的疑问可能毫无道理,这只是在我的内心自然而然生出的。我所感到幸运的是,我的大脑还有疑问的功能。疫情时期,也是人类一次全方位的驯化史。我们,都要努力活得像个人啊。我写完了,窗外的雨,还没有停。继续阅读:说不得,骂不得,呵嘲笑大厂裁员的人马云为何如此敏感泽连斯基的平行宇宙那挥舞的棍棒,极具张力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说不得,骂不得,呵

巩汉林可能也没有想到,当年在春晚演讽刺小品的他,有一天居然在互联网失去了吐槽男足的自由。春晚是个什么舞台,互联网又是个什么平台?傻傻分不清了。巩汉林大概犯了所有批评者都会犯的错:批男足前没有提前把文案给男足审一下。有些男足的态度,其实代表了现在的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他们代表了某种运行机制,代表了一种思考和处事的逻辑方式:我做得再不好,你也不能指责我,更不能骂我,我们只接受理性的批评。但我好像从来没见过,哪个男足球员出来说:你别夸了,我们其实踢得不好,建议你理性赞美。不仅足球,其他球怕是也没有。人们似乎觉得这种赞美是理所当然的,皆大欢喜的,但何以刻薄于批评呢?赞美的时候,倾尽阿谀之词,动辄泪目、破防;批评的时候,就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对等的舆论生态。我们哪怕再退一步去看,巩汉林的批评中,可有一句脏话吗?不仅没有,他甚至连足球队的名字都没点啊。原话是这样的,“某足球队,年收入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巩汉林完全可以说,我没说是国家队啊,某个国内的俱乐部球队不行吗?反倒是,冯潇霆自己对号入座了。这才算是一种自我羞辱吧?你看,批评的人都没好意思,或者说没敢直接点名,倒是被批评的人,一下子就跳出来,一蹦三丈高。这难道不是自己心虚吗?我感到可笑的是,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资格论:你有什么资格评论足球?你懂球吗?这意思是说,以后批评男足,还得持证上岗?还得先复习备战,考个四六级?类似的无脑反问,其实在很多议题,包括很多问题上,都有很多。比如,你说某个地方的防疫工作做得不对,不能把活人困在高速上,不能直接把人家的宠物乱棍打死,不能以防疫为由把急着看病的人拒之门外。也会有人跳出来说:你又不是某某地方的,你有什么资格说?你又没被封控,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我就是作为一个正常人,讲点常识,还要啥资格?你连乌克兰局势都能指点江山,我说说足球还不行吗?巩汉林无论是作为政协委员,还是作为普通球迷,或者就是一个电视机前的观众,他既然能看到比赛,就有诉说自己观感的权利。这不需要什么资格,更不需要什么出身。同理,一个纳税人、一个公民,天然也有批评一切公权行为的权利。至于到位不到位,理性不理性,有没有建设性,应该另说。另外,我感觉“理性骂”也是挺搞笑的。理性建议,大致还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说“理性地骂”,又有什么道理呢?我都忍不住骂你了,你还让我如何措辞优雅,彬彬有礼?人就是人,当他受到委屈、遭遇不忿,所付出的期待和现实差距过大时,必然是有情绪的,有情绪的指责,就不太可能完全理性。我们要承认并面对这种情绪的存在,它是不可消除的。但是总有人,试图消除这种情绪。说不得、骂不得的,又何止区区男足呢?继续阅读:嘲笑大厂裁员的人马云为何如此敏感泽连斯基的平行宇宙那挥舞的棍棒,极具张力铁笼女的同与不同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嘲笑大厂裁员的人

最近几天,朋友圈里、微信群里,以及和朋友的聊天中,都感受到了大厂裁员带来的唉声叹气。于是,去网上搜了搜,也看到了很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倾诉。但是有一点让我感觉很奇怪,也很膈应:居然有人在对大厂裁员幸灾乐祸。甚至,还有人抛出了阴谋论,说裁员的热搜是有人操作的,背后是一盘大棋,是某某势力暗中捣鬼、居心不良,破坏我大好局面……我无法理解这些人,就像我无法理解一片树叶嘲笑另一片被风吹落的树叶。类似的现象,其实还在很多事情上发生。比如,他们无法共情战火中的平民,觉得这就是你们惹怒强者的代价;他们无法共情那些感染病毒的人,在不搞清缘由的情况下就埋怨乃至网暴;他们无法共情疫情下的经营者,觉得做生意都有赔钱的,你选错了行业你活该;他们无法共情那些铁链下的人,觉得你是在诉说负面不够正能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4G5G高速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生活化APP应用产品的普及,按理说,社会应该说是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密了。但是我们又会发现,似乎并不完全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共情,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共情,在某些时候、某些群体之间还是很难。有些人好像真的活在一个个独立的隔间里,眼里只有自己世界里的悲欢离别、喜怒哀乐。这倒不是一种职业性的隔绝,而是精神上的封闭。不少人对大厂裁员的态度是,你再怎么惨,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看到之前比自己过得好的人突然不好了,便觉得自己过得好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的处境并没有丝毫的改善,他只是在与别人的对比中获得了一种自我优越和满足。但是他们看不到的是,现实世界越是紧密,别人的不幸影响到你的概率就越大。古老的寓言早有教诲:水中的鱼儿不要嘲笑失火城门上的蚂蚁。互联网企业过得不好,与之共生的很多上游、下游企业都不会好,甚至很多商户、个体户也不会好。裁员越多、越普遍,反映的就越是一种现象,一种气候,微小如你我,无法逃出一方天地,总要共此凉热的。我看到一位网友说,“股灾,大公司猛裁员,我也减奖金,油价这么高,小区大白天车都停满了。爱财人士不想沉浸宏大叙事也不禁要心慌慌,日子应该是更好的吧?恨一些战争,恨一些疫情,恨一些方向……”这位网友没被裁,但他明显感受到了秋风。还有一位网友,赋诗一首,甚是到位:本质上,无论是真正的大型工厂,还是互联网企业,不还是一样的吗?都只不过是一个个企业组织,一个个市场主体罢了。那些在流水线上的体力或技术工人,和在格子间里的所谓白领,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除了平均工资可能有差异,不都是该加班的时候要加班,还受气的时候要受气,甚至各有各的职业病吗?打工人就是打工人,如果再在内部自己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又仿佛是那句经典名言的模仿造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所以,请关心人,关心具体的人,关心你身边的人,关心那些你或许不认识,但与你有着相似命运和梦想的人。跨越了生存,我们都是生活的动物,人世间有一万种生活,但归根结底,是烟火连着烟火。当你嘲笑互联网大厂裁员,你在嘲笑什么呢?继续阅读:马云为何如此敏感泽连斯基的平行宇宙那挥舞的棍棒,极具张力铁笼女的同与不同当战争发生,你是谁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泽连斯基的平行宇宙

如果要在一个月前,你在大街上问一个中国人:请说出一位乌克兰人的名字?大部分人,包括我,估计都要沉默好久。我试着问自己,大概在大脑中搜索了30秒,才答上来一个:季莫申科。可是这大半个月,乌克兰突然成了我国网友最熟悉的国家。坦白讲,我是在这场冲突后,才真正认清泽连斯基那张脸,记准这个名字的。现在,我相信大部分网友,已经了解到这个人物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应该能进入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或政治教科书。一个喜剧演员,因为在电视剧中饰演“乌克兰总统”一角,便真的成了总统……你如果实在无法理解这种传奇性,你就想想沈腾开会时的样子。最近闲来无事,找来了泽连斯基饰演的《人民公仆》。我一看,这就是中国互联网最流行的爽文呀!剧中,瓦夏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他几乎具备当下社会对loser的所有定义。其一,没车。上班坐公交,哪怕是有幸坐上了轿车,也是习惯性地抓着吊环。其二,没房。三四十岁的人了,还啃老,和父母挤在一起住,每天还和外甥女抢卫生间。其三,老婆跟他离婚了,儿子归对方。其四,家人都看不起他。甚至在姐姐眼里,他就应该是一个去楼下把草莓搬上来的仆人。其五,没有任何银行存款。买一个微波炉(反正是个家用电器,具体是啥我记不清了)还需要去银行贷款,分期还款的那种。这简直满足了当下社会对一名当代D丝的所有标签印象。D丝一开始各种落魄,被周围的各种人各种看不起,然后一朝获得大机缘,惊天逆袭,一跃成为人中至尊……这,不是一毛一样吗?区别只在于,国内的爽文标明了是玄幻、修仙、武侠,而《人民公仆》是现实主义的喜剧。我看着看着,越来越觉得,这部剧穿帮太多了。先来跟没看过的读者说说,泽连斯基在剧中是如何当上总统的。泽连斯基在剧中的角色瓦夏,本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因为在和其他老师的时事辩论中,情绪激动,尖锐地批评了政府,还飙了很多脏话。然后这一幕正好被一位学生用手机拍了下来,传到了油管,火了,800万播放量。当时正值乌克兰大选,乌克兰人民一看,这哥们行啊。受够了寡头政客的乌克兰人民,就把瓦夏选上了总统,得票率超过了60%。现实中呢,因为这部剧火了,成了收视冠军,乌克兰人民在2019年,真的把这哥们选成了总统,得票率比剧中还大胆:超过70%。见过把现实变成艺术的,没见过把艺术变成现实的吧?不过,我实在无法接受,这剧情,bug也太多了吧?首先,现实中可能真的有学生,敢把老师们讨论时政的视频拍下来发到网上。这个视频也真的有可能火一把。注意,我说的是火一把。这个视频,不是很快就会被删掉吗?然后等待泽连斯基的是什么?迎接总统的车队?想多了吧,警车我倒是相信。这名传视频的学生,大概率会被批评教育,甚至劝退。至于视频中的主人公,不开除不足以平民愤,学校大概率还要发个通报批评。通报可能还不够,学校还要为自己没有尽到管理培训教师队伍的责任而道歉,然后表态举一反三,展开师风师德的整顿和教育。也或许,那份视频从一开始就无法上传,过不了审。毕竟,里面充满了泽连斯基口吐芬芳的愤世嫉俗,那些脏话难道不会被屏蔽掉吗?不会给青少年带来恶劣影响吗?至于后来,泽连斯基真的当选总统,以及最近一段时期发生的事情,我们大家一定都是在做梦。或者我们遇到了平行时空,两个宇宙交叉重叠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咄咄怪事。不是吗?醒醒!继续阅读:默默拉黑,也是一种社交体面速查“铁笼女”,另一种叙事战争一半在宣传,能让多少人亢奋是关键学习徐州好榜样一份流调,一部《活着》长按关注很高兴遇见你微信号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马云为何如此敏感

一早在朋友圈刷到这样一张图:然后,我又看到,有自称该副照片拍摄者的网友,发文辟谣,称图片中的马云头像只是雕塑课的处理残次品,且杭师大任何一个校区都没见过有马云的雕像,照片被盗用,并配上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博主还展示了照片的详细拍摄信息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拍摄者。他表示在杭师大雕塑系是允许有残次品出现的,是正常现象。当时拍照只是觉得好玩,也没有提到所谓的推倒雕像,只是调侃道“就是这样对待曾经的校友吗,没爱了是吗”,而且很多同学也拍了类似的照片。原图与文案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我所诧异的,一是,为什么人们会下意识地相信这第一张图?我的朋友圈,也有不少在转那个“杭州师范拆除了马云雕塑”的消息。人们之所以相信,其实是觉得这样的事情或行为,有着某种合理性,符合大众对环境气候的认知。马云近几年的身份从一个优秀企业家,甚至是偶像级企业家、励志企业家,急剧转变成了一个可恶的资本家,那些美谈消失不见,大都是各种指责、攻击乃至辱骂在呈现。我们此前便写过《批斗马云有内味了》,也遭到了不少网友的怒怼。二是,人们对马云的一举一动,怎么变得如此敏感?以前,马云是热搜榜的常客,无论是媒体还是民间,都特别喜欢提及这个名字。而这两年,取而代之的是,“时隔XX天,马云终于现身”“马云XX年首次现身”……马云不再说话,可他一现身便是新闻。这一次,甚至都算不上马云自己的举动。无非是一张没有来由的照片而已,人们便激动起来,转发开来,硬生生造了一个马云压根没有参与的“新闻”。与其说,是马云这个人物敏感,倒不如说是大众的神经过度敏感了。他们在这种氛围下,看谁可能都觉得无法善终,看哪家企业都觉得迟早要完,看任何事情都觉得充满不确定性。这,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安全感的消失。或者说,是一种确定感的消失。很多事情,没有十年前那么确定了,很多人,没有十年前那么确信了。人们变得杯弓蛇影,喜欢将事情往坏里想,甚至精神错乱,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一个人。然而,一个文明成熟的社会,评价一个人应该是有最起码的标准的,比如在法治社会,最起码的标准就是法律法规。那么,马云个人有什么明确的违法违规行为么?他是被拘留了通报了还是受到了其他处罚?我们好像并未看到。当然,也有人会引用罗翔的名言,说当一个人的处事标准就是不违法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个人渣。但是,马云又做了什么龌龊之事,或者在道德上有什么致命的亏欠吗?我能想到的,也就是“996是福报”这句名言了。我一直都是不支持996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完整、全面、客观地去看待马云。在我眼中,他依然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小贡献的企业家,一个值得写进中国互联网史乃至商业史的企业家。有一句古老的中国谶语:杀君马者道旁儿。作为曾经几乎一天一个热搜话题的网红企业家,现在几乎成为一个神秘隐士。杀马君者,道旁儿恐也有一份。继续阅读:那挥舞的棍棒,极具张力铁笼女的同与不同当战争发生,你是谁这仗怎么倒着打?俄乌冲突,你拉黑了吗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俄乌冲突,你拉黑了吗

俄乌冲突仿佛在中国开辟了第二战场,且人数是两国都不敢想象的。有人做了个估计,说抖音上的精俄志愿兵和精乌志愿兵的比例,大概是95:5;而在网易上,这个比例是反过来的。这看起来像个段子,但是却让人忍不住“会意”一笑。朋友圈,又开始了一场拉黑大战,这样的撕裂屡屡发生,但每个人的“好友”似乎都拉不完。很多时候,有些“好友”在这件事情上和你保持一致,但是在那件事情上又和你势不两立了。你们因合拍而遇,又因分歧扬镳。其实,默默拉黑也是一种体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社交礼仪。这就好比,我们一起出现在一场酒会,当我你的出现让我不舒服,或者我的出现让你不舒服时,我选择默默走开,而不是上去泼你一脸红酒,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社交修养吗?近两年,我很少在朋友圈拉黑人了(当然有些平台除外)。这倒不是因为朋友圈都是价值观一致的人了,而是我觉得他们虽然和我观点相反,但是不具有明显的危险性,留着也是一种对照和反思,不然你也容易陷入自己制造的价值观茧房。其实想想,如果你是一个挺乌派,你的父亲,或者你的其他亲人中,有可能是一个挺俄派,而且鉴于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信息接收和辨别能力等因素,这种概率还非常大。不仅是俄乌冲突,在很多热点事件上,恐怕都是。比如我的父亲,春节期间和我聊天,在“恶意返乡”的事情上,他是同情郸县的县长的。他说他看到新闻说,这个县长的话是被断章取义了(当时确实有个回应说断章取义,只不过他没搞清楚的是,“恶意返乡”恰恰是回应补充的内容,一开始被质疑的原话是“先隔离再拘留”)。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的父亲和你在俄乌冲突中的观点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你会怎么办?该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已经提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就是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已经把父母屏蔽了,根本不让对立发生。这不也是一种准“拉黑”吗?我越来越感觉到,其实有着战争思维的人有很多,其实很多时候和你观点相左的人,在生活中也不一定是特别坏的人。在很多国外的反战电影中,都有一开始对战争热情而偏执,最后痛苦或痛恨于战争的美少年。很多人都只不过是一位信息受害者罢了。据我的观察,其实很多小朋友对战争的想象是亢奋的,甚至向往的,尤其是男孩子。他们看过很多战争爽剧,听过很多英雄故事,如果再浸染一些集体情绪,你想让他们对战争没有一些离谱的想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反倒是那些真正有战争记忆的人,他们是不太想再次陷入战争的,因为他们真的痛过,知道战争的残酷无情,知道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后,是一种怎样的后悔和无力。有些人可能会反问,你多大,你就经历过战争?你有什么资格在这讨论战争!是的,你我也都没有杀过人,但不妨碍我们恐惧于杀人,谴责杀人。推荐关注备用号:继续阅读:当战争发生,你是谁这仗怎么倒着打?乌克兰,哈喇子与肾上腺读《徐州日报》心得小花梅们的真痛点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7日
其他

那挥舞的棍棒,极具张力

由于这段视频我无法在腾讯视频找到,就给大家看看截图。这是一段防疫工作人员殴打狗的视频,发生在最近。3月5日下午14时左右,@惠东发布
2022年3月7日
其他

铁笼女的同与不同

又一起疑似“铁链女”的案例。这并不在意料之外。3月1日零点,有自媒体发布了一段视频和文章,称陕西佳县一女子被锁在铁笼里,当成赚钱工具,疑似被虐待,悲惨遭遇堪比江苏丰县的“铁链女”,同时有网友反映该女子疑似2009年青海失踪的大学生。3月1日晚,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发布通告称,该局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另有网友称,1日当天,李某在直播时疑被相关人员带走,这一消息媒体在榆林市警方那里得到了证实。而同样是在3月的第一天,公安部决定,自3月1日起至12月31日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这个速度,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成语:事不过夜。从舆论泛起到调查组成立,这次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我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了解完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已经看到了官方声明介入的消息。这次,官方在通报中,甚至直接引用了自媒体“悲惨遭遇堪比江苏丰县的铁链女”的措辞,没有回避,或者修润一番。这种坦然,是一个月前的地方官方不敢奢望的,或者他们从未想过。他们也陷入一种困境:遇到这样的事情,到底该采取一种怎样的措施?或者说,该展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度?在此前,想必是没有确定性模板的,不然也不会从村到乡镇,再到丰县、徐州,都呈现出一种遮遮掩掩、磨磨叽叽的扭捏(江苏省级调查组一连用了七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他们也是等了好久,才喊出“人民至上”。这句话,本该一开始,在那个直播网友第一次将“铁链女”展现在公众面前时(当然也展现在官方面前),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但是他们没有,他们犹豫了,犹豫了很久。那么,为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现在我们看到,有了“铁链女”的前车之鉴,榆林对“铁笼女”的处理,有了一种下意识。因为刚刚他们看到了17名公职人员被处理,看到了威风如县委书记、县长也分别被撤职和免职。他们拿到了这一例证,拿到了一个模子,一柄尚方宝剑,才如此决然。这当中况味,太值得细品了。无论是犹豫还是决然,无论是畏惧还是勇敢,恐怕都不仅仅是汹涌的舆论给的。虽然“铁笼女”的事情还没有查实,但是这两件已经显现出某种共性:人群的麻木与习惯。这两位女子,都是通过短视频得以曝光,而且一开始都是主动的、坦然的、自以为啥事没有甚至还带些许正能量的讲述。他们都将“我有一个这样的‘老婆’”作为流量卖点,董某民甚至做起了“代言广告”。换句话说,他们对自己的“违法犯罪”没有一点点概念。或许,他们也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但他们又知道:那又如何呢?另外,我注意到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一个“近两年”的表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李某,一直在该账号上直播个人及家庭生活。我无法确定,那些自爆涉嫌拐卖、虐待的视频(已经清空),是录制在丰县铁链女之后,还是之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足够可怕的,暴露了难以想象的人性之恶。如果他是在最近才录制,那么作为一个玩短视频的网民,他没看到过引起轩然大波的铁链女事件吗?如果看到了,却依然为所欲为,甚至是故意炮制同类案博眼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如果他之前就录制了,那就很可能是真实故事(不太可能天才到提前写出挑战舆论爆点的剧本吧?),这当中的情节如果是真的,比之丰县的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谁知道刺眼的阳光下,又暗藏着多少让人吓得瞪大眼睛的不堪?爆料的网友称,李某透露他的“妻子”小雨是他“捡”来的,小雨为他生有一子一女,女儿生下后,被他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邻村;李某还展示过他的一辆带有铁笼子的三轮车,自称小雨不听话就将其关进去;小雨曾多次试图逃跑,李某采用特殊手段阻止……这些都是网友反映出的宝贵线索,媒体只是做了一种综述,已经让我们不忍联想。真相究竟如何,这次我们依然保持紧密的、动态的围观。围观,或许无法改变一种现状,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继续阅读:当战争发生,你是谁这仗怎么倒着打?乌克兰,哈喇子与肾上腺读《徐州日报》心得小花梅们的真痛点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2日
其他

当战争发生,你是谁

当男人吻别妻子当孩子向父亲张开双臂当人们紧紧相拥又很快分离当急促的汽笛盖过喃喃絮语……当战争发生,我的亲人,你是谁?当352名平民遇难至少14个儿童不再成长当1684人受伤,116名儿童流血当战士的灵柩在街头缓缓流淌……当战争发生,我的孩子,你是谁?当同胞被开枪追赶当子弹在头顶呼啸当女孩流下恐惧的眼泪当留学生在防空洞写下祈求……当战争发生,我的同胞,你是谁?当爆炸响彻耳边当家园燃起战火当超过50万难民涌进邻国当首都市民拿起枪,抛出燃烧瓶……当战争发生,我的邻居,你是谁?当禁止向境外汇出外币当外汇收入80%被强制结汇当股票不得回购当利率提高到20%……当战争发生,我的老板,你是谁?当房屋被炸毁当超市、药店关闭当一菜难求,物价飞涨当有病无医,当有职无工……当战争发生,我的打工人,你是谁?当战争发生这一切都是合理的这一切都是正常的这一切都是必要的……我的朋友,你是谁?我的朋友你不是坐在办公室签字下令的总统你不是坐在司令部里看地图的指挥你不是谈判桌上的西装领带……当战争发生,我的朋友,你是谁?你是那天上飞翔的小鸟可是有子弹从翅膀掠过你是那花朵上停留的蝴蝶可是残茎下是冒烟的泥坑你是那水中游泳的鱼儿可是炮弹掀起了飞舞的波涛……当战争发生,人就成了动物可怜的,可怕的,可恶的,可悲的当战争发生,求生和欲望就是本能流浪的,饥饿的,流血的,嗜血的……当战争发生,无数的人们,你是谁?继续阅读:这仗怎么倒着打?乌克兰,哈喇子与肾上腺读《徐州日报》心得小花梅们的真痛点未来战争真会进入“刺客时代”吗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3月1日
其他

这仗怎么倒着打?

谈一个围观俄乌战的体会,不知道你有没有:报道和信息像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说反转就反转。有那么几个时刻,我甚至觉得,这几天地球是不是倒着转的,我们是倒着过的?难道有人使用了时光武器,可以让时间倒流?一开始,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重大消息,一是说乌克兰国民卫队司令部被摧毁;二是说乌克兰海军空军被摧毁,丧失战斗力。很多人也据此得出结论:战争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这场“闪电战”,说现代战争究竟有多可怕,一眨眼的功夫,一个中等国家就败了,还要引为经典战例。还有个段子说,这仗打得比做核酸还快:核酸结果还没出来,这仗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又发现,48小时都过去了,核酸报告都要失效了,这阵地还没拿下来?这两天,我又分明看到,乌的指挥体系貌似还好好的,战斗机依然在战斗,甚至俄方自己都在称,乌方海军在如何行动云云。嗯?乌克兰海军不是已经被摧毁了吗?还能展开蜂群战术?从“俄方完胜”,演变到了一种焦灼状态。我觉得我不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而是越来越懂了。比如,我开始试着去思考,“司令部被摧毁”的时候,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都以为像下象棋或者打游戏一样,把对方的塔推了就完事了。但问题是,对方的帅帐里到底有没有人?是打了个空壳子还是把总部将帅一锅端了?俄方为什么没有公布干掉的乌方将领?好像没有媒体去追究这些,一些网友也不在乎这些,大家都报道自己想报道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嗨自己的。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战场瞬息万变。21世纪20年代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信息战,我说的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舆论层面的。很多信息,甚至是高层官方正式公告的信息,一是为了迷惑对方,二是占据道德高地。都捡对自己有利的说,都捡对自己有利的编。有一个大反转,发生在蛇岛。先是乌克兰方面说,13名边防军人拒绝投降全体阵亡,追授他们“乌克兰英雄”称号,我一度听到了“士兵就义前大骂敌军”的音频;但随后俄方又称,岛上82名乌军官兵向俄军投降,我还一度看到了“俘虏排队领物资”的视频。真真假假,他们无需对围观者负责,甚至都不用对民众负责。所以,不要迷信那些官方发布,无论抬头有多大。还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地时间25日,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汉娜·马里亚尔在其社交媒体表示,俄罗斯军人截获了两辆乌克兰军方汽车,俄军士兵改穿乌方军服并驾驶车辆高速向基辅市区行进。这么隐秘的事情,甚至都可以说是军事机密,但是也很快被播报出来,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在以往的战争中,是无法想象的。你说,接下来佯装的俄军,要怎么办?很可能随即改变了进攻策略。你会发现,我们不仅通过网络直接围观了战争,甚至还间接参与了战争。当然,很多网民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是信息战的一种工具。所以,我渐渐醒悟,看到信源是俄方开头或者乌方开头新消息,我都会本能地后退一步:先别信,鬼知道这背后是不是“战争”的一部分。其实想想,类似的手段,在我国古代战争中被运用地太多了。比如最典型的,两军对垒久攻不下,一般聪明的一方会去对方阵营散布谣言,说你们的大帅要造反啦,已经和我们将军密谋好啦。然后谣言传到宫廷,糊涂一点的皇帝就好比一些亢奋的网友,立马就信了,把大帅召回来一刀砍了。当然,哪怕皇帝后来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不会认错,而是通过官方正式的、非正式的方式认定:大帅就是谋逆。说你有,你必须有。想起《扬名立万》里最后出场的黑衣人头头,余皑磊饰演的,说了一句无比嚣张的话,大意是:“(要啥真相和正义)来,我给你编一个故事。”是呀,战争结束后,只需要一个故事,就可收场。只是那些逝去的生命,被匆匆埋葬。继续阅读:乌克兰,哈喇子与肾上腺老同志,咱要点脸行吗读《徐州日报》心得小花梅们的真痛点丰县50问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乌克兰,哈喇子与肾上腺

一个热点,迅速降温了另一个热点。铺天盖地,都是打仗的消息了。而最近的这两个热点,在人性幽暗的深处,有着某种相通。在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新闻和信息里,我看到的两个词,特别突出:谣言与狂欢。据澎湃明查栏目梳理报道,网传“俄军低空飞过基辅上空”视频实为2020年莫斯科胜利日阅兵彩排演练视频,摄于2020年5月4日;网传“俄军在2月24日轰炸乌克兰东南部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的视频,在1月29日已经出现,显示的是
2022年2月25日
其他

老同志,咱要点脸行吗

一早读到一篇关于丰县的奇文,哭笑不得。这篇文章发自中国农网,署名作者孙鲁威,据说是《农民日报》原编委、高级记者,《中国农网》观察员、“威”观察专栏影响力专家。这篇文章开头就是一句神一般的逻辑:“作为一个三农央媒的记者,我对江苏丰县十分熟悉。我并没有去过丰县,但是丰县的农业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十分熟悉,并未去过,这转折,服。当然,这只是小菜,这篇文章中,最扎眼的一句,是这样说的:难道不正是这种“集体沉默”(主流媒体的)形成的态度等来了事件出现新的转机?好一个集体沉默等来了转机!看来,这位原编委似乎已经老得忘了,媒体的责任到底是什么?也或许,他从来没有明白过,没有践行过。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宣传。宣传仅仅是媒体职能的一个方面。咱暂且不谈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一个普通网友,你问他,提到媒体你会想到什么人?他也能脱口而出:记者、编辑、主持人。你再问他,提起记者你会想到什么?他也能答上来:采访、调查、报道。如果是再有点媒体常识的人,估计还能说出来:现场、当事人、走访、核实、有关部门……而绝不是沉默、等待。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切,一个大报的原编委,他不知道,或是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如果一个医生,只会对患者做心理安慰,只会对患者说:你要相信医院、相信医生,我们的医院是全世界最好的医院,我们的医生是医术最高超的医生!你的病不是什么大病,一定会好起来的。但他却没有任何治疗的动作,你觉得,这样的医生,是合格的医生吗?再或者,当患者前去医院治疗的时候,医院上上下下集体保持沉默。患者望闻问切,医生一言不发,你觉得患者怎么想?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主流医院”的形象?然后,好不容易上面派了医疗专家组,来给这个患者看病,结果医院开始说:你看,就是我们的集体沉默,等来了专家组,让患者的病情迎来了新的转机!啊,这……我从未见过如此强词夺理之人!苍天啊,请给我讲讲道理!救救人,救救人性,救救常识。你本可以继续沉默,然后换个岁月静好。你偏要跳出来挑战常识、公理和逻辑?不带这样膈应人的。而我所惊诧的是,有人敢理直气壮地写出来,也敢堂而皇之地登出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道理都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他们做了,是对的,他们不做,也是对的。他们做了本不该做的,是对的,自我感觉光荣的;他们做了该做而不做的,还是对的,自我感觉骄傲的。横竖好人都是他们做了。以下为孙鲁威原文完整截图:继续阅读:读《徐州日报》心得小花梅们的真痛点丰县50问对“恶意返乡”的一些困惑和探讨流调里读懂中国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读《徐州日报》心得

沐浴焚香,打开《徐州日报》,我展开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学习。2月8日这一天,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徐州在树形象、正风气、聚人心,提到了“作风效能”,落脚点是营商环境。其中提到,要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实践,广泛宣传大兴“五种风气”创造的发展新业绩,树立“人人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小花梅们的真痛点

那件事,第四份通报出来了。在微博,仅一个小时,就有高达8万+转发,100万+的点赞和数万条留言。数字的背后,是滔滔民意,是良知人性不可欺。但我还是想谈一谈,小花梅事件背后真正的痛点。它并不是表面看来的小花梅的遭遇,而是小花梅为何沦落到此种境遇。坦白讲,如果不是网络舆论,我们能看到刑拘三人的结果吗?事实上,我们在看到这第四份通报的时候,已经看过三份通报了。它们跨越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且第一份白纸黑字写着:不存在拐卖。网络舆论看似松散、随意、独立,但是有些时候,它也是严肃的。它让那些平日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被围观的角落里的、知情者熟视无睹的违法犯罪,突然严肃起来。这种严肃,就好比赵高在指鹿为马的时候,被直播了,且大秦百姓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免费的5GWiFi。赵高说:这是马!大臣们、侍卫们、太监们、宫女们都跟着说是马;但手机那边的普通老百姓笑了:你这糟老头子坏得很,那明明是鹿,非说是马,是脑子被马踢了吗?所以,违法犯罪不可怕,可怕的是违法犯罪可以在一个村子,甚至在更大的集体里存在多年,知晓的人们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或者觉得有什么问题但高高挂起。就拿董某来说,这几十年来,他真的意识到自己违法犯罪了吗?他不但没有,即使在被网络曝光后,他还笑呵呵在镜头前蹭热点,还想着做大做强流量,甚至已然做起了“广告代言”……这,仅仅是董某一个人的无耻和讽刺吗?普通人的麻木其实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些当职者也选择了冷漠和麻木,选择了接受和默认,甚至有的还在客观上起到了盖章、办手续,将其伪装合法化的背书作用。一切的变化,不过是人们诧异于女人脖子上的铁链与锁,不过是人们在这个恐生时代对八个孩子的不可思议。再说残忍一点,不过是智能手机和短视频,让人们直观地目睹了世界的参差和残酷。这个事件里没有功臣,只有数不清的罪恶,只有姗姗来迟的正义,磕磕绊绊的真相,和不知道会不会迎来的举一反三和无尽反思。事实上,小花梅之后,一些网友也陆续爆出一些相似的事情来。只不过,已经咽过一遍悲剧、喉咙肿痛的网民们,再难聚起足够声势和压力。所以,我还是想问一句:小花梅真的得救了吗?她只不过陷入了另一种被动的叙事里罢了。而更多的小花梅,她们被拐卖后,环绕在她耳边的依然是:你接受这个既定事实吧。继续阅读:丰县50问武汉站便捷换乘恢复了对“恶意返乡”的一些困惑和探讨流调里读懂中国拿层层加码没办法吧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丰县50问

1月30日深夜,丰县第二次通报,称杨某侠(此姓名为董某民所取)于1998年6月,在欢口镇与山东鱼台县交界处流浪乞讨时,被董某民的父亲董某更(已故)收留,此后就与董某民生活在一起。
2022年2月8日
其他

武汉站便捷换乘恢复了

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武汉站便捷换乘通道恢复了!已经订了票,还在返乡中的乘客,大可不必担忧自己预备的换乘时间不足了。昨天,我写了《武汉站,别折腾行吗》一文,引发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下面给大家交流下,为何删除了这篇文章,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昨天晚上,曾经给我做过运营的一位朋友,辗转告诉我,武汉有关方面关注到了这篇文章,找到了他,说明了一些情况,表达了希望删除这篇文章的想法,但最初并未提及换乘通道恢复与否。在随后的沟通中,有关方面联系到了武汉站。对方解释称,是2021年8月,因为荆州火车站淮安旅行团发生疫情后,他们按照省疫情防控要求,武汉铁路局关闭了火车站内中转换乘通道,此后未恢复。他们表示,注意到这次舆情反馈后,武汉铁路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对此情况进行研究,于1月29日已经开启武汉站内换乘通道。我朋友询问其是否发了相关的通知或公告,对方再三保证,绝对已经恢复了换乘通道。随后,自称武汉站的工作人员也联系到了我朋友,向我转达了歉意,并承诺已经整改,立即恢复了便捷通道,旅客只需要验码测温即可。写下这篇文章,我也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个消息。看到前面那篇文章,此时又有出行需求的读者,大可以正常换乘,不必再出站、进站。另外,我在武汉站也定了返程的火车票,也可以顺便体验一把恢复后的武汉站便捷换乘。这次,我预留了足足一个小时的时间,无论是站内换乘还是出站换乘,我想都不会再误车了。大家如果也经过武汉站,也可以一起监督(体验)下。如果有什么反馈,可以在后台给我留言(本号无留言功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需要不同的视角汇聚到一起。在任何服务工作中,服务对象的视角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那一个。如果乘客们普遍觉得不便,或者普遍不知道为什么、难以理解,那么就要试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这次,武汉有关方面从注意到网络舆情信息,到找人与我沟通协调,回应已经整改,是在一天内完成的。这个效率不能说不高。不过想想,春运已经进行好些天了,离过年也只剩下两天了,其实早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凡是预则“誉”,不预则“毁”。这个经验教训,还是要攒下的。以后,我还会经常经过武汉站,希望它越来越好。最后,祝大家返乡顺利,新年快乐!继续阅读:对“恶意返乡”的一些困惑和探讨流调里读懂中国拿层层加码没办法吧哀吾民生之多艰上海病例,十七八岁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1月30日
其他

对“恶意返乡”的一些困惑和探讨

“恶意返乡”火了。上一次“恶意”家族这么火,我记得还是“恶意讨薪”。1月20日,一段关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董鸿在会上说:“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针对此事,董鸿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上述视频经过剪辑,不真实,剪辑掉了“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等内容。这不回应还好,补充了“恶意返乡”的说辞,更加在网上炸开了锅。有网友调侃,这是“恶意返乡,善意拘留”。还有网友总结四大件:蓄谋回家,恶意返乡,结伙乘车,过年未遂。与此同时,网友也翻出了当地媒体报道的一个拘留案例:郸城县汲冢镇王管村村民刘某某,在明知疫情防控返郸需要报备政策情况下,于2022年1月5日从上海市静安区返回郸城县汲冢镇王管村家中,截止1月17日,刘某某未进行过核酸检测,且未向村干部报备行程及身体健康状态。警方依法对刘某某采取行政拘留措施(先隔离后拘留)。有些人乍一看,觉得这个拘留似乎没问题,但是在没有具体细节和明确防疫规定的情况下,这里还是让人有一些困惑的:一个是在空间上,静安区绝不等同于中风险地区,事实上只有那家奶茶店是中风险地区。如果这位男子没有去过那家奶茶店,怎么可以说他是从中风险地区来的呢?这不是连大前提都错了吗?一个官方文件,不能如此模糊和笼统。另一个是时间上的。这位郸城的男子,是1月5日就离开上海了,而上海是在1月13日晚上开新闻发布会,将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门店列为中风险地区的。这也就是说,他在13日之前,应该是没有义务报备啥的(不可能未卜先知啊)。而那位留学归来人员,也是1月5号到过奶茶店(有说是下午),那么问题来了,这位郸城男子和这位留学人员有时空交集吗?如果是前脚走后脚到,病毒也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吧?所以,单纯地从这份拘留通报来看,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我们看不出到底这位男子,是不是法定的必须报备自己出行信息的人员。而且,哪怕法定这个男子必须报备,他的报备时间其实只有13晚到17日之间,前提还是他看到了静安区有中风险地区的新闻,并且精准的注意到了“1月5日”这个关键信息,然后熟悉相关防疫政策和法律法规,再判断出自己是需要报备的人员。比如,我知晓返乡报备,是到1月19日,才看到河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说,春节期间河南省返乡人员需提前3天向返回地社区(村)登记报备,到达目的地后,第一时间在居住地登记报备。那么,郸城或者周口,是1月5日就形成这种成文规定了吗?还是说,看到1月13日上海的发布会,及时通知返乡人员要报备了?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流调里读懂中国

一份流调,一部《活着》。又有一份流调刷屏了:14天无休辗转23个地方打工。1月18日,朝阳区新增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该人现住朝阳区平房乡石各庄村,主要从事装修材料搬运工作。官方公布了他的行程轨迹:一个单是工作时间就可以让人心悸的打工人。更不用说,他的工作地点之多,之奔波,让人震惊,也让人叹服。如果单纯的是个上夜班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触动的地方。毕竟很多工作岗位都需要值夜班,上夜班的中国人少说也上亿吧。但是细看这位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简单的夜班。他是一个城市夜行者,是流动的零工人,他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深夜和凌晨,但是白天的下午,甚至上午,他也会出来工作。我想,那是因为有活。有活,就是他的好消息,不分时间。比如1月10日这一天,他零点开始在胡大簋街三店工作;凌晨两点到达胡大簋街二店工作;凌晨三点到达建国门壹中心1座工作,凌晨四点到达通州区盛园宾馆附近的管头工业区工作。当你以为,这应该是当天最后一个工作的时候,他早上9点又出现在顺义区丽宫别墅工作,至于什么时候下的班,流调里并未呈现。他这一天的上班路,先是从住的朝阳区平房乡石各庄村到簋街,开车20公里左右;然后从簋街到建国门壹中心,开车6.5公里左右;然后再到通州区盛园宾馆附近,开车30公里左右;然后再从通州去顺义丽宫别墅,开车7公里左右。一天奔波百余里,我们不知道他有着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开车还是摩的?流调至1月17日和18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他是坐地铁。但是我们又都知道,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又是没有地铁的。他大概率是靠摩的吧,在凛冽的冬夜,飞驰在人流稀少的北京的街。他的工作时间毫无规律可言,可能在今天上午睡觉之前,都不知道下午自己要去哪里工作。但这就是他的人生,充满不确定性,一如突然袭来的确诊消息。有位网友说,他却怎么也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得到了休息。是呀,他终于要休息了,要集中隔离,这个年,他不可能再回威海过了。看完这份流调,我沉默了很久。我有的不是感动,而是悲悯。今天,我们目睹这样的小人物刷屏,可是他真的很特殊吗?他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他可能就是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可能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人。他偶然被病毒选中,然后他的日常生活被白描,集中放到我们眼前,我们便感觉像是一个海,倒扣下来,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当他的生活被分解,和我们只有一刻的交集,就像在簋街吃夜宵的食客、在中关村购物中心的消费者、在顺义别墅里的主人,如果不是聊天,谁又知道他的生活,是怎样一个沉重的故事?恐怕他自己,在忙碌的日夜里,都不易察觉吧。这让我想起,上个月,有一次在杭州打车,晚上十点许,开出租的是一个阿姨。由于路程有点长,和阿姨聊起了天。我问阿姨,跑到几点呀?阿姨说,七八点。我心里一惊,因为哪怕从此时此刻算起,她也要开十个小时。结果还没等我震惊完,阿姨补充说,她七点就出车了。这意味着,她每天开车的时间是12个小时。她说,车是她自己的,已经开了很多年了,所以我也就没问疲劳驾驶的问题。阿姨是四川人,在杭州已经打拼很多年了。有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在成都工作,一个还在身边上学。她每天开车到早晨七八点,给孩子做好饭,然后吃完饭睡觉。一般睡到下午四五点,然后再起来做饭,吃完饭收拾下,就可以再出车了。听完她的故事,我的思绪游离了很久。我试图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家庭的模样,是那样的忙碌。她一边开车,一边在和家人语音聊天。我一开始还挺介意这个,毕竟这会让司机分神。但是听完她的故事,我突然明白,她或许也只有在这个时间,才有合适的时间和家人聊聊天。再晚一点,是个正常生活的人,都该睡觉了。而白天,是她的休息时间。关于流调的人间真实,我们此前还写过《总有一个确诊让你泪流满面》《有一种眼泪叫北京流调》《上海病例,十七八岁》,其中就有北京的。类似的故事,相似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便是我们的国民。他们从来和伟大不沾边,没有人把他们高高捧起,没有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他们,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模样和年纪。但毫无疑问,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缔造者,是用自己的双手撑起生活,并汇聚成GDP的人。最真实的流调里,藏着最细腻的中国,最敏感的人间。继续阅读:拿层层加码没办法吧哀吾民生之多艰上海病例,十七八岁开始往孕妇身上泼脏水了志愿者都执法了?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拿层层加码没办法吧

层层加码的故事,在返乡大军身上陆续上演。昨天,看到广西的一些网友在微博吐槽,老家为了恶心他们不要回来,还特意制作了宣传视频。有网友贴出的这两张海报,吓我一跳:“特别提示”上写着:低风险地区随时可能升为中高风险地区,如果您于2022年1月17日后,还执意从区外返乡,那么贴春联将变成贴封条,压岁钱将变成隔离费、年夜饭将变成14天盒饭,春节年味将变成消毒液味。还煞有介事地帮老乡们算了一笔账:返乡隔离费大约要4060元。我虽不懂,但大受震撼。这些网友发布的截图,带有广西上林县融媒体中心、武宣县融媒体中心的字样。说实话,我期待他们的辟谣,希望这是网友的恶搞。今天我又看到,凤凰“观象台”报道了几个哈尔滨人回家的故事。其中一个叫栾添,还在打着哈尔滨的“12345”市长投诉热线。尽管他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龙江健康码”绿码,但仍被“劝离”哈尔滨——否则就要在当地强制隔离。为此,他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在当地要完成的工作,提前返京。还有一位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宋峰,1月18日当天和前一天分别做了两次核酸检测,但18日当晚到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后,因出发地为北京朝阳,所以不能自己乘坐大巴或出租车,需要由机场车辆统一将他送到社区,不过需要由社区先出具非密接证明。但折腾人的情况出现了:社区出具的非密接证明没有公章,机场的工作人员称必须要带公章。纠缠到深夜,机场工作人员终于允许宋峰离开机场回社区——但宋峰尴尬发现,他被落在机场了,前往市区的机场专用防疫车辆已经出发……在这条新闻下,不少网友的留言,更是一言难尽:又好笑,又好哭。故事太多,春节档不够用了。在要么隔离、要么滚蛋的选项中,我不知道是该犹豫还是决然而去,身后的那个家乡,真的是相亲相爱的家乡吗?有网友说,“平时没见你给家乡做贡献,关键时刻又来添乱……”看到没,你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向往,对家乡的流连,一旦加上一个条件,用意就完全可以调转,成为“添乱”,哪怕你手持绿码和核酸。其实,写这篇的文章的时候,我想写下一个标题,叫做“对层层加码要层层问责”。但立马有另一个我告诉我,他们之所以搞层层加码,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怕被层层问责?无解。而且,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或哭笑不得、或悲怆迷惘的自述故事,我好像没看到,哪个地方的哪些人,因为搞了层层加码而受到处罚。那些求助和倾诉,只是停留在舆论的夹缝里、细碎的网络留言里,一年又一年地消散。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国家层面三令五申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层层加码;但是另一方面,层层加码的故事一再上演,让你眼花缭乱。上个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元旦和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1月初,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发布《关于全力做好2022年春运工作的意见》,强调科学精准做好分区分类出行管理,坚决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落实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鼓励各地区推广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1月12日,央视网发文:执行就地过年政策要层层压实,但不能层层加码。1月17日,参与开发行程码的中国信通院提醒:不建议对带星号的行程卡用户直接采取隔离措施。……只是,这些可以做尚方宝剑吗?在基层真的有效吗?面对家乡的防疫工作人员层层加码的要求,我可以拒绝吗?当被强制的时候,我可以反抗吗?如果因为反抗出现问题,谁负责呢?我看到的一个现实场景是,有一个想回家的男孩,只能坐在机场里无助地哭。层层加码的每一把刀,落到返乡人头上,都会砍出一道天堑。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首春晚歌曲,只是再听已无曲中意,连词儿似乎都变了模样:我的老家
2022年1月19日
其他

哀吾民生之多艰

我原以为,作为一个有着监督和批判视角的社会观察者,这些年来我比常人见过了更多灰暗和不堪。但是当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还是久久蹙眉,想说些什么,千言万语到嘴边,又化为一声叹息。新闻说的是,甘肃省永登县民政局低保办原主任赵永琏的贪腐故事。她把扶贫做成了生意,做成了自己收入颇丰的副业,做成了和自己岗位职责截然相反的罪行。她为居民申请大病救助款,7.3万元中却有4.5万元落入自己口袋;在“一对一帮扶”中,她说是为自己的帮扶对象申请养殖扶贫资金,向其索要4万元“打点费”后直接失联;她谎称能办廉租房,骗取居民四处借来的钱后,也没了下文……注意,她还不仅仅是骗取扶贫款,而是直接骗贫困户的钱!身为低保办主任,不但没把贫困户当作扶贫对象,反而当作了诈骗对象,这不得又让人想起那首《醉太平》: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连困难群众的救命钱都骗,亏赵主任下手!人心都是肉长的。但有的人,心是在腐肉上长的。被赵永琏雁过拔毛4.5万元的汪子强,女儿身患骨癌,先后住院17次,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了债,急需用钱,但赵永琏就是能下得了手。视频中,我看到被骗了4.3万元的贫困户杨小玲,穿着格子衫,戴着蓝色的厚手套搬木材,一股悲怆就涌上了心头。我决定还是要写些什么的。这些人丧失的,仅仅是理想、原则、规矩吗?不,还有人性。贫困户的希望钱、救命钱,居然也敢拿,居然可以在麻将桌上肆意挥霍,小小的权力和大大的欲望,已经腐蚀掉人性。当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用得多了,我们就应该反思,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敢”。这条新闻出自16日晚播出的,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蝇》。无独有偶,节目还讲述江苏省仪征市纪委监委查处了一系列国有基层粮站案件,仪征15个基层粮站中有14名站长被查处。他们利用“升溢粮”、“等级粮”、“转圈粮”等手段进行腐败,侵害农民利益。相比那些大老虎,我其实更关注这些小苍蝇。这些苍蝇,往往处于基层的管理岗位,直接和民众打交道,他们的一善一恶,直接对应着民众的幸福指数和痛苦指数。他们早已经不是基层民众的公仆,而是行走在城乡间的骷髅。他们不是在反哺农村,而是在继续压榨农民,以满足自己面向都市的糜烂欲望。他们利用的,仅仅是农民缺乏知识、不懂政策的信息差吗?他们利用的,其实还是权力监督的漏洞。一个正常的社会,不仅应该关注一个人渣是如何利用权力的,更应该关注她是如何获得权力的;我们最怕的也不是人渣有权力,而是在他们使用权力时,我们能不能有效地监督。人性的丧失,从来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人性,是需要制度来束缚的。指望他们在花这些钱的时候,闻一闻血与汗的味道,不现实,也很天真。他们的后悔,从来只在事发后,不是吗?继续阅读:上海病例,十七八岁开始往孕妇身上泼脏水了志愿者都执法了?西安的,就是中国的总有一个确诊让你泪流满面观人随笔读书写字
202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