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9月19日上午9:30,“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生态与精神指向”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顺利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老师主持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议。与会嘉宾名单理论家: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李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主编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邓锋,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艺术家:“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部分特邀艺术家及部分入选作品作者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们围绕中国工笔画的当代创作与未来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认为,工笔精神就是工笔画的精神指向,而这种精神并不局限于工笔画的语言或样式,而是可以上升为生活的姿态或一种文化态度。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向前发展的时代,工笔画给我们提供了慢下来面对自我、思考与世界关系的可能性和姿态。工笔还给我们提供了用“细”来表述对象的方向,无论是对物细致的观察,还是创作过程当中每一个细致入微的表现,以及最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所有细节,经得起推敲和品味,就都是一种细的呈现,而这种细在我们当今粗糙的社会生活状况下也是一种精神价值。他同时提出了当今工笔画内部生存状态的三个发展方向,一是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发现当代仍能被重新利用、生发新的创作意态的语言方向。二是直面现实,在现实环境中发现表述的对象。三是新图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鲜创作题材及样式的可能。这三个方向都具有无限的伸展性和扩展空间,也是中国当代工笔画未来无限发展之可能。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超认为以学院的身份来讲创作者心态,学院所倡导的一种美学就是如何在从语言层面上升到艺术样式中,把写实性语言和象征性语言结合起来。学院生态指的就是经典传承,在全球化视野下,我们既要有本土化的深入,也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语言之间要有共识性和交流性,这在写实性语言象征性的探索教学中是值得深度研究的。他提出了工笔画边界的拓展和底线在何处以及如何有效融合写意成分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应树立一个新的审美坐标。工笔画创作生态问题要立足于全民美育,投入到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同时,他还就建立一座中国工笔画博物馆发出倡议,期待学院生态、全民美育生态、国际生态三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认为,当下年轻画家表现的作品跟以往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现代生活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新鲜的视觉惊艳,但如何把现实生活变为一幅传统意义上的工笔画,可能是当今的工笔画画家所要思考的问题。从艺术审美层面,客观世界有自身客观的结构,当把它转化为笔墨结构的时候,画家自身的修养,即内在的心里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下的作品更多的是把客观的形态通过一些写实的造型直接搬到画面上来,但成品可能只是图像画。具体来说,工笔画尤其是线条,应该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色彩也应该是要有调性的;还要尽量从精神层面有态度地表现生活。当今的工笔画很容易走向自然,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有情绪,有意境,有审美,我们表现时代生活的时候也应该往这个方向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说到,工笔作为中国画中独立的画种,应该有更高的美学追求。这个美学不是纯形式意义上的美学,而应该是生活美学。对生活准确的提炼与工笔微妙审美语言的融通,理应应该成为工笔美学的追求。他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从生活和审美两个角度谈过中国当代工笔画突破和创新的问题,以及如何追求工笔艺术境界中的美学的问题,并强调了李泽厚先生所讲的工笔画审美的三个境界即悦目悦眼、悦心悦神、实现超越。在他看来,如何突破到第三个境界,是当代工笔美学所直面的难题。对此,他提出了当下工笔画应该既呈现出当代人的当代生活,又表现出中国人的当代审美的观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邓锋认为工笔画是中国的古典艺术,既有传统意义又有新的内涵。工笔画的概念是在历史过程当中慢慢生成的,唐宋之后经过转型,变成了民间艺术。如果把视角扩展得更开,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考虑工笔画,不仅能在语言层面挖掘更多,也可以为工笔画精神指向找到更加充实、丰沛的滋养。今天的工笔画基本创作模式是在传统形态基础上加上写实主义,经历了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洗礼后而叠合成的。我们要把当下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切感受重新融入,在工笔创作方式里面提供一种新的语言形态,才能推动工笔画以后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孙志钧在肯定参赛作品水平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即手法和题材的趋同性。指出了当下的工笔画如何面对画面的现代感问题,并对工笔画是否仅仅只为表现生活的一瞬间和对生活的热爱等情绪提出了疑问。在他看来,工笔画具有写实的特点,因而很容易介入到现实,与人产生亲切感。但同时也束缚了它对更高层次艺术的追求。尽管目前的一些展览中也有一些创新性的尝试,但尚缺乏完备、成熟的想法,因此整体来说,要想达到古人的那种高度,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指出,基层画院目前在工笔画创作中还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由于大展中的获奖作品以工笔画居多,所以我们的画家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画家们一年能够创作一至两幅大型作品时,态度上就会减弱,可能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但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基本不会对这些画面上的问题做出指见。所以创作环境对官方画院而言,这是比较突出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种困惑就需要在今后的磨合中慢慢渗透、普及工笔画是怎样一个过程及其审美取向。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天津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所名誉所长贾广健认为,从创作生态的角度来讲,创作生态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特点和背景。创作生态随着画家的生活、生存和及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如年轻作者的作品和过去相比,表现题材更加多样,创作生态的变化与支撑当代工笔画创作群体的状态和经历联系紧密。当代工笔画兴盛也好,繁荣也好,实际上源和根仍然在当代的美术教育和培养人的层次上,所以审美教育会对作品的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下工笔画的创作既要在形式、色彩、材质和表现语言上有创新,也要注意吸收、继承和发扬传统画法的程序和技法。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莫晓松提出,题材的拓展对于当下工笔画创作是新的机遇,也是一种刺激。眼界的拓展同样是唤醒一种传统手法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有时候这种角度更为直接,且力度更大。这对于当代画家,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表达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改变。另外,他提到的“绘画的作品要能够直指人心”,这其实是当下工笔画创作由外在的表象到内在的内涵,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也是一种拓展。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画院画家苏茹娅从画家角度表达了自己对慢生活的渴望。她说,个人的所学所思,以及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一定是会体现在绘画上的。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对待它,它就能与众不同。并且一定要有大量时间和心力的投入,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州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罗寒蕾认为,每个人对工笔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思考对画家个人而言十分重要。在她看来,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生态十分宽松,工笔画给作者提供了“任性”的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机会。工笔画创作本身是标本性的,且带有切片式的选择和创作的角度,这种任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实验。对于以上这些理论家和艺术家的分享和研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风表示,尽管做美术馆纯粹是她的个人爱好和情怀,但能通过这次展览和研讨会,把自己近年来的收藏分享给观众,能引进国内优秀的文化理念和作品,并发扬姑苏传承千年的吴文化,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个时代当有能够展现这一时代的精神画卷,行进中的当代工笔画创作,需要整个美术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的开幕及以“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生态与精神指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相信将为中国工笔画的当下探索与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时代衍进和艺术发展历程贡献相应的力量。相关阅读: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