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

其他

文殊法堂丨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肇曰。将明法身大士举动进止不违实相。实相不来。以之而来。实相无见以之相见。不来而能来。不见而能见。法身若此。何善如之。生曰。既以体理为怀。来则旌其为不来相之来矣。有不来相之来者善之极也。
2020年2月19日
其他

清涼学堂|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佛法博大精深,尤其在今天这个资讯和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得以广泛接触各种法门。除汉传各宗派外,还有因缘了解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目前,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是通过网络学佛。网上不仅有很多佛学资料和讲经音像,还可以接触并认识不少出家师父,足不出户便可听闻妙法,请益受教。可以说,现代人学习佛法的机会远比古人更多、更便利。在这个看似“容易”的过程中,相关问题也就产生了:我们如何分辨法义的真伪、邪正?我们虽然见多识广了,但真正产生作用的有多少?落实于心行的又有多少?我们不妨认真反省一下:修学佛法之后,烦恼减轻了没有?对人生的认识改变了没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问题又出在何处?学佛的关键,不仅在于接触了多少法门或读诵了多少典籍,而在于所学能否落实于心行,转化为改造生命的力量。佛法虽然浩如烟海,谈理论有三藏十二部典籍,论实修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基本要领是共通的,核心部分也并不太多,这正是古德所说的“佛法无多子”。那么,哪些是佛法的根本呢?一、人身的价值首先,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而为人。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和无穷无尽的空间中难以计数的生命总量相比,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得以生而为人者几何?正如佛陀告诫我们的那样: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茫茫宇宙间,我们有幸得到人身,是今生所能拥有的最大福报。除此而外,即使贵为帝王,其价值也无法与之比拟。当我们谈到价值时,往往只想到家中的房子、汽车值多少,想到自己的孩子、事业有多重要。我们关注的,无非就是这些,每天的用心也无非纠缠于这些,似乎人生的所有价值就蕴涵其中。或以日进斗金为人生价值,或以身居高位为人生价值,或以生活奢华为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说这一切就毫无价值,只是对人生而言,其意义是短暂而非永久的。可悲的是,这些眼前利益反而成了很多人终生不悔的追求。我们学佛,应明确何为真正的价值。和财富、地位相比,拥有人的身份显然更有价值。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莽夫,为赚钱一切都在所不惜。但深究起来,这些人往往是存有侥幸心理,若必须一对一地交换,一边是钱,一边是命,又有谁愿意达成这笔交易呢?当生命和金钱不可兼得时,再贪婪的人也会意识到生命之可贵:若是一命呜呼,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财富、地位,还是事业、感情,在死亡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而言,曾经孜孜以求的这一切,不再有任何意义。即使我们再执著、再留恋、再不舍,也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在那个时刻,财富不过是空洞的数字,事业不过是逝去的旧梦,家庭不过是难以割舍的牵挂。往往是,生前拥有得越多,离开时的遗憾也就越多。不仅是生命,乃至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比财富、地位更为重要。一般人不会意识到,健康的眼睛或四肢有多大作用。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它们,习惯得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唯有失去时,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没有眼睛,就会失去五彩的世界;没有耳朵,则会失去音声的世界。人类之所以贵为万物之灵,正在于我们拥有的色身和身份。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又强调“人身难得”。因为我们的所有追求必得依赖这个身份才能实现,尤其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精神追求,如艺术生活、宗教生活。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未有效利用这一身份,反而成为色身的奴隶,一生只为饮食男女忙碌,为接踵而至的欲望操劳。不仅为此付出了今生,更为这份执著造作种种必须偿还的恶业,殃及未来生命。尤其在世风日下的今天,稍有不慎就会沾染种种不良习气。常常是事业做成了,心态和品行却做坏了,实在是得不偿失。因为事业是暂时的,而做事过程中积累的心行却不会过期作废。事实上,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物质追求,也不在于普通的精神追求,而是成就佛陀那样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如诸佛菩萨那样尽未来际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否则,即使因行善而感得人天果报,终是流转生死的有漏之因。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和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我们和佛菩萨有着天渊之别。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是活在凡夫心的层面,所作所为都不曾超越凡夫心。无论怎样努力,所成就的利益也是有限的。若想实现生命最大的价值,唯一的道路,就是开发我们本具的佛菩萨般的品质,这才是生命的无价之宝,尽虚空、遍法界的财富皆不能与之比拟。成佛的修行,唯有人的身份才能成办。若拥有人身而不加珍惜,精勤道业,未来又将流浪六道,不知何时方为了期。希望大家莫要蹉跎岁月,否则将是今生最大的浪费。二、发心发心代表着人生的目标和指向。不仅学佛要发心,成办世间利益同样需要发心。人们希望成家立业、升官发财,也属于发心的一种。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参与方能成就。在做事过程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外在结果,却忽略了心的参与及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我们要知道,同样的行为,以不同的发心来做,结果会大相径庭。对于凡夫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那么,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根本原因是在于无明。无明,又名不觉。当我们每产生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时,无法在当下以智慧去观照并照破,也就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的当下,一头就栽进这些想法、情绪或念头中,被它们左右数天、数月甚至持续一生。就像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一辈子沉浸于爱恨情仇中,似乎生命的全部意义皆维系于此。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会为这种畸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常常扮演类似的角色。每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出现时,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我们那颗四处攀缘的心就会粘附其上,进而产生执著。当心落入这些陷阱后,念头又会继续攀缘念头,最终越陷越深。对我们所讨厌的人,时时想到他的诸般不义,如此,负面情绪越想越大。一旦成为主宰我们的力量,痛苦自然在所难免。如果在这些想法萌芽之时,我们能以智慧进行观照,便能将烦恼消融于觉照中,使之不能继续产生作用。无明而外,我执也是凡夫心的重要力量。凡夫的特点是处处想着自己,一切皆以自我为单位,如我的想法、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等,痴迷于自我感觉中。而这种关于“自我”的错觉,正是一切贪嗔痴烦恼的根本。我们所以会起贪心,是因为“我”喜欢,于是想占为己有;所以会起嗔心,是因为“我”讨厌,欲除之而后快。佛法的缘起观告诉我们:一切现象本无“我”及“我所”。当我们粘上自我的感觉后,它就成为烦恼之源。比如这个茶杯,本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无“我”及“我所”,更不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但我们买下茶杯后,立刻在上边粘附了自我的感觉,认为茶杯是“我的”。于是乎,当这个茶杯丢失或损坏时,我们难免会受到影响。其实,世间时刻都在发生各种天灾人祸,但并不是所有变故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能使我们为之动心的,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并与我们有关的人和事。世间每天都有无数孩子患病甚至死亡,一般人只会对此感到同情,甚至漠不关心的也大有人在。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的病痛就是头等大事,若不幸夭折,更难以从丧子之痛中摆脱出来。原因就是母亲在孩子身上粘附了“我”的感觉。可见,真正构成伤害的,并非某个孩子的健康状况,而是这种“我”的感觉。凡夫心的力量,还包括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这些力量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心行,渗透于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学佛之后,我们还会带着这些心行习惯进入佛门。比如,我们会贪著寺院的环境,贪著崇拜的师父,贪著所修的法门。表面来看,我们似乎也在学佛,也在修行,但心行仍滞留于凡夫心。若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了解凡夫的心行之后,便能明确以怎样的心学佛。凡夫往往带着世俗的功利心亲近三宝,无非是保平安、求福报。若以这样的目的学佛,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佛陀的教法,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进而帮助我们实现人生最高价值,这才是佛法的不共之处。所以,我们要发大心,立大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在因地发起宏愿才成就的。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上发十二大愿,成就东方净琉璃世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以为成佛是无法兑现的梦想。在因地上,那些业已成就的诸佛菩萨,也曾和我们一样是可怜的众生。我们之所以修不起来,是因为菩提心尚未发起。而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是非常狭隘的,很难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发心,同时以正见剔除世俗菩提心中的杂质,由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如此,距离佛道就不再遥远。因为菩提心具有觉悟、平等、无限、无所得的特征,当我们以一切众生为利益对象并将心量扩张到无限时,就能和佛菩萨相应。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初发心即成正觉”。我们通常认为:发心是起点,成佛是终点。而起点和终点之间三大阿僧祇劫的距离,足以使心力羸弱者退却。但我们要知道,发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一而非二,并无本质区别。所不同者,只是发心的纯度尚未圆满。若发心发得准确、到位、究竟,当下这颗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就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成佛并非遥不可及,更不是天方夜谭。因为成佛所应具备的品质,众生心中本已具足,只需将它圆满开发出来。如何开发呢?首先要发出离心,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这就必须以放弃现世享乐为前提。若我们仍贪著现世安逸,是无法摆脱凡夫心的,这也正是古德特别强调的“舍弃今生”。其次是要发菩提心,不仅自己希望出离,更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脱。发心,是修行能否成就的关键。如果发心正确,修行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发心圆满,也就是修行的圆满成就。以《华严》的见地来说,发心圆满即等同于修行圆满。同时,猛利的发心还可对治贪著等诸多烦恼。若我们发起猛利的出离心,不再贪著世间五欲六尘,再去念佛、修行,便能与道相应。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多是因为对现世的贪著太深,故一句佛号很难念得相应。三、皈依许多人只是将皈依当做获得佛教徒资格的形式,很少意识到它对修行有多么重要。其实,整个佛法修行都未离开皈依的内涵。我们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代表着佛法的全体,缺少任何一宝,都是不完整的。学佛,从皈依外在的三宝开始,最终在自己生命中实践内在的三宝,涵盖了从修行到成就的全过程。皈依三宝,关键在于对三宝生起强烈的依赖之心。通常,各人都有自己依赖的对象,包括感情、事业、金钱、地位等,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依托都是不可靠的。我们依赖感情,但亲人可能会变心;我们依赖孩子,但孩子长大后未必听话。于是有人说,世间唯有金钱最可靠,因为它永不变心,但世间每天都有破产的人,即使将钱财锁在保险柜中,通货膨胀也会使它们大幅度缩水。以佛法的智慧来看,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世间一切依赖都是不可靠的。而轮回之路是崎岖的,稍有不慎就会造下无穷恶业。在茫茫的生死苦海,在无尽的险恶轮回,我们随时可能落入三恶道中。人们只是被一些暂时的快乐所蒙蔽,看不到自身所处的险境。死亡何时来临?我们没有丝毫把握。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来世投身何处?我们更是茫然无知,唯有随着业风飘荡。不断地念死无常,不断地思维恶道之苦,才能珍惜现有的分分秒秒。同时,对三宝产生强烈的依托感。在生死大海中,三宝犹如帮助我们逃离苦海的唯一舟航。离开这条救度之船,只能独自在海中挣扎。不少佛弟子虽皈依三宝,却未将三宝视为生命的依怙,甚至不曾在内心占据重要地位。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金钱好,还是儿女好,还是事业好。即使遇到挫折时,也不肯深信因果,深信佛菩萨所揭示的生命真相,宁愿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道听途说,相信街头摆摊者的信口开河。这样的皈依三宝,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并未在我们的心行产生作用。皈依三宝,应不断忆念三宝功德。就像那些追星族,每天都在听着偶像的歌声,模仿偶像的装扮,搜集偶像的消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偶像就在其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地位。我们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也应不断思维佛陀无量的慈悲、智慧和功德,确信唯有佛陀才能将我们从生死中救拔出来,唯有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唯有僧宝才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助伴。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才能将佛法深入于内心,念念与三宝功德相应,最终成就三宝的功德。在佛法修行中,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经教,通过闻、思、修的熏习,依循持戒、得定、发慧的步骤进行。一是直接以佛陀为榜样,以佛陀所行作为自身观修和临摹的对象。我近期所讲的《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正是对这一修行方法的详细阐述。《普贤行愿品》出自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见地高超、至圆至顿的修法。虽有很多人以诵念《行愿品》为日常功课,却极少有人认识到其中蕴涵的观修方法,更无法运用于修行实践。我在研习《普贤行愿品》的过程中,感到这一法门极其殊胜,乃“菩提心的无上观修,成佛的临摹方法”。《普贤行愿品》的修法,是根据佛菩萨的心行而设定,每一愿皆以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为利益对象。所以,修学《行愿品》不应仅仅停留于念诵,更要认识并实践诸佛菩萨的功德,以《行愿品》揭示的心行特征调整我们的心,从而使生命内在品质发生变化。同样,忆念三宝的过程,也正是念念成就三宝功德的过程。皈依三宝,就应以三宝为今生依托,通过诵经、拜佛、观想,树立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皈依不仅是单纯的仪式,也不仅是学佛的开始,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修行过程。四、深信业果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就佛果?同样取决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我们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为什么还会做出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原因就在于不曾深信业果,从而怀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会是那个逃脱恶业惩罚的幸运儿。久而久之,对因果的敬畏日渐淡薄,甚而流于习惯性的麻木。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充满因果的实例,只是以往未加注意罢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声声相信因果,却毫无顾忌地造作恶业。这种所谓的“相信”,只是虚假的装饰而已。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业果的认识是极为浮浅的。佛教所讲的因果是三世论,不仅贯穿着我们的今生,也贯穿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对于不具备宿命通的凡夫来说,既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来世,也看不清现在,所以才会心存侥幸。如何才能加深对因果的认识?必须时常亲近善知识,认真闻思经教,以此强化业果在内心的警策力。事实上,因果的另一层面是我们当下可以感觉到的,那就是心行的变化。当我们与贪嗔痴相应时,内心的负面力量随之增长,人性也随之堕落。一个贪婪无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心满意足的快乐;一个嗔心炽盛的人,永远感受不到心平气和的从容。那么,贪嗔痴从何而来?正是我们逐渐培养出来的。我们对金钱、色欲的执著,便是滋长贪嗔痴的养料。即使外在一切并未因我们的贪嗔痴有所改变,但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会对自身生命构成过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将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张扬;反之,人性中恶的力量也会随之增长。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开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宽厚;有的很吝啬,有的很大度……每一种性格,都是生命的无尽积累。其中的负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如果我们深知:每一件善恶行为必将对生命构成影响并留下痕迹,还会任意造作恶行吗?事实上,不仅一切行为如此,甚至起心动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电脑硬盘一样,忠实记录着输入的每一份资料。即使我们可以骗尽天下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也绝无可能逃脱因果的自然法则。“业决定”的道理告诉我们:有所为必将招感业果。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动念及外在行为,必将在内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乐果皆来自过去世的善业,而今生的苦果则来自过去世的恶业,所谓“业不作不得,业已作不失”。当然,我们也不必为已造作的恶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焦虑和自责皆于事无补。当我们认识到曾经犯下的恶业后,应至诚地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以如法的忏悔清洗人格,荡涤种种罪业。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此深信业果,慎护身口意三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决不造作新的恶业。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以上给大家提供了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认知。佛法虽然浩瀚,但所有修行都离不开这些基础。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作为学佛修行的道前基础及共下士道的内容,又以“发心”贯穿三士道的修行。可见,这四点不仅是学佛之路的必要基础,也是修行成就的根本保障。图文:网络
2019年12月27日
其他

清涼视角 | 佛教音乐菩:菩提树下的呢喃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11月27日
其他

文殊法堂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八十二)

在修行人来讲烦恼是暗,智慧是明。智慧之灯高举,则烦恼之暗消亡。暗来明去,明来暗去,互为消长。成为相对立的二法。若果明了“昔本无来,今本无去”,烦恼和智慧性本空寂,才是入不二法门。
2017年11月27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山西中远威药业集团送健康活动在五台山菩萨顶举行

在五台山菩萨顶客堂,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五台山菩萨顶管家章样摩兰大喇嘛向山西中远威药业集团有关人员介绍了参加本次活动的五台山佛教协会班子成员
2017年11月27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五台山佛教协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11月8日
其他

五台山佛教协会 | 友情提醒!

近日,有一“藏传佛教僧人队伍朝台”视频在微信圈转发,一些信众、游客致电咨询五台山佛教协会。经核实,该视频为“四川亚青寺僧人举办法会”内容。
2017年11月2日
其他

清涼行愿 | 五台山真容寺岁寒三友暖冬亲慰活动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10月22日
其他

清涼学堂 | 佛教常用呗器:鼓

‘鼓’的质料,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了。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
2017年9月30日
其他

护持正法 | 五台山佛教协会严正声明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9月30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虚云老和尚:笃信因果真实不虚

如果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能够笃信因果,实践八德十戒,那么,强凌弱,众暴寡,及种种争杀造业的祸事,便不会酿成,而真和平、真平等、真大同的极乐世界,也可促其实现而再没有五浊恶世,和一切苦恼的滋生了。
2017年9月28日
其他

圣境法讯 | 妙德老和尚荼毗法会在五台山举行

一九八二年初,因女儿出家激发善根,毅然决然放下妻子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于五台山普化寺藏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并受比丘具足戒。出家后精进修学,尤其擅长朝暮课诵及法器、梵呗。
2017年9月25日
其他

文殊法堂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二十)

这是总结上面一段的大意,如能如以上所说去做,才能称得上是“大施主”,也是所有世间众生的福田。福田,是一种比喻,田能生长五谷,法施会是众福之田,在此法施会中种些法施净因,将来便可得到无漏的福果。
2017年9月21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变卖贫穷

迦旃延回答:“贫穷确实可以卖,请相信我的话。如果想把贫穷卖掉,应先把瓶子洗干净,然后装一些清水,布施给过往的修道人。”
2017年9月21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太虚大师:因缘所生法义

总上数义观之,即因缘所生法,而成毕竟空,而成般若,而成大悲菩提心,而成究竟方便用。以此义故,因缘所生法总持一切佛法无不究竟,而为无上陀罗尼、第一陀罗尼也。(苇舫记)(见海刊十四卷九期)
2017年9月20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2017年五台山黛螺顶拜山团朝台圆满

2017年9月16日(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五台山黛螺顶拜山团经过九天的艰辛旅程,在大雄宝殿圆满回向。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上昌下善大和尚亲自主法,为七十五人的拜山朝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7年9月18日
其他

严正声明 | 关于“中国·世界千名佛徒首进联合国‘祈福世界和平’大会”的声明

对此,本会郑重声明:本会及学诚会长并未收到相关邀请函,不会参加所谓“中国·世界千名佛徒首进联合国‘祈福世界和平’大会”。该“大会”与中国佛教协会没有任何关系。提醒广大信众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2017年9月14日
其他

教界资讯 | 五大宗教领袖齐聚醇亲王府 就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集体发声

2017年9月9日上午,秋意渐浓的北京后海醇亲王府,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在这里举行。五大宗教全国性团体负责人纷纷就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集体发声。
2017年9月12日
其他

清涼溥泽丨蕅益大师:念佛法门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圣境资讯丨五台山全山各大寺院举行丁酉年盂兰盆法会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9月5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持诵《地藏经》

又当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于《地藏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今者窃遵净宗诸祖之成规,普劝同仁兼修并习。胜缘集合,盖非偶然。
2017年9月4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惟圣法师:从“满目苍凉”到“一片生机”

人们常说“境由心生”,肯定了主观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佛经更强调“一切唯心造”。是的,人心一念之间,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两重天地!
2017年8月30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星云大师:世间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8月28日
其他

清涼溥泽丨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

今时有人不识念佛功能,反视为浅近法门者,却是错会不少,自陷陷人。一句佛不念,单单参个“谁”字话头。殊不知念佛法门,兴于禅宗之前,因时人但知口念,不识其心,故教以念佛带参禅。
2017年8月24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丁酉年真容寺安居僧向梦参老和尚礼座请安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8月20日
其他

问道清涼 | 梦参老和尚:一念瞋恨起,百万障门开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7月31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五台山佛教协会召开2017年七月份全山例会

五台山宗教事务局主任科长刘文光宣读了《五台山宗教事务局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寺庙”活动工作方案》和《五台山宗教事务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
2017年7月28日
其他

法会通启 | 五台山龙泉寺2017年第二场水陆法会通启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7月25日
其他

清涼溥泽|广钦老和尚:要照顾自己的心

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那里,韦陀菩萨自然拥护你到那里。要尽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加福慧,否则一辈子不能了脱。如果生死已经了脱,能弘法利生,到那时候,虽然我们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也会跟着而来。
2017年7月19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明生法师:不要在智慧中夹杂傲慢,不要使谦虛心缺乏空性。

佛教所说的随缘不是随便,若是随便就容易流弊,甚至会同流合污。随缘更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摒是非、弃名利、肯努力、观内心、重过程。
2017年7月18日
其他

清涼溥泽|济群法师:“进取”与“执著”有何区别?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惟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2017年7月17日
其他

追思悼念 | 五台山集福寺显瑞法师追思荼毗法会

至此,显瑞法师荼毗法会圆满。显瑞法师圆寂诚为佛门之悲,教界之痛。惟祈尼师不舍众生,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施甘露之法雨,救火宅之苍生,同入真际,共证菩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2017年7月12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台湾“中国佛教会”一行来五台山参访

参访团一行分别访问了五台山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普寿寺、竹林寺等五台山重点寺院并受到了各寺院的热情接待。文化交流团一行对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浓厚文殊菩萨信仰及建筑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7月1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五台山佛教协会召开2017年四月份全山例会

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章样摩兰大喇嘛传达: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遵规持戒,去伪匡正,共同维护藏传佛教活佛形象》倡议书。
2017年4月27日
其他

圣境资讯 | 山西省佛教教职人员研修班在五台山圆满结束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4月19日
其他

五台山佛教协会 | 僧尼形象不容诋毁:澄清事实,还五台山佛门一个清净!(附:《律师声明》原稿)

五台山佛教协会第一时间在公众号发声辟谣之后,广大三宝弟子也对造谣抹黑五台山佛教教职人员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其他各大佛教新媒体平台纷纷为澄清事实的真相,承担起“文殊使者”的责任。
2017年4月9日
其他

郑重声明 | 五台山佛教协会:关于网传”五台山一女尼结婚,众师姐妹来参加婚礼“的视频纯属虚构

“佛教作为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主体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与助力,值得佛教四众以至于全体国人倾力守护。”
2017年4月8日
其他

五台山佛教协会丨2017丁酉年新春贺词

灵猴惜别,雄鸡报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忻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大和尚携全山僧众向社会各界朋友,向全球佛友以及全球华人大拜年,并致以新春的祝福!
2017年1月27日
其他

清涼学堂 | 你知道“幢”的来历吗?

“幢”是佛教道场的严饰之具。梵语“驮缚若”或“计都”;翻成汉语,叫做“宝幢”、“天幢”。“幢”是属于“旗”类的一种。在《法华经第五·分别功德品》和《观无量寿经》里,都曾提及“幢幡”的事。
2017年1月25日
其他

清涼溥泽 | 本焕老和尚:修行的关键自己要自觉用功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1月24日
其他

禅宗故事丨断指求法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2017年1月23日
其他

法界华严 | 华藏世界海

注:亿有四种。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按照现在的算法,大千世界内有1000x1000x1000即10亿个小世界。
2017年1月23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献花受福

是故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忧微贱,以为绝望;勿轻小施,以为无福。观华天比丘事,人人皆当拔除悭贪心病,勤修檀那。
2017年1月22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献花受福

是故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忧微贱,以为绝望;勿轻小施,以为无福。观华天比丘事,人人皆当拔除悭贪心病,勤修檀那。
2017年1月22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人与人之间的宿世因缘

总之,人与人相处不要有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罢了!了解“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间就应多结好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2017年1月21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人与人之间的宿世因缘

总之,人与人相处不要有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罢了!了解“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间就应多结好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2017年1月21日
其他

清涼视角 | 佛教音乐:梦•菩提心

法界文殊,世界五台。五台山佛教带您走进文殊菩萨道场,学习佛法,求证菩提
2017年1月20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一牛断三命

佛住世时,弗加沙王由于读诵了《十二因缘经》,体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是烦恼的根本。于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将王位传给太子。之后,便自行剃发出家,发心追随佛陀修行。
2017年1月19日
其他

清涼视角 | 佛教音乐:月寒夜

晨霁绕洲无人醒凡圣皆笑谈一月悬挥袖楼溪还尘烟晨霁绕洲无人醒凡圣皆笑谈晨霁绕洲无人醒
2017年1月19日
其他

佛教故事 | 自在是一种心境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人之所以不能过得自在,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挂碍。只有当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心无挂碍的心态来对待世事时,才能真正过得洒脱自在。
201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