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明

其他

这个五一,“火爆”得有点虚!

假期已经进入第二天,很多人这几天刷到的朋友圈大概是这样的:​或者是这样的:​然后得出结论:复苏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又回来了!然而,这个假期的火爆,更主要的还是“报复性”出游的结果。它和经济整体的复苏成色,真没有太大关系。今早公布的数据说明一切:​制造业PMI经历几个月短暂的扩张恢复之后,再度滑入收缩区间。​如果再去看看PMI的分项数据,情况比总量数据更糟糕一些。只能用伤心捂脸的表情来解读了。一切的景象,已经在周五的政治局会议公报里给了总结:一季度的经济恢复挺好,但内生动力不足。依稀记得春节期间,不少人根据景点火爆断言经济如何如何好。而这次的五一,希望大家堵车数人头的同时,能更理性看待当前经济恢复的情况。还是我此前说的那句:道阻且长。现在回头去看,明白为何四月下旬的市场无论商品还是股票,都走得不如人意了吧。市场总是先人一步。------最后分享一个我们家过节的方式:
2023年4月30日
其他

六大央行联手救市!瑞银瑞信世纪大合并!最新看法

粗略看法已经提前发布在支持明选的粉丝内部福利群里。更多详细解读,敬请预约晚上直播: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婆婆,你的大孙女来看你了”

今天,陪妈妈一起回她的老家附近转了一圈。妈妈老家的农田,已经被种上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这个时间,是油菜花开,田里最好看的季节。走过几段田埂小路,只见母亲健步如飞走到一个小土堆面前。边走边和我们说:“这里是我婆婆,我要去跟她作个揖”我的老家,都有后人给已故先人作揖的习俗。无论逢年过节专门祭拜,还是平常的一天路过,我从小都被告知,应该给老先人们作揖,请求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保佑后人。我以为只是普通地拱起双手,鞠上几躬便算完成。没想到母亲走到坟前,一边作揖还一边说起话来:“婆婆,你的大孙女来看你了!”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周末大新闻!万亿级硅谷银行倒闭!美国2008年以来最大金融业倒闭案。金融危机幽灵再现?

这两天,美国一家围绕初创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硅谷银行(SVB),经历了紧张的自救但最终失败的过程。SVB的资产规模在人民币1.4万亿左右,大约国内杭州银行的规模。从爆出消息该行亏损甩卖资产,企图以大幅稀释出售股权为代价募资自救,到传出消息募资失败考虑整体出售,再到美国官方监管介入宣布接管和关闭,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美国银行股暴跌!A股也受影响。下一轮金融危机开始?今天,重磅数据来袭,提醒关注

隔夜美股,美国银行股崩了。KBW银行股指数暴跌7.7%,主要银行股均表现糟糕。这一情况主要受到两个消息影响:一个是美国一家专门搞加密货币的银行Silvergate即将关门,并自愿清算其为加密货币行业提供服务的子公司Silvergate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吓坏全球市场?Bumpy and long

昨天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议院作证词,传出鹰派十足的最新信号。具体来说,鲍威尔提到,通胀下降的过程可能比较坎坷崎岖(Bumpy),抗击通胀和利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时间可能会较长(Long)。鲍威尔还提到,终端利率可能会比此前市场预期的更高,如有必要,Fed将加快加息的步伐。如何看待昨天鲍威尔的发言?很显然,老头再一次勇敢地打自己的脸。上一次议息会议结束的新闻发布会上,Powell还说看到通胀压力放缓,这次又立即改口说过程Bumpy.
2023年3月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股市普跌!国家重大宣布!金融监管体系巨震

今天,股票市场4603家公司下跌,445家上涨。大部分人都感受到明显的亏钱效应。与之对应,债市涨幅明显,商品市场也表现相对强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未出现明显异动。于是很多人就很费解了:这股市今天到底在交易啥?我一般会在早上醒来(如果在开盘前)做一点早课,翻一些我认为重要的文章和数据。今天早上,我把我的早课内容悉数分享到我们的“两会学习讨论”内部里,并对其中一篇文章做了标重点提醒。上午狂拉几桶油,有经验的同学可能知道这应该引起警觉。而关于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定位,一直都是经济恢复信心很重要也是资本市场很关注的一环。昨天晚上官媒发出的最新在两会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讲话,信息量很大,内容丰富。相关具体的个人理解,已经在今天下午的直播间和大家讲得很多,在此不重复了。没听到的可以晚上再来直播间,人多的话我们可以再总结一下。此外,之前我们提到的5%的目标,与市场期待的有差距。前阵子的乐观情绪可能会有短期的修正,今天这股市颇有一种虽迟但到的赶脚。外交部长关于中美关系的表态,也一定程度上扰动市场情绪。今天最大的看点,是公布了相关国家机构的改革方案。这当中,又以金融口系统的改革,最为“耀眼”。银保监没了证监会升级了央行权力削弱了新设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还有传言称金融口的公务员要降薪了......监管变了,那自然对行业生态也会有深远的影响。以上很多问题没法展开在文章里说,还是开个直播边卖货边闲聊一下吧:要进“两会学习讨论”内部群的同学,也可以来直播间获取资格。
2023年3月7日
其他

上午,跳空大涨!怎么看?

昨天,政府工作报告里设定的2023GDP增长目标为5%,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这一目标传出后,部分同学颇感失望。甚至很多人认为今天的市场会低开大跌。我个人的感受,昨天晚上在"两会学习讨论群"里也做了分享。简单来说,我认为之前比较乐观的预期,需要修正,可能会有短期的调整。与此同时,我对昨天的目标设定,也并不悲观。提出现在的"低于预期"或将是一段时间后超预期的来源。详细参考下图:讨论群定向邀请,想要参与的同学,可以中午来直播间获取邀请资格。而今天上午的走势当中,股市(尤其是上证50)和大宗商品(尤其是黑色系)的确也如预期迎来了回调。但除部分品种之外,整体的回调幅度并不深,说明股票商品市场对于5%这一数字的理解,也并不悲观。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天国债期货的大涨(题图为国债主力期货10m
2023年3月6日
其他

来了!抢先看《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工作回顾风高浪急,但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过去一年,遇到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实行各种政策,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GDP
2023年3月5日
其他

邀你入群!重要看点,就在明天!

明天,人大会即将开幕。上午九点,总理即将做政府工作报告。历来,这份报告都信息量较大,我们有两件事特别提醒大家:1)明天上午11点,我们会有一场直播,第一时间直击会上的情况。没预约的点击下方卡片预约:2)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定向邀请的投资交易讨论群,一些不便公开讨论的话题,会在群里进一步展开。下单购买枸杞两份及以上的朋友,记得今天晚上来直播间继续抽取入群名额。也邀请对群有兴趣的其他朋友,晚上来直播间抽取入群名额:等会儿直播间见~
2023年3月4日
其他

信息量很大!央行官员最新讲话

3日上午,人民银行有关领导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领导们讲了很多内容,涉及货币政策如何支持经济,对房地产的看法,以及接下来的货币政策思路。有一段副行长刘国强的讲话,我觉得信息量极大,也可以拿来当作分析央行政策意旨的经典模版案例。以下,我将结合这一段话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下面是刘副行长的讲话原文:目前看国内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调研,统筹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句句都含义丰富,每一句都不是废话!以下是我的逐句理解与分析:1)目前看国内经济好转是肯定的。这一句是对经济的主体定调,表明央行认可经济的复苏。这是一切问题的大前提,总纲,因此放在第一句来说。经济好转是肯定的,那意味着央行主管的货币政策,就没有必要继续边际上加强刺激。这与我们看到的过去一段时间,央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投放一些短期流动性平抑货币市场波动之外,并无新增政策层面操作的举动相一致。2)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是对前一句话的让步,说明经济虽然好转,但央行也不是只有乐观没有忧虑。不确定性因素与二中全会公报和二月PMI发布时统计局说的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相一致。既然有忧虑有担心,那政策就不会太快撤出,还要继续支持,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固,自然需要让它牢固了,政策才有撤出的可能和必要。3)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调研。"加强调研"与前几天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相呼应,央行的同志政治觉悟自然没得说。4)统筹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这里说的是讲究一个平衡,央行的下一步思路,是一个既要又要的组合。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复苏的基础。又必须实时监测总需求的变化,出现过热苗头,必须及时掐灭。避免中国经济因为前期政策退出较晚,重蹈欧美高通胀的覆辙。这段话剩下的几句,也是很重要的政策思路。关乎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依据和操作路径。剩下的具体解读和分析,各位可以中午休息时间来我们的直播间探讨:特别提醒:本周末,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开幕。它关乎这一整年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定调。对于市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会期间,我们会针对最近在明选上下单枸杞(2份及以上)的用户,推出定向邀请的私密投资讨论群,采取抽奖方式确定名额。大家记得来直播间下单参与。
2023年3月3日
其他

突破5%!2007年来首次!

这几天,有一个重要数据悄悄攀上了5%的高位,为2007年以来首次。很多人可能并不关注这一数据,但关心经济金融的同学,必须对其给予足够重视。这一数据就是美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参见题图的蓝色曲线。大家听得比较多的,是十年期国债。与一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攀升同步,美国两年期和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也于近日攀升。其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自去年11月以来再次攀升至4%上方。与此同时,10Y-2Y
2023年3月2日
其他

来不及写文章了!

开年之后,由于规划上放了更多时间精力在线下,最近一直比较忙。所以分配给写文章的时间几乎就没有了,请大家见谅。等忙完这一阵,号上文章还是会继续规律更新的。比较忙的时候,我会多上上直播间,有什么重要的提示,会通过直播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因此,建议大家也同步关注一下我们的视频号直播间(文章末尾二维码)。今天上午的股票商品表现都不错,上证似乎跃跃欲试要去突破本轮反弹的高点3310。接下来的行情怎么看?有哪些重要信息需要关注?扫码关注视频号,今天中午的直播间,和大家聊一聊。​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银行急了!排队还房贷!要跟吗?

最近部分银行出现居民排队提前还房贷的情况,这个事儿连续几次冲上了热搜。大家关注度都很高,也有很多号上的读者希望我给分析分析,今天得空聊一下这个话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提前还贷潮?是不是提前还贷就能省下一笔可观的利息?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该如何思考和分析这个问题?专门录了这个视频给大家讲明白。过完年第一个视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看完记得点亮视频下方的红心♥️!Ps:没关注视频号的老铁,记得顺手点一下关注。很多干货和敏感内容,只会在视频号的视频和直播间说。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金融数据爆表!暗藏何种玄机?

​最近,整个中国金融市场都在等待关键的一月金融数据,以指引接下来的交易方向。今天下午五点,央行姗姗来迟,终于公布相关数据。信贷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周末突发!“流浪气球”被击落

几个大事和大家捋一捋。首先是内外媒体都讨论得很热烈的“流浪气球”事件。还不太了解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近日,美国发现有一只高空“气球”出现在美国领空,并确定来自中国。美国对其的界定为“spy”。中国外交部就此事声称,承认“气球”来自中国。是因“不可抗力”飞到了美国,性质为民用,用于气象等“科研”。一开始,美国军方只是采取观察和跟踪的态度,并未表示要击落。中国外交部也表示希望“妥善处理这次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情况”。周日上午的最新消息显示,美国军方已于当地时间周六下午在美国东海岸领空出动一架F-22战机使用导弹将“气球”击落,并随后展开残骸搜集打捞工作。随后,中国外交部再次发表声明,表达“强烈不满和抗议”:有关“气球”本身的分析,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展开,也无必要展开。倒是可以说说这个事情的影响。首先,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比较特殊,正值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原计划的访华前夕。这一事件发生后,美方已经暂缓布林肯此次访华计划。布林肯的访华,是落实去年G20峰会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的后续安排。这样一来,中美关系的缓和,暂时被蒙上一层阴影。其次,事件给了美国国内政治上对华强硬派更多“口实”,让美国更有“理由”采取对华鹰派的立场。这显然也是不利于中美关系缓和发展的。去年本来看到了两国关系缓和的迹象和可能,这对当下两国处理各自国内问题乃至全球重要问题都有着积极利好的作用,但这一事件发生后,很多努力又被“对冲”了。考虑到此前市场关注的“华为断供”消息,“气球”事件估计也会令市场短期的风险偏好承压。如果以此事件为起点,后续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那么中期因为“中国复苏”的逻辑而燃起的乐观情绪,也将受到打击。投资者应该密切留意事情的走向和相关的消息。当然,我们期待两国关系继续缓和,合理管控分歧,造福两国人民。除了“气球”事件,周五公布的美国1月非农数据异常强劲,大超市场预期。美国失业率则录得1969年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美国1月ISM非制造业PMI亦大超预期地录得55.2,表明服务业仍处于扩张区间。这些数据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依然异常强劲,经济基本面韧性十足,完全没有要在当下步入市场担心的“衰退”阶段。就业市场的火爆和经济基本面的强韧性,意味着市场预期的5月暂停加息和年底两次降息的情景过于“一厢情愿”。而选择性地忽视鲍威尔前两天发言的“鹰派”部分,也被证明是市场可能集体犯错。国内市场方面,中国投资者下周将聚焦正月十五后各行业尤其是地产的复工复产情况。节后第一周的数据显示部分行业恢复不及预期,这在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再到商品市场都已经反映出来。下周是最为关键的一周,如果依然看不到更积极的数据,那么市场继续短期调整则会成为最小阻力方向。---明选有机五常大米已经恢复节后发货---买过米的同学,不说100%,接近98%都说好。很多人已经复购五六次以上,没下过单的新朋友,不用犹豫。春节之后,是时候开启补库周期了~点击下方卡片,立即补库!
2023年2月5日
其他

东哥回国!信心起来了?

一向不怎么写八卦的我,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成功被吸引眼球:刘强东生子后立即回国工作!有网友爆料在首都机场看到刘强东,据悉是在国外陪同老婆产子后回国。众所周知,过去两年,很多互联网平台经济相关的大佬都退出了前台。一些人也被传出润去了海外,甚至更换了国籍。这些传言当中涉及的大佬,就包括刘强东。而今,刘强东现身国内,被很多媒体解读为:看好中国,对中国经济及民营企业充满信心。然后,就有网友不乐意了,发出了灵魂拷问:为什么在海外生子?高赞回答是:因为看好中国经济!东哥是懂“做多中国”的(狗头.jpg)东哥其实在过去几年的监管重拳出击中,受到的冲击其实不算最大的之一。把东哥回国当作民营企业家信心全面回暖的佐证,多少有点一厢情愿。要我说,只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检验民营企业家信心是不是真的回来。那就是另一位更为重量级的人物回中国内地开始搞事情。这人是谁,我想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据说此人一月在泰国吃米其林见泰国首富。在泰国见完还不够,首富一家子又专门飞到香港一个月之内见了第二次。可能要搞事情,但应该不是在中国内地。多少有些唏嘘。提升市场信心是去年底各种高层会议都强调的一个重要工作,但这个信心怎么提,我想不仅仅是开个会喊句口号信心就能回来的。企业家精神无论在学院的经济理论中,还是在经济体的发展实践中,都被论证了是经济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然而,在我们这里,这个词很容易和“资本家”“剥削”这些混淆起来。需要的时候,是小甜甜。不需要的时候,就喊人家牛夫人。信心真的要回来,恐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巴菲特有句名言:建立好的声誉需要几十年,毁掉只需要五分钟。企业家信心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毁起来却很快。什么时候看到Jack回来了,再谈企业家信心回来的话题吧。---直播预告---周四凌晨三点,美联储将公布最新一期议息会议决议。金融市场普遍预计本次Fed将继续加息,但幅度会进一步放缓至25bps.本次会议会否符合市场预期?有哪些可能市场没考虑到的玄机?对全球市场有何影响?今天晚上的睡前明说,一次说完!扫码关注视频号即可预约:
2023年2月1日
其他

兔年开门红,红得很勉强!

​​今天,兔年首个交易日。如大家期盼那样,A股三大指数迎来开门红。但从市场整个分时走势来看,这个开门红的质量并不高,红得多少有点勉强。两市有超过1100家公司下跌,上证50收盘前在翻绿的边缘疯狂试探。主力资金是懂“开门红”的。昨天晚上的直播间里,我也提到过,开门红应该没问题,特别是消费类的股票(酒之类)。但经济并没有很多声音鼓吹的那么好。恢复是恢复了,但要跟疫情前的2019比,即便大家切身感受明显的旅游,也才恢复到七成。因此我在直播间提到的原话是“可以乐观,但别太亢奋,更别激动,激动亢奋可能会失望。理性一点”。今天的市场,可能很多听信了“春节消费大超预期”这种言论的人,会感到很失望。但对于全面客观了解数据的人来说,并不会。高开低走是合理的。高开反映情绪,低走表达现实。跌幅榜居前的,恰恰是那些切身感受“火热”的行业:​市场再一次生动诠释了什么叫Price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行情最新看法:大胆乐观,小心求证

回家的路上,跟大家说几句最近的市场。时间进入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国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都走出了“牛市”的赶脚。然而,如果你留意全球市场,则并不会觉得中国市场的表现,有多么的特立独行。比如看看欧洲的股市:​再比如看看铜的表现:​对比之下,是不是觉得中国市场也就还好?当人们还在为有多少老人不能逾越这个冬天而嗟叹伤怀时,金融市场已经看到了“新生”。这种新生,很大程度上源自中国的几大关键变化。用我们的话说,叫逻辑反转。1)防疫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一月观察到的消费场景的快速回归。2)中国房地产“支柱行业”的定位,超强力度的救援。3)平台经济整治的结束。杰克终于失去对蚂蚁的控制,打车软件也终于重新开放。4)中概退市警报解除。以上每一条,在过去两年都曾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定价产生深远影响。而今,尽管还有一些人一些钱对这些变化表示怀疑驻足观望,但不妨碍一部分资金已经跑步进场。再算上2023美联储加息已经强弩之末,目前所有的逻辑,都指向乐观这一面。预期和逻辑上,需要大胆乐观。交易上,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放开手脚。但作为交易员,我们理应知道在乐观中需要保留的谨慎有哪些(所谓预期的落地与验证,关键数据的边际变化)。2023的中国经济一定会比2022更好。2023的全球市场,会不会比去年更好,我不知道,因为我无法预料美国经济的衰退路线。但展望2023Q1的中国,做多的确定性要远高于做空,尽管一些资产的赔率已经没那么诱人。---分割线---昨天晚上很多读者写了对我的印象,每一条我都仔细读了,有些甚至让我热泪盈眶。留言太多,未能一一回复和精选,希望大家理解。在此,一并致谢!另,根据大家的留言内容,鹅少同学帮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视频,以便让19与21日晚上的直播间新同学能快速了解我们,也感谢鹅少的帮助!以下是根据各位留言制作的视频,还请大家不吝给个小红心♥️~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年味的底色是穷味

先说几句老朋友都很关心的跟赚钱有关的话题。最近几天,股市表现优秀,成功收复12月调整的跌幅,外资的买买买格外引人注目。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今天盘中最低升破6.7,与外资短时间内集中流入中国资产相互印证。股市短期的强劲,有两个主要驱动。一方面得益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得外资加速返场。另一方面也源于疫情防控放开后的冲击小于预期,消费场景的快速回归快于市场所料。这些我们在早先的直播里和大家都有所提示。直播间我讲的原话,大概是:"不要总看到身边的负面新闻,要看看路上车子,商场的人流,餐馆的排队。烟火气比想象中回来的更快。"做交易的人,始终都要记住这句名言:不要"我"觉得,要"市场"觉得。同理,在上周五中午我发出《警惕发哥再次出手》之后,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在周末对铁矿/大宗商品的价格问题,发出了关切信号。黑色商品尤其是铁矿今天,反应明显。有人觉得基本面没变,发哥算个啥?但正如我在直播里说过的那样,在这片土地上做事,必须给予监管足够的respect,不要问应不应该,合不合理。监管是规则的一部分,入场玩这个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无论是做交易搞投资,还是想做点生意创个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多想"市场觉得",而不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底层且深刻的逻辑。大家多品品,看看是不是这样。要说这股市红彤彤一片,倒是有几分过年喜庆的味道。说到市场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受不到年味了。年味越来越淡,是很多人的共识。仔细想来,也确是如此。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要说起过年,那可真是可以讲半天。从腊月初开始的杀年猪,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开始进入过年准备:腌腊肉,做香肠,推磨汤圆面,买瓜子,备水果,宰杀鸡鸭鱼,打阳尘,起阳沟,擦洗灶碗台,新衣服,新玩具,红包皮,新钞票......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农村长大的,可能小时候一年到头都在盼着过年。我小时候期待过年的原因细数起来,无非也就是有压岁钱红包,有新衣服可以穿,可以和小伙伴玩炮仗,还有和在外地上班一年甚至两三年才回来一次家人亲戚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有人会说,只有小孩子才期待过年。现在年味淡了,是因为小孩已经长大。长大之后,就有了更多责任与压力,更多是付出,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期待着过年时满满的收获。这个话其实并不完全对。我问过爸爸妈妈,以前我还小的时候,他们期待过年吗年味足吗。"当然啦,以前就期待一年到头吃顿好的!买件新衣裳穿。平常都不舍得的。给家里的娃儿,也就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舍得花点钱。更早些时候,只有过年才敢大口吃肉!"所以,什么是年味?年味的底色,大抵是穷味。穷,意味着短缺,意味着不舍得,意味着得到之前的无比期待和得到之后的极为满足。穷,也被动让人学会了"延迟满足"。而延迟满足,总会让人产生更为高级的愉悦感。我上小学时,看着别的小孩耍玩具手枪,我也忍不住问爸爸妈妈能不能给我也买一支。对于并不宽裕甚至有些拮据的父母来说,拒绝我也显得理所应当。就这么一个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玩意,我从小学二年级等到四年级,在那年的春节,才最终如愿以偿。且,购买手枪完全是我自己出资:假期漫山遍野拣蜗牛卖给村里搞养殖的人赚来的整整十元钱。可以想象,当年我拿到这个宝贝之后一直把它放在枕头下睡觉的心情。这种开心,即便现在在金融市场一天账户增加数千万,也再难比拟。所以,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经过一年到头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在心里小心翼翼保护和埋藏了很久的愿望。还有一次过年,我大概八九岁。姐姐从深圳回来跟我们团聚,那是她南下打工四年的第一次回家。在此之前,我只能通过邮寄回来的信件和照片,大概能知道姐姐的模样:面目清秀,打扮时尚(相较于我这个只知道在村里玩泥巴的人而言),留着精干的触肩短发,带着一只不知道多贵的手表,总是穿着短袖(那时我尚不清楚深圳的气候与巴蜀不同),笑起来有些放不开。不知何种原因,四年未见的姐姐回家,我竟然对她毫不客气。我经常惹她生气,甚至还要追着打她,我以为这才是姐姐存在意义:无理由陪着我玩闹,让我哄我心疼我。没过正月十五,姐姐就又收拾行囊,匆匆辞别家人再次南下。她走后的长达半年里,我都觉得心里被挖走了一块。时常觉得房间里,院子里,村里的土地里,都有她的影子。所以,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无论多少时间多少山水,都无法割舍与阻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现如今,年味为啥越来越淡了?仅仅是因为没了烟花的点缀缺了炮仗的声响吗?大抵不是。人性当中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对轻易得到的东西无感。无感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期待不努力不紧张不重视不珍惜。现在的孩子,想要一把玩具枪,需要等上两年还得靠自己挣钱买吗?现在家庭,还期待年夜饭的大鱼大肉和年底的新衣裳吗?现在的亲人团聚,三四年一次的情况还有之前那么普遍吗?不能说我提到的情况现在不复存在,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情况已经越来越多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好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年味淡了不正说明大家没那么穷了吗?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分割线---所谓"无腊不成年",在春节之际,家里备点腊货,不管是自己吃,还是招待亲戚朋友,都能增加"年味"。为此,我也为大家费了一番功夫去找这"年味"。有人问我们的腊肉香肠是什么味?有五香的味道,也有麻辣的味道。有山的味道,也有风的味道。有阳光洒满的味道,也有柏树年轮的味道。有年轻人辛勤劳作打拼的味道,也有父母祖辈守望的味道......👇人生百味,尽在明选👇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警惕发哥再次出手!

跟股票市场一样,大宗商品市场也从去年11月初开启了长时间的反弹。而商品市场反弹的明星,当属铁矿。以主力合约2305为例,这一轮反弹已经自前期低点上涨超53%(以发文时的价格算)。如果算上铁矿期货自带的7.69倍杠杆,这个涨幅相当于407%的本金升幅。相比之下,下游钢厂的日子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尽管螺纹钢的盘面价格也反弹了25%。在下游用钢需求大周期顶点已过逐级下滑的趋势下,钢材的供需再次失衡。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的格局下,自然钢厂有利润就容易被供需更平衡的上游原料吃掉。最近两个月的反弹,最大的驱动毫无疑问是宏观预期的转变。这是驱动股市变化的核心逻辑,也是驱动铁矿大幅拉涨的主要动力。而预期,则面临验证的情况。仅仅靠预期推动的上涨,完全可以被定义为"投机"。尽管投机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并无褒贬色彩,不是人们通常意义理解的"投机倒把"里的含义,但却给了监管机构强力介入的理由(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而发改委对于重要资源/能源品的价格干预,由来已久。如何看待发哥对铁矿的表态?是最近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核心要看监管与行业基本面是否共振。如果是,可能会形成价格的巨大转折,参考2021年十月份的煤炭。如果基本面的现实就是非常强势,那么发哥则只能改变行情运行的节奏,不能改变方向。参考19年以来多次对铁矿的"打压"。但如果仅仅是靠预期推动的行情,则发哥几次喊话,也可以将价格打压下来。参考2022年春节后的铁矿被发哥按到跌停板摩擦。尽管后来价格又上去了,但中间的波动,十分剧烈。再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第一次打压,市场一般不太会理睬。比如1月9日,铁矿仅仅小跌表示"收到发哥信息"。但很快今天已经创出新高。第二次打压,回撤波动幅度会更大,但往往也不会改变方向。(我预感不会太远)第三次打压,大幅波动的可能性急剧上升,杀伤力巨大。今天盘中近月铁矿价格已经升破900,这在仅仅靠预期推动的行情里,显然是不受监管欢迎的。交易者要警惕发哥再次出手。---分割线---这次给大家推荐的黑猪肉的腊肉香肠,一上线就被大家快买空了,上午找供应商再清点了下库存:黑猪肉香肠(五香)已经售罄。黑猪肉香肠(麻辣)还剩不到400斤。黑猪肉腊肉(五花)还剩不到800斤。明选腊货的三大特点:1)上乘黑猪肉,市面不多。2)无添加/防腐剂,配料干净。3)传统正宗工艺,鲜香可口。👇手慢无,冲!👇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大利好?有关房地产,央行最新政策来了!

刚刚,中国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明确了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具体来说,这个文件里有这么一些要点:1)各城市按季度对当地新房价格进行动态评估。2)对于评估期内,新房价格连续三个月环比同比均下降的城市,地方政府可以自主选择阶段性维持/下调/取消首套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3)对于已经下调或者取消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城市,如果在后续评估期内,新房价格连续三个月环比同比均上涨,则应恢复全国统一的贷款利率下限。4)二套房,维持现状,没有增量政策。很多人看到这个政策,第一反应是大利好!因为看到央行提出可以地方下调甚至取消利率下限了,这不是等于变向降息刺激房子需求吗!大利好!这样解读就显得过于激动了。今天的发文,我的看法是中性偏空。有以下理由:1)因城施策降低或取消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做法,不是新提出来的。早在去年9月29日,央行银保监即发文提出这一政策,如今只是老政策的延续,谈不上多大的"增量"效果。上面的思路,还是优先刺激房子价格下降比较多的城市。这里矛盾就出来了,真正有需求力的地方,刺激起来才效果明显,而这些地方又不一定能能满足房价连续三个月同环比均下跌的需求。满足需求的,刺激的效果也未必如愿。2)明确了什么条件下,必须要退出刺激。现在地产,刚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离完全康复出院还有相当距离。在这个当口,就已经明确刺激政策什么时候必须退出了。多少有些明确"底线"思维的意思。救助可以,目标是不死掉,但再去KTV,想都别想。3)市场可能要得更多。市场对于政府给地产的增量政策期待,可远不止这么一点。二套房这里都还没有动,搞什么?难道不应该大搞特搞改善需求,扫清一切阻碍需求(含投资投机)释放的障碍吗?最好拿掉房住不炒,这样中国经济才不会继续往下掉,复苏才有希望。这是一部分地产多头的美好愿望。至少就今天央行和银保监发布的文件来看,政府释放的政策信号,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胃口。监管的立场一直都很清晰:地产要救,是"支柱产业",但绝不是又走老路。这意味着,出台任何用力过猛的政策,都会慎之又慎。就像今天,即便推出一些刺激政策,也要加上一个紧箍咒:提前先说好房价上涨之后的退出机制。现行政策,并不一定能将地产行业拖出泥潭,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刺激性政策出台。但任何时候,我都认为,现在的地产,不可能再进KTV。即便有"小阳春",也是出货的良机,千万不要把回光返照当作绝地反击。
2023年1月5日
其他

2023 |不能忽略的四大考验

每当日历走到岁末年初,人们都习惯仪式性地虔诚祷告。告别过去的不愉快,迎接来年的新希望。想必美好的祝愿已经塞满大家耳朵,我来换个角度,当一回不那么讨喜的"坏人",提醒各位2023年,不能忽略的一些重要考验。1)世界并不太平,警惕战争升级。在我们欢庆新年到来的时候,不要忘记有很多人正在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交战几乎贯穿了整个2022年,没有理由指望这场冲突可以安静平和的结束。要警惕1)俄罗斯动用战术性核武的可能;2)北约主动被动直接间接卷入军事冲突;3)美国等明显加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以上任何一条的发生,都将对全球安全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2)美国经济以超预期的节奏进入衰退。如今的美国经济各项数据,喜忧参半。如果在2023年,美国的数据超预期快速恶化,将会把全球经济快速拖入泥潭。中国恢复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老百姓在就业和收入上就会明显承压。3)中国经济的复苏低于预期。消费回归后的可持续性,地产全产业链的复苏情况,都是需要密切留意的风险因素。国外诸多国家地区放开后的恢复,都经历了一波三折。考虑到三年防疫对居民企业和政府资产负债表冲击,恐怕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两波四折。4)老年人及其他脆弱群体受病毒冲击持续超预期。岁末放开后,人群的感染速度和症状反应,已经超出此前预期。时间进入2023,如果相关人群受到病毒影响持续高于预期,将对社会/医疗/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进入2023年,作为投资者交易员,我们能做的无非两点:1)宏观上市场上,紧密留意上述几大考验的边际变化,及时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偏见/策略/仓位。(具体在年终直播里展开讲了)2)多给身边人尤其是家里老人一些关照和陪伴,即便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也尽量少留遗憾。---分割线1---有人说2023无论如何,都要比2022好。"再差,能差得过2022?"对这样的看法,宏观上,只要不出现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的大变,我表示赞同。但微观上,映射到每一个家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同样的宏大叙事下,个人和家庭的悲欢却各不相通。有人重新找到工作有了新的收入,有人穿上搁置很久的婚纱终于礼成,有人踏出国门享受全球旅行的快乐,有人则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按了快进,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每到新年,人们的祝福语里都不忘加上"恭喜发财"。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想更多的人,最希望收到的祝福是"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这两天,我们都在与操蛋的2022告别。但也有不少人正在学着与深爱的家人告别。这样的告别,进入2023,可能会更多。2022的冬天,已经带走了很多老人。2023年的春天,可能会有更多老人提前与这个世界作别。不管愿不愿意,人们都将直面这一残酷考验。物质生活的窘迫,并不最让人感到难捱。而精神世界的创伤,则可以让人度日如年终身难以走出。至亲的离世,则是一种较大的对精神世界的冲击。此刻的我们,唯有祝福。祝福所有的老人能平安度过。也祝福所有的家庭,能顺利闯关。祝福之外,一定要拉回现实说些什么,我还是选择引用此前说过的话:如果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遗憾,那向死而生少留遗憾,则是一种世俗智慧。如果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必然,那破除妄想和执念,不着相,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谨以此,记录2023年的第一天。愿大家都好。P.s.本文主体部分是30号年终直播的一小段内容。参与过直播的同学,192分钟的干货回放已经生成,大家依然可以扫本文末尾的二维码回去反复回放。由于直播过程的技术故障拖延了直播开始时间,我们决定将直播保留至元旦假期结束后下架。在此之前,有兴趣的朋友依然可以购买直播内容。下架之后,仅直播间内部用户可以查阅直播内容,不再对外开放。扫码畅享192分钟干货内容👇
2023年1月1日
其他

直播通知!

首先跟大家说声抱歉!原定于昨天(29日)晚上的直播,由于技术故障的原因,推迟到了:今天晚上八点(12月30日20点)事后经平台方技术排查,系对方App与苹果最新ios系统版本适配问题导致的闪崩。解决方案为今天晚上我会换用更为稳定的电脑端OBS进行推流直播。平台依然在千聊,时间依然是晚上八点,进入路径依然一样。扫下方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再次给预约了直播的朋友道个歉!给大家引起的不便和带来的不好体验,我们深表歉意!我们决定晚上多给大家整点干货,整久一点,以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请大家今天晚上八点继续锁定直播间。
2022年12月30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晚上见!

剧透一下,晚上的直播,将有包含36本书的书单送出!还有神秘交易工具福利。直播开始后,预约通道将关闭。提醒有兴趣的同学:晚上八点前是最后的预约时间。已经预约的同学也可通过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今天晚上八点,扫码进入直播间,不见不散!👇扫码即可预约及进入直播👇
2022年12月2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买房也会爆仓?买房合同里被忽视的一个关键细节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经历,感觉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大意是有人在深圳贷款买的房子,因为最近评估价下降了,被银行要求提前还款五十万本金。这个事情不论真假,但都给广大投资房子的朋友,或者有投资意愿的朋友,起了一个很好的提醒的作用,那就是:银行在某些比较特别的情况下,有权利要求借款方提前偿还房贷。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打乱了借款人的现金流安排。别说提前还款50万,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提前多还10万,都不容易。在一线城市掏空六个钱包好不容易上个车的朋友,都懂。那么问题来了,银行为什么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什么情况下会触发银行这个权利?当然是市场情况对银行不利,可能对银行形成坏账的时候。再说得直白点,就是房价下跌幅度比较明显的时候。我托一位银行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份按揭合同的条款,关于这个权利的条款(第五条)如下(以下甲方是借款人):第一种情形就说了"抵押财产贬损",贬值损失等其他情形,只要不利于乙方,银行认为这比贷款有风险,那么它就有权利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本金。以上这个合同规定得更狠,约定的是"提前归还全部借款本息"。举个利于理解的例子。你花1000万买了一个房子,首付三成,贷款700万。一年之后,你还了50万本金,剩下650万没还。这时房子价格跌到600万(跌幅40%)。此时,银行站在风险控制的角度,有权利让你提前一次性偿还本金50万(甚至超过这个数字),保证你的抵押品价值与债务对等。从信贷经营稳健的角度,在抵押品价值动态变化过程中,出现抵押品价值不足时,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本金,或者增加抵押,是基本的金融风控手段。这种手段,应用在按揭当中,并不特别。一般的房屋抵押贷款和按揭贷款合同里,有这样的条款也不稀奇。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房价大面积系统性的普涨,让购房者包括投资者,很难认真思考这一条款到底意味着什么。而银行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也基本不会动用这一条款。但随着地产大周期的转变,像深圳楼市这种出现局部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这样的大背景下,按揭买房的人,尤其是按揭投资的人,对这一条款的重新理解,显得必要。提前归还本金或者增加抵押品,这种做法跟期货交易当中的被强制减仓或者追加保证金,本质是一个道理。所谓的Margin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这个冬天,不要太“相信”他们

两周以前,我就打算从重庆回四川老家探望父母。但总因这样那样的事情耽搁,未能成行。直到后来,朋友圈里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阳了。我开始担心年迈的父母,下决心要在外出办完所有事后在家禁足一周,然后戴好口罩奔赴老家。但我这样尝试了好几次,都被电话那头的爸妈劝退。"你不用回来,我们一切都很好。""你说的,我们照办就是了,不用牵挂。""没问题,只是嗓子有一点不舒服,没啥!"最终在某一天,我听视频里和我聊天的妈妈,说话声音有些粗闷,我才意识到他们是不是也有可能中招了。电话的那头,依然拼命否认。而在"每一个楼道里都可能弥漫着病毒""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已经阳了"的县城姐姐一家,早已轮番中招。父母则是在姐姐中招前夕有意识地搬回农村老家"逃疫"。我们全家心里都有一丝侥幸,认为农村广袤的土地,稀少的人烟,不会是病毒青睐的场所。后来,我听到母亲说话的腔调变了,我开始警觉起来。自那以后,我每天和他们视频几次,观察他们的精气神状态,再每天三次血氧和心率监测,并叮嘱备好布洛芬等药物,做好红糖姜汤冰糖雪梨等日常食养。前些日子,我三天两头总有些事不得不往外跑,我心想着等到我事情办完,再在家里禁足七天更为安全之后,就可以更放心回家看望爸妈。今天,在家宅了一周之后,我终于打算跟老人商量,周末回去。结果视频一拨通,发现父母已经不在农村,而是出现在姐姐家里。我当时就紧张了起来:姐姐一家人都转阴了么,还有病毒转播么?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来了!详情出炉

前两天直播间里,我开玩笑说,上周股市跌跌不休是因为我家圣诞树的装饰包裹被物流给弄丢了,家里一直只有一颗绿油油的树。正巧赶在24日重新发货送到,挂上这么多红色,周一应该能讨个好彩头。你看,果然又被我说中了😆。家里有人投资的朋友,建议还是红红绿绿都要配一点。哈哈哈哈哈哈言归正传,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周即将结束。站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有着特殊意义。为何"特殊",我至少想到如下理由:1)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面临巨变;2)全球经济贸易关系也急剧变化;3)全球通胀与流动性存在尾部风险;4)中国近三年的防疫政策全面转向;5)中国房地产面临大周期的转折;6)2023是中国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第一第二点,事关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贸易体系的前景。第三点则对全球经济走向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基础性作用。第四第五点将是描绘中国经济2023年走向的关键逻辑。第六点,则从政治和政策的角度给出理解中国政策制定者行事逻辑的思路。(以上这些也是我们直播会覆盖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复盘2022与展望2023,就显得意义非凡。这样的"复盘展望",市场上比比皆是。我们来做这件事,又有哪些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多数类似的工作是从"分析"的角度出发,而我们则从一个更为实用主义但不乏思辨和认知高度的"实战"的角度切入和落脚。实战的含义,一如伟人所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摒弃一切从本本出发。"关注国家乃至全球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最具有"实战"含义的角色,非亲历市场的交易员莫属。分析和实操,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家与交易员,在理解各种宏微观经济变量,尤其是市场波动,尤其是仓位/风险管理上,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跟踪我们的读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以下,是本次年度总结与展望直播的具体内容概要:模块一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务必重视!有关“阳”的几个提醒 !

大家都还好吗?先跟大家汇报下,我目前还没有阳,争取进决赛圈。听闻身边的朋友及家人,不少已经阳过,少数已经阳康,个别已经进入重阳阶段。综合我看到的信息,有几个重要的点,有必要特别提醒一下大家注意。1)疫苗不防感染,即便接种了所谓的加强针。有一部分人的心理是这样的:反正我打了第三甚至第四针,有什么好怕的呢,该玩还得玩。这里提醒大家,疫苗的作用可能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医学界也只是承认其在防重症上有帮助。然而,即便不进入重症,大家应该从朋友圈也感受到这个病毒并不是所谓的"感冒"。2)再次提醒,刻意"早阳"的想法不可取。随着各地感染渐次进入高峰,部分地方已经出现医疗资源紧张,老人就医需求快速攀升的局面。这个时候,越多人想着"早阳",社会面面临的就医压力就越大。说得直白点,谁家里都有老人。你无所谓但老人不是无所谓。大家努力晚一点阳,则是在为感染后需要就医的老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能不能做到晚阳另当别论,但自己不能先放弃了防护。尽人事上,必须要努力。3)阳了之后,所有人(即便是年轻人)都应该密切留意症状。虽然从概率上,中青年感染后转为重症的可能比老年人要小得多,但这个概率依然不是零。只有有概率,无论男女老少,感染了就不要掉以轻心,觉得仅是感冒一场。要密切留意自己的症状进展,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不分年龄阶段,都要高度重视,考虑尽快就医:3.1)连续三天高烧超过39度;3.2)连续三天脉搏/心率超100次/分;3.3)血氧饱和度低于95%,越低越紧迫;3.4)发热伴有呼吸急促,胸闷胸痛,意识混乱。4)阳康之后,不能立即进行高负荷运动锻炼。一些人觉得自己平时疏于锻炼,身体抵抗力不好才表现出各种难受的症状。所以一旦症状消退或者还没消退只是减弱,就开始进入各种花式锻炼健身。这个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至少给身体两周的恢复时间,可以日常活动,但要避免高负荷的运动锻炼。我身边至少三个朋友,都以为自己好了,然后有进健身房的,有干体力活的,还有各种辛苦搬砖奔波的,结果无一例外又重新躺了回去,且症状比此前更严重。5)老人感染病毒的症状反应,不一定非常明显。不要觉得老人没有明显的发烧,肌肉疼痛,嗓子痛等症状,就觉得老人没有问题。根据大家的经历看,有一些老人感染了,症状表现较轻,但却突然离世。对老人来说,最好是做到日常的血氧和脉搏/心率监测。6)血氧仪买不到,智能手表/手环,也是一个补充。前面说到,血氧监测对于所有感染新冠的人来说,都有意义。对于老人,尤其如此。现在很多人已经买不到指夹血氧仪,那么买个带血氧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或者手环,也是一种补充选择,有总比没有好。不考虑高海拔,正常的血氧水平,应该在95%以上。7)药不要乱吃。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大家最好在用药之前网上查一下医生或者权威医院的建议说法。不要私自乱用药。一些退烧止咳的药,原则上一段时间只吃一种。不要同种功能的药一起吃,也不要过量吃。8)年轻人阳康后,最好等一段时间,再去看望老人。大家关心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自己已经中招,好了之后,最好再忍一忍。保守起见,两周之后再考虑看望老人。期间依然做好戴好口罩等防护。9)阳康之后,不是"一劳永逸",依然应该做好个人防护。毒株有不同亚型,且仍可能继续变异。感染一种毒株阳康后,仍然要做好防护。以上,是我自己总结,感觉大家都需要留意的几点。可能很多内容,大家已经在不同渠道都看过了。但想着号上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些人没有关注到,于是今天我又给大家总结重复了一遍。都是一些简单的常识,但此时此刻,常识能救命。大家不妨多给家人朋友,分享一下这些常识。除了我提到的,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区补充。愿大家都能平安健康。P.s.最近有几位朋友家里的老人已经在感染新冠后离世。我相信,号上的读者可能也会有人面临同样的问题。亲人的离世,人们总会痛苦总会不舍。但纵有千般痛苦万分不舍,生命周期的不可逆,就像花会谢树会枯一样,人生也总会有终点。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的事实。佛家认为,人总是在情感上期望自己的亲人永远可以陪伴自己,这是一种妄念与执着,妄念不改执着不破,就痛苦难解。我在上高中时,外婆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过去,想起外婆,我依然记得她每次来看我给我带的糖果桃片和各种零食。她偷偷拿起白酒当解渴饮料一样咕嘟咕嘟一瓶下肚的壮观场景,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而外婆的自立自强,通过搓麻绳卖麻绳赚取不菲收入,再融资给周边人建工厂搞农业。她还帮人说媒搭桥,撮合千对姻缘,这些远近闻名的事迹,在她走后的岁月,也在我的记忆里闪闪发光。《小王子》里说: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而外婆的离世则教会我,这世上存在一种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幸福。如果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遗憾,那向死而生少留遗憾,则是一种世俗智慧。如果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必然,那破除妄想和执念,不着相,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分割线---另外,对于我们年终复盘与展望直播有兴趣的同学,需要留意,今天晚上是盲约阶段的截止时间。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危险信号!慌吗?

​从11月初“小作文行情”开始,到本月中经济工作会议落地,中国的股市迎来了一个半月的反弹期。这段时间的赚钱效应其实不差,除了本身估值就炒在高位的,不少板块都有轮动。但似乎“好景不长”。会开完后,市场快速下杀,目前上证收在日线以上级别的所有均线下方。在技术派眼里,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信号。一条均线,就意味着一个向上的阻力。每到一处,都是等着回本撒腿就跑的股市迷途羔羊。市场内部也有分化。截至今天收盘,反弹最多的是上证50(约14%)。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大股票”“价值股”。为何是上证50?因为它前期跌太多了。股市拉长而言,有一个比较朴素但又颇具参考价值的经验:最大的利空是涨得太多。最大的利多是跌得太多。上证50指数成份股多是大块头,金融保险石化等龙头为主。它们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顺周期特点明显。这是为何今年四月末下跌的低点成了很多指数今年的“铁底”,但在50这里,早已被轻松击穿。原因无他,周期来看,11月之前,万马齐喑。大块头被嫌弃再嫌弃,没有任何性感故事可讲,存量现金流也不断被一轮轮严格的疫情管控所蚕食。除了抛售,投资者想不到别的可能。11月初放开之后,事情起了变化。宏观利好当然对大部分股票都是利好,但最利好的,还是那些逻辑转折度最大的行业和公司。上证50当仁不让。之前有多嫌弃,现在就有多宠溺。即便不考虑强刺激,大块头们受尽冷眼旁观的过往,也要重新定调。回归正常,也比其他板块逻辑更为顺畅。所以你看,即便上证深证创业板已经跌破所有均线,上证50还有几根线撑着。这就是逻辑。涨涨跌跌的背后,首先是人心的起起伏伏。价格波动的驱动,最终是周期画卷如何展开。欲知后事如何,且听年底分解。👇​
2022年12月2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财富密码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刚刚,中央定调2023经济!没有强刺激!继续坚持“房住不炒”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经济工作会一年召开一次,一般在年末。主要是落实政治局会议部署,总结当年经济工作,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重点为来年工作做出安排。此前12月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已为2023年经济工作定下了一些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工作"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乍暖还寒|经济面临的压力,比想象大!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在冬季放开了

昨天晚上,法国淘汰摩洛哥。尽管如此,摩洛哥已经创造非洲球队在世界杯中的最好成绩,虽败犹荣。也是昨天晚上,美联储宣布本年度最后一次议息会议结果,如市场预期加息50个基点。如果昨晚上听了我们直播的同学,应该知道我在直播间瞎编的鲍威尔新闻发布会可能会讲的几个要点。现在看,不说言中百分百,七八成蒙对了。一句话总结鲍威尔的发布会:加息会放缓,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联储将继续以抗击通胀为第一要务,不会轻易考虑降息。这样的信息,对于渴望联储放水的市场,当然是迎头一棒,相关资产做出了各自逻辑内的反应。非洲球队首次杀入世界杯四强,美联储在为过于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导致的"工资-通胀"螺旋结构而焦虑。中国则在今天上午披露了疫情防控政策转向后的首份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工业生产消费投资等各项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你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十一月,重庆广州等地因疫情出现临时封控,尽管下旬出现了政策转向,但由于过渡期的影响,市场依然未对经济的立即恢复抱有预期。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的数据,依然比预期还差。此前已经公布的11月出口数据,预期-3.9%,实际-8.7%。市场预期11月的消费增长是-3.7%,实际公布是-5.9%。而房地产市场,在10月以来进一步的需求侧政策以及供给侧对房企融资快速放开的支持下,进一步崩塌:这种崩塌是在考虑了去年低基数的效应下实现。总结一句话:都知道经济很差,但没有想到这么差。很多人都纳闷国家为什么选择在冬季这个病毒本来就更易传播的季节放开防疫。看了11月的经济数据,是不是又明白了一点?好的一面是,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有一种逻辑是"越差越好":经济数据越不好,对政策刺激的预期就可以越强烈,从而带动行情上涨。最近一两周又开始传言"房住不炒"要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拿掉,明年要"运动式"搞经济,所谓的"强刺激"已经在路上。从11月转向以来,市场的主基调,一直是乐观。如果说前面的乐观理由是对早期悲观情绪的纠偏,那么现在继续乐观,则是对强刺激的无限想象。有隐忧吗?人民日报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发布了如下题目的文章:《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强刺激是高质量发展吗?我认为不是。疫情管控的放开,必然要经历阵痛过渡期,过了之后,内生的动能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这需要时间来验证。现在就急不可耐推出强刺激是否真的合乎政策逻辑?再看外围,美国还将在至少一个季度以内继续加息,且可能在整个2023年都保持利率高位不会降息,美国经济在明年将大概率渐入衰退。如果在当下中国就搞强刺激,等待明年中,美国真正进入衰退的时候,中国又拿什么对冲?中国的金融市场,面对放开后的情况,保持了难得的乐观与平稳。但这种状态能否一直延续到阵痛期结束?参与者不妨多一种交易假设:市场在经济复苏/政策刺激的节奏上,可能过于乐观或者急切了。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实体经济的复苏,远远没有金融市场几根向上拉的K线那般简单。实体经济还将继续萎靡一段时间,在最终彻底走出低谷之前,也会遭遇新的压力。普通人当下能做的,依然是我此前文章里提到的那些。参考:放开以后,普通人应该做哪些准备?七点建议以下,是今天晚上的一场直播,欢迎有兴趣的同学预约: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三而竭

经济学上有个很底层的规律,叫边际效应递减。中国古文有个完整的对应,叫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这个话用来形容现在最近两个月的市场交易主线逻辑的变化,十分贴切。从十一月初开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金融市场,都在交易各自逻辑主线的重大转折性变化。对中国而言,防疫政策的转变,地产政策的加码,拉升了整个中国资产的估值。对美国而言,十月CPI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则拉开了美国资产反弹的序幕(当然除了美元)。昨天晚上,美国11月CPI数据的公布,再度不及市场预期。正当很多"涉市未深"的小伙伴,兴高采烈地等待美股暴涨时,市场却来了个迎头暴击:高开低走。事实上,回顾美股11月10号以来的几次大阳线反弹,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三而竭。从这个过程,大家也能非常完整地感受我一直非常强调的做交易十分重要又非常基础的一个概念:Price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如果阳,请晚阳!尽量避免反复阳

近日,想必大家身边都已经听说有人阳了。有几个非常值得再跟大家分享的点。对于阳,总体思路仍然是在国家防疫未放开时我就一直提到的:既不恐慌,也不大意。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敌人变成新冠之后,也很贴切。现在有一种不是很好的倾向,就是大家面对"阳",似乎不管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藐视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国家放开了防疫,那就说明这个病毒完全没必要多想,就是一个感冒。感染了也没啥问题,甚至一些人主动求感染,能阳尽阳,能早尽早。以上这些想法倒是不恐慌了,但又过于大意了。毫不在意,也是有问题的。我理解的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1)即便一些人感染之后症状较轻,但仍有不少人阳了之后,症状明显,包括年轻人。感染之后的症状表现,取决于个人身体状况和病毒分型,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医学专家认为,目前北京流行的BF.7毒株就比广州的BA.5.2感染后的症状更重,这与北京朋友感染的主观描述一致。2)即便不考虑症状差异,多数人感染完后没事,但也要考虑家庭传播,导致老人和孩子感染的风险。3)集中快速的大量阳性,对医疗体系的冲击也要考虑。4)非常重要的一点,感染一次新冠之后,【不代表】获得终身免疫。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会复阳。一些研究认为,复阳的次数越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的风险可能越大,尽管这一点在学界目前存在争议。比如以下研究:5)中国目前流行的毒株,仍然存在继续变化的可能。根据国家卫健委,目前中国流行的主要毒株是BA.5.2和BF.7。而欧美目前已经"进化"到BQ.1*,而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则是XBB*。好消息是,这两类毒株目前没发现毒性有变大。但坏消息是,它们有更高的再感染风险。因此,综合这些信息来看,并不能抱着"能阳尽阳,能早则早"的想法面对病毒。如果最终来说,大部分人阳不能避免,那么以下心态可能更为合理:更加做好个人防护,能延迟感染则尽量延迟感染,尤其要尽力避免重复多次感染。这样做不是说个人感染了立即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只是从宏观上可以减少对医疗体系的冲击,从微观上,降低对老人小孩等群体的风险。而无论是什么群体,都应认识到,反复感染可能对人体有未知的风险。目前的研究对这一方面还没有定论。也有专家说,大部分人感染了一次新冠后,很长时间不会再感染,这个说法怎么理解呢?这个说法必须建立在病毒毒株不变异的前提下,而新冠恰恰以变异较快较复杂"闻名"。可以参考上图以色列的重复感染率(Reinfection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太燃了,绝境逆转!克罗地亚淘汰巴西!坚定,顽强,永不言败!向格子军团致敬

今夜无眠。用几个词来形容今天晚上观看球赛的心路历程:沉闷,紧张,揪心,大喜,再次紧张,激动,感动。我相信,但凡今晚看过世界杯1/4决赛克罗地亚对巴西直播的朋友,一定都有这些感受。在常规90分钟的比赛上下半场,双方都未取得进球。没进球的比赛,虽然也不乏看点,但在大众"球迷"眼里,总会略显沉闷。而后进入30分钟加时赛,巴西队明星球员内马尔在第106分钟终于攻入一球,使得巴西1:0领先。码字的此刻,我还能清晰记得进球的内马尔是多么激动和兴奋。比赛进行到这里,巴西队的破门,的确让巴西球迷已经开始集体提前"庆祝胜利"。毕竟,FIFA排名世界第一的球队,在领先一球的情况下,守住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似乎也不是特别难。很多人问我支持世界杯的哪支球队。正常来说,我没有太强烈的偏好。但由于对克罗地亚这支格子军团有一点了解,这场比赛,我反倒情感上偏向了克罗地亚这一边。了解一点克罗地亚(球队)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人口只有400多万,面积5.6万平方千米的小国,独立前属于前南斯拉夫。在克罗地亚独立的过程中,发生了1991-1995年的克罗地亚战争。战争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克罗地亚的战争难民,而当下克罗地亚国家足球队队长,也是球队的精神领袖和核心,莫德里奇,也是当年的战争难民之一,在难民营居住时间长达数年之久。按照年龄来说,在30岁附近或以上的克罗地亚国家足球队球员,应该都亲身经历了战争。像莫德里奇一样经历的球员,还有不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克罗地亚队一直都被称为"从战争中走出的足球队"。而莫德里奇也被称为"从战争中走出的足球大师"。他们在踢球的时候,有一股其他任何国家似乎都很难看到的精气神:不仅仅在为足球而战,更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体克罗地亚人的荣誉而战。他们受过战争的创伤,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深知足球是让克罗地亚人在世界受到认可最有效率的方式。基于这些了解,我的情感上天然偏向了克罗地亚一方。在巴西领先后,我开始感到紧张。并开始在心里默念:莫德里奇加油!克罗地亚加油!还有时间,加时下半场还有机会!很多喜欢巴西的人看到这里,估计已经不再紧张,觉得比赛没有悬念。毕竟,面对世界第一的巴西队,五星巴西,时间已经剩下十几分钟,克罗地亚要扭转局面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人们可能忘了,在世界杯决赛阶段,克罗地亚已经不止一次在加时或者点球中淘汰对手。2018年通过点球淘汰丹麦俄罗斯,前些天通过点球把日本送回了家。如果把每一次拖到加时或者点球阶段淘汰对手当作一个独立事件,那么这样的独立事件多次同时发生的概率,一定是标准意义上的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一般不会发生,但今天晚上,它真的发生了!时间来到117分钟,莫德里奇中场把球从混乱中传出之后,经过几名队友的完美配合,佩特科维奇的进球让克罗地亚顽强扳平比分。加时赛阶段,三十七岁的莫德里奇已经跑了110多分钟。然而他没有放弃,他的队友们也没有放弃。在最后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绝境逆转。面对强大的已经领先的对手,分秒倒计极为不利的时间,克罗地亚人没有放弃,格子军团心理没有破防!看到比分扳平的那一瞬,我相信很多人都欢呼了,甚至包括部分巴西队的球迷。太不容易了!太坚持了!太顽强了!太值得了!这就是足球比赛,不到裁判吹哨结束,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克罗地亚国家队,一支经历过战争但却化"创伤"为力量的,在球场上背负民族国家责任踢球的球队。时间来到点球大战阶段。看克罗地亚队的球员踢点球,似乎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球迷们都屏息凝神,甚至教练都不敢直视球门,但一个一个克罗地亚球员,都表现得出一股惊人的"平常心",似乎"轻轻松松"就悉数将球送入球门。这种"平常心",我想也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国家民族背景,身上背负的使命感,不无关系。当巴西最后一个点球罚失,全场克罗地亚球队队员狂欢,身躯"瘦小"的莫德里奇一跃跳到队友背上,队友顺势背着他狂奔时,我的情绪,也跟着一起狂奔了起来。这是本届世界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场比赛。比赛的画面,在我脑子里反复回放,让我即便躺下了,也久久不能平息。索性起来写下了这些粗糙的文字。我想,之所以世界杯能成为全球范围最有影响力的体育比赛之一,除了比赛本身的竞技性,更重要的也在于这个过程传递给我们的永不服输的精神。很多时候,不是成功者运气好,只是他们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些时间,哪怕只是五分钟。谁能拥有永不言弃的精神,谁才最有可能接近成功。祝福莫德里奇!祝福克罗地亚国家队!愿他们走得更远。P.s.说了很多克罗地亚,可能巴西的球迷不高兴了。在不少人看来,五星巴西被淘汰,实属"爆冷",一如之前的德国队和西班牙队被淘汰。关于"强队爆冷"的话题,我之前专门录过一期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看看: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从今天起,健康码,再见!

中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新十条",朝着"科学精准"防疫的大方向,继续迈进。这次的迈进,不是"走小步",而是大踏步。比如说,我们在"新十条"里看到这些以前老百姓"做梦"也不敢想的变化:1)健康码正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除部分特殊地区场所和从业岗位外,不再要求查验核酸报告,不查健康码。2)跨省流动不再设障。跨地区流动,也不再需要查验核酸报告和健康码,落地检正式退出。3)部分阳性可居家。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当然,阳性感染者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4)非高风险区,与"临时封控"再见。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而在现行防疫政策下,高风险区范围一般已局限在楼层/单元/楼栋。5)学生大规模上网课的时代结束。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无疫情的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对老年人疫苗接种,医疗保障,涉疫安全保障等提出了新的安排。总体来说,"新十条"的优化方向,并不让人觉得意外,但步子迈得确实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消息发布后,资本市场按照"利好出尽是利空"或者"买消息卖事实"的逻辑,悉数出现下跌。"防控优化"的预期交易,也随着"新十条"的落地,正式宣告结束。接下来,将进入事实验证的阶段。上午还开了政治局会议,也没什么单独可讲的。都是市场提前知道的内容,全部price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真正的考验开始了!放开以后,普通人应该做哪些准备?七点建议

​此前,关于防疫,我写的文章多是从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从这些角度,我们在十一月初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防疫放开是大势所趋(相关文章合集参考:抗疫实质转向!历史时刻,值得纪念!)。时日至今,再从宏观角度讨论这一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各地方城市也已经全面跟进,能松尽松,前期的判断全面兑现。包括资本市场,从股市到商品,从债市到汇率,也都悉数对这一大的方向转变进行定价。站在当下,我想从另一个聊聊防疫放松这件事:从微观个人的角度,应该如何面对“放开”这件事?1)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以前说,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这里交换了一下顺序,旨在说明放开这件事,在宏微观上的“体感”的不一致。宏观上,方向更重要,战略更关键,具体过程和战术则是充满变化随时可以调整的。但在微观上的体感,往往就变成了这样:“时代的一粒灰,压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放开之后,微观个人将真正第一次“直面”新冠病毒,对于个人的考验,才真正开始。2)合理认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毒性大幅下降,这是医学界公认的事实。也有部分人感染了,不会有太强烈的症状甚至没有症状。而对于“后遗症”,目前的研究也没有太明确的结论认为感染奥密克戎会直接导致后遗症。对此前毒株的研究,也表明大部分人在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后,并不会有后遗症的表现。也要看到,新冠病毒发展到奥密克戎毒力下降是事实,但它也不是一些人眼里的“感冒病毒”。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也提到,如果反复多次感染,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疑似产生负面影响。综合来说,对待当下新冠最合理的态度依然还是我们之前一直提到的:既不恐慌,也不大意。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如果感染了,也大可不必恐慌和过于焦虑。感染次数上,能少感染就少感染。3)更加做好个人防护,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在全面核酸逐步退出舞台后,大家出行应该继续甚至更注重个人防护。方法还是以前说的那些: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等。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更要注重防护,包括疫苗接种等。此外,现在开始,大家更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休息好,膳食均衡,多运动。良好的体质和强大的个体免疫力,是面对病毒(其实不止新冠)最重要的抵御屏障。4)药可以适当准备,但不要乱备乱吃。不少人为了应对放开,已经按照各种网上的攻略准备了家庭应急药箱,里面塞满了各种抗感冒抗病毒的药。但其实有些并不科学合理甚至有副作用。药物的准备,至少应该咨询医生朋友,不要乱备更不要乱吃药。5)做好医疗系统受到一定影响的准备。这一条有个心理意识,个人能做的,其实还是第三条。一些有长期就医需求的,可以提前看看能不能优化就医需求,比如咨询医生能否提前多准备一些一直要用的药。6)做好经济缓慢恢复而不是V型反转的准备。放开之后,经济肯定会比以前严控时期要好。但三年的累积效应,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信心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家对经济前景可以乐观起来,但这种乐观是中长期的视角,不意味着经济可以很快好起来甚至出现美国那样“过热”的情景。说人话,就是消费开支上依然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投资理财上,也不可过于乐观激进。企业扩张上,先度过“冲击”期再做打算不迟。股市的反弹,映射到实体经济上,需要时间。7)房子不会重演15-16年的大涨,完全不必为“救市”感到焦虑。很多人担心由于防疫的放开,房地产的大规模救助,会导致房价又出现15-16年那样的大涨,考虑要不要紧急上车。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刚出ICU,怎么可能马上又去KTV呢?地产的救助,是避免行业危机演变成系统性的经济危机。这对老百姓来说,其实是好事。不要觉得救地产就是又要拉房价,两个事情。最后想说的是,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去争论哪种政策更好了,政策的方向已经足够明确和确定,接下来考验的不仅是国家,更是个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那么即便有冲击,这冲击也会小一些。Ps:很多人关心的“个人养老金”到底要不要交,这个视频里给大家讲清楚了: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抗疫实质转向!历史时刻,值得纪念!2019.12-2022.12

今天,时间已经来到本年度最后一个月。2019年12月,武汉通报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而就在进入十二月前的最后一天,2022年11月30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行动出现重要的转折意义上的实质变化。注意,我用的"行动",而非战略或者部署。因后者早在11月中上旬的"常委会"与"优化二十条"出台时,就已发生。对于抗疫战略转变的先行,我也在11月发布了多篇自己的"揣测"。幸运的是,这些文字,到现在依然得以留存。新读者有兴趣可以回溯:风向变了!放松可期(11月4日)今天,政治局开会讨论防疫!有哪些新信号?(11月10日)当下抗疫,八条想法(11月23日)新增创纪录!但不妨乐观一些(11月28日)别争了!“放开”已在路上,不妨多点耐心(11月29日)如果说,在昨天以前,很多中国老百姓对于抗疫的转向,还心存怀疑坚持认为"加码"和"严控"不会改变。那么在昨天以后,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都应该统一到"转向"后的抗疫新阶段了。昨天究竟发生了哪些事,让我得出抗疫行动出现了"实质转向"的结论。简单梳理一下给各位:1)国家卫健委开会,定调"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未提"动态清零"。"新形势新任务"怎么理解?如果理解不了这种话术,结合各个主要大城市的具体转变,也能体会个中含义。2)首都北京宣布"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可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大家要知道,这可是在北京日新增突破5000这样"严峻"形势下,政府做出的最新决策。风向转变已经大白天下。3)广州宣布多城区解除临时管控。广州发布用的表达是"快封快解""能解尽解",包括此前疫情最为严重的海珠区。4)重庆的表达更加直白:"形势向好,逐步放开"。要知道,重庆最近以来,一直可是全国疫情新增态势最为严峻的大城市。它都"向好"和"放开"了,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身在重庆的我,第一手信息就是,我所在的"无疫小区"已经多日未查核酸。除了以上典型的疫情防控比较"严峻"的大城市,其他城市跟进类似的政策行动,也不在少数,不一一列举。以上,足以支持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和判断,那就是大方向早就转向。行动上的转折,昨天多个大城市的转变,也给出了最为清晰的答案。2022年12月的第一天(准确一点说是11月30日,其实11月10日更为重要),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在这一刻,我们终于看到近三年的抗疫从战略到执行上,都出现了重大转折。资本市场早已"抢跑",一整个月都在交易这种"转折"。如果说金融市场天然具有前瞻领先性,那么现如今,实体和老百姓,也应该为真正意义上的"放开"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思想上的"耐心"与"信心",也包括"放开"后的行动。防疫转变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受到更少的影响,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会边际改善,这些都是好事。但是,"转变"也不是零成本的。任何国家和地区,从疫情爆发到最后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共存",都必然经历一段疫情快速爆发的过渡时期,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我此前说的"0-1-2"的"1"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病毒。对于个体来说,感染病毒的概率自然比以往提高。这时,有几点,特别值得大家理性重视:1)建立起对病毒的科学认识,不轻视不惊慌。2)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适当社交距离等。3)提前做好感染病毒的心理建设。4)提前做好相关药物准备(感冒药退烧药止痛药等)。5)做好接种疫苗等易感人群的保护(有基础疾病的和老年群体)。无论如何,我们终于走到了这个十字路口。接下来的路,可能未必好走。但再不好走的路,只要方向对了,一切的困难,回头来看,都能够也应该去克服。我深知,大疫三年,很多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还是那句话:既然方向已经明确,我们不妨多点耐心。P.s.最近国家落地了一件大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就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实施。很多粉丝都希望我讲一讲这个事情,到底要不要去开这个账户。关于此,这条视频里,一次性给大家讲清楚了,记得去看:记得给视频点亮小红心♥️~另外,昨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一通讲话,信息量巨大,瞬间引爆美股!国内的A也跟随大幅高开。对于鲍威尔的讲话,我在直播里和大家详细聊聊。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事关你我!个人养老金要不要搞?

大家记得看完给视频点个小红心♥️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别争了!“放开”已在路上,不妨多点耐心

今天的中国资产大涨。我在11月4日,就明确写文提出此前"看空"的逻辑已经出现根本转变,建议对待市场应该更加乐观。参见:风向变了!放松可期改变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大逻辑,无非有两条内因和一条外因。1)中国防疫政策的转向。2)中国地产救助的力度加大。3)美联储鹰派加息节奏放缓。以上,前两条内因是主导中国资产走势的核心,第三条则营造良好的风险偏好。事实上,自11月初到现在,整个月,市场都在交易这几件事。从优化二十条的出台,到每一次联防联控机制开会细化,再到地产救助的"三箭"齐发,都在不断证实着此前逻辑转向的预期与判断。疫情防控与地产救助,始终是中国股市以及其他资产走势的核心变量。这一点在前期我看空股市时,就已反复强调。如今变量依然未改,只是方向已经转变。对于防疫政策的转变,我反复和大家强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微观立场,来理解公共政策的演化逻辑。11月10日的常委会,已经给大家传递了最顶层意志对防疫工作的新思路,奈何多数人读不懂这类话里有话的文字,对战略转变的事实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我的第一时间解读参见:今天,政治局开会讨论防疫!有哪些新信号?而今天,浙江省委宣传部所属的"浙江宣传"从官方口径,第一次用大白话回应解释了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浙江宣传"发文前,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今天一看,两篇文章援引的数据和逻辑,也诸多相似。建议大家可点击仔细阅读。我的文章:当下抗疫,八条想法"浙江宣传"的文章:“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相信我,压住情绪,读完之后,你的想法会发生变化。昨天的文章,我也在给大家做某种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新增创纪录!但不妨乐观一些昨天我说,既然从0到2必须要经历1,那么目前的某种"混乱"恰恰证明我们进入了黎明前的黑夜。虽然短期会有阵痛,但至少说明可以期待春天的来临。这比起短期看似岁月静好,但却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的情况,好了很多。以下是今天下午三点联防联控机制开会的网络版整理:很多人看完,又会本能地情绪上头。"这尼玛都是什么官话""这样的话答非所问有毛意义"如此等等。而我会怎么来看呢?我看到的是这些关键词:"极力避免聚集核酸造成的风险""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问题核酸机构""(长期封孔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应予以纠偏和避免""加大曝光力度,依法依规严肃追责""不断在调整,最大限度减少影响"看问题,要看边际变化。要看重点,要看和以往表达的不同。再不明白的,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包括我的)公开说"放开"的文章,能在网络上广泛讨论与传播?这在以前,能这样吗?"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新增创纪录!但不妨乐观一些

自优化二十条以来,全国疫情每日新增数据迅速爬升。目前无论从绝对数据,还是从地域覆盖范围来说,都已经创了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甚至是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以来的记录。向来防控严格的北京,近几日的新增也连破数千,防疫压力巨大。伴随着新增数据的快速上升,是越来越紧绷的"精准"防控压力,与民众与日俱增的情绪。如何看待最近这些数据与现象?无论是参考欧美,还是更为相近的东南亚各国,在疫情防控宣布优化的初期,感染数据快速上升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混乱",都不可避免。优化初期,意味着还未到彻底转向防控新阶段。与此同时,大的方向,又已经明确。这时,人们感受到的就是上下政策的"打架",政策执行在"加码"与"精准"之间反复横跳。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把整个防疫过程看做从0到2,且1是必经阶段。那么,从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来说,似乎越早感受到1,对2的期待也就越接近落地实现。无非要明确两个问题:1)能不能直接从0到2?各国现实的经验显然不支持这个推论。2)如果不能跳过1,那么目前很可能我们正在经历它。政府的立场,显然是希望经历阶段1时,社会综合成本最小。而老百姓的诉求,则是更为具体地体现为:"迟早要来,为什么不早点来!"两种立场,一定会在某个时点交汇,也一定会形成某种形式的再平衡。每日新增数据的走向,是观察这种交点何时发生的重要参考。现在很多人感受到的可能是"混乱"与"横跳",情绪亦因此大幅波动。但从另一个角度,正是这些现象,或许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阶段1。不妨乐观一些,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P.s.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随便吧,累了!”

最近,我发现群里好多朋友都因为各种原因情绪十分低落。“毁灭吧,赶紧的,累了”“随便吧,累了”“社会性Emo了”很多话题不太能讲,我就讲点可能对大家情绪有帮助的东西吧。👇👇👇看完记得给视频点亮小红心♥️~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刚刚,央行宣布降准!怎么解读?

11月23日,国常会部署降准。当天新闻联播披露这个消息之后,我第一时间在直播间和看直播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今天的央行落地,也是市场广泛预期之内,Price-in的东西。降幅0.25%,释放5000亿资金,这样的操作即满足了央行一直强调的"不搞大水漫灌",也落是了支持实体经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政策要求。本次降准,有三个背景条件:1)中国经济在10月的表现,催生了进一步政策支持的需求。2)近期债券市场和银行理财的大幅波动,需要央行行动。3)美联储加息路径预期的边际鸽派转向,对汇率的压制缓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降准落地。降准落地后,料降对冲部分12月到期的MLF。已经price-in的东西,自然对市场来说就没有太多交易的价值。当下市场最核心的逻辑,依然还是集中在此前我们一直讨论的防疫政策的边际变化与地产救助上。优化二十条与地产十六条以来,市场已经定价长期悲观预期的修正。接下来,需要看到这些政策的落地与实际的数据反馈,这是行情演绎的核心。降准落地后,仍在交易的现券收益率跳涨但很快回落,波动不大。更多及时的解读,大家记得关注直播间。一般来说,视频号里会有更及时的解读。点击下方视频,可以进入视频号:宝子们记得给小明点点小红心♥️哟~
2022年11月25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当下抗疫,八条想法

最近,全国多个城市疫情此起彼伏,"全面开花"。以我所在的重庆为例,已经连续多日新增维持数千例。管控严格的首都北京,也单日新增突破千例。与此同时,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赛事在卡塔尔进行得如火如荼。从直播画面来看,极少观众戴口罩,似乎新冠已经彻底"结束"。两相对比,不少国内民众对抗疫的信心和耐心受到挑战,情绪也出现较大波动。被封在家里几天到几十天。受影响的区域,孩子不能正常上学,大人无法正常上班,部分老人就医变得更困难,商贩也无法正常经营营业......大家产生各种情绪,我绝对理解,也感同身受。说起来,我在四川的老家被封控一段时间之后,到重庆没有多久,便碰上这个"英雄城市"最严峻的防控形势,继续在家接受封控,已经两周有余。重庆目前的疫情数据尚未看到拐点。你问我什么时候能"清零",就跟问明天哪些股票会涨一样。我不知道。以上是我亲身经历的生活不便。工作上,2022年以来,由于奥密克戎对中国的反复冲击,从上半年的上海,到现在的广州重庆北京等地,资本市场的预期也在大部分时间不稳,反复拉扯横跳。看不清未来,找不到确定性,对做投资和交易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困难。客观点说,大家都不容易。大疫当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以前,我的利益受到损伤了,也会本能地质疑。你们不舒服的地方,我也都质疑过。现在,我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变得更加平衡。事实上,不光是抗疫,所有公共问题的决策,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所有利益。如果我们只是看着选择A下我们的"受损"以及选择B下我们的"受益",而对A选择下,其他群体的"受益"和B下他们的"受损"故意忽略,这样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够公允客观的。分享几点我对当下抗疫的理解。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非官方立场。1)防控路线的选择,不存在孰优孰劣,大可不必羡慕别人。这个问题,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解框架。假设恢复到疫前生活,需要的时间总额是T,需要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为E,需要付出的生命健康成本为H。不同国家对于防疫策略的选择,无非是在如下两个问题上做权衡取舍:1,E和H究竟哪个更大。2,E,H以及E+H怎么在T这个时间内分布"摊销"。比如,对于美国来讲,选择了相对大H和小E组合,且把成本更多分摊在2020年。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特朗普消极抗疫,美股连续暴跌,以及美国因为Delta死了不少人的情况。又比如,中国选择的"动态清零"策略,在2020和2021是全球最为有效的策略。以小的H和较小的E实现了抗疫目标。而病毒进入奥密克戎阶段,以前的策略下,E就快速上升。拉长来看,可能是一个小H+大E,更均匀将成本分摊在T期间的一个组合。其他国家的选择,则更多处于中间。20年时,常见的说法是"美国抄中国的作业都不会吗?"22年时,常见的说法是"中国就不能学学外国放开吗!"拿美国的20年和中国的20年比,以及拿美国的22年和中国的22年比,都不科学也不客观。看问题要动态看,不要静态比较,更不要刻舟求剑。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选择,都必将在抗疫过程中付出对应的代价。不要只看到别人现在"正常了",就忘了这"正常"的代价。2)中国抗疫的大方向是必然往前。二十条优化措施的落地,是标志性的转折。这个问题我此前在文章(风向变了!放松可期以及政治局开会讨论防疫!有哪些新信号?)和直播里都深入和大家探讨过,不再重复。3)前途光明,不改道路曲折。越来越重视"层层加码"的问题,越来越优化防疫措施,越来越重视防疫产生的"次生影响",这些都是小步往前不断趋近大方向的动作。要看到好的变化,要重视边际信号。我们的选择既然是小步前进,那自然中间免不了来回拉扯。放松多了,病毒控不住。放松少了,经济社会遭不住。中间考验的是决策层的智慧。4)为什么不能大步前进,直接一步到底?很简单,大步放开必然造成感染人数急剧上升。每天新增十万甚至百万不是梦,医疗挤兑和次生灾害民众恐慌必然发生。80岁以上人口疫苗接种加强针的比率仅40%,"大步走"的确对广大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中青年人影响没那么大。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呢?5)"你看人家香港,新加坡,甚至看看人家印度......""香港没有老年人么?印度人口不多吗?为啥他们不搞"清零"?"几个基本的事实大家要弄清:1,香港的人均ICU是内地的2倍,医疗资源覆盖高过内地。即便如此,上半年面对病毒的集中冲击,香港政府依然不得不向内地求助求援。2,印度的老龄人口比例是中国的一半。要拿来比较,就应该是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开战在即!2022世界杯,我这么看!

看完,记得给视频点赞加关注哦^_^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巴厘岛传出的新信号

G20今年在度假胜地印尼的巴厘岛举行。昨天最重要的两个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会晤,我们这边官媒也已经发布了相关的通稿情况。从一个职业的交易员的角度,遇到这样的大事,我一般会把两边发的通稿都读一下。这个时候,发现学好英文还是很有好处的,至少对信息的完整准确把握,大有裨益。话不多说,从中英文两边的信息当中,我简单给大家总结了如下要点。中方主要表达内容(根据新华社):1)中美关系最近的局面不太好,还是要继续合作。2)介绍二十大的情况,对内对外的战略没变过。3)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要管控矛盾和分歧。4)台湾问题是红线,不会退让,希望美方说话算数。5)两国国情不同,要互相尊重,寻求合作,不要干架。美方主要表达内容(根据白宫官网):1)美国未来会与中国激烈竞争,包括与全球盟友一起。2)竞争中要管理好冲突,保持沟通。3)双方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应保持合作:气候/债务/卫生/粮食等4)"一个中国"政策没变,但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5)对中国的一些"非市场化"的经济行为表达关切除了以上各自主要表达的内容,双方还讨论了俄乌问题和朝鲜问题,还同意安排后续工作组就会晤的一些共识继续深化推进。如何解读?首先,从大方向来看,中美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全方面的竞争和博弈,这一事实并不会因为一次会晤就改变。这是理解新时代中美关系的基本前提。其次,从短期看,自佩洛西"访台"之后,两国关系一度紧张。本次会晤化解了这种紧张。双方都很务实,强调了"合作","管控分歧"。这是好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在当下,都面临各自国内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复苏与美国的通胀压力,都需要两国在当下采取更加务实的外交策略。中美之间强调合作和避免冲突,对全球经济也能一定程度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此前大会上强调的"安全",仍是主线。从对市场的影响来看,毫无疑问,资本市场欢迎任何中美关系的转暖的信号,这有助于接力前期因为一些关键经济变量改善回归的风险偏好。P.s.上午十点,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十月经济数据。怎么说呢,除了失业率,投资消费出口等全都有待改善🥹。数据公布后,股市不跌反涨,如何理解?十月经济数据及对投资交易的影响,晚上直播间深入聊。直播在视频号,大家不要走错片场。这个视频点赞数突破5000,直播加餐干货。❤️👇
202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