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网

其他

重磅关注|央视再次聚焦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6月1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关注“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节目提到,去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两份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目前,有关部门通过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立以标准部品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来源:央视网责编:行
其他

行业关注|人社部公示18个新职业!建设领域有这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4日向社会公示“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8个新职业。经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这些新职业将被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其中与建设领域相关职业如下: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
其他

双碳战略|全国低碳日 → 中建科技带您走进中建碳中和幸福城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中建科技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今天小编带你走进中建碳中和“幸福城”深入了解碳中和绿色智慧生态城整体解决方案据测算通过实施这个方案人均年碳排放将从目前的10吨降低至2030年2.42吨于2050年归0中建幸福城由能源、建筑、交通、市政设施产业、生态碳汇六大系统组成未来将实现清洁能源比例达到80%以上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超低能耗建筑比例达到10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低碳企业入住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90%以上△
其他

重磅发布|装配式建筑“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介绍-装配式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针对企业提交的新技术成果,经征询专家意见,共推出21项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编辑并形成了《装配式建筑“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汇编(第一批)》,供各会员单位和业界企业学习借鉴与推广应用。现分期对21项新技术做详细介绍,本期介绍的是:装配式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装配式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推荐单位: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1.
其他

政策指南|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自建房,应立即停用!住建部印发《自建房结构安全排查技术要点(暂行)》!

排查人员应向产权人(使用人)了解房屋建造、改造、装修和使用情况。如,房屋使用期间是否发生过改变功能、增加楼层、增设夹层、增加隔墙、减柱减墙、建筑外扩、是否改变房屋主体结构等改扩建行为。第十二条
其他

行业先锋|中建科技:“像造飞机一样”建的房子竣工了

近日,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区的成都教科院附中学生公寓项目如期竣工交付。该项目是四川省2021年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采用当下前沿的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是“像造飞机一样建房子”的一次成功案例。据介绍,成都教科院附中学生公寓项目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73间,床位约1626个,装配率72.5%,为绿建三星、国标A级装配式建筑。中建科技集团作为该项目的EPC牵头单位,通过装配式建筑方式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应用,引入中建科技智慧建造平台管理,创新性应用“牛担板”主次梁支撑连接、预制外挂墙板线承式连接等结构形式,推行“装配式构件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高层装配式剪力墙建筑设计技术”“钢筋桁架叠合楼板大间距减量独立支撑体系”“灌浆料微重力补浆技术”“
其他

热点聚焦|“模”术校园,看建筑黑科技持续打造民生标杆!

近年来,深圳市建设行业紧紧围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创新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实施各类学校建设,致力缓解“上学难”,不断树立民生幸福标杆、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他

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第一批)——"铯镨"平台在中白工业园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中心项目中的应用

为总结推广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引导各地主管部门和企业全面了解、科学选用智能建造技术产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征集工作,遴选发布了自主创新数字化设计软件、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智慧施工管理系统、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5大类124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生动反映了当前我国智能建造发展水平,也有力展示了未来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广阔前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其他

行业关注|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态势的三个方向、三个变化、三个核心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显现。面对复杂形势,行业企业要剥离繁复表象,明确发展方向、看清当前形势、找准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把握三个方向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动“自上而下”全面深化改革,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企业要看清行业未来发展大趋势,有的放矢推动改革。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到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方向。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时间跨度极大的确定性大趋势,带来的是对建筑业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彻底颠覆,挑战巨大,机遇无限。建筑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必须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行业企业从战略制定到组织变革,再到技术、产业升级,都要围绕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要求。从核心大城市到城市群、县域、农村的市场发展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建筑市场重心从北上广等核心大城市,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转移,拓展城市群、县域、乡村市场成为重要选项。这要求建筑业企业必须调整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提质变革。“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5%;“十三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目标为保持在6%左右。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分化,更多企业要转向城市更新、新基建等领域,跨行业融合开辟新赛道。认清三个变化变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市场方向的改变,看似缓慢,实则快速地塑造了当前行业竞争格局,建筑业新发展特征已经出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近年来,建筑业改革力度大、措施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点。《“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的7项主要任务,覆盖市场运行机制、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关乎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规划不但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提出建筑业要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我国工程建设行业CR3(业务规模前3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11%、CR5约为15%、CR10约为19%、CR20超过20%。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而八大建筑央企营业收入超过6万亿元。2022年一季度,主要建筑央企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均保持在10%以上增长,建筑央企、地方国企发展势头稳健。专业化发展趋势凸显。龙头企业多采取“大而全”的配置模式,抢占优势领域,进军新兴市场。企业要做强“专业化”,一方面,必须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专业化支撑不足问题,这为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留下了空间。目前来看,建筑业仍是个“巨量市场”,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只要有实力,就能在市场上建立起发展优势。抓住三个核心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要求行业企业必须抓住改革核心,在创新、人才、管理上下功夫,加快转型步伐。向创新要活力。一方面,企业要摆脱以施工为主的固有发展方式,探索新发展模式,如拓展建筑+养老,建筑+光伏新赛道;另一方面,要拥抱创新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累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加强产业链对接,释放发展潜能。向人才要动力。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建筑业企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海外市场等,必须重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大军,推动企业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向管理要效益。当前,建筑业外部发展环境、产业结构等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企业应当改变以往以项目为主的管理思维,将企业作为市场的“细胞”来管理运营,让管理跟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的步伐,增强发展韧性和活力,走出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越是逆风飞翔,越能展现韧性;越是逆水行舟,越能彰显活力。新形势下,建筑业必将进一步发挥支柱产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广大建筑业企业应当理清思路、抓住机遇、树立信心,加快转型步伐,助力“中国建造”全面升级。来源:中国建设报装配式建筑责编:行
其他

行业先锋|沪江建筑全力践行ESG,助推产业“零碳”发展之“绿色工厂”

沪江建筑积极响应“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秉承“用钢结构让世界更美好”的初衷,全面践行ESG,打造“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绿色能源”三位一体的绿色建筑服务网络,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沪江建筑ESG绿色之旅分三期推出,本期介绍“绿色工厂”,下期精彩继续。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沪江建筑智能装配基地引进德国专业钢结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采用国际建筑行业软件领先生产管理系统,高标准环保设备及先进的生产工艺。打造“低碳绿色”智能生产基地,为钢结构制造产业注入全新的能量:环境无污染、工艺更智能、质保全流程。沪江建筑智能装配基地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沸石转轮+CO(净化率98%),RTO废气处理装置(净化率99%),VOCs排放为10~15mg
其他

行业智库|李晓明:十年百人引领装配式建筑发展(十四)

1-91的编制工作,与多位专家共同完成《建筑结构连续倒塌译文集》的编译工作。进入本世纪,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主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其他

重磅关注|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装配式建筑再迎政策红利!

装配式建筑又迎来一轮“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财政部网站5月30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财政部日前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六大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在财政政策措施方面,《意见》提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分类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在政府采购文件中明确绿色低碳要求,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另外,《意见》还提出,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财政资金安排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部署,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保障力度。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充分发挥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内的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财资环〔2022〕53号,以下简称《意见》)。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其他

重磅发布|装配式建筑“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介绍-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针对企业提交的新技术成果,经征询专家意见,共推出21项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编辑并形成了《装配式建筑“先进成熟适用新技术”汇编(第一批)》,供各会员单位和业界企业学习借鉴与推广应用。现分期对21项新技术做详细介绍,本期介绍的是: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推荐单位: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1.
其他

行业关注|钢仔带你“解锁”汉德邦绿色建材新产品——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汉德邦建材持续发力产品研究和技术攻关起草和参编了钢筋桁架楼承板、纤维水泥板两个产品领域的多项行业标准目前,新产品“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已入编《钢筋桁架楼承板应用技术规程》T/CECS
其他

重磅发布|王铁宏: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产业深刻变革中的关键问题

专家简介王铁宏,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中国建筑业协会原会长,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德国工学博士。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筑产业正经历着深刻、复杂而全面的变革,迫切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握好深刻变革中的大趋势和大格局,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握好深刻变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把握好市场模式深刻变革中的关键问题、“双碳”战略中的深层次问题、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刻变革中的关键问题?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在2022年江苏“BIM+智慧工地”创新应用大会上,围绕这三个行业高度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产业深刻变革中的关键问题》重要演讲。以下为视频实录。来源:作者本人责编:行
其他

行业先锋|云体验→中建科技智能制造工厂

中建科技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2016年10月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投资建设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占地面积近33万平米包含预制混凝土工厂模块化智能制造工厂新型模架厂预留节能门窗厂低碳智慧城市科技公司形成了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链链长引领建筑行业智能建造变革和绿色低碳发展并建成全国建筑行业首个碳中和园区每年可产生清洁电力1100万度减碳量相当于种植8.4万亩森林请跟我们一起走进中建科技智能制造工厂的预制混凝土工厂和模块化智能制造工厂园区首个建成投产的预制混凝土工厂是中国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类型最丰富数字化程度最高的预制混凝土标杆工厂共配置了17条自动化生产线可生产预制墙板、预制柱、预制楼板预制凸窗、预制楼梯等20余种产品均通过香港品质保证局认证广泛应用于1600余万平米的工程项目其中,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成功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建科技预制混凝土工厂模块化智能制造工厂将制造业先进的数字化装配技术拓展至工程建造领域制造结构、围护、机电、装修一体化集成的模块产品实现“像造飞机一样造房子”模块化智能制造工厂拥有自主研发的中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柔性生产线可实现大规模定制、个性化生产模块箱体产品用于方舱医院、闪建学校、海外酒店等建筑每套模块箱体生产仅需15分钟日产能近百套2022年一季度完成了援汤加、援港、援吉、援沪等应急项目累计超过20000套模块箱体△中建科技模块化智能制造工厂来源:中建科技责编:行
其他

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第一批)——"装建云"装配式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为总结推广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引导各地主管部门和企业全面了解、科学选用智能建造技术产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征集工作,遴选发布了自主创新数字化设计软件、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智慧施工管理系统、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5大类124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生动反映了当前我国智能建造发展水平,也有力展示了未来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广阔前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其他

重磅关注|全球首个!中建科技“光储直柔”建筑高效平稳运行一周年!

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在400多平米的办公楼屋顶,铺设了大量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满足整栋建筑三分之一的用电。同时依托储能系统,还可将多余电量储备起来。△
其他

重磅关注|九部门联合发文强调: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

智慧社区是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根据《中共中央
其他

重磅发布|北京大学建筑业创新发展领军人才研修班广纳天下英才

李老师:13521781929北大建筑业创新班报名二维码来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责编:行
其他

行业关注|装配式建筑万亿蓝海依旧,头部企业如何破解“增收不增利”难题?

被称为万亿蓝海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如今的发展现状如何?日前,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头部企业,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163.HK,以下简称远大住工)发布的2021年度财务报告显示,期内收入约30.59亿元,同比增加21.8%,不过毛利、毛率及经营利润均出现明显下滑。另一家同样从事装配式建筑的头部企业筑友智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0726.HK,以下简称筑友智造科技)的2021年报显示,期内实现营收20.85亿港元,同比增长91.4%;毛利润5.24亿港元,同比增长51.8%。而毛利率和股东应占溢利均同比出现明显下滑。“营业收入增加说明整个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影响力在不断拓展,而不增利则是由于成本的不断增加所致。”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大宗商品涨价造是造成装配式建筑企业整个销售成本上升的最大原因,销售收入虽然在持续增加,但相应的单位效益减少导致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毛利率承压。对于装配式建筑头部企业而言,未来如何破解“增收不增利”的难题?头部企业为何增收不增利?装配式建筑大致可分为预制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和木结构等三大类,目前我国应用以PC为主。据住建部统计,2020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8.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比为30.2%。从业务构成来看,PC制件构造依旧是远大住工的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远大住工的PC构件制造业务实现签约49.47亿元,同比增长20.9%;PC构件生产数量由2020年末的79.7万立方米增加28.7%至102.6万立方米;PC构件销售数量由2020年末的87.2万立方米增加27.1%至110.8万立方米。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能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苏、山东、江西等地,其中湖南省的产能占比最高,且主要是PC结构产能。主要就是因为目前我国最大的PC构建制造商和PC设备生产商远大住工总部位于湖南长沙,为湖南省发展装配式PC建筑提供了便利条件。据公开数据,2020年湖南省装配式混凝结构产能占比19.8%,江苏以11.5%排名第二,山东以9.6%排名第三。尽管深受疫情、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作为装配式建筑头部企业,远大住工2021年的持续经营业务仍然实现营收30.59亿元,同比增长21.8%。不过,其持续经营业务的毛利8.55亿元,同比下降6.3%;毛利率由2020年的36.3%下降至28.0%;经营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54.5%;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3242.7万元,同比下降85.0%。来源:远大住工年报对于利润的下滑,远大住工总裁唐芬在业绩会上表示,“我们没有行业产业链上的主导权,导致一直有价格下行的压力,上游原材料的供给也在不断涨价,在两端的压力之下,远大住工成为‘哑铃’中间的一截。”再看筑友智造科技,2021年PC构件销售收入实现13.23亿港元,同比增长44.51%。而同期PC构件销售合同额为2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74%。与远大住工相似的是,筑友智造科技在毛利增长的同时,毛利率和股东应占溢利也同比出现较大下滑。2021年实现营收20.85亿港元,同比增长91.4%;毛利润5.24亿港元,同比增长51.8%;毛利率由2020年的31.7%下降至2021年的25.1%;股东应占溢利1.32亿港元,同比降16.7%。分析财报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于利息支出增加了72.73%,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增加明显。同时,筑友智造科技还并表了联营公司业绩,合并亏损项比较多导致其净利润下滑比较明显。筑友智造科技在年报中指出,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其中因钢材涨价导致成本每立方米增加约185港元。来源:筑友智造科技年报“2021年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于建筑企业影响很大,上述两家企业从事装配式PC构建生产,而去年无论是水泥、还是铁矿石钢筋,所有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严重。”张波表示,对于头部装配式建筑企业而言,有足够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少赚钱的方式换取更多市场份额,长期来说是有利的。装配式建筑持续的技术研发和投入,未来也会有一定产出。装配式建筑行业某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5年装配式建筑政策落地后,2017-2019年的三年时间里经历了大跨越发展,“毛利率下滑也是行业的必经之路。”预计今年毛利率还会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初期,毛利率普遍超过30%,远大住工也是借着行业红利于2019年顺利在港上市。“(装配式建筑行业)刚兴起的时候企业没有盈利,后来都赚了钱,大家就一拥而上,所以装配式建筑企业现在遍地开花。国家对绿色产业板块在土地和税收上予以扶持,2018年的时候,只要说是办PC厂,就肯定有土地拿。”上述头部企业负责人表示,“装配式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企业增多,从而拉平产品售价,这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202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结构类型分布情况
其他

政策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行业标准《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

为衔接装配式住宅标准化设计与部品部件应用之间的联系,建立设计选型方法,引领设计人员掌握以标准化部品部件为核心的系统集成设计,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494-2022,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的住宅设计。装配式住宅应选用标准化程度高、接口通用性强、性能优良、安装高效、维护更换便捷的部品部件,满足住宅安全耐久、绿色环保、健康舒适和经济适用等性能要求。《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点击下载→《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中国建设报责编:行
其他

重磅关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工业化、产业化技术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丁烈云: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重磅关注|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其他

重磅关注|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行,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万平方米300吨以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规划》还明确了七大主要任务,包括: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加快建筑业“走出去”步伐。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责编:行
其他

行业智库 | 丁烈云: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

编者按智能建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程建造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智能建造的实施能对工程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进行全方位赋能,促进工程建造过程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并积极推动建筑业、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形成合力。中国工程院丁烈云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4期撰文,阐述了智能建造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归纳了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等四类关键领域技术;通过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分析了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在市场环境、企业部署、核心资源储备等方面的现状和短板。在此基础上,文章明确了关键领域技术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典型工程试点示范等重点任务,继而从管理机构、企业、高校等多个主体的角度形成对策建议。丁烈云,土木与建筑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模型、标准和平台。图片来自网络一、前言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其碎片化、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产品性能欠佳、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旧突出,距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建筑业发展战略,如英国《Construction
其他

行业回顾|2021年全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

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中办
其他

重磅关注|中科院院士吴硕贤:“如果绿色建筑不推行,减碳是减不下来的”

“如果绿色建筑不推行,减碳是减不下来的。”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做了题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声与光”的演讲报告,在该演讲中,他如是表示。吴硕贤称:“建筑的运行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25%,我们建筑只要能耗降低一半就不得了了,要多少的电站才能达到。这还没有包括建筑材料,如果把建筑材料加进去是半壁江山了,碳排放占了40%多。所以绿色建筑是(减碳)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47亿元,同比增长6.2%,建筑业总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6%。根据各地区已公布的“两高”项目名录,建材子行业主要包含:水泥、玻璃、陶瓷、沥青防水、耐火材料等。这些子行业未来将是能耗管控的重点。吴硕贤还认为:“为了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提升我们人居环境的品质,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重视向传统学习,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同时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到洋为中用。”在演讲中,吴硕贤分享了他对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诸多思考,包括绿色建筑规划的理念、如何打造绿建中的“声环境”与“光环境”等问题。▲
其他

重磅关注|田国民: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新闻发布会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召开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在介绍我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和答记者问时强调,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田国民指出,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相对于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住建部陆续发布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系列的工程建设标准20余项,对各类民用建筑绿色评价,以及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改造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较为完善的推进体系。经过各地共同努力,绿色建筑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了66.45亿平方米。但是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要求落实还不够充分、地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市场推动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的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推动高水平绿色建筑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下一步,住建部将按照《意见》要求,抓紧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占比。二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在适宜气候区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三是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四是加强建筑运行的管理,降低建筑运行的能耗。装配式建筑在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田国民强调,目前,建筑领域的资源消耗大、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一些实践。一是推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等三个地区开展了绿色建造的试点,并印发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二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了20.5%。三是重点推动钢结构住宅试点建设。2020年全国新开工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的钢结构住宅约1200万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了33%。⏩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要求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下一步,为推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我们将根据《意见》要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编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推行“少规格、多组合”的正向设计方法,扩大标准化构建生产使用规模,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二是不断完善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加快打通钢结构住宅设计、生产、施工等产业链。三是加大推广力度,指导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中积极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积极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其他

政策解读|权威解读引领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份中央重要文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三份重要文件,本网亦第一时间予以转发。为方便行业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这些重要文件精神,本网再次汇编相关权威解读文章,及与建筑业相关的部分条文和文件原文。一、文件中与建筑相关要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师负责制。◆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等等。二、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源头减量即减少碳排放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例如钢铁、电建铝、水泥等行业都面临着进一步压缩低效产能的要求。二是能源替代即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煤炭、石油等能源。根据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7亿吨标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别为57.7%、18.9%、8.1%、15.3%。其中,石油主要用于终端消费(交通、工业),煤炭主要用于中间消费(火力发电),天然气主要用于终端消费(交通、工业、居民生活)。三是回收利用即发展废钢利用、再生铝、塑料回收等循环经济,减少初次生产的碳排放。四是节能提效即通过工艺的改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工业、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五是碳捕集即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植树造林等吸收二氧化碳,实现负排放。三、碳中和目标对建筑业的影响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9年全球建筑和建筑业状况报告》,建筑业占全球能源和过程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近40%。2017年至2018年,全球建筑业排放量增长了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60年,全球人口有望达到100亿,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要容纳这些城市人口,要新增建筑面积2300亿平方米,需将现有建筑存量翻倍。如此巨大的建筑需求,加上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持续上升。图1:全球温室气体来源中国建筑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排放了约21亿吨二氧化碳,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也占全球建筑总排放量的20%。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相当于全球新增建筑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建设活动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1%,主要来源于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以及现场施工。另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近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司正式委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开展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包括建材行业配额分配、碳市场运行测试、碳市场监控等各项服务。建筑产业链节能减排政策持续落地,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明确。建筑产业链碳排放量占全国40%。碳中和目标对建筑业的影响之一是建筑业的市场将有增有减。增量市场首先是新能源工程建设迎来投资快速增长的机遇。到2030年,我国光伏、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是5.3亿千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金融机构预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建设投资规模约60万亿元。增量市场还包括其他可再生能源投资、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此外,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是一个巨大的增量领域。减量市场则是钢铁、水泥等能耗大户行业,需要继续去产能、优结构。碳中和目标对建筑业的影响之二是建筑业的建造方式需要彻底改革。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同一时间,由住建部、发改委等7部门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2021年1月,住建部决定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绿色建造试点,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未来可实现减排节能的绿色建筑大有可为,建筑企业需要理解这一趋势,抓住机遇快速推进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带来生产方式、业务模式革新,孕育丰富市场机遇,在我国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四、权威解读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出权威解读。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问: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因此,碳达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方案,经党中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印发实施。问:方案主要目标是什么?答: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比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已实现碳达峰,英、法、德以及欧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实现碳达峰,美、日分别于2007年、2013年实现碳达峰,且都是随着发展阶段演进和高碳产业转移实现“自然达峰”。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人均碳排放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更是仅有美国的八分之一。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全符合《巴黎协定》目标要求,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中国的碳达峰行动,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问:方案提出哪些重点任务?答: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二是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三是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四是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五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七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八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九是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十是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问:方案提出在哪些方面开展碳达峰国际合作?政策保障方面有什么举措?答:国际合作方面,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政策保障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经济政策,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等。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问:方案在“1+N”政策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答:意见是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覆盖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是管总管长远的顶层设计。意见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是“1+N”中的“1”。方案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除此之外,“N”还包括科技支撑、碳汇能力、统计核算、督察考核等支撑措施和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政策。这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问:如何做好方案的贯彻落实?答: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考核。近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出席发布会,介绍《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了,衷心感谢大家对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中办、国办近日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10月21日正式向社会公开,新华社发布了《意见》主要内容,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报,22日人民日报对《意见》主要内容进行了刊发。《意见》印发后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今天我借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意见》的内容,与大家共同学习。进入新发展阶段,城乡建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城市工作要做到“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在内蒙古考察时,总书记指出,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等等。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绿色发展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先后组织开展了12个领域的专题研究,编写出版《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系列教材。配合中组部对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主要负责同志开展针对性培训,力争在城乡建设中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是加强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适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比如,推动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在59个样本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全面检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绿色低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城市形成更科学、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开展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全面了解乡村建设发展状况和水平,查找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探索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构建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建设治理体系,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以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在城市建设中,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等;在乡村建设中,不断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政策措施效果持续释放,试点示范作用初步显现,适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城乡建设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乡建设领域还有很多方面与绿色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热切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旧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中好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有关专家意见,完成了《意见》代拟稿起草工作。《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后一个阶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意见》共包括5个部分。在第1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工作原则概括起来就是“6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同时,《意见》还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在第2部分“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中,《意见》提出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3项主要任务。在第3部分“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中,《意见》从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5个方面提出转型发展要求。在第4部分“创新工作方法”中,《意见》提出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5项方法,将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最后一部分“加强组织实施”中,《意见》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支撑体系、加强培训宣传4项重要措施。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将《意见》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记者:我想问一下张部长,刚才也听到您的介绍,实际上这次《意见》里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意见》的实施,将会给未来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促进作用?谢谢。张小宏:我来回答你的问题。确实,刚才我介绍了,当前我们这几年城乡建设的绿色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包括与实现绿色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等。另外,城乡建设领域也面临着比较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意见》的实施,对于统筹解决城乡建设当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但过去城乡建设是重物不重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不够,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进的关系,城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短板,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意见》提出,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这些对于在城乡建设当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要求,修复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改变城市建设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包容性不够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意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需求,提出了要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足球场等设施建设,我想,这些设施会大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有利于加快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大家也注意到了,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对“双碳”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文件中特别提到了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这一任务。城乡建设领域确实是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碳排放占比预计还将呈上升的趋势。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当中存在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问题,《意见》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思路,包括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协调机制,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等等。这些措施,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关键作用。三是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去城乡建设工作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没有形成一套与绿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建设和监管体制机制。《意见》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的一些工作成果和地方试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符合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要求和我国实际的工作方法,包括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统筹机制,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等措施,这些对于系统解决城乡建设当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记者:我的问题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了重要部署,请问《意见》对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出了哪些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将如何落实?谢谢。杨保军:谢谢。乡村是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但目前还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偏低、乡村特色风貌欠佳、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等一系列问题。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主要提出了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镇村设施建设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意见》的贯彻落实,重点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乡村建设评价为重要抓手,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二是以农房建设为着力点,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大力提升农房品质。三是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村庄建设现代化。五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来说,乡村建设行动是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美丽的乡村,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乡村要实现现代化,而不是去追求城市化,城乡的差距要缩小,但是城乡的差异要彰显出来。因为我们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所以我们所谈到的乡音、乡韵、乡愁、乡情、乡风、乡貌,它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珍视。我们将来城里人也可以体验到乡居生活,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我记得林散之先生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小立江邻独来烟水”,下联是“不居朝市为此云罗”。也就是说当我们追求美好生活丰富体验的时候,乡居生活别有一番风情。“十一”我去了一趟广州,广州今年旅游增长板块最大的一块是乡村旅游,所以我们期待通过乡村建设行动,在不久的将来,乡村能够重现孟浩然笔下的一种生活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我也希望我们将来能处处欣赏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乡村美好风光。谢谢大家。记者:我们看到这几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包括城乡人居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但可能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想问《意见》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如何去落实?谢谢。田国民:谢谢你的提问。城乡基础设施包括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园林绿化工程、垃圾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本身是一个整体,而且相互关联。因此,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可有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运行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乡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部里开展了一些工作,一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分别建立并完善了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园林、道路和轨道交通,以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利用等专业标准体系,发布相关标准超过500项,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二是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建立建档制度,并开展了普查,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以建设高质量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四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推进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五是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2019年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以来,城市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约9.2万公里。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建设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加强交通噪音管控,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及集中供热替代等重点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落实《意见》部署,统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一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特别是拟发布各类基础设施的全文强制性规范,严格底线控制要求。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普查建档,力争到2023年年底前,基本摸清设施底数,到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三是印发实施“‘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统筹,加快设施体系化建设。四是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提高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五是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谢谢。记者:刚刚张部长也介绍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谢谢。田国民:谢谢,这个问题继续由我来回答。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相对于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系列的工程建设标准20余项,对各类民用建筑绿色评价,以及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改造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较为完善的推进体系。经过各地共同努力,绿色建筑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了66.45亿平方米。但是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要求落实还不够充分、地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市场推动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的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我们认为,推动高水平绿色建筑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部将按照《意见》要求,抓紧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占比。二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在适宜气候区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三是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四是加强建筑运行的管理,降低建筑运行的能耗。谢谢。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无序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等问题仍然存在,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区域城市群和城市的绿色发展?谢谢。杨保军:谢谢你的提问。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是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保障城镇化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城市、社区和县城建设。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导青岛市落实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方案,指导哈尔滨、南京等12个城市做好绿色城市示范工作,与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与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二是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共确定了58个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三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标准,加大财政支持。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城市共建成各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约4万个。四是研究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加强历史文化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遗存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针对区域和城市群发展宜居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措:一是对于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区域、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住房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二是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要求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协调管控机制,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三是对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的绿色营造方式。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意见》的要求:一是编制发布“‘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提出构建人居环境系统的相关措施,促进自然生态、人工建设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相互支撑,推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绿化碳汇能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二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的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谢谢。记者:近年来,施工工艺不断创新,装配式建筑总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建造不断涌现,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好《意见》要求,推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谢谢。田国民:目前,建筑领域的资源消耗大、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一些实践。一是推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三个地区开展了绿色建造的试点,并印发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二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了20.5%。三是重点推动钢结构住宅试点建设。2020年全国新开工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的钢结构住宅约1200万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了33%。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要求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下一步,为推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我们将根据《意见》要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编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推行“少规格、多组合”的正向设计方法,扩大标准化构件生产使用规模,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二是不断完善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加快打通钢结构住宅设计、生产、施工等产业链。三是加大推广力度,指导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中积极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积极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谢谢。记者:《意见》的实施对加快城乡建设转型提供了遵循,请问下一步如何确保《意见》的落地?谢谢。张小宏: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就像你刚才讲的,《意见》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应该说,相关政策从方向到路径都已经明确了,今后的重点就是怎么样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地落实,真正发挥作用。前面我讲了,《意见》提出了四项组织实施的保障要求,为了确保《意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具体来讲,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建立省负总责、市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三是健全支撑体系,制定修订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法律法规,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加快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四是加强培训宣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尊重城乡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重视和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这是文件的一些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好《意见》的实施工作。一是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压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责任,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真正扎实落地。二是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形成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三是指导各地按照文件的要求,研究落实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重大问题,推动重大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落细。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推进文件落实,同时也要在文件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开展评估,有关情况我们要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报告。我大概就回答这些。五、文件原文▎文件原文:0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九)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十二)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十三)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六、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智能交通,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加氢站建设,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十九)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02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21年10月24日(本文有删减)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03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三、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一)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同步实施。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推动区域建筑能效提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水耗,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二)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普查现有基础设施,统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协同、安全水平。加强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车船用加气加注站、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慧停车及无障碍基础设施,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加强交通噪声管控,落实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建设和运行噪声技术要求。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系统,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加快连接港区管网建设,做好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统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及集中供热替代等,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建设改造。(三)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保护标准和政策法规,严格落实责任,依法问责处罚。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测绘、建档、挂牌工作。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加大保护力度,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做到按级施保、应保尽保。完善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等制度机制,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建立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绿色营造方式。(四)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使用综合利用产品。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严格施工扬尘管控,采取综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声。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师负责制。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培育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五)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阳能、再生水等应用,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家具、家电。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全面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改造提升重点城市步行街。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来源: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国新办网站责编:行
其他

重要通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再次明确: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21年10月24日(本文有删减)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二)工作原则。——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多措并举、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2.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已纳入规划、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2.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3.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5.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因地制宜开展沿海、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引导航空企业加强智慧运行,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十四五”期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探索将磷石膏应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修筑等。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积极研发先进核电技术,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功率液化天然气发动机、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研发,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好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1.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决不走依靠“两高”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按照产业政策和能耗双控要求,有序推动高耗能行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3.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核通过后,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四、国际合作(一)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航空减排谈判。(二)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推动落实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加大绿色技术合作力度,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碳定价机制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国际宏观协调,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扩大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五、政策保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二)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健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快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健全氢制、储、输、用标准。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三)完善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四)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中共中央
其他

重要通知|中办、国办印发重要《意见》强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主要内容如下。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其他

政策指南|住建部发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的公告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我部组织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现予以发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9月10日附件下载: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2、《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
其他

政策指南|住建部:《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10月1日起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的公告现批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491-2021,自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6月30日来源:住建部官网责编:行
其他

专家视角|刘锦章: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

“一位极富智慧的建筑人。”坐在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锦章面前,听他将建筑业改革历程娓娓道来,这是笔者心中最深的感触。智慧,不仅表现为渊博的学识、胸中的丘壑,更体现为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谈到“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刘锦章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要了解中国建筑业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这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何方——从支柱产业、惠民产业向“中国建造”品牌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筑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刘锦章将建筑业改革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国十周年时的“北京十大建筑”、“156项重点工程”和“三线建设”中的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新中国的基本面貌。改革开放后,建筑业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实行改革:开展用工制度改革,全国学习“邯郸二建”;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层、作业层两层分离,社会化配置资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在行业中占总量的90%以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五项改革推动下,我国建筑业大发展、快发展序幕拉开,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秦山核电站、首都机场T3航站楼项目建成,建造水平达到同期世界先进。进入新时代,我国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超高层、深基坑、大空间、大跨度的高难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港珠澳大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敦煌文博会场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特别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设“两山医院”创造的“中国速度”,集中体现了中国力量。“建筑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乎民生的惠民产业。”刘锦章表示。他用一组数据展现了我国建筑业所取得的成就:1950年建筑业总产值仅13亿元,1956年突破百亿元,1988年突破千亿元,1998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突破10万亿元,2017年突破20万亿元,2020年达到26.4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40平方米;中国大陆4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7969.7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铁路里程超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超3.8万公里,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中国建造”品牌享誉国内外。走向何处——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这与建筑业全行业的努力密不可分。如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刘锦章强调,建筑业从业人员要深刻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清晰认识到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已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转折期。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工程建设提速;2000年至2011年,建筑业规模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20%左右;2011年至2014年平均年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2015年至今已降至6%左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建筑业改革实际,刘锦章分析认为:“‘十四五’时期,建筑业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刘锦章提出,必须借助新技术,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他表示,从产业革命的角度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从而推动各行各业跨越式发展。现在,人类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时代”,建筑业必须将BIM(建筑信息模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建造过程,让以数字建造为代表的新技术引领建筑业新一轮变革,实现“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向“建造强国”迈进。如何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认清形势之后,明确方向是关键。刘锦章认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刘锦章表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新”,是指传统建筑工业化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与“双碳”目标相融合。以装配式建筑等新建造方式为载体,新型建筑工业化能够更有效提升工程质量、促进节能环保、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智能化是建筑业另一未来发展方向。”刘锦章称,“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催生全新的建造施工方式,建筑业智能化发展势不可挡。”目前,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自动砌筑墙体、绑扎钢筋已经实现,一些新兴智能建造机器人已能够完成轻钢龙骨隔墙的装配、自动码砖、自动码地板以及水泥3D打印等施工作业,未来还将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监测、建筑物三维建模、施工质量监测、安全巡检等功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义,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刘锦章看来,“建筑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行业。”未来,绿色建造聚焦施工阶段、绿色建筑聚焦建筑产品本身,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被动式建筑、零碳建筑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并取得进展,技术的进步会推动建筑产品迭代更新。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基础上,刘锦章强调,建筑业还应推广以智慧供应链为代表的智慧服务。建筑业拥有5500余万从业者、几十万家企业,关联着上下游50多个行业,必须要有价值链和供应链思维,用数字化构建全产业链的绿色生态系统。未来,建筑业将朝着“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模式,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创造全产业的智慧服务。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刘锦章称,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蓝色力量”,推动“绿色发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图景将逐步显现。未来,中国建筑业协会将以党建引领协会各项工作,坚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宗旨,以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为主线,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为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日前,协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举办首届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集中展示建筑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中国建造力量和大国工匠精神,社会反响良好。顺势而为、强化职能、服务行业,或许,这才是刘锦章胸中的“大智慧”。来源:中国建设报建筑半月刊校对:晓
其他

重要通知|住建部:建设、施工、监理项目负责人是工程项目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近期疫情来势汹汹,并且多个工地出现确诊,给施工工地疫情防控敲响了警钟。尤其是项目施工现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管控难度较大,疫情防控更是容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大意。在住建部印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南的通知》,明确施工现场疫情防控常态化,同时提出:1.强化参建各方疫情常态化防控主体责任,建设、施工、监理项目负责人是本单位工程项目疫情常态化防控和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2.因疫情常态化防控发生的防疫费用,可计入工程造价。住建部《施工现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南》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南1
其他

高端访谈 | 叶明:认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用“产业”思维擘画未来!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始终没能跳出“行业”管理的业态和发展路径,缺乏“产业”思维,更没有将建筑业作为“产业”来管理、规划和发展。近期,本网记者就建筑产业发展现状、建筑产业发展滞后原因分析等问题,专访了业内著名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并将陆续推出系列专访报道。敬请关注!专家简介:叶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
其他

专家视角 | 岳清瑞:钢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是名副其实的钢结构大国,但并不是钢结构应用强国。一、建筑业碳排放现状(一)建筑业碳排放主要来源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比重的
其他

重要通知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动公开”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近日印发。《工作要点》提出,做好建筑业和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规划公开工作,围绕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好政策发布及其解读工作。《工作要点》全文如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其他

专家视角 | 叶浩文:高质量发展工业化建造的努力方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解读《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政策解读
其他

行业关注 | 重大利好!建筑光伏一体化将迎来空前风口!

6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全国20个省市迅速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快速响应,以及其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让“整县推进”成为热点话题。大力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是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光伏消纳能力的提升,未来一个阶段,光伏发电的发展方向将由大型地面电站转向更靠近用户需求侧的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从政策角度明确了建筑+光伏的趋势方向,从技术、消纳等多个方面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业界普遍认为,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将成为未来分布式光伏的主流形式,
其他

行业先锋|科技引领!中建科技多项“黑科技”惊艳亮相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首展受热捧!

6月24日,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在中国建筑承建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隆重开幕。展会聚焦前沿领域,旨在打造全国建筑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展示平台,中国建筑业向中国建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进的国际推广平台。中建科技作为中建集团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建集团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核心代表,携未来零碳建筑体验馆、智慧建造平台、智能建造机器人、PC装配式建筑十大结构体系及示范项目(激光投影巨型模型)、智慧城市设施、智慧环境监测平台等多项建筑“黑科技”惊艳亮相展会,引来各方热捧!今天,小编带您一起现场直击!参观中建科技“中建幸福城
其他

政策解读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解读《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总结各地CIM基础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进行了修订并印发。为进一步指导地方做好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对《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进行了解读。中国建设报:CIM基础平台建设的背景和政策文件是什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进入到了城市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亟须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加强城市治理方式创新。CIM基础平台是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的基础平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工作的基础性操作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实体性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三维数字底座,推动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和各领域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对于推动数字社会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在广州、厦门、南京等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以下简称“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在CIM平台总体框架、数据汇聚、技术路线以及组织方式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指导各地推进CIM基础平台建设,202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CIM基础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要求“全面推进城市CIM基础平台建设和CIM基础平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自主可控技术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构建国家、省、市三级CIM基础平台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级CIM基础平台与国家级、省级CIM基础平台的互联互通”。2020年8月,印发相关文件,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引领城市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现代化。2020年10月,组织在重庆、太原、南京等16个城市开展“新城建”试点,其中CIM平台建设是试点的必选内容之一。中国建设报:技术导则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需要成熟的相关标准作为指引,但标准编制程序复杂,较难在短期内完成。为加强对各地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技术指导,在CIM平台建设试点基础上,2020年9月,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印发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作为《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配套文件。技术导则明确了CIM基础平台的建设原则、技术思路和总体架构,细化了数据汇聚、查询、平台运行、分析和开发接口的功能要求,提出了数据分级分类、存储更新、共享服务的技术要求,明确了平台运维和安全保障的管理要求,对于规范CIM基础平台建设和运维、进一步加快各地CIM基础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建设报:此次修订技术导则的意义是什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2020年以来,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单位,通过开展超大、特大城市CIM平台建设工作联合调研以及“新城建”试点城市、CIM专项试点城市调研,召开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以及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CIM基础平台建设情况、城市简单三维数字模型(白模)建设情况和“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及匹配情况,梳理了各地CIM基础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也发现了个别地区对于“什么是CIM基础平台”存在认识不一、模糊不清等问题。为进一步明确CIM基础平台建设的相关要求,增强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的实用性和适用性,2021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对《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进行修订。本次修订重点征求吸纳了CIM试点城市和其他重点城市主管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以及部相关司局的意见。与原导则相比,新修订的技术导则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一是简化模型分级,按数据精细度由原来的24级调整为7级,明确CIM基础平台模型精细度不低于2级;二是优化数据构成,细化明确“一标三实”相关数据要求,增加房屋建筑普查、市政设施普查等大类数据,简化规划管理数据要求;三是精简了“平台性能”相关内容,增强了技术导则的简洁性。2021年6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提出了CIM基础平台建设在平台构成、功能、数据、运维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明确了CIM基础平台的基本要求,回答了“什么是CIM基础平台”这一基础问题,为各地开展CIM基础平台建设提供了简明有效的技术参考。中国建设报:下一步工作打算是什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加快CIM相关标准编制工作,尽快建立完善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支撑各地CIM基础平台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城市信息模型数据加工技术标准》等一批行业标准正在加紧编制中。同时,请各地按照《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CIM基础平台建设工作,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来源:中国建设报编辑:边奕霏校对:晓
其他

政策解读 | 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解答招投标疑难问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官方网站对招标投标行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集中答复,且答复内容非常详细,涉及诸多方面。现整理答复全文如下,供相关从业者参考。1关于招投标经营范围不限是否意味着不需要行政许可的答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过程中企业经营资质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0〕727号)规定“招标人在招标项目资格预审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不得以营业执照记载的经营范围作为确定投标人经营资质资格的依据,不得将投标人营业执照记载的经营范围采用某种特定表述或者明确记载某个特定经营范围细项作为投标、加分或者中标条件,不得以招标项目超出投标人营业执照记载的经营范围为由认定其投标无效。”这个文件的出台是否意味着没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或备案的经营企业都可以做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如果招标文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意味着所有企业也都可以做二三类医械?如果是这样,那要医疗器械的行政许可和监管还有什么意义?答复:《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过程中企业经营资质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0〕727号)规定,招标项目对投标人经营资质资格有明确要求的,应当对其是否被准予行政许可、取得相关资质资格情况进行审查。该文件的出台并非意味着没有医疗经营器械经营许可或备案的企业都可以生产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对于依法需取得行政许可或备案方能从事的特定行业,应当先取得相关许可或完成备案。2关于建设工程中的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第三方监测、监测等服务是否属于依法必须招标项目范围的答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0〕770号)第一条第三款:“对16号令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中没有明确列举规定的服务事项、843号文第二条中没有明确列举规定的项目,不得强制要求招标。”请问:建设工程中的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第三方监测、监测等服务,如果该工程属财政全额投资且上述服务费均估算超过一百万元,业主单位是否可以选择不招标。答复:《关于进一步做好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0〕770号)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规定依据的,对16号令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没有明确列举规定的服务事项,不得强制要求招标。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第三方检测服务不在列举规定之列,不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但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执行。3关于招标代理服务费应由哪一方支付的答复《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已在2016年1月1日发出的文件中被列入作废名单。请问关于招标代理服务费应该由谁来支付支付标准依据哪条规定?答复:原《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已被2016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1号)废止,目前国家层面对招标代理服务费的支付主体未作强制性规定。招标代理服务费应由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与投标人按照约定方式执行。4关于与建筑物和构筑物新建改建扩建无关的1000万装修工程是否必须招标的答复国有企业项目与建筑物和构筑物新建、改建、扩建无关的单独的1000万装修工程,是不是必须招标项目。答复: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招标投标法第三条所称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前款所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其相关的装修、拆除、修缮等。据此,您所咨询的工程项目不属于《招标投标法》规定的依法必须招标项目。5关于《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适用范围的答复请问《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第五条所称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是否包括国有施工企业非甲供物资采购?国有施工企业承接的符合第二条至第四条的工程项目,由施工企业实施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的,是否必须招标?答复: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招标人可以依法对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全部或者部分实行总承包招标。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总承包范围内的工程、货物、服务属于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范围且达到国家规定规模标准的,应当依法进行招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规定,除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工程总承包范围内且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直接发包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其他专业业务。据此,国有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采用直接发包的方式进行分包,但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总承包范围内的工程、货物、服务分包时,属于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范围且达到国家规定规模标准的,应当依法招标。6关于获取招标文件时间限制的答复《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招标文件的发售期不得少于5日,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由于现在我们都实行电子招投标,招标文件都是潜在投标人自己在网上交易平台获取,也不收费,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就是不限制投标文件获取时间,投标截止时间前潜在投标人都可以从网上交易平台获取招标文件,但是从潜在投标人可以获取招标文件之日起到投标截止时间仍然要求不少于二十日。答复:《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招标文件发售期不得少于5日,是为了保证潜在投标人有足够的时间获取招标文件,以保证招标投标的竞争效果。因此,为了更多地吸引潜在投标人参与投标,招标人在确定具体招标项目的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发售期时,应当综合考虑节假日、文件发售地点、交通条件和潜在投标人的地域范围等情况,在招标公告中规定一个不少于5日的合理期限。7关于中标候选人公示与中标公告区别的答复在招投标过程中,经评标后,招标人发布中标候选人公示,公示结束后发布中标公告。请问中标候选人公示与中标公告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各具备哪些法律效力?答复: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四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收到评标报告之日起3日内公示中标候选人,公示期不得少于3日。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中标候选人公示期间提出。招标人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答复,作出答复前,应当暂停招标投标活动。中标结果公示的性质为告知性公示,即向社会公布中标结果。中标候选人公示与中标结果公示均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制度。两者区别一是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的时间点不同,前者是在最终结果确定前,后者是最终结果确定后;二是中标候选人公示期间,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提出异议,中标结果公示后则不能提出异议。8关于招标人及招标文件编制有关问题的答复针对建设单位已经确定、项目已经批准的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招标,请问:1.招标人是仅指项目建设单位,是否还同时包括管理该建设单的地方政府?2.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部门能否在不与国家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已发布的标准招标文件相抵触的前提下,再制定更加细化的招标文件文本或评标标准和方法,要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的招标人应当使用?答复:问题一:《招标投标法》第八条规定,招标人是依照本法规定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问题二:地方政府在不与国家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已发布的标准招标文件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为本地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的招标人制定更加细化的标准文件文本,但不得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不得以此种方式不合理限制招标人自主权。9关于国家发改委第10号令条款细节咨询的答复根据第六条的规定,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应当载明以下内容:(一)
其他

项目聚焦 | 装配式办公装饰一体化建造的项目典范——深圳医学科学院

深圳医学科学院落户于坪山区,项目为中建科技EPC总承包服务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创新广场,地理位置优越且拥有视野极佳的临山景观。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体系,打造专属的办公室内装饰装修解决方案,仅用45天工期,顺利交付2000平米的全新办公室,不仅确保了时尚简约、精致的设计理念,同时在功能上兼顾美观与实用,成功打造出开放、灵活、舒适、便利、安全的办公室体验。我们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进行功能性合理划分,动静分离,办公与会议相对区分,西南侧为办公区,景观资源在视觉的角度调适员工工作时间过长带来倦怠感;东北面侧重共享与休闲功能,包含会议、展示接待、独立休闲、水吧等,是兼具安静和人文关怀场所。▲
其他

行业关注 | 深耕绿色,零碳未来——深圳展团惊艳亮相第十七届绿博会

5月18日,第十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下称“绿博会”)在中国(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隆重开幕,深圳展团惊艳亮相大会。自首届绿博会开始,深圳连续多年组团参会、参展,展示绿色建筑发展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加强与国际建设行业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本届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中美绿色基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大会包含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展览及项目考察等内容。●
其他

政策指南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推广10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

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清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清单如下: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作者:程晓丽编辑:边奕霏校对:晓
其他

专家视角 |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

5月7日,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同期论坛——“绿色建筑”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丛笑博士出席并演讲,演讲题目为《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01建筑领域碳排放分析02零碳建筑实施路径分析03建筑低碳化探索与实践04零碳建筑发展思考和展望来源: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同期论坛作者:李丛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编辑:边奕霏校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