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

其他

【数据】2022年5月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房价地图

来源: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2021分省:广东省
2022年6月3日
其他

2021年琼宁分地市GDP解析:不同的标准与不同的幸福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诸位,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已经到了本系列的第十七篇了。今年度的本系列自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今天正月十七结束,我们中间没有中断过。实话实说,每年的本系列即将开始和进行到中间阶段时,都会感觉到压力巨大。开始之前是知道马上连续多日的高压力创作周期即将开始,而且开始了就不能中断;而到了中间阶段时,基本意味着绝大多数关注度较高的省区单篇均已完成,后续的省区的关注度是在逐步降低的。能够耐得住寂寞全部完成,自然也就是第二轮的考验。而到了类似今天这篇的年度系列收尾篇,我都会觉得如释重负,同时也很开心今年又做到了有始有终,没有半途而废。所以通过这个系列,我真正想表达的有时候并非每一篇它的具体内容,而是传递一种态度:人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因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事业当中,并且将之从头到尾完整做完,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经验、教训、提升与灵感。今年度的本系列依旧没有覆盖中国内地全部的设市省区,关于几个未在今年度本系列中出现的省区,在本文的最后一个章节中有相关的解释,大家看到时就能够有所理解。【关于经济数据】之所以将彼此距离较远的海南省和宁夏自治区放在同一篇推送,事实上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本系列推进到今天,已经仅剩下海南和宁夏两省下辖行政区相关经济数据已发布,所以必然要进行安排;其二是因为琼宁两省虽然地理距离遥远,但是两省的经济体量接近,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在全国各省当中,也都是位于相对最小区间。2021年度,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475.2亿元,宁夏区完成4522.3亿元,分列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中的第28位和29位。在两省之后的,便仅剩下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单纯从海南和宁夏省的经济体量来说,两省大致相当于目前我国强三线城市的水平。所以一般来讲我们讨论海南和宁夏,也很少从经济总量的维度过度去讲。更多是从区位价值和社会民生的方面去讨论——一、海南省全省生产总值6475.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2%,两年平均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54.44亿元,同比增长3.9%,两年平均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80亿元,同比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3981.96亿元,同比增长15.3%,两年平均增长10.3%。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2.6%。2021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9.1%。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62亿元,同比增长26.5%,两年平均增长13.1%。2021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57元,同比名义增长9.1%。二、宁夏区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522.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48亿元,增长4.7%,两年平均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亿元,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136.28亿元,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5.4%。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4.2%。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6.1%。全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9.7%。2021年,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4.04亿元,同比增长73.4%。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91元,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7元,增长10.4%。【关于城市格局】其实在此前的系列单篇中,我就曾讲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度到了今天的阶段,中国各大板块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城市群设定的安排完毕。对于普通省区、普通地市而言,更多就是在扮演在当下这一盘大的棋局上,各自应有的角色。这就好像是我们看历史书或者相关的影视作品一样,所谓乱世才会批量诞生英雄。而在区域经济领域,所谓的“乱世”是什么呢?就是草莽阶段,是大家普遍还处在落后的起步时期,各项社会资源还处在待分配期的阶段。这个时候,自然各省各市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自身的发展谋取更大的利好。而到了今天,我国无论是大的区域板块层面,中的省区层面,还是小的城市层面,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层级划分。国家的政策分配和资源分配,也全部都是在上述的客观基础条件上,进行的安排与划分。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有朋友询问作为仍旧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有没有什么逆天改命的机会,我这里首先是不建议还抱有这样的“投机”想法的。经过数十年的持续性发展的,地区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内核化,各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已经差别明显。就像汽车一样,它不是外饰上你多我少的问题,而是在发动机上就已经有了巨大差别的问题。比如像海南这样的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只比普通地级市略高些有限的“省份”,其实质性的内核就是一个区位比较特别,行政区划上有些不同的“大市”这样的定位。当大家按照这个定位来看待海南时,其实很多的问题都能够变得很好理解。比如之前热议过了关于海南自由贸易区相关的设定,事实上它也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海南自贸区的名头有多种多样的叫法,相关规划也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期进一步放开政策方面相关的限制,它会对于海南未来在消费板块有相应持续性的利好释放,对应的经济数据也会不断提升。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误会的是,无论这些政策未来如何开放与完善,大家由此就误认为,海南未来的上限是像京沪这样维度的地方。其实很简单,我们就从区位上就能清楚看到,海南距离珠三角太近了,而珠三角未来需要同时支撑港深广三城的持续增长,可以说是需要将广东及周边靠近广东各省的相当大面积的全部势能汇聚到这里的。这个问题不仅适用于作为关于海南省未来经济发展上限的参考,同时也能够较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广西的区位条件明显优于我国中西部的多数省区,但是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上限,同样有较明显空间的原因。而关于宁夏,我们基本上只需要从民生的维度考量即可。过去我们最关注的是宁夏各个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全员脱困情况,未来我们关注的也是宁夏各地区百姓是否能够达到居者有其屋,人人有工作,那同样已经是对应地区执政者最值得称赞的政绩。所以关于上述宁夏区分地市的经济数据,大家也是自行简单查阅即可,也是不太建议大家再像对待东部地市那样,逐条逐项去进行各类经济数据的对比,这是没有太多实质意义的事情。这里我多讲一句,如果单纯从分区域板块内部的情况看,作为常住人口动辄七八千万甚至上亿省区的居民,海南和宁夏这样人口不多,但是行政区划又是较高层级的地市,其居民的实际生活压力与感受,才是值得羡慕的。这个好比是什么呢,虽然众所周知中国整体的内卷程度与压力级别在全世界范围看都是较高水平,但是像海南和宁夏这样的地区,在国内则是处于相对情况比较缓和的状态。对于类似地区的居民而言,如果所求的只是三餐温饱,居有定所,他们的生活幸福感是显著要高于其他各个人口大省的。所以在讨论区域经济问题时,我经常和大家强调一定要避免唯数字论。像今天我们本系列收尾的宁夏和海南这样的省区,如果单纯从数据看那简直不能理解地区居民的生活状态。但当你实际到上述地区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很多标准在这里是没有太大参考意义的。从居民的幸福感来讲,宁夏、海南等地区是找寻到了适合自己的标准的,它是完全不同于像粤、苏、浙这样省区的另外一种系统与环境。就像是个体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让自己感到幸福与快乐。【关于系列结束】历时十七天,自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了“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殊为不易。今年度的本系列共计17个单篇,覆盖内地设下辖市省区24个(内地共计27个,不含京沪津渝),仅新疆、西藏和青海由于截至目前,绝大多数下辖地市区域经济数据仍未公布,所以今年度的本系列即不再收录。相比去年,收录到的省区总数进一步上升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今年的系列推送采取了重点省区单篇推送,其他省区合并推送的方式。重点省区单篇包括:粤、苏、鲁、浙、豫、川、鄂、闽、湘、皖、冀、陕、赣等13省区;其余11省区按照黑吉辽、云桂黔、晋蒙甘、琼宁分类合并方式完成推送。整体来看,今年度的本系列效率有进一步的提高。从今年度本系列的单篇字数来讲,平均每篇最少7000字以上,个别字数较多的单篇仍旧超过了10000字。所以全部系列加起来,至少有十多万字。这也算是过去一年时间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造成更新区域经济文字类相关内容相对较少,对大家另一种形式的回馈补偿。如果是为了利益,说实话每年的这个系列真的坚持不下来(时间精力脑力体力的多维付出),而它的投入产出比真的很低,远低过任何一项哪怕是假期兼职工作的收入。春节期间原本就是大家忙碌了一整年,好不容易能够休息放松的时间,但是要放弃绝大多数的假期时间用以完成这样的长篇系列,而且是以连续不中断的文字形式,压力真的非常之大。好在,每年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那么对于下一年度的本系列内容,我们又将采取怎样的新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大家获取内容难度的同时,也减轻我个人的创作压力,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慢慢来考虑,这点不着急。我个人的想法是,希望能够把每年度的“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做成我们山川网的年度保留节目。它未必多么优秀,但是起码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汇聚在一起,共同对过往一年的区域大小事件以及最新变化回顾畅谈一番。我认为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许多事情存在的最大价值,就会和年轻时有所不同。至少我已经有这样的感受,我想大家未来应该也都会有。作为本系列的终结篇,这里有必要带大家再做下回顾,算是对过去半个月多时间内,持续创作的一个纪念——2021年广东省分地市GDP解析:闪耀的光环与待解的难题2021年江苏省分地市GDP解析:长远的目光与眼前的利益2021年山东省分地市GDP解析:扎实的基础与创新的羁绊2021年浙江省分地市GDP解析:均富的探索与热议的压力2021年河南省分地市GDP解析:厚重的底盘和全新的征程2021年四川省分地市GDP解析:循环的周期与民生的重任2021年湖北省分地市GDP解析:稳健的恢复与全新的阶段2021年福建省分地市GDP解析:适度的均衡与内部的竞合2021年湖南省分地市GDP解析:产业的监管与持续的转型2021年安徽省分地市GDP解析:共同的天时和不同的地利2021年河北省分地市GDP解析:有限的发展与民生的稳健2021年陕西省分地市GDP解析:体量的限制与重心的选择2021年江西省分地市GDP解析:全面的借势与文化的运用2021年黑吉辽分地市GDP解析:市场的经济与人民的经济2021年云桂黔分地市GDP解析:放缓的速度和全新的阶段2021年晋蒙甘分地市GDP解析:时代的路线与自己的道路最后,再次感谢每一位本系列的读者朋友,还有一直以来默默关注山川网的新老朋友们。真心希望大家在2022年里,能够坚持自我,不忘初心,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做自己真正想做,真正爱做,并且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由此,我们的国家和世界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海南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海南省前三季度GDP为4508.06亿元海南省各市/县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宁夏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宁夏区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宁夏前三季度GDP为3180.64亿元宁夏各地市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1分省:广东省
2022年2月17日
其他

2021年晋蒙甘分地市GDP解析:时代的路线与自己的道路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正月十六,元宵节在昨天也已经结束了。民间俗语讲“未出十五都算年”,那么即使按照这一说法,今年的春节也算是全面结束了。新的一年全面开启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发展,新年新成长。祝福的话说完,回归到我们今年度的本系列推送。为什么从前天的黑吉辽篇开始,我们的系列进度就全面开始了数省合并模式,全面提升推送速度呢?因为伴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商业机构的日常工作均已恢复正常,很多区域经济相关的资料数据又开始恢复正常发送。本系列作为上年度分省区经济数据的回顾解析系列,如果不尽快进行收尾的话,那么势必会影响我们最新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享及安排。如果你问为什么不能同时进行本系列和实时最新数据的一并更新呢?答案也很简单,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区域经济只是我个人众多爱好之一,不太可能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这一件事情上,希望大家理解。按照我们昨天提前预告的计划,今天已经是本系列的倒数第二篇,明天就将是最后的收尾篇。那么今天要为大家推送的省区,也是在地理上相对比较靠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也分别有一定程度相似的三省区——山西、内蒙古、甘肃。需要说明是,在本章节的内容安排上,依旧是前半部分和大家分享一般性地区相关话题。而在本篇的结尾处,我会和大家再延伸谈谈对目前阶段中国流动人口问题与低生育率问题的个人观点,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特别进行一下关注。【关于经济数据】第一部分,依旧是例行性的三省区2021年度重点的区域经济相关数据。可讲的不是很多,很多数据,如果大家看过之前我为大家推送的各省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由于这些报告我分享的版本均为图解版,所以阅读起来会非常方便。如果大家还没有看过的话,可以在本章节各省小标题后面,一键跳转阅读。政府工作报告资料当中呢,它是一半对上年度(上阶段)完成各项地区经济民生任务进行了汇总,另一半是对下年度(下阶段)计划完成各项地区经济民生任务的陈述。之所以在春节前夕我用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为大家汇总这一系列的资料,就是因为相较于地方统计局的纯文字/数字内容,图解版内容更加适合普通读者的理解。以下的山西、内蒙古、甘肃三省区的2021年度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是我汇总的相对比较主要的部分,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查阅即可,这里我们也不再过多进行解析——一、山西省(202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2590.16亿元,继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2021年首次迈上“两万亿”新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86.87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213.13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90.16亿元,增长8.3%。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比全国快3.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1%,比全国快3.0个百分点。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090.16亿元,首次迈上1万亿新台阶;比上年增长8.3%,增速较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7%,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6%,比全国快5.7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比全国快2.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0%,比全国快1.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模首次突破2800亿元。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34.6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3.4%。二、内蒙古(2022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2051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2亿元,同比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9374.2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8914.8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2.8%。2021年,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912亿元,同比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3.6%。工业占GDP比重为3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8%,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2021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15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2.8%。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7%,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三、甘肃省(202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24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3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4%。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7%。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9.5%。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4.5%。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6元,比上年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7.4%。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56元,比上年增长7.9%。【关于城市格局】这里,和大家简单解释一句关于在在区域经济中常提到的“优势”和“劣势”,其实无论是在地理区域上,还是在人生轨迹当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优劣好坏。对于这一点,民间有另一种说法叫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想大家都应该看过余华的《或者》,无论是原著、电影或者电视剧。男主福贵的一生,可以说始终是在一个循环当中,就是福祸相依。对于城市而言,或者对于区域而言,优势和劣势也是始终在循环交替的,而它们的地点却并不会移动。比如同样的一个地区,可能在上一个历史阶段,它就是优势,而到了下一个历史阶段,它就变成了劣势,反之也是一样。所以,对于本篇乃至本系列的所有标题,希望大家都能够以辩证的心态去看,这样才能看得更深入,也更延展。时代的路,人多的路,都不一定是适合你的路,这是我对人生选择的一个基础认知。山西省内各地市的排名,在2021年度有比较多的一些变化。这里的“多”主要是指涉及的地市数量多,倒不是单独某个地市的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的城市格局在北方省区当中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就是彼此间的差异不大,即使是省会也没有领先省内普通地市过大的空间。所以可能过去也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山西还不如走四川和陕西的全力做大省会的路线,至少全省还能有一座像成都和西安这样的城市。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忽略了山西在省情方面与四川、陕西的不同。另外,像成都和西安这样的城市,在对应的区域之中可以有,但并不宜多。因为它们的模式,在对应地区难以形成复制,不会再诞生区域里的第二个。太原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121.61亿元,增长9.2%,比上年(2.6%)加快6.6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累计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8%。第一产业增加值44.80亿元,增长7.7%,拉动GDP增长0.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113.09亿元,增长10.2%,拉动GDP增长3.7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963.72亿元,增长8.6%,拉动GDP增长5.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9%、41.3%、57.8%。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比上年(3.2%)加快11.9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累计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9.4%。2021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3%;增长9.1%,比上年(下降0.7%)回升9.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比上年(11.3%)减缓3.4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累计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9.6%。2021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3.0%,比上年(19.4%)提高3.6个百分点;增长28.3%,比上年(4.2%)加快24.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内蒙古这里,我单独讲几句省会呼和浩特。正巧,由于2021年度资源方面供需和价格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内鄂尔多斯、包头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数据增长都比较突出,省会呼和浩特的排名阶段性又下滑一位到了第三。这要是换在别的省区,可能是天大的新闻,但是在内蒙古,这并不是多大的事情。作为省会城市,呼和浩特情况比较特殊。按照经济体量来看,呼市2021年度刚刚超过3000亿元的总规模,让人觉得一省省会由这样一座介于三四线城市经济体量间的城市担任,似乎在国内也没什么存在感。但是就我曾经亲自在呼和浩特居住体验的感受来说,在整个北方城市里,呼市的宜居感都是比较强的。得益于省会的优势,呼市在市容市貌、基础设施、文化娱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超过国内普通地市3000亿元经济体量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如果不事先告知你呼市的经济体量,单就城市的建设与风貌来看,你是想不到这一点的。类似的情况,也不仅仅出现在近三五年的呼和浩特身上,今天我们合并推送的三省省会中另外两个兰州和太原,过去几年在市容市貌上的进步也都比较突出。只是相比而言,太原的经济总量更高一个身位,而兰州的魅力又和呼市截然不同而已。呼和浩特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1亿元,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052.6亿元,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931.7亿元,同比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2.7%。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7.0%。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5%。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3%,两年平均增长1.4%。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4.7亿元,同比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1.4%,好于疫情前同期水平。2021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77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26元,同比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35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8.7%。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讲,在北方的省会城市当中,兰州和呼和浩特是走出一条比较有自身特色的魅力之路的。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体量和产业情况上并没有特别突出,但是依旧让人能够感到耳目一新,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没有照搬照抄所谓一线城市标准,走出了自己的风采。相比下来,石家庄在这个层面上的表现就会弱一些。到了甘肃这里,我可能想和大家说的是,旅行中国,必去甘肃这句话。基本上我每次只要讲到甘肃相关的话题,都会重申一遍类似的观点。而且到甘肃旅游路线也非常清晰明了,就是落地兰州中转,然后沿着河西走廊去走。这里我说一句心里话,如果我没有社会层面的大理想,只有我个人的小理想,比如就是过一个逍遥自在的流浪者生活,那么我会非常愿意在甘肃河西走廊沿线的一众小城市长时间停留。因为在这里,不仅仅能够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更能够让你精神穿越时空,跳转到中华文明的另一个维度。当然有前提,你要有足够的灵性。那可能有朋友问,中国的历史古城太多了,其中最具代表的古都城市如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等城市,不是一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什么这些地方很难让人有上述的感受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个人的回答是,上述城市的人,太多了。而在“问道”这个维度上,人多只会让人感到吵闹,感到出戏。这个话题也不宜过度展开,我们一笔带过即可。其实讲到这儿,我都很建议像山西、甘肃这样的省区,可以考虑推出一个地方基金,招募一批像我这样的人,在全省范围内去长期走访、采风、拍摄、策划、纪录一系列的内容,既做新时代的全媒体地方志,同时广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地区的历史观与人文观,长期看性价比极高。兰州市:2021年,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231.29亿元,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52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113.91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054.86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34.47:63.59。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创2014年以来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5%和52.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2和44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制造业投资增长16.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2个百分点。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7.74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71亿元,增长12.0%。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44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1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7。【关于民生房价】最后一个章节,我们简单和大家聊聊山西、内蒙古、甘肃三省主要城市的房价,接下来留出一部分的篇幅和时间,和大家延伸一下我对最新中国流动人口及生育话题的观点。和昨天我们给大家安排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合一篇相比,今天的三省在分地市的房价数据情况上,整体也比较接近。从国家维度讲,经济总量同样也并非三省的主要考量方向,民生依旧是类似省区的重中之重。但是,今天的三省部分地市,仍存在比较明显的房价不够合理的情况。以山西为例,按照目前山西的综合省情,比较合理的各地市房产均价,即太原可以在万元每平米左右,其他各地市都应在五千元每平米左右。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像长治、晋城、晋中等地市,依旧是显著超过了其城市实际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内蒙古方面,情况也是和山西类似,除省会呼和浩特之外,长期看鄂尔多斯、包头、赤峰等地市的房价水平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在地广人稀维度上,甘肃与内蒙古情况十分类似。全省区25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体量,基本与京沪这样的国家头部地市常住人口相当。对于类似的省区,长期看省内的城市房产均价大致会逐渐分为三档。省区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单独一档,未来基本也会长期稳定在现阶段万元(购买力)区间。地区人口相对较多,或拥有一定产业的城市一档,基本维持在五六千元的区间;其余人口较少,也无产业支撑的城市,未来地区房价会无限趋近于建筑成本,也就是朝着一两千每平米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前景上,国内与鹤岗情况相似的城市非常多,但是很多城市的房价却迟迟不能回归到应有的利国利民的宜居区间。对此,我个人的建议是,未来我们对于地方政府的考量维度可以进行区分,以经济发展定位的地区房价物价上涨区间可以适度放宽;对于不以经济发展定位的地区,完全可以考量地区房价水平是否能够稳定下降,地区有限财政支出是否能够落实回当地百姓的腰包,这也未尝不可。在本文的末尾,想和大家延伸另一个话题。近期,关注国内疫情情况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多省多市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反弹情况。这个情况其实从年前接近春节假期开始就已经势头比较明显,那么在春节假期后又集中出现了一次小高峰。国内疫情自首轮大爆发得到控制之后,之后的区域性反弹基本呈现出两种特征,其一是境外输入防控出现疏漏进而导致的反弹,其二就是在历次全国性重要节假日后出现的反弹。前一种我们不谈,我们只简单谈谈第二种。为什么像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之后,国内出现疫情反弹已成常态呢?因为流动人口规模过于庞大。就以今年的春运为例,由于今年的春运尚未完全结束(从1月17日开始至2月25日结束,共40天),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相关推测:全国春运客运量较2021年的8.7亿人次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甚至超过2020年的14.8亿人次。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疫情防控体系,能够万无一失地完成对上述规模流动人口的无误防控,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在尽最大限度的,降低节后疫情反弹的范围与规模。这也是疫情依赖的每次春节,主要人口流入型城市都号召外来务工人员留本地过年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不仅总量惊人,而且增量同样惊人。对比下来,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净增长48万。从规模上大家应该也能明白,中国人口相关的问题矛盾当中,究竟流动人口和新生人口哪个更需要优先解决。那么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为什么如此之大呢?大众普遍接收到的解释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在过去这些年发展迅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成城镇化,所以人口流动规模大。但是这个解释比较表层,如果只是城镇化因素,那么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都应该是不跨市或者不跨省的。因为从农村进入城市就算完成了城镇化,不是说一定要到一二线城市才算完成了城镇化。由此我们就发现,当下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过大的根源,在于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叠加了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因为地区间发展差异极大,所以跨市、跨省、跨大区流动人口的规模才会极其庞大。而在疫情防控之中,我们多采取的是按照以省、市两级行政区作为最主要防控政策制定推进的方式,所以流动人口规模就成为各省各市疫情防控中最大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过去我也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过于庞大的流动人口,无论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其行政管理都是难题。只不过以前我们更多是站在社会和民生的维度,讨论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对于各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就业、治安等维度的问题。当时很多人似乎对于中国流动人口过于庞大的问题还有引发足够的认识。而时间推进到2019年之后,特别是国内一轮又一轮疫情反弹之后,我想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能够认识,庞大的流动人口对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等各维度带来的巨大压力。流动人口不是单向的,所以上述压力可不仅仅体现在人口大量流入型地区,人口大量流出型地区同样面临巨大压力。因为如果这些人口真正已经落地生根在其他地区,基本上与本地区极少有来往互动,那他们的身份就不再是所谓的“流动人口”,他们就已经成为另一地区的固定居民。所以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个很复杂,很重大的问题,其中涉及的各项经济与社会矛盾众多。而从其目前阶段所体现出的尖锐程度和待解决迫切程度而言,少子化和老龄化都还不能算是其中的第一档。人口总量仍过大,流动人口规模仍过大,人口就业压力仍过大,低收入群体规模仍过大等等……这些问题,不能是笼统的一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打发了。客观来讲,上述问题对于目前我国少子化的问题是有着因果影响的。比如说,人口规模庞大意味着下一代出生后面临过度竞争与内卷的压力;人户分离意味着生育子女后如何照顾成为巨大难题;人口就业压力巨大意味着收入没有保证,生育子女的父母工作待遇等得不到保护;低收入群体自身生存压力就是巨大问题,更是谈不到后续的生育子女问题…从区域经济与城镇维度来讲,先后关系应该是:先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小城市摒弃土地财政的老路,可以逐步来实现,但是要求有时间表,比如设定每年城市房价刚性降低区间,多少年实现降低到多少的合理目标;先让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怎样的标准,地区法定最低收入达到的标准,由社会承担的福利保障达到怎样的标准;先让地区均衡发展达到怎样的水平,全域“共同富裕”设定相应的科学系数,在合理的时间内推进到怎样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因地制宜,可以低一些,但是不能没有。是先有了以上的这些切实可行,切实可见的动作,才有下一步讨论如何鼓励年轻夫妻多生育子女的意义,这才是合理的先后因果关系。我们应该看到一件事儿,对于在社会阶层话语权明显劣势的中国年轻人,生育选择几乎已经成为他们能够用来呼吁和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更公正、更均衡发展极其有限的方式方法。所以在我看来,中国当下的低生育率,是一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在倒逼整个社会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而不是由于当下种种问题与重重矛盾之下,各项涉及深水区改革动作长期行动缓慢无法有效推进。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亦是其中之一。该下一代做的事情,我们留给下一代;该我们这一代做的事情,我们自己要给下一代做好榜样。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山西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山西省前三季度GDP为15584.85亿元2021年山西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2022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内蒙古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内蒙古前三季度GDP为14491.5亿元内蒙古各市州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甘肃省分地市GDP&年度经济运行情况甘肃省前三季度GDP为7401.0亿元2021分省:广东省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2021年云桂黔分地市GDP解析:放缓的速度和全新的阶段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今日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我们已经通过本系列持续为大家带来了十五篇推送。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从标题中大家也已经看到,今天和昨天的黑吉辽篇一样,依旧是三省的合并篇,具体即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我查看了下我们当下的系列综合进度,按照目前的情况,今天应该是本系列的倒数第三篇了。接下来的两篇,也依旧继续会按照两到三省区合并推送的方式完成。由于已经到了本系列接近结尾的几个篇章,所以在内容上我们基本上尽可能越简单越好。将主要的数据分享过后,我们逐个简单聊几句,不会太多深入去讲,这点也请大家理解。【关于经济数据】时间往前退后几年的话,大家应该都记得,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的年度经济增速,曾一度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在最前列的位置。当时很多朋友也曾考虑过一个问题:这样的高速发展,又能够持续多久呢?而纵观2021年度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年度经济增长情况来看,这样的所谓新的区域经济增长转折点,也已经清楚来临。如果是一路完整阅读本系列的朋友,应该记得今年度经济体量头部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年度经济增速都超过8%。而云南、广西、贵州的年度经济增速分别为7.3%、8.1%和7.5%,那么结合2021年度各省区经济增速全面反弹的形势(2020年基数较低),应该说三省在今年的增速已经全面放缓下来。以下呢,就是云南、广西、贵州2021年度经济数据的主要部分,这里我们也是例行为大家做下分享——一、云南省2021年1-4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7146.76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870.17亿元,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589.37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87.22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5.6%。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0%,两年平均增速为5.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1.80亿元,比上年增长9.6%。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增长10.2%,高于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增长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05元,增长9.1%。二、广西区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24740.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15.5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9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7.45亿元,增长7.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4.8%。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2.0%。全年财政收入3027.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三、贵州省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9586.42亿元,比上年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6984.70亿元,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9870.80亿元,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7%。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8.9%。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7%。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7%。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9.2%。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5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202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41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2021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增速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关于城市格局】关于这一部分,受限于篇幅和时间的因素,那么我就不再过多阐述,我们只挑选三省的一些重点城市,逐个和大家聊上几句——老实讲,作为知名的西南旅游城市和旅游大省,自疫情以来云南相关行业的压力可想而知。特别是像餐饮、住宿相关的行业,已经有相当大的一些经营者,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内应该已经陆续离开了原来的行业。但是昆明的整体经济韧性,其实还是不错的。大家不要仅仅看到昆明年度经济增速只有3.7%,就认为昆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问题。恰恰相反,能够在如此艰难的大背景下,将经济体量从6000亿元+推进到7000亿元+的重要区间,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昆明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2.5亿元、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9.1亿元、增长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和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4亿元、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2%。重点抓了以下工作。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3.9%。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7.8%。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40亿元,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3.1%。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89.12亿元,同比增长5.9%。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716.26亿元,同比增长53.6%。其中,出口935.05亿元,增长76.2%;进口781.21亿元,增长33.2%。伴随着疫情情况的好转,我个人对于昆明市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表现是比较看好的。不仅仅是因为从7000亿元到10000亿元,历来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加速期;更是因为昆明市虽然本身不在类似成渝城市群这样的重大区域城市群规划之中,但是由于其与东南亚各国的密切关系,国家维度上必然会持续对此加码发力,推动成为中国在未来辐射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枢纽。这种区位优势,是有别于近几年大家高度关注的城市群概念的。昆明之外,我们也适当和大家聊几句曲靖。曲靖过去我们和大家聊的不多,从地图上曲靖的地理位置与昆明很近,从一般情况来看,两市是存在构建小范围都市圈的基础的。长期来看,两市未来相向而行,携手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曲靖市:2021年曲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占全省的比重达12.5%,拉动全省GDP增长1.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8%,高于全国8.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9.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得益于投资和二产拉动,曲靖市2021年度经济增量数据很突出,成功从2000亿元+区间迈入到了3000亿元+的区间,这也是省内继省会昆明之后,第二个进入此区间的城市。此类城市在某一省区内的数量越多,相应而言省会城市的压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和分担。广西的情况和云南类似,只不过广西这边除了省会南宁市年度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之外,省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的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南宁市: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20.9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6.76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198.76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两年平均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3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4.6%。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2%。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23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17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0.8%。2021年全市一般财政预算收入391.77亿元,增长5.2%;税收收入277.95亿元,增长5.4%。从三次产业的具体表现看,南宁市二产、三产在全年的表现都不及预期,最终反应在年度GDP增速上,自然也就是6.1%的较低增速,比省区平均水平的7.5%有较明显的距离。其实广西的城市格局,按照相对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三核的。其中省会南宁占一核,工业城市柳州占一核,沿海的钦州、北海、防城港合并起来占一核。但理想情况毕竟只是理想情况,实际情况是,受限于薄弱的基础和与珠三角华南大区域中心的过近距离,目前无论是南宁的三产,柳州的二产,还是钦、北、防三城的进出口,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达到带动广西全2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柳州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00.9亿元,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248.3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1545.7亿元,增长5.5%。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0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4.96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7.7亿元,增长6.1%。我记得在去年的本系列广西篇中我就提到过一个观点:如果按照区位的条件来讲,那么广西应该是按照东部沿海省区的标准去对待的;如果按照广西区过去十多年的具体经济发展表现来说,那么广西可能应该按照普通的中西部省区来对待。但是如果广西继续保持这样的经济发展表现的话,那么其未来的对标对象,可能真的是要与国内同行政区划的其余自治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同圈对比。要知道这些自治区由于区位的特别性,其省区发展关注重点,从来都不是经济增长数据。最后来看贵州,贵州众所周知曾在过去几年一度多次位列中国省区GDP增速冠军。但是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贵州本身较低的经济基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集中性大规模的财政转移项目支持。这种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被我们称为“输血”模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拉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但是并不能有效提升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后者是需要地区逐步转型向自我“造血”模式后才能好转。贵阳作为贵州省会城市,其经济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家可以看到在东部城市经济集中反弹的2021年,贵阳的二三产增长情况明显都处于相对低位。进一步看固定投资情况,通过下降7.1%的数据很大程度上已经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三驾马车中投资起效最快,但是收效也最快。其实如果没有疫情出现,我认为贵州的固投情况下降会是更加稳步的,而不是如此迅速的。贵阳市: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4711.04亿元,同比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3.44亿元,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681.34亿元,增长5.4%,两年平均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2836.25亿元,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4.1:35.7:60.2。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7.0%。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项目)同比下降7.1%,两年平均下降2.3%。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69亿元,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7%。202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976.15亿元,同比增长10.7%。2021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76元,名义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5元,名义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9.1%。好在,贵州省虽然目前经济总量相对较低,但在中西部省区当中,还真的不算是省会独大型省份。按照2021年度的贵州省分地市的经济表现,省内排名前二城市贵阳和遵义的差距,完全可以视作是双核驱动省区的典型。要知道,这样的城市格局在中国中西部省区当中可不多见。如果不是有遵义市2021年度经济增速全省独一份的2位数增长,加之遵义市本身的经济基量在省内各地市中有较为突出,贵州省想要在2021年度保持8%以上的增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年度省会贵阳市的经济增速,仅达到了6.6%。如果延续此前贵阳市连续数年的高增长势头,贵阳甚至原本有望在2021年度冲击5000亿元的重要门槛。遵义市: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41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2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3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923.97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722.59亿元,增长6.4%。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0%,比全国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高8.1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新高。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8.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7%。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两年平均增长10.8%。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5.4%。那么借着谈贵州省城市格局的情况,也是再次给所有的中部,特别是西部省区提个醒,除了省会之外,省内至少要保证还有一个“能打”的城市。保守来说,这个城市的经济体量能够摸到省会的一半规模。这样一来,不至于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阶段性问题时,造成全省经济增长的显著失速。【关于房价民生】从昨天的黑吉辽三省合并篇,到今天的云桂黔三省合并篇,我们的对于国内此区间省区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民生维度。比如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比如当地的平均房价情况。云、桂、黔三省地理位置在全国版图来看,比较靠近边沿,三省的常住人口数量相对也比较适中。最多的广西5000万出头,其次是云南的4700多万,最少的是贵州的3800多万。整体不算太高的经济规模,结合不算太多的人口总量,以及还有不同规模的人口流出情况,所以目前综合来看,三省下辖各地市的平均房价水平,在全国范围看大致比较合理。个别城市虽然房价明显偏高,也有其特殊性。比如云南的昆明和大理两座地市,其平均房价比省内其他普通地市基本高出一倍左右。两市均为云南代表性的旅游城市,房价存在一定程度的溢出效应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单纯就云南的自然气候而言,其实省内的很多地市情况都是比较接近的,而且大家也看到云南省很多地市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常住人口规模只有一两百万左右。如果是对于物质生活没有多少需求的朋友,这显然是片很具有吸引力的土地。广西方面的情况也是一样,两座代表性地市南宁和柳州明显平均房价高出其他地市不少。而一些朋友可能觉得沿海的北海和防城港价格似乎也比数据中偏高,由于资料统计的是全市房产均价,并不局限于靠近海边的房产,所以平均下来的情况大致如此。贵州的情况也是一样,除了现阶段快速发展期的省会贵阳之外,其他省内地市的平均房价情况相对稳定,基本处于四千到五千的区间。其实看到这儿我想多说几句,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收入而言,我认为中国八成左右的城市,其房产的合理价格,就是在上述的水平。但是,很多城市目前的实际价格,大约都是达到了近乎翻倍的水平。所以对于许多地市而言,未来如果不能做到人均收入的持续稳定上涨,那么不妨把力气用在让当地房产价格持续稳定下降之上,至少也算是做了一件利民的好事。那么关于云南、广西和贵州的三省合并篇,到这儿就将告一段落了。这里提前对明后两天即将为大家安排的本系列最后两个单篇涉及的省区进行下预告,分别是晋蒙甘篇和琼宁篇。最后,再次祝福大家元宵节快乐,平安如意!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云南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云南省前三季度GDP为19607.76亿元云南省各市州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广西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广西区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广西前三季度GDP为18046.96亿元广西各地市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贵州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贵州省前三季度GDP为13985.53亿元贵州省各市州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1分省:广东省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2021年黑吉辽分地市GDP解析:市场的经济与人民的经济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欢迎来到本系列的第十四篇,这是本系列推送至今,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单篇。原因大家在标题中也已经看到了,这是东北三省,也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合并篇。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因为参考往年的东北各地市年度经济发布进度,经常有发布时间非常延后的情况。那如果按照本系列标准的一日一篇的推送模式,对于至今还没有全部地市年度数据公布完整的省区,基本上只能无限延后,而一般本系列是有固定的收尾时间的,超出了这个时间就只能错过今年的推送。比如东北三省的分地市年度经济数据情况,目前辽宁基本上数据公布完整;黑龙江主要公布了年度GDP数据,但基本没公布增速数据;吉林省则是截至目前只公布了极个别的下辖地市GDP数据。如果按照原定计划今天依序只安排辽宁篇,那么吉林篇和黑龙江篇何时能够安排就没有定期了。出于这个原因,在今天我们就试着在格式上进行了下调整,把一些数据公布相对较晚,经济体量也相对排名较后的省区,和地域上相近的省区进行下合并推送。这样一来,一方面是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本系列能够涵盖的省区范围,我们期望的是在本系列中尽可能看到更多省区的身影。而由于涉及到的省区数量增多了,所以对应的今天推送的篇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我心中有数,不会增加太多,会尽可能将总字数控制在万字左右,这样也不算太过占用大家的时间。【关于经济数据】过去的单篇,本章节都是专注单一省区。由于今天的安排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合一,所以在“关于经济数据”这个章节,我就单独把三省在2021年核心的区域经济数据进行一下分享,不再过多评述什么。那么关于下述的相关数据,我个人的核心观点是:东北三省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度整体表现尚可,而且各省在不同的具体某个单项数据上,还有一些颇为突出的表现。所以如果是对三省相关经济数据还不了解的朋友,还是建议大家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才方便后续章节的理解——一、辽宁省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75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1.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5.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14247.1亿元,增长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7%,私营企业增加值下降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7.9%。二是装备制造业增速较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石化工业增加值增长0.3%,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0.6%,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2%。三是行业增长面超过80%,主要产品增长面近60%。全年批发业零售额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零售业零售额6328.2亿元,增长7.4%。房地产销售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3433.9万平方米,下降8.3%;商品房销售额3066.4亿元,下降8.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9.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317亿元,增长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66.9亿元,增长11%。全年进出口总额7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出口总额3312.6亿元,增长24.9%;进口总额4411.4亿元,增长12.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1970.9亿元,增长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01.3亿元,增长6%。从科技和民生保障支出看,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5.7%,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3.2%,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1元,比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增长10.1%。二、吉林省2021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323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53.84亿元,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68.28亿元,同比增长5.0%,两年平均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913.40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3.8%。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5%,连续四个季度均保持7%以上的较快增速,是2008年以来最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7.84亿斤,迈上800亿斤大台阶,同比增长6.2%。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5.7%。从重点产业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石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食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8%,冶金建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6%,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7.0个百分点。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占GDP比重为52.3%,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2%。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0.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6%。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9.6%,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10.7%。三、黑龙江省黑龙江省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487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5%。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63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7440.9亿元,增长6.3%。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4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增速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省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2021年江西省分地市GDP解析:全面的借势与文化的运用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继昨日的陕西篇之后,今天我们安排推送江西篇。那么进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的下半场之后,我们的内容呈现方式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拿昨天的陕西篇来讲,基本上是前半部分重点带大家回顾一下对应省区各地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后半部分则延伸出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观点。今天江西篇的情况也是一样,前半部分例行和大家一起回顾2021年度江西省整体及主要地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后半部分则是借着各省有所关联的一些地域话题,谈一些地域文化甚至时代、人生、社会的宽泛话题,大家根据兴趣自行选择阅读即可。那么在中国内地省级行政区经济体量排名当中,江西省是排在第15位的,差不多正好是全部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间位置。第16位的是直辖市重庆,由于没有下辖地级市,所以也不在本系列的讨论范围。这里,也是再次和大家分享一下系列的推送进度,距离今年的本系列结束,应该也不会太远了,预计还有一周左右即将收尾。【关于经济数据】2021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9619.7亿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34.3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183.2亿元,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102.2亿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6.6%。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5%。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6.7亿元,同比增长1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1%。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12.3亿元,同比增长12.2%。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10元,同比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8.0%。对比昨天我们安排推送的陕西篇,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回去自行比对。虽然2021年度陕西省以相对微弱的优势保持住了领先江西省的位置,但是如果具体比较两省的多项区域经济数据我们就可以发现,长期来看江西的经济活跃性要明显优于陕西。参考两省的一般增长规律,2022年两省排名发生变化具有较大概率。陕赣两省虽然地理区位相距遥远,但是在省区内部的城市格局上,却有着一些奇妙的相似之处。比如两省均为南北走向型版图,省内经济体量前两位的城市,分别位于省区版图一南一北。而我个人认为的两省最宜居城市,均为两省经济体量排在第三位的的地市(九江和咸阳)。另外,两省在行政区划上也比较接近,陕西省10个地级市,江西省11个地级市。所以从长期来看,两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从分地市年度经济数据的增长表现来看,2021年度之于江西省应该说是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其一,江西省下辖全部地市年度经济总量均超过了1000亿元的门槛。这个门槛站在2021年时间节点上并不算特别高,但是之于江西的鹰潭、萍乡、景德镇三市而言,无疑均是自身城市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其二,宜春和上饶两市年度经济总量均超过了3000亿元,这意味着江西省腰部地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为接下来五年江西省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又增强了保障。对城市GDP数据增长而言,一般来讲从3000亿元到5000亿元是一个重要的增长提速期。其三,作为现阶段江西省主副区域中心城市的南昌和赣州,依旧是保持相对稳健地增长势头,分别从上一年度的5000亿元+和3000亿元+区间,进一步上升到了当年度的6000亿元+和4000亿元+区间。对于两市而言,下一个比较重要的门槛,显然就是10000亿元和5000亿元,在此之间可讲的其实并不多。【关于城市格局】关于江西省的城市格局,有些朋友将之比喻成“环江西富裕圈”,因为单纯从省区的经济总量来看,环江西一周的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的确都要比后发的江西体量多上不少。按照2021年度上述各省的经济总量,最高的广东约是江西的四倍左右,最低的安徽也要领先江西一万亿以上。所以在GDP总量上赶超邻居,其实从来也不是江西省在经济发展上应有的目标。作为后发省,其实留给江西省在发展区域经济上的路并不是很多。我记得在上一篇的系列推送中,我就曾经提出过江西省未来必然会走的区域发展方式,一定是因地制宜,全面借势。比如说省会南昌,强省会路线未来会不会延续?显然是一定会延续的,因为其他中部省区都在这么做,江西没有理由,也没有更好地途径不这么做。换而言之,中部地区走强省会路线是一种保底思维,就是起码我先保证全省范围有一个发展尚可,最低二线城市发展水平的省会城市。南昌市:2021年全市GDP达到6650.53亿元,首位度为22.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8.7%,两年年均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31亿元,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218.10亿元,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194.11亿元,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2%。2021年陕赣两省的经济总体量差距不足200亿元,在省级行政区中这样的差距就具备了天然的可对比性(而且两省的人口总量相差也不大)。但是在强省会这条线上,两省的差距就十分明显:西安比南昌多出4000亿元,自然反应到首位度上,西安接近36%,南昌尚不足23%。结合来看,未来南昌市的首位度一定还会持续上升,具体的大致稳定上限,推测应该是朝着30%靠拢。相对较低的省会首位度,之于江西省未来城市格局的好处是什么呢?基本上就是普通地市的增长空间相对就能更高一些。作为中西部省区,在区位自身优势不是特别明显的前提下,本身全省的资源是有限的,省会拿走越多,其他地市分配越少,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事情。而关于后续来自省会的资源回馈,这个距离我国现阶段的中西部省会城市实现还有较远的距离,我们也就暂且不谈。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这对于江西,特别是赣州而言,自然又是城市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类似赣州这样省内区位的城市,发展基本上不太能得到省内太多的资源,自力更生,因势利导是一种必然。只能向南、向东与广东、福建加强全面连通,再从中寻找机会。赣州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169.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7.52亿元,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652.34亿元,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89.51亿元,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7.2%。三产结构由11.3:38.0:50.7调整为10.3:39.6:50.1。在对接广东、对接珠三角这件事儿上,我认为赣州的时间节点把握还是有些偏晚。因为就赣州的实际情况和区位条件来讲,基本上在与珠三角的关系上,就完全不需要考虑虹吸与否的事情。因为人口一定会流出,交通方不方便都是一样。所以于其如此,反而不如让人口流动更便捷,反而能够换回一定的资源、项目和产业。同样的情况,也非常适用于上饶、鹰潭这样区位的城市。就目前省内的城市格局来看,省会南昌市至少到未来五到十年内,还依旧会处于自我成长期,无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市。而上饶、鹰潭的区位从省内看同样不具备优势,但是放大到大区域版图上,与旁边的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十分接近,借势长三角是一种必然。如果单论经济底盘,曾经的安徽落后情况并没有优于江西多少,全面融入长三角,是安徽改变命运的基本盘所在。上饶市:2021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43.5亿元,首次突破三千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6.9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00.9亿元,同比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25.7亿元,同比增长10.0%。而相比东侧的上饶和鹰潭,西侧的宜春和萍乡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因为长株潭都市圈虽然也建设日久,但是同样作为中部省区,长沙市自身的就业机会和产业情况也都还处于发展上升期。所以能和相邻江西地市的互动并不算太多,但是对比同期的省会南昌而言,长沙市至少是多了一层选择。宜春市:2021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1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1%。而从全国范围看,区位优势明显的三省交界,长江沿线的九江,反而从目前江西省内的区域格局来看,比较被边缘化。不同于赣州与南昌省内区位上的互补以及腹地的广阔,九江市周边能够借势的目标城市反而有限。武汉算是一个选择,但是联动性依旧不强。九江市:2021年九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735.68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6.19亿元,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85.21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04.28亿元,同比增长9.9%。所以从长期来看,伴随着九江经济总量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宜居城市创建重要门槛,与相邻景德镇携手打造沿江沿湖、绿色舒适的文化艺术宜居小生态圈,是比较合适的定位。这里我们之所以特别提到景德镇,是因为单纯依靠景德镇相对比较薄弱的产业基础,即使长期坐拥“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也很难打造成当地政府一直在努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而在环鄱阳湖三角带中,南昌目前主要是向南做协同发展。那么留给景德镇的选择,也不是太多。而九江,无论是在区位上,交通上,还是文化底蕴上,都有景德镇可以合并协同的客观基础。这里我多讲一句,在国内众所周知的长江经济带之上,我们诞生了一大批的经济强市。但是目前来看,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打造面向全国开放的长江沿线生态宜居圈。而鄱阳湖这个区域,非常适合打造这样的概念。如果鄱阳湖作为一个整体的品牌概念进行长期营销推广,我认为它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上限,还要高于省会南昌这个品牌。所以如果未来江西省开始有计划地对省内城市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持续性文化输出,一定要把“鄱阳湖”整体打包,而不要单独拉出瓷都景德镇、奇秀庐山、诗意婺源一个个去推。因为即使是在江浙沪这样的地区,在文化概念输出时使用的也是统一的“江南”符号,而不是逐一具体。对于省内可以具体,但是对于省外,对于全国一定要先把大的符号和旗帜立起来。广州可以搞贸易论坛,深圳可以搞科技论坛,鄱阳湖完全可以搞文化论坛,艺术论坛,历史论坛等等。鄱阳湖附近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高校众多,教授资源丰富。可参考《百家讲坛》的模式在环鄱阳湖各大名胜定期开课,全网直播,尝试重现当年文化交流,艺术创作的景象。实话讲,从花钱的角度,现在请真正有文化的大学教授讲公开课的成本,远远比请明星、演员、歌手成本低得多。而且话说回来,不要觉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就爱看“娱乐至死”的节目,我觉得这显然是个误解。当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制作精良的文化艺术节目太少,这反而就更加衬托出此类节目和作品的价值。再有从宜居体验的角度,我认为环鄱阳湖区域自身生态条件优越,而且成本也有优势,城镇化进展的越快,传统文化中“桃花源”概念的居住和生活体验就更加令城市居民向往。把隐世田园、文化圣地、艺术创作、知识汇聚等等概念结合起来,是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的。我很希望在未来,能够在江西看到类似的尝试。【关于移风易俗】借今天江西省单篇结尾的机会,我和大家简单讲一讲关于中国民风民俗的问题。请大家注意一点,我们的讲的是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民风民俗问题,而不单单局限于个别区域城市。在讨论区域相关话题中,区域经济已经算是最简单,最入门的话题了。只要结合各省市官方发布的数据,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过去的几十年间,普遍得到大家认同的,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关于区域文化、思想观念、家庭伦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相比经济而言应该说是大大落后的。我记得我在自己的一档音频节目当中,曾谈到过当下的中国家庭关系,首当其冲的是父母子女以及亲戚关系。从80后开始,由于自身人生进入社会的时间节点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期正好碰撞在一起,使得从80后开始的几代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家庭与原生家庭远距离隔离的情况。传统思想认为亲人关系是血浓于水,但我认为在时间和空间双重隔离的前提下,中国传统意味当中的亲人关系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这里举个例子,彼此远隔千里,十年不走动的亲戚,究竟还能算是亲戚吗?如果觉得时间还不够,进一步拉长到二十年呢?人际关系中的感情维系,归根结底是靠交流往来来维系的,亲戚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十年以上少有往来的亲戚,基本上已经无限趋近于陌路人。显而易见,这就是我国全面城镇化进程对社会层面,对人际关系层面的一次巨大改造。有一些专家会将对应的一代人,称之为“无根一代”。这里的“根”,自然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维下的“家乡”概念,所以才会有落叶归根的说法。但是,和农耕时代下世世代代固定居住在一起的传统中国逻辑关系相比,当下的情况就变得十分复杂。我这里讲几种情况:其一是从出生到三十岁之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地理上的家乡和原生家庭;其二是从出生到三十岁之间,曾经有过数年的外出工作生活经验,期间逢年过节都要返乡,已经或正在准备着终将回到地理上的家乡和原生家庭;其三是从出生到三十岁之间,有超过十年以上长期远离地理上的家乡和原生家庭,中间也基本上不再返回家乡,并且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都已落在了所谓异乡。大家不妨想一想,上述的三类群体,即使他们全都是同龄人,甚至小的时候可能还在一起上过小学、中学。但是当人到中年的他们如果有机会再次见面的话,他们的三观也好,特别是他们对于亲情、对于人际、对于家乡的理解,怎么可能完全一致。这就是环境对于人思想的改造,它绝非简单的“人只要有钱就会变”这么简单。讲到这儿,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关于近几年来网络上“江西彩礼过高”的这个话题,乍一看似乎在针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地域攻击”。但实际上,是新旧思潮的变化之中,新思潮在试图攻击与撼动旧思潮时,必然需要举出几个典型的案例,作为攻击的集火点。而江西由于历史、区位、民俗、观念、经济、男女比例等多重问题,在当今中国各地当中,彩礼问题与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与集中,必然就会在舆论上形成巨大漩涡。那么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当然来自于全国各地,特别是来于其他婚恋矛盾同样尖锐的地区。大家对“江西高彩礼”群起而攻之的根源不是在“江西”,而是在“高彩礼”。但是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期许呢?自然是希望作为在该问题上矛盾突出的江西地方政府,能够感受到民众的舆论压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限制与改善当地的彩礼问题。很多人其实不太关心如果地方政府以强势手段干涉民风民俗的结果与影响,只是认为当下该问题、该矛盾非常突出,已经是极糟的情况,任何改变都只会变好,因为没有更糟的下降区间。也有些观点认为,一些旧风俗、旧习惯之所以延续多年无法改变,是存在一定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利益所以持久。但是我们以彩礼问题为例,如果单纯只看谁出钱,谁收钱的维度,似乎自然是男方家庭利益损失巨大,女方家庭则收获了大笔利益。但彩礼不是一锤子买卖,交易完成双方再不见面。彩礼是婚姻行为的开端,因彩礼问题埋下的双方矛盾和亏损心理,必然会在后续婚姻存续期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补”回来,而非一些人臆想的花钱越多越珍惜,这才是人性使然。也就是当把时间轴拉长之后,参与彩礼事件的相关人群,又全都是实质意义上的人生利益“受害者”。那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彩礼问题在网络上之于江西省形象负面作用明显,但是地方政府除了由类似民政部门出面象征性地发布一些意见、建议、号召之外,再无任何实质性,甚至大家特别渴望的强制性措施呢?比如直接立法限定彩礼金额上限,甚至干脆一刀切禁止彩礼存在呢?因为民风民俗这个东西,它其实直接与时代下的公民群体认知水平相关联。想要超出一般民众认知水平迅速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无论前期推行过程多么雷厉风行,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所谓“秽土重生”的:本地不让收我干脆就往让收的地方嫁,“彩礼”不让收我就换个名头暗度陈仓。而此时如果相关政策继续做穿透式惩戒,那么结果可能是由一个彩礼矛盾,引发出其他多个社会矛盾,得不偿失。司法实践中对于拐卖妇女儿童的量刑之所以没有普通大众想象中那么严厉,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如果站在俯视的角度看待彩礼问题,所谓最稳健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显然就是“急事缓办”,等待旧思想相对顽固的一代人自然消亡,拥有新思想的一代人成为了父母,再为其下一代筹备婚礼时,彩礼问题就能够得到自然而然的较大幅改进。而在这个操作当中,上一代人既有观念(欲望)得到了满足,下一代人婚姻环境得到了改善,唯一遗憾的就是——再苦一苦这一代人。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应该也能够从又一个维度,理解我此前所说的,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状态是时代大趋势,不会因人为出台几项政策,补贴一些资金就能够显著缓解改善。就比如站在江西的维度,一些人考虑到是给生二三胎的家庭每月补个几百块钱,而另一些人发愁的却是比如二十万的彩礼从哪里获取。如果真的去借了此前网络热议的“彩礼贷”,婚后要几年才能还清,还清之后又还剩下多少的能力抚养多个孩子。所以,和过去几十年学习西方各种方式方法获得经济总量的发展比起来;未来几十年中国如何进一步移风易俗,难度可要大得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现在很多中国人虽然衣着服饰穿的是21世纪的工业制品,但是大脑里的思维和20世纪时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这是绝对意义上的“新瓶装旧酒”。所以我之前也才说,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相比而言“共同富裕”已经算是实现起来标准最清晰明确有盼头的了,毕竟基本只是考量经济问题。但是如果想要实现“共同文明”、“共同幸福”,那么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认为其可能是极低极低。任何不能被有效量化的东西,才是最难获取也最珍贵的。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江西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江西省前三季度GDP为21601.0亿元江西省各地市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江西省
2022年2月13日
其他

2021年陕西省分地市GDP解析:体量的限制与重心的选择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按照本系列的预定顺序,昨日河北篇在跳过无下辖地市的直辖市上海后,今天依旧是继续跳过直辖市北京,来到本系列的第十二篇,陕西篇。那么在每年度本系列的下半场中,陕西和江西两省算是相对来讲有一定难度的。这个难度在于我对于陕赣两省的认知维度上,和对应两省的居民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出发点的不同。我的出发点是站在既有的全国及各大板块区域格局之下,陕赣两省应该扮演好怎样的角色。而作为两省的居民,更多则是站在我是陕赣两省的一份子,我很希望未来陕赣能够在区域内或国内扮演怎样的角色。所以在本文的开篇,我很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和理解上述的这段话,特别是陕赣两省的朋友。如果没办法很好地理解上述的中心立意,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必然没办法引发任何思考,也就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的区域经济中,我个人强调“天时强于地利强于人和”的基础逻辑。所以本系列之前已经完成推送的内容如此,接下来将要推送的内容也是如此,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思考维度与角度,更好地看待区域发展中的时与势。本文的讲述依旧延续上一篇的方式,重点只讲通过各项数据能够解析出的一些内容。在本文的结尾处,我会简单聊几句相对主观上的感受,感兴趣的朋友自行留意即可。【关于经济数据】2021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00.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9.39亿元,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13802.52亿元,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3.4%;第三产业13589.07亿元,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4.9%。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2%,两年平均增长5.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5%,两年平均零增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0%,两年平均增长0.5%。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0.50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0.2%。在本文文末的相关参考图表之中,有“2021年中国内地省区GDP数据”表格。在这个表格之中,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排在全国第12、13位的河北、北京,与排在第14、15位的陕西、江西之间,在经济体量规模上是有一个明显的“小断层”的。这一点,就和粤苏鲁浙与后续的豫川鄂之间,也有一个显著的经济体差很相似。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文的一开篇,我就讲到今明两天计划为大家推送的陕赣两省在中国腰部省区中的特殊性。就只单单从国内省区排名上,未来两省之间排名交换并不稀奇,但是想要在全国排名上再上一位却很难。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一个位次差,而是鲜明的一个级别差。陕赣与京冀之间的体量差距,正好在万亿规模。再结合目前陕赣两省的人口规模,即使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京冀两地都保持低速增长,陕赣两省则保持高速增长,万亿的体量想要追平都是极其困难的。更何况,这样的假设也过于理想化。具体到陕西省内分地市的经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一万亿对于目前经济体量刚刚接近三万亿的陕西意味着什么,正好差出了又一座省会西安市的距离。那么问题来了,未来陕西有可能诞生第二个西安市吗?比如若干年后,西安市的经济体量已经翻倍到了两万亿GDP左右,省内经济体量第二个达到万亿GDP的城市,其综合发展水平,能不能成为第二个“西安”呢?显然不现实,依照陕西省目前的综合情况,能够拼尽全力推出一个西安已经是极难的事情,后续不可能再诞生出综合性的地区副中心城市。在这一点上,陕西省与当年川渝尚未分家时的四川省差异巨大。后续西南成渝双中心的格局,是早在重庆直辖前多少年就已经存在既定基础的,成渝城市群的相关规划,其实真的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而只是顺时顺势进行推动。所以虽然都是中西部省区,但陕西、江西与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的最大差别在哪里?并不是过去大家看到的,上述省区之间的起步下限有多低,而是未来的上限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也就是很多朋友经常也会疑惑的一点,虽然按照现行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内地有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从行政级别来看大家基本平等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把大家放在一起横向讨论对比显然是不平等的。所以在讨论某个区域经济话题是,比较忌讳的就是纯粹地用现行行政区划一争雌雄。忽略本身内核差异巨大的客观背景,强求某某“省”一定要强过某某“省”,某某“市”一定要强过某某“市”。进而忽略了一点,这些某某“省”、某某“市”,都是人为进行划分的。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进行地区管理和发展,所进行的人为设定。如果我们为的就是一个所谓的面子,那真的太简单了,我们干脆就把中国各个省直接变成市,瞬间名义上的中国“城市”经济数值瞬间就能几何倍数增加。这样一讲,大家都能够发现它的荒谬之处。但是当大家逆向思维,试图能够超越行政区划的思维局限看待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时,那思维维度的提升就不是1+1=2那么简单。所以在今年度的本系列中,我们基本做到了虽然单篇都是以某个省的名字命名,但是实际上我们讨论却都是全国问题的这一基本设定。【关于能源之困】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在“陕西”这个现行的区划条件下,这片区域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前我多次讲过,之于全国版图来看,陕西虽然名字中带个“西”字,但是实际上在经度上真的不够西,更偏向于“中部地区的偏西者”,而非“西部地区的偏东者”。其实后者国内也有其参考对象,重庆就是“西部地区的偏东者”。但是,陕西虽然不够“西”,但是它真的足够“北”。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我总是和大家强调“陕西不够西”这一看上去似乎无关紧要的话题。这里多说一句,其实也恰恰是因为“西北省区”的这种定位,一步步推动西安获得了“西北中心城市”的头衔,并使得西安对于任何关于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的消息都极其上心。任何涉及地区中心城市的同类指标,都想要在短期内迅速追平和赶超,从而造成巨大的思想与行动压力。当下在区域经济中提到中国西部,如果没有特指的话,基本默认就是在讨论以川渝为代表,包括云贵滇在内的西南板块。这点很容易理解,西南板块无疑是过去十年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受益最多,增长最多的代表。从城市知名度上,成都、重庆、昆明也是西部旅游的大热目的地。而从地域文化和产业结构两大核心地域特征上,我们都能够清楚发现,陕西与川渝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但是其与广义上的北方地区十分接近。特别是在能源产业方面,与相邻的山西、内蒙古等地,几乎是不分彼此,融为一体的。这里,我们就以两个代表城市为例——榆林市在2021年度经济数据增长上非常突出,破纪录的年度GDP增量达到了1300多亿,并借此实现了城市经济体量区间从4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超越,进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年度由于省会西安经济增长失速对于全省经济增长的“亏空”。单纯从经济数据来讲,榆林市看成是今年度陕西省的“功臣”。榆林市:2021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5435.18亿元,稳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7.9%,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2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704.6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29亿元,增长9.2%。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位居全省第三,两年平均增长7.6%。全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5.9%,两年平均增长22.7%。其中,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具体原煤产量5.52亿吨,比上年增长6.2%,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原油1094.66万吨,增长4.4%;天然气214.15亿立方米,增长1.9%;发电量1448.14亿千瓦时,增长15.2%;聚乙烯142.47万吨,增长23.0%;聚丙烯170.70万吨,增长29.7%。而榆林市的经济数值之所以会在2021年度出现如此突出的增长,毫无疑问是依靠能源产业的巨大贡献。“能源工业产值增长61.4%,化工行业产值增长54.3%”,结合上年度榆林市自身相对不太高的经济基量,自然很容易就会让单年度的经济数字增长显得非常突出。其实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都已经很熟悉。历次我国遭遇比较大型的经济压力时,都会采取阶段性集中投资大基建的方式度过难关。而集中性的大基建项目,自然对相关能源和工业原材料形成巨大需求,从而利好以此为支柱型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基本上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类似的情况,在昨天河北省中讲唐山时,我们也是一样的观点。这样由于阶段性的集中需求拉动地区经济数据的增长,显然并不能有效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且在下一年度的经济数据上,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名义增量负增长的情况(但不影响实际增速依旧为正)。而陕西省内的资源型(能源型)城市,自然也不仅仅是经济体量省内第二的榆林,还有数个城市情况也比较接近。比如渭南市——渭南市: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2087.21亿元,较上年增长8.2%,增速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9.9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779.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907.65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比为19.2:37.3:43.5。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2.08亿元,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长5.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主导行业完成产值2429.49亿元,增长30.6%。其中,能源工业增长40.8%,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1.1个百分点,居六大行业之首,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9.4个百分点;有色冶金工业增长33.5%;化工工业增长33.5%;装备制造业增长24.4%;食品工业增长1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4%。六大行业均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能源产业同样是渭南的支柱型产业,具体数值大家自行查阅即可。但渭南和榆林的一大差异是,渭南还是农业大市。在年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农业占比接近20%,这样的产业结构情况,在目前的东部省区中已经极少能够看到。这里我之所以特别讲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情况,其实想多说的一句的是,同样规模的产业增加值,一产会比二产、三产获得的辛苦多少倍,我想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对于这样地市的财政收入来说,那真的可谓是“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也特别希望我国类似的中西部农业大市执政者,真正能把地方财政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民生之上,且不可盲目学习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一些模式。区域经济中的学习真的不是简单的复制,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维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关于宜居民生】讲过了省内的能源城市,接下来再和大家换个角度,和大家讲讲其他类型的陕西地市。同时,也讲讲我对类似城市的看法。这里,我们不妨来讲讲在陕西省内情况比较特殊的咸阳市。咸阳市的情况特殊在哪儿呢?特殊在城区距离省会西安市特别近,西安市的机场从名字上大家也能够清楚了解,它的位置在哪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得益于这个机场的存在,咸阳市目前也有了与西安市之间的首条跨市轨道交通线路。而正是因为咸阳市城区距离西安市足够近,所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民间(也仅限于民间)一直都有一种观点,就是期盼着西咸合并。而具体的实现方式,自然就是通过调整咸阳市的区划,最终实现西安对于咸阳的“吞并”。由于咸阳市全市面积超一万平方公里,与西安全是基本一致的。如果是全域吞并,显然也不现实。所以也就随之有人提出了,西安只要咸阳的城区(GDP贡献核心区),其他下辖县市,则划给周边其他城市。对于这样的观点,我过去也说过我的想法。西安与咸阳之间,最恰当的发展模式,是参考广州与佛山,而不是参考济南与莱芜。因为原来的莱芜市无论在面积、人口、经济体量、行政区划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咸阳小很多,进而行政区划的裁撤对于地区各项工作的影响相对都较低。另外,合并之后的济南也不过是在总面积和下辖区县数量上与现西安市持平(10244.45km²和10108km²,10区2县和11区2县)。类似通过调整行政区划以实现地区经济数据短期速增的思路,全国各地都有,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热议一次。由于讨论价值真的不高,我们这里也就是一笔带过,不过多评价。咸阳市:2021年,咸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2581.3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5%)2.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1%)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全省增速(7.6%)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增速(9.6%)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2291.91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省增速(-3.0%)1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4.9%)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57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全省增速(6.7%)1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12.5%)6.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在目前的陕西各地市中,我个人认为咸阳市城区(渭城区、秦都区)的宜居性表现还是非常突出的。未来伴随着与西安市城区更多轨道交通线路的开通运营,还将进一步推动地区交通便捷性和西咸两城之间的融合。换而言之,按照过去及当下咸阳市按照既有发展方式和轨迹,地区各项经济数据情况都并不差,准确说可以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对地级行政区规划进行大改,数字上的确短期内实现了一脚油门的作用。但是从长期看,究竟对于陕西整体地域概念会起到了怎样的正反作用,本就是未知数。所以,从地区发展最务实的角度讲,陕西省未来应该努力培养出更多类似咸阳这样的宜居城市,而不是在当下有且只有一座咸阳时,还试图推动其消失在省内的地级行政区版图中。这是我对于未来十年,陕西省发展重心的个人建议。因为显而易见,陕西未来有且自会有一个“西安”,但是却希望培养多个“咸阳”。从过去可见的五年乃至十年时间里,我们也清楚看到,西安市执政团队在对西安市现行行政区划市县区进行管理和发展上的确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在未来,真正应该优先着力改善的,也是相关的城市治理与运营能力。在既有的客观条件下,也不宜再进一步大幅扩大行政区划范围造成管理压力进一步提升。在本文的最后,我想简单结合西北地区的另一座省会城市兰州,聊几句我个人曾在西安实际居住后的一些主观感受体验。按照最新七普的数据,两市的人口规模相差悬殊,西安市已经接近1300万,兰州市430多万,前者已经几乎是后者的三倍。而且13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无论是放在当下中国东中西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人口规模极大的城市。此时,我们看二城一个非常关键性的民生数据,最新的二城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44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1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7;2021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31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9元,增长10.4%,城乡收入比为2.7:1。另外根据中国房价网的数据,两城最新的房产均价情况为:西安市1.46万/㎡,兰州市1.22万/㎡。也就是两市虽然人口及GDP差距均十分明显,但收入水平非常接近,这也是我将两者放在一起的原因。差不多十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西安人口根据2010年六普的数据(2011年发布)还是840多万人。当时我实际居住下来的最大体验已经是,城市常住人口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实际能够承载规模的良性范畴,城市难以提供相应规模的就业岗位,进而不利于未来地区持续性职场环境的优化和员工待遇的提升。所以当去年西安市七普人口数据公布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比较惊讶的。我当时的判断是,西安市的常住人口在过去十年出现了非理性的过度汇聚(而这些人口,又绝大多数来自于省内其他地市,也就是会对相应地市的发展也形成显著影响)。结合西安市的区位条件、资源储量、产业规模、行政管理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我个人认为现阶段相对理性的常住人口规模,应该是千万左右(上下浮动百万),对于城市居民的实际居住生活感受而言更加合理适中。对于城市的常住人口而言,比较忌讳出现的状态就是短期内迅速汇聚大体量人口。比如同样是一百万人口增量,通过五年均匀增加,和在五年中某一年集中增加,所带来的综合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会造成这种特殊效果的,往往也都是人为推动,而非自然发展。不能是先把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引进来,然后再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而应该是一步步解决好上一拨流入人口的民生发展问题后,再持续不断地引进新人口,循序渐进地扎实发展。这其中的先后顺序和利弊性,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因为着急,因为特别着急。那么由于宜居感受更多取决于个人主观,所以这里我也不便过多延伸什么。未来有机会能够到西安,到咸阳,到兰州,实地去居住两三个月以上的朋友,大家可以自行体会。因为长期居住不是短期旅游,旅游资源的确是西安和整个陕西的巨大优势,这毋庸置疑。但长期居住的感受更多取决于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管理运营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国很多处于快速发展期中的城市,问题相对而言是比较集中的。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陕西年度经济运行情况2021年西安市年度经济运行情况陕西省前三季度GDP为21193.18亿元陕西省各地市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陕西省
2022年2月12日
其他

2021年河北省分地市GDP解析:有限的发展与民生的稳健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截至昨日安徽篇的推送,系列已经完成了十个省区的单篇。按照往年的惯例,本系列的“上半场”算是结束了,这一阶段对应的基本上都是整体受关注度相对较高的省区,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也会难度略高一些。那么从今天的本系列第十一篇开始,一直到本系列的结束,基本可以算是本系列的“下半场”。下半场涉及的省区以国内的腰部省区为主,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入一些尾部省区安排推送。参考去年本系列的进度,大致上今年应该能够完成的单篇数量也是在二十篇上下,所以今年的本系列也算是进度过半了。和已经完成的十个省区相比,接下来的省区单篇,我们的具体内容呈现方式也会再次做出调整,会根据不同省区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年度中我认为比较值得重点讲述的方向,给予有侧重地讲述。比如今年的河北篇,由于我想到去年度的河北单篇我们讲分地市客观数据的篇幅整体偏少,讲我个人的主观观察与思路相对较多。那么在2021年度的本篇当中,我们就将讲述2021年度河北省分地市的各项经济数据,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我想通过这些官方的详实数据,对于大家了解河北省各地市在同期省内及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会有很好的帮助。【关于经济数据】整体来看,202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达到40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30.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6364.2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6.7亿元,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3.1%,比上半年加快2.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509.9亿元,比上年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2.0%。全年进出口总额54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增速比上年加快11.3个百分点。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83元,同比名义增长8.3%,实际增长7.2%。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91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9元,增长10.4%。作为东部沿海省区,河北省的劣势其实长期以来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是工业偏重偏初级,相当长时间内依靠大型国营钢铁、煤炭、水泥等企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居民就业,虽然关于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推动多年,在就目前看实际的推动成果仍然是不尽如人意的。相比产业转型的困难,节能减排工作相对容易实现。比如定区域、定时间、定产量的停工停产,的确在过去几年的河北省多地循环上演。而且,受到限制的也不仅仅是生产企业,居民日常生活中涉及污染物排放的行为,也都会在特定时间段受到限制。而由于截至目前河北省的工业也整体还处于偏中低端发展阶段,并未达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主转化的关键转折点,所以河北省内在第三产业上的短板,比第二产业还要更加显著。而一省三中心(京津石)的区位特征,更是直接限制了河北省普通地市在发展中高端三产上的势能,自然是长期只能发展偏社会零售层面的基础型三产。关于上表中的2021年度河北省各地市经济数据,大家做基础了解资料即可。因为在下面的篇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从多个代表性的地区经济数据维度,和大家讲解目前河北地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而在上述表格之中,我个人觉比较值得和大家再多谈上几句的点,大致如下——其一,河北省下辖地级行政区的划分是比较简洁明了的,结合河北省本身的面积和人口情况,11个地级市的划分,在东部各省区当中是比较适中的。而河北各地市的另一大突出特征,就是内部地市的高度稳定性,很少会出现内部地市年度排名的变化。要知道,河北多地市的经济体量差距非常接近,在经济活跃度较高的省区当中,类似情况往往会较大概率出现年度省内排名易位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河北省内各地市间的竞合关系较弱,彼此竞争意识不强,合作意识也是如此。其二,关于上述的观点,事实上我们从2021年度河北省各地市的年度经济增速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端倪。由于河北省已经是本系列推送的第十一个省区,在此之前东部省区已经完成了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多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跳转上述省区分地市的年度经济增速数据。河北各地市平均不足7%的年度增速,在已经完成推送的沿海各省中表现是相对最弱的。其三,受到京津两市绝对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定位影响,河北省内至今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本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唐山经济总量虽然长期位居省内第一位,但无论区位条件,还是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都注定不可能对周边地市经济发展起到太多带动作用。而作为省会的石家庄,由于自身实际经济竞争力在同期国内尚处于三线城市水平,也难以对省内其他城市形成带动。更关键的是,石家庄自身在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多维度上,并没有像中西部地区省会那样的强势地位,这样一来就更加剧了河北省内缺乏实质性中心城市的区位特征。【关于城市格局】事实上在上述我们关于河北省各地市的区域经济格局讨论当中,有一些观点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和大家进行过一定程度分享的,只不过在年度的回顾单篇中,会有侧重点地和大家进一步进行一下探讨,看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北各地市的短板劣势取得了哪些相对明显的改善。那么在本篇当中,我们计划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财政预算、社消总额、人均收入等六个涉及区域经济与地区民生至关重要的相关数据之中,进一步为大家提供数据上的参考。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上述数据在同期国内城市中的实际水平,这里我特别选择了两个之于河北省各地市发展所处阶段参考性较强的地市,即江苏省徐州市和浙江省绍兴市。两市目前在2021中国内地城市GDP总量的排名分别是第28位和第35位,排名介于唐山(27位)和石家庄(39位)之间。两市在江苏和浙江省内排名均为中游地市,分别为省内第6位和第4位。而另外,此前我曾多次和大家分享过,在中国内地城市当中,经济体量三十强是十分重要的门槛,所以我们选择目前位于内地城市三十名前后的代表地市,作为横向对比的价值,也会更加突出。一、河北各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一般来讲,目前在讨论中国东部沿海省区时,我们较少会讲到农业增加值。因为目前主要的东部沿海省区当中,农业对于同期省区经济增加值的影响相对都较低。作为较早发展起来的省区,目前沿海省区的主要驱动力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但河北省的情况略有不同,很多地市无论从整体城镇化率还是从当地实际经济构成结构来讲,农业都是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就是说,虽然河北省在区位上属于东部沿海省区,但是在产业结构上,还和同期主流的中部省区非常接近。在上述的表格数据中,我建议大家可以结合上一章节中的各地市年度经济总量进行对比。2021年度河北省农业增加值排在前列的地市,分别有:唐山606.5亿元,石家庄451.6亿元,保定412.9亿元,邯郸391.5亿元。而上述地市在河北省内地市中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人口大市。按照最新的七普人口数据,上述四市的人口体量分别为:唐山772万人,石家庄1120万人,保定1030万人,邯郸941万人。四市合计人口超过了3800万,占比同期河北全省超过了五成。那么截至目前,河北的人口大市与农业大市身份重叠说明了什么?其实说明河北省主要地市的城镇化进程整体推动效率不够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羸弱,无法提供和消化对应地市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所以自然还有大量地区居民需要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也形成对下文中我们会讲到的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的必然情况。二、河北各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接着我们还是来重点看看工业发展情况,对于河北省这样区位条件的省区而言,由于在第三产业上高度受到京津两市的影响,所以能够帮助地区百姓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显然就几乎全部压在了第二产业上。在现实当中,一般留在河北老家工作的河北朋友进入工业岗位的几率最大;而想要从事三产岗位的朋友,多数都流向了北京(或天津)。在2021年度的河北分地市二产增加值中,唐山市4546.8亿元的数值可谓是鹤立鸡群,很多朋友自然也会将目光首先锁定在这里。但实际上,唐山市的二产增加值数据却是下表当中可参考性最弱的一个。因为在4546.8亿元的年度工业增加值当中,有2534.6亿元均来自于众所周知的钢铁产业,占比超过55%,占比同期GDP也超过了30%。而钢铁作为我国和河北省首屈一指的产能过剩型产业,在过去这些年,一直都处于持续性被要求限产减产的区域。另外,钢铁产业的行业属性也决定了,它对于对应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带动能力是偏弱的,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能力也是十分受限。而当我们排除了唐山钢铁产业在河北省各地市年度二产增加值上的“滤镜”效应外,我们再来看同期河北省参考性较高的几个省内工业增加值大市:邯郸1911.4亿元,石家庄1797亿元,沧州1728.4亿元,保定1352亿元…事实上,钢铁在上述地市的产业占比上同样突出,但是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我们不妨对比上文我们提到的两个参考城市徐州和绍兴。2021年度,两市的二产增加值表现分别是:徐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376.02亿元,增长8.7%;绍兴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228亿元,增长10.7%。总量上我们姑且不谈,重点大家可以看二产增加值增速方面的表现:邯郸4.8%,石家庄2.8%,沧州5.1%,保定5.2%。这说明什么,如果继续坚持这种以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作为地区第二产业的支柱,未来这些产业非但不能被允许持续发展,而会被越收越紧,庞大从业者的收入和未来都得不到保障。更糟糕的结果,就是重现90年代末的下岗潮,继而又对一代人的生计和家庭形成重大影响。三、河北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谈完了二产,接着我们来谈三产。从理论来说,我国东中西部省区对于三产的依赖相对都较强,但具体呈现方式又大有不同。以中西部为例,因为相较于东部沿海省区普遍在制造业上的先发优势,中西部省区在人口规模和生存成本上优势明显,非常利于通过持续性刺激和拉动内需的方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河北省各地市在三产上的表现,同样并不十分突出。在本项数值上,省内经济体量前二的唐山和石家庄三产增加值数据毫无疑问地位居前列。但是从数据参考性上,更值得大家深思的,是人口规模庞大如保定(1030万)、邯郸(941万)、沧州(730万)三市,在三产增加值年度表现上,只达到1960.1亿元、1811.9亿元、2102.1亿元。大家可以自行算算上述地市的人均三产增加值数据,真的非常之低。四、河北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产不赚钱,二产利润低,三产发展弱,最终会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什么?地区财政实力弱,地区百姓收入低,最终共同影响地区百姓整体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改进。在上述表格之中,同样只有经济体量前二的唐山市和石家庄市财政收入水平,大致尚可,但实际上质量也并不高。举例来说,唐山市2021年度经济总量超过8200亿元,同期财政收入为550多亿。绍兴市2021年度经济总量接近6800亿元,但同期财政收入为950多亿。如果再结合两市人口体量分别为772万和529万,我们就很容易能够得出,两市在各项城市民生投入水平上,每年都将拉开怎样的差距。五、河北各市社消零售总额那么在上文中讲到三产增加值时,我曾特意没有过多点评唐山和石家庄的三产数据。因为上述两市的三产数据,如果单纯来看,很容易给大家一种错觉,就是似乎两市的服务业发展还很不错的感受。事实上,想要真实了解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实际水平,最好的方式便是结合同期社消和收入数据。因为地区三产强弱之于普通百姓生活最直观的影响,往往就是收入的提升和消费的多元化。不然的话,便又是停留在经济数据上难以有效转化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第三产业”。而河北省百姓整体的生活水平在东部沿海各省中排名靠后,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从下面的相应地区社消数据中看出端倪。按照下述表格中的数据,河北省多数地市百姓的人均年度社消总额大约一万多元,平均到每个月就是一千多元。其实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已经能够大致推断出,河北省各地市的平均收入情况,因为两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这里,我们也只是简单列出同期两个参考城市徐州市(908万)和绍兴市(529万)的2021年度社消总额数据,分别是4038.02亿元和2447亿元。社消数据的前置条件是地区人口,大家可以自行比对河北省与参考城市在人口规模相近的前提下,同期社消数据差距水平,从而明白地区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差异。六、河北各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在本章节的最后一个篇章,来和大家看河北省各地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下述数据是各地市年度整体的,即不区分城镇、乡村的。如果进一步区分出乡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话,数据只会更加令人感到差距巨大。关于上述的数据,我们依旧是简单挑出几个代表性的城市,和大家换算出阅读的人均收入数值,这样就更容易大家的理解——最高的唐山年度人均收入37661元,月度约3138元;居中的沧州年度人均收入29146元,月度约2428元;最低的邢台年度人均收入25626元,月度约2136元。同样还是对比一下同期徐州和绍兴的相关数据:绍兴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9元,月度约5209元;徐州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34217元,月度约2851元。到这儿,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特别在参考对象中分别选择了江苏的苏北城市徐州和浙江的代表城市绍兴。因为现阶段苏北城市经济体量虽然已经整体都进入了全国百强,但是受历史和产业因素,目前苏北的人均收入情况与苏南还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而相比之下,浙江各地市间的收入差异更接近,自然也就更容易推动全省的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讲到这儿,其实今天的河北篇也即将结束。而大家看到这里时,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今天的河北篇的。我和大家做个总结:像河北省这样的各地市综合发展情况,事实上才是中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百姓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当下我们通过媒体,通过各种的商家数据,很容易得出一种误导性的结论,就是中国人现在已经很富裕了,我们的消费能力屡创新高了。但是我这里不妨谈谈我一贯以来的一个看法:直到2022年的当下这个时间点,中国目前真正有能力进行改善型、提质型消费的消费者,不足全国人口的一成;而剩下的九成消费者,都还处于刚需型的消费阶段。可能大家对上述的定义理解起来有模糊感,我这里再举个最通俗的例子。现在大家出行,谁都知道坐飞机和坐高铁更舒适,但是大家自行回忆一下,现在你出门时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地只查看飞机票和高铁票进行选购,而彻底排除其他可能更少支出的选项。如果是的话,那么你现在就基本属于全国不到一成的改善型消费者阶段。而只要你会在上述选择时犹豫、权衡、斟酌,你就还属于其余九成的刚需型消费者。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前面的是只要能够改善我的消费体验,对于花钱我是毫不犹豫的。后面是消费的核心诉求是满足我的特定刚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愿意适当多花点钱,但核心仍然是为了实现消费的刚需目的,而非为了改善消费舒适度而去进行消费。比如在出行上,核心刚需就是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移动。所以今天我和大家用多份经济数据和大家讲河北省分地市的情况,就是告诉大家一件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百姓,在过往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绩的时代大背景下,个人和家庭的实际生活质量改善和提升是相对有限的。而对于这些地区的执政团队而言,首先要做到的也从来都不是什么各项经济数据大跃进,政绩得到突出体现,而仅仅就是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让地区民生的发展保持稳健。河北不止是河北,它也是中国绝大多数省区的真实情况;河北各地市也不是个案,它是中国八九成以上普通城市的真实样貌。对于区域经济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而言,如果不能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长期沉浸在国内个别一线城市突飞猛进的数据跃升中难以自拔,那么必然就永远看到广阔中国的真实面貌。十四亿中国人,单单是全面脱贫就需要耗时数十年之久。而想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耗时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这显然又是几代人的不懈付出才有可能实现的国家梦想。若无长远之志,坚钢之心,又怎能实现如此大业。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河北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河北省前三季度GDP为29060.7亿元河北省各地市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分省:广东省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2021年安徽省分地市GDP解析:共同的天时和不同的地利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今日初十,同样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到了正月初十,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春节就已经算是基本过去了,在大中城市中的各行各业基本已经恢复了大半。而在一些小城市、县城小镇,可能还要进一步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算是春节真正过去。至于老话说的“未出正月都算年”,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怕基本完全没办法再重现了。按照中国省级行政区2021年度经济体量的排序,第十位是上海市。但是本系列在前言中就已经讲过,目标对象是设下辖市的省区,所以像上海以及后续的北京、重庆、天津都是不在本系列讨论范围之内的。而上海之后,正是同样身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安徽省,而且上海与安徽之间的经济体量差,在最近两年内非常接近,长期看安徽与上海排名交换,继而在下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身处全国十强省,将是一种大趋势的必然。安徽篇其实是历年本系列推送中比较容易完成的单篇,因为我对安徽省的定位是“腰部省份中的头部代表”。换而言之,安徽省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往走向强大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其实需要讲的并不多,不断增长的经济数字,就是这个阶段地区最好的旁白。本文的风格,基本上也是依此展开。【关于经济数据】首先来看整体数据:2021年安徽省完成生产总值42959.2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60.6亿元,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7613.2亿元,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21985.4亿元,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4%。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4%,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2%,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92.1亿元,增长1.6%。对于上述数值,我其实只想到一点,按照目前沪皖两地的发展节奏来看,我认为大概率上安徽省会在经济体量超越5万亿历史门槛之前,在全国排名中与上海发生排名交替。关于这一点是否会实现,有心的朋友可以记一下,我们等后续相应的时机到了再进行讲解。另外,关于安徽省的数据,其实可对比的对象不是很多。虽然安徽省被归类为中部省区,但从安徽的综合情况来讲,其实和同在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都不大相同。所以在过往的本系列推送之中,我也较少将安徽省与其他中部省区做比对。而如果安徽各地市一定要寻找参考对象的话,那么此前我发布过的长三角41市的相关数据,相对而言是比较好的参考(文末的相关参考图表中也有贴出)。行政区划整体偏多,偏复杂是中国主要中西部省区的一大地域特征,这与中西部省区更复杂的历史地形因素之间关系密切,安徽省其实也不例外。无论是在皖南,还是在皖北,安徽省的下辖地市数量整体都应该算是偏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看到,目前安徽省经济体量超过3000亿元的地市,目前也仅有合肥、芜湖、滁州、阜阳三市。这其中,皖北的阜阳市还是2021年度刚刚达到了此门槛。但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皖北地区人口大市,同样的经济体量3000亿元+,阜阳与芜湖,甚至与滁州之间的实质性发展差异仍较为明显。从区位来看,安徽内部的区域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南优于北,东有于西,东南优于西北的情况。而大致上位于本省地理中心的省会合肥,由于有中西部省区共同的强省会政策傍身,所以可以单独作为个例进行讨论。从维度来讲,安徽与江苏情况相近,长江、淮河均将两省一分为三,三板块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情形。参考江苏省目前的区域均衡发展策略,安徽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应持续推动皖北地区居民民生水平的改善。而皖南地区则应借助长江航道和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持续推动相应地市向相邻苏浙两省融合发展。换句话说,通过汇聚全省资源优先发展起来的合肥,未来相当长时间的最主要任务,都是着力带动和促进皖北地市的发展。【关于城市格局】关于今天安徽篇的城市格局章节,我打算是重点和大家讲几个安徽省内代表城市。讲述的方式依旧是以实时的地市经济运行数据,进行简要的讲解。同时,这些代表地市的“2022年度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链接,我也在每个地市后面做了附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键跳转——芜湖市(2022年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芜湖市实现生产总值430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位居全省和长三角城市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9.58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048.96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2084.09亿元,增长11.7%。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比全省高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3%。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7%,比全省高6.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9%。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比全省高7.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2.9%。对比同期全省其他地市来看:2021年全市GDP增速居全省第1位,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全省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省第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民间投资增速全省第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4,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5。在疫情后的全面恢复时期,芜湖市终于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各项实力全面展现,具体到各项数值的表现上,都十分令人感到亮眼。从目前阶段看,芜湖市的下阶段发展任务就是尽快实现经济体量超5000亿元,然后加速融合周围的皖南各市,从而以组合集群的方式,在下个阶段进一步借势长三角一体化东风,将皖南这一片风水宝地推动成为长三角中的又一大经济增长引擎区。对于同时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优势,自然风光宜居优势,长江航道交通优势,全新高铁线路和长三角一体化融合优势的皖南地区而言,未来的发展前景几乎是不太需要过多言辞鼓励的,它是一种客观的大趋势,相应地市居民只需要顺势而为即可。滁州市(2022年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过去四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282亿元增至近3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82.5亿元增至250.9亿元,均跃居全省第三;人均GDP从39599元升至84788元,从全省第十跃居第四,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县域发展整体跃升,天长、凤阳经济总量分别升至全省第4位、第13位,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分别前移21位、18位、11位、10位,南谯、琅琊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评前列。虽然南京都市圈中的四座安徽地市,在过去四五年间的快速发展都受到了都市圈的利好支持。但是如果说具体哪一座城市从中获利是最多最大的,那么从数据增长的角度看,滁州市无疑是位居首位的。省内排名从第十位飞速提升至第三位,这意味着从省区尾部城市直接跃升至了头部城市。在安徽和长三角区域这片土地上,过去十多年间发生的经济奇迹也好,诞生的黑马城市也罢,显然不单单只有省会合肥一地。而按照我个人的推测,至少在未来的五年,在滁州市经济体量尚未达到5000亿元之前,滁州市还还能够持续从南京都市圈借势,保持较高速发展。而等到经济体量超过5000亿元的时候,滁州市自身的城市筋骨和血肉基本上均已重新塑造完成,具备了支撑下一阶段自驱型发展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真正意义上城市维度的“先富带动后富”。马鞍山(2022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马鞍山市实现GDP2439.33亿元,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23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26亿元,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1128.84亿元,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6%。上文中提到了滁州市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受益最多,而马鞍山自然就是排在第二。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马鞍山距离南京位置之近。那么和滁州相比,为什么马鞍山的借势要略逊色一些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在对接南京区位上两市条件相近,但是滁州市在态度上更加积极主动,相比之下马鞍山就略弱一些。所以同样的产业转移和项目对接,滁州市在多数时候都是更占先机的。所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看到机会和把握程度之间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就滁州、马鞍山本身的客观条件和区位情况,其实不用多长远的目光,都必然能够意识到现阶段全面融入南京是唯一切实可行的道路。而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谁更积极,谁更主动,谁表现更加迫切,必然就会更早获得一些利好。最后,我们也简单聊几句蚌埠市在2021年度经济增长失速这件事。其实如果大家打开苏皖两省的地图,就能够看到蚌埠市在各市单独发展时期的区位优势和进入城市群时期的区位劣势。看蚌埠目前的区位条件,重点其实就是看它与相邻的两座重要所在板块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和合肥的关系。在过去的各地市单独发展阶段,蚌埠市等距离观望苏皖两省省会,加之有京沪铁路干线穿市而过,交通条件十分突出。但到了都市圈发展阶段,蚌埠与南京、合肥两都市圈的关系都很特别。首先在南京都市圈中,包含的安徽地市是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蚌埠不在其中;合肥都市圈中,虽然包含了蚌埠市,但其他圈内城市均与合肥直接接壤,只有蚌埠不是。在产业的协同发展上,身处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之间的滁州、马鞍山、芜湖三市优势尽显,几乎拿走了来自都市圈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利好。而这个时期,蚌埠市与合肥市、南京市交通极其方便,高铁出行只需要一小时的便利条件,反而成为了蚌埠人口长期持续向合肥、南京流出的”加速器”。所以从这个维度看,蚌埠市甚至比皖北地市的发展压力更大。这种情况,短期内想要扭转极其困难。从某种角度讲,未来滁州、马鞍山、芜湖三市如果仍旧处在快速发展期,蚌埠市就必然还会长期承压,这是一种区域板块中内部竞合造成的阶段性客观后果。所以本文标题中的“共同的天时”,是指长三角一体化之于安徽全省各市的时代大机遇相似;而“不同的地利”则是指在同样的大背景下,各地市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把握机会与利用势能的先后强弱不同。【关于轨道交通】在本文的最后一个章节,我想和大家简单的回顾一下目前阶段安徽省下辖各地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情况。当然,作为省会的合肥轨道交通,例行性也不在今年度本系列的重点关注关注对象中。我们主要还是看芜湖、滁州和马鞍山三座同时位于南京、合肥两都市圈中的安徽代表性发展中城市,在近些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上的具体落地表现——芜湖城市轨道交通芜湖是中国内地第49座、安徽省第二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芜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图(轻地铁)截至目前,芜湖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2条,分别为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共设车站35座,其中高架站34座,地下站1座。远期芜湖轨道交通计划建设市区线、市郊线、市域线等共11条线路,其中市区轨交5条线,市郊轨交4条线,市域快线2条(芜宣机场快线、南陵-繁昌-三山-江南城区-江北集中区快线)。目前已规划的3条线总长104.81km,设站71座,其中换乘车站13座。滁州城市轨道交通滁宁城际铁路(滁州轨道交通1号线、南京地铁S4号线)滁州段一期工程于2018年12月30日开工,二期工程于2019年12月26日开工,南京段于2021年12月28日开工。滁州段预计2023年6月底通车试运营,标志色未定。滁州城市轨道交通(宁滁城际)线路示意图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途经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和来安县,线路东起汊河新城的汊河镇站,沿104国道向西北进入苏滁现代产业园后转西南,进入滁州城南新区,南至滁州高铁站。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全长49.663千米,共设置15座车站,其中高架站13座,地下站2座(全线全长55.351km,设站17座,其中地下站3座,高架站14座)。列车初、近、远期均采用市域D型列车4节编组,设计速度目标值为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2021年湖南省分地市GDP解析:产业的监管与持续的转型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今日初九,俗称天公生,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相传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而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由于今年的本系列我们正好开启于正月初一,而直到今天我们中间并未有断更,所以今天就已经到了今天,本系列已经为大家推送完成了八篇。今天就是第九篇,也正对应的是年度经济体量排名第九的湖南省。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为大家推送了中部省区当中的河南省和湖北省,接下来还会依序为大家带来安徽省和江西省。和东部省区相比,近些年来中部省区的经济增长表现突出,而且省区内部的情况也更为多样。比如我们之前为大家推送的湖北省,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在中部省区中,省区内部发展相对均衡的案例。而今天带来的湖南省,又和河南、湖北有些明显的不同。另外,借着今天湖南篇推送的机会,我们还会在本文后面的章节中,和大家简单谈谈关于一些相对具有特殊性的地区产业的相关问题。【关于经济数据】首先,还是先来看全省整体情况:2021年,湖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63.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2.92亿元,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6.09亿元,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3614.08亿元,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关于湖南省2021年度整体的经济数据其实可说的不多,我们为了精简字数也就不展开多讲。更多年度经济运行数据,在文末的“相关参考素材”链接之中都可以跳转查阅的。湖南省在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整体而言比较稳健,在中西部省区中表现比较靠前。在中部省区当中,湖南下辖地级市的地理分布,相对而言算是比较均匀的。除了彼此相聚较近的长株潭三市外,其余各市的地理位置基本算是自然散开的状态。而这种相对均匀的地市地理位置分布,也使得湖南主要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规模相对而言也比较接近。除去省会长沙和自治州湘西、旅游市张家界,其余湖南地市之间的经济体量差异相对较小。较高的岳阳、常德四千亿左右,较低的娄底、怀化两千亿左右,量级在一倍区间,这对于中西部省区地市而言,相对已经算是比较均衡的。而在此前的湖南专篇当中我也曾提到,受到历史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湖南北部地区的综合发展还是要优于南部地区的。无论是省会所在的长株潭都市圈,还是在沅江沿线的北部常德、岳阳两市,基本上占据了省内经济体量排名的靠前位置。而省内南部代表地市如衡阳、郴州、永州,则相较省内北部地市体量略低。其实这一点,和邻省江西有相似之处:省域均位于长江以南;虽有沿江城市但沿江距离相对较短;省内北部地区整体发展优于南部;省内沿长江城市在省内经济排名相对靠前(岳阳、九江);省内南部地市由于靠近广东,长期有较大规模的人口外流。不过相比而言,江西南部的行政区划更为简单,整块划成了面积超大(近4万平方公里)的地级市赣州(相当于常见地级市3~4个)。而湖南这边,虽然郴州的面积也不算小(近2万平方公里),但是仍旧只有赣州一半的水平(人口也差不多是对应比例)。那么由此一来,我认为在很多方面,两省在相近维度上的城市发展情况,就具备一定的相互参考性。【关于城市结构】从目前湖南省分地市的格局来看,省内排名前五的长沙、岳阳、常德、衡阳、株洲等市,基本上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期位居全国GDP百强市的阵容之中。但从具体数值来看,目前湖南省内还缺乏一个经济体量超越5000亿元的代表地市,这个任务,显然即将由岳阳市来实现。岳阳市: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2.98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49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1834.0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106.46亿元,增长8.3%。对于中西部非沿海城市而言,能够沿大江大河就是重大的区位利好。比如我们此前讲湖北省,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阳,便是分别沿长江和汉江分布。而湖南省内的长沙、湘潭、株洲、常德,也均是沿湘江、沅江等重要河流分布的。株洲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2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9.39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1627.6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3.19亿元,增长7.6%。湘潭市: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8.35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8%。第一产业增加值172.08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313.85亿元,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062.42亿元,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5.1%。而岳阳的区位优势,其实在整个湖南省的优势都很明显,这点和江西的九江十分相似。但是由于两省整体的省区边界划分,使得岳阳、九江两市长期在各自省区内,难以获得相对更多的支持(对现阶段中西部省区而言,能否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是政策扶持力度强弱的一大关键要素),其发展更多是依靠自身的历史基础和区位条件推进。相比岳阳,衡阳市虽然在全国范围看,区位优势明显逊色于对方,但是在湖南省内来看,由于位置更靠近中心,而且需要承担起连接向北向南板块的重任,相对而言在未来能够更多获得来自省内的支持。衡阳市: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0.31亿元,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98亿元,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01.21亿元,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93.12亿元,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6%。另外,作为省内城市分布情况整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湖南,其在南北交通主轴之上的城市,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京广线由北到南穿越的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至少像城市基建方面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利好要素。同样的情况,在邻省江西也是类似,京九线沿线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在当时线路选择走向时,同样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和多方的竞合后达成的。【关于产业转型】湖南省,特别是省会长沙市,是近几年来中国网红区域的典型代表。那么无论从研究互联网传播的角度,还是从分析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的角度,湖南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参考对象。客观来讲,我国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水平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由于在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与先发的东部省区间存在竞争劣势,所以许多中西部省区对于消费娱乐领域的持续快速增长诉求是比较强烈的,这也就会进一步影响对于某些特殊行业的更加“宽容”的情况。今天讲湖南省,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我个人对于湖南目前的进度是有所忧虑的。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今天只简单谈几个比较重点的行业,这几个行业即使不是湖南本省的朋友,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花炮产业、槟郎产业、娱乐产业。湖南花炮产业颇具盛名,其中的浏阳花炮,作为湖南省浏阳市特产,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差不多十年前的2011年,当时中国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909家,湖南省内有1982家。而其中浏阳市有946家,分别占全国的24.2%和全省的47.7%。浏阳花炮占全国产能的70%,其中具有出口资质的花炮生产企业283家,有花炮原材料企业926家。有近40万从业人员。由于浏阳市2021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尚未发布,我们这里就引用2020年度的相关数据现实:“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5家…46家生物医药企业产值下降28.2%;44家智能装备企业产值增长22.7%;5家显示器功能器件企业产值增长85.2%;443家烟花爆竹企业产值增长0.7%;106家绿色食品企业产值增长7.6%;8家再制造企业产值增长6.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花炮产业对于湖南,特别是对于主产地浏阳,是极为重要的产业。在过去的十年,虽然产业整体的发展进度有所放缓,但是依旧在对应地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提供就业和财政贡献方面)。接着我们再来看槟榔,槟榔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在土耳其、新加坡、阿联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被认定为毒品,并被众多欧美国家禁售。在中国,目前该行业仍处于缺乏清晰明确监管标准的“混沌产业”。不过在2021年9月17日,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可见各方争议之大。根据相关媒体在2021年通过企查查平台检索数据显示:全国现存槟榔相关企业超2.7万家,从省份分布来看,数量排名前三的是湖南省(1.6万家左右)、海南省(7000家左右)、福建省(900家左右)。而从城市分布来看,长沙市(4000家+)、益阳市(3000家+)、湘潭市(3000家+)。而湖南下辖的株洲、常德、岳阳、娄底、衡阳等地市,虽然现存槟郎相关企业数量没有上述长沙、益阳、三市如此惊人,但也均稳居中国前十行列(每市的相关企业数量均在数百家的规模)。而在娱乐行业,湖南以及长沙的名号更是全国闻名。包括以“全面娱乐”定性的的湖南卫视,包括酒吧、夜店、KTV、洗浴在内的各类娱乐门店众多。以长沙为代表的湖南地市,在全国各类夜生活、夜经济排行榜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如果是年轻朋友,应该对B站出品的一部法制纪录片记忆深刻,正是拍摄地选在湖南长沙的《守护解放西》。如果你还之前还没看过,我建议大家有空时可以看看。那么花炮产业、槟郎产业和娱乐产业,大家不要仅仅盯着只看到今天我们举例的这三种产业,它们其实是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产业,对于目前阶段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所处的阶段,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花炮产业是传统产业,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炮的制作工艺和产品花样日渐丰富。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此类行业由于与全球、全国环保大趋势存在突出矛盾,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使用又全链条都存在较大危险性,所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已经在不断加码限制烟花爆竹的燃放。生活在城市里的多数朋友,应该已经在近些年的春节期间较少听到烟花爆竹声了。那么与环保大趋势存在尖锐矛盾的行业,一般会被认为是夕阳行业,或者是落后产业,落后产能。而在过去的长达十几年时间内,我国对于落后产能的整体态度也十分明显:加速淘汰,加速整改。而且花炮产业不同于其他日用品或数码产品,想要出口同样十分不易。槟郎产业相对不太好定性,但是就我个人来看,它依旧处于偏灰色产业的地带。那么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既然现行中国法律还没有直接规定槟郎产业违法违规,那就不应该将之定为灰色产业。其实我这里的所谓灰色,并不单单是通俗理解的法律问题,而是指从长期来看,这个行业未来在我国被不断加码强监管是一种必然。至于会不会最终出现整个行业被全面打击,目前也依旧还是未知数。而我国当下的娱乐行业虽然经常会努力向文化产业靠拢,比如相关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也常常以“XX文化传媒”作为名称,但是在实际的运营当中,真正从事的业务往往和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长期以来,娱乐场所与社会治安隐患之间都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关联,这一点在全国各个娱乐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均是如此。而娱乐行业偏爱的夜晚,本身也对于某些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遮掩效果。而目前,相应的监管也基本由公安部门主要负责。而公安工作的局限性是,多数是在案件发生后才能够介入,对于相应场所与产业并不能完全形成全面监管与引导。今天我们以上述三个代表性行业和大家简单聊了几点,除了原本地区的行业分布聚集特征之外。还有一大原因是,许多的落后产业也好,灰色产业也好,为什么媒体讨论起来似乎很容易定性,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则产期保持“暧昧”甚至支持的态度呢?因为中国各地区域文化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很多问题,很多产业都是经年发展累月至今,涉及的利益部门和群体众多,冰冻三尺必然是非一日之寒。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地方执政者也好,地区普通百姓也罢,往往都是时刻处在动态的妥协与权衡之中的,很多问题不达到临界值,往往依旧会长期处在量变的积累之中。但是,我们应该对于事物的发展大趋势,以及必然走向的大方向心知肚明。在尚有余力及时升级、迭代、转型的时间点内,要为长远做考虑,而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后者的态度在过去这些年已经有很多鲜活的案子给予我们警醒了。这些问题广泛存在与中国的各省各地,就以落后产能和灰色产业来说,北方地区落后产能型矛盾更突出,比如像煤炭钢铁这样的领域;南方地区灰色产业型矛盾更突出,比如上述讲到的槟郎类似的领域。而归根结底的矛盾,依旧是在于国家综合发展水平、资源分配制度与庞大体量国民实际需求上的不匹配。很多产业完全可以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处理,但结果就是动辄数百万计的从业者失业。而由于中国产业的聚集性突出,高度聚集于某一时间、某一区域的大规模失业,则必然会造成社会性的动荡。此类的经验教训,我们在90年代已经切身感受过。我们很多80后、90后的上一代,都曾亲身经历过中年下岗的时代悲剧。所以我们当下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时间往往更缓一些,尽可能将各类社会矛盾降到最低,负面影响也降到最小。但转型是始终在进行中的,千万不要误以为可以在这样的“温水”中终老,那结果将是很危险的。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湖南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湖南省前三季度GDP为33222.57亿元湖南省各市州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2年岳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分省:广东省
2022年2月9日
其他

2021年福建省分地市GDP解析:适度的均衡与内部的竞合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该系列内容涉及话题广泛,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山川网:今日初八,又称顺星节,也算是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之一。其实传统的中国节日真的很多,比如单单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可以说每一天都能够找到对应的传统节日。只不过,很多节日由于和当下大家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渐行渐远,大家的关注度自然也就低了不少。比如今天的这个顺星节,相传主要是百姓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的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那么类似的习俗,站在今天来看,可能就会被许多人当做是“封建迷信”,于是就通通地打包仍在历史的角落了。但是很多的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也好,神鬼传说也好,如果往深处去研究,往往也能够发掘出很多与社会、与文化、与艺术相通的点。特别是民间艺术,不少都与民间的一些神话传说息息相关。今天是本系列的第八篇,对应的也是年度中国经济体量的第八省。这个省区长期以来在中国是比较低调的,相较于和其同经济体量的省区,我们其实较少能够看到该省区太多的热点新闻,在各类的网络话题讨论当中,来自于该省区的朋友相对也是比较少的。而且该省区也有很多的传统民风民俗,也与其他省区有所不同,很容易给人以神秘独特的感受。没错,今天我们要和大家推送的,正是位于中国东南的福建省。【关于经济数据】今天讲福建省,我们的具体分章节的形式也会稍微改动一下,不会像之前的几大省区那样,基本上对于“经济数据”的这个篇章,是一笔带过的。原因是这些省区的相关数据我平时分享的很多,而且由于多是相对比较热门的省区,大家在各类的相关财经媒体报道中,也能够多有接触到。但是福建省真的不一样,一方面网络上关于福建省本身的讨论相对就少,另一方面我们过去的一年时间内,其实也没有过多的和大家讨论福建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我个人的层面来说,我不关注福建省的发展与变化。恰恰相反,在中国东部沿海省区当中,福建省的特别之处非常明显。当年在广东与福建地区来往实地走访的时候,我觉得两地在文化上多有相近之处(特别是粤东潮汕与闽南地区)。但是在具体的省区地市格局上,又直接体现出了反差非常大的表现。那么关于这点,我们下个章节具体再和大家讲。本章节呢,我们重点和大家讲区域经济的数据先。宏观层面来看,2021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4881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9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866.3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046.30亿元,增长8.8%。过去我常和大家说,关注区域经济且不能只纯粹看经济数字。今天和大家讲福建省,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因为如果单纯从上述的年度经济体量来看,福建省48810.36亿元的表现自然也不错,但是放在全国范围看,福建正好夹在湖北湖南两大中部省区之间。如果再进一步拉大前后的参考对象,前面还有河南四川,后面还有安徽河北。而单纯从总量来看,福建与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北之间的差异不大,全都处于40000~60000亿元之间,都可以算是中国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中上的省区。但不是如果进一步来看的话,福建在上述七省区当中,有几个“之最”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一是常住人口体量最少,七普最新数据为4160多万人。而昨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在中西部经济大省中人口体量同样偏少的湖北省,都还要比福建高出近1600万(湖北5740万左右)。另外,福建省的行政区划,也是我个人认为国内各省区当中,从合理性和实效性来讲,表现都十分突出的。首先不存在过大或过小的地市,这种“大小”是多维度的,不局限于土地与人口。比如即使目前经济体量位于福建省末尾的南平市,如果单纯看2000亿元出头的经济规模,也很容易被误认为综合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是如何充分结合当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客观环境,以及不足270万人的人口规模,我反倒认为南平市的客观宜居水平,处于中国城市当中的靠前位置。接着从财政方面来看,2021全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7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3.38亿元,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10.93亿元,增长7.5%。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1.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8.1%,教育支出增长12.8%。关于上述的数据,我们就不再找其他省区来对比了,我们就比较简单地站在福建本省的客观条件看,我认为上述的财政预算情况优势明显。福建省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流动人口方式主要集中在省内流动。主要是从省内西部非沿海地市向东部沿海的福州、泉州、厦门等市流动。外省人口流入福建有限,本省流出省外人口也有限。特别是和相邻的广东、浙江两省相比,福建省流入的外省人口规模,那完全不在同一数量级。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福建省常住人口规模还处在四千多万的区间。我这里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规模都还处于福建省的相似规模,那我完全赞同全面补贴和鼓励生育。因为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人口还存在较大空间的良性上升幅度,不会因为人口上升持续加剧区域经济的内卷情况。在四千多万的总人口规模和下辖九市的精简行政区划之下,在上述规模的财政预算之下,我认为对于普通的福建百姓而言,可能单独一年财政投入对生活的影响还不特别明显,但是大约每三四年左右,普通的百姓是一定能够用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民生设施,会有相对比较明显性的改进。与之对比的是,我国很多小城市(包括许多沿海发达省份的小城市),对应城市居民想要获取上述同样的显著生活便捷改善体会,时间至少是需要翻倍还不止的。那讲到这里,我们自然也需要谈谈涉及普通百姓民生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关于收入。财政是地方政府有能力为地区居民提供人生下限的基础,而收入水平则是为地区居民获取自己人生上限的工具。当然,中国人太多了,所以具体到无论哪个省市区,特别是普通的设市省级行政区,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都不会表现多突出——收入方面来看,全年福建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59元(月度约33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按常住地分,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140元(月度约4262元),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29元(月度约1936元),名义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20,比上年缩小0.06,比全国平均水平小0.30。我这里不妨和大家说一个我的预算,就是按照官方统计局的数据,不按照各种商业机构或招聘网站的数据。如果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中国某个省区下辖的所有地级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达6万元(月度5000元)以上,那么这个区域应该算是摸到了现阶段“共同富裕”的门槛了。关于我心中的我国整体及分地区的共同富裕具化到经济数据上的推演,由于内容会相对多些,我就放在本文的最后一个篇章来和大家探讨,这里我们还是按照各章节的主要话题,循序渐进地和大家逐一推进内容。【关于内部竞合】2021年度,对于福建省内部的城市格局来说,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年。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省会福州终于在2021年完成了对原省内经济第一市泉州的超越。当然,领先的身位并不明显,所以未来几年暂时也还不能保证两市之间的排名会不会出现交错的情况。但这点其实不太重要,因为显而易见是,参考相邻两省广东和浙江的情况,泉州既不是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国家窗口),也不是宁波这样的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在行政级别上比厦门都还有明显的劣势。所以,发生与省会福州之间的排名易位其实是大概率事件,发生在2021年这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转折点,也是非常复合其情理的。但无论泉州经济体量与福州谁一谁二,同样也不影响泉州市在整个福建省内,宜居性上的优势。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泉州在某些方面与江苏的苏锡之间有相似之处,与浙江的宁波之间也有相似,是我认为中国现阶段工业城市未来发展的比较优秀的案例之一。而福州与泉州的排名易位,事实上在此前七普两市人口数据发布时,已经能够看出端倪:福州全市常住人口8291268人,与六普时相比,十年共增加1175898人,增长16.53%,年平均增长率1.54%;泉州全市常住人口为8782285人,与六普时相比,十年共增加653755人,增长8.04%,年平均增长率为0.78%。一般来讲,东部省份如果省会不是所在省区的经济体量第一市,那么经济体量第一市往往是在地理位置上有巨大优势的,比如直接沿海就是代表性的一种状态(深圳、青岛、大连)。而在福建省内,省会福州在地理优势上并不逊色泉州,在近十年来几乎各省都在或主动或被动优先培育省会发展的区域经济大背景下,福州逐渐回归省内应有位置是比较好理解的。至于2021年度福建省内部城市竞合的另一件大事,显然就是排名如火箭般高升的宁德市。大家要注意,在一个全部下辖地市只有9城的福建,单年度省内排名提升三名,的确是件挺不容易的大事。所以在宁德市统计局官方的措辞中,对此事的兴奋也是溢于言表的——初步核算,(2021年)宁德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51.08亿元,比2020年增加574亿元,为闽东历史上年增量最多的一年,经济总量由全省第八位一举跃升至第五位,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前移3位。这是宁德在2010年摆脱全省“老九”之后,时隔11年进入全省中游;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同比增长13.3%,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6%,领跑全省的优势逐年扩大。其实大家仔细查阅2020年度宁德、龙岩、三明、莆田四市的经济体量,就能够清楚发现四市数值彼此之间的接近,基本都在一两百亿之间。也就是其中任何一个稍微一发力,省内年度排名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只不过,宁德这一次发力略大,所以一次性发生了跨越三个名次的事件。靠的是是什么呢?还是工业。(2021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5%,高于目标17.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9.3%,增幅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6和13.4个百分点。其实就宁德市的地理位置来说,超越省内非沿海的龙岩、三明、南平是很正常的事情。相比而言,莆田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相对来说没有特别突出。但是位于目前福建省两大万亿GDP城市福州和泉州中间的莆田,还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其本身也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从长期来看,福建省自北向南,沿海一线的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六市,未来同样是要推动进行全线融合发展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福建城市格局与广东和浙江的的巨大不同。从区域经济”传帮带“的维度来看,福建省未来其实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推动下一阶段的全域共同富裕的。因为福建省自身沿海与非沿海地市的比例就是6:3,未来基本推动的也是6带3的发展模式。而且,结合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客观情况,未来也并不需要三市在经济体量上达到怎样的标准,只需要适度的产业布局,将对应地市的人均收入和民生设施持续改进后,就已经可以说取得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成果。【关于心理预期】关于心理预期这部分,我们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重点是后半部分的地区共同富裕部分。那么大家如果有留意今年度本系列的相关推送,应该就能发现我们在文末的“相关参考素材”部分,为大家提供了每个分篇省区及主要地市的202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报告,在之前的分篇推送中,我基本都没讲,是推荐大家感兴趣自行阅读的。今天也是借着福建篇的推送,和大家简单讲两句关于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事情。目前来看,至少全国各地的省政府方面,都还是比较重视年度政府报告的。地市的情况则复杂一些,因为都是地方政府年度两会时公布信息,多数图表由地方主流媒体来负责提供制作。那么这里我所提到的“心理预期”,其实是地方政府与地区百姓之间的一种互动。中国的执政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比较大的不同。作为普通城市居民而言,日常能够见到城市执政者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想要执政者的城市管理和运营思维及行动得到数百年乃至上千万地区居民的理解和拥护,是需要有媒体作为重要渠道从中沟通协调的。所以,高效而专业的地方官媒很重要,积极而上进的地方自媒体也很重要,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但目前来看,我们很多地区的上述两种媒体都不太合格,前者是过于形式主义,不能将政府的公务措辞有效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而后者则多数彻底陷入钱局,基本上长期只关注城市哪里房价又升值了。而从地方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归根结底主要关心的还是一件事,向百姓树立好地区各项发展工作的“预期目标”,让百姓知道每天辛苦劳动不仅是只是为了自己收入多上几十一百的“小目标”,更有对所在城市年度经济“大目标”完成的贡献。同时,更要让城市居民清楚明白的是,一个又一个城市经济大目标完成后,对应的能够落地哪些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措施。比如,今年家门口附近修通了哪些道路,新增了哪些公园、医院和学校,医保报销新增了哪些项目,各项行政工作流程有了哪些优化等等……过去,我们是很多地方政府许多工作也一直在做,每年开会的时候也一直在讲。但是都是自己内部关起门来讲,城市百姓根本不知道,甚至也基本听不懂。至少在过去电视媒体那个时代,我也记得每次的地方两会都有报道,而且篇幅非常大,但就是基本听不懂电视里究竟在讲什么,和我的切实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地方政府学会与千百万城市百姓沟通,能够为他们构建“心理预期”,并且按时按量足额甚至超额完成,这样的城市自然在软实力上会持续提升竞争力,形成城市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齐心合力推动城市迭代的良性循环。那么在本文的第一个章节中,我和大家探讨了具体化的共同富裕话题。为什么选择在福建篇和大家讨论共同富裕的这个问题,是因为伴随着此前浙江篇和今天福建篇的推送,我认为国内现阶段最具备推进全域共同富裕的案例省份已经推出,这个时机是比较恰当的。上文中我们提到,现阶段建设“共同富裕”的省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至少是下辖全部地市年度人均收入都要达到6万元左右。目前来看,正在建设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省的确也是比较接近的。比如2021年度浙江省分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是丽水,约4.2万元,和6万元的门槛之间距离相对靠近。而福建这边,情况也的确略弱于浙江一些。比如目前省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地市南平,2021年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在3.3万元左右(月度2750元),那么距离我们今天讨论的,全省人均收入最低地市人均年度6万元的门槛,还有比较大的一段距离。但是,如果对比同期其他各省收入末位城市的数据,福建已经表现算是突出的。而从“摸到共同富裕门槛”到“初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这之间,又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而且绝不会是三五年,七八年就能够轻易实现的。关于这一点,即使是身处浙江的朋友,也有有所了解。在我心中现阶段中国地区“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门槛,则至少是在上述标准上再翻倍。也就是对应省区人均收入最低的地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要达到12万元(月度1万元)左右。换而言之,就是对应地区哪怕从事最基础,最普通的工作,月薪都能接近万元的时候,我们才好意思自称某地区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那么这样的“共同富裕”,恐怕与大家理想中的“共同富裕”差距明显。但是,它却是我个人判断下的,现阶段比较有实际实现逻辑的一种形态。关于如何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目前可以说争议很多。而要想效率能够更大化,对于很多问题就需要搁置争议,先解决能够达成共识的部分,也就是提升最低收入群体的矛盾。当然了,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是收入维度,另一方面是支出维度。有朋友可能会说,只要我们大力通货膨胀,很快我们的人均收入就能达到一万元,只不过购买力依旧还是停留在当下的两三千的水平罢了。从客观现实看,我们中国物价的上涨规律性还是很强的,大尺度地快速膨胀也不复合客观经济规律。所以结合下来,未来真正部分省区实现人均万元月收入的时候,届时对应的实际购买力,恐怕大致上就是今天的五六千左右,但这依旧可以算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这里还有一个前提,自然是要严格控制中国一二线城市之外所有普通城市的房价。参考中国的地级市总量,我这里指出的“中国一二线城市”门槛是动态值,大约入围门槛最低是中国前三十强城市。也就是说,应该严格控制中国九成左右的普通城市,平均房价长期稳定在万元封顶水平(一二线城市房价有其特殊性,应该区分讨论)。那么,此时大家再结合上述我们提到的地区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门槛是普通人月均万元的收入标准,按照家庭一般至少是两人构成的情况。我们基本能够推导出,普通家庭在不影响既有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收入可以在十年内完成普通城市购房的全款,这是相对比较符合现阶段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的。今天我们借着福建篇推送,和大家又延伸讲了几个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很多社会问题也好,城市问题也好,本身是没有所谓的定论的。只是所在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从阶层来讲,广大人民群的本质利益是相同的。只不过在不同的舆论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可能会形成阶段性的不同认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年龄的增加,最终相同阶层的人们,还是会回到共同的认知概念之中,最终形成所谓的“统一战线”。进而,齐心合力,推动我们社会的正向发展。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福建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福建省前三季度GDP为35196.61亿元福建省各地市GDP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福建省:2021年上半年各省分地市GDP数据2022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福州市
2022年2月8日
其他

2021年湖北省分地市GDP解析:稳健的恢复与全新的阶段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天是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此外,为期一周的法定春节假期,至昨日也已经结束。对于绝大多数的上班族而言,今天应该是节后恢复正常工作的第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为新一年的工作开一个好头,希望大家都能够工作顺利,不断进步。那么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傍晚,也就是昨天(2月6日)的晚上,有一件刷屏中国互联网的喜事——中国女足在时隔十六年之后,再次问鼎亚洲杯冠军,并且在决赛中3-2绝杀韩国,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结果不可谓不震撼。事实上,在此次的女足亚洲杯之上,中国女足一直都在创造奇迹,从3-1胜越南,到6-5点杀日本,最终才是3-2绝杀韩国,问鼎冠军。从女排精神,到女足精神,全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人生道理:谁都知道风雨之后,方有彩虹。但是却极少有人真正能够在风雨之中屹立不倒,坚持到最后。而今天我们之所以在开篇先讲女足的故事,正是因为今天我们要讲的湖北省,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内,所完成的同样是遭遇巨大风雨,继而全力不懈拼搏,最终战胜风雨,并且将曾经的荣耀重新取回的过程。无论时代多么艰难,总有会让人为之动容的励志故事。这和今天我们要讲的分篇主题,同样也是对应的。【关于经济数据】首先还是来看整体数据:2021年湖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0012.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快于全国4.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61.67亿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增加值18952.90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8.37亿元,增长12.6%。与2019年比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全省GDP增速分别为-3.8%、3.7%、6.4%、6.8%,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9%、1.8%、3.1%、3.3%,增速逐季加快。大家看到这儿,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来本文的开篇中,我和大家讲到了女足亚洲杯的事情。女足与越南、日本、韩国的三场重要比赛,全部都是劣势开端,继而靠着坚持不懈,扭转战局,最终获胜的。而回顾湖北省过去一年分季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不恰恰就与女足逆袭之路异曲同工嘛。从我个人观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么多年一来,我固然能够理解大家对于许多所谓区域“黑马”城市的欣赏和喜爱,但是从内心身处讲,我认为只要将时间轴拉得足够长,那么基本上在区域经济领域中就不存在绝对的“黑马”之说。任何阶段性的高峰与低谷,都有其客观的背景与基础,都是有迹可循,有经验和教训可以复盘和吸取的。所以,区域经济中的短期速升速降,都是不值得大家过度关注的。只有特别扎实,特别稳健地经济发展,才最匹配人口规模庞大如中国的客观国情。谈完了宏观,我们接下来再和大家看看具体到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截至今天发稿之前,湖北省下辖各地市的相关数据尚未完全公布,这里我们就依旧将(2月7日版)的更新后分享给大家。从目前表格的完整程度来看,并不影响今天本文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我记得在去年的本系列湖北篇当中,我曾分享过关于湖北省我的一个观点,在中国众多的中西部省区当中,湖北省的各项指标,我认为是较为适中的。这种适中,会伴随着未来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优势势能被逐渐释放。换而言之,这种优势是越到后面,才能体会得越发明显。湖北篇是本系列的第七篇,由于我们是按照省区年度经济体量依序推送的,所以湖北省目前在全国省区的排位是第七位,仅次于河南和四川。而且,湖北省2021年度50012.94亿元的经济总量新成绩,也是首次超过5万亿大关,与四川一同成为中国内地省区第六位和第七位达到此门槛的省区。但河南和四川,我们在之前的两篇推动中已经讲到了,都是中国人口体量超大的省区,河南接近一亿,四川也超过八千三百万。而同期七普的人口数据当中,湖北则是五千七百多万。但由于三省经济体量均处在50000~60000亿元区间,所以很容易明白,湖北省在各项人均经济数据上,在中部地区的显著优势。一路看下来的朋友,应该明白今年本系列基本不怎么谈各省的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和经济强市),重点关注的都是省区的腰部城市。那么对于中国目前的城市格局,如果单纯从经济体量与人口规模的对应关系来看某个中小城市的宜居属性,那么毫无疑问是经济体量相对较高,而人口规模相对较低的城市,其宜居性表现更加突出。举例来说,同样两座城市,一座经济体量超过万亿,常住人口规模五六百万;一座经济体量大约三千亿左右,常住人口规模千万左右。这样对比之后的结果是,两座城市的很多人均数据,里外里能差出四倍左右。而前者这样的城市,往往是东部地区制造业强市,所以在税收财政上表现也会更加突出,各项城市基建与民生保障都会处于国内城市同期前列。而后者这样的城市,基本正是长期持续性向外净流出的地区。因为对应地市的人口如果不持续流出,大家基本都很难在当地过上更好的生活。【关于城市格局】而历年谈湖北,基本上必谈襄阳和宜昌。湖北省城市格局的优势,集中体现就是在襄阳和宜昌两座城市上。省会武汉当然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众强省会的突出代表。但是强省会在中西部地区近乎是“标配”,它的存在,或许在十年前,或者五年前还值得去重点关注。但是到了现在,真的不建议大家再长期将眼光盯在这样一个点上。如果持续如此,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上文我们讲到2021年度全省经济体量首超5万亿的湖北省再上新阶段,而具体到地级市,省内两座区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各自的经济体量也都超过了5千亿元的重要门槛。如果大家还记得此前我们在本系列素材准备期的一系列数据推送,应该就能明白。目前国内最新的城市发展阶段重要门槛——3000亿元和5000亿元。其中,3000亿元基本意味着摸到了国内GDP百强城市的门槛,5000亿元则进一步对应着国内GDP五十强城市的门槛。另外,对于比较关注区域经济相关新闻的朋友,基本上也能发现,目前在各类的区域经济相关报道之中,七成以上的报道基本都集中在万亿GDP城市身上;两成左右的报道能够集中在GDP五千亿以上的城市。而到了再往后的城市,我们很少能看到除社会新闻之外,当地相关的报道。大家可以看看不妨看看下面这份“2021年中国内地城市GDP数据(5000亿元+)”,这份数据还不能说是完整,只是截至春节假期期间,国内已经公布经济数据的,经济体量在5000亿元的城市名单。我个人觉得,这些城市的名字,其中绝大多数大家应该都是相对比较熟悉的,至少是在看到之后,差不多了解它们对应的省份和大致地理位置的。这其实也是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这些城市之于区域经济也好,之于中国经济整体也好,它的重要性所在。那么上述榜单上的城市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呢?上述表格中虽然目前城市数量有多达53座之多,但是现在我给大家增加两个前置条件,第一是去除东部沿海省份地市,第二是去除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以省会为主),我们看看还能剩下哪些对象——洛阳、榆林、襄阳、宜昌,有且仅有上述城市。上述四城当中,榆林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作为知名的矿产大市,得益于2021年疫情整体稳定后的复产利好与国内外大宗货物价格走势,所以年度经济增量超过了1300亿元。但是后续2022年度的经济总量是否还能维持在5000亿元以上,这里是暂时还不能明确的。所以今天我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未来十到二十年,真正能够判断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均衡发展推进水平的标准,并不是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排名到了怎样的地位。而是中西部除区域中心城市之外,其余普通地市在全国城市当中的综合发展水平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至少我认为一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尚未出现第一个除区域中心城市之外的GDP万亿城市前,妄谈中国中西部均衡发展已经实现了“巨大成绩”、“突出发展”那都是自欺欺人的。同样的道理,广东的强弱,不能只看广深;江苏的强弱,不能只看宁苏;浙江的强弱,不能只看杭甬。腰部城市才是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具参考意义的“中位数”概念,因为对于一个省区而言,人口最多的普通人,他们是生活在所谓腰部城市的。就像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说希望我们的收入结构是呈现出橄榄球型一样。我们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希望看到的区域城市发展格局,也是呈现出橄榄球型为最佳。而距离这一步,目前我国东部省区都还距离明显,更就不要谈广阔的西部地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湖北省作为中国的中西部省区,未来是最有希望率先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接近东部地区的省区。当然,湖北省的巨大地理优势,是许多中西部省区都不具备的。无论是交通条件,航运条件,产业基础还是城市格局,都有其独特性。但是,我们讲湖北的目的是什么?正是告诉更多的中西部省份,未来应该首选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究竟是什么。省区中心城市一骑绝尘,在全国城市排行榜上成绩屡创新高固然很长脸,很提气。但是对于解决所在省区动辄大几千万的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来看,其可持续性是存在问题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在五年之后,我们中国广大的中西部省区,至少每个省区能够培养出一个经济规模能够堪当省区副中心重任的城市,所在地区的居民能够在讨论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时,除省会之外还能够有其他话题可谈,有其他愿景可想,这就是地方执政者对所在地区百姓切实可见的政绩。【关于全新时代】在昨天的四川篇当中,我曾讲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和中国的历史的迭代变迁一样,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圈。上一个时代阶段的区域经济方向很明确,就是一切朝着大城市迈进。资源要给大城市,产业要给大城市,人口和政策也都要给大城市。可以不夸张的讲,目前我国的所有大城市,都是无数年轻人燃烧自己的青春换来的。按照比较直线的思维来看,是不是年轻人在大城市里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然后就能够从大城市当中直接了当地获得他们付出对应的回报了呢?是,也不是。是的一面,自然是年轻人在大城市工作的时候,能够获得对应城市相应的工资标准,这个是比较短期的,眼前的利益获得。那么长期的呢?大家是否想过这件事?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比如远的不说,从70、80后到90后,再到00后,一代代的年轻人将自己一生当中最宝贵的十余年时光,挥洒在异乡的大城市中,是不是我们争取的就仅仅是比家乡每月多上几千块的收入呢?至少在我看来,不是的。一代代年轻人进入大城市,加入到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用自己的青春换来和宝贵人生消耗远不能画上等号的工资收入,除却生存和追求个人人生自我价值实现外,同样是用这样的方式,推动对应的大城市实现远超正常经济发展速度的超均值发展。也就一些经济学者动辄所谓的“人口红利”,也就是你我这样亿万中国年轻人的青春时光。年轻人燃烧了自己的光与热,贡献了自己的剩余价值,让对应城市及一部分利益群体先富了起来。然后呢?是不是我的家乡,我的下一代,切实能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也好,产业转移也好,项目投资也好,环境优化也好等等方式,将曾经贡献出去的剩余价值回馈到自己的故乡和下一代人呢?从更现实的角度说,如果一名来自中西部小城市的年轻人,在东部沿海大城市工作打拼了十几二十年,当他们有一天回到家乡之后,如果看到的是家乡同样是大变样,新一代的年轻人不用再像他们当年那样被迫背井离乡去谋求发展,在自己的家乡也能生活地幸福体面(人生终于有了选择)。那我们就可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作为燃烧了自己整个青春的这一代人,我也会很欣慰地认为,我的燃烧是有价值的。站在2022年年初这个时间点,回顾过去的三五年时间,作为年轻朋友,可能感受最多的,都是关于贫富差距持续拉大,阶层固化持续加深,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各行各业内卷成灾。再叠加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不见终点,很容易让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感到加倍的迷茫与焦虑。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持续在呼吁推动地区均衡发展,推动全民共同富裕的声音,显得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才是之于我们这个国家,之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真正崇高的理想,真正值得坚守的信仰。因为这样的事业只要往前每推动一点点,可能切实受益的都将是千百万的普通人。90%以上的中国人出生在小城市,可能在年轻时会走出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中寻找他们的人生方向与梦想。但是他们当中又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最终会离开大城市,重新回到一座中小城市当中去。城市是人的集合,如果中国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不能持续发展,不能按照此前我们此前国家战略维度计划的“由先富带动后富”,那么对应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必然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在站在区域经济的角度,站在城镇化的角度,想要推动未来更多国民能够加入到共同富裕的阵营,就必须持续推动全国各大板块、各大区域的均衡发展。而且在具体执行的层面来看,依旧会存在乱象丛生,问题百出。但这并不要紧,只要这个大方向没错,那么未来终归就会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鲁迅讲: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所以大家也要坚信,在区域经济与城镇化这个领域当中,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和改善区域各区域的均衡发展,作为普通人我们的人生下限才能够不断被提升,
2022年2月7日
其他

2021年四川省分地市GDP解析:循环的周期与民生的重任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日初六,又称马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后在正月初六造出了马。这一天的送穷也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从国家法定节假日来看,今天是春节七天假期(除夕~初六)的最后一天,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复工的心理建设。那么从初一到初六,我们的“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并未间断,和往年一样,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大家度过了今年的新春佳节。那么从初七之后,我们的系列推送安排节奏也会调整。从本系列的分省进度来看,从初七到十五之间,依旧还会有众多国内代表性省区的年度经济回顾专篇分享。而到了十五之后,应该说本系列的精华篇章差不多就均已分享完毕。之后的省区专篇,我们就根据各省实际的年度表现和年度经济数据的分享进度,进行有选择性地创作与推送,敬请知悉。那么关于本系列的总篇数,其实每年都不完全一样,会综合各种情况进行考量。参考去年,内地27个设市省区当中,应该是完成了20多个分篇,算是历年本系列篇数之最。今年的话,计划也是尽可能多创作,保底应该也是在20个分篇左右。所以年度全国经济体量排名在20以内的省份,基本上是都会写到的。好了,例行的分篇简介就是这么多,接下来进入今年的四川篇——【关于经济数据】例行还是先看宏观层面,2021年四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5385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61.86亿元,比上年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9901.38亿元,比上年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8287.55亿元,比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6.1%。从全国省区的大格局来看,四川省和昨天安排推送的河南省一样,都是中国头部省区(前十)中的第二梯队成员。而所谓的第一梯队,自然是指粤、苏、鲁、浙阵营,上述四省在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整体会相对有更高的一些要求。如果你是一篇篇跟着本系列看下来的,应该会对此有所了解。那么从全国排名上,河南和四川分列全国第五和第六位,是清楚明了的全国经济体量头部省区。但是由于两省均为人口大省,七普人口总量分别达到了9937万和8368万人,所以无论两省在各项经济总量上达到怎样的水平,具体到人均时的表现最多变只能到全国省区当中的中游水平。那么对于像河南和四川这样的省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基础要求是什么呢?这里可以从两个维度说,从地区经济运行的维度说,地方政府开展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一直都是“保民生”。对于中国的所有人口大省而言,任何一点点的小问题,在乘以大几千万乃至近亿人的量级后,都将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经济相对沿海地区还不足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任何时候“保民生”都是地方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而“保民生”的最基础要求又是什么呢?是稳健,务求各项民生工作能够稳如泰山。比如具体到地区年度的各项经济数据上,像河南也好,四川也好,并不会对标浙江这样的省区追求某些优势板块的超常规速度发展,而是要求所有的项目都不能有短板,都要保证在正常的持续增长区间内,才算是完成年度考试的及格分。从今年开始,我们在各省的讲述当中,基本上不再多讲省内的头部地市,将更多篇幅留给省内的腰部城市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尾部城市。每年讲到四川省的分地市经济数据市,都是一个相对让人感觉到有些困难的点。因为四川省的省会首位度非常高,作为一个有着超过20个下辖地级行政区的大省,目前四川省尚未出现经济体量超过5000亿元的,具备省区副中心城市经济体量单项入围门槛的城市。难能可以的是,在继绵阳市经济体量成功超越3000亿元门槛之后,宜宾市在2021年也成功迈入该门槛。成为四川省内省会成都之外,第二个摸到了现阶段中国实质性地级市经济门槛的省内城市。关于这个观点,是此前我曾大家分享过的。就是站在2020年之后的时间阶段来看,年度经济体量不足3000亿元的地级市,如果没有其他维度的实力加持(比如是区域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等)。其综合发展水平,其实是介于县与市之间的地级市的发展不完全体。这样的地级市不完全体,最大的体现其实还不仅仅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就业岗位提供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更是相应地市往往是作为一个独立地市的许多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都还处于相对初期发展阶段。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艺术等各发展水平一般都存在较明显的短板,需要凭借相近的区域中心城市协助完成一些城市民生需求。我曾经在类似的地级市不完全有过较长时间的生活经历,总结下来就是这样的地市它的各级行政区实际发展水平,基本上可以整体向下降一级看待。比如市区的市容市貌仅和相对成熟的县城中心持平,而到了下辖县城中心基本和成熟镇中心水平接近。而如果到了其下辖的镇一级行政区,则基本还处于城镇化的相对早期阶段,也就是镇村之间基本还分不开,整体呈现出城乡交错混合的状态。那么对于类似城市的发展定位,目前主流的大致基本只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就近成为相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卫星城,继而放弃自我独立发展的道路,长期只维持基本的城市民生需求相关服务,对于城市的基建和产业基本保持接近“佛系”的态度。另外一种则是“抱团取暖,三五成群”,对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但自身无论是产业基础,经济基量,人口规模,土地规模都相对较为弱小的地级市,那么未来想要能够持续保持正向发展,所能够采取的往往是和周边情况类似的城市达成发展联盟,不再追求多领域的齐头发展,而是各专所长,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某一个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环节的闭环,从而求得生存。
2022年2月6日
其他

2021年河南省分地市GDP解析:厚重的底盘和全新的征程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在中国年俗中,过年要把五穷赶走。人们烧鞭炮,到处串门,喜庆气氛带旺人气,赶走牛鬼蛇神,还要拿起扫帚把垃圾清扫出门,意指把脏东西都赶出去,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对于我们本系列推送来讲,伴随着初一到初四,粤、苏、鲁、浙四篇历年本系列创作难度较大推送的完成,我觉得又以这样的方式,陪伴大家度过了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新年。那么接下来的推送,从我个人来讲,创作上会更轻松一些,讲述上也会更随意一些。比如我们今天讲到了河南,这又是我个人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的一个地方。这里和我家相距不远,在名字上也是用黄河作为了彼此的地理划分。当然,如今的黄河河道已经不从河北经过,只在名字上留下了与河南相对应这一点痕迹。在地大物博如中国之上,大小城市如繁星璀璨,但从我内心身处,我尤其偏爱古都和古城。虽然中国整体是历史古国,各省之内历史古迹也存量颇丰,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每一座城池都历史厚重,每一尺土地都写满沧桑过往,那也依旧只有少数的省份才可能达到。河南,就是这样一个将中国文明,不仅写在脸上,皮肤上,更写在血液中,骨髓里的地方。一个生活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上的个体,在没有真正了解河南和充分了解中原文明之前,是决然不能够自称已经了解了何为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
2022年2月5日
其他

2021年浙江省分地市GDP解析:均富的探索与热议的压力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日初四,那么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今年的本系列推送,由于是从初一开始安排推送的,那么对于每篇推送的顺序就会很清楚。今天初四,在完成了初一广东篇,初二江苏篇,初三山东篇之后,我们今天就来到了浙江篇。我们的这个系列,虽然每期都会有一个主题省区。但是这也仅仅是为了方便一些话题更容易有的放矢,毕竟有鲜明的案例作为参考,大家也就更容易对一些问题进行理解。而每一篇章中提到的问题,基本上也从来不是对应标题中省区的特例,而是广泛存在于全国多省多市当中的。希望大家在查阅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自行延伸思考,这也就是我们推出本系列的初衷。我这里只是抛出一块砖,玉自然是在大家的脑海里的。那么今天的浙江篇容易完成吗?当然也不容易完成。打个比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律:一是人富是非多,二是人红是非多,三是人多是非多。浙江的过去几年,基本上是上述三点全部占齐了。其中,第三点的“人多”倒不是说浙江当下的绝对人口规模非常多,而是近些年持续流入的人口体量非常多。而且,自打“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招牌竖立起来之后,那浙江可以说在原本在区域经济中就比较受热议的基础上,热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娱乐圈中,明星火了能用名气换利益;区域经济圈中,城市火了能用名气换资源。那么对于浙江而言,如果长期处于全民关注与热议之下,有可能带来的是什么呢?【关于经济数据】宏观来看,2021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GDP)为73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2%、10.2%和7.6%,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42.4%和54.6%。由于浙江是企业大省,这里我们再额外多分享一个地区财政数据: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0亿元,达到8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7172亿元,增长14.5%,两年平均增长10.3%;非税收入1091亿元,增长10.6%。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8%。全省财政总收入14517亿元,增长16.9%,增速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个百分点。总结来说,就是非常亮眼。浙江轻工业发达,其中民营轻工业尤甚。在全球疫情持续肆虐的过去一年,大量的国际订单应该说让包括浙江在内的中国沿海省区相关制造业企业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同时,浙江省又是数字经济(包括但不仅限于电子商务)大省,官方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1.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那么在上述这一系列核心区域经济数据的强力支持下,最终交出的2021年度省区成绩自然是全国领先,这基本已经是历年的一贯表现,也并不需要我这里在锦上添花,给予更多的褒奖。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分地市的年度GDP数据情况——还是延续今年本系列的习惯,头部的杭州、宁波不再赘述。我们重点看看浙江省内腰部地市温州、绍兴、嘉兴、台州、金华五市。这里多说一句,截至2021年度,浙江省下辖11地市当中,经济体量在5000亿元的城市又增加了金华,已经达到了7城之多,远超半数。绍兴和嘉兴两市在今年的表现尤为突出,各自的年度GDP增量都达到了800亿元左右的水准。这一水平,甚至还超过了经济基量更高的温州,在年度GDP增量上仅次于杭州和宁波。那么在浙江省内,温州的情况是最为特殊的,此前在特别的时间阶段,曾经受民间金融问题的负面影响,短暂出现过经济发展的停滞状况。相比之下,绍兴和嘉兴更像是浙江省内的“苏锡常”,不仅地理位置在省内(长三角内)颇为优越,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之路走的也颇为稳健,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般城市经济发展轨迹。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对自身实力和所扮演的角色有清醒的认知。在区域经济维度,绍兴和嘉兴不同于杭州和宁波,绍嘉是典型的从小城市一步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发展的案例。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出现所谓的“浮夸风”,即在自身市里还处于城市发展初级阶段时,就盲目对标大中城市,有效地避免了未学走路先学跑。所以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回顾二城过去的十年,我们发现在区域经济领域,“稳扎稳打”的思维要优于“弯道超车”思维,后者看似“上进”,实则投机。国内一些秉持后者思维的城市,在过去的三四年中,不少都出现了“超车未成,险些翻车”的险状,这值得我们再三警惕。【关于基础建设】关于一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我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并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这可能是一座为数不多在现阶段相对实现了“全民享用”的城市资源,且日常利用效率最高。比如众所周知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坐落于浙江省会杭州,其福利待遇被很多有志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所羡慕。但是,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多大,真正能够从中最大受益的,依旧是相当有限的内部员工。这个体量几千也好,几万也好,也就到头了。但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我们以杭州地铁为例,则是千万杭州常住人口真正可以普惠享受到的城市公共资源。所以在对于中国的城市观察当中,我历来非常看重一座城市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是否愿意将相当比重的财政支出,用于城市的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这其中,轨道交通系统自然是目前最主流,也最具长远眼光的选择。过去的三五年,应该说是浙江省内腰部城市成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里有一个很具参考性的指标,上述浙江省内腰部地市,各自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绝大多数已经处于运营和在建状态。温州:目前有1条线路开通运营,即温州轨道交通S1线,全长53.5千米,共有车站18座。3条(段)线路在建,为温州轨道交通S2线一期、温州轨道交通S3线温瑞大道共建段和温州轨道交通M1线温州北站试验段。绍兴:绍兴轨道交通目前运营线路2条,为绍兴轨道交通城际线、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3条线路在建:为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和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嘉兴:首条线路有轨电车一期于2019年12月28日开工,2021年6月25日开通运营。以城际铁路和有轨电车的形式建设,其中有轨电车一期(规划2021年建成)由两条线路(T1\T2)组成,共15.6千米;规划2023年建成三条线路(T1/T2/T6)。台州:目前共有1条线路在建。为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线路全长52.3公里,全线设站15座。2条线路规划:为台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线路全长66.3公里,全线设站22座;另有台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金华:共有1条线路在建,为金华轨道交通金义东线(含金义段和义东段);线路全长107.17千米,共设车站31座,采用市域制式6节编组D型列车。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浙江省地市在各自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规划进度上,是显著略落后与江苏的。其中,省会杭州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同样也是在过去三五年间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2020年以后,浙江省多市都全面加速了城市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工作,未来在拥有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数量上,江浙两省依旧会长期保持在全国各省的前列。需要说明的是,地形条件上不同于全省平原的江苏,浙江各地市的地理条件更为多变复杂。所以我们在上述的浙江腰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中,发现各自所采用的规格不尽相同。所以各地市发展适配自身发展所需轨道交通系统,很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那么讲到浙江的基础交通建设,必然不能绕开前不久浙江轨道交通领域的一件大事:2022年1月8日,连接浙江省杭州、绍兴、台州三市,总投资448.9亿元、全线266公里的杭台高铁正式通车。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是中国首条民资控股的高铁。那么有些朋友对此不免心存疑虑,在民营资本此前不断进入到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命脉行业后,各类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民营资本又再次进入到了同样是国家命脉的铁路交通领域,未来会不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呢?这个疑问的确提的很好,但是究竟会不会呢?会的话是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终归要有作为试验项目的出现,通过未来对其长远的观察,我们才能够了解。显而易见,结合目前中国各省的综合情况,在浙江落地这样的一项重大交通领域改革试验项目,是最为合适的。未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关注杭台高铁的日常运营,研究与分析民营资本进入这一国家重要领域所形成的深远影响。【关于民营经济】每年谈浙江,必谈话题之一就是民营经济。有些朋友对此一直有疑问,过去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尤其到了历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舆论争议期间,甚至还会由新华社、人民日报出面不断为“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油打气,怎么到了你这里,每年都要对浙江的民营经济提出一些其他的想法呢。另外还有一点,同样都是民营经济的活跃省区,为什么每年在广东篇当中,都不会单独强调民营经济占比区域经济结构偏重的情况,而只会在浙江省篇章内一再提起呢,是不是有什么针对性呢。这里我们还是多解释一句,国家层面对于广东和浙江的定位是不同的。过去这些年有很多经济政策维度的创新与试错,基本上都是在广东进行试点的。而且多说一句,关于经济领域的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错误,出现在广东和出现在其他省份对应的处理方式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我希望的大家可以结合包括地方吏治在内等多方面,自行思考一下是否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众多,今天篇幅所限我们只讲其中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点,两省承担的相关责任不同。比较显而易见的是,广东省所承担的责任更多也更重。虽然在本系列的开篇,我就曾提到中国头部省份,特别是粤苏鲁浙四省的综合情况都很复杂,但是其中尤以广东为最。这里太宏观和太深刻的都不谈,篇幅所限今天只谈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这一条。关于国家层面全国首个支持推动的“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选在浙江,而非广东和江苏,一方面自然是大家从网络上能够看大的,也是浙江省在历次的省区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中分享的,省内城市间、城乡间发展差异与收入差异相对更接近,在推动发展省区共同富裕方面有更好的基础优势,比如关于这点有2021年浙江相关数据——2021年,城乡收入比1.94,比上年缩小0.02,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多增加300元左右,城乡收入比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共同富裕三大核心目标之一的缩小城乡差距取得实质性成效。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1元,比上年增长14.8%;增速呈上升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3.9%、14.3%和14.6%。2021年,全省11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均比上年缩小,嘉兴(1.60)、舟山(1.61)、湖州(1.65)、绍兴(1.71)、宁波(1.72)、杭州(1.75)、衢州(1.86)、台州(1.92)城乡差距均小于全省平均水平,温州(1.94)与全省平均持平,金华(2.00)、丽水(2.02)大于全省平均。前三季度,全省11市GDP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两年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国。但除上述省区内部情况外,省区周边的外部情况其实也是影响广东江苏两省目前还尚无法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的一大因素。以广东珠三角核心区为例,需要承担和提供的就业岗位,除须满足省内非珠三角地区相当数量的人口之外,相邻广西、湖南、江西还有大量人口生存需求未来较长时间也需要在此得到满足。而江苏这里,未来至少相当一段时间内,也需要进一步推动苏皖深入融合。长三角内安徽之外虽有江浙沪三地,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产业各个维度,显然更多的任务是在江苏这边。另外,浙江在推动全域共同富裕上,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平时较少被关注到,就是在我国头部省区当中,浙江省的下辖地级行政区架构相对更简单。比如目前广东下辖21个地级市,山东下辖16个地级市,江苏下辖13个地级市,浙江则是11个地级市。这其中,还包括地理上相对特殊的舟山市。所以从这个维度看,浙江之后下一个有相近条件推动共同富裕的省区,是与浙江相邻的福建,同样是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表现较好,下辖地市情况更加简洁(9市),客观条件更具优势。看到这儿,可能也会有朋友有一个疑问,那为什么那些下辖地级行政区情况十分复杂的省区,不主动去优化地市结构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行政区划的划分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而来的,也就是目前行政区划越复杂的省区,其相关省情本身就更复杂。是先有省内客观情况更复杂,所以才有了后续与之对应的“复杂”行政区划。当然,伴随着一种固定的行政区划数十年的综合影响,复杂的行政区划对于综合省情也会形成相应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在当下多数出现的行政区划调整,基本都是区县级别的,因为地市内部就可以完成协调解决。而想要对地级行政区做调整,那造成的影响则会十分复杂。讲到这儿,今天的浙江篇依旧接近了尾声,我们不妨做下回顾总结。关于浙江省成为我国首个落地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我们的态度一方面是感到无比的欣慰。新中国建立七十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四十多年了,老百姓吃了这么多的苦,受了这么多的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国富民强。而当下就是又一次时代的巨变转折点,当下不全力追求共同富裕,全面提升公平公正,更待何时呢?另一方面,要看到目前我们阶段我们能够推动共同富裕方式方法,乃至官方措辞上的局限性。我们当下能够追求的”共同富裕“,和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的革命家心目当中的全民“人人平等”之间,是有显著差距的。这种差距我们可以理解,因为无论到什么时候,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还有,需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浙江省正在推动促成的“共同富裕”,是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性。有就是说,其他地区如果在未来也要推动实现地区“共同富裕”,仍旧不可能照搬照抄浙江省的经验,因为客观的省情相差巨大。哪怕是与浙江相邻,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省,未来推动本省共同富裕的方式方法,也注定不可能和浙江省一致。关于这点,其实在过去几十年来,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已经吸取到了很多的经验教训。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中西部欠发达城市在发展地区经济时,就是盲目照搬照抄东部先发达起来的城市,口号喊了很多,最终的结果却很不理想。一直到了差不多十年前左右,还是通过在政策和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先扶持期起了一批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这一状况才有所好转。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浙江在共同富裕探索之路上的步子更快一些的同时,也希望其他所有省区,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都能够拿出自身切实推动自身“共同富裕”的地区性方针。我们不怕这些方针最终在执行时问题重重,我们怕的是许多地区已经对于地区的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形成了依赖性和妥协性。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忘记了初心,自然也就成为了有始无终。过去,我们通过不管怎样的主义,只要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就是好的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国家的整体脱贫。现在我们的态度依旧如此,未来只要能够切实落实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它就是好的主义。国有资本推动实现这一点,我们要支持;民营资本能够推动这一点,我们也要支持。只要共同富裕情况一天天在变好,我们的确就应该坚持不走“杀富济贫”的极端路线。相关参考图表:相关参考素材:2022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浙江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2021年中国长三角各市GDP榜单杭州市
2022年2月4日
其他

2021年山东省分地市GDP解析:扎实的基础与创新的羁绊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日初三,希望大家的春节假期都还过得愉快。同时距离假期结束也越来越近了,别忘了提前做好接下来学习和工作的恢复准备。这是“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的第三篇推送,按照顺序自然来到了山东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此前的广东篇和江苏篇,如果关注的话大家应该能够发现一点:虽然我们标题写的是“XX省分地市GDP解析”,但实际上我们在本系列中虽然会把一些区域经济年度数据贴上来,但基本不会多讲数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区域经济数据这一方面,我们基本上全年都在分享。一二三四季度数据,半年度数据,全年度数据,每到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我们都会密集安排推送相当规模的数据。所以一年到头之后,我希望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少谈点数据,多谈谈过去一年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以及所思所想。而且这个系列已经连续推出了几年,虽然名字没有太多变化,但是每年的风格和侧重却实际上都有变化。这一方面和不同阶段区域经济本身的重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我个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心性持续变化也有关系。今天安排山东篇,从主观感受来讲会感到放松不少。因为在过去的这些年,我每年都会至少来往山东一次。这样的频率,甚至明显超过了我往返河北的次数。2022年去往山东的计划也是早已确定的,而且大概率上还会继续尝试骑行的方式,以一公里一公里的观察继续深入去探访感受这片土地的内核。【关于经济数据】开始进入正题,不然今天的篇幅还是要超。例行先来看全省年度经济基础数据:全年山东实现生产总值83095.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3亿元,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16亿元,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1亿元,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4:39.1:53.5调整为7.3:39.9:52.8。宏观来看,山东省在2021年度的经济表现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年度GDP增量达到了万亿左右的水平。众所周知,在此前全国各省市年度GDP统计口径调整期之后,山东省年度经济基量有相对明显的下调。在当时,也有很多的非议。而这些非议的人,我个人感觉和当年非议东北的是同一批,因为非议是他们的工作,这里我们也就不多做评价。在前几天我们为大家推送的“2021年山东省分地市GDP数据(先行版)”当中,当时已经公布年度数据的山东地市数量还是偏少,只有一半左右。那么到了今天的版本(2月3日版),目前山东下辖的16地市全部数据均已全部公布。今年我们不多讲青岛和济南了,因为往年基本上都讲的比较多。唯一需要多提一笔的是青岛的新机场和连通了黄岛区的地铁线路,这两件大事对于未来青岛市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来诸多的利好,这点后续我还会持续关注更新。烟台终于来到了万亿GDP的大门口,不过大概率上2022年还是暂时达不到破门的,应该会在2023年实现。因为2021年是受此前疫情因素影响,所以年度的GDP增量整体较往年都比较高一些,2022年开始应该会逐步恢复正常。伴随着烟台的经济体量达到新高度,胶东半岛的北岸终于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水平。阳台之后的储备力量则是潍坊,潍坊在2021年的经济增长表现非常亮眼,在省内仅次于青岛和济南,年度GDP增量也超过了1000亿元,也算是刷新了潍坊经济增长的又一历史记录,并且凭借这一利好条件一举站上了7000亿元的体量。这样,同样有望在2025年左右,再为山东省增加一座万亿GDP城市。而鲁南的临沂和济宁,在2021年也携手跨入了城市发展的全新阶段,双双经济规模超过了5000亿元大关。这样一来,山东省内区域格局也愈发朝着更均衡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鲁南的经济在持续崛起之后,也能够与苏北形成呼应。共同改善过去长期以来的淮海地区经济整体欠发达情况,同时也是在进一步推动整个华东板块的融合。【关于改变发展】山东在外省的形象,长期以来和“孔孟之乡”是密切关联的。特别是许多长江以南地区的朋友,如果不曾亲自到过山东走访,总会将山东和东北之间的形象有所混淆。虽然两地在平均身高上的确较为接近,均是我国各地第一梯队成员,但是具体到居民性格上,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孔子讲过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句话,后来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之一。如果大家,特别是山东的朋友有看过我上年度的本系列山东篇,应该记得当时我措辞比较严厉,可能是当年度本系列各省分篇中最直接了当的。为什么我敢这么评论呢,正是因为我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山东朋友,即使他们不能够清楚表达出他们对于上述儒家思想内核的深刻理解,但是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也都能够有意无意间透漏出来。当你批评一个人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汇总批评的内容,而是先看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够接受批评的气量,更要看看他主观上是不是一直在通过有效行动进行改变。地大物博如中国,我们不能否认各地区人民的性格差异同样巨大,一些地区的朋友的确不太能够直面批评,所以对应的我们一般谈到时尽可能会表达更委婉,或者态度以鼓励为主。2021年对于山东省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种重要不单单是因为单年度GDP增量达到了一万亿左右,和广东、江苏年度增量回归到了同一区间。更重要的是,省区内部的城市格局又有了新的变化。省内年度经济体量达到5000亿元的地市,数量从四城提升到了六城,这是个很重要的进步。因为在昨天的江苏篇当中,我就特意提到过对于普通地级市而言,5000亿元GDP是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式的一道重要门槛。如果大家觉得不好理解的话,这里我们会看一下经济体量第一省的广东省,2021年度广东省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12.4万亿,领先同期山东近三分之一的体量。但是截至2021年,广东省下辖21个地市中,也仅有4城经济体量超过5000亿元。惠州很接近,但是也还需要2022年过完后才能达标此门槛。过去我们提到共同富裕,一般都是以江苏或浙江举例。江苏共同富裕的优势是各下辖地市平均实力较强,浙江共同富裕的优势是各地区平均收入的接近。但是在中国北方省区当中,山东省的区域均衡发展目前是首屈一指的。因为谈到均衡发展,首先发展阶段还处在汇集性阶段的中西部省份一般劣势明显,而在北方沿海省区当中,山东与河北、辽宁二省比起来,那无论是经济体量上,产业发展上,物产能力上,人口规模上,优势都非常明显。所在在当下这个普通人民对于“共同富裕”诉求预期剧增,一天比一天强烈的今天。如果说南方的共同富裕参考模板是江苏和浙江的话,那么北方的共同富裕参考模板自然就是山东。我每年在做本系列内容的时候,比如做前几期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时候,基本都是明显要比后面的省份措辞更严厉的。为什么呢?因为要求和期许不一样。对于腰部省区我们要求是持续发展,对于尾部省区我们要求是保障民生,对于头部省区我们的要求是开拓创新。头部省份如果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上和逻辑上持续进行试错与探索,那么这样的头部省份它就是不合格的。具体到山东来说,我们昨天的江苏篇中我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关于江苏和浙江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最重要的目标已经不是追求经济体量的进一步赶超,而是区域一体化融合和共同富裕示范区。那么今天我们讲到山东,山东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山东至少在接下来五年内,首要任务仍旧是进一步全面扩大整体和分市的经济体量。这里我不妨再给山东省的朋友定几个小目标:其一是全省经济体量尽早突破十万亿,这一点是山东省作为北方经济体量第一省必须要拥有的底盘。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时间区间内,这是山东省未来全面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其二是尽早实现全省拥有四座万亿GDP城市(青岛、济南、烟台、潍坊),尽早实现七成以上的地市经济体量超过5000亿元(11座以上城市)。这是未来山东省作为北方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其三是成为北方地区除首都北京之外的,北方地区教育与科创另一大区域中心。这一点尤为重要,但却需要在上述两点完全实现之后,才能够逐渐一步步成为现实。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走。在区域发展的历程当中,该犯的错一个都不会少,不必幻想能够人为绕开,这是地区走向强盛的必经之路。可能看到这儿,一些朋友会有所异议,北方地区幅员辽阔,现阶段拥有教育资源和创新条件的地区也不止一个,为什么依旧鼓励山东在未来要如此定位呢?山东在北方地区的优势其实在以下几个点:其一是地理条件具有相对优势,其二是经济基量具有相对优势,其三是人口规模具有相对优势,其四是在城市群发展基础上具备相对优势。以上我使用的还是相对保守的措辞,事实上在上述的绝大多数条件上,山东省目前在北方地区都是“绝对”优势,而非“相对”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山东在具备上述优势的同时,劣势也同样明显——当大量北方教育资源和科创资源计划离开原本地区生态不佳的“家乡”时,往往第一选择都是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里有资金,有人才固然是一方面,相对成熟的产出与变现效率同样十分关键。这里我举个例子,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教育和科创资源条件是非常不错的。而这些资源南迁的步伐也不是近些年才开始的,早些年就陆陆续续尝试着南迁,只不过南迁的距离不是太远,当时河北就承接了一部分(比如秦皇岛)。从相对优势来看,山东地区目前在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竞争时仍有一定差距,但除此之外完全可以直面全国各地区的同台竞技。对于山东的未来十年,对于地区财政支出当中的每一笔钱,都应该进一步地精打细算。如果没办法做到像南方一些地市所谓的产业投资的预见性(比如合肥)。那么就抱朴守拙,一心一意地深耕教育,持续培育制造业人才。其实这里我再多谈一句,山东蓝翔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过,当然很多朋友更多是当做段子来听的。而我个人的观点是,蓝翔无论从定位还是从意识上都是没错的,优秀的职业化、技能化人才一直都是存在巨大市场缺口的。但是我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单纯靠民营资本去做,而且从结果来看大家也看到了民营资本在中国办教育、医疗这样的大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先天缺陷。也就是蓝翔的思维没错,但是这个事儿应该是山东地方政府来做的。在此前的江苏篇当中我也讲到,人才从来都不止一种类型,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却只有狭隘的一种模式。如果山东未来能够持续在职业教育方向发力,并且给予技术化人才足够的尊重和待遇,那么未来山东同样可以成为全中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中心。这个时代无论如何发展,寒门子弟永远都是数量最多的。而我们过去这么多年的城市开放也好,人才引进也好,总认为只要花钱就能够迅速买来,这是很短视和有局限的。眼光要长远,看人要全面,过去十年由于大学扩招造成的全国性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应该让大家保持警醒,同时也发现新的方向。【关于创新羁绊】这里说一句,本章节在内容上和上一章节是连贯的。只不过由于上一章节篇幅已经较长,所以我们再增加一个章节,继续上一章节未讲完的话题。关于人才的吸引和存留,很多城市的管理者非常的直线条,当然政绩思维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经过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在这一点上,全国各地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只有钱给得更多,才能留住人才。这种思维方式是跟谁学的呢?跟资本主义国家学的,尤其是跟其中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学的。可是学了这么多年之后,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我们国内的顶尖大学,每年都持续不断地为美国培养一流素质的留学生,然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一去不复返。这种状态,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建国之初,我国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时候了。这一点,留给大家自行思考,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讲。所以,深圳有深圳吸引和留存外来人口的方式,但鹤岗也有鹤岗吸引和留存外来人口的方式。区别在哪儿呢?深圳的方式似乎听起来更高大上一些,鹤岗的方式似乎让人感觉不那么光芒万丈。但更本质的一点是,鹤岗的方式是消极被动的,它并不是因为主动降低乃至减免了房价,进而吸引更多人流入的,是在时转折和互联网传播加持下“歪打正着”的。那这其实就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事实上在去年我在山东境内骑行走访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想法——我们中国也好,山东也好,能不能有一座城市,甚至是能不能有一小片地区,愿意改革创新,尝试着尽可能摒弃土地财政之后,地区会不会有新的发展思路呢?老实讲,中国不缺地,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在很多大家众所周知的发达城市,郊区也都有大批待开发的地。但是这些地全部都是待价而沽的,因为它们旁边的房子已经卖到了一两万每平米,想要地方执政者主动放弃这样的“金山银山”,显然是绝无可能。这也很好理解,路径依赖永远是让人最安全可靠的思路。可是,中国境内像“鹤岗”这样的地方同样为数众多。这些地方其实在我看来,它们的一面是所谓的资源枯竭,人口流出;但另一方面,它们岂不正类似当年被设定为特区深圳前的那种“小渔村”嘛。这样的地方,如果就继续按照和主流城市一样的发展路径,那么基本上未来只会全面凋敝,再无出头之日。我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如果今天山东日照的房价和黑龙江鹤岗一样,都是一两千一平米,你选择去哪里。大家如果不知道日照在哪里的,可以自行到地图上看看,尤其可以看看日照市的气候条件、风景环境和交通情况。日照作为山东省较为年轻的地级市,目前经济体量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枣庄。最新的七普常住人口规模更是只有不到三百万人,而就城市的面积情况,即使人口翻倍也完全能够容纳得下。有人可能会质疑,按照你的设想,这样的低房价会不会引发当地商品房市场的崩溃,会不会引发全国投资炒房客的纷至沓来呢?但规则是人来定的嘛。如果定位是为了吸引广大的寒门子弟前来定居,甚至进一步到可以打出“新工人之城”的城市定位。完全可以将这样的房子与现行商品房系统分别定位,我这里举个例子——这样的房子从开发到出售全部由地方政府专管部门负责,房子可以从地方政府手中超低价购买,但是无法转卖,也无法升值,未来想要出售只能原途径由地方政府回收,并且按照使用年限折损后退回款项,然后房子经修缮整理后可再次出售。房子的户型可以固定为比如40平米、60平米、80平米等户型,力求实用简洁,与商品房满足的地区改善性居住需求定性进行区分。为防止房子被空置造成浪费,还可以在出售时设定购房者每年至少在房产中实际居住的时长要求,如果长期空置地方政府有权提前回收房产重新进入流通。也就是彻底摒弃购房不住群体,确保每一套房子都是的的确确给真正需要的人购买居住。也就是说,这样的房子不允许和当地商品房同时购买,确保彼此体系隔离。房子本身不会做到像商品房那样的舒适,但是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未来你觉得能力了,可以自行选择商品房进一步改善居住需求。同时,在对应的社区当中可以建设相应的基础民生设施,比如社区小区、社区食堂、社区食堂、社区图书馆、社区运动场所等等,进一步完善社区居住居民的日常娱乐休闲活动。而当这些人他们的最大生存成本居住条件被解决之后,人们的自主创造能力自然能够被逐步释放,尤其是年轻人们。更重要的是,当如此规模的人口能够聚集到这样的一个巨大社区或区域内时,他们的日常消费自然又将同步创造出诸多新的机会,为地方经济创造新的活力。地方政府也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改革“新区”名义,向对应区域招商新的项目,土地依旧可以以极低价乃至彻底免费出让,但必须保证提供相应就业岗位等等。所以对于像山东省内自身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条件存在优势,但是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显著落后的地市,完全可以进一步地开放思想,深化改革,划出小区域作为“特区”试水创新。要知道类似的尝试无论最终能够做到怎样的程度,但是这样的
2022年2月3日
其他

2021年江苏省分地市GDP解析:长远的目光与眼前的利益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日初二,祝福的话我已经写在了系列的前言里,这里就不再多说。那么按照本系列的预设顺序,昨天我们以“广东篇”为大家开了头,今天我们自然就到了“江苏篇”。而在昨天的开篇当中,我就提到了在中国的头部省份(总量前十)当中,相对而言最不容易创作的就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分篇。一方面四省本身情况就十分复杂,而且牵扯的东西也非常广,各省也都有相对不宜过度去深谈的点。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很多问题我们只能点到为止,但不能过度去深入。如果是从昨天的“广东篇“而来的朋友,对于这点应该能够有所体会。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百年未有只大变局”。而身处这一大变局当中的你我,本身不过是时代洪流下的沧海一粟。说的振奋一些,叫做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说的通俗一些,叫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个中意味,自行体会。本系列在开始之初,我的预设想是今年要严格控制每期的篇幅,最好能控制到五千字左右,不能再像去年那样,动辄就达到了万字左右。其实很多话说到五分就足矣了,
2022年2月2日
其他

2021年广东省分地市GDP解析:闪耀的光环与待解的难题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同时,考虑到今年度该系列内容推送时间恰逢春节假期,为了不过多占用大家的时间,我们对于该系列推送的篇幅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本系列创作周期短,内容多,如有纰漏指出还望大家谅解海涵。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山川网恭祝所有新老朋友新春大吉,喜乐平安!山川网:今日初一,在开始今天的正文之前,先祝福大家平安喜乐,合家团圆。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持续更新“2021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关于本系列的更新顺序,我们原则上是按照内地省区年度经济总量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家安排推送。但前提是对应省区在安排推送时,下辖各地市年度经济数据已经发布。如果尚未发布完整,我们就会先行跳过,等待后续时间另行安排。今天是2021年度该系列推送的首篇,我们照例是从内地省区经济总量第一位的广东省开始为大家安排。那么在中国内地27个设市省区当中,有一些省区情况相对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每年本系列更新时创作难度相对较大的,比如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为代表的经济体量头部省区,以陕西、江西、云南、广西为代表的腰部省区,都属于此列。但同样的情况比较复杂的省区,具体涉及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部分省区问题与矛盾在数量上并不突出,但是在程度却非常深入;部分省区则是正好相反,问题数量众多,但是每种问题的尖锐程度却相对较低。还有部分省份,则是受限于阶段性的舆论趋势,有些问题不能多说或不能深说,不然反而会起反作用。关于其中的区别,如果是看过上一年本系列内容的,应该心里有数。如果是新朋友也没关系,我们这里的风格是独一份的,其中很多东西,需要大家自行体会。不过在立意上,今年我们还是秉持着对头部省份找问题为主,对腰部省份谈机遇为主,希望大家对此能够理解。总而言之,无论你查阅本系列推送花费了多少时间,都希望大家是有所收获的。好了,接下来就正式进入今天的系列“广东篇”——【关于经济数据】每年的这个章节,都是相对最好讲的一个章节。因为作为中国的头部省份成员,其实各省下辖各地市的年度经济表现都不会特别差。即使是在省内相对可能表现略弱一些的,如果放到情况更加复杂的全国范围来看,依旧能够有足够的理由来做相应的解释。2021年,先从宏观的全国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具体到广东省内来看:202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24369.67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03.66亿元,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219.19亿元,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9146.82亿元,同比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0%。对比过后,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广东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基本上是高度与同期全国均值相对照的。2021年度全国是8.1%,广东是8.0%,只相差0.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全国是5.1%,广东也是5.1%,完全持平。这种情况,差不多已经持续了至少三年左右,而且进一步追溯还能够在更早的时间点发现端倪。进一步,我们再来看“2021年广东省分地市GDP数据”情况——如果按照往年的管理,我可能还会再进一步将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数据再次整理制表,然后做例行的比对。今年这一步骤我们不放也跳过,因为两区域之间的巨大发展不均衡性,同样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就节约一下时间。在上述表格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直到2020年时,广东省下辖的21个地级市,才全部实现了年度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云浮市当年GDP为1002.18亿元),而
2022年2月1日
其他

2021年河北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说明:“2021年各省分地市GDP(先行版)”系列数据,是为了后续的“2021年各省经济运行“系列解读做相应的数据准备,算上今天为大家更新的河北、黑龙江两省先行版,我们已经更新了23省分地市数据的先行版(中国内地辖地市省级行政区共27省)。我回顾了下,目前仅剩下新疆、西藏、青海、吉林四省区相关数据先行版亦未安排发布,这与上述省区下辖地市的年度经济数据公布进度整体较迟有关系,后续我们还会继续保持关注与更新。2021年度河北省经济运行情况河北省统计局:2021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按照“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产业基础支撑作用增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达到40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30.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6364.2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6.7亿元,增长7.7%。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825.1万吨(765.0亿斤),比上年增长0.8%。其中,夏粮产量1482.7万吨,增长2.0%;秋粮产量2342.4万吨,增长0.02%。畜牧业生产稳中向好。猪牛羊禽肉产量461.0万吨,增长10.9%。其中,猪肉产量265.7万吨,增长
2022年1月31日
其他

2021年黑龙江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度黑龙江省经济运行情况黑龙江省统计局:2021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应对内外风险挑战,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经济稳定恢复、持续向好,圆满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487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5%。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63.0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7440.9亿元,增长6.3%。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46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增速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省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
2022年1月31日
其他

2021年中国长三角各市GDP榜单(1.31版)丨简单解析

前言:今日除夕,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在这里要祝福所有朋友除夕快乐,佳节共度。过去人们把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非常开心,能够以这样的方式,陪伴大家又度过了一年。过去一年做了很多事儿,但是基本都是其他领域的,留给区域经济这边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是减少不少。所以非常感谢大家一直对“山川网”的不离不弃,所以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岁末之季,再次和大家相聚。世间的事情无论开始因何开始,到了后来还能够坚持下来的,一半是因为有些价值,另一半是因为有些人情。但我这个人自认为能力很有限,对人际交往又兴致始终不高。所以我觉得大家能好几年守着这里不走,着实也是不易,再次说声谢谢。诸位,辛苦了。今天除夕,我们的推送条数也适当减少,不占用大家过多时间。而之所以选择在二条和大家谈几句心里话,也是为了不影响一些单纯前来看数据的新朋友,所以我还是把“2021年中国内地城市GDP榜单”数据更新放在头条,把“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市GDP数据”作为除夕岁末给大家的收尾之作。字不会多,但大家如果有空不妨一读——长三角城市群一市三省41地市的2021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如上图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其一是“长三角”一栏用使用的2021年度和2020年度GDP数据,为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数据的总和,而非41地市的数据总和;实际增长则使用的是一市三省同期增速的平均值(四舍五入);其二是截至发稿前,长三角41地市中还有滁州、安庆、淮北三市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但对于今天我们的整体讨论影响不大。另外,既然是讨论长三角一市三省,那么我们这里也先对四地区2021年度的经济基础运行情况做下简要了解——上海市:2021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43214.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97亿元,同比下降6.5%,两年平均下降7.4%;第二产业增加值11449.32亿元,同比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31665.56亿元,同比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3%。江苏省:202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163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2.4亿元,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51775.4亿元,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59866.4亿元,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6%。浙江省: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GDP)为73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0%。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9.5%、13.4%和10.6%,增速均较快;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2%、6.8%和6.4%,总体比较平稳。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2%、10.2%和7.6%,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42.4%和54.6%。安徽省:全年全省生产总值42959.2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60.6亿元,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7613.2亿元,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21985.4亿元,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8%。往年,讲到长三角城市群分地市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时,一般会例行性比较一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占比同期全国总量的占比情况,同样可以进行类比的还有诸如同期经济增量占比,41地市经济增速对比同期全国经济增速等等维度。其实上述的这些维度比较一下,一般一篇推送一多半的篇幅就完成了,但实际上,新的思维和想法很少,属于模板化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抛开模板化的东西,和大家谈一些我个人对于2021年度,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和长三角板块的一些新想法。一、近几年,经济总量数据对于普通国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反映能力在正在加速衰减。说的通俗一些,无论你过去一年做生意赚到多少钱,还是过去一年失业基本没收入,同期国家宏观的经济增长都会十分稳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普通平民阶层参与经济创造对应的权重较低,虽然阶层群体数量众多,但对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这种情况当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程度也明显不同。整体来说,我个人的观点是,90年代到21世纪前十年这个区间内,各项经济数字上涨对于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关联度更高。在这个阶段中,按照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的规律,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普惠式的提升。二、国家宏观经济仍旧保持稳定上涨,而且是旱涝保收地稳定式增长,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却开始出现内部的分化。举例来说,比如你是工作在一线城市的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打工者,那么你一方面可以看到每年相关部门统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都在上升,但是你个人的情况可能不是涨薪和不涨薪的问题,而是出现了工作机会越来越难找,一旦失业后再次找到新工作所需时间和获得待遇都明显出现诸多问题的情况。上述情况在2018年前后开始全面暴露出来,但是一方面国内由于已经习惯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普通人对于未来收入长期可持续快速上涨的期许也很高。那么后来的2019年、2020年、2021年三年,大家都是亲身经历者,而且距今的时间很近,大家的记忆应该也很清楚。变化最大的,自然是国内的私营经济情况。三、结合上述的两点情况,我从2018年、2019年前后,就已经态度很明确地不再鼓励普通人再轻易前往一线城市私企工作。因为曾经的那个一线城市创业热度高涨,工作机会遍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它的结束是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为期差不多是从2010年到2018年之间,再之后情况基本可以用“硬着陆”形容,因为即使是一向经济转型稳如泰山的我们,也完全没预料到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全球蔓延。所以过去我和大家讲区域经济,侧重于对于出身普通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机会通过时代的城镇化进程找寻到一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很小。但是从2018年、2019年之后,依照我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观察,我认为旧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标志就是从我们的社会舆论开始不断将“共同富裕”推上主旋律开始,这意味着城市里各个阶层群体的身份完全成型,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四、那么在这样的客观时代背景下,为什么我认为长三角的现状,相对而言算是国内各板块中更好的呢。因为在上一个阶段,我们会认为哪个区域经济活跃度更高,各类新兴行业和企业的数量越多,对于外来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越大。也就是说,这是木桶理论中长板效应的典型体现。即我只对于自己能够赚更多钱的机会感兴趣,对于这个城市或区域的其他一切问题缺陷并不关心。而到了新阶段,基本意味着想要通过短时间内踩中行业红利,进而迅速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相反,由于各类经济负面情况的此起彼伏出现,愈加考验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综合底蕴。也就是说,我们基本可以不再关注该地区活得最好的一群人究竟活得多好,而应该全面转向关注该地区活得最糟的一群人究竟会多糟。因为,对于相对地区的新市民而言,原本就处在这一生态系统当中生存稳定性最差的一个区间。未来美好蓝图的上限,和当下实际生活的下限,在不同阶段其权重截然不同。五、从目前国内所有城市群当下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未来即将面临的层出不穷的风险压力,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大致有几点:其一是足够大,这里大的含义很广,即包含你能够想到的各种维度的大;其二是起步足够早,积累足够厚,最能够经得起经济重压甚至阶段性停滞;其三是结构足够稳定,沪苏浙皖组合基本上涵盖了支撑经济与社会运转的各项要素,内部自循环、自驱动表现最扎实。实话实讲,关于未来我国在共同富裕方向上究竟朝哪个方向走,能够走到何种程度,我进行过很多的想象。其中,如果未来十到二十年,中国每个大板块都能基本达到长三角现阶段的城市结构,这样的“共同富裕”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区域经济发展奇迹。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长三角城市群的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齐备,还要再加上多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后,方才实现的。也就是说,学习长三角可行,复制长三角不能。六、伴随着中国各区域板块彼此之间的实质性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明显过去一些人总认为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弥补,也就是直接给钱的方式。但是二三十年过去后,我们发现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果然是一切问题中最简单的。而在区域经济中,不能通过钱解决的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就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谈的人口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少子化等难题,还是会有一些人就将原本属于时代性的、社会性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中最简单直接的缺钱问题。所以最终就推导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只要发钱就能促进生育。我想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他得先考虑自己活着的时候能不能平稳落地。所以当下什么最重要?全面而基本的社会保障最重要,可以清楚看到的医疗、养老基础保障最重要。这里我们谈的可不是大家按月交钱的社保费用,而是你只要出生在、生活在这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敢拍胸脯承诺至少你不会失业后就只能等待着被淘汰出局回老家,不会因为没有养老金老了就只能做流浪汉。而从目前看,长三角城市群在未来是最有可能在未来率先对上述我所提到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地区深化改革,出台相应的地区百姓兜底性保障的区域。这种兜底听上去很简单,就是你无论你在一个地区遇到了多大的难题,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但是你至少永远不用担心,明天你就可能会没饭吃,没地方住,直面死亡的威胁。以上,是我个人现阶段理解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初级门槛。而从目前看,不要说整体,单单从局部来看,能够有望在未来可以期望的时间内碰触到这一门槛的,都还是极少数地区。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31日
其他

2022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三亚传媒影视集团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九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九江市广播电视台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南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2022年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2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1年海南省分市县GDP&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海南省统计局:2021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平稳发展,工业恢复性增长,服务业、投资、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水平稳定,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不断加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省生产总值6475.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2%,两年平均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54.44亿元,同比增长3.9%,两年平均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80亿元,同比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3981.96亿元,同比增长15.3%,两年平均增长10.3%。一、农业生产延续平稳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00.67亿元,同比增长4.1%。全省蔬菜产量588.92万吨,同比增长2.8%。水果产量525.52万吨,增长6.0%。其中,柚子、西瓜、荔枝、火龙果、菠萝蜜、哈密瓜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33.2%、14.1%、10.4%、23.2%、10.8%和10.1%。主要热带经济作物中,天然橡胶产量增长4.6%。生猪生产较快恢复,出栏量增长45.8%,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4.9%、14.1%。二、工业恢复性增长,企业效益稳步提升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2.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天然气、商品混凝土、合成纤维聚合物(PET)、发电量和原油分别增长675.8%、20.0%、20.8%、11.0%和22.2%。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76.15亿元,同比增长5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52%,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三、服务业仍是经济增长主动力,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2021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高于整体经济4.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3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29.7%,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0.8%。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4%。除航空运输业外,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行业企业利润显著增长。其中,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2%,利润总额增长43.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1%,利润总额增长58.2%;商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7.0%,利润总额扭转上年亏损实现盈利。2021年,全省货物周转量8786.5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7.7%,其中水运增长140.3%。旅客吞吐量4510.90万人,增长6.5%。邮政业务总量30.97亿元,增长17.9%。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向好,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9.1%,其中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9%,增速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12.1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省产业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33.5%,高于全省投资增速23.3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2%,其中制造业增长84.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7.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05.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42.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7.2%。五、市场销售较快增长,旅游业稳步复苏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62亿元,同比增长26.5%,两年平均增长13.1%。按消费类型分,全省商品零售2212.70亿元,同比增长24.9%;餐饮收入284.92亿元,增长40.5%。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化妆品类增长59.5%;金银珠宝类增长43.6%;通讯器材类增长160.6%;汽车类增长17.4%,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99.6%。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8100.43万人次,同比增长25.5%,恢复至2019年的97.5%。实现旅游总收入1384.34亿元,同比增长58.6%,两年平均增长14.4%。六、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202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呈“四升四降”,其中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和衣着价格分别上涨3.7%、1.2%、1.0%和0.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6%、0.7%、1.1%和1.2%。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3.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6.5%。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财政重点支出保持适度增长2021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57元,同比名义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13元,名义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6元,名义增长11.0%。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2%,城乡社区支出增长4.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5%。八、生态环境保持优良,节能降耗取得成效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其中,城市(镇)PM2.5的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13微克。地级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2.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发电量163.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占规上工业总发电量的45.1%,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为3.2%,预计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年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来源:海南省统计局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1年甘肃省分地市GDP&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甘肃省经济运行情况甘肃省统计局: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稳步提质,总量实现新突破。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24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3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4%。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2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329.9万吨,增长2.7%;秋粮产量901.6万吨,增长2.4%。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34.0万吨,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猪肉产量64.1万吨,增长30.4%;牛肉产量27.0万吨,增长8.4%;羊肉产量33.5万吨,增长21.4%;禽肉产量9.4万吨,增长30.6%。禽蛋产量22.3万吨,增长12.6%;牛奶产量66.6万吨,增长15.8%。猪存栏增长10.1%,出栏增长27.2%;牛存栏增长6.4%,出栏增长8.0%;羊存栏增长11.3%,出栏增长21.2%;家禽存栏增长9.2%,出栏增长16.0%。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新产业增势强劲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3%,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7%。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8%、38.2%和15.8%,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9.9、29.3和6.9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1099.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2%。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3亿元,同比增长91.7%,两年平均增长45.4%;营业收入利润率6.26%,同比提高1.98个百分点。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9.5%。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4.2%,制造业投资增长15.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6%。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1%。民间投资增长16.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9.7%,快于全部投资28.6个百分点。四、消费市场稳步恢复,进出口总值较快增长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4.5%。限额以上单位23类主要零售商品中有19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实现增长。其中,基本生活类消费增势较好,日用品类、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7%、23.0%和14.1%;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书报杂志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4.1%、38.4%和9.7%。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24.8%。全年进出口总值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总值96.9亿元,增长13.2%;进口总值394亿元,增长32.7%。五、财政收入突破千亿,金融存贷保持稳定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税收收入667.4亿元,增长17.5%;非税收入334.4亿元,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25.9亿元,同口径增长3.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61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7%;各项贷款余额23905.3亿元,增长7.9%。六、交通货运持续增长,铁路客运稳定恢复全年全省完成货运量76019.6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铁路货运量6444.1万吨,增长8.0%;公路货运量69664.7万吨,增长13.7%。全年完成客运量15634.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7%。其中,铁路客运量4601.4万人次,增长10.8%;公路客运量10813.1万人次,下降51.9%。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运行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持平,居住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3%,交通通信上涨3.8%,教育文化娱乐上涨0.6%,医疗保健上涨0.2%,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5%。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6.4%,购进价格上涨18.1%。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8.8%,环比下降2.9%;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6.0%,环比下降2.0%。八、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6元,比上年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87元,比上年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3元,比上年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9.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3.17,比上年缩小0.10。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56元,比上年增长7.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757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206元,增长12.9%。总的来看,202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十四五”开局良好。但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制约因素仍然较多。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来源:甘肃省统计局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1年宁夏区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宁夏自治区经济运行情况宁夏自治区统计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522.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48亿元,增长4.7%,两年平均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亿元,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136.28亿元,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5.4%。一、生产供给较快增长,重点产业增势良好(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4.2%。一是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二是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四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6.1%。一是轻重工业稳定增长,二是非公有工业快速增长,三是十大工业行业“9增1降”,四是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二、三大需求稳定恢复,投资消费保持增长(一)有效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5.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一是畜牧业投资快速增长。(二)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12亿元,比上年长2.6%。一是城镇消费稳步增长,二是商品零售恢复好于餐饮消费,三是大宗商品消费较快增长,四是部分重点监测商品增势较好。(三)对外贸易加快增长。据银川海关统计,2021年,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4.04亿元,同比增长73.4%,其中,出口174.81亿元,增长1.0倍;进口39.23亿元,增长6.8%。三、质量效益显著改善,新兴动能加快成长(一)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6.3亿元,同比增长1.1倍。(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税收收入300.74亿元,增长14.0%,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5.4%提高到67.9%。(三)金融信贷稳步增长。据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统计,202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4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8%,其中,住户存款4269亿元,增长8.3%。各项贷款余额8284亿元,增长6.5%,其中,中长期贷款5318亿元,增长7.9%。(四)新兴动能茁壮成长。一是新材料、清洁能源产业强劲增长。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4.1%,清洁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42.0%;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85.0亿千瓦时,增长37.7%。二是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引领增长。四、就业收入稳步增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就业形势平稳向好。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15万人,比上年增长11.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3%,控制在目标之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27万人,增长1.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4%。(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宁夏调查总队监测调查,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91元,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7元,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0,比上年缩小0.07。(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据宁夏调查总队调查显示,12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1%,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鸡蛋价格上涨20.7%,鲜菜上涨6.8%,猪肉下降37.0%,牛肉下降0.8%,羊肉下降1.0%,鲜果下降4.4%。全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4%。来源:宁夏自治区统计局(有删减)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1年广西区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广西自治区经济运行情况广西自治区统计局: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力打好“七场硬仗”,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24740.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15.5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9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7.45亿元,增长7.7%。一、农业稳产增效形势良好,重要农产品保供有力全年粮食总产量1386.5万吨,比上年增长1.2%。猪牛羊禽肉产量432.44万吨,增长16.5%。其中,猪肉产量245.24万吨,增长40.9%;羊肉产量4.02万吨,增长10.2%;牛肉产量14.03万吨,增长3.0%;禽肉产量169.15万吨,下降6.0%。禽蛋产量27.08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13.09万吨,增长17.1%。年末生猪存栏2128.19万头,增长16.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21.01万头,增长4.5%。全年生猪出栏3113.89万头,增长36.5%。二、工业生产保持增长,重点行业增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4.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9.0%;股份制企业增长1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8.1%,重工业增长8.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7%,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8%。从主要行业看,39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实现增长。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0.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5.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5%,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7.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1%。从主要产品看,重点监测的27种产品中,有19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其中,饲料产量增长33.5%,化肥增长26.5%,氧化铝增长20.4%,铝材增长17.8%,瓷质砖增长16.9%,钢材增长11.5%,汽车增长8.9%,电解铝增长5.8%。新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倍,太阳能电池增长1.2倍,锂离子电池增长68.2%,液晶显示屏增长58.0%,光学仪器增长57.1%。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5.2亿元,同比增长41.2%,两年平均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4%,同比提高0.65个百分点。三、服务业平稳运行,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9%,金融业增加值增长4.2%。1-11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9%,两年平均增长11.9%。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93.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5.2%,研究和试验发展增长23.9%。四、消费市场平稳复苏,网上零售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2.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8%。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增长10.5%,商品零售增长8.8%。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别零售额中,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9%,书报杂志类增长14.3%,粮油、食品类增长9.1%,中西药品类增长4.9%,汽车类增长2.8%。全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26.7%。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工业投资明显加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7.5%,高于全区投资增速19.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7.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6%,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34.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9%,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2%。民间投资增长8.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7.9%。六、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信贷支撑有力全年财政收入3027.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0.12亿元,增长4.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10.20亿元,下降6.0%。全区民生支出4551.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8.3%。其中,就业补助、技术研究与开发、教育等领域支出分别增长14.1%、9.8%和2.5%。年末全区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706.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325.29亿元,增长13.2%。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586.30亿元。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0.5%。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涨二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3.7%,交通通信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1.0%,居住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3%,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7%。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4%,环比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1%,环比下降1.6%。八、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3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35:1,比上年缩小0.07。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50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7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6.6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9%,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0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2021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奋力保持经济运行稳健,奋力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彰显新作为、取得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广西自治区统计局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1年山东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山东省统计局: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山东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提出“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和“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更大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实举措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3095.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3亿元,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16亿元,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1亿元,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4:39.1:53.5调整为7.3:39.9:52.8。一、生产供给稳中向好。农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5500.7万吨,比上年增加53.9万吨,增长1.0%;畜牧产能稳步增加,猪牛羊禽肉产量815.1万吨,增长12.9%;蔬菜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8801.1万吨,比上年增加366.4万吨。工业生产加速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7.3%;其中12月份增长7.5%,较11月份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快步提速。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323.8亿元,同比增长26.3%,两年平均增长13.8%;32个行业大类中30个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93.8%。二、内外需求协同发力。投资稳健上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4.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10.3%;占全部投资比重为27.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消费复苏提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14.5亿元,增长15.3%,两年平均增长7.4%。重点监测的18类限额以上商品中,17类商品增速超过10%,占比达94.4%。外贸量稳质升。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304.1亿元,增长32.4%,两年平均增长19.6%。其中,出口17582.7亿元,增长34.8%;进口11721.4亿元,增长2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40.8%,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32.0%。三、发展动力日益强劲。高端工业强势引领。全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8.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9和8.9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新经济投资持续加力。“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1.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20.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5.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消费加速崛起。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1%。四、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市场主体增量明显。年末实有市场主体突破1300万户,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5.6万户,增长6.5%。交通物流持续向好。公路、水路货运量分别增长9.0%和6.2%,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5.5%和8.0%。信贷投放持续加快。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1035.4亿元,增长13.4%。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占比稳定在60%以上。民营经济持续活跃。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为71.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5.2%,提高1.3个百分点。五、经济质效明显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146.6亿元,同比增长36.3%,两年平均增长24.2%。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683.6亿元,同比增长21.4%。财税收入改善向好,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84.5亿元,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6%。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5.1%,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5.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绿色低碳扎实推进。全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6130.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5.2%,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全面城镇与全面富裕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河南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河南省经济运行情况河南省统计局:2021年是河南发展历程中极为关键、极不平凡的一年。一、2021年全省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8887.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3.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620.82亿元、24331.65亿元、28934.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4.1%、8.1%。(一)生产持续恢复1.农业生产稳定向好。粮食产量虽因灾减产但仍处于高位。2021年,我省粮食生产受洪涝灾害影响虽有所减产,但总产量仍居全国第二位,达1308.84亿斤,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2.工业生产继续恢复。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3.3%。多数行业保持增长。全省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2.5%。3.服务业恢复较好。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高于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8%。全年全省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分别增长16.2%、20.1%;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8.2%、33.8%。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8%、10.5%。(二)需求稳步改善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两年平均增长4.4%。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1.7%,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自6月以来整体呈加快趋势。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小幅增长。全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增长0.3%、1.2%,分别低于全部投资增速4.2、3.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2.消费品市场持续复苏。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1.9%,比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比前三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二、2021年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2021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同时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运行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一)创新发展的动能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发展,全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2%,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传感器、光纤、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速均在25%以上;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2.9%、41.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13.8%。(二)协调发展的特点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全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0%、20.0%,分别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17.7、13.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全省工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1.7%、32.1%,分别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2、27.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16:1调整至2.12:1。(三)绿色发展的底色较为亮丽节能降耗扎实推进,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45%。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全年全省风能、生物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分别增长137.0%、54.8%、20.9%。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全省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42.9%、14.4%。(四)开放发展的成绩较为亮眼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208.1亿元,创河南省进出口规模历史新高;增长2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24.1亿元,增长23.3%;进口3184亿元,增长22.3%。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0位。郑欧班列开行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开行班列1546班次,实现每周16列去程、18列回程的高频次往返对开,班次、货值、货重分别增长37.6%、40.1%、41.2%。(五)共享发展的步伐较为坚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11元,增长8.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95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3元,增长8.8%。民生支出不断增加,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2.4%、1.2%。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局(有精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贵州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贵州省经济运行情况贵州省统计局:2021年,是贵州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一二三四”工作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趋优,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9586.42亿元,比上年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6984.70亿元,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9870.80亿元,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7%。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是: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粮食产量再获丰收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7.8%。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81.57万亩,比上年增长1.2%;粮食产量1094.86万吨,增长3.5%;粮食单位面积产量261.83公斤,增长2.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省食用菌产量比上年增长50.2%,中草药材产量增长33.1%,园林水果产量增长27.1%,茶叶产量增长19.4%,蔬菜产量增长14.5%,辣椒产量增长7.9%。畜牧业生产持续恢复。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530.48万头,同比增长12.2%;全年生猪出栏1849.70万头,比上年增长11.3%。牛存栏479.35万头,下降7.4%;牛出栏180.06万头,增长2.2%。羊存栏386.59万只,增长1.1%;羊出栏279.97万只,下降5.9%。家禽存栏1.20亿只,下降0.5%;家禽出栏1.77亿只,增长0.4%。全省畜牧业总产值9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225.80万吨,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猪肉产量比上年增长13.6%,牛肉产量增长2.1%,羊肉产量下降2.1%,禽肉产量增长1.1%,禽蛋产量增长5.9%。林业、渔业增长较快。全省林业、渔业总产值分别为319.82亿元和69.8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和14.6%。二、工业经济持续发展,部分重点行业增长较快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8.9%。19个重点监测的工业行业中,12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8个行业增长达到两位数。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非公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0.9%。部分传统支柱行业较快增长。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9%,烟草制品业增长7.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四个行业合计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1%,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5.2个百分点。高技术领域保持较快增长。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5%。部分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新能源汽车产量2.91万辆,增长59.7%;白酒34.81万千升,增长30.5%;液晶显示屏1.36亿片,增长18.8%;光电子器件4.71亿支,比上年增长11.2%;熟肉制品2.90万吨,增长11.6%;集成电路5902.62万块,下降14.6%。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向好。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89.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两年平均增长7.4%;实现利润总额1036.15亿元,增长33.8%,两年平均增长22.7%。税金总额801.27亿元,增长18.8%。三、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旅游业稳步恢复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7%。金融存贷款保持平稳增长。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048.12亿元,同比增长6.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829.38亿元,同比增长11.1%。全年全省证券交易额492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保费收入496.26亿元,下降2.5%。交通、邮政、通讯行业较快增长。全省交通运输中,公路货物周转量726.3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1%;高铁旅客周转量196.09亿人公里,增长22.0%。邮政业务总量87.81亿元,增长23.1%;快递收寄量39787.06万件,增长41.3%。电信业务总量431.10亿元,增长18.8%。部分规上服务业增势强劲。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5.0%和19.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17.0%,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旅游产业稳定恢复。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6.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6642.16亿元。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工业投资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7%。新兴领域投资继续扩张。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8.5%,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179.8%。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增长7.5%。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省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90.3%,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增长56.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增长39.7%。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减小。全省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15.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3%,比重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三、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旅游业稳步恢复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7%。金融存贷款保持平稳增长。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048.12亿元,同比增长6.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829.38亿元,同比增长11.1%。全年全省证券交易额492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保费收入496.26亿元,下降2.5%。交通、邮政、通讯行业较快增长。全省交通运输中,公路货物周转量726.3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1%;高铁旅客周转量196.09亿人公里,增长22.0%。邮政业务总量87.81亿元,增长23.1%;快递收寄量39787.06万件,增长41.3%。电信业务总量431.10亿元,增长18.8%。部分规上服务业增势强劲。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5.0%和19.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17.0%,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旅游产业稳定恢复。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6.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6642.16亿元。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工业投资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7%。新兴领域投资继续扩张。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8.5%,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179.8%。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增长7.5%。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省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90.3%,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增长56.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增长39.7%。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减小。全省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15.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3%,比重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五、市场销售加快恢复,居民生活消费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9.2%。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2%。居民生活消费较快增长。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43.9%;化妆品类增长43.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0%;家具类增长29.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4%;书报杂志类增长21.9%。网络零售稳步增长。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2%。六、进出口保持大幅增长,进口总额增势强劲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5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进口总额167.05亿元,增长44.6%;出口总额487.11亿元,增长13.0%。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85.44亿元,增长45.7%;加工贸易进口47.49亿元,增长37.9%。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72.63亿元,增长0.2%;加工贸易出口68.12亿元,增长67.4%。七、财政收支稳步增长,民生支出继续增加202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41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9.51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1177.14亿元,增长8.4%。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90.15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60.7%,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3.4%,节能环保支出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5.1%。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4.75万人,比上年多增加3.11万人,比上年增长5.0%。2021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增速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1元,名义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6元,名义增长10.4%,分别较上年提高3.7个和2.2个百分点。九、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涨幅持续较高202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其中,交通通信价格上涨3.9%,教育文化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2%,居住保持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3%,衣着下降0.7%,食品烟酒下降2.3%。2021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0%。总的来看,2021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但部分领域持续低迷,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步,全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狠抓“六稳”“六保”工作,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确保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内蒙古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内蒙古经济运行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云南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云南省经济运行情况云南省统计局:2021年是云南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繁重复杂的疫情防控任务和多重困难挑战叠加的经济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奋力拼搏、顶压前行,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经济延续稳中加固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辽宁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辽宁省经济运行情况辽宁省统计局: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省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5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1.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5.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14247.1亿元,增长7%。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一是种植业保持增长。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538.7万吨,比上年增长8.5%,创历史新高;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1.6%;水果产量增长0.6%。二是畜产品生产稳定。猪肉产量增长30.1%,牛肉、羊肉和禽肉产量分别增长1.6%、0.1%和1%。三是水产品产量增势较好。水产品产量增长4.8%。二、规模以上工业持续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新产品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较快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7%,私营企业增加值下降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7.9%。二是装备制造业增速较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石化工业增加值增长0.3%,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0.6%,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2%。三是行业增长面超过80%,主要产品增长面近60%。在40个工业行业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增长面达82.5%。重点跟踪的6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8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58.5%。四是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五是工业新产品产量增势较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2倍,服务器产量增长94.5%,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2.8%,光缆产量增长18.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6.1%。六是工业企业效益较好。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1872.4亿元,增长19.4%;利润总额1923.2亿元,增长41.2%。三、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一是批发和零售业持续增长。全年批发业零售额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零售业零售额6328.2亿元,增长7.4%。二是住宿和餐饮业不断恢复。住宿业零售额65亿元,增长27.2%;餐饮业零售额710.8亿元,增长17.1%。三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公路货运量15.3亿吨,增长10.1%;铁路货运量2.3亿吨,下降3.4%。四是房地产销售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3433.9万平方米,下降8.3%;商品房销售额3066.4亿元,下降8.9%。五是邮政业务总量增速较高。邮政业务总量220亿元,增长30.3%。六是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1-11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6%。其中,现代服务业中的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营业收入增长44%,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8.3%,研究和试验发展营业收入增长21.7%,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四、市场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9.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317亿元,增长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66.9亿元,增长1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9015.3亿元,增长8.5%;餐饮收入768.6亿元,增长17.6%。一是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平稳增长。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9.9%,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8.3%,烟酒类零售额增长8.3%,饮料类零售额增长6.1%,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5.6%。二是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0.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8%,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2.1%。三是网上零售保持增长。网上零售额1654.1亿元,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61.1亿元,增长7.5%。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势良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6%。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6%。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势较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5.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0.9%。二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1.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7.8%。三是改、扩建投资增长较快。扩建投资增长53.9%,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8.1%,新建投资下降2.7%。四是建设项目持续增加。建设项目11552个,增加1678个,增长17%。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3376个,增加451个,增长15.4%。六、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7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出口总额3312.6亿元,增长24.9%;进口总额4411.4亿元,增长12.6%。一是一般贸易占比提高。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5182.1亿元,增长23.3%,占进出口总额的67.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823.8亿元,增长22.7%,占进出口总额的23.6%。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势较好。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进出口3152.6亿元,增长20.1%;国有企业进出口1633.8亿元,增长16.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927亿元,增长15.6%。三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680.5亿元,增长26%。其中,汽车出口81.7亿元,增长4.7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30.6亿元,增长11.2%。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出口44.8亿元,增长21.2%;电子技术产品出口327.8亿元,增长14.9%。七、财政收支稳定增长,金融存贷款保持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1970.9亿元,增长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01.3亿元,增长6%。从科技和民生保障支出看,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5.7%,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3.2%,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7%。截至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999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3134.8亿元,增长1.8%。八、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3%,医疗保健类下降0.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1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上涨15%。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1元,比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增长10.1%。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安徽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安徽省统计局: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湖南省分地市GDP(先行版)&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湖南省经济运行情况湖南省统计局: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63.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2.92亿元,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6.09亿元,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3614.08亿元,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一、产业发展保持平稳。一是农业生产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268.92万吨,增长3.9%;油菜籽产量230.25万吨,增长0.7%;水果产量1193.64万吨,增长3.7%。二是工业生产企稳回升。2021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6.6%,比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快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3%。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突出,增加值增长13.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806.24亿元,增长20.9%,两年平均增长12.5%。34个大类行业中,30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88.2%,同比提高17.6个百分点。二、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一是投资稳定增长。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4%和4.3%。扩投资“十大行动”成效显现,产业项目投资增长11.3%。市场信心不断恢复,民间投资增长9.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96.85亿元,增长14.4%,两年平均增长5.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石油及制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0%和10.2%,化妆品、体育娱乐用品、金银珠宝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8%、14.7%和15.6%。三、“三个高地”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2021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7.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3.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0.8%、23.6%和24.2%。二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0.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5%,比工业投资快3.2个百分点。三是开放发展势头向好。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7.3%,其中出口增长27.5%。全省实际到位内资11280.31亿元,增长29.1%,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4.15亿美元,增长72.3%。四、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一是市场活力不断激发。2021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92.09万户,同比增长17.5%。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长较快。2021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3%。网上零售额(按卖家分)增长12.5%,在互联网销售持续增长带动下,快递业务量增长34.4%。规模工业中,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微型计算机设备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8%、45.5%、53.9%和60.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61.9%和17.6%。1—11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1%;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8%、27.4%。三是园区经济增长加快。2021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快于规模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9.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四是财政金融保持平稳。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0.69亿元,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4.0%;非税收入占比3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891.04亿元,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9.3%;贷款余额55845.04亿元,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14.7%。五是企业效益总体向好。1—11月,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9.56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6.02亿元,增长36.8%。五、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一是民生支出力度较大。2021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七成以上。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5.3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2.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89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6%、141.7%和138.9%。三是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20件民生实事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全省建成贫困地区芙蓉学校101所,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13.5万个,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2万件,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6.2万人次。总体来看,2021年全省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主要指标全面实现预期目标,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新冠病毒加速变异使全球疫情演变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省经济发展自身的阶段性结构性矛盾叠加部分行业周期性影响,经济恢复性增长压力加大。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2021年江苏省分地市GDP(更新)&无锡/常州市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说明:继1月24日版“2021年江苏省分地市GDP”资料发布后,今日我们继续对该系列内容进行实时跟进。那么截至1月26日,江苏省下辖13地市的上年度经济运行数据已悉数发布,我们更新分享如下——另外,根据江苏省各地市统计“2021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相关发布进度,今日我们酌情为大家安排分享无锡、常州两市的2021年度经济运行数据(市统计局版)——2021年无锡市经济运行情况无锡市统计局:2021年,全球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无锡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恢复态势持续稳固,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总体态势符合预期,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活力,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3.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67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7162.41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49亿元,可比增长1.9%,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0.08万亩,比上年增加14.52万亩,增长13.8%。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总产量55.06万吨,比上年增加4.21万吨,增长8.3%,连续5年保持在50万吨以上。年末无锡生猪存栏11.59万头,同比增长83.6%;家禽存栏170.64万只,同比下降3.2%。二、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势良好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4926.42亿元,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7%。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0%。分行业看,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1.8%。累计增加值总量前十的行业中,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增长18.2%、40.8%、16.1%。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4%。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长44.6%、41.8%、31.5%。三、服务业保持稳增态势,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1-11月,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54.03亿元,同比增长24.6%,两年平均增长16.4%。列统的10个门类行业营业收入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7个行业增速超过2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分别增长15.8%、34.4%、24.7%。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1%、18.9%、21.5%、19.6%,保持较快增长。四、消费品市场较快复苏,新兴消费潜力巨大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6.09亿元,同比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4.5%。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10类主要商品中,7个类别零售额实现正增长,6个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超百亿元,分别为498.87亿元、197.37亿元、152.54亿元、125.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25.1%、26.9%、30.2%。网络消费十分活跃,全市限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9%,两年平均增长25.4%;限上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增长30.7%,两年平均增长67.6%。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新兴领域投资力度加大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85.20亿元,同比增长4.5%,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服务业投资额2418.50亿元,占比60.7%,同比增长16.7%,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显著。民间投资活跃度不断提高,全市民间投资2493.4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2.6%,占比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6%,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1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63.9%。新兴领域投资力度加大,全市高技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4.2%、16.8%、12.1%。六、外资外贸发展向稳向好,对外贸易总量实现跨越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继苏州后,省内又一进出口总值破千亿美元的城市。进出口总值达1057.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全省比重为13.1%。其中,出口总值653.51亿美元,进口总值403.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6%、10.4%。按人民币计算,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分别为6829.37亿元、4221.75亿元、2607.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19.0%、3.1%。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7.7%、27.5%。全市实际使用外资38.07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七、财政收入保持领先,金融存贷比继续走高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0.50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983.87亿元,同比增长10.7%。两项收入总量保持全省第3位,增幅继续双双领跑苏南五市,居第1位。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2.0%,在省内保持较高水平。金融环境持续改善,金融存贷比继续走高,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705.29亿元,同比增长9.7%,人民币贷款余额17189.42亿元,同比增长13.7%,存贷比达83.0%,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八、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分类别来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1%,衣着价格上涨0.7%,居住价格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上涨4.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9%;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2021年,全市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3014元、70483元、39623元,同比分别增长9.4%、8.9%、10.8%,两年平均增长7.2%、6.7%、8.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8,比上年缩小0.03,城乡收入情况相对均衡。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29.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9%,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成功突破300天大关,连续3年重污染天清零,环境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94.4%,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首次达到90%以上。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承压运行,但经济增长态势整体稳定,生产端总体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需求端复苏势头稳固,“进的动力、质的效率”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下阶段,全市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1年常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常州市统计局: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经济运行总体呈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迈上8000亿元新台阶,达880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8%。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6.9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198.9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4441.8亿元,增长8.8%。1.农业经济保持稳定,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156.4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2.0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18.6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80.5亿元,增长-1.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26.1亿元,增长4.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实现双增长,分别完成142.6万亩和69.5万吨,比上年增长1.2%和0.7%。2.工业生产持续恢复,主要行业全面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6%,两年平均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4.8%,33个大类行业中,32个实现产值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97.0%。七大主要行业呈全面增长态势,其中机械行业贡献明显,增长28.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8.6%;传统行业韧性增强,冶金、电子、建材、化工和纺织服装行业持续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7.9%、21.5%、18.4%、14.8%和14.4%。3.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1%,两年平均增长2.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1.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工业技改投入增长12.6%;高技术投资增长25.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全部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0.4%降低至36.2%。4.市场销售规模扩大,升级类商品持续快增。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两年平均增长10.1%。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良好,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服装、针纺织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1.4%、23.5%和27.4%。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迅速,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计算机及配套产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6.2%、56.0%和84.9%。5.对外经济稳定向好,出口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出口2196.4亿元,增长22.3%;进口821.5亿元,增长32.4%。一般贸易出口25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3.2%。利用外资稳步回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新增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93个,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2个。6.财税收入较快增长,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569.7亿元,增长9.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9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652.4亿元,增长11.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7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7.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工业品价格上涨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0%,衣着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医疗保健类上涨5.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累计上涨9.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3.5%。8.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惠民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97元,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22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2元,增长10.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1.84:1,比上年同期缩小0.03。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全年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约80%,其中用于科学技术、节能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55.8%、13.2%、12.3%和9.8%。总的来看,全市经济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下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呈现出稳固向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疫情变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新动能加快培育,全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2022年,全市上下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携手扛起新使命、踔厉奋发新征程,奋力推进常州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资料来源:无锡市统计局&常州市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2021年山西省分地市GDP&山西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山西省统计局: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严重洪涝灾害,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稳价责任,全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能源生产保障有力,服务业规模实现突破,三大需求明显恢复,发展质效全面改善,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一、经济总量迈上“两万亿”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经济实力稳步增长。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2590.16亿元,继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2021年首次迈上“两万亿”新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86.87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213.13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90.16亿元,增长8.3%。全省人均GDP继2020年突破5万元后,2021年将迈上6万元新台阶,达到1万美元。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356.8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省粮食总产量142.1亿公斤,比上年下降0.2%,总量仍保持在140亿公斤以上;其中夏粮产量24.3亿公斤,增长2.8%,秋粮产量117.8亿公斤,下降0.8%;粮食亩产301.9公斤,下降0.5%。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全省生猪存栏740.2万头,增长30.0%;其中能繁母猪71.4万头,增长11.5%;生猪出栏1130.5万头,增长41.7%。牛出栏56.6万头,增长18.1%;家禽出栏19005.5万只,增长16.2%。猪牛羊禽肉产量134.4万吨,增长32.3%;牛奶产量135.1万吨,增长15.5%;禽蛋产量112.3万吨,增长3.3%。瓜果产量继续增长。全省瓜果产量55.0万吨,增长6.2%。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8%,进出口总额增长4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4%,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工业新动能增势明显,能源生产保障有力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比全国快3.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1%,比全国快3.0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0.8%,制造业增长1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6%,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11.2%,非煤工业增长14.5%,增速明显快于煤炭工业。工业新动能增势明显。全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2%,装备制造业增长24.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5%,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如新能源汽车产量5.3万辆,增长1.5倍;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2732.9万台,增长37.9%。能源生产保障有力。2021年,全省加大生产力度,煤炭、电力、煤成气持续安全稳定供应。全年全省规上原煤产量11.9亿吨,增长10.5%;发电量3734.4亿千瓦时,增长8.9%;外送电量1234.7亿千瓦时,增长17.2%;煤成气产量94.1亿立方米,增长15.6%;煤、电、气产量均创历史新高。三、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090.16亿元,首次迈上1万亿新台阶;比上年增长8.3%,增速较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8%,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带动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2%,比全国快12.5个百分点;其中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网络货运平台营业收入增长2.1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37.6%,均保持快速增长。四、三大需求明显恢复,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7%,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6%,比全国快5.7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3.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0%,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6.1:36.7:57.2。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4.5%,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3%,均明显快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市场持续恢复,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比全国快2.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0%,比全国快1.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376.7亿元,增长1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70.5亿元,增长16.5%。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6992.9亿元,增长13.1%;餐饮收入754.4亿元,增长33.9%。全省网上零售额871.2亿元,增长24.9%,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带动快递业务规模快速壮大,1-11月份全省快递业营业收入增长27.1%。升级类产品销售旺盛,全年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1.5倍、98.2%。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8.3%,明显快于全国增速(21.4%)。其中,出口1365.9亿元,增长56.3%;进口864.3亿元,增长37.1%。五、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创历史新高,发展质效明显改善财政收入规模首次突破2800亿元。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34.6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占比73.9%的税收收入增长28.8%,占比26.1%的非税收入增长10.3%。工业企业利润首次突破3000亿元。受益于煤炭、钢材等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78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工业企业利润3055.8亿元,增长2.5倍,创历史新高。六、就业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就业任务超额完成。就业优先深入实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0.6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12.4%;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2万人,增加1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58.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33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工资性收入21606元,增长7.0%;经营净收入3465元,增长17.7%;财产净收入2577元,增长8.1%;转移净收入9786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8元,增长10.3%;其中,工资性收入6860元,增长8.1%;经营净收入3959元,增长9.6%;财产净收入216元,增长5.5%;转移净收入4274元,增长1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5,较上年缩小0.06。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市场保供稳价力度不断扩大,市场供需总体平衡。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控制在3.0%的年度目标内。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4%,衣着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6%,医疗保健类下降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1.9%。民生类支出稳定增长。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48.1亿元,下降1.2%,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5%,教育支出增长5.7%,明显快于全部支出增速。总的来看,2021年全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疫情仍然是最大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双碳”“双控”刚性约束加大,诸多因素交织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做好今年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2022年,全省上下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贯穿经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资料来源:山西省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2021年江西省分地市GDP&江西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江西省经济运行情况江西省统计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9619.7亿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34.3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183.2亿元,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102.2亿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6.6%。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畜产品供应充足全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998.1亿元,同比增长9.0%。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438.5亿斤,比上年增加5.7亿斤,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蔬菜产量持续增加,全省蔬菜及食用菌面积为686.4千公顷,增长3.5%;产量1727.7万吨,增长5.4%。二、工业发展稳中提质,新兴动能快速增长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8%;股份制企业增长1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9%;私营企业增长11.4%。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012.2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利润总额2624.5亿元,增长33.1%。三、投资持续平稳增长,投资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5%。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制造业投资增长17.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3%。四、消费市场保持活力,升级类商品销售活跃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6.7亿元,同比增长1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1%。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960.3亿元,增长19.5%。按商品类别分,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5.2%、43.5%、40.7%;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8.6%、25.4%、19.0%。全年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25.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6.9%。五、货物进出口加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980.4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加快9.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71.8亿元,增长25.8%;进口1308.6亿元,增长18.3%。一般贸易进出口3698.7亿元,增长30.7%,占全省比重为74.3%,比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3638.3亿元,增长22.7%,占全省比重为73.1%。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838.1亿元,增长14.2%;文化产品出口266.4亿元,增长63.7%。六、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存贷款余额平稳增长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12.3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税收收入1929.4亿元,增长13.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6%,较上年回升0.7个百分点。在主体税种中,增值税941.1亿元,增长22.8%;企业所得税244.4亿元,增长5.1%;个人所得税77.2亿元,增长22.8%。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78.5亿元,增长1.6%。民生方面支出534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8.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1.7亿元,增长3.0%;交通运输支出290.5亿元,增长11.6%;科学技术支出209.9亿元,增长7.2%。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7455.7亿元,同比增长8.8%,比年初增加3847.6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920.7亿元,增长13.3%,比年初增加5511.5亿元。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收窄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与全国持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四涨四降”,其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4.3%,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3.0%,居住价格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下降0.3%,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7%,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下降1.3%。12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8.0万人,完成年计划126.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2万人,完成年计划116.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4.9万人,完成年计划161.7%;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4万人,完成年计划116.1%,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10元,同比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8.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84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4元,增长10.0%。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局(有精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2021年福建省分地市GDP&福建省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情况福建省统计局:2021年,全省各级各部门统筹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重点工作,全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展现强大韧性,生产供给稳定恢复,消费需求持续回暖,就业形势稳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4881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9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866.3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046.30亿元,增长8.8%。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00.97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增长4.1%,林业增长2.1%,畜牧业增长10.4%,渔业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5.1%。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全省粮食产量506.42万吨,比上年增长0.8%;蔬菜产量1540.46万吨,增长3.2%;食用菌产量146.04万吨,增长5.9%;茶叶产量48.79万吨,增长5.7%;园林水果产量761.88万吨,增长6.3%;木材产量1491.16万立方米,增长2.8%;肉蛋奶总产量363.38万吨,增长9.8%;肉类产量286.54万吨,增长10.5%;猪肉产量124.34万吨,增长19.8%;水产品产量853.07万吨,增长2.4%。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全省生猪出栏、存栏分别同比增长19.1%和2.9%;能繁母猪存栏94.98万头,增长2.4%。二、工业生产稳定恢复,经营效益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增幅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全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8%,私营企业增长12.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8.8%,制造业增长10.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4%。从产品产量看,全省列入统计的429种工业产品中,268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2.5%。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3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单位成本同比下降,利润率上升,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6.60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2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6.55%,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三、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速快于工农业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3.1%,批发和零售业15.4%,住宿和餐饮业14.2%,金融业5.2%,房地产业4.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9%。1-11月,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61.63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道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增长16.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50.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8.5%。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回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四、消费市场呈复苏态势,消费品零售规模超2万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7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分地域看,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568.32亿元,增长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04.79亿元,增长10.5%。分消费类型看,餐饮收入1820.73亿元,增长10.8%;商品零售18552.38亿元,增长9.2%。分商品类别看,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9个商品类别增速超过10%,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4%。全省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1775.54亿元,增长28.7%;占全省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为20.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五、投资总体平稳,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2%。分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制造业投资增长13.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全省民间投资增长5.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6.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3.1%。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6976.44万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额8217.26亿元,增长9.6%。六、进出口表现亮眼,贸易顺差扩大全年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18449.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增幅比全国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816.50亿元,增长27.7%,增幅比全国高6.5个百分点;进口7633.08亿元,增长35.7%,增幅比全国高14.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为3183.42亿元,比上年扩大270.26亿元。12月份,进出口总额1548.48亿元,增长13.3%。其中,出口987.10亿元,增长13.7%;进口567.38亿元,增长12.7%。全年实际使用外资369.15亿元,增长6.1%。七、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价格涨幅小于全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7%,涨幅比上年缩小1.5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两降一平五升。其中,食品烟酒下降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3.7%;医疗保健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3.7%,居住类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0%。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9%和9.2%,涨幅比全国分别小3.2和1.8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7%和12.0%,涨幅比全国分别小3.6和2.2个百分点。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01万人,比上年下降4.8%,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69万人,比上年增长2.9%。12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33%,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控制在5%目标以内。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按常住地分,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140元,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29元,名义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20,比上年缩小0.06,比全国平均水平小0.30。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业运行稳健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7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3.38亿元,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10.93亿元,增长7.5%。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1.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8.1%,教育支出增长12.8%。202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2091.51亿元,比年初增加5704.6亿元,同比增长10.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894.59亿元,比年初增加8034.93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33161.16亿元,增长13.1%。十、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新动能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4%,增幅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6倍,半导体存储盘增长1.3倍。1-11月,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12.10亿元,增长51.7%。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9.3%。二是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升。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42.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25.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优化向好。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四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年新登记企业33.64万户,增长16.72%,12月末实有企业数172.93万户,增长11.55%。五是“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巩固。铝材、铜材等产量分别下降6.8%和17.3%。11月末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1.7%,低于全国4.6个百分点。全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3倍,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5.1%;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1.0%,教育支出增长12.8%。总的来看,2021年全省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巩固拓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2021年陕西省分地市GDP(更新)&西安市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西安市经济运行情况西安市统计局:2021年,是西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创新活力加速释放,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特别是面对岁末严重疫情冲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推动抗疫形势持续好转,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根据市(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西安市生产总值1068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两年平均增长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8.82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3585.20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6794.26亿元,增长5.7%。农业经济稳中向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2021年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粮食总产量141.92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362.80万吨,下降0.2%。园林水果产量101.01万吨,增长4.3%。肉类产量4.93万吨,增长11.0%,其中,猪肉产量3.40万吨,增长23.5%。禽蛋产量4.77万吨,下降7.7%。2021年末,生猪存栏32.0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9.8%。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去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从行业看,35个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产值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3.8%,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2.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38.2%。从规模看,大中型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6%,小型企业产值增长4.0%。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品增势较好。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6.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5倍,光纤产量增长10.6%,智能手机产量增长37.6%,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39.2%,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4.4%。服务业持续恢复,高技术投资保持增长去年全年全市第三产业持续恢复,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4.8%、12.4%。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1%。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11.6%。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55.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6.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6%。从领域看,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5.8%,民间投资下降4.7%,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0%。商品房销售面积1856.73万平方米,下降27.0%。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7%。市场消费小幅增长,升级类消费需求释放去年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3.42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419.82亿元,下降3.8%。从消费类型看,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307.11亿元,下降4.6%。从商品大类看,升级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1.2%、24.7%和5.1%。限额以上单位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52.91亿元,比上年增长7.3%。消费价格温和上涨,进出口规模量级提升去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9%,衣着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2.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下降1.7%。去年全年全市进出口总值439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出口总值2361.92亿元,增长33.0%;进口总值2038.04亿元,增长19.8%。资料来源:西安市统计局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2021年广东省分地市GDP(更新)&广州市年度经济运行情况

说明:在1月24日版本的“2021年广东省分地市GDP”当中,当时已更新的地市数量差不多是半数左右。今天为大家继续更新该系列,目前广东省下辖21地市数据公布进度已接近完成,目前仅剩下深圳和阳江两地数据等待进一步完善补充——2021年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广州市统计局:2021年,广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有力有效应对疫情波动、缺芯缺电缺柜、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经济运行的多重考验,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年经济运行平稳,构建新发展格局、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231.97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6.41亿元,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22.67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202.89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1%。一、农业保持快速增长,重点农产品增势较好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2022年茂名市&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茂名发布来源:江门政府&江门广电2022报告:北京
2022年1月25日